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问题

合集下载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农村劳动力流动一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热门话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

这种流动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外流对农村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农民外出打工会导致农业生产力减少,农田荒芜和农产品价格波动成为常态。

同时,农村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村服务业逐渐衰退,而以产业转移和现代农业为特征的发展方式逐渐兴起。

这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外流还带来了农村社会问题。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不公平待遇和歧视,生活条件艰苦,社会保障不完善。

与此同时,他们离开家乡,家庭关系和社会纽带的疏远使农村社会关系紧张。

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缺乏照料和精神支持。

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影响,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保等公共服务,增加农村居民的福利,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改善交通条件,加速农村公路和铁路的建设,方便农民的出行。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减少农民外出打工的冲动。

其次,鼓励农民在农村就业创业。

通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进入农村,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

同时,加大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帮助他们找到就业机会或自己创业。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留住更多的劳动力。

此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是必要的。

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全面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在城市的监管,打击非法用工和违法行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最后,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培养农民的家乡情怀和创新力。

通过加强农村教育的质量和覆盖范围,帮助农民了解家乡的发展机会和潜力,鼓励他们回到农村发展。

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融入感,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基于政治经济角度的我国农民工流动问题浅析

基于政治经济角度的我国农民工流动问题浅析
16 )都表 明.在收入分配不均等和 区域发展不平衡 的程度达到 5 9 最 高值 以前 .存在一个持续提高 的区间 近年来 尽管农民工群
也有来 自内部微观情 况的。来 自外部 宏观 环境 的主要指经济 社 体 在提高农 民收入方面发挥了不少作 用 . 但城 乡之间的差距并无 会 文化和体制因素 .包括城 乡收入差距、城市经济发展 对劳动 力 缩小迹 象 ,相反有扩大趋势。因此 ,既然消除城 乡差距不是一天 的需求 户籍制度的松动等。这些 因素之所以能对农民工的流动 两天的事 ,农民工群体的长期存在也就 是必然的事。 产 生影 响.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城 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 ,并将这 种二元结构所隐藏的流动 可能 性显现 出来。来 自内部微观情 况的 2 农 民工流动就业 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 从需求看 .” 十一五 ” 期间 . 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力 的需求将 呈现规模扩大和素质要求提高 的总趋势 。从我 国的比较优势看 ,
深入 的分析并作一较 为完善 的总结,预 测农 民工未来流动趋势 ,并提 出相应 的政 策建议 。
[ 关键词】农 民工
上世纪 8 O年代 以来 .大批的农 民工涌入城市务工经商 .这既 差异也成 为城市居民对农民工产 生歧视 的根源 . 给农 民工融入城
是我 国经济社会变革的产物 . 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 变化 市设置 了障碍 另一 方面 .受教 育程度高的农民在 当地也容易找 的重要 因素。考察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起 因及影 响因素 .不仅是 到比较体面 的工作 .受人尊敬 .相较之下外出务工的心理成本反 ” 三农”问题研究 中的一个重点 .也 对我 国城市 化、现代化 的实 而高 .因此 当达到某一 临界水平之后 .文化程度越高,农民工越 施 以及 和谐社会 的构 建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农民工流动性的副作用与解决方案

农民工流动性的副作用与解决方案

农民工流动性的副作用与解决方案农民工流动性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现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流动性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农民工流动性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

本文将讨论农民工流动性的副作用,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流动性的副作用1. 家庭分离:农民工流动性导致许多农村家庭的分离。

父母长期在城市工作,而留守在农村的子女则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

2. 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由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非正式地位,他们面临着城市社会融入的困难。

他们往往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3. 城市住房问题: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住房供需失衡。

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高昂的租金和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

4. 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有限。

他们往往无法获得合理的医疗保障和退休金。

二、解决方案1. 加强农村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农民留在农村发展。

2. 改善农民工待遇: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提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建立完善的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

3.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减少家庭分离问题。

4.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打破户籍限制,为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提供更多机会。

建立健全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

5. 提高农民工技能: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

通过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帮助农民工实现在城市中的长期稳定就业。

6. 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农民工流动性问题。

结语:农民工流动性的副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通过加强农村发展,改善农民工待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措施,可以减少农民工流动性带来的副作用,实现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共同发展。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 (7)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 (7)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则成为新的重要劳动力增长极。

农民工作为城市劳动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但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农民工就业的总体规模在扩大就业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国农民工失业现象非常严峻,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在当前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探讨农民工群体就业的现状、问题与解决之道,这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我国目前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和特征、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以及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目录单击此处输入文字。

一、绪论 (4)(一)研究背景 (4)(二)研究意义 (4)(三)研究目的 (5)二、农民工就业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5)(一)概念界定 (5)(二)理论基础 (5)三、目前农民工就业的状况和特征 (6)(一)就业现状 (6)(二)就业特征 (6)四、农民工就业难的原因 (6)(一)就业信息不对称 (6)(二)工资待遇问题 (6)(三)就业技能障碍突出 (7)(四)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7)(五)政府职能不到位 (7)(六)科技对就业的影响 (8)五、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 (8)(一)保障就业信息真实、透明 (8)(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和社会保障 (8)(三)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9)(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9)(五)实现政府就业辅导职能 (9)(六)避峰科技浪潮,对农民工返乡提供政策引导 (9)六、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研究及对策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迁移。

背景是农村人口众多,就业岗位有限;意义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但就业机会有限。

2. 收入差距: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到城市工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3. 教育和技能: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1. 带动农村经济: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带回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减轻农村人口压力:农村劳动力流动缓解了农村人口众多的问题,减轻了劳动力过剩压力。

3.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通过流动工作,农民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和提升社会地位。

4. 影响家庭和社会关系: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会导致家庭分离和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化。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模式1. 农民工:大量农民选择到城市从事短期打工,然后返回农村。

2. 农村企业:一些农民在农村创办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

3. 外出做生意:一些农民选择外出经商,通过销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来实现收入增长。

五、政府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1. 制定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和扶持措施。

2. 维护农民权益:政府需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劳动权益得到保护。

3. 加强服务管理: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服务和管理,提供就业信息和社会保障。

六、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就业歧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歧视,收入和待遇不公平。

2. 就业风险:农民工常常面临劳动权益受损、工资未支付和工作条件恶劣等问题。

3. 家庭分离:农民工外出工作导致家庭分离,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

七、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 产业带动: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

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制度性思考

解决农民工流动问题的制度性思考

何一 方经济都 必然重新 产生不利 影响 , 要么重新 导致农村经济 的 衰退 , 么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步 伐 减 缓 。 要 ( ) 民工 返 乡 的 经 济 社 会 根 源 二 农 个 国家 在 走 向经 济 现 代 化 之 初 , 由于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进 程 加 速 , 引 大 量 农 村 人 口进 入 城 市 , 为 城 市 经 济 与 现 代 工 吸 成 业 、 务 业 的 劳 动 力 , 是 一 国经 济 起 飞 时 期 的 正 常 现 象 。 口 服 这 人 的流 动是必 然 的 , 是 , 劳动 力随宏 观经 济涨 落而进行 同向 但 若 大规模 流动 , 则会 对经济造成影 响 , 至助长经济波动 的幅度 。 甚 从 表 面 看 , 国农 民工 “ 我 回流 ” 经 济 周 期 性 回调 、 济 增 是 经 长模 式转变 、 产业 结构升 级 、 口导 向型产 业模 式等 多因素作 出 用 的必 然结果 。但从本 质上看 , 民工 返乡浪潮是 我 国城 乡二 农 元化 经济 结构 以及 城乡 劳动力 市场 分割所 导致 的矛盾 的集 中 爆发 。 与其 他现代化 国家不 同 , 国的农 民工进入城 市之后 , 我 无 论 从 自身 观 念 和 行 为 上 , 是 城 市 为 其 提 供 的制 度 和 生 活 条 件 还 上 , 没 有 完 全 融 入 城 市 。 因此 , 决 农 民工 返 乡 就 业 问题 , 并 解 建 立城 乡统一 的劳动 力市 场 , 能仅 仅局 限在就 业思维 上 , 不 必须 建立 长效机制 , 破城 乡二 元经济造成 的城市社 会对农村 劳动 打 力 的排斥 , 方位 系统解 决农 村人 口城市 化 问题 , 全 让农 民工真 正融人 城市 。

二 、 民工 融入 城 市 的双 重 障碍 农

改革完善农民工流动管理的对策研究

改革完善农民工流动管理的对策研究
发展 中最难解决和实现 的一个社会问题 ,是整个社会流动和 的控制了农村人 口的过快 增长 ; 另一 方面 , 进入城市就 业的农
管理制度变迁总的进程 中最难完成的一个 环节 ,也是当前构 民不仅 自身素质显著提高 , 而且传统 生育观念也会得到改进 , 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 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之 一。因此我们 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会更加 重视,这都将对农村人 口 量的提 质 要切实研究农 民工流 动管理 问题 ,如何让农 民工更好地融入 高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到城市社会政治经济生 活中来,打破 传统的农 民工远离城市 社会管理的局面 , 使社会更加和谐 , 从而能够使社会更好地协 调、 可持续发展下去 ,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
改 革 完 善 农 民 工 流 动 管 理 的 对 策 研 究
◎刘 渝
摘 要: 农民流动是我国改革加快从农村、 农业社会向城市、 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产物, 它强有力地推动着这种体制的转顿乖 结构 流动管理 对策
转变。影响农民工流动的因素有多种 多样, 现存农 民工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诵 过改革和完善农民工流动的相关制度来加以解决。
而城市中每年的待业人员不断增加 , 同时又不断有 快速发展 的重要力量。同时 , 我们还必须看到 , 伴随着超大规 寻求工作 , 模的农村工 自由流动 ,由于认识 及相 关政策和管理 制度的严 新增劳动力出现。
重滞 后等因素 , 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 问题 。 也 2 影响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给农村经济发展带 来不利影 . 响。 农村人口流动正大量减少农村居 民对土地的劳动投入 , 导
女到城市打工的现 象越 来越普遍 , 民工子女入学率低 、 但农 超
不时失学等现象较为严重。同时 , 农民工在城市里 的 2农村工 自由流动 , 、 促进了城镇化进程。 部分农 民通过务 龄严重、 工积累 了资金 , 进城安家落户 , 找到 了适合 自己的谋 生道路 , 合 法 权 益 没有 得 到 有效 保 障 ,边 缘 化 感 觉 明 显进 而 产 生逆 反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将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所指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就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劳动大军,是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劳动力的转移是对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

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2.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关制度不健全。

首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是最大的壁垒之一。

虽然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在逐渐降低入城的门槛,但幅度大都有限,借此很多城市在就业、住房、教育、保障等方面设立种种障碍,实施歧视性对待,把进城的农民推向城市体制的边缘状态,尤其是大城市,壁垒仍然高耸,限制外来人口进入的行业工种越来越多;其次,针对农民工的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仍不完备。

劳动力跨地域流动就业,受传统观念、制度及城市原有条件的影响,难以与正常城市化过程实现对接,这使农民工一方面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他们与企业完全是一种简单的使用与被使用关系。

他们是企业的雇佣工,是不享受国民待遇的公民。

如果长期无保障地跨地域流动,农民工年老之后,谁来承担他们的养老问题,人均不足一亩的土地承担不了,他们的子女也承担不了。

3.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装备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城市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关于农民工流动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民工流动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民工流动的文献综述关于农民工流动中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迎来了国家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转型。

我国经济社会中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呈现出的诸如社会排斥下的就业、工资剪刀差等等社会融合的现实困境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之一。

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有效地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有助于调整和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公平,调动积极性,达到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农民工流动问题及策略研究》(谢可欣)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者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但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城镇的发展与财富积累,促使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而且在务工中逐渐接受着城市文明,是从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联结城乡的纽带。

但是在城镇,农民工的素质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属于地位地下者,常会受到社会用人单位歧视和各种不公平待遇,缺乏社会保障和维权机制。

为此主张,明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建立加入约束非法企业的右力工会组织鼓励农民工参加以维护合法权益,并且开放城市教育培训体系,落实农民工的教育权利以提高自身素质,开设新的农民工绿色通道。

2、《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与教育作为》(刘会贵龚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中作者引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由英国政府“社会排斥部”所下的定义: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遭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

总的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排斥主要有制度排斥、政治排斥、经济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五类,主要表现为“差别性待遇”。

这里的“待遇”作者定义为社会公众对待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认知度、认可量和价值判断等。

根据社会排斥的表现层次,主要是指在各类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意识待遇、态度待遇、行为待遇、权益待遇。

而社会排斥的一个核心就是“利益”问题,既需要从个体自身寻找动力,即如何主观争取利益的问题,又需要社会完善相应的制度和改革,即客观保障维护合法利益的问题,以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及保障利益。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计与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成特点、就业领域、影响、问题与挑战以及政策建议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背景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政策引导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原因,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政策等,都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流动劳动力的构成特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化,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二是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三是流动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劳动力占比较大;四是流动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

三、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就业领域,因为建筑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制造业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就业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制造等。

此外,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农民工就业的地域性与流动性研究

农民工就业的地域性与流动性研究

农民工就业的地域性与流动性研究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农民工的地域性与流动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旨在研究农民工就业的地域性与流动性问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民工就业地域性问题农民工就业的地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由于这些地区拥有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和就业资源,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前往。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农民工的地域性集中化。

其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农民工地域性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工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只能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再次,社会保障问题也是农民工地域性就业问题的一大挑战。

农民工在异地工作,常常面临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问题,这加剧了他们的流动性。

二、农民工就业流动性问题农民工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工的流动性体现在他们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中。

为了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农民工不断地迁徙,这种流动性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流动性体现在他们经常更换工作地点和工种。

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工作,但由于工作条件和待遇的差异,他们经常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地点和从事的工种。

再次,农民工的流动性还表现在他们在不同城市之间的长期居住和工作。

一些农民工在城市定居下来,但他们仍然保持着与家乡的联系,经常返乡探亲。

三、影响农民工就业地域性与流动性的因素影响农民工就业地域性与流动性的因素很多。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首先,经济因素是农民工就业地域性与流动性问题的主要驱动力。

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是农民工选择就业地点和流动性的重要考虑因素。

其次,城乡差距也是农民工地域性与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农民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

农民工流动的理论阐释

农民工流动的理论阐释

论在此为农 民工流动提供 了分析的依据 。其次,该理论认 为 作为行为主体 的个人首先是 一个拥有独立 的人格之人 ,具 体
包括人 的行为 动机 、话语 意识 以及行动意 义3 个方面 ,这3 个 方面对于农 民工在发挥 自身能动性 ,进行 决策、判断时 ,具 有 明显 的指 导作 用 。最后 ,社 会结 构 与行为 主体 进 行 了统
虽然 农 民工 自身整体 素 质偏 低 ,维 护权 益 的话 语 意 识 不强 ,求 利的行为 动机带有 一定的模糊性 ,对信 息的掌握程 度和 处理水平有 限,但这种对基 于预期收入 的高低而 做 出流 入 、流 出的行为选 择也是一种追 逐 自身利益 最大化 的理性行
为 ,其 预 期 收 入 水 平 受 政 策 、制 度 、市 场 等 其 他 因 素 的 影 响 而 出现 波 动 。 显 而 易见 , 如 果 预 期 收 入 水 平 不 断 下 降 ,那 么 过 低 的 收
权 益 和 拖 欠 农 民工 工 资 现 象屡 屡 发 生 。
入就会 导致城 市对 农 民工 的吸引力不足 :如果收入 水平不 断 上升 ,必然会在 一定程度上 强化农 民工求利 的行为动 机 ,刺
激和吸 引更 多的农 民工在城 市择业 。
3农 民工流动现 象的理论 阐释 .
() “ 1 民工潮 ”的结构化理论解释 。 进入 2 世 纪9 年 代 ,农村 流 入城 市 的农 民工数 量 迅速 0 O 增多, “ 民工潮 ”到达 高峰 ,农 民工 约有6 0 万人一 0 0 00 7 0 万 人 , 占农 村劳动 力总数 的 1 . % 4 3 ,这 一次 “民工 潮 ”的结构 性 因素在于户籍制 度和土地制度 的重大 改革 。1 9 年 以后 , 92 我 国 的户籍 制度 进行 了重大 改革 ,1 9 年 ,国务 院 出台 了 98 《 于解决 当前户 口管理工 作中几个突 出 问题 的意见》 ,该 关 文件 对 旧有 的户籍制度做 了 “ 四项 改革 ”,严格 的城乡分 治 户籍 制度逐渐 有被打破 的趋 势 ,极大地 解除 了农 民工 向城 市 流动 的阻力 。19 年 1 月中共 中央通过 的 《 98 0 关于 农业和农 村 工作 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 》指出 “ 要坚 定不移地 贯彻土地 承 包 期 再延 长3 年 的政 策 , 同时要 抓紧 制定 确 保农村 土 地承 O 包 关 系长 期稳 定 的法 律法 规 ,赋 予农 民长 期 而稳 定 的使 用 权 ”, “ 要切 实保障农户 的土地继承权 、生产 自主权和经 营 收益 权 ,使之 成为独立 的市场主体 ”。这个文件 实质上 明确 了农 民工 的土地 产权市场主 体地位 ,同时依法具 有土地经 营 的各项权利 ,这就 免除了农 民工流向城市后的后顾之忧 。 农 民工主体 性 因 素一一 收入 水 平 的上 升 也是 导致 “ 民

浅谈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浅谈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相当严峻,向城镇化的转移效果不稳定,大量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融入城市而回流农村,无法实现彻底转移;向非农化的转移人数正在逐年下降;再加上农业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减弱,农业内部的就业杨会减少,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更加繁重,如何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的的问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快速、有效的转移,还应进一步寻求新途径,新方法,更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1.农民工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由于农民工外出比较分散,缺乏组织,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首先是用工单位拖欠工资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建筑企业,每到年关包工头就不见踪影,农民工一年的辛苦往往付之东流。

其次是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身心受到摧残。

不少企业只顾赚钱,对外来民工缺乏起码的劳动保护,有的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条件下进行高危,剧毒性作业,有的对身体危害严重的岗位采取不断辞退旧工人,招收新工人的办法,把隐患转嫁给社会和农民工家庭。

三是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加班得不到相应的报酬。

四是农民工的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个别不法企业对其打骂、罚跪、搜身、限制人身自由等现象屡见不鲜。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

4.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不能满足转移的需要。

农村经济的农民工人流动管理

农村经济的农民工人流动管理

农村经济的农民工人流动管理一、背景介绍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工人流动成为一项重要的管理任务。

本文将就农村经济的农民工人流动管理展开探讨,以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二、流动人口的现状和影响农民工人流动是由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转型引起的。

目前,我国农民工人数龙头在农村地区,一旦大量农民工流动至城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农民工流动管理的目标农民工流动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提供就业岗位等手段来实现目标。

四、加强职业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应加强职业培训。

政府可以加大投入,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五、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支付、工作条件、社会保险等方面。

相关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六、提供就业岗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企业和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时,加强农村公益岗位的建设,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

七、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农民工流动管理至关重要。

政府应引导农村经济向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方向转变,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工流动。

八、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农民工流动管理的基础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保障。

九、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企业的发展。

同时,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十、加强监管和法制建设农村经济的农民工人流动管理需要加强监管和法制建设,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农民工流动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农民工就业新情况新动向及对策建议

农民工就业新情况新动向及对策建议

农民工就业新情况新动向及对策建议农民工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流动就业进入城市的就业群体。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就业的情况和动向也发生了新变化。

一方面,农民工就业的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农民工对于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就业形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建筑、制造业和服务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从事高端技术和专业服务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和教育等。

这些就业机会可以提供更高的薪资和晋升空间,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然而,农民工就业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工资水平不稳定和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的待遇仍然相对较低。

尽管一些城市已经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和加强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次,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亟待加强。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民工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提升其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质量。

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新情况和新动向,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监管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合理的薪资和劳动条件。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宣传和权益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其维权能力。

2. 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投入,确保他们在生病、失业等不可预见情况下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和救助。

3. 推进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提高技能水平,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质量。

4. 鼓励农民工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

政府应提供相应的创业支持和就业机会,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在城市周边地区就近就业,发挥乡村发展的潜力,促进农村和城市的互动发展。

总的来说,农民工就业的新情况和新动向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及对策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其中工业增加值为45.9%,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8%。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城市服务业。

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异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加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构成了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

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

四是随着城市失业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0万到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400万到150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还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

新常态下农民工外流、回流的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

新常态下农民工外流、回流的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

新常态下农民工外流、回流的特征及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孙贵艳 摘 要: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产物,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对于我国及地区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以重庆这个农民工外出与回流比较典型的地区为例,首先对其农民工的规模、年龄、学历、职业培训等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然后从农民工外出、回流这两个视角,对农民工的流动区域、外出方式、在外停留时间,以及回流前后的行业与职业、收入、医疗、住房等情况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保护农民工的权益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外流;回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特有的农民工这一具有过渡性的特殊人群。

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的关注。

特别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的放缓,逐渐造成了“就业难”与“招工难”之间的矛盾,以及规模、流向、就业职业等的变化。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于农民工的研究,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发布《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对我国农民工规模、年龄、受教育等基本特征,以及流向、行业分布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学者多是从流动人口的视角分析人口的外流,如陈丙欣等利用六普数据分析出我国流动人口具有规模大、以中青年为主、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务工经商为主等特征。

孙祥栋等对2000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流向等的演变变化特征进行的分析。

除国家层面的研究外,部分学者还针对典型区域进行了分析,如白建明等运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分析了生态脆弱地区不同地区间的外流度、性别比、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等。

而对于人口回流,早期主要是针对九十年代中后期城镇就业形势严峻造成的短暂、被动回流进行分析,随着金融危机后逐渐转变为“主动回流”,且成为长期存在的现象,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加,且多是从城市拉力、农村推力两个层面,对回流者的个人、群体特征、回流地的区位与就业、回流原因与效应等进行研究。

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

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

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篇一: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数量增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

解决方案:1. 加强职业培训。

提供技能培训,使农民工能够具备现代化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中心。

提供就业信息、职位推荐、劳动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和保障。

3. 支持农民工创业。

提供贷款、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创业,增加就业机会。

篇二:问题:农民工就业待遇低,工作环境差,权益保护不足。

解决方案:1.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和执行,保障农民工权益,提高就业保障水平。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其医疗、养老等保障水平,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3. 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对用工企业的监管,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

篇三: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缺乏稳定性,经常面临失业和收入不稳定的问题。

解决方案:1.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农民工回乡就业,增加就业机会和稳定性。

2. 建立就业安置机制。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供就业安置服务,促进农民工就业的长期稳定性。

3. 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加就业稳定性。

以上是关于农民工群体就业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的三篇文章。

继续写相关内容:篇一: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数量增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

解决方案:4. 加强职业培训。

提供技能培训,使农民工能够具备现代化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增加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与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提供免费或者补贴的培训机会。

此外,企业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提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工增加就业机会,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

5. 建立农民工就业信息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流动现象分析
社会学作业学号:20091021107 陈位相信每一个人对于2011年两位青年农民工的演唱《春天里》记忆犹新,就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到的,“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1]而在经济高速发展但人口众多的中国,农民工已然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要素,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不论是农民工自身,还是整个社会,都因为这巨大的人口流动和迁移,拥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小视的社会问题。

费孝通先生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性。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人,土是他们的命根。

”[2]依傍土地繁衍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时至今日,也对土地怀有一种厚重的情感,特别是在农村,农民对于故乡,对于家族,对于家庭总是怀有一种崇敬而特殊的情感,由此衍生出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或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熟语。

而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乡背井,试想在城市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契机。

但他们对于乡土,对于家庭的那份情感永远带着最朴实最传统的观念。

在我们的访谈中,了解到的农民工大多是希望能在外打工挣钱养家,赡养父母或是抚养孩子读书,多属于逼不得已,因为传统的农业已经支撑不起现在的开支,否则他们是极不情愿离开那个边远寂静的乡村,而所有的他们都怀着一个更为朴实的念头,把青春留在城市,而带着自己劳动的那笔财富和自己那颗思念归途的心从新回归到自己的农院,自己的土地。

而关于农民进城,从宏观上来说,有学者提到过:“中国很大,对农民流向城市这件事的好或坏,总能找到各种意义完全对立例子来证明,而且,那些例子可以很煽情。

如果一个农民进城务工放弃农业是非理性,成千上万的农民都这样做,还是非理性么?若农民在一年两年里进城是经济环境偶然变化使然,或者按学者们的说法,叫做“羊群效应”,但在数十年里形成农民进城洪流,还能说它是偶然事变么?。

”[3]因此宏观上也许社会的改革者会思考得更多。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即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乡村向城镇、农业到工业)。

生活在乡村文化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城镇文化模式时,思想可能产生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但是不同文化的接触,又可以相互包容与融合。

用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990年,全世界只有1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但到了2005年,这个比例就超过了50%。

到2025年,城市居住者的人数将会达到50亿(Koolhaas et al.2001:3;United Nation Population Division 2004)城市化“浪潮”席卷了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寮屋聚落”(极度贫困者居住的远离中心的地区)数量的激增正是快速城市化进程的证明。

[4]
社会流动指的是个人和群体由社会的某一分层到另一分层的活动。

中国的社会流动程度是一个开放体系,农民工的个人位置受其自致地位的影响,这样的分层体系鼓励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竞争,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农民工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很大。

农民工所经历的社会流动也是从一个社会位置到另一个社会位置的垂直流动。

在中国,向上流动的信念是个重要的价值。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出流”中国人都是向前看,拥有一颗毅力的心,不管出于什么境况的很乐观。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来到城市,辛勤劳作的同时还背负着离乡背井的压力,但他们仍保持着农民那份朴实而认真的心。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家人能过上好日子,而现实却与之相去甚远。

城市已经走得太远,而他们却还在原地。

农民工每天在修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自己却只能住在低矮破旧的活动板房里;也许在盖一所新的学校的房屋,自己的孩子却只能在城郊只有几名大专生当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里;也许自己每天都送出去新鲜可口的外卖,可自己却从未知晓麦当劳、肯德基是什么口味。

我们的法律还没有给予这个弱势群体更为全面的保护,他们的进城到底给其自己的生活带来了怎样好的、坏的变化,婚姻家庭关系的处理、子女入学、住房生活的改善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大麻烦。

该如何解决?是我们每个社会公民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

同时我们作为大学生,社会的一员,这更是责无旁贷。

关注农民工的生活,平等对待,大家一起为社会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M] 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5):52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 2008(1)
[3]党国英:帮助农民进城[R]/data/42821.html
[4] [理查德•谢弗] 社会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精要插图第1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