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声现象(教师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章:声音的特征2.1 音调解释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

分析常见乐器的音调特征。

2.2 响度讲解响度与振动幅度和距离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响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响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与折射3.1 声音的反射解释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声音。

分析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3.2 声音的折射讲解声音在介质界面时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折射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音的吸收与衰减4.1 声音的吸收解释声音在介质中被吸收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吸收声音的过程。

分析吸音材料的应用。

4.2 声音的衰减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衰减声音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衰减在实际环境中的影响。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声音与信息传递讲解声音在通信、广播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声音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和限制。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信息传递的未来发展。

5.2 声音与音乐艺术解释声音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乐器声音的特点和音乐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声音运用。

第六章:声波的特性与测量6.1 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基本特性,包括振幅、周期、频率等。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声波特性的测量方法。

分析声波特性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6.2 声波的测量解释声级计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波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声波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声现象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波的产生、传播和接受。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的存在来传播,而且传播速度相对较慢。

以下是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常见的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一、声波的特性:1.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的存在传播。

2.声波是纵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

3.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逐渐增大。

二、声音、噪声及声强的概念:1.声音是指由振动物体引起的机械波,能够让人听到的声波。

2.噪声是指不规则的声波,通常由环境中的各种声音混合而成,常常造成人们的不适。

3.声强是声音强弱的度量,单位是分贝(dB)。

三、声音的特性:1.音高: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高越高。

2.音量:由声音的声强决定,声强越大,音量越大。

3.音色:由声音的谐波结构决定,不同乐器或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声音在媒质中的传播:1.声波传播需要媒质的存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固体中声波传播速度较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同一种媒质中,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五、声音的吸收、传播和反射:1.声音在媒质中传播时会逐渐衰减,被媒质吸收。

2.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经过反射后改变传播方向。

3.人们利用声音的反射可以实现声波的传播和接收,如声纳、超声波检测等。

六、共振现象:1.共振是指在其中一固定频率下,受迫振动系统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

2.共振现象在声学、力学、光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如共鸣箱、共振仪器等。

七、听觉和声音保护:1.人类的听觉范围大约在20Hz至20kHz之间,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声音我们无法听到。

2.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对听觉器官产生损害,所以需要保护听觉。

【习题】1.声音的特性有哪些?2.介质对声音的传播有什么影响?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当温度升高到20°C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变为多少?4.什么叫做共振现象?5.如何保护听觉不受到噪声的损害?以上就是2024年中考初三物理总复习中常见的声现象知识点及习题。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二章声现象》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二章声现象》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二章声现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知识与技能:回顾和巩固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 科学探究:通过复习,提高学生应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正确的态度。

导入1.1 教师行为:通过播放不同声音的音频,提问学生对声音特性的了解。

1.2 学生活动:学生听声音,分享自己对声音特性的认识。

1.3 过程点评:通过声音音频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声现象复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系统回顾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方式和速度。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声现象的关键知识点。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对声现象的基础知识有清晰的理解和记忆。

2.4 教师行为:通过例题讲解,展示如何应用声学知识解决中考中可能出现的题型。

2.5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例题,尝试自己解答,并讨论解题思路。

2.6 过程点评: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解题,加深学生对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7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8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例子。

2.9 过程点评: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声现象基础知识: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的三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中考题型分析:常见声学题目类型和解题方法。

声学知识应用:回声、噪声控制等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声现象应用实例,并解释其科学原理。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实例,分析并解释声现象的应用。

3.3 过程点评:通过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和中考复习的重点,强调声学知识在生活和中考中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包括声波进入耳道、振动鼓膜、传到听觉神经等。

4. 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5. 声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波的传播特性。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声波演示仪、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播放声波清洗钟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引入声现象的学习。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掌拍打桌面,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需要什么条件?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通过示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波演示仪上的波形,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4. 探究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被耳朵接收的?5. 学习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体验不同特性的声音,培养学生的音感。

6. 声的应用:介绍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声学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重要性。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与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与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与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教学重点与考点分析: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与声音的利用。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本章安排2课时。

三、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

气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复习

《声现象》复习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

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题

振动
2(09山东平原县)如图所示,用硬 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 “舞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 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动 液体
3、【2009•福州市】北京奥运会开幕 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 缶声是由于缶面__ 产生的,然后通 过__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这壮 观的场面由同步通讯卫星通过__ 波 传递到全国各地
(09湖南娄底).娄底市区主要道
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 某时刻该设
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
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10【2009•长沙市】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 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当用力挤压装满水的玻璃瓶时, 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明显上升,这是利图3用细玻 璃管内水面的变化来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下列做法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 率有关系。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 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考点1:声的产生与传播
1、【2009•锦州市】2009年春晚的 小品《不差钱》,赢得了全国观众 的喜欢,小艳在现场听到“小沈阳” 的声音是由______产生的, 靠___传播过来的,“小沈阳” 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因 为他们的___类似
_____________
27.百米赛跑中,计时员听到发令枪 的枪声后才计时,他记录的成绩是 13.69S,则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 少?(当时气温为15℃)
考点2:声的品质
6.【2009•天津市】二胡是我国劳 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演奏前, 演员经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 目的在调节弦发声时的 【 】

2021年中考物理微专题复习 专题01 声现象中考问题(教师版含解析)

2021年中考物理微专题复习 专题01 声现象中考问题(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 声现象问题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声现象(教师版)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声现象(教师版)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由物体而产生,停止,发声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以的形式在介质中向外传播。

气体、液体、固体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中传播得最快,在中传播得最慢。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vm/(1-⋅s4. 回声: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回来的现象。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小结: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知道回声现象。

知识点三: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三个特性定义决定因素听感表现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色声音的品质2.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例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悦耳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B.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能直接用口语交谈C.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D.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中不能传声。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答案:D平行练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朵中。

振动空气(1)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2)声音以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传声。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

例2:在学习“有趣的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③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笛子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与生活、科技等领域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5. 声音与生活噪声控制与环境保护声波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原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性。

3.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实验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讨论,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

4. 了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探讨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

5. 研究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与分析,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

6. 声音与生活: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意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声现象的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利用实验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声音概念。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征》(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征》(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二章《声现象》(学生版)第2节 声音的特征一、要点梳理1._________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国际主单位是_________,符号_________,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音调:指声音的__________,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__决定的。

3.响度:指声音的_________,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还跟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

4.音色:也叫音质或音品,它与发声体_______________有关,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其振动的波形不同。

5.注意:音调和响度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二者是独立的,没有联系。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区分:一是定义不同:物理学上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这里所指的“高”、“低”是通常所说的“清脆、尖细”、“浑厚、低哑”的意思。

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称为响度,响度大有“洪亮、震耳”的意思。

二是决定因素不同: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大,音调高;频率小,音调低。

响度一方面与声源振幅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另一方面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二、重点解读一、声音三特性的区别与联系A .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B .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C .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D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二、声音波形的认识研究声现象时常常要利用示波器,将声信号输入示波器,然后观察声音的波形,就能够发现声音的所有特征。

1.指示音调的高低如图所示,是表示甲、乙两个音叉的振动次数与时间关系的波形图,图中的图线由最低点到达下一个最低点,或由最高点到达下一个最高点,或由中间平衡位置向上位置到达下一个中间平衡位置向上位置,表示音叉振动一次。

据此可以判断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了3次,而乙音叉振动了9次,说明乙音叉振动的较快,所以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甲音叉高。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训练 教科版(2021-2022学年)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训练 教科版(2021-2022学年)

声现象一、选择题1.如图,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

这说明( )A.超声波具有能量 B.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2。

在校园艺术节上,小梦为全校师生演奏了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下列有关小梦二胡演奏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弦停止振动弦还会发声B.二胡声能在真空中传播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二胡声一定不会成为噪声3.下列有关声的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

老师的讲课声是通过空气振动产生的C.真空不能传声D.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旋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4。

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A.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5.在海洋中声速是随海水深度、温度、含盐量变化而变化的。

图是声速随海水深度变化的图,Z a、Z b分别为海面、海底坐标。

从图中可判断,海下用声波传递信息其效果较快的是( )A。

在海底 B.在海下各处一样 C. 在海底与海面之间D.无法判断6.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7。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C。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回声现象 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8.生活中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A.音调 B。

响度C。

音色D。

频率9。

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B.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ﻬC.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D.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0.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B.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C.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D.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11。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中考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知识讲解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中考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考纲要求】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声现象复习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

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

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

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噪声:(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2.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3. 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尺子)等3. 生活实例素材教案内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实验:鼓声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展示实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 音调讲解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展示实验:不同频率的声音。

2. 响度讲解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展示实验:不同振幅的声音。

3. 音色讲解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

展示实验:不同波形的声音。

三、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声学在通讯、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生活实例:电话通讯、音响设备、隔音措施等。

四、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关键点。

2. 强调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练习题,提高学生对声学的应用能力。

六、声音的反射和折射1. 声音的反射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展示实验:声音在墙壁上的反射。

声现象——初中物理中考物理专项复习——专题一声现象(知识归纳总结复习)图文结合

声现象——初中物理中考物理专项复习——专题一声现象(知识归纳总结复习)图文结合
1. 概念: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也就是我们平时所 说的声音的粗细。声音越粗、越低沉,音调越低; 声音越细、越尖,音调越高。比如,儿童说话的声 音比较“清脆”,就是说儿童说话的音调比较高, 其原因是儿童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快的缘故。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专题一声现象
难点剖析 难点2: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 一 、音调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中考考题: (杭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些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专题一声现象
难点剖析 难点2: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 一 、音调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
专题讲解
主讲:张老师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
专题一 声现象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
专题一 声现象
目录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声音的三个特征 3.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4.噪声的划分和控制 5.声音的能量 6.声音的划分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专题一声现象
难点剖析
难点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 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 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s (3)利用公式 v 计算。 t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专题一声现象
如果不到 0.1s ,则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 原声加强。
初中物理专项复习——专题一声现象
难点剖析 难点3: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回声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 耳,就形成回声。 2、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 声和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 使原声加强。 3、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 (1)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 (2)测出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的时间

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二章 声现象(精讲)课件

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二章 声现象(精讲)课件

答案:(1)振动 声源或发声体 (2)振动 振动
答案:(1)介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真空 (2)波(或声波)
答案:(3)①种类 不同 > > ② 温度 340
(4)反射 反射
答案:1.(1)规则 (3)音调 响度 音色
答案:2.(1)高低 (2)振动频率 越快 越高 越高
答案:(3)①快慢 ②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③赫兹 赫 Hz ④20Hz~20000 Hz 20Hz 20000 Hz
答案:(1)强弱 (2)①振幅 振幅 越大 ②远近
答案:音色 答案:1.信息 2.能量
答案:(1)无规则
答案:(1)分贝 dB (2)0dB
答案:(1)声源 禁止鸣笛 (2)传播过程 (3)人耳
答案:1.振动 空气 2.慢 音调
答案:3.音调 能 4.响度 传播过程中
答案:5.音色 20 传播过程中 6.音色 分贝(或dB)
答案:声源处
答案:B
答案: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答案:(1)空气柱长度越长,音调越低(2)水快倒满时发出的音调较高
答案:(1)转换 测距 (2)③
答案:A
答案:C
答案:A
答案:A
答案:回声
答案:1.次 超 2.响度 开小音量
答案:C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由物体 而产生, 停止,发声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以 的形式在介质中向外传播。

气体、液体、固体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 中传播得最快,在 中传播得最慢。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1-⋅s m v空气(15℃) 340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蒸馏水(25℃) 1497 铁(棒) 52004. 回声: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 回来的现象。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

小结: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知道回声现象。

知识点三: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三个特性定义 决定因素 听感表现 响度 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调 声音的高低音色 声音的品质2.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回顾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例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悦耳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B.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不能直接用口语交谈C.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D. 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真空中不能传声。

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答案:D平行练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朵中。

答案:振动空气回顾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2)声音以形式向外传播,真空传声。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

例2:在学习“有趣的声现象”时,小明做了以下几个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部分,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弱;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③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笛子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你认为,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_ __;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__ _(填序号)解析:①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者空气可以传播声音)②说明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③管乐器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发声的音调越高。

答案:②①平行练习:在鼓面上撒一些小纸团,敲击鼓面使其发出声音,小纸团跳动,说明可以产生声音。

例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米/秒。

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

这是因为。

答案:340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而且牛皮制成的箭筒还可以起到共鸣箱的作用。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回顾声音的特性:声音是通过、、显示其特性的。

(1)音调:①决定音调大小的因素:发声体振动的;②音调与频率的对应关系是:,音调越高。

,音调越低。

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

(2)响度: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是:发声体的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对应关系是:,响度越大。

,响度越小。

(3)音色:音品、音质,影响音色的因素有:材料、结构。

例1:小雨在课外活动中制作了一种发声装置。

他在纸筒的开口端打两个孔,并用一根绳子穿过这两个孔后系紧。

如图所示,他抓住绳子的一端,以平稳的速度在头顶上方转动此装置,筒中的空气柱由于__________而发出声音。

当转速增大时,他发现纸筒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填“振幅”或“频率”)变大的缘故。

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纸筒发声是因为筒内的空气柱在振动;当纸筒的转速增大时,铜内空气柱的振动变快,即频率变高,因此音调变高。

答案:振动频率平行练习:下面是老牛和蜜蜂的对话,你认为说得对的是。

解析: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牛发声时的响度大音调低,蜜蜂发声时的响度小音调高。

答案:蜜蜂例2:当收音机里响起“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首歌时,小伟和小明齐声说:“是韦唯在演唱。

”他们是根据声音的()作出的判断。

A. 音调不同B. 响度不同C. 音色不同D. 频率不同解析:音色是听觉感到的声音特色,一般来说,发声体不同音色也不同。

音色是分辨不同发声体的重要特征。

答案:C例3: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点即可)答案:物体(钟)振动产生声音(钟声),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根据声音的音色可以判断是钟声例4: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则分别可以发出“1、2、3、4、5、6、7、1”的声音来。

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不同的因素分别是()A. 瓶内水的振动,瓶内水的高度B. 瓶内水的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C. 瓶内空气的振动,瓶内水的高度D. 瓶内空气的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答案:A平行练习1:如图所示,四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

(1)用嘴贴着管口吹气,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_____。

(填对应的序号)(2用小棒敲击试管,则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由低到高的顺序是:_ (填对应的序号)答案:ABCD DCBA平行练习2:班里正在举行小型音乐会,张刚同学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

这些声音的________不同,但现在瓶子的顺序排乱了(如图),那么正确的瓶子顺序应该是________(填相应的序号)。

)答案:音调BHFAGEDC知识点五:声现象的有关计算例1:远处正在零星地燃放礼花,礼花弹升空后爆炸,放出耀眼的光芒。

给你一个计时用的秒表,请你设计出一个方案大致估测出礼花弹爆炸处离你有多远。

写出测量步骤及距离的表达式。

(注:空气中的声速为已知)答案:步骤:(1)当看到礼花弹放出耀眼光芒时,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2)接着仔细听,当听到礼花弹爆炸时,立即停止计时,从秒表上读出这段时间间隔t公式推导: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在较短的距离内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秒表上读出的时间间隔t就是声音从爆炸处传到测量者耳中所用的时间,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所以距离S=vt。

平行练习:在百米赛跑中,假如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起跑枪声时开始计时,他记录下某运动员的成绩是12.2秒,那么该运动员的实际成绩是多少?该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第二问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解:声速=340米/秒,计时员听到起跑枪声时,比赛已经开始100/340=0.29秒,所以:1、该运动员的实际成绩是12.2+0.29=12.49秒;2、该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是100/12.49=8.0米/秒。

例2: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

汽车鸣笛4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离高山m,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m。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解析:假设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为S,则2S=S车+S声,解得S=710m,此时汽车距离高山S′=S-S车=650m答案:650;710平行练习: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

若火车的行驶速度为80千米/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司机在鸣笛后2秒时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_______米。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解析:注意单位换算:80千米/时=22.2米/秒答案:362.2(答题时间:60分钟)一、填空题1、小明正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歌唱家的歌声通过传到收音机,这歌声对于正在专心做作业的小良来说是(选填“乐音”或“噪声”)。

小明的眼镜脏了,拿到眼镜店用超声波进行清洗,说明超声波具有。

2、“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涛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人耳的。

3、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

从声学上讲,这是从处减弱噪声。

人们以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大。

月宫里的嫦娥不会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因为________不能传声。

“嫦娥一号”卫星在绕月轨道上向地面传回最后一段语音“经过一年的太空遨游,我的任务已经结束,……”这段语音是通过____________传回地球的。

5、在桌面上撒些碎纸屑并用力敲击桌面,我们会看到碎纸屑在桌面上“跳舞”,同时能听到敲桌子发出的声音。

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碎纸屑“跳舞”说明声音能传递。

6、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___。

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

7、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中。

这壮观的场面由同步通讯卫星通过波传递到全国各地。

8、许多市区的主要路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某时刻一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这样一个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________。

9、2009年春晚的小品《不差钱》,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喜欢,小艳在现场听到“小沈阳”的声音是由产生的,靠传播过来,表演过程中,“小沈阳”模仿“刀郎”的声音很逼真,是因为他们的相似。

10、男女生合唱时,男中音放声高歌,女高音小声伴唱,则的响度大,的音调高。

11、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明在教室走廊放声歌唱,他手摸喉头,感觉到喉头在________;教室里的同学都听到了歌声,表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____传播;正在静心思考的小娟忙用手捂住耳朵,她认为小明的歌声是____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

二、选择题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真空不能传声是人们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知的B. 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 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13、近年来,为了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许多城市采取了城区禁止汽车鸣笛、道路两边种花植树、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等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