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说课案例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同时整合教材,将浓硫酸的稀释用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浓硫酸的稀释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52页,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减轻了压力。
3、合作学习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思路:导入(提出问题)——猜想——自学——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小结——微观解释——拓展提升——巩固应用——总结——布置作业
首先,通过一个趣味实验——向盛有半杯水的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小心地、慢慢地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小木块掉下来了,这就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是一个放热过程,设计这个实验意图有三: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作为导入,引入课题;三是进行教材整合,将教材P52页《浓硫酸的稀释》提前授完,减轻以后学习的压力。然后提出其它固体(如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学生进行猜想,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猜想”的一般方法。如果学生对猜想回答得不完整,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指导。
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分为九个小组(4—6人为一组),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阅读教材P30页,并根据老师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写出实验步骤,并画出简图。在这里,教材和老师提供的仪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帮助和提示作用,大多数学生应该可以很快地得出实验方案,学生将实验方案填写在学案上并画出简图后,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并讨论,一致通过后再进行实验,这样学生自主参与,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进行大胆地、科学地设想、创新,然后通过实验,最后得到结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互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法
在我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实验、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我的指导、巡视、答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不停地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在讲解微观过程时,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整个一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做到学生的参与度达100%。
紧接着,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观察并指导学生的实验,纠正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学生实验完毕后,填写好学案,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养成了实验中的良好习惯。
那么,为什么有些物质溶于水会放热?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呢?有些成绩好的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的概括能力,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1页,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中发生的两种变化,然后叫一、两个学生说说,万一学生说不清楚,老师再作补充。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至于为什么扩散时吸热?水合时放热?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交代:这是高中的内容,我们这里不深入研究。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节课必须进行第二个探究,即: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请画出实验简图。为了降低难度,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仪器和药品,如试管、单孔橡胶塞、导管、橡皮管、气球、烧杯、广口瓶、U形管等,学生将实验方案填写在学案上。设计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在于: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二是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三是与中考题型接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让组与组之间进行点评,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七、八种,甚至更多,如果有些实验方案学生很难想到,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和《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归纳出实验的方法,最后得到合理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多媒体课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学案)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小组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结论,导入时由燃烧往往放出很大的热量,引出物质溶解时是否有热量放出呢?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其它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放热,作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自学课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最后得到合理的结论,让学生在体验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从而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会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会引起密闭系统内空气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左移还是右移,U形管左右液柱是上移还是下移;还会引起饱和溶液中固体溶质的增多与减少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最后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同时整合教材,将浓硫酸的稀释用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浓硫酸的稀释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52页,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减轻了压力。
3、合作学习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思路:导入(提出问题)——猜想——自学——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小结——微观解释——拓展提升——巩固应用——总结——布置作业
首先,通过一个趣味实验——向盛有半杯水的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小心地、慢慢地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小木块掉下来了,这就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是一个放热过程,设计这个实验意图有三: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作为导入,引入课题;三是进行教材整合,将教材P52页《浓硫酸的稀释》提前授完,减轻以后学习的压力。然后提出其它固体(如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学生进行猜想,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猜想”的一般方法。如果学生对猜想回答得不完整,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指导。
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分为九个小组(4—6人为一组),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阅读教材P30页,并根据老师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写出实验步骤,并画出简图。在这里,教材和老师提供的仪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帮助和提示作用,大多数学生应该可以很快地得出实验方案,学生将实验方案填写在学案上并画出简图后,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并讨论,一致通过后再进行实验,这样学生自主参与,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进行大胆地、科学地设想、创新,然后通过实验,最后得到结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互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学法
在我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实验、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我的指导、巡视、答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不停地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在讲解微观过程时,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整个一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做到学生的参与度达100%。
紧接着,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观察并指导学生的实验,纠正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学生实验完毕后,填写好学案,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养成了实验中的良好习惯。
那么,为什么有些物质溶于水会放热?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呢?有些成绩好的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的概括能力,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1页,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中发生的两种变化,然后叫一、两个学生说说,万一学生说不清楚,老师再作补充。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至于为什么扩散时吸热?水合时放热?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交代:这是高中的内容,我们这里不深入研究。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节课必须进行第二个探究,即: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请画出实验简图。为了降低难度,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仪器和药品,如试管、单孔橡胶塞、导管、橡皮管、气球、烧杯、广口瓶、U形管等,学生将实验方案填写在学案上。设计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在于: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二是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三是与中考题型接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让组与组之间进行点评,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七、八种,甚至更多,如果有些实验方案学生很难想到,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和《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归纳出实验的方法,最后得到合理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多媒体课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学案)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小组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结论,导入时由燃烧往往放出很大的热量,引出物质溶解时是否有热量放出呢?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其它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放热,作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自学课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最后得到合理的结论,让学生在体验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从而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会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会引起密闭系统内空气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左移还是右移,U形管左右液柱是上移还是下移;还会引起饱和溶液中固体溶质的增多与减少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最后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