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

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2)中国近代史论文2000字以上范文篇二《戊戌变法研究述评》摘要: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拯救中华民族命运的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第一次对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

近年来,围绕戊戌变法展开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集中研究了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对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评价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将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希望可以和学者继续思考研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性质;人物;失败1898年,在维新派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后,正式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政治改革,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最终可以实现资产阶级的专制。

然而这场爱国主义的改革在短短103天后宣布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性质戊戌变法的性质到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学者的热议。

早些年,社会支持赞成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认为戊戌变法是一场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是被统治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对现行社会制度的根本否定和变革”。

蒋达勇指出:“对当时清王朝腐朽制度是承认、维护、改良,还是从根本上否定、改变它,是鉴别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改良运动还是一场革命的首要问题。

”从运动主体对现存腐朽制度的态度的角度来讲,戊戌变法运动应是一场社会革命而非社会改良运动。

余明侠提出:“不能将洋务派与顽固派等量齐观。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之间实存在着密切的递嬗传承的关系。

”因此判定戊戌变法是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要从洋务运动谈起。

余明侠认为:“有些论著往往将洋务运动视为与维新变法运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进程,这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展开,洋务运动毋庸置疑是一场社会改革,而戊戌变法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历史戊戌变法论文

历史戊戌变法论文

历史戊戌变法论文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当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 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帝党企图利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通过变法从后党手中夺取实权,富国强兵;资产阶级维新派则希图依靠帝党的支持实现其参政目的。

于是两种政治势力联合起来,推动变法运动。

主要内容有:(一)选拔维新人才。

这是维新派呼吁最强烈、顽固派最敏感、也最忌讳、光绪想做而又最有顾虑的一个问题。

百日维新伊始,光绪帝接连谕令朝廷大臣举贤任能,令各省督抚向朝廷保荐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优秀人才参与变法新政。

光绪本拟重用康有为,因荣禄、刚毅等顽固大臣阻挠,只给了他一个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六品衔小官。

梁启超也被召见,委为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这反映了维新派力量弱小、光绪皇帝无权的严酷现实。

按照康有为的规划,大量任用维新人士最根本的办法是开设制度局,但在顽固派坚决抵制下,未能实现。

故百日维新中,只能零零星星地提拔几个维新人士。

(二)文教改革。

1.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百日维新开始以前,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即已多次上折痛陈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危害,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科举制度,只是改革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

过去以八股文取士,考试内容均系“四书”、“五经”,改行“策论”取士后,“四书”、“五经”仍旧保留,仅增加了中国历史和西方自然科学及政治法律知识。

在这一点上,维新派与洋务派官僚并无原则差异。

这既是维新派考虑到数百万八股士人的出路而不能不做出的让步。

2.创办学堂,提倡西学。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摘要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北京。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迅速传播,逐步形成变法维新的思潮。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

直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

戊戌维新运动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历史背景(1)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3)洋务运动的失败和俄国、日本的激励作用。

梁启超对甲午战后中国政治力量的态度做过比较,指出洋务运动亦不能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

此时酝酿已久的改良思想已趋于成熟,维新派掀起了以救亡为主要目标的变法浪潮。

公车上书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史称“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后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变法准备(1)向皇帝上书。

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如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把战败国耻归咎于君主专制。

他说:“夫中国大病,首在壅塞,气郁生迹,咽塞致死”,同样一件事,采取同样办法,“外夷行之而致效,中国行之而益弊”,究其原因,“皆上下隔塞,民情不通所致也”。

史纲论文——戊戌变法的内部经济原因

史纲论文——戊戌变法的内部经济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戊戌变法的内部经济原因摘要: 本文论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场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发生的国内经济因素,本文主要从传统自然经济、清朝财政、新兴资本主义等方面做了探讨,从经济层面解释了维新运动的起因。

关键词:戊戌变法自然经济财政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发生的,是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为起点的.“维新”之名,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维新变法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读书人很难忘怀的历史事件。

没有打打杀杀的喧嚣,也没有应者云集的声势,但是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却是居于前列的。

“戊戌维新是一次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变革,它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的惋惜和伤感,由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自体性变革。

”1引发这场影响着中华民族命运的运动的原因太多太多,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思想的,人民大众的···而我在此想要肤浅阐述的是戊戌变法产生的主要的内部经济因素。

因为政治学的观点,经济是基本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都变革与发展无不与经济密切相关,所以,我在此做一些简单的总结与鄙薄的分析。

戊戌变法的发生自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是在中华历史酝酿了上千年的沉淀爆发。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已然已经敲响了大清帝国衰微的丧钟。

战败,议和,结果带来的是主权的丧失与民族的沦陷。

赔款,割地,让权···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灾难性条约,将人民群众的意识翻转了几世的轮回。

有些人,醒来,有些人,继续迷惘。

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更大规模的割地与赔款,让大清帝国不堪重负,只好不顾人民的死活,腆着脸去想侵华帝国乞讨,更加深了对社会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

此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所增强,但还远远不能达到占据一片历史舞台,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的程度。

中国近代史中的戊戌变法分析

中国近代史中的戊戌变法分析

中国近代史中的戊戌变法分析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而戊戌变法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事件。

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清朝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戊戌变法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和教训。

首先,戊戌变法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当时中国面临的内外压力。

在外部方面,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经济和政治上的落后也使得中国处于被动地位。

在内部方面,清朝政府的腐败和专制统治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因此,戊戌变法可以看作是清朝政府为了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动荡而采取的一种改革手段。

其次,戊戌变法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一方面,戊戌变法的推行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得以启动。

变法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包括设立新式学堂、兴办新报刊、推进工商业发展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教育和经济状况,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清廷内部的保守势力和旧有的思想观念对变法派进行了坚决的抵制,最终导致了变法失败和政权更迭。

因此,戊戌变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此外,戊戌变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变法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戊戌变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其改革方案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脱节,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和政治支持,因此未能获得成功。

其次,变法必须注重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戊戌变法时期,政府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最终被保守势力所利用,变法失败。

因此,变法必须在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最后,戊戌变法的失败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

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尝试屡屡以失败告终,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

除了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的影响外,个人的能力和决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断的努力。

中国近代重大改革

中国近代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近代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日语142 吴焱21214217一、背景1、外因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议和,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中国不但向日本割地赔款,还不得不让日本势力侵入中国。

甲午战争中,泱泱大国的中国被一个岛国日本打败,不仅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也使清政府的软弱腐朽更加暴露无遗。

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内因为了交付对日巨额赔款,财政空虚的清政府先后三次向俄、法、英、德等国举借了附有政治条件的大借款,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西方列强还积极争夺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直接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并且开设银行,进行资本输出。

同时,列强抢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为了应付严重的财政危机,采取一系列节支增收措施。

但是,这些措施遭到官员抵制,成效甚微。

许多官吏趁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根本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些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洋厂的主张。

当时洋务派已经无法再垄断近代工业,财政困乏的清政府也无力再投资新式企业。

同时,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清政府只好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初步发展,但力量薄弱。

一方面,遭帝国主义的排挤,另一方面,遭受政府的苛捐杂税。

新兴的民族资产积极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二、过程1、早期维新运动的兴起早在19世纪70年代,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他们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近代史纲要2000字论文(2)

近代史纲要2000字论文(2)

近代史纲要2000字论文(2)近代史纲要2000字论文篇二《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摘要: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前人对此进行过大量的总结。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方向上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一次新的探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宏观微观改革原因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对于中国的瓜分已经变得有恃无恐,中国即将陷入亡国灭种的境况。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这场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通过分析戊戌变法过程中,维新派的表现,中国的国情,能构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同时,对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就此改革者开始了他们与各种保守力量的较量。

从微观上看,原因如下:一、康有为本人对于皇权的过度依傍和自我膨胀。

之前的洋务运动,在康有为眼里过于温和,而且这样一点一滴的改良,满足不了当时中国的迫切需要。

所以,他希望进行一次大手笔的改良。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他一直在幻想有一天自己可以出将入相,皇帝能够对他言听计从,使他可以利用手中的君权发动一场变法。

这种思想必然会造成康有为对权力的渴望,对皇权的依傍。

在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康有为不管是作为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政治家,他都是有很多过人之处的。

但是,他的自我膨胀也是他不能克服的顽疾。

“汪大燮说他听张元济说,康有为和弟子曾在广西刻过“俚言书多册分送,其中说话亦无甚奇!惟每说及己则称康子,而康字必大于余字数倍”。

[1]在1897年,康有为游历桂林时,居然自命不凡的把它看到的山川,洞穴命名为“康岩”“素洞”,[2]康有为犯了一个大忌,那便是他触动了中国士人的伤疤。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论文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论文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论⽂ 中国近代法制转型从清末变法改制开始。

清末效法⼤陆法系进⾏法律移植,形成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雏形。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依据近代西⽅资产阶级法律创造了近代民主共和法律模式。

以下是店铺为⼤家精⼼准备的: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相关论⽂。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开端全⽂如下: 【摘要】:在历史制度主义研究视⾓中,制度替换往往发⽣于旧制度危机⽇益严重并将发⽣崩溃的"临界点"时期,决定政治⾛向的⾏动集团如果把握了⾏动的主导权,就可能在制度变迁中成功实现制度创新。

1898年的戊戌变法试图通过⾃上⽽下的渐进式改⾰,来突破中国封建王朝路径依赖的惰性,把中国带⼊民主宪政的轨道。

从新制度主义视⾓分析,以康有为为⾸的维新集团是晚清政治舞台上势⼒很弱的政治集团,其先天不⾜的因素包括组织涣散、意识形态凝聚⼒与整合⼒不⾜、改⾰所需的资源匮乏以及⾂民⽂化对变法的阻滞等,这些都决定了戊戌变法不可能完成近代中国制度创新这⼀伟⼤历史使命。

【关键词】:戊戌变法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的历史制度主义视⾓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治学研究领域引⼊了新制度主义,引起了处于政治学研究困境的学者们的极⼤关注,并成为政治学研究的“关键词”之⼀。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三⼤流派之⼀的历史制度主义在继承传统制度对重⼤制度替代和宏⼤政治变⾰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为主义对⾏为主体在制度变迁和政治变⾰中的重要作⽤引⼊了研究视域,它将研究的核⼼放在了制度对于⾏为主体如何产⽣影响,以及由制度、⾏为和观念共同作⽤、相互影响于具体的历史境遇中塑造某种政治后果具有必然缘由。

这⼀研究⽅法的优点是它避免了⾏为主义的太过微观琐碎以及对社会历史背景现存限制性条件的忽视,克服了传统制度分析模式的单⼀边界条件的缺点。

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强调社会因果关系中的“路径依赖”在社会制度变迁中的作⽤,“路径依赖”意味着系统具有⾃我强化或正反馈作⽤,认为⾏为者⼀旦步⼊某⼀路径,便会沿着此路径演进,系统对这种路径产⽣依赖,原本可能更加优化的政策也可能失去实现可能性或者改变这种路径⽽另辟途径将是难度很⼤的事情。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论文篇一:近代史论文之戊戌变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2021-2021学年第2学期)题目:论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所在院系:交通学院所在班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201 学生学号:0123121611学生姓名:马跃【内容摘要】:19世纪,两场性质相同的变法降临在了日本与中国,然而,它们的结果却恰恰相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渐渐成为了世界强国,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仅仅持续了100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下面,我们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政治因素领导力量文化背景国际环境【前言】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两国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于是,日本首先走上了变法的道路。

19世纪60年代,日本自上而下展开了一场现代化的革命运动。

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日本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随之便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

这次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并且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这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为何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而走上了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而中国的变法却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我想是很多原因造成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两国变法成败的原因:①【政治方面】:两国的政治制度不同。

论戊戌变法

论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本来可以和平完成变革,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剧烈动荡和暴力所带来的巨大代价,在当时对中国而言不失为一种好的出路。

戊戌变法是以改革的形式出现的,但康有为等人却以一种你死我活的方式来对待慈禧和重臣们。

用非改革的方式来搞改革,可能这才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吧。

缺乏军队支持。

光绪皇帝是一个光杆,手中无一兵一卒。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

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①积极: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②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从国际环境上。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

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

而清朝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

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因为中国土地大,人口多,发展起来对其他国家不利,而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

其他国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无所谓好坏来评价他们的侵略行为。

戊戌变法小论文

戊戌变法小论文

戊戌变法小论文
戌变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

这次变法是清朝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机而进行的一次尝试,旨在通过改革与开放,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

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变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来改善社会状况,包括加强国防、改革教育、加强法制等。

这些改革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家战斗力,促进国家现代化,同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变革。

其次,戊戌变法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发展。

变法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改革措施,如提倡民主、尊重人权、强化法制等。

这些改革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建立现代政治制度,同时有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赋予中国民族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戊戌变法的失败也带来丰富的经验教训。

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政府开始反思其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和方法。

其间,政府开始寻求更多的民间智慧和政策创新,其中包括对外开放和招揽西方国家尤为重要。

这些新的举措和决策,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将中国现代化进程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并促进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进步。

它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中生动地体现出来,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今天的中国应如何全面深刻地推进现代化进程。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戊戌变法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戊戌变法

企业特点: 企业特点 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与管理
先进、产量高成本低;拥有特权。
俄人在华东北的投资
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修建以后,俄人在中国 东北投资经营面粉、伏特加酒、酒精、啤酒、 制糖、榨油、乳制品、肠衣、制革和卷烟等 生产加工企业及农牧场。1907年,仅在哈尔 1907 滨和中东铁路沿线就有38家制造伏特加和酒 38 精的俄资酒厂,年产量14万桶;同时,还有 10家啤酒厂。1900—1913年,沙皇俄国在 中东铁路沿线先后设立面粉厂达34家,几乎 垄断了中国东北的面粉市场。1907年末仅东 北北部14家俄资面粉厂,总资本达618万卢 布,日耗原料6.5万普特。
年哈尔滨奶牛发展到3000多头,共建 多头, 至1936年哈尔滨奶牛发展到 年哈尔滨奶牛发展到 多头 家乳品厂, 成25家乳品厂,年处理原奶约 家乳品厂 年处理原奶约2500吨,加工消 吨 毒奶约1500万瓶。当时哈尔滨已是拥有 万人 万瓶。 毒奶约 万瓶 当时哈尔滨已是拥有40万人 口的城市,饮用消毒奶占鲜奶产量的65%。 口的城市,饮用消毒奶占鲜奶产量的 %。
俄人在华东北的投资
俄人在华东北的投资得到了 俄国政府在信贷和铁路运输 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因为俄 国政府把鼓励向中国东北移 民及在那里建立俄人企业作 为对这一地区实行殖民战略 的一种手段。上述一系列企 业开设资金90%是俄国财 政部的俄华道胜银行提供的。
至1949年,苏联政府和俄侨经营的企业仍 年 有一定规模。据统计, 有一定规模。据统计,1948年12月在哈尔 年 月在哈尔 滨有皮毛、皮制品业31家 制粉、制油、 滨有皮毛、皮制品业 家,制粉、制油、酱 业共7家 灌肠、牛奶业7家 制酒业20家 业共 家,灌肠、牛奶业 家,制酒业 家, 牧场2家 牧场 家。 技术外溢与本土化,中资企业逐步兴起, 技术外溢与本土化,中资企业逐步兴起,后 来连同俄资企业也全部被中资企业并购经营。 来连同俄资企业也全部被中资企业并购经营。 在哈尔滨,俄人于1916年建一座布扎尔夫 在哈尔滨,俄人于 年建一座布扎尔夫 休般斯面粉厂, 年就转卖给华人, 休般斯面粉厂,而1917年就转卖给华人, 年就转卖给华人 变成了万福广面粉厂 。

戊戌变法论文

戊戌变法论文

摘要: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压下,两个东亚国家,中国、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

1886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26年后,成为了可同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

又过了4年,中国的维新变法开始,仅103天后,变法宣告失败。

两国变法极其相似,却结果相反!种种原因让一种措施出现了两种命运。

关键词:戊戌变法民族觉醒百日维新明治维新民族资产阶级正文:工业革命过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贪婪的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发展成果,将侵略的双手伸向了世界,当然也伸向了这样的两个东亚“弱国”——中国和日本。

可悲的是他们都有着一股腐朽的统治势力,可幸的是,他们都有着一群勇于革命的人。

于是两国之内都爆发了一场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

在日本,维新派推翻了守旧派,而在中国,守旧派镇压了维新派。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不能让这些历史随风飘去,而应当正确面对,客观分析,从中得到些东西,不枉前辈们为我们留下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

下面,我们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回顾这一段历史,找出为什么相同的措施却产生了截然相反并且影响至今的结果。

一、两国维新运动的前提条件(一)、两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情况资产阶级推动维新运动成败的关键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能否掌握政权。

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封建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资产阶级改革的顺利进行。

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已基本深入全国范围。

城乡资产阶级已成为一直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他们独立生长起来,对日本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的依赖小,有较强的革命性。

另外,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充斥着一股不满情绪,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使幕府陷入孤立境地。

这样就形成了日本早期的资产阶级。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具备上述前提条件。

首先,变革前,中国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程度不如日本。

19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农产品也已开始商品化,但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没有受到像日本那样全面性的冲击。

近代史论文之戊戌变法

近代史论文之戊戌变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2012-2013学年第2学期)题目:论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所在院系:交通学院所在班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201学生学号:**********学生姓名:马*【内容摘要】:19世纪,两场性质相同的变法降临在了日本与中国,然而,它们的结果却恰恰相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渐渐成为了世界强国,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却仅仅持续了100多天就以失败而告终,下面,我们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政治因素领导力量文化背景国际环境【前言】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先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两国封建统治者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两国陷入了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于是,日本首先走上了变法的道路。

19世纪60年代,日本自上而下展开了一场现代化的革命运动。

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日本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随之便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

这次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并且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这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为何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而走上了一条繁荣富强的道路,而中国的变法却仅仅持续了一百多天?我想是很多原因造成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两国变法成败的原因:①【政治方面】:两国的政治制度不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戊戌维新领袖——梁启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戊戌维新领袖——梁启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2011-2012年学期戊戌维新领袖——梁启超小组成员:戊戌维新领袖——梁启超【摘要】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统治阶级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先后发动了几次革命运动,但最后都失败了。

日本通过向西方学习,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于是中国也向日本学习,一场向日本学习的改革就应运而生了。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企图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改革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梁启超也因此被我们所铭记。

【关键字】:梁启超天津戊戌变法一百年前,中国发生了一场震古铄今的改革――戊戌变法;它本身不过是历史的瞬间,而其改革主张或多或少地在后来实现了。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本质上都是戊戌维新的继续和发展。

事实上,20世纪的中国文化也始终不能回避戊戌,就是激进的五四“伦理革命”也可溯源于此。

今天,人们仍在纪念戊戌,重识戊戌。

一个世纪转瞬已逝,而历史竟如此惊人的相似,改革、社会转型、文化重建――百年前的时代主题,仍然耸立在现代中国人面前。

人们不仅需要汲取前人的思想营养,甚至都不能忽视戊戌思想家的社会忧思、文化体验及人生感悟。

梁启超便是这样一个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一、梁启超(一)人物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二)人物生平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论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作文

论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作文

论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作文戊戌变法,这个话题可是让历史学家们热议了好多年。

有人说它是一次成功的改革,有人说它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那么,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我们得明白,戊戌变法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那时候,清朝的国力已经衰弱到了极点,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个时候,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国家重新振作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们提出了戊戌变法这个方案。

这个方案并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

皇帝觉得这些改革太激进了,可能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于是,他决定采取保守的态度,任由这些改革者自己去折腾。

这就好比你在家里做饭,本来你想烧一道美味佳肴,结果你的老公说:“别闹了,你这是在瞎搞!”你说:“可是我真的很努力啊!”结果老公还是不支持你,这你就有点无奈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戊戌变法中的一些具体措施。

比如说,他们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工商业,改革政治制度等等。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振兴国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困难。

他们的敌人可不少。

有保守派大臣,有守旧势力,还有那些贪官污吏。

这些人都在想方设法地阻挠他们的事情。

就好比你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结果邻居家的狗一直在叫,你还能不能好好做饭了?而且,这些人还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皇帝觉得这些改革者实在是太过分了,竟然敢挑战他的权威。

于是,他决定对他们进行打压。

戊戌变法的时间太短了。

他们只进行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给结束了。

这就好比你刚买了一本很好看的小说,还没看完呢,就发现书被撕掉了一页。

你说糟不糟心?我们来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其实,原因有很多。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敌人太强大了。

而且,他们还没有得到皇帝的真正支持。

这就好比你是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结果你还遇到了一个妖怪在捣乱。

你说你还能成功吗?总的来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在面临危机时,应该怎样去进行改革。

近代史纲要大学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

近代史纲要大学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

近代史纲要大学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作为高等教育阶段必修课程,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近代史纲要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纲要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近代史纲要论文3000字范文篇一:《浅谈戊戌变法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上清帝第六书》的有关内容,对戊戌变法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分析关键词:戊戌变法;《上清帝第六书》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然而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与之伴随的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

在专制统治下,广大民众始终局限在有限的土地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

而在历代统治者的眼里,华夏大地更是“天朝上国”,无需与外夷通联。

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也就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的后期,这种封闭性与落后性更加突出。

与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世界正在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欧洲,自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时期。

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不仅给欧洲民众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给欧洲民众带来了民主和自由。

随着资本主义如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欧洲大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所以,西方列强将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到了一个地方:那个曾经被马可波罗称之为“遍地是黄金”的古老东方国度-中国。

通商请求屡遭清政府拒绝的情况下,西方列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

此时的中国,由于统治者长期以来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已与世界特别是欧洲有相当之大的差距。

与西方列强的几次战争,中国均已失败而告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已经成为当时对清政府最形象的描述。

与战争失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致使中国成为了长达一个世纪之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戊戌变法

青岛农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戊戌变法学生专业班级:食品10级质检3班学生姓名:QQ582251001任课教师:完成时间:2011年11月2日2011年11月2日戊戌变法前言:戊戌变法是否有立宪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戊戌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史称“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戊戌变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戊戌变法

• 该书认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 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 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 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 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 上是用近代西方社会政治思想, 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素 王”,为其变法造势,以减轻维 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在书中以 历史进化论附会公羊学说,宣称 人类社会是按照“据乱世”、 “升平世”和“太平世”的顺序 演变的,相对应的是君主专制时 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 代,以此论证变法维新的必然性, 要求因革改制。
变法夭折及原因
9月21日,康有为乘英国太古公司客 轮“重庆”号逃亡。 后转移到英国 轮船公司的“琶理瑞”号上,转赴 香港。10月19日,康有为率领弟子、 随从乘日本轮船“河内丸”号浮海 奔赴日本。
康有为出逃国外后,声称自己持有光 绪帝的“衣带诏”,从东南亚到北美, 一路以保皇为名向广大华侨募捐,大 肆聚敛钱财,掌握了保皇党捐助的百 万美金巨款。
变法人物及关系
关系极差太后
珍妃
视频:
慈禧与光绪关 系分析
康有为 梁启超
变法运动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 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 改科举和兴西学。
论战焦点
张之洞
变法准备与支持
1876年,康有为乡试失败,对其打击很大, 师从朱次琦,粗通公羊之学。
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Thank You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密诏中说:“朕位且不

能保,何况其他?”


1

九月十九日深夜,谭嗣同只身去到袁世凯的寓所,
访
要袁世凯带兵杀荣禄,即调一万人星夜入颐和园救


皇上。并以手抚摸脖子说:“假如你不愿救皇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农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戊戌变法
学生专业班级:食品10级质检3班
学生姓名:QQ582251001
任课教师:林岩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3日
2011年11月3日
前言:维新变法性质问题,从它的领导者来看,康有为是此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变化,以及反映其思想的言论、奏折成为判断维新变法性质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维新运动
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作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载入历史史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但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其思想的先进性与同时代思想相比堪称中国最先进思想。

历史上对此次历史事件在思想界的影响评价也是很高的“是中国知识阶层和少数开明官僚发动的变法动,是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运动载入史册,它是中国第一次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发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能够称得上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其活动与思想、言论或者举措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性和重大的影响性。

从今天看来维新思想中的一些观点还十分新颖,对其时代而言其思想的影响更具有重大的启迪性和轰动性。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构建了康有为维新变法完整的理论体系戊戌改革前的教育现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备受世人推崇。

家有塾,党有痒,州有序,国有学,加上与之相适应的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制度,维系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繁荣与发展“。

清代初中期教育以培养官吏为主要目标,京师设国学及八旗宗室官学,各省设府、州、县学。

各学学生平时在省学政和教授、学政、教谕等教官的督导下,学习《四书》《、孝经》《、性理》《、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圣谕广训》等”。

学生可参加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然后会试、殿试,取得功名后,可获得翰林院…………修撰、庶吉士、各部院主事、知县、教谕等官职。

除官学外,私人所办的书院教育和私塾教育也是为培养封建官吏服务的,科举入仕是学子唯一的正途。

但到了近代,世事大变,晚清政府遇上了“千年末有之大变故”,“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对新型人才的渴求,对旧式教育的改革,引起了有识之士以及清政府的重视与实施。

1860年开始的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实用人才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类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

维新派的妥协和软弱,从根本上说,不仅是由于封建势力过于顽固,也是基于当时中国资产阶级还处于幼稚的发展阶段。

19世纪7o年代初到甲午战争前的二十多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产生时期。

在此期间所创办的工矿企业共有一百多家,资本总额为二千多万元。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新的发展。

但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微弱的。

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封建形态的自然经济基础。

而且与明治维新前夕的日本
相比较,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大国,自然经济基础更加根深蒂固、戊戌变法之际,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远不足以动摇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幼稚的民族资产阶级新兴力量,也远不足以与强大的满清封建统治阶级相抗衡,更不可能担负起领导反封建斗争的重任。

总之,维新派鼓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既缺乏近代化社会的维系与支撑,更缺少一个从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同盟阶层来一起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命令遭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顽固派的阻挠,根本不能实行。

当维新派和光绪皇帝意识到需要军队支持的时候,他们竟然寄希望于政治投机分子袁世凯。

而当袁世凯出卖了他们之后,他们还不能醒悟:如此“病急乱投医”,“病根子”到底在哪里?
以往围绕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是否扮演领袖角色的争论存在两个盲点:一是狭隘地把维新变法运动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未予注意这场运动在思想启蒙和社会革新层面上的意义以及康有为在这些方面的贡献和影响;二是局限于从康有为的具体职务和政绩来分析他的影响和角色,未能看到这场运动所处的新的时代背景,康有为已经学会了运用作为"第四种权力"的报刊媒体、建立政党性质的学会以及援引国际外交力量等现代政治斗争工具为自己的政治实践服务.这些新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影响了现实的政治走向,是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能够扮演领袖角色的重要助手.光绪皇帝亲自领导的维新变法昙花一现,一百零三天惨遭失败,这一结局是必然的,其变法措施和变法内容直接导致这一结果.戊戌变法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场变法,它是维新派与守旧派就权力的剧烈较量,是夺权与保权的搏斗,是两大力量的大决战.
能够称得上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其活动与思想、言论或者举措具有划时代的先进性和重大的影响性。

我们可以斗胆说这么一句活: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中国没有哪一位学问家比康有为在学术界的影响更大,也没有哪一位学者的著作在中国的思想界引起过康有为几部著作那样的“实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大地震”,更没有哪一位学人或政治家能像康有为那样从理论上构筑自己完整的体系,在实践中那样热情洋溢地投入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政治革新活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