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二年级下第1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下第1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下第 1 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一起来学习一个很有趣的数学知识——有余数的除法。
咱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老师这里有 8 个苹果,要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那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呢?咱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分,先给每个小朋友分 1 个,分完一轮还剩下5 个;再给每个小朋友分 1 个,分完第二轮还剩下 2 个。
这剩下的 2 个不够再给每个小朋友分 1 个了,这剩下的 2 个就是余数。
那咱们用算式怎么表示呢?8÷3 = 22 ,这里的 2 就是商,表示每个小朋友能分到 2 个苹果,后面的 2 就是余数,表示分完后还剩下 2 个苹果。
再比如,老师有 11 颗糖,要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那咱们还是一个一个地分。
先给每个小朋友分1 颗,然后再分1 颗,这样分两轮后,每个小朋友已经有 2 颗糖了,此时还剩下 3 颗糖,这 3 颗糖不够再给每个小朋友分 1 颗,所以 11÷4 = 23 ,这里的 2 是商,3 是余数。
小朋友们,那你们想想,如果有 15 个气球,要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会是什么情况呢?咱们一起来分分看。
先给每个小朋友分 1 个,再分 1 个,分三轮后,每个小朋友已经有3 个气球了,还剩下 3 个气球,所以 15÷4 = 33 。
那通过这些例子,咱们来总结一下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首先,有余数的除法就是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分到最后还有剩下的,剩下的部分就是余数。
其次,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为什么呢?咱们想想,如果余数比除数大或者等于除数,那说明还能继续平均分,就不应该结束啦。
比如 9÷4,如果余数是 4 或者比 4 大,那就说明还能继续分,就不满足有余数除法的要求啦。
那咱们在做有余数除法的题目时,要怎么想呢?比如说 18÷5,咱们可以想 5 乘几最接近 18 但又小于 18 ,5×3 =15 ,还剩下 3 ,所以 18÷5 = 33 。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郎萍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案讲解算式的写法:9÷4=2(个)……1(个)(板书)讲解算式的意义: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这个2就是商,剩下1个,就叫“余数”。
这个算式读作:9除以4商2余1.二、练习巩固。
谈话: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那么其他食品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先自己做,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看谁解决得好。
教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列式,帮助他们理解意义。
引导学生表述清楚、完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思考: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通过谈话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问题真多,商和余数表示的实际意义不同等。
三、体会余数与除数的关系1.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有余数的除法问题。
现在请你想一想,18瓶酸奶可以平均分给几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么办呢?请大家先思考,然后小组一起交流,并把想到的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小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2.汇报交流不同的分法,教师进行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说清算式的意义。
3.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谈到,同样是18瓶酸奶,每人分得的数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商和余数的单位不同……4.观察黑板上所有的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汇报,教师提示:余数都比除数小。
追问: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结合实际分酸奶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你们在野营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的除法PPT教学课件下载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或每几个分 成一份后,还有剩余的数,并且剩余的 数不够再分,这个剩余的数叫余数。
•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返回
(1)15个 ,每6个装一袋。
可装( 2 )袋,还剩( 3 )个。
□15 ○÷ □6 =□2 (袋)⋯⋯□3 (个)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2)16个
,每5个装一盒。
可装( 3 盒,还剩( 1 )个。
1□6 ○÷ □5 =□3 (盒)⋯⋯□1 (个)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2. 连一连,填一填。
(1)把11个 平均放到3个篮子里。
返回
…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方法二用除法算式
10÷3= 3(片)……1(片)
余 数
读作:十除以三商三余一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例1
15个面包,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
你知道这里的单位为 什么是“个”吗?
15÷4=3(人)……3(个)
答:可以分给3个人。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堂练习
1. 圈一圈,填一填。
青岛版(五年制) 数学 二年级 上册
8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情境导入
仔细观察右图,你发现 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 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
返回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探究新知
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方法一:3片3片地分
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精选5篇)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1、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讨论:分不完的怎么办?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
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二、解疑合探一(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1.1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苏教版(秋) (共28张PPT)
(2)7个小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 3 )个,还剩( 1 ) 个。
7÷2=□3 ∙∙∙∙∙∙□1
课堂练习
4. 摆一摆,填一填。 (1)16个○,每4个一份,分了(4 )份。
16÷4=□4
(2)16个○,每5个一份,分了(3 )份,还剩( 1 )个。
16÷5=□3 ……□1
知识梳理
【方法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表示平均分后不够再分而余下 的,因此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练习】 1. 填一填。
□÷3=□∙∙∙∙∙∙□,余数最大是(
);
□÷□=□∙∙∙∙∙∙3,除数最小是(
)。
知识梳理
2. 把一捆铅笔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最多还剩下几支? 【参考答案】1.2 4 2.4支。
【讲解】:先求出剩下的有多少本,再将剩下的本数平均分。
课后习题
8. 有一些糖,比20块多,比30块少,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还 余下2块,每个小朋友可能分到多少块?一共有多少块糖?
【参考答案】3 26 讲解:这些糖的块数在20和30之间,运用8 的乘法口诀可知每个小朋友应分到3块,8×3=24块,加上余下 的块数可求出一共的块数即24+2=26块。
课后习题
2. 看图填写算式。
14÷4=□3 (盆)……□2 (朵) 14÷3=□4 (朵)……□2 (朵)
课后习题
19÷5=□3 (盘)……□4 (个) 19÷3=□5 (个)……□4 (个)
课后习题
3. 口算。 14+7= 21 40÷8= 5 3×6= 18 9×5=45 49-7= 42 27÷9= 3 6×7= 42 6×8= 48 42÷6= 7
28÷4= 7 25÷5= 5 35÷5= 7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高伟
(三)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活动三:摆草莓
1、课件展示例1的问题情景:小朋友们请看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又可以怎样摆呢?会摆几盘呢?
2、提出活动要求:
师:在这道除法算式当中7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3叫做商
(7)、比一比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呢?
师:什么样的数是,余数呢?
数。
三、自我检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在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我们就要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剩余的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知识,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完成自我检测。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1、经历“分小棒”“分草莓”的过程,在把若干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想一想、把自己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摆草莓的过程。试着把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汇报:
师:同学们的这三个算式,都能表表示出分了3盘还剩1个,但是我们学数学是要求非常严谨和规范的,在数学中我们规定用……3盘和还剩1个分隔开。
7÷2=3(盘)……1(个)3表示什么?1呢?
教学策略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一、知识点解读1.余数的意义(理解)知识点:平均分时,当被分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剩下的部分就是余数。
教学要求:该知识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学生在学习了平均分的基础上,对除法的一次更深刻的研究。
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亲动手操作,比如利用小棒或圆片等学具分一分;或者画一画、圈一圈,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知概念的形成,从而为计算教学做好准备。
2.有余数的除法的读法、写法知识点:被除数÷除数=商……余数教学要求:在教学本知识点时,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可以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揭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再拿学具摆一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这样分层次进行,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相互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归纳,用表象支撑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点: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此外,教学该知识点时,要让学生规范其读法,读作:被除数除以除数商几余几。
规范写法: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要向学生强调要在商的后面点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秀7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优秀7篇)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一二年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除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法、讲解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一)平均分1. 将12 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12÷4=?(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三四十二12÷4=32. 3 个为一份,可以把24平均分成几份?(1)学生独立列式,明确平均分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24÷3=?(2)学生自主解答,说一说你用的哪句口诀?三八二十四24÷3=8(二)揭示课题师:平均分的情况我们都已经掌握,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种特殊情况: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一)二、讲授新课(一)分苹果1. 提问:把12 个苹果,每4 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1)学生用纸片代替苹果分一分,发现:正好分了3 盘。
(2)用除法算式表示:12÷4=3(盘)。
(3) 师总结:像这种刚好分完的情况叫做平均分2. 提问:如果每5 个苹果放一盘,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学生用纸片分一分,发现:放了2 盘还剩了2 个3.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种不能平均分的情况比如说:2 个人分5 块糖,3个人分10 个苹果……(二)分纸鹤1. 出示题目:将30只纸鹤,用线串起来,你会串吗?2. 学生用纸片代替纸鹤,串一串。
3. 学生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串的?4. 教师出示教材36 页的第一种方法。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篇一:有余数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有余数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余数的意义兰考县谷营乡东张小学潘素霞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用花瓣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找到如何求余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花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观看美丽的花朵,多媒体出示(有3瓣、4瓣、5瓣、6瓣的)2、请学生用12片花瓣试试拼出自己最喜欢的那种花。
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瓣是否有剩余?3、展示并将拼出的结果分为两类,突出显示有剩余的。
总结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品时也会遇到像这种不够再分,分后有剩余的现象。
二、摆一摆,比较感知(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了。
3、能把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问题: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摆一摆,解决新问题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1、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现在你还会摆吗?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做。
3、这1个草莓怎么不摆了?4、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问题:1、这个算式什么意思?2、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到了?(沟通算式、文字、摆的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3、这个算式如何写读作?如果不带单位读作怎么写?4、这个算式中的六个小圆点是什么意思?这六个圆点书写的注意事项是什么?5、这个算式是哪一种除法呢?为什么?(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下面这些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后反思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
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
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
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及余数的意义。
2.能正确地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典型例题1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分3支、4支、5支呢?(理解题意:题中共有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然后再分别以每人3支,4支,5支,分一分,说一说每次分得的结果。
)在平均分铅笔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可以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还有余数。
平均分完可以用除法表示,平均分后还有余数也可以用除法表示。
(1)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写成除法算式是10÷3=3(人)……1(支)。
这里的1叫做余数,这样的除法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10÷3=3……1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2)同理,10支铅笔,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2人,还剩2支,写成除法算式是10÷4=2(人)……2(支)。
10÷4=2……2读作:10除以2余2.要点:余数的单位名称有时与商的单位名称不相同,但应与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知识点: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剩余的已经不够在分一份,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练习11、17÷5=3……2 ,算式读作( ),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2、 18÷7=2……4,算式读作( ),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3、36÷7=5……1,算式读作( ),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典型例题2用4根小棒摆出1个正方形,8根摆2个正方形。
□□像这样用12、13、14、15、16、17、18、19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例题解析:动手摆一摆,写出算式12÷4=3(个)13÷4=3(个)……1(根)14÷4=3(个)……2(根)15÷4=3(个)……3(根)16÷4=4(个)17÷4=4(个)……1(根)18÷4=4(个)……2(根)19÷4=4(个)……3(根)从6种余数来看,余数可能是1,2或3,不可能是4,余数都比除数小。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优秀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方案设计(优秀12篇)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一、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口算,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所应用的乘法口决。
2.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3.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4.交流摆的结果,并板书:摆正方形可以摆2个余3个;摆三角形可以摆3个剩剩余2个;摆五边形可以摆2个剩余1个。
我们用11根小棒摆了这三咱图形,每次摆都有剩余。
板书:剩余。
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平均分时并不是都能整好分完,有时也会有剩余。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剩余的平均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1)小组交流,自主列式。
(2)学生板演,共同交流。
强调用省略号表示剩余。
剩余的个数叫余数。
出示算式:7÷2=3(盘)……1(个)(3)齐读算式。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会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题(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谈话: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样分?(指名说)刚才小朋友说一些不同的分法。
(有每人分1枝的、分7枝、8枝、9枝和10枝的)10枝铅笔,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谁能把这样分的情况填在表格里?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表格的第一行。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2 5 ―――提问:如果每人分3枝,会怎么样?每人分4枝、5枝、6枝,结果又会怎么样?谈话:下边分小组活动,大家轮流着分,一人分时,其他小朋友看,共同讨论分的结果,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把分的不同的情况填在表格里。
集体交流,完成表格的填写。
(2)讨论表格。
提问:看着表格,说一说刚才你们是怎么样分铅笔的?你们能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吗?(3)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讲述:刚才大家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对于平均分没有剩余的情况,你们会写除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
指定一个人上黑板写。
10÷2=5(人)10÷5=2(人)提问:10÷2=5,这道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谈话:对于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怎么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
出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人,还剩( )枝。
谈话:根据前三句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谁会写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算式的前半部分。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案【7篇】《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两种应用题和有余数除法的熟悉,进一步把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学会解答有余数除法的两种应用题,正确书写得数后面单位名称。
(三)培育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教具和学具教具:圆片。
学具:7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预备卡片口算1.()里最大能填几3()<13()5<394()<256()<50()7<678()<30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二)学习新课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今日学习应用题。
(板书课题)1.出例如37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支,还剩几支?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自己分分看。
着重说出分的结果。
(每人2支,还剩1支)怎样列式计算呢?(把一堆东西,要平均分,所以还是要用除法。
)73=2(支)1(支)答:每人分2支,还剩1支。
提问:(1)回忆刚刚分小棒的过程,商2表示什么?(每人2支)因此单位名称是支。
(2)余数1又表示什么?(还剩1支)因此单位名称也是支。
2.出例如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由学生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相邻的同学相互争论一下,用什么方法解答,为什么?(每袋装5个,说明每袋装的同样多,还是要把这些乒乓球平均分,所以要用除法)由学生试一试列式解答。
学生在试作过程中,可能会消失得数的单位名称不知怎样书写,这时组织学生争论,必要时,教师用圆片代替乒乓球,进展演示。
从而得出43里面有8个5,就是可以装8袋,余数的3,是还剩3个乒乓球。
板书如下:435=8(袋)3(个)答:可以装8袋,还剩3个。
引导学生把例3和例4进展比照。
这两道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一样点:都用除法解答,由于都是平均分。
不同点:例3,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一样;例4,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教师小结:我们在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要留意依据问题的要求书写得数的单位名称。
有余数的除法(余数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余数的认识)》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余数的概念,知道余数在除法运算中的产生和意义。
•学生能够识别除法运算中的余数,并理解余数与被除数、除数及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余数的存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举例,自主总结余数的特点和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发现的精神。
•通过余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1.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余数的概念及其在除法运算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被除数、除数及商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一个简单的除法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除法运算的结果,发现不是每次都能除尽。
2.引出余数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新课讲解1.讲解余数的定义,强调余数是在除法运算中不能继续除的部分。
2.通过实例演示余数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余数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余数与被除数、除数及商之间的关系,强调余数小于除数。
三、探究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余数的存在和重要性。
2.让学生举例说明余数的应用,如分配物品、时间计算等,加深对余数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判断除法运算中是否有余数,并找出余数。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余数的概念和特点。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与余数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作业布置1.让学生在家中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余数概念的理解。
2.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余数的知识解决,并写下解题过程和思考。
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探究学习和巩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余数的概念及其在除法运算中的意义。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6.1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
圈了( 7 )组,剩下( 2 )个。 23÷3= 7 (组)…… 2 (个)
课堂练习
有余数的除法
(1)9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 )人,还
剩( )支。
4
1
9÷2= 4( 人 )…… 1( 支 )
课堂练习
有余数பைடு நூலகம்除法
(2)9支铅笔平均分给4人。把分的结果画出来。
每人分分( 2 )支,还剩( 1 )支人。 9÷4= 2(支)…… 1 ( 支 )
活动1:(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探究新知
有余数的除法
正好分完。
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 3 )盘。 6÷2=3(盘)
探究新知
有余数的除法
把下面的这些 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活动2:(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摆一摆,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探究新知
13÷3=4(个)……1(个) 答:小明自己还有1个苹果。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余数的认识
有余数的除法
7÷2=3(盘)…… 1(个)
被除商
余
除数
数
数
课后作业
有余数的除法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课时练中选取。
人教版 数学 二年级 下册
6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情境导入
有余数的除法
活动:用9根小棒摆出下面的图形,各能摆几个?
情境导入
用9根小棒能 摆2个正方形, 还剩1根。
有余数的除法
用9根小棒能 摆3个三角形。
用9根小棒能摆1个五边形, 还剩4根。
探究新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会根据图正确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谈话: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样分?(指名说)
刚才小朋友说一些不同的分法。
(有每人分1枝的、分7枝、8枝、9枝和10枝的)
10枝铅笔,如果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谁能把这样分的情况填在表格里?
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表格的第一行。
提问:如果每人分3枝,会怎么样?每人分4枝、5枝、6枝,结果又会怎么样?
谈话:下边分小组活动,大家轮流着分,一人分时,其他小朋友看,共同讨论分的结果,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把分的不同的情况填在表格里。
集体交流,完成表格的填写。
(2)讨论表格。
提问:看着表格,说一说刚才你们是怎么样分铅笔的?你们能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吗?
(3)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讲述:刚才大家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对于平均分没有剩余的情况,你们会写除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
指定一个人上黑板写。
10÷2=5(人)10÷5=2(人)
提问:10÷2=5,这道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谈话:对于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怎么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
出示: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 )人,还剩( )枝。
谈话:根据前三句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谁会写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算式
的前半部分。
那么,还剩1枝,怎么样表示呢?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再写上1(枝)。
板书:10÷3=3(人)……1(枝)
提问:这道算式中有四个数,谁能说说前三个数的名称是什么?那么“1”叫什么名称?根据它表示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
讲述:它叫余数。
(板书:余数)
学会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由于带单位名称的除法算式是先出现的,所以可以先让学生学读把单位名称带进去的有余数除法算式,再读不带单位名称的有余数除法算式)
提问:把单位名称带进去,谁会读?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教学“试一试”的内容。
(1)谈话:每人分4枝,6枝也有剩余,你们能写出除法算式吗?先把算式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再
在书上填写完整。
(指名在黑板上写)
10÷4=2(人)……2(枝)
10÷6=1(人)……4(枝)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一起把算式读一读。
(2)讨论: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意思?
3、比一比。
提问:请你们观察一下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区别?
讲述:左边和算式是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是我们过去学过的。
右边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师读题,指名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操作,自己填空。
(3)集体核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第2题的图,提问:你从图中看出了什么?指名说。
(2)独立完成图下面的两道题目的填空。
(3)集体订正后提问:比一比上下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2)同桌互相读一读。
指名读。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问题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五、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