文本个性化解读
浅谈“个性化解读文本”中教师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似 “ 庭信 步 ”实 则 “ 步 留心 , 闲 , 步 时 时在 意 ” ,在 他 的精 心设 计 、 调 动下 , 学生 兴 趣 浓 厚 , 情 进 发 , 激 表现 出极 强 的学 习欲 望和 创造 精 神。 再说 所扮 演 的角 色 。教 师有 两个 基本 角 色定 位 : 一 , 是文 第 他 本 的 阅读 者 ,他要 对 文本 作 出 自 己的个性 化解 读 ; 二 , 是 教学 第 他 活 动的 组织 者 , 他要 创设 “ 等对 平 话 , 同探 究 ” 共 的课 堂教 学 生 态 , 在这 种 生态 下 ,每个 人 的潜 能都 能 被 激 发 出来 , 生 敢 于 、 于 、 学 乐 善 于将 自己对 文 本 的个性 化解 读 贡献 出来 ,使 师生 智 慧 的火 花得 以最 大 限度 地释 放和 碰撞 。 与学 生相 比 ,教 师拥 有 系统 的专 业知 识 和获 取信 息 的各种 途 径 。 阅读 文 本 时 , 在 教师 理应 眼观 六路 、耳 听八 方 ,收 集 到众 家之 说 ,并能根据 自己的阅读体验和 理性思考 , 形成个人观点 。 钱钟书 先生 有一 句调 侃 的话 :有 学 问教 “ 书 ,那是 本事 ;没有 学 问而 能教 书 , 是艺 术 。作 为教 师 , 学 那 ” 不说 富五 车 ,至少 胸 有成 竹 ,惟 其如
要求。 上 述论 断 ,语 文界 已达 成 共 识 , 里 不再 赘述 。 这 本文 探讨 的是
20 03年 4月 , 普 通 高 中语 《 文课程标准( 实验 )出台。 》 与旧的 教 学大 纲相 比 ,它 突 出强调 了学 生 的主 体地 位 : 课程 性质 方 面 , 在
于学 生这 个学 习 的主体 。没有 了
“ 个性 化解 读文 本 ” 近 年来 是 比较 流行 的教 学用语 。 文本 , 即文 章 , 为 自足 的语言 材料 , 承载 作 它
个性化解读
个性化解读作者:葛玉英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03期文本个性化解读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是自主的、体验的、批判的阅读实践。
个性化解读是一种立体的阅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是文本解读的灵魂,也是文本价值的真正体现。
一、个性化解读的误区1.目标定位不准——冷热不均,学生无措。
2.思维价值偏失——表面热闹,收效甚微。
3.学生主体缺失——被动参与。
兴趣不高。
4.过程引导不力——场面混乱,耗时低效。
二、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策略(一)立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人为最终教育目标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其个性、气质、情感态度各不相同,在阅读中的体验和外显方式也各具特色。
但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过分功利,常常热衷于对文本的统解,习惯于让学生“跪着阅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性和情感体验,因而学生的个性逐渐丧失。
反之,对阅读教学而言,只有个性鲜明,对生活有独特感悟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教学的魅力和无穷乐趣。
“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只有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对“文本”更丰富、更深刻、更内隐的把握和理解。
因此,实施语文课程改革,须把张扬自我、展示个性作为重要目标。
实施“个性化解读”,须坚持目标确定、程序安排、学习空间、教学评价的多元,让学生以真实的“自我”置身课堂,走进文本,进行对话,以凸显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1.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个性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习的层次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的兴趣不同,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当然学习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们宜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包括共同目标和个性化目标。
个性化目标指的是学生根据课文特点和自己的爱好、需要确立的与众不同的目标。
如:《秋天的雨》的学习目标可这样制定个性化目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个性化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
程 序 上 的 多 元 ,须 让 学 生 根 据 自 身 特 点 自 由确 定 或 选 择 适 合 自己的学 习程 序 和学 习 速度 。如 : 读 《 忌赛 阅 田 马 》 文 , 的 循 序 渐 进 , 学 习 字 词 开 始 ; 的 先 行 朗 一 有 从 有 读 , 读 好 课 文 着 眼 ; 的 直 奔 结 尾 , 结 果 人 手 : 什 从 有 从 为 么 只要 调 换 马 的 出场顺 序 , 可 以转败 为 胜 ; 的尝试 就 有
于让 学 生 “ 着 阅读 ” 忽视 了学 生 的个 性 特性 和 情 感 跪 , 体 验 , 而 学 生 的 个 性 逐 渐 丧 失 。 反 之 , 阅 读 教 学 而 因 对
实 施 “ 性 化 解 读 ” 必 须 为 学 生 创 造 一 个 健 康 向 个 , 上 、 由和谐 的教 学 空 间 , 课 堂 成 为 学 生情 绪 开放 、 自 使 智 力 发 展 、 快 生 活 的场 所 , 引 领 学 生缘 文会 友 , 愉 以 借 文 交 心 , 等对 话 , 行 精 神 融 通 , 平 实 自我 超 越 。 在 课 堂 上 , 师 不 必 一脸 严肃 、 襟 危 坐 ; 生 无须 毕 恭 毕 敬 、 教 正 学 诚 惶 诚 恐 。师 生 应 共 同 走 进 课 文 , 生 同 欢 乐 、 悲 愁 。 师 共 这 样 ,才 能 在 提 高 学 生 语 文 素 养 的 同 时 发 展 学 生 的 个 性 。请 看 《 花 》 学 片 段 。 荷 教 出示 : 荷 花在这 些大 圆盘之 间 冒出来 。 白 师 : 家 看 , 就 是 从 挨 挨 挤 挤 的 荷 叶 之 间 冒 出来 大 这 的荷 花 。 你 们 想 , 些 白荷 花 冒 出来 以 后 , 干 什 么 ? 这 想
知识点——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结合文本要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结合文本要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知识点解析】
(3)用自己的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读出自我 由于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的特点,考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美 学趣味、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决定了各个考生的阅读感受和欣赏 体验的不同。“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 阅读文本,考生要带着感情去与作品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可以 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唤起阅读的直觉经验,要珍视自 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解读文本,才 能彰显阅读的个性。 (4)多向思维,敢于质疑 要让自己的阅读更具个性化色彩,应力避单一思维,宜用多向思维, 展开多角度的阅读。不要面面俱到,但求在某一角度或某一点上对 文本作深入的解读。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结合文本要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知识点解析】
4、批判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
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 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个性阅读活动中的批 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 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 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 流和讨论。
知识点——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 读——结合文本要点
提出自己的见解
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结合文本要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知识点解析】
一、定义 (一)个性化阅读 1、自主性。个性化阅读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何谓自主?就 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 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 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 的基础上。 2、创造性。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 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 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 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我的地盘我做主-谈小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摘 要】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对语文课堂提出的要求。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帮助学生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这就是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解读 自主展示个性化阅读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应运而生,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认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并且鼓励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值得我们践行。
一、趣味导入,愿意个性阅读众所周知,高效的课堂导入是语文学习的良好开端。
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就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而趣味性导入就是达成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
兴趣能让学生们主动的走进文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大胆展示自己,这样就给了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恐龙》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趣味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阅读:“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直接简单,学生回答起来也非常容易,所以大家的积极性很高,说什么动物的都有,其中有同学提到了恐龙,于是教师接着引导:“那么,大家是不是都喜欢恐龙?你们想看一看恐龙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恐龙有一定的兴趣,一听到老师说能看见恐龙,大家的兴趣更大了,于是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关于恐龙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真切感受恐龙。
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们非常认真,仿佛回到了恐龙的时代,就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恐龙吗?”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能够表述出来。
个性化解读:语文文本教学的梦想与现实
体。原 因就是 ,在语文试卷 中有一道默写 题 .要求学生默写周杰伦 的新专辑 中歌曲 《 花瓷 》 的歌 词 。此事 被媒体 报 道后 , 青 引起了极大反响 。出题的刘 老师也受到 了
处分 。
能授权给一部分人摸。延伸到个性化解读 个性化失语的成功转化 。 的问题 , 结论就可 以如此表述 : 个性化解读
不是 随便解读 , 即使随便解读 , 那也要授权 3作业订正 :个性化解读 的基地 . 作业批改和订正的过程 .我 以为是 对 个性 化解读的彻底 扼杀 的过程 。比如 。文 该从这几个角度品味 .这个人物的性格应
给一部分可以随便解读的人去解读 。 性可见一斑 了。
这么一推论 .个性化解读 的号角其虚 本中这个词语应该这样理解 ,这个句子应
定谁将被排斥在个性化解读之外。
先看几个案例 :
失语
一
当然 , 《 课标》 的这个语句 ,首 先是
针对学生而言的。然而 ,作为一种有着共
1专家称担心牛郎织 女可能催 生学生 .
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许多学生上课
性的阅读行为和阅读规律 的界定 .如果我 早 恋 .不 能 塞 进 语 文 ; 们把它延伸到教师身上 ,应该也是完全适 用 的。事实上 ,没有教者个性化解读的率 辨别能力的初 中生来 讲 ,容易形成愚忠思 合宜的范例 和模板 。 但是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 ,在传统
维普资讯
JI A0GAI KANDI AN
◆ 浙江省宁波市修人学校 李向阳
一
、
背景 :且听个性化解读 的号角
《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是学生 的个性化行 为 , 不应 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 学生 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 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 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 生独特 的 感受 、体验和理解 。 这 ,就是语文新课程背景下 ,教育界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 个性化解读: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去理解作品。
3. 解读方法:文本细读、主旨提炼、情感共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作品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引出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部作品,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进行解读。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提交作业,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质量:是否能够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学生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效果。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读视角。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等。
论高中生个性化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
论高中生个性化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提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多样性,而高中
生的个性化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个性特点明显,因此如何培养高中生个性化文本解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在教育和教学中加强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逐步以必要的方式展开个性化教育。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监测
和评估,逐渐掌握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以及其主观想法,以便培养他们的个性化文本解读
能力。
其次,鼓励高中生应对广泛的文本材料。
通过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论文,
以及相关的课外读物等,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深度,同时也培养他们牢记各种文本
之间的差异化,并学习各种文体的特征和技巧。
再次,在教育和教学中加强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
逐渐教授学生如何对不同类型的文
本材料进行解读,使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各种文本的内容、结构和风格。
例如,逐步讲解
小说人物情感描写的变化,社会科学论文的顺序和逻辑以及报刊杂志的意图和立场等。
最后,提高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提高学生理解各种论点的能力,例如界定论点的核心概念和立场,学习如何鉴定各种论点的优缺点和前景,以及学习
如何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等。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生个性化文本解读能力需要从个性化教育、广泛阅读文本、文本
解读培养和批判思维方法方面多管齐下,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升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思
维深度。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问题诊断与矫正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问题诊断与矫正新课标提倡文本解读个性化,文本解读个性化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文本感知和必要的生活参与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现实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异步现象。
问题一:解读与文本感知的异步读书就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获得个人体验和感受。
学生只有充分地阅读、思考,亲密地接触和感知文本,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视角独特、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个性化解读。
一些阅读课上,文本还没读通读熟,就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讨论,漫无边际地想象,看似气氛热烈,其实不着边际,理解肤浅,甚至谬误百出。
矫正:静下心来感知文本教师把文本视作一般性的阅读材料,阅读成了流于形式的蜻蜓点水。
学生对文本只是照了照面,还没有读懂文本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地议论开了,美其名曰为“超越文本”、“批判性阅读”、“拓展性阅读”。
这种浮光掠影的文本感知,思想是肤浅的,质量是低下的,易使学生养成读书心浮气躁、囫囵吞枣、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真正的文本解读必须静下心来、潜心感悟。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
通过文字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与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可见,阅读是一种双向交流,这种交流的基础,就在于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思考、理解。
“蚕食桑而后吐丝,蜂采花而后酿蜜”。
我们的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也应以扎实、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倾听文本。
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悟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
只有各自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生发出精神的交流。
在现实学生个性化解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的关键就是阅读能力。
包括对语言的感觉、传导、反应、识别的生理能力;对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心理能力;对文本的理解、说明、鉴赏、质疑的实践能力;对文本的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的认知能力。
个性化解读文本,张扬个性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育。阅读只能是学生的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是阅读 的主 致 。 因此 , 新课 标 指 出: “ 阅读 是 学 生 的 个性 化 行 为 , 不应 体。接受美学理论表 明 “ 作品 ”的价值只有经读者阅读才能
体现 出来。认知心 理学家雷 斯尼克对 阅读所 下的定义 是: 以教 师 的 分析 来 代 替 学 生 的 阅读 实 践 。” “ 珍 视 学 生独 特 要 的感 受 、 体验 和 理 解 。” 第 一次 旗 帜 鲜 明地 把 学 生 主体 放 在
允 许不 开 设 大 学 语 文课 程 的学 生 参加 考 试 ,考 试通 过 ,也 可
得 到 相 应 的 积 分作 为毕 业 评 价标 准 。积 分 , 即学 生 在 校 期 间
业 而 言 ,它 不 是 程 序化 的 ,不 是 流 水 线 ,而 是 要 因 地制 宜 、
可 多次 参 加 多 项 的语 文 能 力 考 核 ,每 次 的 得 分 可 以累 加 , 毕
核为主 ,终结性考 核为辅 ”的原则,加强过程考核。不仅要
全 面考 核 学 生 的 听 、说 、读 、写 等语 文 能 力 水 平 , 还要 检 测 其 判 断 能力 、应 变 能力 和 心 理 承 受 能 力等 人 文 素 质 水平 。在
[ 】[ 】[ 】 维 鼎 . 文课 程 初论 [ 】 杭 州 :浙 江 教 育 出版 社 , 1 4 5李 语 M.
紧张 、热 烈 、急 促 ’语 序应 中 心 到 以学 生 为 中心 的 本 来 面 目 ,其 实质 是 以 人 为 本 , 以 烈 、急 促 的旋 律 ’一 句 ,其 中 ‘ 学生为本。 自古以 来 ,成 功 的语 文 教学 ,无 不 闪 现着 个 性 的光 彩 ,
因势利 导,要潜移默化 、潜滋暗长。要利用好高职语文 学习 业 时累 加 的 成 绩 达 到 一 定标 准 即可 【。 6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邓稼先》文本解读 个性化解读 传有“意脉”,读需明“写”
传有“意脉”,读需明“写”——《邓稼先》文本解读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但在写法上与一般的传记有区别,这篇文章并没有用大量的典型事例和细节事件来写邓稼先,而是大手笔大架构,在广阔的领域里来写邓稼先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是一种智慧。
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一个流动的意脉——“奉献”。
人物传记不论是自传或是他传,大概有两类表达。
一类如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胡适的《我的母亲》等,主要以典型事例的叙写来展示人物形象及精神世界;一类如杨振宁的《邓稼先》,季羡林的《我的童年》等,主要是将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时空里再现人物生活的场景、经历、成长和影响。
当然,也有特别另类的,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主要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来展示人物的精神生活和杰出成就,甚至叙写传主特别曲折矛盾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冲突。
以典型事例叙写和展示传主的传记,不论是《再塑生命的人》或是《我的母亲》,总是将丰富的素材聚焦于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精神上,如“因材施教”的莎莉文,如“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人、体谅人、好脾气”的胡适母亲。
那么,杨振宁究竟在《邓稼先》中要表现邓稼先的何种特别的品质呢?在《邓稼先》的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有一组群句高度概要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与精神。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真诚坦白”“纯的品格”是对邓稼先品格的高度赞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理想党员”是对邓稼先形象的高度评价。
在这样的四个高度聚焦人物品格和形象的关键短语中,哪一个最能概要邓稼先这个传主的形象和品质呢?关注全文下面这些句段,我们就不难看出杨振宁确立的“中心”所指。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文本解读个性化问题透视
制的, 感情是“ 作态” 本应充满情 的。 感沟通, 洋溢智慧生成的个性化阅读
教学, 没有了智慧交流的浪花, 看不 见思维撞击的火星。 这种流畅有序的 平衡课堂, 只是在维持着一种惰性的 应和, 低层次的和谐, 岂不是莫大的
悲哀 }
42
了。 给学生思想的自由、 创造的自由, 并 不是把学生变成脱缓的野马, 甚至怂恿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 教师提出的 问题,学生总能准确而迅捷地回答。
现在的语文课堂真的太完美了, 完美 得无懈可击, 让人叹为观止。 可是, 在 “ 美丽”繁荣”热闹” “ “ 的背后隐藏着的 是什么呢?是渗透、 演练、 彩排, 是千锤
戏的“ 即兴表演”由于考试制度改革 。 的滞后, 许多教师非常茫然, 不知语 文课该怎么上了。有人听课就体现 “ 个性化解读”没人听课则恢复“ , 标
他们肆无忌惮地异想天开, 而是要根据
定要把 自己或教参的主观意见强加
给学生呢, 综观现在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流
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抓住丰富可感的语 言材料, 读中感悟。
(江苏省通州市金沙小学 226300)
们不得而知。 但从他们厌倦 的叹息
“ 看到了奥特曼”看到了唐老鸭” 可是 “ { 再仔细一琢磨, 不禁有些困惑。鲜花和 《 星星) 共两段, 其中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 到了晚上, 花儿睡了, 我数着满天的星 星:这里一颗, 那里一颗, 真比地上的花
走, 教师便语重心长地嘱咐学生 :考
中, 我们知道 :他们累了!从他们强
许对有的学生来说 ,他认为缠足的 确给姐姐 的身体带来 了极大 的痛
苦, 又何尝不可以呢?我们为什么一
气, 成人最怕没有悟性。 可是学生凭空想 象、 胡编乱造、 天马行空, 长此以往, 学生 的阅读个性与能力必将日 渐萎缩, 这正 是扼杀了儿童的灵气, 长大就没有悟性
文本解读个性化,师者何为
二 、引导 文本 解 读 的价 值 取 向 ,处理 好 主流 与非 主
作者简介 :杨帆 (9 2 ) 17 一 ,男,安徽 淮北人 ,安徽省 濉溪 中学语 文教研组教师。研 究方向:语文课程 与教 学论。
造 提供 了 契机 ,规 定 了方 向 ,它 对于 “ ”的不 确 定性 虚 就 是一 种规 定 。如 果 抽掉 了 “ ”的 规定 性 ,审 美 的 再 实
会成为歪 曲文本的借口和依据 。这种观 点在否定传统的 创 造无 异 于空 中 楼 阁 。
阐释方式 、抹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看似尊重学生
21 0 0年第 2期
文本解读个 性化 ,师者何 为
杨 帆
( 徽 省 濉 溪县 濉 溪 中 学 , 徽 濉 溪 2 50 ) 安 安 310
【 摘 要】
语 文新课程 标 准倡 导 学生对 文本进行 个性化 解读 , 自 建构 文本 意 义 ,但教 师在 实 主
践操作过程 中应 正确把握 自己的 角色 ,不能 消解教 师指 导者 的作 用 ,因为过 分强调 文本
一 ”观 。处理 好 文 本虚 多
与 实 的关 系
具 有 很 宽泛 的 自由性 ,另一 方面 这 种 自由 解释 又 总有 一 定 的限 度 ,不 能超 过 作品 形 象所 提供 的可能 的 范 围 ,解 释 行 为 中的 多种 偶 然性 又包 含 着必 然性 ,不是任 何 一 种
解读的 个性化 ,易使 学生的语 文学 习走 向盲 目化 、浅薄化 ,从 而造成语 文 阅读教 学的低
效 。 正 确 处 理 文 本 解 读 虚 与 实 的 关 系 ,主 流 与 非 主 流 的 关 系 ,个 别 解 读 与 合 作 阅 读 的 关
语文课堂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思考
语文课堂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思考摘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是人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
这句话在语文老师的眼中正巧与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相符合。
于是,这句话就成了我们许多语文课堂中文本解读的标准。
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我们只有把握好个性化解读的度,不背弃文本本身,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成为有效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个性;阅读;文本;有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这句话在语文老师的眼中正巧与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相符合。
于是,这句话就成了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中文本解读的标准。
诚然,让学生摆脱“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力求做到的。
但是物极必反,真的每篇文章中都藏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一、“一千个哈姆雷特”真的存在吗?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两堂课:其一:一位教师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最后一个环节:说说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前两位学生说得都是喜欢孙悟空,但第三位同学却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我喜欢白骨精,她很聪明,会利用唐僧心软的弱点来欺骗他,而且白骨精还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次失败没关系再来一次。
”此番话语一出,竟然还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赞同。
这位教师一愣,只好以一句“你的想法真独特”结束了这一环节。
其二:学习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狐狸和乌鸦的形象。
有位同学说:“我认为这只乌鸦很笨,而文中的狐狸却非常聪明,略施小计就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它善于思考,很机智,我们不应该说它狡猾。
”这个回答老师显然是老师意想不到的,老师想了一下对同学们说:“你们想的很好,人们都认为狐狸是狡猾的动物,但有人却认为狐狸是十分机智的,那你们能帮帮狐狸写一份”狐狸的自白”让其他人改变对所有狐狸的看法吗”……对于以上两节课笔者有着以下思考: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应该是在不断的对话中进行的,但每位教师,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对同一文本自然有着不同的理解感悟。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1、有感情的朗读下面这段文字,请学生阅读后, 说说这反映了文学阅读中的一个什么现象?
•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 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 真是倒霉极了。
• 大约18岁的肘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 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
•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竟深深地关 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
• 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 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
•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 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
1、《红楼梦》中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 的人物。她的处世哲学在当今社会是否 具有现实意义? 2、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 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 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有人认为项 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 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 “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
• 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 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 了怎样的深长?
现象一: 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
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 发生了变化。
2、《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给你 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什么?你如何看 待小说中塑造的王熙凤、林黛玉等一 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
个性化
歌德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 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
结论二: 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
品读行文智慧,个性化解读经典文本
品读行文智慧,个性化解读经典文本作者:庄晓佩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8年第02期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不乏构思独具匠心、结构巧妙精当、充满特质的作品。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其巧妙之处,还要让学生解读其行文智慧,用个性化的方法品读这些经典文本。
一、联系背景,探究初衷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文本的背景,在阅读中读出作者的创作初衷。
这样有助于让学生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理解,能更好地探究文本背后的特殊韵味。
在教授《陈情表》一文时,不少教师关注于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对祖母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孝道。
然而,若从行文智慧的角度入手分析,学生的理解可以更加透彻。
教师可以提问:“了解一下作者创作此文的背景,思考作者为何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为何作者认为写这样一篇文章一定能感动晋武帝?”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了作者创作《陈情表》的背景,发现作者创作此文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和祖母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为了申诉自己不能当官的理由,并且让晋武帝信服自己,同意自己的请求。
事实上,这篇文章的效果很好,晋武帝不仅同意了作者的要求,还赏赐其两名奴婢,并让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联系文章的背景,便能发现作者辞官辞得十分智慧。
作者的确有祖母需要供养,同时作为蜀汉旧臣,自然不想侍奉晋朝皇帝,作者辞官也因为其感受到了做官的艰难,于是不想当官。
然而作者不能直接说出不想当官的理由,只有在孝道上下功夫,由此便足以看出作者的行文智慧。
不少教师在教《陈情表》时都喜欢将其当成是情感类的文本来教授,但是若能从行文智慧的角度来讲授,则能让学生独辟蹊径,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有更多的感受。
二、梳理脉络,把握结构高中语文课本有不少经典的小说,教师一般都会让学生着重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
然而,高尔基曾说过,小说的情节就是人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是矛盾、同情和反感等关系的展现,是人物性格和典型形成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类文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结构和组织方法来感受文本情节的发展,梳理文章脉络,进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结构。
高中语文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桎梏与突围
2020年6月总第66期高中语文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桎梏与突围卜春富摘要:个性化解读是对语文文本阅读本质的坚守,也是对以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阅读情感,追求标准化答案的模式化文本解读桎梏的突围。
在语文文本解读中,教师需要在坚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底线,勇于突破常规思维,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形成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成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文本解读;个性化解读;桎梏;突围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教为不教’思想的‘少教多学、浅入深出’课堂教学模式研究”(YZc/2018/40)。
当前,部分教师由于难以突破守旧、平庸主义的思想,对文本个性化解读模式理解不深、接受度不高,导致了教学理念难以更新、停滞不前。
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突破对文本个性化解读观念的桎梏,在理念上树立“个性化”解读的观念,勇于尝试创新化、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方式。
一、突破文本个性化解读任务桎梏的重围(一)突破教师“主宰者”的角色,成为解读主导者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模式,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再局限于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而是致力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师作为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主导者,应当更新观念,转变其“主宰者”的角色,尽可能地创设有助于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教学环境,做好语文教学课堂的引导者。
教师若要做好语文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主导者,就需要重塑自身的教学任务。
一方面,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包括文本解读的理论与方法,从而提升自己对语文文本的解读能力,为学生做好文本个性化解读的示范。
另一方面,教师要掌握好正确、高效引导学生展开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并且在解读过程中运用多种艺术思维方式与教学情境创设方法去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感悟文本。
其次,教师还需要关注全体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
在文本个性化解读中,通常是那些爱表现、爱发言的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大多数学生还是处于“沉默”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个性化解读
作者:孙国梁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9期
摘要: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分析文本时能够结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与体会。
文本个性化解读必须加以规范,否则文本阅读也许就会变成文本的戏说,而流于形式。
关键词:文本;个性化解读;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05-001
【教学实例】
《孔雀东南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分析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时,学生讨论热烈,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除了较为常见的无子说、门阀说之外,有位学生还提出了较为独到的观点——太守阴谋说。
“我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爱情悲剧完全是由太守一手造成。
”
“观点独特,我从没听过这种论点,说说你的理由?”
“这是我在读完全文后的一个假想,太守对焦刘两家分别施压以达到让他儿子娶刘兰芝的目的,只是刘兰芝最后殉情了,他的算盘没打准。
”
“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具体阐述整个假设推理论证过程。
”
“也许是太守,也许是他儿子看中了‘精妙世无双’的刘兰芝,太守想为他的儿子娶刘兰芝。
太守一方面先以太守的身份对焦家施压,以焦仲卿的政治前途为诱饵利诱焦母,命焦母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及理由都要迫使焦仲卿休妻;另一方面再对刘兰芝兄长以富贵利诱,诱使刘兄将被休回家的妹妹刘兰芝许配太守之子。
这样太守就在幕后进行策划整个事件,一来可以让儿子娶到刘兰芝,甚至还可以传为一段佳话;二来焦刘两家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官位或富贵,两家绝不会对外声张。
只是结局不在掌控之中,刘兰芝不像一般的女子那样贪图荣华富贵,而是选择了投河自尽,焦仲卿也随后上吊自杀,因此说这出悲剧完全是由太守一手策划造成的。
”
“说得好,我也是这么想的”,“完全有可能”,“电视上有这样的情节”,当这位同学论述完之后得到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附和,甚至还有几位学生给了掌声。
我听到这个观点时也觉得很新奇,“这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很独特啊,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值得我们去深究啊。
”听到我的话,下面的学生情绪更加高涨,纷纷议论起来,那位学生更是高兴不已。
但是当学生论述完之后,稍加思索我便发现了一些破绽,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觉得这个观点虽然很独特,但是好象还有三个地方值得去推敲,否则不足以服人,我说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听到我的话,全班一下子都静了下来。
“首先,太守和他的儿子有没有可能认识刘兰芝?”问题一出,学生有说知道的,有说不知道的,议论纷纷。
见此,我便让学生再将课文认真的阅读一遍,然后说出理由。
很快有学生从文中找到了答案;“课文中说刘兰芝婚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应该没有多少空余时间出外,那么抛头露面的机会就很少,太守和他儿子也就接触不到,就不可能知道刘兰芝的。
”“还有,当郡丞向太守汇报‘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太守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刘兰芝。
”争论很快就平息了,最后大家统一了意见,太守和他儿子没有可能认识刘兰芝。
第一个问题顺利解决,我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其次,如果太守想为儿子娶刘兰芝,县令会在太守之前抢先为自己儿子求婚吗?”问题一出,下面的回答极其的统一“不会”。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太守利用见不得光的方式为儿子娶亲,太守还会大张旗鼓的以盛大的迎亲排场来迎娶刘兰芝吗?”“不会。
”又是极其统一的回答,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理由,“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三个问题大家都给予了解答,那么这个太守阴谋论还能成立吗?”“不能。
” 随着大家的回答,那位学生头一下子低了下去。
见此,我鼓励道:“虽然太守阴谋论没有成立,但是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精神值得肯定,为此我决定给这位同学平时分加五分。
”听到我的话,那位学生又恢复了常态,学生又进入了讨论,课堂再次呈现热闹的学习氛围。
【案例分析】
从以上课堂实际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积极去思考,并且能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鉴赏文本,是自主的阅读实践,尝试对文本灵魂的自我解读。
文本个性化解读必须加以规范,否则文本阅读也许就会变成文本的戏说。
首先,个性化解读必须以文本为依据,适度发挥。
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但不能忽视甚至架空文本,置文本的基本内涵于不顾,走向与文意完全背离的解读极端。
其次,个人经验对个性化解读的影响。
没有个人的经验,学生对文本的接受就无从谈起。
从这个意义说,生活储备也是个性化解读的支撑点。
当他们把自己所独有的这些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带到文本解读中去,每个人的感悟就会呈现出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状态,但感悟的深浅与个人经验的深浅有着直接的联系,不同人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的深浅是不一样的,在个性化解读过程中经常出现由于经验的缺乏,学生无法理解文本中所涉及的生活或道理,这势必影
响在求真、求善、求美的个性解读中收获的深刻度。
所以,为了获得比较深刻的解读,就应该把生活储备这个支点加高。
第三,教师的正确引导。
语文教学不能让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课堂,语文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说,过分迁就学生的无依据话语而弱化了教师的纠正指导职责。
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偏差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协助者,应在充分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精神的前提下,分析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合理性,肯定其合理部分,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其观点,甚至可以协助学生完成一篇小的论文。
文本个性化解读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由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课文的分析者,求同结论的权威发布者变成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组织者、帮助者。
通过《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教学,我感受到了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也认识到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协助者,还必须具备更高层次的教学理念,掌握更新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才能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对我们青年教师是一种挑战,需要继续去探索,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