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
物质溶解时吸热放热的规律
物质溶解时吸热放热的规律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一个化学里非常有趣的现象——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别看这个话题有点学术,其实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哦!1. 溶解的基本概念1.1 溶解的定义我们先从最基础的讲起。
溶解就是把一种物质(比如盐)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比如水),让它们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简单来说,就是盐溶在水里,水变咸了。
这就是溶解的过程。
1.2 吸热与放热的定义说到吸热和放热,其实很简单。
吸热就是在溶解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周围的热量,结果让溶液的温度下降。
放热则是溶解的时候释放热量,结果溶液的温度升高。
2. 吸热与放热的实际例子2.1 吸热的例子咱们从吸热说起,生活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冰袋。
当你运动过度,肌肉疼的时候,使用冰袋敷上去,就会觉得凉爽。
其实,冰袋里的化学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吸收了周围的热量,带来了降温效果。
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吸热反应。
2.2 放热的例子再说说放热的例子,记得小时候有玩过那种神奇的发热包吗?把它揉一揉,就会变得热乎乎的。
这就是发热包中的化学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释放了热量。
温暖得不得了,这就是典型的放热反应。
3. 吸热与放热的规律3.1 溶解时的热效应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主要看溶解的物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
比如盐溶解在水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放热的,所以水会变得稍微暖和一点。
而有些物质,比如硝酸铵溶解在水中,反而会吸热,使得水温降低。
3.2 影响因素溶解的温度、压力、物质的性质等等都会影响热效应。
比如,温度越高,某些物质的溶解速度会加快,而这时吸热或放热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咱们做实验时,往往会通过调节这些因素,来观察具体的热效应。
4. 结论总的来说,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们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到吸热和放热的不同表现。
不论是冰袋的降温效果,还是发热包的温暖感受,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助手”。
了解这些规律,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还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地应用这些知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溶解热的原理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分析、归纳能力的表现,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及其原理,学会运用溶解热解释生活现象。
重难点:溶解热的原理及其在溶解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重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数据分析的严谨性以及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想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基本概念,理解溶解热的概念及其对溶解过程的影响。
2.学会运用溶解热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溶解现象,如热敷、冷敷等。
3.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溶解热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溶解放吸热教学设计(“化学实验改进的研究”成果推广的一节优秀示范课)
溶解放吸热教学设计(“化学实验改进的研究”成果推广的一节优秀示范课)第一篇:溶解放吸热教学设计(“化学实验改进的研究”成果推广的一节优秀示范课)《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难点:通过已有实验仪器药品设计物质在溶液中的能量变化的实验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是具有吸热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具有放热现象,那么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演示] 把试管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移开酒精灯,在向试管中加入1药匙的NaOH固体。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会沸腾呢?[引导学生回答]沸腾了,因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了 [教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度升高呢? [学生]是因为加入NaOH固体,NaOH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水沸腾。
[教师]通过老师的实验,发现溶解热过程中也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比如NaOH固体在溶解时是有能量变化的,它溶解时会放出热量,那么是否存在溶于水吸收热量的物质呢?有没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有没有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请4人一组观察自己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想一想,哪个仪器能快速帮助你判断溶解时能量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一分钟[教师]请同学们发言,说说想法。
注:请有温度计的一组说明一下,温度计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能量的变化。
再请小气球一组同学说明一下通过小气球的变大变瘪来判断温度变化,从而得到能量的变化情况。
先不叫小木板组同学,当做“黑马”在设计过程介绍时再说明[教师]我们了解了实验原理,那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桌上的实验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案,验证桌上的硝酸铵、氢氧化钠和氯化钠这三种药品在溶解时能量会有什么变化。
2024《溶解》说课稿范文
2024《溶解》说课稿范文为了避免重复标题,内容将不包含相同的关键词。
以下是一个符合标题的示例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解》,下面我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溶解》是人教版小学化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分类和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溶解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②能力目标: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③情感目标:在实际应用中,让学生体会到溶解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难点是: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针对化学这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我将采用“课堂讲授法”来介绍知识点,通过“示范实验法”来进行实验展示,同时利用“讨论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展示实验过程,我准备了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将通过一个实生活例子引入新知,比如向学生展示一瓶溶液,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其中包含的物质。
然后我将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他们对溶解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环节二、讲解基本概念,介绍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溶解的基本概念,并讲解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在讲解过程中,我将穿插一些生活实例和实验结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环节三、示范实验,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的能力。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
利用实验探究法的“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教学设计作为科学探究中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实验探究法”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实验探究法”指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
它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活动。
[1]实验探究是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教材实验为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模拟科学的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这一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2课时内容。
笔者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设计的思路1.教师首先通过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溶液三者有什么样的关系?引入溶液方面的内容。
然后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如图1所示),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现象:当拿起烧杯时烧杯底部黏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思考]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回答]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设问]为什么会有温度的变化?从而将学生的思绪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了四个实验。
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做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认识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本质,体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本质研究过程。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素质。
总体设计思路:二、教学过程的设计1.定量判断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实验探究1]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步骤:(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剑梅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容。
其“活动与探究”以溶液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为理论指导,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容,是学习第十、十一单元的重要基础,呈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理解物质在溶解时吸热、放热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合作探究实验,建立严密的思维角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提前掌握因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团结精神;微观分析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原因,树立化学知识体系发展观;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养成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
3.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得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的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
在预备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溶液的定义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掌握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比较容易。
在实验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操作简单实验。
此外,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提高积极性,触发求知欲,培养化学兴趣,迎合其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身临其境的研究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课。
一、点击教材、把握方向1、教材地位与主要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中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内容。
从结构上看,《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部分知识又与物理压强等方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学生知识的整合,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把此实验安排成“探究”实验,利用温度计来测量三种固体溶于水前后的温度变化,并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实验简图。
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设计实验的科学能力,最后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2、瞄准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并建立严密的思维角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感受固体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硝酸铵溶解时的热效应。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改进,纵向延伸。
二、深入学情、制定教法九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
而且经过八个单元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根据教材提供的“温度计”设计出通过测量三种物质在溶于水前后的温度变化的方法,获得实验结论。
但是教材所安排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过于理性,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不够深刻,教学效果不够好。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为了让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我将引导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利用物理知识,自制温度计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最终得到结论。
这样做更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完成学习目标。
三、多种学法、交叉并用1、实验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要讲的是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首先,溶解通常是指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吸热或放热。
可能会破坏和形成结构键,这将导致熵的增加和热量的产生,或熵的减少和热量的吸收。
其次,为了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所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沸点、熔点、蒸汽压力和溶解度,会影响决定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能量变化。
第三,影响溶解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几个因素包括温度、溶质浓度、溶质表面积以及溶质和溶剂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若吸热则解决方案的温度会升高,若放热则温度会降低。
最后,当混合在一起的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相混合时,释放或吸收的热量与溶质浓度成比例。
通常情况下,溶液的浓度越高,释放或吸收的热量越大。
今天就到这里。
谢谢。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案及反思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难点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生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生3: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1】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活动目标: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生:我们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
说课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南岔区第二中学 于子程
.
一、说教材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 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 步骤。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 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考试必考的内容之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 象,会引起密闭容器内气体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的左、 右移动,U形管内左、右液柱是上、下移动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同时要 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最后达 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整合。
利用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
四、说教学过程
• 思路: 导入(提出问题)——猜想——自学——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小结— —微观解释——拓展提升——巩固应用——总结——布置作业
.
五、反思与评价
• 优点: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的教学理念,生生互动,师生互
动,课堂氛围活跃,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本节的教学内 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 于学生的思维拓展。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剑梅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容。
其“活动与探究”以溶液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为理论指导,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容,是学习第十、十一单元的重要基础,呈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理解物质在溶解时吸热、放热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合作探究实验,建立严密的思维角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提前掌握因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团结精神;微观分析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原因,树立化学知识体系发展观;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养成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
3.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得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的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
在预备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溶液的定义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掌握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比较容易。
在实验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操作简单实验。
此外,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提高积极性,触发求知欲,培养化学兴趣,迎合其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身临其境的研究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题1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重点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
难点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
教学课件;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 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
一、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生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生3: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1】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活动目标: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生:我们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溶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溶解》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溶解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探索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观察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身边的现象充满好奇,愿意进行探索。
但是,对于溶解这一概念的理解,他们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溶解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作用,以及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探究。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溶解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我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引发学生对溶解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溶解概念: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溶解的概念,探究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探究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总结与讨论:学生总结溶解的概念和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交流。
5.练习与应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教案
课题: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三、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四、问题导入燃烧时有吸热和放热现象,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下面我做个小实验,大家注意观察.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玻片掉下来是因为什么呢?蜡烛融化是因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度升高呢?是不是因为加入NaOH的缘故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五、互动合作1. 通过试验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反应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药品:固态NaCl 、NH4NO3、NaOH实验步骤: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水,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你们的桌面都有一个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大烧杯装的是水,小烧杯根据所贴的标签已经把药品放好了,大家先用温度计测量大烧杯里面水的温度,然后记录在30页的书上,接着分别把水倒到小烧杯里,等里面的固体溶解完后测量它们的温度,然后记录在书上.) 巡视和指导实验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 NaCl 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 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提问:第一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大家有没有和她们实验结果不一样的呢?....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同样的实验不同组实验的温度变化不是很相同,怎么改进实验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更接近.学生:所用的水都是一样的质量,三次所加的药品的质量也相同.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 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 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2.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思考: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第一个试验中我们用到了温度计,温度计适合用于精确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也就是定量进行测定.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橡胶塞、蜡烛、铜片、白磷、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玻片、气球、固态NaCl 、NH4NO3、NaOH .大家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你们的设计图.这里有几个我准备的方案,大家来共同探讨下例1:触摸: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 、NH4NO3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这个也就是刚才你们所做的实验)六、展示交流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吸收热量.为什么扩散时吸热?为什么水合时放热?这是高中的内容,我们这里不深入研究.七、巩固拓展1. 根据生活常识判断,下列物质与水作用能放出大量惹的是A.白糖B.味精C.生石灰D.洗衣粉2.“摇摇冰”是一种既用既冷的饮料。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设计方案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设计方案作者:邓昭阳成燕飞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30期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的一个探究式实验。
该实验的目的之一是让同学们认识到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开拓同学们的思维,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探究方法,激发我们的探究兴趣,培养我们的探究能力。
根据教材列出的仪器和药品提示,我设计出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操作:(1)装置图:(2)实验步骤①在1、2、3号200mL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读数,记录温度。
②将称量好的分别为5g质量的固态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3只烧杯中。
③用玻璃棒分别搅拌3只烧杯中的混合物使其中固体全部溶解,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记录温度,分别与原来测出的水的温度作比较。
实验现象:NaCl溶解时温度基本不变;NH4NO3溶解时温度明显降低;NaOH溶解时温度明显升高。
实验结论:NaCl溶解时没有明显的吸热或放热现象,NH4NO3溶解时有明显的吸热现象,NaOH溶解时有明显的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变化。
说明:该实验是一个探究式的演示实验。
老师做演示实验时通常只叫一两位同学上台操作,老师在旁边指导,并引导我们观察和思考,因此只有做实验的同学和前排讲台旁边的几位同学可以看到温度计读数和触摸烧杯,从而感知吸热或放热现象。
对于全班绝大多数同学的直观感受,效果不是很好。
为弥补此缺陷,我还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以达到显著的远观效果,让全班同学都可以看清楚实验现象。
实验方案二: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试管、小气球等固态NaCl、NH4NO3、NaOH实验操作:(1)装置图:(2)实验步骤①在3只200mL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将套有气球的试管放入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实验说课课件
复习回
+
顾
01
学生实 验
将盛有相同体积的水的烧 杯分别放在两个沾有水玻 璃片上,向其中加入相同 质量的硝酸铵和氯化钠, 然后用玻璃棒搅拌,待全 部溶解后,拿起烧杯,观 察现象。
+
+
03
学生实验 并思考
+
为什么在将近沸腾的 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
02
学生思 体,水会重新沸腾,
而加入氯化钠无变化?
考
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 高,放热。硝酸铵溶于
说学情
九年级上册的教材,学生就已
经学过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
体现在吸热和放热两个方面,因
1
而学习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就
02
有基础。
内容说明内容
内容说明内容
说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 质在水中溶 解时溶液的 温度变化。
通过实验 对比,培养 学生的观察 能力以及用 比较的方法 认识事物的 能力。
02
将盛有相同体积的 水的烧杯分别放在 两个沾有水玻璃片 上,向其中加入相 同质量的硝酸铵和 氯化钠,然后用玻 璃棒搅拌,待全部 溶解后,拿起烧杯, 观察现象。
说实验教学过程
· 实验教学过程
将相同体积的水放入 试管中加热至沸腾, 然后移开火焰,至不 再沸腾后,在分别向 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 固体和氯化钠固体, 观察现象
04
得出结论 水温度降低,吸热。氯
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
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 学生实验一
· 学生实验二
实验效果评 价
02操学作生简参单与度
高
பைடு நூலகம்
03 充分调动学生
的求知欲
01效果明显
对物质溶解在水中吸热或放热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
对物质溶解在水中吸热或放热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一、探究主题探究物质溶解在水中放热或者吸热。
二、教学目标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让学生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锻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2、如何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四、教学实施:一、情境创设燃烧时有吸热和放热现象,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寻找答案,老师做实验学生观察:1、向烧杯中注入半杯水,请学生上来摸摸烧杯,感受温度。
2、向该烧杯中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让同一个学生摸烧杯外壁,感觉烧杯内水温的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第二次实验烧杯内水的温度升高了。
发现问题:水温变化是不是因为加入NaOH的缘故呢?物质溶解在水中是不是要吸热或者放热呢?作出假设:学生分组讨论后作出假设—物质溶解在水中要放热或者吸热。
制定并实施计划(1)教学准备阶段:1.成立探究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并确定小组长。
2.讨论活动要求、注意事项,并制订活动方案。
3.选择实验用品:温度计、烧杯、玻璃棒、、橡胶塞、套有气球的玻璃导管、试管、、固态NaCl 、NH4NO3、NaOH .(2)实验实施阶段1、学生设计方案方案一、触摸: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 、NH4NO3 、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方案三、在试管口用塞子和导管连接U形管,U形管中注入水,观察溶解物质前后U形管中液柱的变化,得出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原理:气压的变化)指导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案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NaCl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科学版第7章 溶液 第2课时 乳化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学设计)
第2课时乳化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说课案例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同时整合教材,将浓硫酸的稀释用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浓硫酸的稀释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52页,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减轻了压力。
为了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节课必须进行第二个探究,即: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请画出实验简图。为了降低难度,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仪器和药品,如试管、单孔橡胶塞、导管、橡皮管、气球、烧杯、广口瓶、U形管等,学生将实验方案填写在学案上。设计这个实验探究的目的在于:一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二是加强与物理学科的联系;三是与中考题型接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让组与组之间进行点评,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七、八种,甚至更多,如果有些实验方案学生很难想到,老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会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会引起密闭系统内空气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左移还是右移,U形管左右液柱是上移还是下移;还会引起饱和溶液中固体溶质的增多与减少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最后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和《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3、合作学习
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思路:导入(提出问题)——猜想——自学——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小结——微观解释——拓展提升——巩固应用——总结——布置作业
首先,通过一个趣味实验——向盛有半杯水的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小心地、慢慢地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小木块掉下来了,这就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是一个放热过程,设计这个实验意图有三: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作为导入,引入课题;三是进行教材整合,将教材P52页《浓硫酸的稀释》提前授完,减轻以后学习的压力。然后提出其它固体(如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学生进行猜想,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猜想”的一般方法。如果学生对猜想回答得不完整,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指导。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从中归纳出实验的方法,最后得到合理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多媒体课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学案)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小组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结论,导入时由燃烧往往放出很大的热量,引出物质溶解时是否有热量放出呢?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其它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放热,作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自学课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最后得到合理的结论,让学生在体验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从而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紧接着,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观察并指导学生的实验,纠正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学生实验完毕后,填写好学案,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养成了实验中的良好习惯。
那么,为什么有些物质溶于水会放热?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吸热呢?有些成绩好的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的概括能力,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1页,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中发生的两种变化,然后叫一、两个学生说说,万一学生说不清楚,老师再作补充。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至于为什么扩散时吸热?水合时放热?可以简单地向学生交代:这是高中的内容,我们这里不深入研究。
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摆脱教材的束缚,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进行大胆地、科学地设想、创新,然后通过实验,最后得到结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我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实验、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我的指导、巡视、答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不停地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在讲解微观过程时,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整个一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做到学生的参与度达100%。
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教学准备:
学生分为九个小组(4—6人为一组),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