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概念

合集下载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一、小学教育学专业术语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孩子从出生后到六岁前对身心发展进行规划和训练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2、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指6岁至12岁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是孩子从家庭社会中礼让出来,在专门的学校环境中得到一定意义的培养教育的阶段。

3、教育学:教育学是学习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它的难度主要是要把学习、教育活动所涉及到的环境、心理、行为、社会、组织等多学科连接在一起来研究。

4、教学法:教学法是用来管理、安排以及协调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容易地领悟知识特征,掌握技术技能的途径。

5、课程建构:课程建构是一种指导教师建构课程的教学理论,它在教育的框架内尽量将学习者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他们的思维活动,而使得学习者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及自觉的学习动机。

6、评价: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确定学生学习成果、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活动,它旨在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做出全面、对称、可靠的评介。

7、计划管理:计划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教育管理理论,它强调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六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以确保学习目标、教育政策和相关规定得到完成。

8、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它研究了学习行为的机制、规律和过程,强调引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9、教法学:教法学是一门研究老师教学技艺和技能多种多样的研究学科,它着重于探究如何从教学特点、学习特点出发,有效地审慎地设计出合适的教育环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协助学生学习的策略。

10、儿童心理:儿童心理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专业,它旨在研究儿童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研究儿童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以及教育实践中与其相关的课程设计等内容。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一、小学教育的概述小学教育是指对适龄儿童的基础教育,其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社会等学科。

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学生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初中教育的过渡阶段。

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情感与品德素养等方面的关键期。

小学阶段是对于学生智力、心理、道德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是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小学教育的课程安排1. 语文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以学习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为重点,培养孩子的阅读、写作、演讲、口试、研究等多维度语文素养,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2. 数学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孩子通过进行数学活动,逐级深入地学习基本数学概念、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英语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感知英语文化背景,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培养孩子的英语说、读、写、听的综合语言应用技能。

4. 科学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验、实地探究、科学实践等方式,掌握科学的基本名词、概念、原则等,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5. 社会小学社会的教学目标是使孩子了解社会基本事实和现象,培养孩子对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的尊重、关心和负责意识,建立共同利益和责任的意识。

6. 体育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孩子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合作精神,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7. 音乐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是赋予音乐功能、技能、知识、情感和审美特性,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和创造意识。

8. 美术小学美术的教学目标是锻炼孩子的美感、手工技能、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思维。

三、小学教育的特点1. 主题导向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感、知、行和做等主题为导向的。

孩子通过学习,有效提高感觉和感受素质,进一步提高思维和思维素质,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有效提高手、眼和心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初级教育阶段。

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石,小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使命。

二、小学课程设置小学课程设计合理,内容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各方面能力。

三、小学教学方法小学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合作学习、实践教学等,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多元化发展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方向。

五、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品德和氛围的关键,校园文化要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应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七、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应推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小学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发展服务。

八、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和健康发展。

九、小学家校合作小学家校合作是推动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和学校要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关心学生的学业和成长,共同营造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

十、小学教育未来发展展望未来,小学教育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小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在小学教育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从小学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小学课程设置、小学教学方法以及小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学的重点内容。

一、小学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小学阶段教育的科学,主要包括小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等内容。

小学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方法,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阶段,它是小学教育的前奏和基础。

学前教育的核
心任务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三、小学课程设置
小学课程设置是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
学科内容。

在小学阶段,学科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小学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任
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五、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小学生的心理
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积极情绪,确保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成长。

通过以上内容的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学的重点知识点,
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学中的小学教育

教育学中的小学教育

教育学中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关注的是对儿童从6岁到12岁之间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进行研究。

小学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小学教育的定义、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小学教育的定义小学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过程,通常从6岁开始,到12岁结束。

它为儿童提供了入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学习基础。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开始接触正规的学科课程,如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等,同时也开始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听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小学教育还关注学生的德育和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此外,小学教育还通过乐器、美术、体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造力。

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小学教育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这些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小学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小学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小学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培养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小学教育通过社交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和沟通能力。

这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

最后,小学教育还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奠定了基础,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知识领域和发展兴趣爱好。

总结小学教育是教育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它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定义小学教育、明确目标、介绍教学方法以及评估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借助教育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还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性: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这些学科的知识对于教育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实践性:教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实际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法,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

3. 原则性:教育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原则和规律,这些原则和规律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指导。

4. 预测性:教育学的研究不仅关注当前的教育问题和现象,还要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变化进行研究和预测。

二、教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教育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问题: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的。

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个体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个体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2.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应当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育方法应当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来确定,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注重个体的个性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任务1. 小学教育的特点:(1)启蒙性: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限,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启蒙。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它包括属于基础学科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属于基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德育原理、教学原理、教育管理学原理,属于分类学科的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属于交叉学科的教育人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学等,属于应用学科的各科教育论等。

2、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896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展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3、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会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老说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各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

5、体育:是授与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6、教师:教育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7、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开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8、学生集体:指由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

9、标准化测验:是考察是否达到预先规定的标准,类似于各种执照考试,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绪论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于1860年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

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4、传统的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5、教育学的作用: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第一章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㈠原始社会教的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③推进素质教育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章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目录:绪论学习目标识记:小学教育学的概念理解:学习研究小学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掌握:小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节小学教育学概述一、小学教育学的对象、目的、性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必然具有自身特定的研究领域,即教育。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小学教育。

事物的存在于变化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学科研究的目的不外乎揭示规律,知道人类的实践。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存在的合理性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因此说,小学教育学的目的也就是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知道小学教育实践。

关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依据其研究对象所属的范畴,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按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属的层次来划分,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总之,小学教育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揭示小学教育规律,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科。

二、学习研究小学教育学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小学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即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它直接反映了教育者对待教育的态度。

(二)掌握小学教育规律规律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

小学教育规律就是小学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和小学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三)构建小学教育素养三、小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节教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四、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的定义第二节教育的构成要素一、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关系第三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三、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第四节教育与人口第五节教育与自然环境第六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第一节个人发展第二节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及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三节现阶段国外小学培养目标简介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重要章节)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小学教育第六章小学教师和小学生第一节教师概述第二节小学教师第三节小学生第四节师生关系第七章小学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述第二节小学课程的类型与结构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章小学素质教育第一节小学素质教育的概述第二节小学素质教育的构成与途径第九章小学教学(一)第一节教学的概述第二节小学教学过程第三节小学的教学原则第十章小学教学(二)第一节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模式第十一章小学教学(三)第一节小学教学技术的概述第二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技术第十二章课外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第二节少先队活动。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1到4章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
小学教育的定义
小学教育是指为6-12岁的儿童提供的初等教育,旨在培养他们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

小学教育的特点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
3.课程内容生活化、具体化,贴近学生生活。

第二章: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小学教育的起源
小学教育最早起源于古代各国的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后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形式。

小学教育的发展阶段
1.早期小学教育:以传道授业为主,较为单一;
2.现代小学教育:注重全面素质的培养,提倡启发式教学。

第三章: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小学教育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社会、体育等多个学科,涵盖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小学教育的课程实施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章:小学教育的评价体系
小学教育的评价目的
小学教育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小学教育的评价方式
1.笔试评价:主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综合评价:结合考试成绩、综合能力、品德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定。

以上是对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1到4章的内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1.1 小学教育的定义小学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阶段教育,是儿童从幼儿园或家庭初步融入社会的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为6-12岁的儿童。

1.2 小学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1.3 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小学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技能。

二、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包括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

典型的儿童发展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艾略特的语言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等。

2.2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以社会文化理论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等。

2.3 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指探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主要包括情感理论、认知理论、学习理论等。

三、小学生的发展特点3.1 生理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期,生理特点包括身体发育迅速、身高体重增长快、器官功能逐渐完善等。

3.2 心理发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认知能力逐渐发展、情感变化多端、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等。

3.3 社会发展小学生的社会发展特点是社交能力不断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社会角色认同逐渐建立等。

四、小学课程的设计4.1 课程理论小学课程的设计应该遵循课程理论,包括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的方式等。

4.2 课程结构小学课程的结构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选修课程包括电脑、手工、书法、舞蹈等。

4.3 课程实施小学课程的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育学专业的小学教育学

教育学专业的小学教育学

教育学专业的小学教育学教育学专业是培养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一门学科,而小学教育学则是教育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

小学教育学是研究和探讨小学阶段儿童的教育问题,致力于探索最适合小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本文将从小学教育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的课程内容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1. 小学教育学的概念小学教育学是对小学生教育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和分析儿童的认知、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特点,探索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小学教育学帮助教师了解和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以及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2. 小学教育学的重要性小学教育学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儿童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而忽视小学教育学的重要性,则容易导致教学过程出现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 小学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小学教育学的课程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如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学、教学设计等。

其中,儿童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需求和问题,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儿童发展学则关注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帮助教师根据儿童的发展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则着重让教师学习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小学教育学的应用与发展小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和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同时,小学教育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涌现,为小学教育学领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机会。

总结:小学教育学是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它致力于研究和探索适合小学生发展和学习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和教育需求,帮助教师设计和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

小学教育教育学重点

小学教育教育学重点

小学教育教育学重点
一、小学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小学教育是指针对6-12岁儿童进行的基础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
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教育的特点包括课程内容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二、小学教育的教育学重点
1. 学习理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育学中,了解学习
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发展心理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了解发展心理学对于教师很有帮助。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教学设计与评价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评价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
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4. 教育技术应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师需要灵活运用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小学教育教育学重点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教育技术
应用等方面。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1.教育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只是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最初就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促使个体成长的手段。

教育史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是个体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

3.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社会知识的传递者;教育者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教育者是施加教育影响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教育者是个体发展的指导者。

2.学习者:学习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施。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学习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4.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5.教育学的学科特征:实践性是教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育学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理论如何指导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小学阶段,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小学教育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和归纳。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包括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活动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发展历史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历史长河中,教育学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包括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如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等。

这些理论指导着教育实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学与教育方法教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教育方法,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

良好的教育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小学教育学中的实践教育学的研究成果需要转化为教育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

小学生心理特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认知发展、情感特征、动机特点等。

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和教育。

小学教育规律小学教育存在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和原则,包括阶段性、个性化、因材施教等。

遵循教育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学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

教育创新是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以上便是对小学教育学重点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广泛的内容,对于教师和教育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13、新时期,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基本要求: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和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发创造条件。
德育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
智育目标: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基本的观察,动手和自觉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育和美育目标: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9、如何理解教师职业的本质?
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
10、教师具有怎样的社会作用?
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20、????????????? 讲授法:教师运用言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1、????????????? 谈话法: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22、????????????? 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者通过放录像资料等,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知识和方法。
14、简述小学课程的内容。
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

3.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之外,还包括适合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1. 小学教育: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 普及教育:是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3. 广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4. 狭义的小学教学目的:指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是指人从生到死的一生中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的变化的过程。

2.发展的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3.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4.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5.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小学阶段及其以前的儿童发展及学习到
小学毕业以后的行为。

它旨在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全面的学习,以把学生指导成新时代责任感强、素质高的公民。

小学教育学是一门多元的学科,其中涉及到儿童心理学、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及哲学等学科,具有许多研究方向。

小学教育学的研究方向有:一是学习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心理学
原理及机制;二是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三是管理心理学,为小学管理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四是教育伦理及哲学,提出小学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及教育方式;五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特性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小学教育学也涉及到其他诸多方面,如教学方法、教材及课程等。

其中,教学
方法旨在提高小学教学的有效性;教材的研究旨在改进教学内容的安排;课程研究旨在改进学校教学计划的科学性。

小学教育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效率与质量,而且也为社会及教育工作者
提供宝贵指导,有助于学生获得全面有效的学习和成果。

因此,小学教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学概念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

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

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干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

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实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准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

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轻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

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

特殊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

假如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一)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

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存在相称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

而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详细过渡到抽象,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和详细形象做基础和支撑,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纯粹理论知识的。

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应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陌生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说,直观的详细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儿童生活中比较陌生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足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须的感性经验。

2.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仿,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

实物直观虽然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使用;模像直观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殊是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结构,都能够借助某种技术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

3.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

与前两种直观相比,语言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挣脱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

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碰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留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索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足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有领导的认识”是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是不可能自行达到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的,教师对于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效果的优劣都负有主要责任。

然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态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的启发应当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

因此,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索能够得到基本准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

简朴的事实和记忆性的知识,即使顺利地“启发”出结果,价值也是有限的。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地、充足地提问和思索。

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上述几个方面都对教学活动的进行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的顺序必须以这两方面为依据,按照这两方面的要求持续、连贯地进行。

同时,教师也要了解作为课程基础的科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更自觉地安排、处置教学,使教学活动的顺序更加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系统的反映,并且树立在小学生发展一般规律之上,各种教材是以此为依据编写的,教学活动从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展开的。

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充足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学生的要求,这是教学系统性的基本保证。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虽然考虑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但主要是按照内容编排、制定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置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

3.根据详细情况进行调整。

系统性原则并非要求教师刻板、僵化地执行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规律制定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

在基本听从大纲顺序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是不间断地、连续地进行的。

学生要不断地学习、记忆新知识,而人的记忆和遗忘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旧知识的遗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巩固工作,通过训练、复习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巩固的意义不仅在于强化旧知识,也有助于学习新知识,因为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人类早已留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巩固的前提,没有学会的东西,是不可能真正巩固的。

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懂学会,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关于记忆和遗忘的一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组织安排巩固,可以提高巩固的效率。

教师应当认识并且善于运用这些规律。

3.巩固的详细方式要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比如调查、制作、实践等,都能够使学生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有效地达到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海内若干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睡眠不足是相称普遍的现象,原因之一是作业量偏多。

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本着对儿童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国家对小学生的作业时间和睡眠时间都有正式规定)。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学生所学越多则教学效率就越高。

但是,教学效率的获取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不仅教学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还会对小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结果。

教学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各种心理机能也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运用和提高;教学难度低于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留意和紧张而难以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于无法进行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使各方面的发展失去机会。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素养,及时掌握心理学的新进展。

20世纪以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教师准确理解和贯彻量力性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了解学生发展的详细特点。

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主要是揭示个体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体现在小学生的发展各个方面,而且是极为多样化的。

教师要详细地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例如,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预备情况如何?他们的思维或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

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当地掌握教学难度。

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难有稳定、确切的详细标准,需要根据心理学揭示的普遍规律和对学生的详细研究,由教师自己来掌握,这是教师劳动发明性的体现,是需要教师不断思索、不断解决的问题。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