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中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
让中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共4页)
让中学语文课堂焕发活力[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语文教师不仅是实施教育意图的工作者,也是经由语文教育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者,因此,语文教学是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
一、更新观念,做学生灵魂的塑造着1.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不是以灌输为主,而是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应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教师以一名与学生平等融和的交流者参与课堂讨论,师生在心灵上、感情上产生共鸣。
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也会变得思路灵活,思维敏捷,从而提高了创造性。
3.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
第一、与学生合作。
在教学中信任学生,相信学生一定能成功,教师的激发会对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允许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出他们的建议,以此来表示对他们的信任。
这样,学生们会更愿意与你合作。
营造一种敢于表达的环境。
第二,与其他教师合作。
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助于促进课程的综合化。
不同学科教师相互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二、接受挑战,创新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用符合时代需求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在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来提高教学质量。
要努力以科学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建立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新型教育模式,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要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大胆的创新精神,要做到活用教材。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根据实际需求,教材已不再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唯一文本,在教学实践中应进行优化组合,凡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内容都可用于教学。
如何增添初中语文教学活力
浅谈如何增添初中语文教学活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不断改革,不断成熟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晴雨表,反映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最新成果。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弊端例如,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母语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民族个性;汉语文教育远离了生活;以教条式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诸多语文教学模式,都独具匠心,各有特色,它们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探索和尝试,从不同角度揭示和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它们的产生和广泛运用,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
从学科教育意义上讲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
母语教育具的鲜明的人文性和民族性。
母语教育必须陶冶思想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继承民族文化,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语文不仅是学习的工具,也是生活的工具。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跨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觉应该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把语文和育人相结合,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
一、科学施教,素质先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诱惑力:首先,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
其次,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摘要:如今,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高速发展,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做出改变。
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新课程倡导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初中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师教学活动中十分关注和思考的话题之一。
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要求以及语文课堂上的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打造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力课堂;融合教育;自主学习引言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的要求之下,已经从传统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模式转变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培养初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综合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的教育模式。
那么,初中语文教师想要完成这一转变,就要从观念出发,用新课程观念来统领教育教学行为;以新课程为基准,提出符合初中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要求;最后在课堂上创新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初中教师应在这样的自我要求下,才能上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充满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活力课堂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增多,难度提升,还表现在课程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成熟性,在教学时首先要给予学生人格上的尊重,要适当鼓励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都得到锻炼,这样可以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并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围绕“以生为本”为核心观念进行探究。
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就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拥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只要教师积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扬长避短,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打造充满青春活力的语文课堂。
[1]二、打造活力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传统的应试教育下的语文课堂,无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培养和锻炼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新课程下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新课程下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创新理论的学习,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现代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1.融入创新教育,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策略,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
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研究合作促进的伙伴,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
1.1应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需要有一定的魅力和胆识。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意愿,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按自己的意识动起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开辟学生展示自己的天地。
当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而被动的陷入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境地。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积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千万不能放弃“首席”的权利和责任,还要注意在学生活动中的个别指导作用。
1.2创设开放性课堂环境;“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中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都有一股"源头活水"。
所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
"活"是切实提升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一、广闻博采,持续引进时代"活水"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水平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理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
如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三到五分钟,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正确思路。
1、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假如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
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无视。
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
"教师能够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
比方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够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悠美。
这个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升鉴赏水平,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打造“活力四射”的初中语文课堂
打造“活力四射”的初中语文课堂初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主要平台。
如何打造“活力四射”的初中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每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和努力的课题。
第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堂是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文学之魅力的场所,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积极向上的教态和言行来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重表扬学生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信,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第二,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语文游戏等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教师自己也要具备活泼风趣的个性,适时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融会贯通,快乐学习。
第四,注重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帮助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互动式教学还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第五,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让中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让中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上里塬初中张利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中学语文的活力课堂应该成为我们的一致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实验像一缕春风深入我们教师的心田,像一场春雨滋润着家长和学生的心窝。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学生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中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新课改应该怎么样给学生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一、给课堂注入情感1、教师要激情四溢激情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情感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通行证,没有激情没有情感的课堂永远创造不出美的音符来。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所以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有多么的不开心,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精神饱满地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神态……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段快乐的时光。
于是乎,幽默、风趣的语言走进了我的语文课堂;口若悬河、激情澎湃的我就走进了学生们的语文课堂。
曾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个搞笑的、滑稽的人”,我认为我就是在给学生展示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情感是互相传递的,在“充满激情的我”的引导下,死气沉沉的课堂逐渐有了活力,有了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
2、尊重学生需要,注重学生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情感的培养和升华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需要,注重学生情感教育。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摘要:新课改提出后,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语文教师更应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使其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更多知识,建立起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其能够在上课时间积极探究,如此才能够打造出更具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本文就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活力;策略引言:传统教学过程中,常以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而新课改提出后,人们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语文,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全面发展基础。
从本质上说,语文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培养与塑造,使其成为具备鲜明个性与优良品格的人。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对学生的发展予以高度关注,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型课堂,使语文教学迈入一个新的台阶。
而要想打造充满活力的初中语文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职业素养教师本身具备优秀的综合能力,是保证初中语文课堂富有活力的基础。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自身职业有充分认识,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责任心,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世界尽情畅游。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清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己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本身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又是丰富多变的,会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时而成为学生的朋友,时而成为学生的领导者。
第二,教师应不辍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并将其最大化发挥出来。
否则,在教学中若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很可能认为初中语文是刻板的。
而为了令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摆脱枯燥、死板的赘述。
只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满感染力,学生才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到身临其境,从而升起主动学习欲望。
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
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给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活课堂,使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活力呢?一、注重课前气氛渲染,激活学生的听课情绪经验告诉我们,从预备铃声落到上课这段时间内的气氛会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尤其是语文课。
因为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交流感情的。
因此,课前十分钟十分重要。
在课前进行一些集体性活动,如齐唱歌曲、词语接龙、猜谜语等可以调节气氛。
这既是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上课状态。
上课铃声响后,学生很快就会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曾进行过比较,课前这样渲染气氛,与课前让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或静候上课铃声,或教师直接上课相比,前者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以亲切的目光、微笑的表情让学生感到心里踏实,以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良好的氛围。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导语,能迅速把学生分散的思想集中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则导语:“我们祖国山川如画,风景如歌,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风景甲天下的桂林游览一番。
”随着老师娓娓动听的话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书本,很快地投入到课文内容中,跟老师一起徜徉在桂林美丽的山水之间……三、创新教学手段。
营造课堂氛围,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
怎样利用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呢?我认为,在更新教育观念的同时,设法创新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们应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说到底”的现象,让生动的形象、直观性强的情境,直接作用于学生多种感官。
将这种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便于学生展开联想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就能达到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何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刍议如何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活力摘要:面对当前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力;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83-02面对当前初中学生每况愈下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要想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中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洋溢激情,这也符合我国新课标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那么,如何使初中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呢?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语文教学观念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学习的需要,新课改也要求教师把身份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故而对于当今的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需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转变。
一方面,教师为了更好扮演好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两种角色,就必须在掌握先进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主动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与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考虑到课文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更要考虑到学习主体的特点与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二、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基于当今知识急剧膨胀的时代,语文教学若还是定格于传统的“以本为本,唯书是教”,那么即使质量再高、内容再多的教材也必定难以满足今天的语文教学和学生需要。
为了充分调动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知识增长与能力培养的作用,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要跳出教材的束缚,主动拓展延伸、优化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使其变得更加底蕴丰厚与丰富多彩。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初中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阶段。
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初中语文课程是严肃枯燥的。
为了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和有意义,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享受学习过程。
本篇文章提供几个建议,以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1. 利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观看一段与所读文本主题相关的影片,或者展示有关对文本配乐的音乐片段。
这样学生可以更细致地了解课文中的语感、韵律和修辞。
2. 创造游戏化课堂让课堂变得游戏化是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聆听的一种方法。
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沉浸于游戏中的角色,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和刺激的学习环境。
例如,老师可以将文本细节转化为一个有趣的谜题,以促使学生补齐故事中的缺失部分。
另外,也可以把课堂分成小组别,进行竞争式的游戏,为学生提供自信和获得胜利的愉悦。
3. 联动课外世界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相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增加与课堂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加强课程的现实感和连贯性。
例如,当学生学习一篇短文时,可以让他们选择相关素材创作一个视频或海报,以展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4. 利用现有文化素材为了增强学生口语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使用人们熟悉的文化素材做支点。
这可以使语文学习变得与当代文化联系起来,例如引用自当代剧或使用名人名言来引导学生。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熟悉到不熟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的关键是让学生喜欢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其中。
以上所提供的方法并不是硬性的,而是需要适应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性。
通过改变课堂形式,老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创造一个积极、交互和说不定获得良好成绩的语文课堂。
如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活力
如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活力如何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活力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讨论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时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我播放典雅优美的古曲《莲》,将陶渊明的画像投影在大屏幕上,迅即抓住学生的心,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一个个露出沉浸在审美享受中的笑容,对画面上的拄杖老人更是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此时,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比如《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让大家对陶渊明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伴着优扬的古乐尽兴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
接着,我用“激将法”让学生觉得学习本文不过是小菜一碟,抛出“互动列车”的教学模式。
(课堂犹如列车,每个教学环节都是一个小站,在驶向知识殿堂的行程中,师生、生生互问互答,互相启发,充分展示语文魅力及个人才华,共同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氛围。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新鲜→享受→兴趣→好胜→接受挑战→尝试、探究→成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历程,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学效果良好。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激发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激发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力激发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激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包括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引入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等。
一、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教授古诗文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仿古人的语调和行动来体验古人的生活和情感;在教授作文写作时,可以引入绘画、音乐等多媒体元素,让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二、引入互动的教学方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引入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传统的讲述式教学往往会使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分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一篇古文时,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就文章的主题、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在学习写作技巧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写作,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引入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评价文本。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背诵、默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阅读。
例如,在学习一篇散文时,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准确、论证是否充分等;在学习一篇小说时,可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价。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质量。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力的激发还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给初中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
给初中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所谓专题研究课是指教师与学生一起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
它不再单独讲授教材中的内容,而是根据需要将教材有机地进行整合,甚至需要借助于语文课本以外的大量书籍资料和网络资源。
专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思考等,最后得出结论或获取新的知识。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又要与他人共同探究。
有人认为初中生年龄较小,心智还不成熟,开展专题研究对他们而言,未免太勉强了,专题研究应该属于高中生或大学生的事,再者说,初中生对文章内容没有必要研究得那么深奥,又不是都要成为文学家、作家。
笔者认为,其实不然。
一、专题研究课让学生形成了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系统印象初中语文课本中,同一作家的作品往往会出现许多篇,以鲁迅作品为例:七年级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有《孔乙己》;九年级有《故乡》《藤野先生》《雪》、名著《朝花夕拾》;配套的《读本》中鲁迅的作品还有《风筝》《鲁迅自传》、《无题》,等等。
这些文章,根据不同的主题被安排在了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之中。
对于像鲁迅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而言,不可能仅仅只是在不同的年龄段零散地、蜻蜓点水式地掌握一些作品,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缺乏对鲁迅先生的整体印象,缺乏对鲁迅作品的深入理解,就会难以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将鲁迅先生的这些作品归到一起,从中提炼出以下几个专题,让学生展开专题研究。
专题一:鲁迅的快乐童年;专题二:鲁迅笔下的“父亲与儿子”;专题三:鲁迅怎样写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老师);专题四:鲁迅作品中人物刻画的特色;专题五:鲁迅小说中人称的艺术,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努力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消除学生与鲁迅之间的距离感,产生与鲁迅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愿意走近鲁迅、乐于研究鲁迅。
当然,除了鲁迅外,还有陶渊明、苏轼、李白、杜甫、朱自清等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以及《读本》上都多有出现,借助于整体化专题研究性学习,可以真正了解其人、其文。
新课改让初中语文课堂炫出活力
新课改让初中语文课堂炫出活力纵观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仍显现出呆板、枯燥的特点,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这样的要求:必须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必须改变“繁,难、旧、偏”的现状,必须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
因此,怎样在新课改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让语文课堂炫出生命活力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的浅显看法,仅与大家共勉:一、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学观念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形势,应该有计划、有创造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语文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课改的深入,以前那种没有活力的“灌注式”教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新颖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例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时,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给学生讲解生字词、重点句子、中心思想等,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我只是给学生引导、启发,当讲处讲,不当讲处就不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样就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二、落实新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教学形式僵化、呆板,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活力。
新课改积极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时,我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观刈麦》时,我带领学生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时,我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查找鲁迅的生平事迹;在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我带领学生到操场观察云彩;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陕北人民打腰鼓的视频等等。
怎样让初中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怎样让初中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摘要: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适应新课改要求。
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和谐师生关系,培养问题意识,搭建解题平台,增强学生信心,创设宽松环境,充满人文关怀,体验成功快乐”等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课堂教学让初中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就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使之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自觉地在知识的领域中积极地去接触、领悟、探索和实践,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呢?一、转变教学观念,和谐师生关系观念是前提,兴趣是根本。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
它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
因此,首先就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地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
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
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必要时帮助学生“跳一跳”,让他们摘到“桃子”。
当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时,要给予表扬、鼓励,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分层提出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善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层次。
分析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分析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摘要]初中语文课堂需要充满活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初中学生“爱”语文,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初中学生“品”语文,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初中学生“懂”语文,从而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关键词]语文课堂活力兴趣教学现阶段,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成为了普遍语文老师所头疼的一个问题。
以往的语文教学通常采取“读”,“背”,“写”的模式,学生不是面对着书本,就是面对着写满粉笔字的黑板,毫无趣味可言,这样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也就无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所以上好语文课,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
”由此可见,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创设情境是主要的一种方式。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
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情境,一定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来设计,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不同的学生生活经历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所受家庭教育水平不同,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做到有的放矢,才会使所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把学生带进教学佳境之中。
二、让学生思维活跃化,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品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围绕学生的思维设计我们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整合要有深度,视野要开阔,内涵要丰厚。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挖掘教材中能促成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资源,合理拓展与迁移,牵引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初中语文课堂注入新活力
所谓专题研究课是指教师与学生一起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研
究的课。
它不再单独讲授教材中的内容,而是根据需要将教材有机地进行整合,甚至需要借助于语文课本以外的大量书籍资料和网络资源。
专题研究的过程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思考等,最后得出结论或获取新的知识。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又要与他人共同探究。
有人认为初中生年龄较小,心智还不成熟,开展专题研究对他们而言,未免太勉强了,专题研究应该属于高中生或大学生的事,再者说,初中生对文章内容没有必要研究得那么深奥,又不是都要成为文学家、作家。
笔者认为,其实不然。
一、专题研究课让学生形成了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系统印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同一作家的作品往往会出现许多篇,以鲁迅作品为例:七年级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有《孔乙己》;九年级有《故乡》《藤野先生》《雪》、名著《朝花夕拾》;配套的《读本》中鲁迅的作品还有《风筝》《鲁迅自传》、《无题》,等等。
这些文章,根据不同的主题被安排在了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之中。
对于像鲁迅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而言,不可能仅仅只是在不同的年龄段零散地、蜻蜓点水式地掌握一些作品,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缺乏对鲁迅先生的整体印象,缺乏对鲁迅作品的深入理解,就会难以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将鲁迅先生的这些作品归到一起,从中提炼出以
下几个专题,让学生展开专题研究。
专题一:鲁迅的快乐童年;专题二:鲁迅笔下的“父亲与儿子”;专题三:鲁迅怎样写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老师);专题四:鲁迅作品中人物刻画的特色;专题五:鲁迅小说中人称的艺术,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努力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消除学生与鲁迅之间的距离感,产生与鲁迅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愿意走近鲁迅、乐于研究鲁迅。
当然,除了鲁迅外,还有陶渊明、苏轼、李白、杜甫、朱自清等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以及《读本》上都多有出现,借助于整体化专题研究性学习,可以真正了解其人、其文。
二、专题研究课激发了学生深厚的学习热情
自主确立专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同语文的思想感情”。
先“激发”再“培育”,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也是谁为学习主人的问题。
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教师才可能“培育”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曾说:“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给学生一个课题,让他自己去
探究。
”专题研究课的主题都是由学生自己选定,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专题研究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语文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东西,专题研究课则为这一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首先,专题研究课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专题研究课首先要求学生独立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以便于形成属于自己的探究结果。
这些信息有源于课本的,也有源于课外书籍的,更有多数源于网络,学生们要进行认真的甄别,保留有效的,剔除无效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集、筛选、整合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及特性化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得到了突现。
其次,专题研究课培育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整个过程需要同学之间的通力合作,每位同学在保持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又要充分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存,学生们在共享劳动果实的过程中能真正感受到合作力量,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合作的好习惯。
第三,专题探究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学生们一旦明确了自己的探究任务,就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资料搜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了,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能力提升了。
通过专题研究,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r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们有了知识的积淀、有了生活,写作的灵感和火花自然
就会多得多,文章自然也会深刻得多!
综合上述可以发现,整合课程资源开设专题研究课,在初中阶段定会有异样的光彩,定会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当然,专题研究课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比如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又如探究过程中学生科学分工的问题;再如针对初中生的能力现状探究的问题应达到怎样的一个度才是恰到好处,等等。
这些都将是老师们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思考并将逐步解决_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初级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