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基础知识
科学物质变化
科学物质变化科学物质变化是研究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改变和性质变化的科学领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物质的变化,比如水的沸腾、石头的破碎等。
这些变化都是由物质的性质和外界条件决定的。
本文将探讨科学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应用。
一、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具有一系列的基本性质,包括质量、形状、颜色、密度等。
这些性质反映了物质的基本特征,也是物质进行变化的基础。
二、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物质。
1. 物态变化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由温度和压力的改变引起的。
当温度达到物质的熔点时,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当温度达到物质的沸点时,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这种物质的状态转变是一个物理过程,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形成新的物质。
这种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如燃烧、腐蚀等。
化学变化是由物质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引起的,它体现了物质的内在性质的变化。
三、物质变化的原因物质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物质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变化方式,外因是指外部环境对物质变化的影响。
1. 内因物质的内因决定了它固有的性质和行为。
这包括物质的化学构成、分子结构、原子核结构等。
不同的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方式,这是由它们的内部特性决定的。
2. 外因外因是指外界环境对物质变化的作用。
温度、压力、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改变都可以引起物质的变化。
例如,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分子运动加剧,导致物态的改变;当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化学变化也会发生。
四、物质变化的应用物质变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还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科学研究科学家通过对物质变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规律。
化学转化知识点总结大全
化学转化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转化是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变为生成物的过程,涉及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形态变化。
化学转化是化学变化的基本形式,是化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本文将对化学转化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包括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内容。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由于化学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物质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一种或者多种物质(即反应物)通过化学反应转变为另一种或者多种物质(即生成物),并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化学变化的过程,是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
2. 化学反应的示意图化学反应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化学方程式表明了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化学变化过程,包括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
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使周围环境的温度升高。
4. 化学反应的速率化学反应的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的数量或者生成物产生的数量。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
5.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包括速率常数、反应级别、反应机理等内容。
6.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反应仍然在进行。
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比称为平衡常数。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1. 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者多种物质结合成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通常伴随着放热反应。
合成反应是制备化合物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合成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
2.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为两种或者多种物质的反应,通常伴随着吸热反应。
分解反应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见的分解反应包括热分解反应、电解反应等。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在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的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
根据其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来说,氧气是由两个氧元素原子组成的元素,而水则是由氧气和氢气两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化合物。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和测定得到的
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特点和行为。
3. 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
氧气和铁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氧化铁,这就是铁的化学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过程。
4. 物质的变化
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而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如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
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掌握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感谢大家的阅读!。
探索物质世界科普带你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探索物质世界科普带你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探索物质世界:科普带你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中,无处不充满着各种不同性质的物质。
它们以不同的形态存在,或者发生着各种变化。
通过科学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带你一起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和反应。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物质性质。
1. 物质的状态物质的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较强,呈现出相对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适中,呈现出流动性和较为固定的体积;气态物质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较弱,呈现出高度流动性和可变的体积。
2. 物质的颜色和光泽物质的颜色和光泽由其对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的特性决定。
不同物质吸收、反射和透射的光波长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泽。
3. 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有的质量。
密度高的物质具有较大的质量,而密度低的物质则相对轻盈。
通过比较物质的密度,我们可以判断它们的重量和浮沉特性。
4. 物质的电导性物质的电导性是指其导电能力。
金属等导电材料的电导性较好,而非金属材料通常是绝缘体,导电能力很差。
5.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是指其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某些物质在溶剂中能够完全溶解,形成溶液;而其他物质则只能在溶剂中部分溶解,或者根本无法溶解。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各种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分子组成的情况下,仅仅改变了其形态、大小、状态或者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例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反应后,分子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会生成新的物质,包括产生气体、溶解、燃烧等。
例如,铁生锈、食物消化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三、探索物质世界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小学科学易考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是小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水可以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相关知识。
1. 固态(冰)水在低温下会凝固成冰,成为固态物质。
在零度以下,水分子的热运动减缓,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形成规则的排列结构,从而形成冰晶体。
冰的性质是固体的性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形状。
2. 液态(水)水在常温常压下,以及温度在0℃到100℃之间时为液态。
在液态下,水分子的热运动比较剧烈,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但又能保持一定的接近程度。
这样的结构使得水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
3. 气态(水蒸气)水在高温下或者受热蒸发时会转变为气态,成为水蒸气。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自由运动的特性。
在大气压力下,100℃时水开始沸腾,液态水迅速转变为水蒸气。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态,水还有两种特殊的态:过冷态和超热态。
4. 过冷态当水的温度低于0℃,但尚未凝固为冰的时候,称为过冷态。
在过冷态下,水分子的热运动仍然存在,但没有凝聚成冰晶体。
过冷水一旦遇到一个凝固核,可以迅速凝固成冰。
5. 超热态当水的温度超过100℃,但尚未沸腾时,称为超热态。
在超热态下,水分子的热运动非常剧烈,但还没有形成水蒸气的气泡。
超热水容易发生爆炸性沸腾,需要小心处理。
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水分子的热运动的不同而引起的。
在升温过程中,水的状态从固态转变为液态,再转变为气态;在降温过程中,状态则相反。
这种变化被称为相变,是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转变的过程。
水的三态变化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影响。
冰具有浮力,可以使得在冬天结冰的湖泊和河流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水体过快蒸发。
液态水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蒸气则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蒸发和降水,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平衡。
总之,水的三态变化是小学科学中的基础知识。
通过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孩子们能够对水的特性和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初中一年级物理教案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初中一年级物理教案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引言】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这一概念对于培养对物质的基本认识和观察能力非常重要。
本教案通过生动的实验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物质的三态变化。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热身活动:师生互动,通过观察和讨论来引入物质的三态变化的概念。
2. 概念解释: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3. 实验演示: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
4. 深入理解:通过提问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变化原理。
5.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常见的物质的三态变化现象。
6. 小结回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 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提问:“你有没有发现,物质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呢?”-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2. 概念解释-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形态。
- 通过图示和实物样本来帮助学生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
3. 实验演示- 进行几个简单的实验,例如将水分别放入冰箱和微波炉中进行加热和冰冻,观察水的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例如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等。
-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猜测。
4. 深入理解- 通过探究性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原理,例如:“为什么水在加热后可以变成水蒸气?”-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理解物质在温度和压力变化下的分子运动规律。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1.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构成、变化规律以及能量的释放和吸收等方面的科学。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包括物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化学键、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物质的组成一般来说,物质都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观粒子,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离子是指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它们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吸引或排斥。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物质。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可观察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4.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5.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结构或形态的改变,但物质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如物质的相变、溶解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氧化、还原等。
第二章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
元素又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光泽、导电、导热等性质,如铁、铜、铝等;非金属元素则具有不同种程度的不同,如氢、氧、氮等。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性质进行排列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相邻元素之间的性质有规律地变化。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的特性和行为。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物态变化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指的是物质的存在形态随温度或压力变化所发生的不同阶段。
物态变化包括固液相变、液气相变、固气相变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固液相变和液气相变。
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些物态变化,而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处理这些物质是非常重要的。
这篇文章将对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1. 物态变化的基本原理物态变化是由于物质内部微观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之间,物质分子的相互距离和相互作用力都会产生变化。
在低温高压和高温低压下,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物态的改变。
物态变化时,物质的能量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液体->气体的相变过程中,液体中的分子吸收了外界热量,使得分子能够克服相互作用力而脱离液面形成气体。
因此,了解物态变化的原理是理解其现象和相关计算的基础。
2. 固液相变当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成液态状态时,称为固液相变。
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吸收了一定量的热量,其温度不变,这个过程称为熔化。
当物质从液态状态转变成固态状态时,称为凝固。
在这一过程中,物质释放出一定量的热量,其温度不变。
由于固液相变的热量变化与物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所以可以通过相关的公式计算出固液相变的热量。
3. 液气相变液气相变即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通常称为汽化。
液体的汽化是指液体表面附近的分子由于获得特定能量而逸出,形成气体。
与固液相变类似,在液气相变中也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即液体变成气体需要吸收一定量的热量,这个过程叫做蒸发。
4. 固气相变固气相变是指固体物质直接转变为气态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在这一过程中,固体物质在气态和固态之间来回运动,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
升华过程中,固体物质会吸收一定的热量,使得分子能够克服固体的结合力,脱离固体表面。
例如,固体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直接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知识点。
高一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类型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独特的性质。
根据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可以进一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纯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分离成组成它的纯物质。
根据混合物的形态和组成,可以分为气体混合物、液体混合物和固体混合物等。
二、物质的转化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原子、分子或离子的重组,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物质的转化可以分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类型。
1.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原子、分子或离子的重组,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变化伴随着化学键的形成、断裂和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化学变化是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
化学变化的特征包括:(1) 颜色的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2) 气体的产生:反应中产生气体,如气泡、气味等。
(3) 沉淀的生成:反应中形成不溶于反应溶液的固体沉淀。
(4) 温度的变化:反应过程中放热或吸热,导致温度的升高或降低。
(5) 光的发射或吸收:反应中产生光的现象,如发光、发热等。
2.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形态或性质的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的过程。
物理变化可以是可逆的,通过改变物理条件可以恢复原有的物质。
常见的物理变化包括:(1) 相变:物质由一个相态转变成另一个相态,如固体溶解成液体、固体升华成气体等。
(2) 研磨、切割等:物质的形态或大小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
初中初二物理上册《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和区别。
2.掌握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现象。
3.学会运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系统介绍物质的基本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及区别。
2.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
3.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理解吸热和放热的概念。
4.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兴趣,以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创设实验、讨论等互动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4.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物质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关注和爱护环境。
3.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积极探究的精神,使他们具备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和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冰块的透明容器,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冰是什么状态的物质?当冰融化成水时,它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并引导他们思考物质形态变化的原因。接下来,我会讲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夏天吃冰淇淋时的感受,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认识到物质形态变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的主题奠定了基础。
九年级化学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本章内容的总结
01
物质的性质
02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 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物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03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描述,如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本章内容的总结
的性质等。
生物学实验
在生物学实验中,物质的变化和 性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 通过化学反应来分离和纯化生物 大分子、测定生物样品的成分等。
环境监测
在环境监测中,物质的变化和性 质可用于检测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和浓度,如利用化学反应测定水
中的重金属离子等。
04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实验 探究
实验目的
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物 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和能 量变化,得出结论。
1.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化 学试剂和玻璃器皿。
3. 进行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步骤逐步进行实验,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整理实验报告
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整理成完整 的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讨论
• 食盐溶于水后,温度无明显变化,说明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能量变化。 •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说明该过程是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 • 通过对比不同物质在溶解或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和能量变化,可以得出物质性质与变化关系的结论。例如,有些物质溶解过
程中会放热或吸热,有些物质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伴随明显的能量变化。 •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同时要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卫生。
05 总结与展望
本章内容的总结
物质的变化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一、物质的变化1.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的变化,但其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
3.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4. 物质的变化过程中,能量会发生转移或转化。
二、物质的性质1. 物质具有质量、体积、密度等基本性质。
2.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3.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用途和功能。
4.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
三、力的作用1.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改变其状态。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4.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四、能量的转化1.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2. 能量可以分为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等。
3. 能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化,如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4. 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成立,即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五、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2.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环境。
3.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六、地球的结构1.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和海洋。
3.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由岩石组成。
4. 外核和内核是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的。
七、太阳系1. 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 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八颗,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 太阳系中的行星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排列。
4. 太阳系中的行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运动规律。
八、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 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科技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效率。
化学反应现象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现象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现象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物质的变化。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原有的物质被转化为新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分为物态变化、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与消耗、能量的吸收与放出等方面。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形态发生变化,主要包括气体的生成、固体的生成和溶解度的变化等。
例如,氧化铁与铝粉发生反应生成高温下的固体氧化铝和铁的化学反应,铝粉首先变为熔融状态,然后与氧化铁发生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铝和铁。
颜色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有些化学反应会导致物质的颜色发生明显的改变,例如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和酸碱反应等。
例如,酸性溶液中的铁离子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溶液的颜色会从无色逐渐变为深褐色。
气体的产生与消耗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气体的生成与耗尽。
有些化学反应会产生气体,例如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金属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等。
还有一些化学反应会消耗气体,例如氧化铝与碱反应产生水和相应的盐,消耗了氧气。
能量的吸收与放出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化学反应可以放出能量,也可以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吸收能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例如,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而溶解过程中的溶解固体溶质是一种吸热反应。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化学反应现象,如机械现象、光学现象等。
机械现象指的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例如固体物质的粉碎、气体的扩散等。
光学现象指的是光的特性在化学反应中产生变化,例如化学荧光物质在受到激发后发出的荧光。
总之,化学反应现象是化学反应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物质的各种变化。
它们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对于理解和研究化学反应过程非常重要。
同时,化学反应现象也是发展化学领域的基础,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发新材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化学知识点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基础知识1. 物质的形态:固态、液态、气态2. 物质的性质:密度、比热容、热导率、硬度、弹性等3. 测量工具:刻度尺、天平、温度计、秒表等二、力学1. 力的概念:推力、拉力、重力、摩擦力2. 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加速度3. 力的合成与分解4. 牛顿运动定律a.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b.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c.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5. 力的平衡:二力平衡、三力平衡6.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三、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计的使用、热量的传递2. 热膨胀与冷缩:物体的热膨胀系数3.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4.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5. 热机的原理:内燃机、蒸汽机四、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2. 平面镜和曲面镜的成像3. 透镜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4. 光的色散:光谱、棱镜5. 光的干涉和衍射五、电学1. 静电学:电荷、库仑定律、电场2. 电流和电压:电流的定义、欧姆定律3. 电阻和电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4. 电能和电功率:电能的计算、功率的定义5. 电磁感应: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发电机原理六、声学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波、介质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3.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4. 声波的干涉和衍射5. 声波的应用:超声波、次声波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 物质的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2. 原子和分子:原子的结构、分子的构成3.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二、元素与化合物1. 常见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2. 酸碱盐: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盐的性质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三、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2. 分解反应3. 置换反应4. 双置换反应四、化学实验1. 实验器材的使用:试管、烧杯、酒精灯等2. 常见化学实验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3. 实验室安全常识:化学品的储存、废弃物的处理五、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蒸馏、萃取、色谱六、能量与化学1. 能量的形式:化学能、热能2. 能量的转换:化学能与电能的转换3. 能量的守恒: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守恒原理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对初中物理和化学知识点的一个概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深度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教育标准和课程要求有所差异。
科普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科普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科普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其中最常见的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三种形态的转变是由于物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所致。
一、固态(Solid)固态是物质最有序和最密集的状态。
在固态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强大,使得分子无法随意移动。
这导致了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并且保持不变,除非外界施加足够的力量。
固态物质有很多种类,如金属、矿石和岩石等。
它们通常具有高密度和强度,并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保持固态状态。
冰也是一种常见的固态物质,在低于0摄氏度时,水分子通过相互结合形成结晶,从而形成固态冰。
二、液态(Liquid)液态介于固态和气态之间,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固态要弱一些。
在液态中,分子可以相对自由地运动,但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相互吸引。
因此,液体具有固态的一些性质,如体积不变,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几乎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在一定的温度下变为液态,比如水在室温下就是液态。
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分子能量增加,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分子更加活跃并逐渐转变为气态。
三、气态(Gas)气态是物质最无序和最稀薄的状态。
在气态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使得分子能够自由地运动,并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气体往往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扩散性。
气态物质包括大气中的空气、氢气和氧气等。
它们在室温下表现为气态,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液态或固态。
总结: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的三种最常见的形态,它们之间的转变是由于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所致。
固态物质具有高密度和强度,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具有固态的一些性质,如体积不变,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物质则是最无序和稀薄的状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弱,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了解这些三态变化的特点和原理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物质的三态变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行为和性质,进而为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基础。
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知识点)
物质的三态变化(化学知识点)物质的存在状态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态,这也被称为物质的三态变化。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物质可以在这些状态之间进行转变。
以下是对物质三态变化的详细介绍:一、固体物质的特征和变化过程1. 固体的特征:固体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其分子之间存在着密集的排列和有序的排列方式。
固体的分子振动范围较小,无法改变其形状和体积。
2. 固体的三态变化:(1)熔化:当固体物质受到加热时,分子的振动范围逐渐增大,使固体的结构发生变化。
当温度达到物质的熔点时,固体开始熔化,即固体转变为液体。
这是一个固液两态共存的过程。
(2)凝固:当液体受到降温时,分子之间的振动范围逐渐减小,使液体的结构逐渐有序。
当温度降至物质的凝固点时,液体开始凝固,即液体转变为固体。
这同样是一个固液两态共存的过程。
(3)升华:有些固体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直接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在升华过程中,固体的分子振动范围增大,直接从固体跳过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
二、液体物质的特征和变化过程1. 液体的特征:液体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
液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固体物质的分子之间要大,但比气体的分子之间要小。
液体的分子之间以较弱的力吸引,使分子能够自由运动和流动。
2. 液体的三态变化:(1)蒸发:当液体受热时,液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部分分子能够克服表面张力逸出液体,转化为气体。
这个现象称为蒸发,也可以称为挥发。
(2)沸腾:当液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液体内部经过加热的部分成为气泡,并迅速升至表面而剧烈地破裂,从而大量产生气体,这个过程称为沸腾。
(3)凝结:液体可经由温度降低而转化为固体,这个过程称为凝结。
凝结是气液两态共存的过程。
三、气体物质的特征和变化过程1. 气体的特征:气体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充满容器内的所有空间。
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分子之间作用力较弱,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
科学公开课物质的形态笔记
科学公开课物质的形态笔记摘要:一、科学公开课简介1.课程背景2.课程目标二、物质的形态1.物质的基本概念2.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3.物质形态的转化三、固态物质1.固态的特点2.固态的分类3.固态的应用四、液态物质1.液态的特点2.液态的分类3.液态的应用五、气态物质1.气态的特点2.气态的分类3.气态的应用六、物质的形态与科学研究的关联1.物质形态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2.物质形态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正文:科学公开课是一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课程,旨在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其中,物质的形态是科学公开课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是能量的载体。
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三种形态的物质各有其特点,相互之间可以转化。
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排列紧密。
固态物质又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固态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如金属、陶瓷、岩石等。
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无固定形状,分子间距离较大,排列不紧密。
液态物质可以分为纯液体和溶液两类。
液态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水、油、溶液等。
气态物质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分子间距离最大,排列极度疏松。
气态物质可以分为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和多原子气体。
气态物质在生活中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氧气、氢气、天然气等。
物质的形态不仅是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与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
了解物质的形态及其转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揭示物质的本质属性,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基础知识一、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温度:(1)我们采用的温度是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原理制造的;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接触,不能紧靠和;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
三、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分度值为℃;3、体温计读数时(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叫做缩口;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从液态变为固态叫;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熔化要热,凝固要热;2、固体可分为体和体;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继续吸热);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继续热;4、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2、热量只能从温度的物体传给温度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热、液化要热;3、汽化的方式为沸腾和蒸发;(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发生的的汽化现象;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有关: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的大小有关,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注: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压锅煮饭);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热;(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热量;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沸腾在液体内部、外部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进行;沸腾比蒸发;(4)蒸发可: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4、液化的方法:(1)温度;(2)(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六、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表面)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附在尘埃上形成;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白气”是水蒸汽而成的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又有,引力和斥力是存在的。
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平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内能1、内能(1)概念:物体内部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
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与。
(1)做功: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热传递: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的。
4、热量(1)概念:物体通过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
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
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J)。
比热容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 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J。
4、比热容表(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
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内陆地区温度变化。
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冬季内陆比沿海寒。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取暖。
5、说明(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
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
6、热量的计算:Q= 。
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
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 ,物体温度升高了℃,温度的变化量Δt = ℃。
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
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热量是没有意义的。
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
热机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能通过燃烧转化为能,又通过做功,把能转化为能。
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柴油机等。
(1)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冲程、冲程、冲程、冲程。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次功,曲轴转周,飞轮转圈,活塞往返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这时机械能转化为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这时内能转化为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判断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属哪个冲程应抓住两点:一是气阀门的开与关;二是活塞的运动方向。
冲程的名称气门开、关情况活塞的运动方向能量的转化情况吸气冲程打开向下运动压缩冲程两个气门都机械能转化成做功冲程两个气门都内能转化成排气冲程)打开向上运动2、燃料的热值(1)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燃料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燃烧过程中,储存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被释放,物体的能转化为周围物体的能。
(2)燃料的热值①定义:,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用符号“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读作焦耳每千克。
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J/m3,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③热值是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在燃烧时放出热量不同而引人的物理量。
它反映了燃料通过燃烧放出热量本领大小不同的燃烧特性。
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是的,同种燃料的热值是一定的,它与燃料的质量、体积、放出热量多少无关。
(3)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lkg”,要比较不同燃料燃烧本领的不同,就必须在燃烧质量和燃烧程度完全的条件下进行比较。
③“某种燃料”强调了热值是针对燃料的特性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④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m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 ,式中,q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J/kg; 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J。
○5若燃料是气体燃料,一定体积V的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Q=q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