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性别角色的塑造与教育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性别角色涉及到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由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共同塑造。
这种性别角色的传递和塑造往往使得性别成为一个制约个体发展的因素。
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塑造与教育,并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和包容的发展环境。
一、性别角色塑造的起源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塑造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过程。
在人类社会早期,狩猎和生育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男性负责狩猎、保护家庭,女性则负责生育、抚养儿女。
这种分工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为后来的性别角色塑造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工业革命时期,男性从事工业生产,女性则从事家务劳动。
这种分工虽然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但也进一步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分工和刻板印象。
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责任人,女性则被期望负责照顾家庭和子女。
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传递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传递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媒体等社会机构实现。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会通过言传身教,向孩子灌输性别角色的观念和价值。
父母可能会告诉男孩要坚强、果断,而女孩则被要求温柔、善解人意。
这种性别角色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发展空间,使得他们往往只能在传统的性别框架内寻找自己的角色。
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的重要角色,也在性别角色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男孩和女孩往往会被安排参加不同的活动和课程。
男孩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和自然科学课程,而女孩则更多地参与文学和艺术。
这种性别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方向。
媒体也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广泛传递了一种特定的性别角色观念。
男性往往被呈现为强壮、英勇的形象,而女性则被塑造成柔弱、依赖的形象。
这种媒体表达再次限制了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选择。
社会化人格的性别差异研究
社会化人格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化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系列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性别差异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人格的性别差异,从不同角度分析男女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特点。
一、性别社会化的背景和意义性别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对男性和女性进行差异化的教育和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性别社会化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举止,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性别社会化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性别社会化对人格特征的影响1.性别社会化对男性的影响男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受到“阳刚之气”的教育和熏陶,被要求展现出强壮、果断、勇敢、理性等特质。
这种教育使得男性更加倾向于自我主张、追求成功和成就,同时也可能导致他们对情感和细腻的一面较少关注。
2.性别社会化对女性的影响相对于男性,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多地受到“柔美之风”的熏陶,被期望展现出温柔、体贴、敏感、善解人意等特质。
这种教育使得女性更注重人际关系、情感表达和交流,同时也可能造成她们在追求个人发展和职业成功上的一些局限。
三、社会化人格的性别差异在行为表现中的体现1. 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更注重情感交流和沟通,善于体恤他人的感受,更倾向于寻求共识和和谐,因此在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维护上表现更为优秀。
2. 男性在社会化过程中更强调自我主张和竞争意识,追求事业成功和成就感,因此在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上表现为优势。
3. 男性更容易表现出冒险精神和探索欲望,更愿意挑战困难和尝试新事物,而女性更注重稳定和安全,更倾向于谨慎和防范。
四、性别社会化对人格心理健康的影响1. 长期以来,对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化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导致了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规范和期望,这可能对个体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认同造成负面影响。
2. 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现象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 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 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 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性别度、性别的自我概念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 的重要的因子; 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 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 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 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 发展上。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 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
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 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 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 多的成功。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 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她对阿来别 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 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 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 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 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 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 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 性别图式的影响。
第二章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
二、社会性别的含义
社会性别指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 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它形成一种性别的群体特征,表现在角色 、活动及责任等各方面。
社会性别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文化建构了 男女的性别特征和差异。
三、主要观点
(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 角色和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 于男性。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 格、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 表现更多地与运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科 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另外一个人感情丰富、心思细密、擅长做家务、 温柔体贴……
尊重多元的性别气质
只要有一个女人
作者:南希.史密斯 译者:黄长琦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 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愿意再 伪装坚强。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再扮演幼稚无知的小姑娘, 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无所不晓”的高期望。 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 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现柔情。
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 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 只要有一个女人得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和平等的薪金, 定有一个男人不得不担起对另一个人的全部责任。 只要有一个女人想弄懂汽车的构造而得不到帮助, 定有一个男人想享受烹饪得乐趣却得不到满足。 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进一步, 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1、内涵
•又称性别定型观念,是人们对不同事物进行 概括后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看法.当人们以性别 为基础,赋予男女两性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时, 性别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从身处社会中的各种角色扮演中逐渐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性别角色作为人们对性别的期望和要求,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如何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并思考社会化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一、社会化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1. 社会化建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受社会中对性别的认知和期望,从而形成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举个例子,男孩从小被教导要坚强独立,女孩则被要求温柔体贴。
这些对性别的期望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个体的性别角色。
2. 社会化延续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和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个体所接触到的媒体、教育和文化传统中存在一些对性别的固有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应该强壮、有竞争力,女性应该温柔、体贴。
这些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3.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教育社会化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规范和设置涉及到个体对于性别的认同和行为的塑造。
如学校中传递给男孩的信息是应该追求成功和领导能力,而女孩则被鼓励优雅和助人为乐。
这些教育模式培养了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性别角色。
二、社会化对于性别平等的影响1. 社会化与性别歧视尽管社会化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性别歧视。
性别角色的不平等传递了一种不公正的信息,使得女性在职场和社会其他领域中面临更多的不平等待遇。
这种不公正现象使得性别平等的实现变得更为艰难。
2. 社会化与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化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性别平等困境的一个原因。
男性被期望保持强悍和竞争的形象,女性则被期望保持柔弱和体贴。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在职业选择、社会角色担当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对于性别平等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与上述固定的性别角色相对应,社会化也容许了一定程度的性别角色多样性。
近年来,人们对性别认同和表达的理解逐渐拓宽,个体有更多的选择权。
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中,性别是人们最最基本的身份标识之一,对于不同的性别,我们会有不同的行为期待和社会评价,这些评价和期待对于我们人格的形成和性标识的认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着重探讨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社会性别是什么?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所对男女的期待和要求,这个概念不同于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期待体现在我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行为、职业等上,这些期望会对性别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女性被期望成长为母亲或者家庭主妇,而男性通常被期望成长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和领头人。
这些期望和要求会形成社会性别,进而对我们的认同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从婴儿期就开始了。
在婴儿期,父母的期望和态度会对小孩性别角色的认知、行为表现和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男孩通常被父母鼓励勇敢和自信,而女孩则被鼓励可爱和文静。
这些期望和态度会逐渐激发出小孩的相关行为和习惯,从而形成性别角色。
在上学期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对小孩性别认同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同学会因为小孩对于一个似乎违反性别角色的行为或习惯进行歧视或排斥,这会使小孩对于自己的身份产生认知和价值重构,在长期的过程中影响性别认同的形成。
影响子女教育的因素社会性别是对于子女教育的影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父母的行为与态度对于这种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父母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对于女孩和男孩分别有着不同的期望。
例如,女孩被期望更多地关注建立亲密的关系,而男孩被期望更多的关注事物的自由和独立性。
这些期望和态度会引导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有所不同的指导。
父母还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对孩子的玩具、衣服和其他方面的选择进行不同的评价,这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给女孩买玩具厨具套装,而给男孩买玩具枪支,这样的评价和选择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和认知产生影响。
性别社会化
游戏期(5-8岁)
社会化基本内容:主动性与罪错感 人际交往核心范围:家庭成员 社会化阶段成果:理想、追求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自我性别角色的获得 开始知道性别是不变的。真正懂得了人的性别不会因 为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如果给该年龄阶段的儿童看一张穿着裙子的男人的照 片,他们一般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我是男孩,我要、我不要;你是女孩,你该、你不该。
儿童早期(3-4)
社会化基本内容:希望、热情 人际交往核心范围:父母亲 社会化阶段成果:意志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效仿学习社会性别角色 对性别的认识开始稳定,知道了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 而变化。 男孩长大了会当爸爸、爷爷、外公,女孩长大了会当妈妈、 奶奶、外婆。 但还会认为改变人的衣服、发型、行为,会改变人的性别。 如果有人告诉他们,戏剧里演“相公”的是女人,演“小 姐”的是男人时,他们一般不能接受。
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每天无数的小活 动中,我们社会化地再生产着——亦即制造和 再制造着——性别。” 两性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学习、领悟 和效仿;同时,两性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在 社会化过程中被生产和再生产。 事件很多, 看看广告、新闻、电视剧,包括你的爸爸妈妈 老师都在建构着你的性别。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领悟社会期望、学习性别角 色规范、强化训练 性别角色逐渐定型,对自己性别角色要求日趋严格。 伙伴交往中凸显性别气质,对同性和异性态度及行 为方式有别。
成年早期
社会化基本内容:亲密与孤独 人际交往核心范围:朋友、配偶 社会化阶段成果:友情、爱情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自觉执行性别角色规范。 努力扮演理想的社会性别角色 追求符合社会理想的异性。
性别社会化
浅谈性别社会化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每天无数的小活动中,我们社会化地再生产着——亦即制造和再制造着——性别。
”两性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学习、领悟和效仿;同时,两性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在社会化过程中被生产和再生产。
性别社会化是指人们将其所在社会的性别规范内化的过程。
性别社会化的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有关性别规范和相关的象征意义,个体同样加入到这一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性别规范及其象征。
通俗地讲,性别社会化是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学习如何做个男人或女人的过程,它反映了多重因素对男人和女人的共同作用,从人一出生就开始了。
在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就深受男女有别的影响。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上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
在一个大家族里,生出一个男孩,可能使你的母亲在家拥有一个比较稳固的地位,反之,你的母亲和你可能地位会比较卑微,这种状况甚至延续至今。
不仅如此,我们对待男女孩的态度和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这跟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有必然联系的。
我们要求女孩应该矜持、文静、懂事、乖巧,不得大大咧咧,否则就被唤为“假小子”。
此外,我们通常都自动默认女孩子就应该穿裙子,并且特喜红色、蝴蝶结等等,给女孩子的买的玩具通常也是布娃娃;而男孩子则被要求不得随意哭泣、要坚强、要做“小小男子汉”,不然就会有“娘娘腔”等不雅外号,并且穿的也是一些黑灰蓝绿等等冷色调的衣服,玩具则是玩具车、玩具枪等等体现阳刚之气的玩具。
小时候我们也许都会对一个问题特别困惑,小男孩会想:小女孩为什么会蹲下小便?小女孩也会因为好奇去学习小男孩站着小便,这也是我们早期性别社会化的重要体现。
性别社会化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体现了更为淋漓尽致。
我个人印象尤为深刻的就是男女生学习方向的差异。
男生偏爱理科,也在理科较有天赋;女生则钟爱文科,对理科感到比较吃力。
并且,在初中的时候,女生往往成绩比较突出,但到了高中阶段,男生仿佛一夜之间成了学习的明星,独占光环。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建构
社会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建构社会化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和学习中逐渐形成其个性、标准、行为以及价值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性别角色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性别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模式和行为期望。
通过社会化过程,人们学习并适应性别角色,这对于个人的身份认同、社会关系和性别平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1.跨文化差异和社会化的影响性别角色建构在不同文化中表现出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男性被普遍期望承担家庭经济支持者的角色,而女性被期望承担照顾家庭、孩子和家务的角色。
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既反映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反映了社会文化传统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期望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从小就开始接受与性别相关的期望和规则,并且通过模仿、学习和认同的方式接受性别角色。
例如,男孩被教育要勇敢、强壮和有决断力,而女孩则被教育要文静、温柔和有耐心。
这种性别角色建构的过程可能会限制人们的发展和选择。
2.媒体和性别角色建构在社会化过程中,媒体对性别角色建构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电视、广告、电影等媒体传播着关于男性和女性的特定形象和行为。
这些媒体塑造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不仅影响到个人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期望,也对性别平等产生了影响。
媒体的形象呈现往往对性别角色建构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男性通常被呈现为强壮、自信、有决策能力和成功的职业人士,而女性则被表现为漂亮、温柔、身材苗条和关注外貌。
这种媒体刻板形象的传播可能导致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固化认知,限制了人们的选择和自由发展。
3.性别角色建构和社会关系性别角色建构对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亲密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中,男性被期望扮演家庭经济支持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女性则被期望承担照顾和支持的角色。
这种性别角色的期望在家庭中经常导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分工。
根据性别角色建构,男性可能更多地承担外出工作和赚钱的责任,而女性则更多地承担家务和孩子的照顾。
3性别角色社会化
6、忧郁的 1 2 3 4 5 6 7 7、独立的 1 2 3 4 5 6 7 8、害羞的 1 2 3 4 5 6 7 9、诚心诚意 1 2 3 4 5 6 7 10、活跃的 1 2 3 4 5 6 7 10、活跃的
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性别角色社会化
孙璐
一、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若干概念 社会化 性别与性征 社会) (社会)角色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
与他人的交往 自然人 社会人 学习
狼孩
兽孩
社会化与生命历程
过渡仪式
代表与证实某些人一段身份地位的改变 与结束 代表社会化过程会继续遍及所有人类生 命循环的阶段
使用你的社会学想象力
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1 2 3 4 5 6 7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1 27、诚实的 1 2 3 4 5 6 7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1 2 3 4 5 6 7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1 2 3 4 5 6 7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 1 2 3 4 5 6 7 30、守口如瓶
性别角色
社会认定 男性和女性 适当的特质、态度、 适当的特质、态度、行 为活动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 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交往学习当前社会认定的, 交往学习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 应该具备的,适当的特质、态度、 应该具备的,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 活动的过程。 活动的过程。
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从不或几乎不正确)
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性别角色指的是男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儿童时期开始,社会环境和人们周围的文化影响着男性和女性形成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交方式、语言使用、理解方式、工作职责、家庭职责等多个方面。
性别角色的形成与社会化密切相关。
1. 社会化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接受到来自家庭、教育机构、媒体和社会文化的多种信息。
在家庭中,父母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待遇和期望是不同的。
从儿童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父母就会对孩子施加不同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他们会对男孩子更加强调让他们成为强壮的、勇敢的、聪明的、有野心的;而对于女孩子,则更加强调让她们温柔、善良、敏感、优雅。
教育机构中也存在着有利于男性的性别角色预期。
例如,在校园内,学校鼓励男生参加体育比赛、竞选学生会、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女生参加文艺比赛、写作比赛等等。
这些鼓励不仅在教育机构中存在,也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媒体也有着对于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广告和电视节目中,男性通常扮演更为积极、有野心的角色,女性则扮演更为温柔、体贴的角色。
这样的角色分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
2. 社会化对成人性别角色的影响除了儿童时期,成年人的性别角色形成也是受到社会化影响的。
在职场上,男性常常被视为有能力、有野心、有无限潜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多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女性则被期望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家务和育儿工作,在职场中常常受到歧视和性别差异待遇。
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社会化也会影响到男性和女性在情感互动等方面的表达方式。
在社会化过程中,男性常常被教育成为不应该表达情感、不应该流露感情的形象;而女性则更为受鼓励去表达、分享和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总之,社会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家庭、教育机构、媒体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性别社会化》课件
性别社会化塑造个体对社会中性别角色和性别 差异的理解和意识。
影响
刻板印象
性别社会化强化了对男性和女性 的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的自我 发展。
性别不平等
通过性别角色的约束和期望,性 别社会化导致了不平等的社会结 构。
性别角色
性别社会化决定了人们在家庭、 工作和社会中角色和责任的分配。
机制
1 社会交往
3
心理健康
对于违反所属性别规范行为的个体,性别社会化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现状
性别不平等
性别社会化仍然在很大程度上 贡献了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 象仍然存在,并对个体产生负 面影响。
亲身经历
通过实际经历,个体在社会中 不断接受和适应性别社会化。
挑战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束缚 性别认同困惑
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适应性别角色。
2 家庭教育
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来传递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价值观。
3 教育体系
学校和教育机构扮演着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角色。
后果
1
性别偏见
性别社会化加强了对不同性别的偏见和歧视,导致不公平待遇。
2
自我认同
性别社会化影响个体对自我身份和性别认同的形成。
促进性别平等的教育和意识形态改变。
鼓励个体打破社会对性别角色行为的限制。
提供支持和包容的社会环境来帮助个体探索和确 立自己的性别认同。
变革
性别平等运动
全球范围的性别平等运动促进了 性别平等意识的提高。
多元与包容
组织和社会开始关注多元性别身 份的价值,提倡包容和公正。
突破刻板印象
个人勇敢地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推动社会变革和平等。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概述
男孩vs女孩
对父母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学习: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其社会化的 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儿童早期活动时间最多的 场所是在家庭,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对 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的性别角 色意识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最早,而且最大。
从试验结果来看,被试整体体现出显著的 内隐刻板印象,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男性在 职业活动中的积极表现,而对女性同样的 积极表现给出了更多的归因解释。在做出 解释时,常将男性的积极表现与能力、性 格、专长等内在因素挂钩,将女性的积极 表现更多地与运气、关系、容貌等外在因 素相联。
一个人富于攻击性,富于独立性、喜好数学和科 学、积极主动、爱好探险、决策果断……
(2) 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 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 生物角色的延伸。
(4) 社会结构优惠男性,女性是受压迫的群体。
(5) 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6) 社会性别的角色既然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 是后天学习来的,那么他是可以改变的。
(7) 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 的不认可和挑战
= 豪放、侠肝义胆、独立、
自主、勇敢、冒险、进 取和重事业
⑵人格特性:如女性情绪化,男性自信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大胆、勇敢、正义感 神经大条思考不周到 不掉眼泪 赚钱养家 保护女孩子 穿裤子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细腻、温柔、 体贴、贤惠 重感情,易掉眼泪 思考周到 会持家,顾小孩 较节俭、勤劳 较柔弱 穿裙子
⑶角色行为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⑷职业分工 男性的职业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Nhomakorabea女性的职业
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变化
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变化性别角色是社会习俗和文化所赋予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角色类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性别角色也在不断演变和改变。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变化。
一、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角色的形成始于个体出生后的早期社会化过程。
在婴幼儿阶段,家庭和社会开始对男孩和女孩进行不同的社会化,从而导致性别角色的形成。
家庭对婴幼儿的性别角色定位和期望往往通过教养方式、玩具选择、语言表达等来体现。
例如,男孩被鼓励勇敢、强壮,女孩则被赋予细腻、柔弱的形象。
这种定型化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特定的性别角色观念,并从而形成了性别角色认知与行为。
二、性别角色的变化尽管性别角色在个体早期社会化中形成,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性别角色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首先,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为性别角色的变化带来了重大影响。
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和地位的倡导,使得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能力和贡献。
越来越多的女性融入职场,承担起与男性平等的社会责任。
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家庭模式的改变,男性开始参与家务劳动,女性也获得了更多追求自身事业的机会。
其次,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和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形象和刻板印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反思和女权主义的逐渐发展,媒体对性别角色的描绘也在改变。
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塑造了具有独立、勇敢、聪明的女性形象,强调性别平等和多样性,为性别角色的变化做出了贡献。
最后,教育体系也对性别角色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较之过去,现代学校对男女学生的平等教育逐渐得到重视。
男女学生在教育环境中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性别歧视问题得到了缓解。
同时,学校也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教育,鼓励学生摒弃性别刻板印象,培养男女学生具备平等的尊重和合作精神。
三、性别角色变化中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性别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性别角色的塑造仍然存在刻板成见。
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解释
性别角色社会化在幼儿期就已经开始。
性别角色社会化先后包括理解性别、获得标准、取得认同、形成偏爱四个过程。
理解性别即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识和接受。
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稳定性、理解性别坚定性、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
一般到2-7岁儿童才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性别角色标准指社会公认的适合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儿童在父母、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将性别标准不断内化。
性别角色的认同指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或信念。
两岁半的儿童就有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一定的知识。
性别角色偏爱即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两岁半的儿童就有性别角色偏爱,最初表现在对玩具的偏爱上,6岁就有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认同的社会化与个体选择
性别认同的社会化与个体选择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它在个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受到社会化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别认同与个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社会化对性别认同的影响。
一、社会化对性别认同的塑造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性别角色社会化中,个体通过社会化机构和社会世代传传递的性别角色规范来形成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规范是一种心理结构,它以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特征和行为为基础,规范个体在特定性别身份下的行为方式。
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表达和性别角色期望影响着个体的性别认同。
例如,父亲可能鼓励男性化的行为,如运动和竞争力,而母亲则更倾向于女性化的行为,如温柔和关爱。
个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会逐渐学习到所谓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模式,并形成相应的性别认同。
除了家庭,教育机构和媒体也对个体的性别认同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学校中,教师常常在教育过程中传递性别角色规范,例如鼓励男生参与体育活动,女生参与艺术活动。
媒体作为社会化因素的一部分,通过电视、广告和电影等媒介展示了一种规范的性别身份,进一步影响了个体的性别认同。
二、个体选择对性别认同的影响尽管社会化对性别认同的塑造起到着重要的作用,但个体的主观选择也是性别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理念进行性别身份的选择与呈现。
在当今社会,人们逐渐开始接受性别多元化,不再将性别仅仅归为男性或女性两种划分。
性别认同不再受限于生理性别,个体可以选择去重新诠释性别身份,根据内心的真实感受去选择自己的性别认同。
例如,跨性别者可以选择进行性别变换手术或使用异性的化名,以适应自己真实的性别认同。
此外,个体的教育水平和社会支持也影响着个体对性别认同的自主选择。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性别认同的多样性,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能够更好地支持和尊重个体的性别选择。
而社会的接纳和支持也为个体提供了积极的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性别认同。
社会化与性别认同
社会化与性别认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群体对于性别和性别认同的理解也不断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交媒体和网络科技的发展,它们使得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这种社会化的趋势对于性别认同的影响尤为明显。
首先,社会化趋势使得性别认同更加多元化。
以前,人们可能只认为性别只有男和女两种,而且这两种性别有着非常明确的理解和界限。
现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科技成为了许多人了解不同性别认同的途径,例如“非二元性别”、“跨性别”、“流动性别”等等。
这些新的概念和定义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别人,也使得性别认同的界限更加模糊。
其次,社会化趋势使得性别认同更加自由化。
以前,人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性别认同不能与大众的期待和预设相违背。
例如,传统的社会中,男性被认为应该是强壮、有责任感,女性则被认为应该细心、善良。
而现在,社会化趋势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不用担心被社会负面评价或歧视。
例如,许多女性选择剪短发、穿男装,而许多男性则选择染发、涂指甲油等等,这些行为都意味着性别认同可以更加多元和自由。
除此之外,社会化趋势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例如,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外表,特别是在性别认同上。
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变得过于关注自己的性别认同,甚至会感到自己的生活被困在了性别认同的桎梏中。
此外,由于这种社会化的趋势,人们也容易被媒体和网络上的不实信息所误导,甚至会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困扰。
综上所述,社会化趋势对于性别认同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可以使得性别认同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但同时也需要人们谨慎地看待和处理这些新的概念和信息。
只有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观念,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性别社会化
性别认同(性别身份或性别同一性):性别 气质与第一性征的一致性状况,是个人对所 属性别群体相对稳定的理解和认知。人们在 认识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也理解和认识了他 们的社会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是人们对于 自身作为某一性别存在的确认。
社会性别关系到社会建构出来的男性气质和女 性气质概念。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理性别的 直接产物。
女性气质(feminine/femininity )
是相较于男性气质而言的。它是指女性应当 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 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虽然女 性气质的内涵不断变化,但固有的内容包括 三个成分:与家庭或关系相关的一切;温柔, 爱整洁,依赖男性;以及与一切与男性气质 相对立的特征。
社会依照人们的生理性别将某些社会责任和权利交付给男性和女性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家庭制度中的两性劳动分工母亲角色和父亲角色分别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和权利
性别社会化
柳莉
主要内容
? 性别与性别气质
? 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与性别社会化 ——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化 —— 性别社会化的研究
性别与性别气质
Sex:生理性别/性别的生理属性/性 社会学家一般使用sex这一术语来指定义男性 和女性身体的解剖学的和生理性的差异。
GENDER: 社会性别/性别的社会属性/性别 性别的社会属性就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 特征来表达的性别行为,它由语言、互动、文 化符号等文化要素构成,并形成具有共识的社 会标准。
男性气质 (masculine/masculinity) 是指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对完成任务的关 注或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男性 气质固化和稳定的内容至少包括三个成分:地 位、坚强和非女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化 生命周期也叫生命历程,是指一个人由出生到 死亡的全称,是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展现的生 活道路。
重要的生命事件存在着性别差异: 男性经历的生命事件多与社会活动相联系,以 就学、就业、晋升等为主要线索。 女性经历的生命事件多以家庭活动为主要线索, 婚姻、生育等事件比就学、就业显得更重要。
会性别,而女孩和男孩之间的生理性别差异则
有着解剖学上的基础。 (二)媒体 小孩子们接触到的玩具、图画书和电视节 目往往都会强化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之间的差 异。 1、玩具
2、电视
男性占据了大部分的角色,而且电视中的男性和 女性通常是按照性别刻板印象的方式刻画的。 男性表现得更具攻击性、 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通常将他们刻画为拯救其他人脱离危险和痛苦的 环境 。女性被刻画为惟命是从的、不积极的角 色。
1、婴儿期和儿童期的性别社会化
中介:家庭
方式:模仿
性别差异:鼓励女孩模仿母亲的行为,限制男孩模仿 母亲的行为
2、青春期 中介:家庭、学校、传媒、同龄群体 事件:月经、遗精
性别差异:女性的性别认同,充满自卑感,女性的双 重标准(社会的普遍规则与‚女人味‛)
3、成人期 职场、生育有关的性别社会化。 差异:男性与职业成就等的社会角色期望;女 性与生育、养育、母亲身份相关的社会角色期 望。 4、老年期 社会对两性的老化有不同的反应:女性失去吸 引力,男性更加吸引力。 ‚更年期‛:贬低老年女性的生命价值。
性别社会化的研究 (一)父母与成年人的反应
有研究者所做的关于母婴互动的研究揭示了,
即使父母认为他们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反应是一 样的,其实也是有差异的。
‚在一个仲夏晚上准备洗澡的时候,父亲山
姆坐在育婴室金色的毛绒地毯上和小宝宝玩。 山姆伸手拿了宝宝的泰迪熊,慢慢地有节奏 地朝着宝宝拍它,并轻轻地说:‘泰迪熊来 啦。泰迪熊来看宝宝了。来,瞧瞧泰迪熊, 它想来和宝宝玩呢。’宝宝高兴地咯咯笑,
社会性别社会化
二个例子。
社会化&性别社会化
社会化: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 的生活方式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必要环节,它是个过 程,常常被称为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阶段
主要的社会化中介
初级社会化
家庭
次级社会化
学校、同龄群体、 组织、媒体、工作 场所
性别社会化: 简单地说就是也就是在家庭、传媒等社会 中介的协助下,习得社会性别角色,即学 习如何做个男人或女人的过程,它从人一 出生就开始了。 其内容涉及性别期望、性别角色和性别认 同。 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教化个体有关性别 规范和相关的象征意义,个体同样加入到 这一过程中,学习和使用性别规范和其象 征。
地点:1区1教302教室。 注:没有按时提交论文的同学作缺考处理。
2、故事书
传统的童话故事,和更多的写给儿童看的现 代故事一样,充斥着性别的刻板印象。在许多童 话里,被动的女性是特别理想的。迪斯尼上映的 儿童卡通片,如“小美人鱼”、“美女和野兽” 和“阿拉丁”,看起来为女性提供了更为积极的 角色,但是,更详细的审查之后,发现它们只是 重复了旧的叙事情节,即无私、美丽的女孩得到 她们几乎不认识的王子的爱作为报偿。
30多年前,莱奥诺雷· 韦茨曼和她的同 事们(Weitzman, 1972)做了一项研究,分 析了一些最流行的学龄前儿童书籍中的社会 性别角色,并发现了这方面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故事和图画中,男性比女性扮演的角色分量要大 得多,比例高达11比1。而如果考虑动物中的社会性 别认同比,则比例更达95比1。 男性的活动与女性也不一样。男性从事更具冒险性 的探索,进行户外活动,要求独立和力量。而在出 现女孩的地方,就会被描绘为被动的,基本上限于 室内活动。
男性有更多作为也获得更多回报,பைடு நூலகம்女性角色的 行为通常不重要。
9岁女孩痴迷相亲节目 称要找“高帅富” 在家看电视,9岁女生小雨(化名)最着迷的不是动画片,而是相亲类节目。昨天,小 雨妈妈张女士致电记者称,女儿长期与爷爷奶奶一起看相亲节目,简直到了走火入 魔的程度,“要是错过了一期,非要在网上看重播视频。”张女士担忧地说,相亲 节目涉及一些成人话题,这对女儿的成长不利。 近几年,一些电视台的相亲节目较为火爆,从小雨7岁时起,爷爷奶奶就成了这类 节目的忠实粉丝。每次爷爷奶奶看此类节目时,小雨就在一旁“陪看”。当爷爷奶 奶谈论博士女嘉宾时,也会对小雨说:“你要向她学习,女孩子一定要有高学历。” 爷爷奶奶还会分析男嘉宾的失败原因:性格不好,长得太矮,家境不好。 久而久之,小雨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婚恋观”。张女士说,有一次带女儿吃自助餐 时,女儿竟然与她讨论“现在的女生都喜欢高富帅”。张女士说,女儿小小年纪, 尚未接触爱情,但却已受到“高富帅”这样择偶标准的熏陶,太早熟了。 为此,张女士多次与公公婆婆交涉,要求他们不要当着小雨的面看相亲节目,但因 为张女士和丈夫工作太忙,家里电视依然经常播放相亲节目,有时候小雨还会主动 要求观看。 近日记者走访市内多所小学,随机调查153名三至四年级学生,发现四成学生都看 过电视相亲节目,其中两成学生认为这类节目很好看。在这两成学生中,超过半数 是受祖辈“熏陶”迷上这类节目的。四年级男生晓俊坦言,相亲节目比动画片有意 思,“看了我才知道,女孩子都喜欢事业有成的男生,学习成绩好才会有女生喜 欢。”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家梅志罡教授说,现今的娱乐节目对青少年的婚姻观、价值观 等都有一定影响。在孩子观看节目时,家长有必要给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
更晚近的研究表明,情况虽然已经有了一定 程度的改变,但儿童文学的主体基本上还是 一样。 《怪物史瑞克》颠倒了人们心目中关于王子 与公主的经典形象。
3、语言
儿童学习到的符号,比如男孩、女孩、男人、 女人、爸爸、妈妈帮助他们范畴化,从而构 建对性别最基本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对这一 概念的理解。
有关角色语言在儿童对性别学习中的问题是 语言中含有对性别的内在偏见。这种偏见反 映了蔑视女性和文化的性别刻板化。
性别的社会属性就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 特征来表达的性别行为,它由语言、互动、文 化符号等文化要素构成,并形成具有共识的社 会标准。 社会性别关系到社会建构出来的男性气质和女 性气质概念。它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生理性别的 直接产物。
女性气质(feminine/femininity )
是相较于男性气质而言的。它是指女性应当 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 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虽然女 性气质的内涵不断变化,但固有的内容包括 三个成分:与家庭或关系相关的一切;温柔, 爱整洁,依赖男性;以及与一切与男性气质 相对立的特征。
婴儿的社会性别习得几乎可以肯定是无 意识的。在孩童能够准确地标定自己是男孩 还是女孩之前,就已经收到了一系列前言语 的暗示。 到了两岁,孩子就会对社会性别的涵义 有了一定的理解。他们知道自己究竟是男孩
还是女孩,并且通常也能准确地为别人归类。
不过,一个孩子要等到五六岁,才会知道一个
人的社会性别是不会变的,每个人都有一种社
大多数父母在试图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时, 并不只是简单地让女孩看起来更像是男孩。他 们是想培养一些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融合产 物。他们希望让男孩对他人的感受更加敏感, 有能力表达关爱,而女孩则被鼓励主动寻求机 会去学习和自我改进。
所有的父母都发现,很难挑战既有的社会性别
习得模式。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科目: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
社会性别的社会化这一思路明确区分了生 物性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的社会性别,婴儿出生 时就有了前者,随后发展出后者。通过与初级和 次级社会化中介的接触,儿童逐渐将被认为与其 生理性别相符的社会规范和期望加以内化。社会
性别差异不是由生物学所决定的,而是文化的产
物。
根据这种观点,之所以产生社会性别不平
等,是因为男人和女人被社会化为不同的角色。
答题要求: 1、以上四个论题任选两题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 2、请在答卷上注明答卷人姓名、性别、学号、所在学 院。
3、结合本课程各讲座内容,不抄袭,不写空话、套话。 4、层次清楚,标点正确,尽量不写错别字。
5、手写版、电子打印版均可。
论文提交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4年12月4日(第13周星期四)晚18: 30之前
男性气质 (masculine/masculinity)
是指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对完成任务的关 注或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男性 气质固化和稳定的内容至少包括三个成分:地 位、坚强和非女性化。
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 这种稳定的、固化的和两性对立的性别气质被 称作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 。
女孩为男孩烧水做饭、洗衣扫地,或者就是等着他 们的归来。 故事书里所体现的成年男人和女人也基本如此。 在所分析的书中,没有一位女性在家庭外面有一份 职业。与此相反,男性都被描绘成战士、警察、法 官、国王等等。
卡通片里的人物同样提供了性别化的模板。 在一项研究中,人们发现男性角色出现得更 为频繁,并被放在一个更突出的地位,说话 明显地多于女性角色。女性角色更多地表现 为具有魅力、充满感情并关注人际关系。
四个论题: 1、就你本学期某一次课所学内容(参政、法律、 就业、传媒、妇运、政策、伦理……),谈谈 你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2、举例说说你在学习、生活及婚恋上遇到的与 性别相关的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以下问题的认 识:目前我们在性别平等追求道路上面临的 困境或阻挠有哪些?该怎么办? 4、本学期《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这门课 程是否带给你观念上的转变?这些转变具体 表现在什么方面?
张开手臂去抱迎面而来的泰迪熊。
在隔壁,另一位父亲和另一个宝宝也在育 婴室的地板上玩。父亲约翰抓住宝宝的泰 迪熊,让它以快而有力的动作坚决地向宝 宝走过去,假装吼着:‘泰迪熊来啦!泰 迪熊来抓你啦!最好赶紧在他抓到你之前 先抓住它!’宝宝因这个挑战兴奋得直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