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1812序曲
《1812年序曲》教案
《培养音乐的耳朵》教案教学目标:1、能在了解联觉的基础上,利用联觉的方式培养自己聆听音乐的意识与习惯。
2、能认真聆听《1812序曲》全曲及各主题,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理解关注音乐要素、追随音乐主题、把握作品结构、联系创作背景是鉴赏音乐的基本方式。
教学重点:聆听《1812序曲》,了解听懂音乐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认真聆听各种音乐要素并对其感悟与分析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听不懂音乐的困惑)师:喜欢什么样的音乐?那器乐作品呢?喜欢交响乐吗?大家认为听懂音乐是指听懂音乐的什么?(与学生讨论)告诉大家,聆听音乐是有诀窍的,这个诀窃是什么呢?怎样有意识的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呢?二、聆听与感悟——联觉让听懂音乐成为可能1、听音选择相关词语。
听两个单音(高、弱音与低、强音),请选择你认为与之相适应的词语。
大、小、轻、重、亮、暗、上、下、灵巧、笨拙2、了解联觉(1)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遇到对一种知觉系统的刺激,就会引起另外一个或数个其他知觉系统反应而获得感觉,这就是联觉。
也就是“共感觉”。
(2)对比联觉与联想:(3)小结:每个正常人都有听懂音乐的可能,但由于个人经验不同,联想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听懂音乐的几种方法,请第一组的同学特别注意第一种方法,第二、三、四组对应注意第二、三、四种方法,下课前我们再综合。
三、听懂音乐方法之一——关注音乐要素1、请根据给出的音乐形象进行创作2、聆听俄国骑兵与众赞歌主题。
3、评价与演唱主题。
4、小结:聆听音乐要素是鉴赏音乐的基本方式。
因为音乐要素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风格流派、体裁形式等。
5:佐证结论:同样的题材,给我们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风格特点,是因为作品的音乐基本要素不同。
简单对比同一题材“祈祷”的三段不同作品:“祈祷安宁与和平”、《少女的祈祷》、逝者安息(5·12汶川大地震背景音乐)音乐要素。
高中:音乐教案-1812序曲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音乐教案-1812序曲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Music Lessons-1812 Overture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音乐教案-1812序曲《1812年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12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 导入(录音机)欣赏《1812年序曲》再现部片断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
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
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12年的俄罗斯。
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12年序曲》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
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
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
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
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
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
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
1812序曲简介
《1812序曲》(降E大调序曲“1812”,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
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
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后一段的场景。
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
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
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
后来激烈的主体冲突描绘了残酷的战争。
里面被扭曲的马赛曲代表着法军。
后来,俄国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俄国国歌在炮声钟声中把乐曲推至最高潮。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
”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这首序曲除了运用正常管弦乐编制的乐器外,还动用了军鼓、大炮、钟等超常乐器在内,在序曲的结尾处还另加了一支军乐队,以期收到热闹和生动的效果。
这首序曲在第一次上演时,钟鼓炮齐声轰鸣,配合乐团的演奏,已令参加典礼的公众大为激动。
到了近代双声道时代之后,录音技术大为跃进,有几家公司在唱片内加入真实炮声,更使音响发烧友着迷,他们往往利用实炮录音的版本来考验器材的力度、瞬态、低频等方面的能力。
这首序曲音量起伏变化极大,动用的乐器非常多,听清楚其中的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它可以检验你的器材音质音色、结像定位、强弱和动态对比。
《1812序曲》-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
《1812序曲》-人音版五线谱九年级第17册教案一、教材背景《1812序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乐曲描绘了1812年俄国战胜拿破仑军队的场景,因此也被称为“莫斯科胜利庆祝曲”。
这首乐曲在人类历史上的背景下,表达了荣耀与悲壮的主题,音乐风格极具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1812序曲》的乐曲背景和音乐元素•初步掌握人音版五线谱的基础知识2.技能目标•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奏《1812序曲》的人音版五线谱•能够理解并表达音乐情感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三、教学内容1.乐曲欣赏•老师介绍《1812序曲》的背景和音乐特点•播放《1812序曲》乐曲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阅读谱子,逐渐了解乐曲结构和主题的发展2.五线谱基础知识•老师介绍五线谱的基本概念和符号,例如谱号、音符、节拍器等•老师示范了解五线谱,让学生模仿跟读,并逐步熟练掌握基本知识3.人音版五线谱练习•老师向学生展示人音版五线谱的实用价值,并带领学生跟读、练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进行集体表演四、教学方法•欣赏式教学法:先让学生通过听乐曲来了解它的背景和音乐元素•示范式教学法:通过示范引导学生跟读和模仿•合作式学习模式:通过合唱习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五、教学评价1.测试方式•考试中心针对学生的音乐感知、技能表现、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2.评价标准•测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与其他同学合作达到团队目标,表现能力很好的,给予10-20分不等的加分•学生自己主动进行学习和反思,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给予优秀评价六、课后作业•学生复习五线谱基础知识,自己编写基础练习并进行熟练掌握七、教学反思在这次教学中,我使用了欣赏式、示范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熟悉了音乐背景、掌握了五线谱的基础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我也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加入了个人表现、团队表现等多种评价标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建议。
音乐教案-1812序曲.doc
音乐教案-1812序曲《18年序曲》教案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了解音乐体裁中序曲的形式。
2使学生了解此作品的创造背景,以交响手法描绘18年拿坡仑侵略俄罗斯战争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锋变化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 导入(录音机)欣赏《18年序曲》再现部片断师:请同学根据下面这段音乐判断这是一个什么场景?是什么因素使你产生这种联想?生:描写的是一场战争。
音乐紧张激烈、充满战斗性,还有隆隆炮声。
师:很好。
今天老师要用一部音乐把你们带到18年的俄罗斯。
这将是一个有声的历史世界。
2 授新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展开想象,知道本课内容是以战争为背景。
(1)展示课题《18年序曲》j介绍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
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
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
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年序曲》等。
k创作背景:18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
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
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
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
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2)分别介绍呈示部4个主题j欣赏战斗主题师:该主题有何特点?生:速度较快、紧张急促,表现的战争形式迫切,战斗激烈。
1812序曲
1812序曲简介1812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交响乐序曲。
这首乐曲以其壮丽的音乐表达和庆祝战胜拿破仑大军的主题而闻名。
它是柴可夫斯基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经常在音乐会和庆典上演奏。
历史背景1812序曲的创作灵感源于1812年6月24日至25日,俄罗斯与法国在蒙特雷证宽广场举行的一场庆祝活动。
这次活动是为了纪念拿破仑入侵俄罗斯的失败以及拿破仑的军队被驱逐出俄罗斯。
柴可夫斯基受邀为这场庆祝活动创作一首乐曲,作为城市庆祝胜利的一部分。
他选择了一支庞大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器,加农炮和教堂钟声。
曲式结构1812序曲采用了典型的序曲曲式,分为四个部分:引子、快板、慢板和终曲。
1.引子:序曲以宁静的弦乐开头,表达了战争前夕的宁静与和谐。
蒙茨chioni主教城堡的钟声在远处响起,为节奏奠定基础。
2.快板:序曲进入快板部分,以强有力的铜管乐器的主题开始,象征法军的入侵。
随后,俄罗斯民间旋律“杯子舞曲”出现,表达了俄罗斯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3.慢板:慢板部分以柔和的弦乐和木管乐器开始,展示了一种战斗的前夜的悲愁和担忧氛围。
之后,主题逐渐强大起来,象征着俄罗斯人民抵御入侵者的决心和力量。
4.终曲:序曲的终曲部分是最为著名的部分,其中包括了加农炮的声音,以及城堡的钟声。
这部分的目的是重现拿破仑撤退时的战争景象,以及俄罗斯军队的胜利。
这一部分充满了庄严的氛围和战胜的喜悦,成为了整个作品的高潮。
深度分析1812序曲是一首非常具有感情色彩的乐曲。
通过强大的乐队编制和音乐表达,柴可夫斯基成功地传达了他为庆祝战胜拿破仑和恢复和平而感到的喜悦和荣耀。
作曲家精巧地运用了不同乐器的声音,从宁静的弦乐到铜管乐器的强大声音,再到加农炮的轰鸣声和钟声的宏伟。
这些音色的转换和对比为作品增添了戏剧性和视听上的冲击。
1812序曲也是柴可夫斯基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赞美。
他巧妙地将俄罗斯民间旋律与西方古典音乐形式相结合,塑造了一种带有俄罗斯特色的乐曲风格。
高中音乐湘文艺版《音乐鉴赏》第一单元《1812年序曲》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音乐湘文艺版《音乐鉴赏》第一单元《1812年序曲》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
2、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知识,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2学情分析
学生对1812年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还不够充分,需加深认识,对乐曲中的乐器也需作讲解。
3重点难点
通过参与聆听和体验,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要素的作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欣赏与鉴赏的区别
欣赏:是怀着喜欢与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你认为美好的东西。
鉴赏: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和知识性的欣赏。
“欣赏”又可称玩赏、领略,指一种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常常以其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愉悦令人产生美感;“鉴赏”则更进了一层,往往兼及感性和理性,又带有品鉴、判断、反思的意思,所以鉴赏含有区别、品味、品评的成分,是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一种审美态度。
2【讲授】音乐鉴赏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音乐 四、理解与认知 1812序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
《1812序曲》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1812序曲》的历史背景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2. 掌握曲式结构和乐器演奏特点。
3. 能够准确鉴赏和分析乐曲,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乐曲的背景和结构,掌握乐器演奏特点。
2. 难点:准确鉴赏和分析乐曲,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便介绍乐曲背景。
2. 准备音乐CD,播放乐曲。
3. 准备黑板、粉笔,以便讲解曲式结构和乐器特点。
4. 安排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听音乐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音乐欣赏:播放《1812序曲》片段。
2. 提出问题:音乐家是如何通过音乐描绘战争场面的?音乐中的色彩和气氛是怎样的?(二)新授1. 介绍作曲家及作品背景。
2. 讲解《1812序曲》的曲式结构,分段欣赏。
(1)主部主题a:木管与弦乐器的对答式呼应以及竖琴的华彩。
(2)庄严的号角声b:号召群众集结。
(3)插入部c:士兵进行曲:动员人民参战。
(4)激昂的尾声d:号召英勇作战,重建故里。
3. 组织学生分段欣赏并展开讨论:这段音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喜欢这段音乐中的哪些乐器演奏?说说理由。
4. 学生自愿发言,讨论后教师进行小结。
(三)扩展1.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如果我们学校将要举行一场音乐会,你会选择哪一段音乐来演奏?为什么?你的家人、朋友会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这段音乐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情绪?联料到了哪些相关的音乐作品或文学作品?2. 学生自愿发言,教师总结。
(四)安置作业1. 课后收集有关柴科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介绍,下次课进行交流。
2. 继续欣赏《1812序曲》,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1812序曲》的背景和主题,了解其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2. 掌握曲式结构和演奏技巧,能够正确理解和演奏其中的各个乐章。
3. 通过学习《1812序曲》,培养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1812年序曲
曲体裁之一。原指 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 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 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 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 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 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 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 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 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 《科里奥兰序曲》、《卡门序曲》。
“奏鸣曲式”的结构
序奏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尾声
听赏线索
不祥的战争预兆——人们祈祷和平 与安宁——矫健的俄罗斯骑兵— —战争爆发——骄纵的法兰西军 队——战斗——撤退到乡间和山 林中的俄罗斯军队——激烈的战 斗——貌似强大的法军——俄国 军民力量的增长——秋风扫落叶 式的追击——胜利——赞颂与欢 庆
合作探究
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认为:欣赏 音乐的三种阶段是:美感阶段、表 达阶段、纯音乐阶段。那么, 你是怎么理解这三种不同阶段的? 你认为自己属于那种阶段? 你想通过音乐鉴赏课的学习达到那 种阶段?
1812年序曲-湘文艺版《音乐鉴赏》教案
1812年序曲-湘文艺版《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1812年序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背景。
2.熟悉1812年序曲的音乐结构特点、旋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会如何欣赏1812年序曲,并认识其在音乐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音乐史等方面的认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提高其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1.了解1812年序曲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习欣赏1812年序曲,并感受其音乐魅力。
3.探讨1812年序曲在音乐史上的作用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1.表现手法: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音乐中表现手法的含义和作用。
2.音乐历史背景:学生可能对音乐历史背景缺乏了解,难以理解音乐与时代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简单的音乐片段先让学生感受1812年序曲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讲解:教师介绍1812年序曲的历史背景、音乐结构特点、表现手法等相关知识。
3.听音乐:全曲播放一遍,注重对旋律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解读和感受。
4.分段欣赏:将音乐分段,听一段后,讲解其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然后再次播放这一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旋律特点和表现手法。
5.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1812年序曲的表现手法、音乐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思考。
6.看视频: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它在不同场合下的演唱和表演。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播放一小段1812年序曲的片段,让学生听一听,感受一下音乐氛围,同时可以启发学生了解它是什么样的音乐。
第二步:讲解(15分钟)1.介绍1812年序曲的历史背景和创建者皮奥特尔·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2.介绍1812年序曲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第三步:联想(5分钟)让学生联想一下听到1812年序曲时,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它让自己联想到什么。
第四步:听音乐(20分钟)播放全曲,让学生专心听,了解其整个曲子的音乐氛围和表现手法。
(完整版)1812序曲赏析
概要《1812序曲》又称降E大调序曲“1812”,是柴可夫斯基于1880 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也是柴可夫斯基的第49 号作品,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 年庄严序曲》,是为了纪念1812 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而作, 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
该序曲于1882 年8 月20 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这首乐曲后来成为柴可夫斯基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 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汤,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本文将简单介绍《1812 序曲》的作者柴可夫斯基和乐曲的创作背景,并对乐曲做简要赏析。
正文作者简介——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 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
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
23 岁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1877 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悲怆”》,9 天后便离开了人世。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为代表作)、6 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 、4 部协奏曲(以《降 b 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3 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
1812序曲
返回
拓展材料:
歌曲《马赛曲》 《马赛曲》是1792年,奥国军队武装 干涉法国革命时,马赛人民威武雄壮地开 赴巴黎战斗时所唱的爱国歌曲。法兰西共 和国建立以后,立即被决定用作法国国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石雕《马赛曲》
序曲: 属于管弦乐曲,在十七、十八 世纪分为法国、意大利两类,法国式 的序曲为复调风格,分为慢板、快板、 慢板三个乐章。意大利式的序曲相反, 为主调风格,分为快板、慢板、快板 三个乐章。十九世纪作曲家创作序的 曲多数采用奏鸣曲式并有标题。 《1812年序曲》的结构就是奏鸣曲 式。
创作及首演时间: 1880年10月动笔创作,1882年8月20 日首演。 创作背景: 这首大型乐曲是作者应音乐家鲁宾斯坦 之约为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而 创作的,该教堂于1812年毁于拿破仑的侵俄 战争中,作品以当年俄罗斯人民反抗外来侵 略,保卫祖国,最后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事 件为题材,体现了英雄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极其优秀 的世界名曲,如歌剧《叶甫根尼· 奥 涅金》、《黑桃皇后》等,芭蕾舞剧 《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 人》,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 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 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 及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 会序曲《1812序曲》等等。 返回
内容:1812年俄法战争 主题: 1、法国国歌《马赛曲》 反面的,侵略者形象。
2、优美抒情的俄罗斯民歌 正义的,善良的伟大民族。
战争之前的和平生活
侵略者入侵的消息 奔走相告,号召人民抵抗 战争场面 战争期间地描写 决战场面 取得胜利后的狂欢
特点: 1、使用了非常规乐器 2、打乱了交响乐队的编制
音乐欣赏
名词解释1812年序曲的特点
名词解释1812年序曲的特点1812年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12年4月至1812年9月,俄国冷兵器对抗法军入侵的历史事件而作的一首交响乐曲。
这首序曲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俄罗斯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它使用了庄严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乐器组合,表达了对祖国和英勇的战士们的敬意。
1812年序曲的特点之一是其宏伟壮丽的音乐风格。
整个序曲采用了大型管弦乐队和合唱团的演奏,将战争的激烈和紧张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柴可夫斯基巧妙地运用了管弦乐器的混合声音和不同音高的搭配,使得乐曲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庄严的氛围。
尤其是在序曲的高潮部分,强烈的乐器声部交织出激昂的旋律,使人仿佛亲身置身于战场之中。
此外,1812年序曲还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鼓点的运用而著称。
整个乐曲中,鼓点声音如同战鼓擂响,使人感受到一种紧张而有力的节奏。
在乐曲的高潮部分,鼓点声更是骤然而起,像是喊出了胜利的呐喊声,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这种鲜明的节奏感不仅使乐曲更具有战斗的氛围,也给予听众一种强烈的感官冲击。
此外,1812年序曲还以其曲调的变化和对比而独具特色。
乐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曲调,有的部分凄美悠扬,有的部分激昂豪迈。
这种曲调的变化和对比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冲击,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柔软相结合。
是战争中生死与责任的体现。
最后,1812年序曲还以其结构的严谨和逻辑性而备受赞赏。
整个乐曲的结构由序论、主题乐段、发展段、再现段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之间相互衔接紧密,音乐的发展逻辑清晰。
这种结构使得乐曲具有层次感和较强的统一性,让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柴可夫斯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1812年序曲以其宏伟壮丽的音乐风格、强烈的节奏感、曲调变化和结构严谨等特点,成为了柴可夫斯基乃至俄罗斯音乐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祖国的坚守,更表达了对战斗英雄的崇敬和对和平的追求。
高中音乐教案民族乐派之《1812序曲》.docx
高中音乐教案民族乐派之《1812序曲》课题民族乐派之《1812序曲》教具录音机、钢琴教学目的学习作品《1812序曲》,同时了解铜管类乐器名称及音色特点。
重点难点在欣赏作品《1812序曲》的同时,使同学了解这支乐曲的创作背景和其中包含的民族抗争精神与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了解序曲的概念。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序曲的概念----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
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
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
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
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2、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
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
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
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
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二、授新课1、用录音机放《1812年序曲》,同时对作者、背景及乐曲进行介绍和讲解。
乐曲结构为奏鸣式。
一开始是序奏,弦乐奏出缓慢、庄严的第一主题。
旋律来自一首宗教歌曲《众赞歌》。
这一主题肃穆虔诚,像是表现俄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乞求上帝的保佑和对和平的向往。
接着音乐逐渐加快,乐器逐渐加入,音量增强,号角声、呐喊声交织成一片,沉重的低音乐器发出了庄严的号召,随之奏出了骑兵进行曲。
这是序曲的第二主题,象征着响应号召的俄国军民奋起抗敌的英勇形象。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随后一段又是会战场面的描绘,音乐显示新一轮的搏斗,铜管乐器和弦乐器错综交织, 打击乐器象征刀光剑影的搏斗,打击乐器频繁演奏,调性频繁转变。而《马赛曲》在后期会 渐次减弱并逐渐消失,它的片断只是加快了速度,时断时续,后来在低音弦乐器的阴沉音衬 托下转入低音区(大管、低音长号和大号)。
再现部
此时,两个主体均以 bE大调呈现,以强调俄罗斯人民对入侵的敌人的胜利。左右你会 再听到熟悉的俄罗斯民歌。两个主题结束演奏后,《马赛曲》主题相继出现,乐声的节奏加 快和加强,随后出现第一声炮响,接连出现五下炮声,音乐转入暴风骤雨般的下行乐句,描 绘最后的搏斗和敌军的溃逃,形象鲜明、逼真。
《1812序曲》的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在 1880年写的《1812》序曲,全名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
典礼,为大乐队而作的 1812年庄严序曲》。 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应他的老师尼古拉 鲁宾斯坦之请而作,目的是庆祝莫斯科救主
基督大教堂的重建。这座教堂曾在 1812年俄法战争中被战火焚毁(另一说是此曲为莫斯科 艺术工业博览会而写)。
主题的引出
紧张的气氛在增长着,随着一声定音鼓滚奏,低音弦乐奏出了命运的动机,它带来骚 乱而激动的情绪,象征法军的入侵已打破俄罗斯人民安宁的生活。这时你可以听到一个音调 柔和动人、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双簧管、长笛、单簧管和大管声部轮流传递。之后,鼓钹对击 的声音使音乐的速度开始不断地加快,音响也不断地增强,音乐进入一个小高潮。
尾声
从引子的赞美歌主题开始,这时候,整个乐团添加进来的铜管乐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庄 严而宏伟地奏出(《马赛曲》和拿破仑帝国国歌《出征曲》),由于结合着管钟的特别新颖 的色彩,显得更加威武堂堂,成为一首辉煌的胜利颂歌,象征着斗争的光荣结局。这首赞美 诗的有力陈述屡次,但因为此段旋律来自敌方而被会战主题的一些急速的乐句所打断,这些 音阶式乐句的重现,使人们又回想起过去同敌人的搏斗。
1812序曲
1812序曲简介1812年序曲是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
这首作品于1880年首次公演,并成为了柴可夫斯基最受欢迎和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1812序曲是为了庆祝俄国击退拿破仑军队入侵的胜利而创作的,虽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历来都以其浪漫主义和激情著称,但这首作品更是超越了他以往的作品,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才华。
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决定入侵俄罗斯。
这场战争被认为是拿破仑军队的崩溃的转折点,俄罗斯的坚固抵抗使得拿破仑迅速削弱,并最终导致了他被困边远小岛圣赫勒拿。
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首序曲之前,收到了圣彼得堡人民委员会的邀请,他们计划在莫斯科的克林姆林宫举办一场庆祝活动,以纪念拿破仑战争胜利的100周年。
音乐结构1812序曲采用了大量军队进行曲和民族主义元素。
作品开始时,柴可夫斯基巧妙地交织了法国和俄罗斯两国的国歌。
然后,他通过使用管弦乐队和管弦乐队模拟炮声的方式,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氛围。
在作品的高潮部分,柴可夫斯基引入了真实的军官和士兵合唱,并在旋律中融入了民间音乐和圣歌的元素。
整个作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序言 - 引入了法国和俄罗斯国歌的主题2.炮声和战争场面 - 使用管弦乐队和管弦乐队模拟炮声3.行军曲和合唱部分 - 运用了军官和士兵的合唱和行军曲的主题4.描绘胜利的场景 - 引入了民间音乐和圣歌元素,展现胜利的喜悦和庆祝的氛围演奏1812序曲在演奏上需要大型乐团和合唱团的配合,必要时还需要真实的军队乐队。
作品中有大量的乐器和声部,包括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和钢片琴。
此外,还包括了大炮声音效和士兵和军官的合唱。
这首作品的演奏需要准确地表达出战争和胜利的激情和氛围,同时也需要传达出民族主义的情感。
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指挥家需要与乐团和合唱团紧密合作,以确保音乐的流畅转换和音响效果的协调。
影响和流行文化1812序曲至今仍然是柴可夫斯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广泛演奏和欣赏。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 1812序曲教案
1812序曲教学目标1.聆听管弦乐作品《1812序曲》,依据音乐所描绘的写实性的情节意境,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理解其深刻的音乐内涵。
2.在聆听、演唱、参与等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记忆及辨别六个音乐主题,结合所掌握的欣赏方法,进行深入地听赏感知。
3.能自主查阅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说出音乐的基本结构,知晓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艺术成就及贡献,初步掌欣赏音乐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作品创作背景、音乐要素、文化内涵及风格特征,深入地赏析,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及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一)了解联觉,导入课题聆听音乐,分析你所听到的音乐表现了怎样的形象那下面四幅图哪一副符合刚才的音乐形象呢?A巍峨的高山B潺潺的小溪C飞翔的小鸟D 澎湃的大海这首作品是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的第二首《沃尔塔瓦河》,被称为捷克第二国歌。
(二)了解创作背景历史事件内容:1812年俄法战争,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逼莫斯科。
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居民撤退,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
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
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骄傲、自豪。
1812序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国军民阻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惨败的故事。
由于俄国救主基督大教堂毁于1812年俄法战争,著名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就以这一战争为题材,于1880年创作了这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曲。
(三)聆听与感悟在聆听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品的曲式结构,共分为五个部分序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序奏包含两个主题:1、众赞歌主题——(聆听)问:速度?旋律?力度?那这样的音乐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什么样的生活状态?2、俄国骑兵主题——(先击拍再聆听)这个节奏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我们一起来聆听注意一下使用的是什么乐器?3、完整聆听序奏部分呈示部:A、首先我们要聆听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旋律——1、战斗主题——大家边看谱例边听音乐2、法军主题——法军主题用的什么乐器演奏的呢?B、两个副部主题(边听边思考速度、节奏、主奏乐器及表现内容)1、俄军主题一对比聆听第二主题2、俄军主题二3、完整聆听呈示部C、请你将这六个主题串联起来,讲一讲这首作品要表现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事件: 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
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
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
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
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
溃
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
被
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
1882年,适值俄法战争七十周年,本曲在莫斯科全俄工 艺博览会举办的第六次交响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获得很大成 功。当时《俄罗斯新闻》评论道:“这次音乐会大概会长久 地留在所有听众的记忆里。柴可夫斯基频频谢幕。我们由衷 地庆幸,因为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不是伟大天才只有逝世后才 能被社会承认的时代。”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评论道: “……这一深刻的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波涛,庄严有力地在 大厅里回响。它用一种新的东西攥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 上。它气魄雄浑地表现了这一庄严的时刻,及其成功地描绘 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伟大力量。”
战斗主题
法军主题
《1812序曲》再现部
呈示部的压缩再现,当1、2、3、4四个音 乐主题依次出现后,音乐继续展开,最后 汇聚成疾风暴雨般的下行音列,描写法军 的溃败。
尾声
众赞歌由祈祷变 为赞颂。
骑兵音调发展为辉煌 的凯旋号角。
问题
对比展开部与再现部法军主题和战斗主题有 什么不同?
展开部听上去两主题交织在一起,好象不分 胜负;再现部法军主题逐渐被战斗主题淹没。 法军主题最终失败。
【俄】柴科夫斯基
序曲 OVERTURE
乐曲体裁之一,原文是“起始”、“ 开端”之意。序 曲的出现是在十七世纪初随着歌剧、清唱剧的出现而诞生的。
戏剧序曲:在歌剧、清唱剧、舞剧、话剧
等大型文艺音乐作品开场前演奏的管弦乐 曲,起到 暗示 剧情的作用。
音乐会序曲:管弦乐团在音乐会开始时
演奏的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 曲式并有标题。
再现部与尾声隆隆炮声相同吗?表示什么意思?
不同。再现部是反击的炮声;尾声是胜利的炮声、 是礼炮。
复听《1812序曲》
课堂小结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1.展开部法军主题和战斗主题交织在一起, 仿佛看到了一场殊死搏斗。
2.趾高气扬的法国军队在隆隆炮声中消失。
3. 听到了和平的钟声,希望人类不要爆发战争。
卡门序曲(比才) 奇)
“节日”序曲(肖斯塔科维
艾格蒙特序曲(贝多芬) 1812序曲(柴可夫斯基)
威廉退尔序曲(罗西尼)
春节序曲(李焕之)Fra bibliotek作者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著名 作曲家,代表着19世纪末情绪的作 曲家,他是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 的悲观主义者。在音乐创作的各个 领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主要作 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 响曲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 《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 《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 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管弦乐幻 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1812年序曲》、《意大利随想 曲》、钢琴组曲《四季》等。
通过本课的的学习我们应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音 乐具有叙事、描述性,它可以反映历史事件,把我 们带入到有声的历史事件中去。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法国国歌《马赛曲》——侵略者 沙俄国歌 俄国民歌 ——被侵略者
听旋律片断,感受音乐形象,分组讨论, 选择相应的词语,并说出理由:
思乡、军队、乐观
《1812序曲》呈示部
1、战斗主题
听
2、法军主题
记
3、俄罗斯军民I——思乡、抒情
写
4、俄罗斯军民II——乐观、轻快
唱
《1812序曲》展开部
交织发展,描写 激烈的战斗。
法
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
略
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
这
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
俄
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
导
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作品结构
乐曲以俄罗斯人民1812年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 的历史性胜利的主题。层次分明地叙述了1812年俄 法战争的过程:
俄国人民在战前过着和平宁静的生活。 敌人的侵略,和平生活秩序打乱,到处是骚乱和 不安 俄国军队在动员,俄法两军会战 俄国人民庆祝胜利,高歌欢呼
1880年10月,尼古拉·鲁宾斯坦(俄国著名钢琴家、 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创建人),请柴 可夫斯基为即将到来的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写一首 大型乐曲。他提出三个题目请柴可夫斯基选择:博览 会开幕、亚历山大加冕二十五周年、救主基督大教堂 落成。
柴可夫斯基围绕第三个题目展开构思。这座天主 教堂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中被毁的,作 曲家以俄国人民的抗法战争为创作素材,写成了这首 作品,称为“用于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礼, 为大乐队而作的1812庄严序曲”(简称《1812》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