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地角度解读汇报文本
透过文本看作者,解读人物形象的有效途径——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
象作者为什这样描写人物。比如文中描写
生的一段话,其中提到了 “挟着一叠
小小的书”,后又提到了 “那些 小小
的书,便从 到现今于这一门学问的著
作”。好多
,这个细节都会被忽,但
再学生基于作者的
理解人物形象时,
好多学生又始注这一个细节,不少学生
得岀的结论:从这个细节 看岀,
生一个非常专注的人,因为他将解剖学的
学其实非常不利于学生学好这类文本,不利于
学生基于文本建构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但如
果脱离这个模式,很多教师又感觉无所适从,
因这样的脱离实际上某种程
离
试的,教师
,不道引导学
生建构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能否符合试的需
;一
,
的模式, 建的
教学思路 形成人物形象的认 过程,
能
教师 所
,这样的一个
的过程,
教师所习惯。
,
一个 不 考试 , 时
又能 教师
的教学思路
者
,
人物形象认识 建 这个 的教学
,
形成基于文本理解
作者
的教学思路
生这 文
,从 个
者的认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解析视角
解
文中的人物形象,
的
学生 , 因 学生
文的 一
,
的理解 建构 文中的人物
形象
多
, 这种
建
的人物形象
的,但时于学生的
所 , 所建构
的人物形象又 不
特质相纠缠,因而显得非常丰厚严那么一个很
重要的现实问题就是:怎 学生
丰厚
的藤野先生这么一个人 形象
的
实
, 文本看作,一个很重要的策
文本解读的步骤范文
文本解读的步骤范文
第一步:整体把握
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首先要把握整个文本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阅读
时可以通过浏览全文,了解文本的主题和基本思路。
可以留意文本的标题、段落结构,以及各个段落的主旨句。
通过整体把握,可以对文本的大致意
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逐段解读
在对整体有一个初步了解之后,可以开始逐段进行深入解读。
逐段解
读的目的是找出每个段落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并分析其意义和背后的逻辑
关系。
可以通过识别段落的主旨句来找出其主要论点,再通过分析段落中
的细节和例证来找出其论据。
在逐段解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
要观察段落之间的
过渡词语和句子,了解各个段落的逻辑关系。
这有助于理清整个文本的结
构和思路。
第三步:分析语言运用
第四步:解读隐含信息
在解读隐含信息时,要注意遵循证据和逻辑的原则。
不要凭空臆断,
要以文本中的明确信息为基础,进行推理和推断。
第五步:归纳总结
总结时要注意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不要过于主观臆断,要依据文
本中的明确信息和逻辑推理进行总结。
文本细读:读出文本的温度、广度、深度
文本细读:读出文本的温度、广度、深度作者:李霞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8期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李霞【摘要】细读文本,才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感悟文本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从文题、结构、细节等文字层面解读文本的温度;从作者、生活、经典等文学层面解读文本的广度;从背景、历史、社会等文化层面解读文本的深度,从而挖掘文本真正的内涵。
【关键词】文本细读立足文字立足文学立足文化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
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文本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只有先行和文本“对话”,研读文本,才能驾驭课堂,与学生“对话”。
长期以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只是教教材,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及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智慧。
教师使用教材,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层面,而且关系到智慧的层面。
因此,只有细读文本,才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感悟文本的温度、广度和深度。
一,立足文字,读出文本的温度1.读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窗口。
读文题就是透过窗户看风景。
文章的标题,形式多样,有的是文章的写作对象、行文线索、中心事件、主要题旨、人物活动的时间或地点等。
细读题目,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脉络,明确文章写作对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中心意图,判断文章的写作形式,对快捷深入地解读文章起着重要的作用。
2.读结构。
结构是一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
文章的结构,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
理清文章的结构,实际上就是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特色,对文本有一个高度的宏观认识。
怎么读结构?可以研读文章的开头、研究文章的结尾、推敲过渡和照应、划分段落和层次等方面着手。
如《赶海》一文,以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歌词开头,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又以同样的歌词结尾,照应开头。
解读文本应从了解作者入手
解读文本应从了解作者入手作者:郑建峰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3期任何一篇作品,创作的源泉都应该归属于作者。
一部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作品的创作者,即现实生活中的作者。
可以这样说,文本是作者内在生活经验、思想情感、精神气度等的表现。
所以,要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必须首先要了解文本的作者。
只有深入了解了作者,才能根据作者的生平、阅历、感情生活等来研究作品的风格,阐释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与意图。
研究作者,有助于解释作品创作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典故与词义,有助于理解作者写作风格的生成。
初中语文教学要通过教材上的文本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那么,要深入解读教材上的文本,必须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作者。
一、作者的生平、阅历很多的文章,它的内容和写作意图都与作者曾经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文学作品。
正因为有了难忘的亲身经历,才有话想说,有观点要阐述,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生命力。
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经历了读书、出仕、出使、征战、被俘,怀有满腔爱国之志,最终殉国。
他的《过零丁洋》写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作的前六句正是他一生经历的概括。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荣华富贵中长大,但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家道日渐衰微,晚年的生活穷愁潦倒而又嗜酒狂放,曹雪芹自家及亲戚的家庭从兴盛到衰落即是《红楼梦》一书的创作素材。
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一生广泛游历,早年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曾到各国大陆经商,这为他创作《鲁滨逊漂流记》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
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出生于建国伊始,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的岁月,一生与贫穷为伴,饱尝苦涩的婚恋、内心世界的孤独与无奈,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曾经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具有博大恢弘“史诗般品格”现实主义力作——正源于他一生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郁闷、痛苦和煎熬……我们可以试想,假如上述作者没有自身那些经历,也就不可能有这些散发着文学光芒的著作存在。
一件运动衫文本解读
一件运动衫文本解读一件运动衫文本解读《一件运动衫》文本解读李冰洁《一件运动衫》是一篇选读课文,小说围绕着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命运,叙述了“我”买了一件漂亮的运动衫,可想到邻居老先生破的不能再补的鞋子,便决定用一件运动衫换一双皮鞋,最后老先生又用心爱的小狗,换来一件运动衫送给我的事,体现了“我”与康威先生之间的真诚与友谊,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明白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平日,我们比较忽略对于课后选读课文的教学。
其实,读来,这类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更不亚于精读课文,甚至更接近孩子的的情感,让他们更乐于接受。
所以,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以此来检验平时的教学效果。
近而,更近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力争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感悟,给他们充分体会和发挥的空间。
而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课文不仅仅是在赞扬小男孩与老人间的真情,还有妈妈对儿子的疼爱,有售货员对老人的同情,还有老人对陌生人的帮助之情等这些侧面反映出来的情感因素。
所以,这一节课的外延被无限地放大了,真情也不仅仅限于这两位主人公,而是感受到更多人与人之间的爱。
所以,应在“情”字上做文章,力求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用心地设计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活”的课堂。
文章结构颇似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都是彼此为了对方而放弃最爱;当事人都背着对方做“好事”;结尾,同样地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当然,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思想深度,此文都无法与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相比肩。
但对小学生而言,《一件运动衫》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也更容易被他们理解。
细读这篇小小说,有这么几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语言。
照理,小小说的语言,应该是非常精炼的。
但是,作者在描写“红色运动衫”时,却显得拖沓罗嗦,读起来很是绕口。
如何写一篇文学研究论文解读作品的文本分析
如何写一篇文学研究论文解读作品的文本分析文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学术任务,而解读作品的文本分析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如何写一篇文学研究论文,重点是如何进行作品的文本分析。
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作品的细节,提取主题、符号、意象等元素,并结合背景、作者意图等因素进行解读。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作品的文本分析。
一、文本分析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文本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首先,我们需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研究。
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受到的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这对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们需要研究作者的意图。
通过研究作者的其他作品、批评家的评论以及作者自己的言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文本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在进行文本分析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深入挖掘作品的细节。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主题分析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通过识别作品中重复出现的主题或主题相关的词语,我们可以洞察作品的核心内容。
其次,符号和意象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作品中,作者往往会使用各种符号和意象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我们可以注意作品中出现的重要符号和意象,并分析它们在作品中所代表的意义。
此外,语言分析也是文本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来了解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文本分析的结构和写作在写作文学研究论文时,结构的组织十分重要。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来进行文本分析的写作。
首先,引言部分应该包括作品的简介和背景介绍,同时还要说明本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正文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例如主题分析、符号分析、意象分析等。
在每个段落中,我们需要引用作品中的具体文本来支持分析的观点,并结合作者的背景和意图进行解读。
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文本解读
《邓稼先》文本解读一、站在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本文编排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单元。
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邓稼先》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与《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为“教读课文”。
还包括有“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和文言文《孙权劝学》。
部编教材单元编排体例为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
“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邓稼先》本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便是“群星闪耀,感受名人的风采”。
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强调“精读”,要求做到:一是字斟句酌;二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要想准确解读《邓稼先》文本,首先应当追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背景,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和杨父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汇报文本
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文本作为作品,本身带有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印记,也就是作者本身对文本有着自己的解读。
因此,教师要真正了解作者,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解读。
如《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自12岁起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而残疾,《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她生命的思考,更是她生命的追求。
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教师对所教的课文(文本),要排除各种先入为主的干扰,进行原汁原味的阅读,教师应先整体感知其容,把握文本容之间的联系,获得对文本整体的初步印象,对其中心思想有直觉的领悟。
应具体地思考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对“作家写了什么”的追问,是解读的开始。
没有这踏实的一步,后面诸如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有何特征等问题就很难展开。
第二步“为什么写”是在认识、理解作家所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悟、获得的启迪、展开的联想。
第三步是作品的整体上去考虑“怎么写”,如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的结构体现的什么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文章的“关键”深入解读。
这“关键”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但都离不开文字。
具体地说,文本的关键,有的是一个字(词),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部分句段。
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甚至在教学时以这些“关键”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课文的“首席读者”。
教师也应站在叙述的角度上解读文本,像学生一眼阅读文本,理解文本。
教师要像血红色一样提问,设想自己就是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原来自己就懂得什么?本节课新旧只是间的桥梁是什么?这节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自己能完全学会什么?这样,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 李荫阳
【 摘要 】 《 语 文课程标 准》要求 “ 教 师应创造 性地理解和使 在着 巨大 的欠 缺 ,主要表 现在 教 师对 文本 的把握 大 多依赖
用教 材”要做 到这一点 ,教 师必须 具备 解读教 材的能 力,也
教参 ,教 师往 往 尚未很好 地读 过 一遍课 文 ,就 急于在 教参
不是从文本 朗读开始 的;也是教学 的最后 旨归—— 学生学 该 怎样 做 呢 ?我 认 为 ,一 方面 ,教 师对 文本 的解 读应 该多 习中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 情感的丰厚,无一不是在教 方 面 、多 角度 的解读 ,尽 量全 面地 接收 文本 传达 给读 者的 师的指导下,通过文本解读完成的。无数的教学实践充分证 信 息 :另一 方面 ,教 师文 本 的解读 要深入 、透彻 ,在大 量
把 这节课 的落 脚 点定在 “ 珍 惜 时间 ”上 。珍惜 时 间诚 然 没
作者的视角思考文本的基本意义,把握作者的价值取 向。
从第 四段 的一Biblioteka 连 串的追 问中看 出来 ,珍惜 时 间就 是珍 惜 生
其主要做法有二。一是加强文本的整体感悟。整体大于局 命 ,时 间匆 匆就 意味着 人生 易逝 ,那 么如 何将 学生 的认 识 部功能的总和 ,部分只有依附于整体才能够显示出应有的 从 “ 珍惜 时 间 ”这 个 比较浅 的层 面提 升到 “ 珍惜 生命 ”这 意义。二是追寻作者的心路历程 。此如 《 江雪》这首诗, 个 比较遍 的层 面上 来 呢?我 认为 可 以引导 学生 结合 自己的 教学时要整体把握 内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者在冰天雪地 生活 体验 来感 受 时光匆 匆 ,生命 易逝 :今年 的你 和去 年 的 里独 钓 的场景 。但 是他 为什 么会 有这 样 的怪异 的行为 ?他 你一 样 吗 ?时间过 了一年 ,估算 自己的寿命 ,看 看 自己的 究竟在钓什么 ?作者通过 “ 画面表现怎样 的情感倾 向?我 们只有在 了解 了作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他在 “ 垂钓”这
语文阅读技巧深入解读文本
语文阅读技巧深入解读文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阅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展视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思考能力等。
而要做到深入解读文本,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语文阅读技巧。
本文将从标题、首尾段、关键词、插图和排版五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深入解读文本。
1. 标题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标题是我们进行整体把握的窗口。
通过仔细阅读标题,我们可以提前了解文章的主旨。
比如,如果标题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那我们就可以预期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就会有针对性地提取相关信息。
2. 首尾段首尾段是文章的引子和总结,也是我们对文章整体的把握点。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首尾段,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首段常常会给出文章的背景和引出主题,尾段则总结全文,并给出作者对于该主题的结论或观点。
3. 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中的重要信息,通过寻找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阅读时,可以通过划线、圈点等方式标记出关键词,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推断。
比如,在一篇介绍恐龙的文章中,“三叠纪”、“化石”、“远古”等词语就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通过理解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4. 插图插图在一些文章中起到了举例、说明或补充信息的作用。
在阅读插图时,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元素,结合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插图往往能够提供更直观、具体的信息,通过与主文本结合起来阅读,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文章的意义。
5. 排版排版美观整洁也是深入解读文本的一项重要技巧。
合理的段落分割、合适的标题和标点符号等都对于我们顺利阅读以及理解文本有着重要影响。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根据标点符号和段落来划分文章的逻辑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深入解读文本。
当然,这些技巧需要通过实践和不断的阅读来逐渐积累和提高。
希望大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善于运用这些技巧,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浅谈阅读理解的多角度赏析
浅谈阅读理解的多角度赏析现在进行阅读教学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学生通过自学似乎完全可以学懂,阅读教学也很难教出新意,但是在考试时,有一些主观性的题目,学生的答案却是似是而非,其实这都是对于阅读教学存在认识的误区所导致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阅读与鉴赏要努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也就是在阅读教学时要注意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理解文本,不能将阅读的要求停留于让学生了解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的水平。
一、从不同层次来理解文本内容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是从接触文字开始,文字是作者内在思想的外在表达,在阅读教学时,要理解文本内容,需得从语言意义,形象意义以及文字的深层意义三方面进行理解。
(一)把握语言意义,理解文本内容。
语言意义就是文本当中的字、词、句当中所包含的信息,通過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也就让我们明白了文本当中的基本内容,诸如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是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与开始。
在理解语言含义时,先从整体进行把握,通过整体性的阅读,先引导学生去把握文本当中所包含的基本信息;然后再进行部分的研读,关注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理解文本当中细节部分的内容;最后再进行整体性理解。
同时在文本过程,要注意文本当中的联想、象征等方面的意义。
(二)从把握形象,理解文本内容。
在文本当中总会涉及一定的形象,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这些形象都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代言,对于不同的类型,理解时所侧重的内容也是不同的,诸如以人物为主体的形象,就需要关注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爱好以及苦思变化轨迹,诸如在学习小说,就需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通过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等方面内容,如果是以景物为主体的形象,则需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散文当中作者通过颜色描绘流露出来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抓住了在文本当中的形象,也就抓住了文本的主体内容。
(三)体会文本深层含义,进一步理解文本。
在理解文本时,除了要理解字面意义,更要关注文本的意境。
文本解读案例
《乡愁》文本解读案例张明芹一、从作者的身份解读。
《乡愁》流露的思想愁绪有哪些方面?师: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生:有感情的诵读,读出诗意。
师:注意节奏、轻重音的把握,再读课文。
读出来什么?生:《乡愁》不仅流露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还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
大陆就是故乡,故乡就是大陆。
(学生诵读最后一节)师:大陆那边有他的什么?诗人心中,老家就是他的祖国。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我们还可以想远一点:思念家国的人就是诗人一人吗?不是。
是千千万万被台湾海峡分开的炎黄子孙,是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
他们同样思念着海峡对岸的亲人、故乡,思念着祖国大陆;他们都盼望早日结束分裂,早日回归统一,早日叶落归根回故乡,早日与故乡的亲人团聚。
诗人的乡愁在这里升华了,海峡两分离,对大陆的思念,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出发去解读文本,是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尊重,更是对学生的负责。
)二、从语言角度:把握关键字词解读。
师: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感情,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抽生朗读课文。
)生: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师:这四种对象前分别用了哪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生:“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他们的共同点是面积小程度轻。
报告写作中的文本分析与语义解释技巧
报告写作中的文本分析与语义解释技巧一、概述报告写作的重要性和特点1.1 提出报告写作的重要性- 介绍报告写作在职场中的应用和价值,为什么需要掌握相关技巧1.2 揭示报告写作的特点- 分析报告写作与其他形式的写作的区别,使读者了解其特点及要求二、文本分析技巧在报告写作中的应用2.1 精读并搞清楚报告主旨- 分析报告文本的结构和关键词,把握报告的核心内容2.2 分析数据和图表- 对报告中的数据和图表进行分析,解释其含义,并展示出相关关系2.3 理解报告的语气和写作风格- 探讨报告作者可能使用的语气和写作风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告2.4 辨析文字隐含信息- 分析报告中的隐含信息,理解报告作者的意图和态度2.5 评估报告的结论和建议- 使用逻辑推理和论证技巧,分析报告的结论和建议的合理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2.6 解读行文角度和立场- 分析报告作者的行文角度和立场,帮助读者获得全面的理解并判断其可信度三、语义解释技巧在报告写作中的应用3.1 确定关键词语义- 对报告中的关键词进行语义解释,防止因语义不清楚引起误解3.2 解读词汇搭配- 探究报告中常用的词汇搭配,理解其特定的语义3.3 理解句子结构- 分析报告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关系,帮助读者理解句子的含义3.4 理解段落结构- 分析报告段落的结构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帮助读者整体理解报告内容3.5 掌握上下文推理- 利用报告上下文信息进行推理,解读报告中具体语句的意义3.6 辨析篇章逻辑- 分析报告篇章的逻辑关系,帮助读者理解全文的主旨和论点四、案例分析:运用文本分析与语义解释技巧撰写报告4.1 选择一个报告案例- 介绍所选报告案例的背景和目的4.2 运用文本分析技巧- 分析报告中的文本结构、数据和图表等,获取核心信息4.3 运用语义解释技巧- 解读报告中的关键词、词汇搭配、句子结构和段落结构等,理解其含义4.4 撰写报告- 结合文本分析和语义解释的结果,撰写一个清晰、准确的报告五、总结报告写作中的文本分析与语义解释技巧5.1 总结文本分析技巧- 归纳文本分析技巧的要点和应用5.2 总结语义解释技巧- 总结语义解释技巧的实质和重要性5.3 强调技巧应用的价值- 阐述掌握文本分析与语义解释技巧对提高报告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六、展望报告写作中的技巧发展趋势6.1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探讨人工智能在文本分析和语义解释中的应用前景6.2 注重跨文化交际- 分析跨文化交际对报告写作技巧的影响和挑战6.3 提倡多元化思维- 强调在文本分析和语义解释中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通过以上六个标题的展开详细论述,可以全面介绍报告写作中的文本分析与语义解释技巧,并对其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提升报告写作的水平,并为未来的报告写作指明方向。
演讲稿写作解读怎么写
演讲稿写作解读怎么写演讲稿写作解读是指对一篇演讲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思想内涵、结构特点以及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演讲稿写作解读的一种可能的思路和结构,以供参考:一、引言部分:首先,要简要介绍演讲稿的背景和目的,包括作者、时间、地点等重要背景信息,以及演讲稿的主题和目标。
还可以提出一些引发思考或引起听众兴趣的问题,激发听众对该演讲稿的期待和关注。
二、演讲主题分析:接下来,对演讲稿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要明确主题是什么,主题的内涵是什么。
可以通过提取关键词、短语或句子来概括主题,并结合后续的段落逐步展开解读。
解读的过程中,要分析主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与时代背景、社会问题的关系等。
三、内容部分分析:在内容部分,要重点解读演讲稿的主要内容。
可以根据演讲稿的段落结构逐段进行解读。
对每一段的核心观点、论据和例证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作者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
同时,还要关注演讲稿的主题与内容之间的呼应和衔接,看是否有深入探讨问题的切入点和深度论述的展开。
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析:除了内容分析,还要对演讲稿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这些手法和技巧包括但不限于比喻、排比、反问、设问、爆点等,通过这些手法能够提高演讲稿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解读的过程中,要分析这些手法和技巧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演讲稿的表达方式和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总结部分:最后,要对演讲稿进行总结。
对演讲稿的主题、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归纳和概括,强调其重要性和价值,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也可以对演讲稿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反馈,提出改进的建议。
总之,演讲稿写作解读就是对演讲稿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揭示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
通过对演讲稿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考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和演讲能力。
如何理解和分析报告文学作品
如何理解和分析报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报告文学作品以其真实性和记录性而备受关注。
它通常描绘真实事件或事实,并通过故事的叙述展示出社会问题或个人经历。
本文将探讨如何理解和分析报告文学作品,以提高我们对这一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第一部分:报告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报告文学作品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闻名。
它们通常基于作者对真实事件或事实的观察和调查,通过描写和叙述来传达信息。
这些作品旨在展示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并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第二部分:理解报告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1. 确定作品的背景和主题:在阅读报告文学作品时,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事件或事实的背景是很重要的。
这包括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相关的社会背景。
同时,分析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也是理解报告文学作品的关键。
2. 观察作者的叙述技巧:报告文学作品通常使用详细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来吸引读者。
观察作者的叙述技巧,包括使用具体的细节和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描绘的事件和情感。
3. 分析并对比不同观点:报告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复杂的社会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通过分析和对比不同观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中揭示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报告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1. 背景研究和事件追溯:在对报告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深入了解相关事件的背景和演变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当事人或参与者等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描述的事件。
2. 情感解读和观点分析:报告文学作品常常从个人经历和情感出发,通过叙述来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分析作者的情感解读和观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3. 社会背景和文化元素的探讨:报告文学作品往往扎根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
了解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元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揭示其中的隐含意义。
第四部分:如何评价报告文学作品1. 逻辑性和论证力:好的报告文学作品应该具备逻辑性和论证力。
怎样解读文本(转载)
怎样解读文本(转载)“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
教师的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解读文本的一般方法:1、抓住文体解读文本站在文学文本的角度解读文本,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第一步。
对于诗词的解读,我们应重点抓住最关键处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字字领悟,句句推敲。
这个关键便是找准一个眼——“文眼”。
对于古体诗来说,这个关键是诗(词)眼。
古人写诗很注重炼词锻句,特别对于诗的意境,常常通过一字一词来达到“含而不露,露而不俗”的写作境界。
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
对于散文的解读,则应重在对文章思路和作者情路上的把握。
童话的解读要关注幻想,民间故事的解读要关注引领学生向往美好,寓言故事则要研究寓意,说明文的解读则从科学入手,应用文的解读从写作方法入手……其中,新教材引进的文言文,教师则应字斟句酌,借助工具书,做到条分缕析,明意析理,抓住关键句。
2、抓住文题解读文本题好一半文,小学课本中的文本,大都通俗易懂、主题明朗,尤其是文章的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括。
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善于利用课题提出问题,以此正确解读文要。
抓住文题提问题,如苏教版《黄河的主人》一课,课文的题目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与解读文本有关的问题: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会把这个人称作黄河的主人?这些问题解决了,其实就是对文本的正解解读;再如《“你必须把这要鱼放掉”》一文,根据这个课题,可以找到这些问题:谁对谁说这一句话的?为什么要把这条鱼放掉?最后有没有把鱼放掉?对于文题的解读,是接触文本的第一步,直接导致读者——教师或学生阅读文本的价值指向——到文中读什么、思什么、答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作者的角度解读文本文本作为作品,本身带有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印记,也就是作者本身对文本有着自己的解读。
因此,教师要真正了解作者,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解读。
如《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自12岁起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而残疾,《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她生命的思考,更是她生命的追求。
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教师对所教的课文(文本),要排除各种先入为主的干扰,进行原汁原味的阅读,教师应先整体感知其内容,把握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获得对文本整体的初步印象,对其中心思想有直觉的领悟。
应具体地思考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对“作家写了什么”的追问,是解读的开始。
没有这踏实的一步,后面诸如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有何特征等问题就很难展开。
第二步“为什么写”是在认识、理解作家所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悟、获得的启迪、展开的联想。
第三步是作品的整体上去考虑“怎么写”,如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的结构体现的什么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解读文本时,教师抓住文章的“关键”深入解读。
这“关键”可能是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思想、深刻的哲理、重要的信息,但都离不开文字。
具体地说,文本的关键,有的是一个字(词),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部分句段。
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把握文本的“关键”所在,甚至在教学时以这些“关键”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课文的“首席读者”。
教师也应站在叙述的角度上解读文本,像学生一眼阅读文本,理解文本。
教师要像血红色一样提问,设想自己就是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原来自己就懂得什么?本节课新旧只是间的桥梁是什么?这节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自己能完全学会什么?这样,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永远是阅读教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教师只有对文本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才能使教学更有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为了培养整体和谐发展的“全人”,因此语文教学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是对世界的一种创造性发现,文学教育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的喜悦。
”而我们却常常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硬纳入某一凝固的“空轮”中,并要求死记硬背,这其实是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文学作品的本性、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无异于“南辕北辙”。
如果我们真正将学生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与他们自己个性化的读解结合起来,承认学生的每一种无错误的的合理和必要,不拘泥于教学上或某种约定俗成的理解,并给予充分鼓励,使其见解的独创性和丰富性彻底改变语文简单化、僵化现象,这样语文教育必将充满创新的智慧和创造的乐趣。
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复旦大学附中黄荣华提出“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的话题,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轻视文本解读的现象。
分析这一现象,目的是对语文课堂进行一些反思。
尽管笔者非常想说得准确一些,但限于能力,肯定有不少是妄言,请大家批评。
一、值得关注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多数时间是以文本解读为核心展开的。
文本解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将文本解读落到实处,进入到文本的底部,是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文本解读却往往不能进行到“底”,而是相反象——浅尝辄止,或避实就虚,避实扬虚,或者干脆全虚而无实。
这里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师生都在文本的外围转,所讲的内容有些纯粹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比如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的课堂可能出现这样情况:作者介绍:讲“毛泽东”(主要谈毛泽东与三个女人的关系),谈“毛泽东诗词成就”(主要谈1945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沁园春·雪》后,蒋介石希望他周围的文人都写一首《沁园春·雪》,超过毛泽东,压压毛泽东的威风)。
文学常识讲解:讲词牌(主要谈沁园与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关系,谈窦宪如何夺走沁园)文本解读:讲毛泽东言行不一,词中说“粪土当年万户侯”,其实他在被王明排挤时是非常痛苦的;讲毛泽东吹牛,“浪遏飞舟”,可能吗?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非常兴奋,但他们学会了什么呢?学会了媚俗,学会了随意批判,甚至是刻意去批判,最终把语文课堂的重要意义——培养人的崇高感与敬畏情怀——丢失了。
二是师生接触一下文本,很快延伸到文本之外,文本常常成了一个话题的生发点。
如果说第一点不是非常普遍,那这一点就是相当普遍了。
比如讲《跨越百年的美丽》,先粗略聊一聊课文中“居里夫人的美丽”,很快转入对“美丽”或“女性美丽”的探讨,教师还准备了许多关于“美丽”的资料让同学们探讨。
再如讲《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师生先讨论一下文章写什么,还没有真正走进文章中去,就开始讨论生命的意义,于是师生一起海阔天空谈生命的意义。
再比如讲《巴尔扎克之死》,师生先聊一聊巴尔扎克,然后进入关于“死亡”的探讨,于是师生一起探讨各种“死亡”及意义。
再比如讲《告别权力的瞬间》,讲到华盛顿对民主的贡献,课堂就变成了关于“民主”的讨论。
这样的课堂也比较受学生欢迎,主要是能顺着学生的感觉走,但这样的课堂多了,学生就养成了夸夸其谈的毛病,不愿也不能深入钻研文本了,最终是失去了一种求实的读书能力。
三是教师精心设计了课堂问题,有时还及时抓住了课堂生发的重要问题,遗憾的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种种观点时,教师常常是照单全收,即使是明显的错误也不给予纠正。
比如讲《皇帝的新装》,教师请学生扮演两个骗子,模仿骗子行骗的过程,一个骗子在劝另一个骗子拿定主意时,用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他打气,教师对此不仅没有纠正、引导,而且满脸鼓励之色。
再比如讲《合欢树》,在教师的启发下,全班学生有一大半都讲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讲的同学为了避免与前面同学的雷同,尽可能讲自己的“独特”见解,结果离课文越来越远,也就越来越虚。
这样的课堂也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学生不受什么约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能博得同学与老师的欢心就好。
但这样的课堂也是值得高度警惕的,因为它往往会助长学生信口开河的不良风气,断章取义,甚至是非颠倒,最终影响的不仅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更影响到他们健全的文化人格的形成。
四是师生共同在一个不恰当的知识层面或者在一个错误的知识层面上讨论问题。
比如学习葛剑雄的《邂逅霍金》时,师生讨论文中如何表现“身残志坚”。
学习杨绛的《老王》时,讨论文章最后作者的“愧怍”,师生围绕“中国知识分子贵族式居高临下的怜悯”展开。
学习一些现代主义作品或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时,以解读现实主义作品的方法为指导,结果不能真正进入作品。
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节选)、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时,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这些现实主义小说家非常看重的方法去讨论小说的人物与主题,因而也不能真正理解作品。
笔者感到,这样的课堂可能是很糟糕的,它可能将学生引向歧途。
五是“批”字当头。
这当然是少数现象。
应当承认,目前的语文教材有瑕疵,甚至可以说有许多缺点,但有的老师比李敖还霸气,几乎没有他看得上眼的篇目。
李敖说“鲁迅思想不及格”,他就可以说鲁迅没有思想。
笔者感觉这也是很可怕的。
如果教师总是批这个,批那个,没有肯定的,没有赞美的,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一定会助长学生的虚妄心理,最终势必把学生带上不归路。
我们需要反叛,必须摆脱旧的束缚才能真正向前,但绝不能将旧的一概视为束缚。
我们应当自信,有自信力才能勇于开拓、勇于向前,但智者的眼中绝不会除“我”之外没有别人。
贾平凹将目空一切的人归于两类:要么是白痴,要么是疯子。
这其实也就如鲁迅所言,拔起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
这是可笑的。
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的讲演中说:“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笔者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若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边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笔者感到我们语文老师还是先多带点“兵”好。
二、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上述几种现象?笔者感到,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一是对文本的意义认识不足。
作为中学教材的文本价值,大体可从6个方面去考量——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思想价值,智慧(思维)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
教材所选大多数是经典文本或优秀文本,而经典文本几乎都具备了这6方面的价值,即使是一般的优秀文本也具有多层次的开发的价值。
目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对“智慧(思维)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语言开发价值”、“写作模仿价值”这4方面,大都没有深入开掘。
以“艺术(审美)价值”为例,我们平常的课堂阅读实践追问得最多还是“怎么写”的问题,但多数没有将这个问题提到足够的高度来认识,一般多停留在“修辞手法及作用”“表达方式及作用”“论证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及作用”“写作手法及作用”等问题上。
应当说,常追问的这些问题是重要的,但这些都还是容易解决的,且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试问一下,如果抛弃这些问题让你来欣赏一部作品的艺术形式,你将说些什么呢?或许,就无话可说了。
因此,我们还是有必要更多地从作品的整体运思、作家的美学追求等方面去关注“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是仅局限在某一具体的修辞手法之类的问题上。
二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误解。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在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重要的理论支撑,这是现代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志。
但“以学生为主体”不是放任学生,不是纵容学生,更不是不要底线。
再现代的美国母亲,也会对自己已成人的儿子去亲吻不满18岁的少女感到恼怒;再现代的美国父亲,也会对自己的孩子的赌博行为感到悲伤。
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教育,应当永远坚守人类几千年建立起来的一些共有的伦理道德,坚守中国人作为中国人的、体现中国人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回荡的是天地正气,怎可让骗子们“剽窃”去壮胆?三是对“课堂阅读”与“消遣阅读”等而视之。
中学生的阅读有两大类:一类是课堂阅读,一类是消遗阅读。
相比较而言,课堂阅读的难度肯定比消遗阅读难度要大,甚至大得多。
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课堂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美其身”的过程,是一个“去恶向善”的过程,是一个变“无知”为有知的过程,是一个开发心智与唤醒“人”的个体生命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