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
三国鼎立时代的评课稿
三国鼎立时代的评课稿1. 引言三国鼎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发生在公元220至280年间。
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复杂多变,著名的三国魏、蜀、吴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本评课稿旨在介绍三国鼎立时代的重要内容和意义,并提供教学评价的建议。
2. 内容概述三国鼎立时代的评课内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2.1 历史背景介绍三国鼎立时代的历史背景,包括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宦官权倾、农民起义、黄巾之乱等重要事件。
2.2 政治格局重点分析三国魏、蜀、吴的政治格局,包括各国的建立、领导人物、政府组织机构等方面。
特别关注各国间的战略和外交关系,以及彼此间的军事冲突和争夺。
2.3 经济文化探讨三国鼎立时代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包括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生产、商业贸易、文化艺术等方面。
特别关注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4 社会变革研究三国鼎立时代的社会变革,包括农村社会、城市发展、士族身份、儒家思想等方面。
重点关注社会阶层的变动和社会制度的变迁。
3. 教学评价建议为了有效评价学生对三国鼎立时代的理解和掌握,建议采用以下教学评价方法:3.1 期中/期末测试设计针对三国鼎立时代的知识、事件、人物等方面的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该时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2 小组讨论分配学生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与三国鼎立时代相关,展开深入讨论并撰写小组报告。
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独立研究能力。
3.3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以三国鼎立时代为背景,写一篇短文或论文,表述对该时期的独立见解和思考。
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笔表达能力。
4. 结论三国鼎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评课稿的研究,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该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并通过教学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以上是对三国鼎立时代的评课稿的简要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
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听了刘老师《三国鼎立》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北京做一介绍,刘老师此点体现的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一、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如在此节课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赤壁之战、谈自己眼中的诸葛亮,又如可搭建辩论舞台,将学生分为主战派、反战派,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分析利弊;也可由学生分别扮演“曹操与大臣”或“曹操与刘备”,学生氛围两派,进行辩论,争论的过程也是对战争的北京、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分析、思考及探究的过程。
二、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到如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见解,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三国时期的历史评课稿
三国时期的历史评课稿
介绍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时期之一。
本课稿旨在评价三国时期的历史,并呈现相关的事件和人物。
内容
1. 背景
三国时期发生在东汉末年,一个被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课稿可以介绍东汉末年的社会政治背景,以及导致帝国分裂的原因。
2. 三国鼎立
课稿可以涵盖三国时期的三个主要王国:魏,蜀,吴。
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政治,军事和外交。
3. 重要人物
三国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
课稿可以介绍一些重要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介绍他们的成就,领导能力和对三国时期的影响。
4. 关键事件
三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和政治事件,包括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等。
课稿可以介绍其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并解释对整个时期的影响。
5. 文化和艺术
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时期之一。
课稿可以介绍三国时期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成就,如三国演义和诸葛亮的智谋。
结论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和艰难的时期。
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注意:本课稿只是一个概述,并不能详尽地涵盖三国时期的所有内容。
作为学生们的历史评课稿,可以使用这些信息作为基础,进一步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三国鼎立》教案及课后反思
《三国鼎立》教案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示意图,提高识图能力。
2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于同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艺术描述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归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产生对和平的向往。
2 通过历史与小说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生:略总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提示学生看图的标题、图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期的一段历史:三国鼎立(板书)师:据我了解有很多同学对这一段历史非常感兴趣,谈谈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语等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总结:三国时期战争多,这时起战争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人物智慧的较量上,这些人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被很多人所喜爱,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魅力,很多人物通过不同的形式、手段表现出来,如小说、戏剧、电视等,但都是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通过历史课堂这种形式来学习和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三国鼎立》评课
《三国鼎立》评课王贤斌《三国鼎立》中三国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应该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一、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讲到曹操的崛起,然后引到官渡之战,这框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中呈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
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有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一框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
看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可取之处1.三环设计的思路明晰。
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
各框衔接自然。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3.运用图片音乐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适时进行情感培养。
通过本课学习,还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谦虚的精神,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
5.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演唱《三国演义》主题曲而导入本课;在“赤壁之战”一目中,让学生上台书写内容;还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
这一切都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1.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大都以提问题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形式,如果能先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再现一二个历史情景。
如“曹操迎许攸”“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火攻之计”等,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也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人教版
《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
、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反映本质的能力;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材分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因此人们特别怀念英雄。
而今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也许下面这首歌,可以反映人们的感慨。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课件出现歌词)(点评:短短两句话,便把当今社会的浮燥与历史的厚重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一边是感叹,一边是回顾,古今对比,形成鲜明的反衬。
在对比中引出新课,自然、贴切。
一首学生熟知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把一个恢弘的三国时代以长镜头快拉的方式引到了听课者的面前)师:“大家的微笑暗示我,你们一定知道它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生:“《三国演义》”。
师:“对,是《三国演义》。
那么三国鼎立的背景是什么?又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就让我们展开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生:“官渡之战”。
(齐答)(播放“官渡之战”标题)。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场战役发生时的形势?”生:(两位学生发言,内容略)(点评:开始新课后,随即引入正文,简洁明快。
但是,在让学生回答问题之前,既没有给学生留出时间也没有布置自习,提问得有些唐突)师:“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统治黑暗,引发了农民起义。
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领兵权下放给地方官,使他们成为各霸一方的军阀,也就是凭借军队称霸一方的集团。
我们来看当时的形势图(动态显示)。
其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是袁绍,盘踞河北,人多粮足。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三国鼎立》教案及课后反思-【名师经典教学资料】
《三国鼎立》教案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示意图,提高识图能力。
2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于同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通过引导学生对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艺术描述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真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归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产生对和平的向往。
2 通过历史与小说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生:略总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
(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提示学生看图的标题、图例,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
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期的一段历史:三国鼎立(板书)师:据我了解有很多同学对这一段历史非常感兴趣,谈谈你所知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成语等都有哪些?学生回答:总结:三国时期战争多,这时起战争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人物智慧的较量上,这些人代代相传,家喻户晓,被很多人所喜爱,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魅力,很多人物通过不同的形式、手段表现出来,如小说、戏剧、电视等,但都是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通过历史课堂这种形式来学习和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和反思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布置
材料一:元末明初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1330 年-约 1400 年)中:周瑜故意提出限 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诸葛亮预料天有 大雾,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课题 单元 (课) 上课时间
教学课时方案 第 16 课 三国鼎立
第四 单元(章)第 16 课
授课人 课 时 1 课时
课型
新课
一、教材分析(对学习的内容相关分析)
1、2022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2、知识要点: 本课的逻辑线索非常清晰。第一目“官渡之战”,讲述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决战,这是曹操 统一北方的奠基之战;第二目“赤壁之战”,讲述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这一战是 当时整个局势的关键之战,为其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目“三国鼎 立”,讲述赤壁之战之后,曹、刘、孙确立势力范围,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分裂的中国 暂时走向局部统一。三个子目时序清楚,史事关系清晰。
【板块三:孙刘的统一梦】 过渡:曹操为他的统一梦挟天 子、破袁绍、征江南,那么,孙 权和刘备阻止曹操南下,是不是 孙刘想要分裂中国、不希望统一 呢? 1、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说孙 权和刘备在的统一问题上的态度 和战略。 总结:刘备和孙权都想由自己来 完成统一大业。可见,统一,是 当时割据一方的英雄人物共同的 追求。历史没有按照曹操,孙权 或刘备的梦想走向统一,而是形 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2、有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 程,同学们预习时已经完成。请 一位同学展示一下。 3、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 内容,更直观地表示出三国鼎立 局面。画一画:三国鼎立示意 图。(板书) 3、对于三国鼎立局面,有人认 为:这是历史的进步,有人认 为,这是历史的退步。 总结:呈现两个示例答案,归纳 论述原则:史论结合,论从史 出。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课获奖教案_0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不够,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动画演示、观看视频、指图改错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之,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本上学过《赤壁之战》一文,学生很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间和作用;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2、学会辨别三国故事的真假;能够试着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展示环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及谈启示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原因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刚才这段视频来自那部电视剧?作者是?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罗贯中。
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武陟县北郭乡第一初级中学陈凌云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基本史实;形成正确的三国鼎立的时空概念。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官渡之战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反映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史料,整理史料,展开丰富的历史想象,形成语言文字,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形成的有关史实。
阅读课文,最大限度的利用科文所提供的文字、图片、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㈡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 、难点: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说明这堂课基本设计为以教师为主导,提出问题,学生先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和生成新的问题,改变过去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评课稿
历史评课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评课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是由南宁市二中覃源老师执教的一堂课改探讨课,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
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覃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反之产生的影响,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
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三个有深度的问题:1.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条件;2.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3.在学习了有关曹操的史实后,你对曹操的认识。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覃老师让学生用表格形式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战役具体情况体现出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后,接下来进行知识巩固: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官渡之战曹操获胜进而统一北方的条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较为积极,接下来覃老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曹操的胜利和袁绍的失败中认识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道路,并且把这一知识运用到当今的人才竞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覃老师不仅让学生融汇贯通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还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上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三国鼎立》评课稿康瑞芳这学期有幸听了刘文娇老师讲授的《三国鼎立》公开课,这一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
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刘文娇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反之产生的影响,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三个有深度的问题:1.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条件;2.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3.在学习了有关曹操的史实后,你对曹操的认识。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刘文娇老师让学生用表格形式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战役具体情况体现出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后,接下来进行知识巩固: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官渡之战曹操获胜进而统一北方的条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较为积极,接下来点评引导学生从曹操的胜利和袁绍的失败中认识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道路,并且把这一知识运用到当今的人才竞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融汇贯通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还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上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案例——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案例——三国鼎立一、主体分析与设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二、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 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 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通过对三国鼎立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主题。
二、教学内容1.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3.三国鼎立的主要代表人物4.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历史的好奇心。
2.讲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1)分析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群雄割据。
2)讲述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人物崛起的背景。
3.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1)讲述赤壁之战,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的势力分布。
2)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斗争。
3)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讲解三国鼎立的主要代表人物1)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有雄才大略,统一北方,推动民族融合。
2)刘备:仁爱宽厚,善于用贤,建立蜀汉政权。
3)孙权:英勇果断,善于谋略,巩固江东,发展经济。
5.分析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1)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2)三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三国故事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
通过回顾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主要代表人物及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但和平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五、作业布置1.复习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2.思考:三国鼎立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在讲解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及代表人物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3.在分析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时,联系现实,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评课稿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评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评课稿
今天组内组织新教师——李**老师上了一节校级公开课,听了有以下所感:
1.优点
(1)本课设计充分把握了教材的特点,根据课标要求,抓住重点,难点,用充分的史实去分析书本知识,同时用丰富的地图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历史,史地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师补充了较多史料,让学生用具体的情景去了解过去的历史,把学生从现在带回过去的
场景中,无论是历史视频还是历史地图,都把现在和过去串联起来,拉近了时空距离,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历史。
2.缺点
整堂课的教学,李老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课堂太过紧凑,学生学习时有点紧张,没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
对“三国鼎立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句话的解释不到位,使得整堂课的难点没有很好突破,过于形式的过去,没有真正的用史实说话坚持到最后一刻,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3.整堂课史学方法教学比较浓厚,方法代替了历史学习故事的那种娓娓道来,循序渐进,步步悬疑的趣味性。
来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评课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科:历史,执教老师:八中李华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李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历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反之产生的影响,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三个有深度的问题:1.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条件;2.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3.在学习了有关曹操的史实后,你对曹操的认识。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李老师让学生用表格形式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战役具体情况体现出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史实后,接下来进行知识巩固: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官渡之战曹操获胜进而统一北方的条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现较为积极,接下来李老师点评引导学生从曹操的胜利和袁绍的失败中认识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道路,并且把这一知识运用到当今的人才竞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李老师不仅让学生融汇贯通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还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上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
但我认为李老师在攻破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如何形成”,没有把这一难点点透,而是从侧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曹操获胜统一北方的两个问题入手,虽然这两个问题就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但李老师至始至终都没有点破,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难点的问题,始终给人的感觉好象是与难点问题隔着一层纱。
【2021年】三国鼎立 观评记录
【课后反思】
1、《三国鼎立》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涉及两次重要战役,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掌握基础知识点,同时应该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同时增加史料,让学生总结出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2、本课在学习火烧赤壁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让学生讲述战争经过效果不够理想。
应该充分运用影视作品的精彩片段,效果更直观,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3、最后在评价人物总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让学生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你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还是有很多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不管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学生情感教育方面的都有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
老师们的评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深入的反思教学,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三国鼎立》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
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北京做一介绍,刘老师此点体现的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一、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如在此节课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赤壁之战、谈自己眼中的诸葛亮,又如可搭建辩论舞台,将学生分为主战派、反战派,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分析利弊;也可由学生分别扮演“曹操与大臣”或“曹操与刘备”,学生氛围两派,进行辩论,争论的过程也是对战争的北京、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分析、思考及探究的过程。
二、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到如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见解,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该教师教学语言缺乏抑扬顿挫,评价语言没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