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与就业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同时,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他们在城市里寻找就业机会,努力谋生,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与就业问题,分析其影响和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流动的背景和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从国家层面来看,近年来,农民工总量不断增加,2002年为1.2亿人,到2019年已经超过2.9亿人。
其中,在全国范围内,在校生和从事非农业务的农村人口比例明显提高。
农民工的流动是日益增加的,从工作地监测来看,2019年农民工流动总量达到了2.8亿人。
尽管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但在城市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不断增加。
农民工的生存条件、应有的权利和享受受到了很多限制。
农民工的平均收入不高,甚至无固定收入,很多农民工的福利也得不到实现。
农民工流动的非常不稳定,他们可能会在一个城市工作多年,但也可能很快被炒了鱿鱼,并非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经济储备,可以轻松地应对事成和炒企业等突发情况。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使他们无法稳定生活和发展。
主要问题包括:1. 就业岗位不稳定在传统的制造业岗位上,由于东南亚和南亚工资成本低,加上过去土地收回制度使原有农村工人失去土地稳定收益,而转向城市代替这些工人的人力成本越来越低。
短期内的“策源工作”没有多大的效仿能力,产业升级等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就业齐利率的差距加大,容易导致农民工流失和贫困。
此外,工业园区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建设,常常需要批量雇佣大量的暂时农民工的,造成很强的竞争,进一步使得就业不稳定。
2. 城市住房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大小工厂,中小企业、餐饮等行业,但由于资本积累和规模经济的限制,通常不提供工人宿舍或者住房补贴。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在当今社会,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庞大且不容忽视的存在。
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也在经历着自身的社会流动。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首先体现在地域上的迁移。
他们离开熟悉的乡村,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奔赴繁华的城市。
在农村,资源相对匮乏,就业机会有限,农业生产的收入往往难以满足生活的需求。
而城市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企业众多,就业岗位丰富。
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农民工们背井离乡,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然而,这种地域流动并非一帆风顺。
初到城市,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语言交流的障碍、生活习惯的差异、城市环境的陌生,都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而且,在就业方面,由于文化水平和技能的限制,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如建筑工人、清洁工、快递员等。
社会流动还体现在职业的转变上。
一些农民工在城市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渐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技术工人,甚至有些人还自主创业,成为了小老板。
比如,一些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通过学习掌握了建筑技术,成为了熟练的工匠;还有一些人利用在城市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回到家乡开办养殖场、加工厂等,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这种职业转变的比例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工仍然在底层劳动岗位上辛勤工作。
教育在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他们改变命运、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然而,现实中,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着诸多难题,如户籍限制、高额的借读费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这使得他们在教育起点上就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了未来的发展。
社会保障也是影响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城市中,许多农民工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疾病、失业、养老等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保障和支持,增加了生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社会的劳动力流动与农民工问题
中国社会的劳动力流动与农民工问题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劳动力流动是一个持续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农民工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发了许多关于劳动力流动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的劳动力流动现状以及农民工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劳动力流动现状目前,中国社会的劳动力流动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劳动力流动主要呈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他们为了生计而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过2亿人。
他们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区和建筑工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应。
再次,劳动力的流动具有季节性特点。
在中国的一些传统行业中,如农业和建筑业,季节性劳动力需求非常高。
农民工通常在种植和收割季节前往农村或城市从事短期的劳动工作,然后返回家乡。
这种劳动力的季节性流动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工问题的原因分析农民工问题的存在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由于人口较多而资源有限,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这迫使大量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使得大量外来农民工涌向城市,但城市就业岗位有限,导致了农民工就业压力的增加。
另外,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多年,但仍被视为农村户籍,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相应福利和权益,这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吸引他们留在乡村从事就业,减少他们前往城市的压力。
农民工的职业流动
农民工的职业流动作者:胡荇玲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9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人们总是向往着一个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以职业声望为标准,职业流动可为分水平流动和上下流动。
职业流动还包括代际流动、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和结构性流动以及个别流动。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90后进城务工的人群,他们有着三高一低的特点: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但是毫无疑问,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
要探讨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首先要了解农民工的发展历史和生存现状。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流动留守儿童一、发展历史和生存现状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从事一些技术要求少的体力工作。
他们往往在农村已经成家,离乡背井来到城市工作,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他们虽然在城市生产资料,却又回到农村去消费,同时没有城镇户口,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政策。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子女也慢慢长大,随着问题的积累,留守儿童打工子弟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两个群体。
1.留守儿童。
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被留在农村与老人们一起生活。
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
同时由于祖辈对孙辈的疼爱,他们往往被娇惯,不知道体谅他人,克服困难的意志也不如父辈顽强。
父辈在外辛苦打拼,将挣来的钱都为孩子存着,宁可自己多苦点,也不愿意苦着孩子。
再加上常年与孩子分隔,见面时更不会对孩子严加管教。
在这样的情况下,留守的孩子容易有不懂礼貌、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不能吃苦等弱点。
再加上父母的关怀是缺失的,他们容易不自信,内向,孤独,而且小小年纪就心事重重,十分忧愁。
城里孩子的无忧无虑和自信开朗,与他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农民工群体外出务工趋势及建议
农民工群体外出务工趋势及建议一、外出务工趋势。
1. 地域流向。
现在啊,农民工兄弟姐妹们还是倾向于往大城市跑。
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大城市,机会多啊。
就拿建筑行业来说,大城市到处都在盖高楼大厦,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
而且啊,这些城市的服务业也发达,不少姐妹会去做家政服务之类的工作。
不过呢,这几年也有一些新变化,一些二线城市发展得也不错,像成都、杭州、武汉这些地方,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大。
因为这些城市生活成本相对低一点,而且就业机会也不少,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像电商啥的,也需要不少劳动力。
2. 行业选择。
在行业方面呢,传统的建筑、制造业还是吸纳农民工的大头。
建筑行业工资相对还可以,虽然辛苦,但是只要肯吃苦,每个月挣的钱能养活一家人。
制造业的话,很多农民工在工厂里做流水线工作。
不过现在也有一些新趋势,就是往物流、外卖、快递这些行业转。
为啥呢?因为这些行业入行门槛相对低,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培训,而且比较灵活。
比如说送外卖,只要会骑电动车,会用手机接单,就可以干起来了。
而且啊,现在网购的人越来越多,快递行业发展得特别快,也需要很多人去分拣包裹、送货啥的。
3. 家庭式务工增多。
以前啊,很多都是男的一个人出去打工,现在不一样了。
很多家庭是夫妻两个一起出去,甚至把孩子也带在身边。
为啥会这样呢?一方面是现在城市里的教育资源虽然紧张,但是有些地方政策放宽了,孩子能在城市里上学了。
另一方面呢,夫妻两个一起打工,互相有个照应,而且挣的钱也更多。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比如住房就更紧张了,孩子上学可能还是会面临一些困难。
4. 技能需求变化。
以前啊,靠力气就能找到活干,现在不行喽。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农民工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比如说建筑行业,现在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多,那些会操作相关设备、懂装配技术的农民工就特别吃香。
在制造业里,会操作数控机床的工人工资比普通工人高很多。
所以啊,农民工兄弟姐妹们也越来越重视技能培训了,很多人在打工之余,还会去参加一些免费或者低价的技能培训班。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计与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成特点、就业领域、影响、问题与挑战以及政策建议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背景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政策引导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原因,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政策等,都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流动劳动力的构成特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化,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二是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三是流动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劳动力占比较大;四是流动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
三、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就业领域,因为建筑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制造业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就业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制造等。
此外,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逐渐加速。
城市在这个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资源、资本和人才的聚集地。
城市的繁荣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象。
首先,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农业在技术和劳动力需求方面,逐渐满足不了不断增长的农民需求。
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使得他们可以选择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
同时,城市的经济增长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城市经济中,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
然而,城镇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是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也对农村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进而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农村耕地的减少,农产品的供给不足,使得农村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挤压。
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权益保障、子女教育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既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结果,也是农村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机制,为农村流动劳动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这需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城市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吸引城市居民返乡创业,可以有效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并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
在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注重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不平衡问题。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转型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在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已成为一种常态,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题尤为突出。
下面将从就业和流动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首先,就业问题是农村劳动力面临的最大挑战。
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够多样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有限。
农村劳动力主要在农业、畜牧业和农村副业就业,但这些行业的就业机会有限,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结构相对较低,大部分只具备基础的劳动力技能,缺乏竞争力。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也是需要重视的。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很多农村劳动力希望通过流动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农民在城市工作往往需要劳动合同和居住证等手续,办理这些手续非常复杂且费时费力。
其次,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时常面临着低薪、长工时和劳动环境差等问题。
第三,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还受到一些社会福利的限制,如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等,这也加剧了他们的流动困难。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流动问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要加大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薪资水平,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同时,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其竞争力。
其次,要户籍制度,放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限制,让他们能够更便利地流动到城市就业。
再次,要加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保护力度,完善社保和福利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待遇和条件。
总之,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流动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培训的投入,放宽户籍制度限制,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水平,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与城市化进程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社会流动和城市化是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而其中的一个关键群体,即农民工,对于社会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聚焦于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与城市化进程,探讨其原因、特点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和城市化。
一、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指的是农村居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工作和生活。
这一现象在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中愈发突出。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驱动。
首先,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促使了农民工的流动。
随着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业相对落后,就业机会有限。
因此,农民工选择外出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其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也是农民工流动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居民进入城市。
同时,城市化推动了城市产业和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农民工的社会流动还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
农民工出于经济原因离开家乡,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给家人,并希望改善家庭的社会地位。
因此,家庭因素也是农民工流动的重要推动力。
二、农民工社会流动的特点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呈现出一些特点,对于理解他们的处境和需求非常重要。
首先,农民工往往是手工劳动者。
由于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农民工往往从事体力劳动或低技能工作。
其次,农民工一般没有稳定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他们往往以合同工、临时工或者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参与者身份来工作,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福利待遇。
另外,农民工的收入较低,生活条件相对困难。
由于工资水平低于城市居民,农民工的生活水平较低,往往面临住房、医疗和教育等问题。
最后,农民工的流动往往是单向流动。
大多数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工作,但他们在城市常常没有户口和居住权,城市化并没有真正把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三、农民工社会流动与城市化的影响农民工的社会流动对于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的到来,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农民工进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人口流动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现象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农民工进城背景与动因农民工进城的背景主要源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需求。
在农村,由于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产业升级,大量农民流失土地,失去传统农业就业机会。
而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需求大量廉价劳动力来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
因此,农民工被吸引进城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农民工人口流动的特点1.大规模流动:农民工人口流动具有规模庞大的特点。
每年春运期间,全国各地都会出现大量农民工回乡或返城的景象。
他们通过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长途跋涉,踏上返乡或返城的旅途。
2.短期流动:相对于常住城市的人口而言,农民工人口流动的特点还在于短期性。
农民工多数没有在城市获得户籍,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多以租房或集体宿舍的形式存在。
在工作季结束后,很多农民工会选择返回家乡。
3.家庭分离:为了在城市中谋生,农民工往往将自己的家庭留在农村,而自己则独自一人到城市打工。
这种家庭分离的情况在农民工中普遍存在,给农民工带来了思乡、孤独等心理困扰。
三、农民工人口流动的影响1.人口红利:农民工的大量流动为城市带来了人口红利。
他们填补了城市缺少廉价劳动力的空缺,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
2.经济推动:农民工的流动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为城市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
3.社会问题:农民工人口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相比城市居民,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较少,工资待遇低于城市居民平均水平。
其次是城市户籍问题,农民工流入城市后,由于没有城市户籍,他们的子女也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户籍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农民工用工市场劳动力流动
农民工用工市场劳动力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农民工用工市场的劳动力流动问题日益凸显。
农民工在找工作、签订劳动合同、获得工资待遇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困扰和挑战。
本文将从农民工用工市场的现状、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政府和社会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农民工用工市场的现状农民工用工市场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市场。
由于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相对较弱,农民工希望通过向城市流动就业来改善生活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数量近年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然而,农民工用工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是用工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工很难获得真实有效的用工信息。
其次,用工市场普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造成农民工权益受损。
此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户籍制度壁垒也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权利。
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农民工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农民工期望通过到城市找工作来提高个人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其次,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就业机会和高收入岗位,导致农民工流动的需求。
此外,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对欠缺,也促使农民工向城市流动。
劳动力流动对个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劳动力流动可以提高个人收入,改善生活状况。
同时,通过在城市就业,农民工还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
对于社会而言,劳动力流动可以缓解城市劳动力供需矛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此外,劳动力流动还可以促进城乡之间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一体化。
政府和社会的应对措施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民工用工市场的劳动力流动问题,政府和社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完善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用工市场秩序。
其次,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减少农民工流动的需求。
社会也积极参与到解决农民工劳动力流动问题中来。
一些非政府组织发起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农民工了解权益保护和用工相关法律法规。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和解决方案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和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工流动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地区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人群,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在城市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流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流动问题的表现1. 就业不稳定: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机会,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往往不稳定,经常面临着工作丢失的风险。
2. 薪资低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存在明显的收入差距。
3.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有限,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不够完善。
4. 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子女常常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难以接受良好教育的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带来了困难。
二、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原因1.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不得不流动到城市。
2. 城市户籍限制:城市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流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获得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和权益。
3. 就业歧视:由于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距,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就业歧视,难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待遇。
三、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的方案1. 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减少农民工流动的需求。
2. 改革城市户籍制度:逐步取消城市户籍限制,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权益和福利,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3. 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
5. 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条件,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农村工作的农民工就业与人口流动
农村工作的农民工就业与人口流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人口流动也随之不断增加。
农民工的就业和人口流动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民工的就业现状、人口流动的原因、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和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民工总数已达到3.4亿人。
农民工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农村收入水平的相对低下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完善等。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同时,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民无法在农村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流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此外,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较为薄弱,缺乏对农民工的全面保护,也是人口流动的原因之一。
三、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途径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加大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引导投资,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应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技能。
政府可以组织职业培训班,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提升其竞争力。
此外,还需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福利待遇,增加他们的就业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四、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人口流动给城市社会经济稳定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加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使得城市的基础设施面临巨大挑战,如交通、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增加。
其次是社会管理问题。
人口流动使得城市社会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在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
城市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城市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
城市化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城市化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传统农村劳动力主要依赖于农业收入,但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产能有限,农民的收入难以提高。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化建设、工厂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从而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劳动力流动,他们从农村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了自身收入的提升。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农民工充实了城市的人力资源,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廉价而有效的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以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农民工进城工作不仅带动了城市建筑、制造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服务业的繁荣。
农村劳动力的流入,为城市增加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商业活动,丰富了城市的多元文化。
然而,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困惑。
他们在城市面临低收入、住房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很多农民工仍然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社会契约不完全平等。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使得农村的老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面临照顾问题,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导致家庭分离,给农民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导致了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城市的扩张、土地的流转等现象,使得城市资源供给不足,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渐显现。
同时,农村劳动力流动也让农村地区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加剧了城乡差距。
因此,对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而言,我们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加强农村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引入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减少劳动力外流的压力。
中国农民工流动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农民工流动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的农民工是指在农村地区生活并且在城市地区从事工作的人。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中国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农民工总数达到了约2.9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38%左右。
农民工的数量和地域分布对于中国的经济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民工的流动性是指他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和不同的岗位之间的流动能力。
中国的农民工流动性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由于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农民工的流动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现在,农民工通过劳务中介、网络信息等方式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和接触到不同的工作岗位。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农民工流动性的提高对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农民工的流动有利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这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流动还会带来一些新的机会和挑战。
例如,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增加,这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和创造新的商机。
然而,农民工流动还会带来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的住房和教育资源不足,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权益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未来,中国农民工流动性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农民工可以通过网络与城市的企业和雇主联系,以更加自主、负责的方式选择自己的工作和职业。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向服务业和高技术领域转型,农民工可以通过不断培训和学习,逐步掌握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技能和知识,实现从粗放型劳动者到知识型劳动者的转变。
此外,中国的一些政策和实践也为农民工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支持,例如《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等。
总而言之,中国的农民工流动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农民工就业新情况新动向及对策建议
农民工就业新情况新动向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就业情况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下面就农民工就业的新情况、新动向及对策建议展开阐述。
首先,农民工就业的新情况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服务业的扩大和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改善,更多的农民工选择去城市就业。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了约2.9亿人。
其次,农民工就业的新动向是多元化和个性化。
过去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等体力劳动,但现在的农民工选择的就业领域更加广泛,包括服务业、电子商务、互联网等新兴行业。
而且,农民工也越来越注重个人发展和职业素质提升,愿意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
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新情况和新动向,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府对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金融支持,鼓励农民工创业和发展个体经济。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和竞争力。
2.推进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通过建立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课程以及提供培训资金补贴等方式,帮助农民工获取新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
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4.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同时,加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权益和待遇。
综上所述,随着农民工就业的新情况和新动向的出现,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适应这一变化。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民工就业形势的进一步改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工就业的地区差异与流动性
农民工就业的地区差异与流动性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民工流动性的增加使得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然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就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工资水平,还涉及到工作条件、社会保障以及生活成本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就业的地区差异与流动性,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一、东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农民工的主要就业地方。
这些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吸引了大量农民工的涌入。
首先,这些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许多来自内地的农民工前往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其次,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着丰富的就业资源,尤其是与海洋经济相关的岗位。
再者,这些地区相对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为农民工提供了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然而,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工资水平也较低,这就导致了农民工的流动性。
二、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就业环境相对较为困难。
首先,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些地区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许多农民工不得不外出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通常选择前往东部沿海地区。
其次,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较低,与生活成本的差异较大。
低工资水平往往不能满足农民工的生活需求,因此他们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
三、流动性的影响农民工的流动性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农民工可以通过流动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农民工流动性的增加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农民工的流动性会导致家庭的分离,许多农民工长时间不得以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对家庭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流动性还会导致社会保障的问题,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往往无法享受到与户籍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总之,农民工就业的地区差异与流动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收入差距、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
虽然农民工的流动性能够提高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不确定性。
职业流动次数对农民工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效用分析
职业流动次数对农民工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效用分析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农民工来说,想要实现代际向上流动,提高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职业流动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然而,职业流动次数对于农民工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效用影响较大。
下面从效用分析角度出发,对职业流动次数对农民工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职业流动对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职业流动可以带来平均26%的收入增长。
随着职业流动次数的增加,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经验也会不断积累,工资水平也会相应提高,进而为其实现代际职业向上流动提供更多机会。
其次,职业流动可以带来更广阔的职业空间和发展机会。
每次职业流动都可以让农民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工作和领域,获得不同的经验和技能,进而拓宽其职业发展道路。
随着职业流动次数的增加,农民工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行业的工作环境、职业前景等因素,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逐步实现代际职业向上流动。
当然,职业流动次数过高也可能会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过多的职业流动会导致农民工在职业生涯中缺乏稳定性,无法形成充分的职业经验和技能积累,而其所获得的经验和技能可能难以充分地应用于职业发展中。
此外,职业流动次数过于频繁还可能会对个人职业规划和职场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职业流动次数对于农民工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适当的职业流动,农民工可以拓宽自己的职业空间和发展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而过多的职业流动也可能会对个人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农民工在进行职业流动时需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并进行科学规划和选择,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农民工流动性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互动
农民工流动性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互动农民工流动性:城市与农村的经济互动当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时,我们经常不得不提及农民工这一群体。
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地区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民。
他们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离开了家乡,来到繁华的城市。
农民工的流动性是指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断迁徙的能力。
这种流动性在中国的经济互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农民工流动性对城市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影响。
首先,农民工的流动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他们成为了城市工厂、建筑工地和服务行业的主要劳动力。
由于农民工通常薪资较低,他们可以为城市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农民工的流动性也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影响。
农村地区常常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农民工的流动填补了这一空缺。
他们通过在城市打工赚取的收入,可以更好地支持家庭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些收入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的消费和投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此外,农民工流动性还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资源配置。
农民工的迁徙促使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员、资金和技术流动。
他们将城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农村,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发展水平。
同时,部分农民工也利用在城市积累的资金和人脉资源,回到家乡创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农民工流动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容乐观。
他们通常面临低工资、长工时、缺乏社会保障和艰苦的生活环境等问题。
此外,他们在城市购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
此外,农民工的流动也带来了社会问题,比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家庭分离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城市打工,农村的孩子无人照顾,留在家乡由亲戚或祖父母抚养。
这种分离不仅对农民工家庭造成了痛苦,也给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带来了困扰。
为了解决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李强内容提要:中国大陆的农民工是一个职业流动相当频繁的群体。
本文将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区分为:初次职业流动和再次职业流动。
通过对实证调查数据和材料的分析,本文证明,农民工的初次职业流动实现了职业地位的较大上升,而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却基本上是水平流动,没有地位上升。
农民工再次职业流动地位未能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少地位积累、地位继承和社会资源。
一、农民工¹的初次职业流动中国大陆的农民,在中国市场改革以前,至少就有过这样几种职业流动。
第一,建国初期和1958年大跃进时,有些农民进城当了工人,但时隔不久,因政策变化,他们又被迫返回故里;第二,在人民公社时代,一些农民由种田的工作转变为到社队企业工作;第三,有少数农民由于表现积极,被升为队干部;第四,一些农民被某些单位招工而成为工人;第五,有些农民参军后表现突出被提干,进入了干部队伍;第六,一些农村的学生通过高考、中专考试等获得了文凭,毕业后变为干部身份;第七,有些农村姑娘嫁给城里人,后来到城里就业,成了工人等。
以上的这些职业流动,除了第一种不成功的流动外,共同特点是,涉及的范围都比较窄小,只有极少数农民能实现这些流动。
当时,由于严格户籍制度的限制,职业流动与身份流动是联在一起的。
或者说,流动的身份性都很强,首先表现为身份的流动,其次才表现为职业的流动。
当然,所有的流动都是向上的流动,农民已经是社会职业分层的最下端了,他们的流动只能是向上的,很难是向下的,干部可以/下放0,知识分子可以/下放0,市民可以/下放0,但农民已经是无/下0可/放0了。
和上述的流动相比,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职业流动具有了完全不同的特点。
农村中普遍发生了职业的分化和职业的流动,在选择这种流动时,农民是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是由别人来选择他们。
而且,这种流动基本上是经济型的,很少有政治因素参与。
这时候的流动,职业与户籍身份开始分离,农民可以流动到多种职业上,但户籍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农民职业流动的再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有了多次选择职业的机会。
以往的农民职业流动,基本上是一次性的,比如农民被招工后,会长久地停留在该职业上,农民从没有企及还会有其它职业选择的可能性。
而今天的农民职业流动,却可以是一个不断变更的过程。
这样就有了初次职业流动和再次职业流动的区别。
初次职业流动是指,人们离开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第一个职业,进入了第二个职业。
从¹本文所使用的农民工概念,泛指所有进城劳动谋生的农民,不管他们是经商的,还是务工的。
93表面上看,农民的第一个职业必然是农业劳动者,农民的初次职业流动必然是从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劳动,但深入的分析却发现,事情并不尽然。
有些农民在农村时就已经从事非农业生产了,比如有做工的,有做小买卖的,也有的甚至做了企业主。
又如,目前,很多年轻的农家子女从学校一毕业就到城市去打工,所以他们的第一个职业就是工人、服务员等工作,而不是农民。
根据研究人员在广东省的调查:/很多农民工直接从学校进入打工队伍,一天农活也没干过。
在我们293份问卷中,外出打工前务农的只占4716%。
0(广东外来农民工联合课题组,1995, 9)所以,初次职业流动问题并不那样简单。
为了研究初次职业流动,首先,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农村人口的第一个职业。
1996年暑期,笔者参与设计和组织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关于社会结构的调查。
调查在全国100个县市、200个村或居委会进行,共完成有效样本6400个。
虽然,这次调查的目标并不是专对农民工的,但是,这次调查在抽样上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将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也纳入了城市抽样框架中,按他们所居住的居委会抽取样本。
结果,在城市的3087个样本中,有城市农民工样本271个。
虽然样本量小了一些,但由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农民工的抽样,所以还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
本文研究职业流动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此次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的特点是,详细询问了被访者的全部生活经历,记录了被访者的职业变迁情况。
在询问被访者的职业变迁时,本调查记录了被访者自离开学校以后的全部经历。
因此,这次调查的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农民工的第一个职业、第二个职业等情况,以及分析农民工初次、再次职业流动情况。
由于问卷设计得比较细致,对每一个样本访谈的时间比较长,因此,每一个样本又可以看成是单独的个案。
笔者以下的论述,将展示此种统计与个案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首先,让我们对于农民工离开学校以后,第一个职业的情况做一分析,参见表1。
表1城市农民工本人离开学校后的第一个职业职业有效样本数#有效样本百分比农林牧渔劳动者1556816非技术工人(体力劳动)19814技术工人(体力劳动)251111商业、服务业人员16711一般办公室职员1014一般或初级专业技术人员7311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14个体户1014私营企业主1014总计227100说明:#有效样本数不足271个,是因为,有些农民工自学校毕业后没有立即参加生产劳动,如没有找到工作、待业、做家务、服兵役、年龄太小不能工作、服刑、生病或因生孩子休息等。
从表1可以看到,在城市农民工的227个有效样本中,第一个职业是农林牧渔劳动者的,占6816%,也就是说大多数农民工在进城以前是从事农业劳动的。
而第一个职业是非农业劳动者的总共占3114%,比例也是不低的。
今日的中国农村与往昔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农民的孩子,从离开学校后,相当一部分人不从事农业生产。
这里面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他们在农村一开始就从事非农业劳动,比如到乡镇企业工作;另一种是,农村的学生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城里来打工,在城里找到了工作。
94在非农业职业中,比较多的还是做非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劳动者,这几项共占2616%。
当然,上表反映出,农民工中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这些人的第一个职业,地位就比较高。
比如表1中,有7个样本第一个职业就是/一般或初级专业技术人员0,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
为什么这些农民工一参加工作就成了专业技术人员了呢?笔者查看了数据,随机地抽取一个样本进行剖析。
该样本是在北京大兴县访谈的,女,1965年在农村出生。
1970-1976年上小学, 1976-1978年上初中,1978-1980年上高中。
高中毕业后,自1980-1982年在农村小学当教师。
1982年离开农村到国营工厂当工人。
1984年到北京大兴县县城打工,并于第二年结婚,婚后主要做家务。
现有两个孩子,女儿是1986年出生的,儿子是1994年出生的。
丈夫过去当机械修理工,现在当售货员。
现在夫妇两人都是临时户口,在大兴县租了三间私房,生活比较安定。
上面这个样本之所以一开始职业地位就较高,是因为她高中毕业后当了教师。
此后,她到工厂当工人,外出打工,职业声望与第一个工作比反而是下降的。
下面我们还会遇到这种职业地位下降的情况。
表2城市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后的职业分布职业有效样本数有效样本百分比农林牧渔劳动者251214非技术工人(体力劳动)562719技术工人(体力劳动)432114商业、服务业人员542619一般办公室职员4210高级管理人员或单位负责人1015一般或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015个体户13615私营企业主1015警察1015其它职业2110总计20110010这样,农民工的初次职业流动也就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农业劳动者向非农业劳动者的流动,另一种是在非农业劳动者领域内发生的流动。
当然,也有些从一开始就在城里参加工作的农民工,始终在同一职业上,并没有发生职业流动。
因此,在下面这个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的表格中(表2),有效样本数又有所减少。
从表2中,可以看到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的结果。
最明显的结果当然是,从农业向工业和其它产业的转移。
在表1中,6816%的农民工从事农业,到了表2中,变为只有1214%从事农业。
当然,这里也改变了我们的一个观念,即以为农民工流入城市,必然是百分之百地从农业转入其它产业。
但是上述数据显示,仍然有1214%的农民工从事农业。
下面这个个案,就是进城后以养猪为生的农民工。
95个案127¹,被访者L,男,21岁,初中毕业,湖南常德人。
初中毕业后,父母无能力支持他上高中,于是他就和二舅一起到北京打工,因为大舅家在北京,他们是投奔大舅来的。
现在他们在北京丰台区南苑机场旁边养猪为生,因为养猪本钱不大。
他与二舅各自饲养自己的猪,L 喂了20头猪。
L 说,养猪这活比较累,一天得喂食四次,还得每天打扫两间猪圈,另外还要买猪饲料,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都有活干。
L 说,养猪也担风险,主要是猪瘟。
他今年养的20头猪已经死了7头,都是猪瘟死的。
如果再死,肯定要赔了。
为什么他们进城后还要从事农业呢?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多数人并没有特殊的劳动技能,相比之下还是对农业熟悉,轻车熟路。
另一方面,城市人口聚集,日常食品消费的市场巨大,因此,一部分农民工在流入城市后,又重操旧业,在城市郊区,干起了农业生产。
对于这部分农民来说,他们的初次职业流动是发生在农业内部,是从边远地区的农业流到城市郊区的农业。
当然,多数农民工还是进入到了非农业领域的职业中。
经初次职业流动后,农民工中非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例,从2616%上升到7612%。
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这些是农民工流入城市后,进入的三个主要的职业领域。
此外,表2还显示,从事个体户的农民工,从1人增加到13人,增长的倍数是相当可观的。
从社会地位的角度看,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后,职业地位普遍上升。
为了更为直观地显示农民工地位的升降,笔者下面采用的是对职业地位直接排序的方法,即笔者根据综合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把农民工的职业排出先后次序,排在上一个位次的职业比排在下一个位次的职业高一个分值。
表3显示了农民工从第一个职业到初次流动后的职业,其地位的变化情况。
表3 农民工初次职业流动后的地位变化地位变化值(正值为上升,负值为下降,0值为无变化)有效样本数有效样本的百分比-91016-52112-41016-31016-24214-121120342014+1472811+2301810+38418+4342014+72112+121016合计167100 在表3中,地位变化值是农民工流动前职业与流动后职业位次的差值,正值越高表明地位上升越高,负值越高表明地位下降越大。
引人注目的是,农民工流入城市后,也有地位下降的,最多的有一例,下降了9分。
笔者查了一下该样本,男,1968年出生,在1974年至1985年期间,念了小学、初中和高中。
1985年毕业后即在家乡办起了私营企业,自己做老板。
但后来企业不景气,进而破产,于是出来在广西贺县打工、干农活。
问他现在的收入,他说是/00,而1986年时,他家的年收入是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