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讲稿之第三章 动机与学习

合集下载

第三章学习动机

第三章学习动机




(三)强化程序 强化程序是指在强化频率和可预见性上的 各种模式。 分为连续强化(全部强化)和间歇强化 (部分强化)。


从强化的时间的间隔上,把部分强化分为: 1.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如定时检查学会作 业、按学号提问 2.变化时间间隔强化。强化出现的时间无 规律可循。如不定期的卫生检查



4.给学生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 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5.给学生以适当的奖励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 自我监控
认知好奇心


(一)何为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 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 索、操作和掌握行为。认知好奇心被认为 是内在动机的核心。

需要层次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 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 充分满足而且引起的。这些因素会成为学 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 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 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 干扰因素。
三、成就动机理论与归因理论


(一)成就动机 1.什么是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 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 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 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 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多方 面的影响: 第一,影响活动的选择。 第二,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决定在 困难面前的态度。 第三,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第四,影响任务的完成。



2.特殊好奇心及其产生条件 特殊好奇心是指人们对某些具体的、特殊 的事物感兴趣,从而有选择地接受某方面 的信息。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好奇心。 认知上的矛盾是特殊好奇心产生的重要条 件。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理论

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p83)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 据学习材料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 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 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以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 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 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 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其学习能力范围之类的。 (2)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要有从事意义学习的欲望,其次学习 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旧知识,最后学习 者必须主动的事先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揭示新知识的 意义。 3. 接受学习的实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 学习观
人本主义 学习观
二、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p89) (一)教育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 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他的教育理想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为一体” 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 人。这种情知融为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完人”或“功能完善 者”。 罗杰斯主张:教育目标应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 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罗杰斯在教育上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 为学生而教。 罗杰斯认为,学生兼有求其向上的潜能,关键是要给他们设置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在罗杰斯所撰写的《学习的自由》一书中,他提出了他所坚持的 以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学习原则: (1)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为教师者,必须首先认定,每个 学生各有其天赋的学习潜能。 (2)教材有意义且符合现实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 (3)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威胁指个人在求 学的过程中因种种因素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4)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5)学生自评学习结果,这有利于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和培养创 造力。 (6)重视生活能力的学习,以应对变动的社会。 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态度品质: (1)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2)表里如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 (3)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 (4)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心理学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动力。

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还与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学习动机对于教育实践和人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解决问题的挑战而进行学习。

而外部动机则是指学生为了获得外部奖励(如分数、赞扬、证书等)而进行学习。

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对于学生的长期学习和未来发展更为重要。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目标设置和自我效能感。

目标设置是指学生为自己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它影响学生对任务的投入程度和面对困难时的坚持程度。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育实践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的压力和焦虑,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2、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给予他们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可以增强他们的内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3、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有趣的教学素材、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4、给予适当的奖励:适当的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外部动机,但要注意奖励的方式和频率,避免滥用奖励导致学生对奖励失去兴趣。

5、引导学生设定目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定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总之,学习动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自主权、培养学生的兴趣、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及引导学生设定目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习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

学习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并驱使其参与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

它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对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学习动机展开阐述,并探讨一些提高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与重要性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愿望、意愿和兴趣,驱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持续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内心的自我驱动和乐趣而参与学习,例如对知识的渴望、对成就感的追求以及对问题解决的兴趣。

内在动机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动力来源。

外在动机是指个体通过外部奖励或惩罚激励来参与学习,例如为了得到好成绩、赢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进行学习。

尽管外在动机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但其持久性和自主性相对较低。

学习动机对个体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高度的学习动机可以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专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而低度的学习动机则会导致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成果不佳。

因此,了解学习动机并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二、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在的特征以及外部环境的因素。

1. 内在因素个体内在的特征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学习动机相关的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的需求、价值观、兴趣、能力和自我效能等。

- 需求: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如对成就、亲近和权力的需求等。

不同的需求会影响个体对学习的动机和期望。

- 价值观:个体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价值观与个体的信念、价值和目标密切相关。

- 兴趣:个体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

对于感兴趣的主题,个体更容易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学习。

- 能力和自我效能:个体对自己在某个领域的能力和自我效能的信念也会影响其学习动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社会性动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社会性动机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 代表人物:马斯洛 •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成就动机
追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 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
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 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追求成功 VS 避免失败
☆当追求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避免失败
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
☆当避免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
缩不前;
☆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 使人焦虑和痛苦。
实验: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实 验 程 序
让大学生做 一小时枯 燥乏味的 绕线工作
要求告诉下 一个“被试” 工作很有趣。 报酬为1或20 美元
问卷调查被试 对这项工作的 态度:喜欢- 不喜欢;愿意 -不愿意再参加
结果:只获得1美元者认为工作有趣。
生活中的认知失调 • 我选择,我喜欢 • 既来之,则安之
• 当Ms > Maf,Ps= 0.5,Ta最大。
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避免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 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 力也最大。
• 当Ms < Maf,Ps= 0.5,Ta最小。
对于避免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 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 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1)只有我做得比别人都好时我才高兴。 (2)成就博得尊敬。 (3)把我所经手的每件事情都做得漂漂亮亮是最重 要的。 (4)成功付出的代价总是大于成功所获得的奖赏。 (5)我相信,成功者往往是孤独的和忧郁的。 (6)我认为现在的社会过于强调“成功”。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由默里(H.A.Murry !938)提出。 麦克来伦(D.C.McClelland)对之加以研究。亚特 金森(J.W.Atkinson)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
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 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 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 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 满足。
马斯洛对两个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区分: 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缺失需要(deficiency needs) 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 的需要,是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的、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一 旦得到满足,个体有关这方面的动机也会 减少。
使用外部奖励激励学生的另一个问题 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体系的有效 性会下降。
对7岁儿童很有效的策略用于14岁儿 童时,就会显得矫揉造作。
我们需要一些更适合于教育领域的方 法,这些方法更加注重发展中的学生的思 想、自尊、自我效能感以及胜任感。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假定人有许多需要。
根据这种观点,学生会被激励去做那些 受到强化的行为。
实际上,行为主义理论家并没有使用动 机这一概念。
外部奖励会使学生更关注奖励,而不是 学习本身或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事业。
我们的社会支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 分数的重视。有经验的教师必须面对这个现 实,并且提醒学生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提 醒他们注意发展内在激励所带来的无形奖励。
4.学习动机的分类
⑴.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1.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包括学习需要和学习期望。

2.学习动机的类型(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进行划分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进行划分近景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此类动机作用效果明显,但稳定性较差;远景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与个人的前途相连的,此类动机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能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

(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具体动机则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此类动机大多在学习过程中因学业成败或师生关系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此类动机主要受外界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也叫情境动机。

(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进行划分内部动机:因为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价值引起的动机,动机满足在活动之内,有以下主要动机: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要求系统的陈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类似于一种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因学习活动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从事学习只是达到某一结果的手段,动机满足在活动之外,有以下两种主要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和工作能力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类似于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为了保持长者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将工作做好的需要。

3.学习动机的作用任何动机的基本作用都是:激活、指向、维持、调节,作为学习行为的专属动机,学习动机通过中介对认知过程起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点:(1)唤醒学习的情绪状态(2)增强学习的准备状态(3)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4)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这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动机理论,他们用S—R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认为学习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赞扬、奖赏等,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评价:由于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因而有较大局限性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学习的人本理论通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学习动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高到低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统称缺失性需要,自我实现又称成长性需要。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 1、代表人物:班杜拉 • 2、基本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 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自我效能 感。 •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 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 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 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 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 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 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效 能感
强化例子
糖果、饮料 看电视、唱歌、跳舞 给予自由支配的时间 教师的表扬,书面通报表扬
同伴的赞扬
竞争 权利和责任
为同伴提供帮助
考试高分,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 担任班长,负责班级活动等
• 强化物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强化 物的数量与对行为的强化效果不一定 成正比例,对强化物的选择、搭配和 使用要符合强化物作用对象的心理特 点。
• (3)言语劝说: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 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 一种方法,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 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 • (4)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高 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 预期水准。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 害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 通常会妨碍 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 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 劳和烦燥会使人感到难以 胜任所承担的任务。有 些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这种情况。通过学习 行为 控制方法,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
动机产生的机制
未 满 足 的 需 要 产 生 新 的 需 要

第三章 学习动机

第三章 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论(续)
启示: 为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应注意满 足学生的基本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 实现的倾向; 注意需要的层次性。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三、归因理论
归因 ( Attribution):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 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 业成败的归因。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Heider) 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2)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不论学生在 学习中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促使学生在归 因时从内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的因素上寻 找原因。 (3)帮助学生确立今后努力的目标,制定出 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案。 (4)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分析的能力,以了解 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5)教会学生多种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使 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成就动机论(续)
T S = M S× P S× I S Taf= Maf×Paf×Iaf Ts:追求成功的倾向 Taf:回避失败的倾向 MS:追求成功的动机强度 Maf:回避失败的动机强度 PS: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Paf :失败的可能性 IS:成功的诱因值 Iaf :失败的诱因值
Ta = Ts – Taf = (MS×PS×IS)-(Maf×Paf×Iaf) 因Is=1-Ps, Paf=1-Ps, Is=Paf,所以: Ta=(Ms-Maf)[Ps×(1-Ps)] Ta为正值时,表现为趋向成就行为 Ta为负值时,表现为逃避成就行为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续)
(四)亲和动机与成就动机
社会性动机
亲和动机 希望同社会中的人保 持亲近关系的动机。
成就动机
个人对于他认为是 有价值的工作愿意 去做,并力求有所 成就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启示




1、强化的相倚性(必然/人为)。行为相倚于外 部强化而变化。 2、强化的量。一般而言,强化量越大,效果越明 显。 3、强化的对比效应。某一强化影响的大小根据有 机体受到的先行强化而定。个体根据以往的经验 会形成强化标准,当强化的量与标准一致或高于 这个标准时才能有效果。 4、强化的训练。(1)奖赏;(2)取消;(3) 惩罚;(4)回避。


自我观念是关于自我的一般观念,是个人对 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个人对自 己的情感、能力、兴趣、欲望,以及个人与 别人的关系的了解等,也包括自我效能感。 是通过内外比较而发展起来的,需要利用他 人或自我的其他方面作为参照框架。 自尊或自重是个人对自己重要性的判断。
3、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成就动机公式
动机强度T 需要M
*
期望P
*
诱因I

P与I是互补关系。 T=Ts+Tf=(Ms-Mf)+[Ps*(1-Ps)] 当Ms>Mf,Ps=0.5时,T最大。 当Ms<Mf,Ps=0.5时,T最小。 当Ms=Mf,不会出现追求目标的行为。
2、经典实验



麦克利兰“丢木桩实验”:追求成功的被试选择距 离木桩远近适中的位置,回避失败的被试选择距离 木桩的位置不是非常近就是非常远。 阿特金森“获胜希望实验”:力求成功的人选择能 有所成就的任务最有可能发生在他们预计自己成功 的可能有50%的把握时;避免失败的人在预计自 己成功的机会大约有50%时会采取回避态度。 避免失败的孩子关注的不是成功与失败的取舍,而 是尽力避免失败和与此有关的消极情绪。
3、学习动机的作用



[奥苏贝尔]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 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 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动 机的中等强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 佳的效果。 [布卢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 是一种单向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其中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两个关键因素。

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内在动力和渴望,它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

而学习策略则是学习者为更加高效地学习而选择和使用的特定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内涵、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与作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内在愿望和动力,它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投入精力并坚持完成学业任务的重要因素。

学习动机既受到内在因素的驱动,如主观兴趣、学习目标的价值认同,又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奖励与赞扬等。

学习动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并且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时,他们会主动探索和学习,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动力和更强的自主性。

其次,学习动机对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高度的学习动机能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而这种投入与学习成果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联。

相反,缺乏学习动机或者学习动机低下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最后,学习动机还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拥有积极学习动机的学生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态度,如对学习任务的积极参与、坚持不懈和主动寻求帮助等。

二、学习策略的概念与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使用的特定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应对学习任务。

学习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多个分类,如以下几种常见的学习策略:1.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主要是指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学习,包括组织信息、记忆、复习和总结等。

例如,学习者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或笔记整理来帮助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2.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的策略。

学习者可以在学习前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估,以提高学习效果。

行为心理学学习与动机

行为心理学学习与动机

行为心理学学习与动机行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关注人类行为的原因、动机以及与环境的互动。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行为心理学对于理解学生动机以及促进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行为心理学学习与动机的关系,并探索如何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提高学习效果。

一、动机的重要性动机是个人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它驱动着个体去实现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高度动机的学生更有可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二、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出于个体内部的兴趣、好奇心和自我满足感而产生的动机。

相比之下,外在动机是指出于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产生的动机。

内在动机更为强大和持久,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意愿。

三、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能力评估。

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更有可能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坚持面对困难,提高学习成就。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支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完成任务。

四、目标设定理论目标设定理论将学生的动机分为两类:表现目标和掌握目标。

表现目标是追求与他人相比的优秀表现,而掌握目标是追求对知识和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研究表明,掌握目标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为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目标而努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

五、行为塑造和激励行为塑造是一种通过逐步引导和加强学生的学习行为来促进学习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适当的赞扬和奖励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并给予指导和反馈来纠正不良行为。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竞争、团队合作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六、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设置情境问题或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增强学生与知识的连接;设计有趣的互动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感。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

普通心理学第三章动机
• 40年代末期以后,麦克里兰(McClelland) 等人系统地展开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并于 1961 年 出 版 了 《 成 就 社 会 》(The achieving society)这本名著。以下仅介 绍麦克里兰等人关于成就动机与个人实际 成就、成就动机与社会发展这两个课题的 研究。
• (二)成就动机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 对实验组被试,主试先让她们看一些令人 生畏的仪器,并告诉她们将用这些仪器在 她们身上实验,实验会有电击,能使人痛 苦但无伤害。
• 对控制组的被试,既不让她们看见仪器, 也不告诉她们电击之类的事。然后对两组 被试说,实验开始之前要提前几分钟到实 验室等候,可一个人到实验室来等候,也 可与别的同学结伴而来。
• 一、亲和动机
• 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e)是指个 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 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 这种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社团活动等。
• 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 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 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
•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 (need)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的欲求 状态,它表现为个体对这些条件的一种敏 感性。
•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化和具体表现。需要是 人从事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动机则是活 动的直接动力。
• 但在实际的心理生活中,二者之间是难以 明确区分的,如亲和动机也可叫交往需要, 成就动机也可叫成就需要。
• 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 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 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 对他的吸引力最大。
• 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 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 焦虑状态。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第三章行为动力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

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

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

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

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

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

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需要就是我们主观体验到的缺乏感,并且想要保持平衡。

比如,血液中血糖成分下降,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孤单的时候就有交往的需要。

一旦我们的某种缺乏感或者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

也就是我们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中。

教案_《心理学》(第3章-行为动力)

教案_《心理学》(第3章-行为动力)

单元三行为动力授课内容:需要与动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需要与动机的含义和分类(2)学会区分需要与动机(3)理解各种需要理论和动机理论对需要、动机的解释(4)理解并掌握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规律2.能力目标:(1)能运用需要、动机理论解释一些人类生活学习行为(2)学会激发动机的措施和方法并解决学生动机缺乏问题3.素质目标:(1)体会行为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意义(2)培养尊重学生不同学习动机的意识(3)保持对学习的持久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学重点:需要层次理论;需要与动机基本概念;动机与效率教学难点: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问题导入:你最近有什么需要?引出每个人都有需要,古代现代人都有各自行为的动力,即各自不同的需要。

二、讲授新课(一)需要与动机1.需要(1)需要的含义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考:笑、哭是需要吗?通过简介婴幼儿的无差别微笑、社会性微笑及成人的开怀大笑、苦笑,指出哭与笑是行为而非需要。

需要是“心理倾向”而非实际行为。

需要也是自身和外部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既可以来自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

例:渴了喝水(内部要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外部要求)。

——总结:需要是一种对缺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可以来自自身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

如神经性厌食症,个体感受到对“苗条”形象的极度缺乏,这种主观感受导致产生“瘦身”的动力。

(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

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因为有机体的“缺乏”总是特定对象的缺乏,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

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

没有客体、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第三章学习动机[内容简介]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从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的构成入手,探讨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接着介绍了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并讨论了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

本章重点: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成就动机及其训练、归因训练及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成就动机及其训练。

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二、学习动机的分类与形成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第一节动机与学习一、动机的基本因素与作用(一)动机的概念、基本因素与特征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

有机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

例如,当摄食需要出现时,内驱力会驱使有机体表现出摄食行为以满足这种生理需要,随着摄食需要的满足,内驱力降低,摄食行为也就停止了。

内驱力和需要基本上是同义的,经常被替换使用。

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指的是主体感受,而内驱力所表现的是作用于行为的刺激。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行为动力理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二)人类行为的特征(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二、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二)行为动力的理论第二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特点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需要的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其他理论第三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功能(三)动机的形成二、动机的种类(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三、动机的相互作用(一)动机的联合(二)动机的冲突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的两极性(三)情绪的功能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一)表情(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情绪的发展(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五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一)意志的概念(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一)意志的过程(二)意志心理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四)意志的自制力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意志的发展(二)学生意志的培养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

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

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

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

心理学讲稿之第三章 动机与学习

心理学讲稿之第三章  动机与学习

第三章动机与学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与目的、效果和效率的关系,并介绍各学派对动机过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和维持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教学难点:三个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测验、练习课时:8具体内容: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一般说来,教师和家长对学习动机的重要性都有相当的认识,然而他们对影响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他们不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时看似积极的措施恰恰是在损伤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本章将围绕对动机过程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激发和鉴别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三个内容:一、动机的概述二、动机理论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和鉴别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人们一直在试图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今天,心理学家都一致用动机这一术语来描述行为激起的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是动机呢?一、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含义所谓动机,是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它并非是指活动本身。

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他们学习需要的具体体现。

动机的另一个来源是外部刺激,称为诱因。

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个体在某一刻有最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产生最强烈的动机。

动机具有下列作用:1.引发功能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

2.指引作用动机象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并使其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强化活动以达到目的。

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动机与学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与目的、效果和效率的关系,并介绍各学派对动机过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和维持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教学难点:三个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测验、练习课时:8具体内容: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一般说来,教师和家长对学习动机的重要性都有相当的认识,然而他们对影响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他们不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时看似积极的措施恰恰是在损伤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本章将围绕对动机过程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激发和鉴别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三个内容:一、动机的概述二、动机理论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和鉴别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人们一直在试图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今天,心理学家都一致用动机这一术语来描述行为激起的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是动机呢?一、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含义所谓动机,是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它并非是指活动本身。

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他们学习需要的具体体现。

动机的另一个来源是外部刺激,称为诱因。

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个体在某一刻有最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产生最强烈的动机。

动机具有下列作用:1.引发功能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

2.指引作用动机象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并使其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强化活动以达到目的。

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

高尚的动机比低级的动机更具有激励作用,动机强比动机弱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二)动机的多样性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其作用是稳定的,持久的,学习者有极大的主动性。

外部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的满足过程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

作用是短暂的,一旦目标达到,动机的作用也就下降或消失;学习者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学习动机对于人类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

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设想,要一个人去作一件自己毫无兴趣的事情,或对于一个毫无知识需要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的。

所以,对于学校中进行的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来说,首先要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能大大促进学习。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促进或促退的关系。

动机对有意义学习的影响,一般来说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

形象地说,动机变量对有意义学习所起的作用,犹如“催化剂”,而不是“特效药”。

它并不是直接影响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的可利用性、稳定性与清晰性,而是产生间接地增强与促进的效果。

课堂上的主要学习动机分析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反应在成就动机上。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简言之,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就的动机。

奥苏贝尔的研究,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这三方面通常被称为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

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

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

然而,儿童的这些好奇心与探究环境的倾向,最初只是潜在的动机力量。

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而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他们期望在随后的学习中获得进一步的满足,由此可见,认知内驱力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乃是互惠的。

认知内驱力对学习起推动作用。

学习又转而增强认知内驱力。

研究表明,这种对获得知识本身的认知内驱力在课堂学习中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它对学习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实际获得知识)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学习动机。

当前,教育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越来越强调以“了解和理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的价值。

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赢得学业成就以外的各种奖励所左右。

当然,在我们肯定认知内驱力这种内部动机在课堂学习中的头等重要作用时,不能忽视还有其它一些动机的作用。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

这种需要在学龄前儿童期已经开始萌芽,入学后日益发展,逐渐起重要作用,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成分之一。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既可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当时学业上可能达到的成就,又可促使学生在这一成就基础上把自己的行为指向今后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目标。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

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一定成就看作赢得一定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

因为一个人赢得的地位通常是与它的成就水平或能力水平相称的。

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地位的高低,同时又决定着自尊心需要满足与否。

它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学习中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固然重要,但适当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动机(外部动机)也是必要的。

因此,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三好学生”、评选优秀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动机。

这些手段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荣誉感、自尊心,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们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同学业上的失败相联系的丧失自尊的威胁,它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业上作出艰苦努力,因而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策略。

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考核的动机力量,更多的在于失败的威胁而不是在于成功的希望。

”教师中肯而有切合实际的批评也会成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

但是,不可走向极端,不应让学生在学业上屡遭失败。

如果考试一直得低分,学生便会产生焦虑,从而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经常失败的体验还会导致志向水平的降低,最终将引起回避和退缩反应,以致丧失学习的信心。

当然,过分强调自我提高动机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着眼于取得个人的名誉、地位,就会影响对学科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不会产生持续而深入学习的愿望。

这种动机成分不象认知内驱力那样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完成学习任务当作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手段,一旦出现手段和目的不一致,即完成了学习任务并没有导致他个人地位的提高,则学习的动机就可能会减弱。

所以,自我提高内驱力这一动机成分的功利性很强。

由于它只能把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学习成就当作赢得地位的手段,因此,可能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只求取得表面形式上的好分数、好结果,而不求掌握学习的过程。

不求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一旦目的达到,也不再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巩固或深入的探讨,从而难以对后继学习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

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

也就是说,学生努力学习求得学业成就,并不是把这种成就看作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那里得到赞许或认可。

所以会产生这种动机是因为:第一,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长者是学生追随和效法得榜样。

得到自己所尊重得人的肯定或表扬,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和亲密感。

第二,学生从长者那儿博得赞许或认可(如被视为可爱的、聪明的、有发展前途的,受到某种优惠待遇)后,会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如赢得别人的羡慕等。

研究表明,具有高度依附感的学生,一旦得到长者的肯定或表扬,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成绩。

反之,如果他们的某些努力暂时得不到师长的赞许,有时会丧失信心,甚至学习积极性下降。

成就动机中的三个组成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随年龄、性别、人格结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以求得好成绩,主要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到了儿童后期和青年期,附属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开始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在这期间,来自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从青年初期开始他们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自尊心和在群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与威望,附属内驱力减弱,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增强。

在同一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中,三者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有些可能主要是为获得赞许,有些主要出自地位的获得,也有些不为名不为利,主要是出自对知识的探求和对人类的贡献。

三、动机与目的、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是驱使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而目的是期望在行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

两者紧密相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

一般来说,目的的明确性、适合性、价值性和自觉性等几方面的特征越是突出,则动机强度就会越高,反之则越低。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越强烈,工作的积极性愈高,大脑活动的效率会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也会提高,潜能的发挥愈好,取得的效果也愈佳。

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越低,效率也越差。

因此,工作的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

然而,心理学家耶尔克斯、多德森提出的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着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研究同时还显示,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动机不同的最佳水平。

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动机强度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动机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动机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

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动机的最佳水平也越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