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语法特点。
本文将从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一、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主谓宾的基本结构构成。
在这个结构中,主语位于句首,宾语位于句末,谓语位于主宾之间。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这种结构简洁明了,没有冗余的修饰语,使句子表达直接、清晰。
此外,古代汉语还强调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通过并列句、对仗句等手法使句子更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二、虚词使用古代汉语的特点之一是虚词使用较少。
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如助词、介词等。
相较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使用更为简洁。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种类较少,用法也相对固定,如“之”、“乎”、“尔”等。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采用动词短语或借助动词表示,如“登山”、“入室”等。
三、动词短语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的使用较为灵活。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与其他成分组成的短语,用来表示动作、状态等。
古代汉语中,动词短语常用于表示完成的动作,或者用来表示动作的方式或结果。
例如:“飞黄腾达”、“惊天动地”等。
古代汉语的动词短语常用于修饰名词,作为描绘性的修饰成分。
这种修饰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句子结构、虚词使用和动词短语等方面。
古代汉语以简洁明了为特点,注重修辞的运用,使句子具备鲜明的表达风格。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对今天的汉语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 语法
第二章语法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语言理论之一。
汉语是一种更复杂、更完整的语言,在古代,大量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用汉语写成,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用汉语书写的,所以古代汉语语法对语言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有词法、句法和文法三种,其中词法主要研究古代汉语的词汇问题,句法主要研究句子的构成和句子之间关系,而文法则主要研究文章的构成及文章之间关系。
首先,词法主要研究古汉语的词汇问题,词法有实词、虚词、介词、副词和词组等多种形式,而且古汉语的词汇应用比今天更丰富多彩,它的词汇分类更加细致化,例如元音词、辅音词、繁音词、简音词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一般古汉语的词汇都比现代汉语的词汇多。
其次是句法,句法主要研究句子的构成和句子之间关系,古汉语的句法相比今天要复杂得多,不但有简单句,还有复合句、复杂句以及句子结构比今天复杂的极度复句。
此外,古汉语还有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句法构成,如疑问句、表语句等,它们的句子构成更加复杂,使用起来也比今天的句法更为复杂。
最后是文法,文法主要研究文章的构成和文章之间关系,古汉语的文章构成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古汉语文章分为四部分: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文章之间的关系通过引语、总结和抒情等展开,也有不同的文章框架,这些文章框架都是古汉语特有的,其文章构成也有比今天复杂的地方,如古汉语一般以整篇文章为一个整体,而今天更多的是以每段为一个整体。
古代汉语语法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提高了汉语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也为今天的汉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汉语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块砖石。
今天的汉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汉语的发展,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第三章 (古代汉语) 语法
二、动词、形容词
1.动词
跟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动词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及物动词
A组: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B组: 硕鼠硕鼠,无食我泰。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
第
三
语法
章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
一、名词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
左右欲兵之。
尔欲吴王我乎?
夫人之,我可 以不夫人之乎?
名词作状语
状态 态度 方位、处所 方式 凭借 时间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遂入见王,涕泣膝行。 晋楚不务德而兵争。 宰予昼寝。
他,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词,可对译为“别的”“其他的”。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及燕、梁佗国皆然。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可对译为“这样” 或“如此”。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柔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指示代词,可理解为“于+是(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4.无定代词
“或”和“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A.泛指假设的对象,译为“有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B.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或隐含着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莫,在句中作主语,指称人时意思是“没有谁”,指称事物时, 意思是“没有什么”。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实词和虚词●词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联系,它以一定的客观事物为概括的对象;●语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它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
●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依附于实词或语句。
二、偏正结构:(1)定语+体词性中心语eg.(定语)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2)状语+谓词性中心语eg.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定语)。
(论语·述而)(3)谓词性中心语+补语eg.君(定语)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齐策)eg.(定语)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诗经·邶风·北门)⏹体词:主要作主、宾语,一般不作谓语(判断句)⏹谓词:主要作谓语,也可以作主、宾语三、古代汉语的词类--实词●体词:名词(普通、专有、时间、方位名词) 数词(基数词、概数词、序数词)量词(物量词、动量词) 代词(人称、指示、疑问代词)●谓词:代词(指示、疑问代词) 动词(及物、不及物、能愿动词)形容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名词(1)普通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小国寡民)(2)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民族、国家名、朝代名●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庄子·秋水)●初,郑武公取于申,曰武姜。
(左传·隐公元年)(3)时间名词:●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
(李斯《谏逐客书》)●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左·昭四)(4)方位名词:●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
”(左传·成公二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二)、动词1、及物动词――能够带受事宾语●季氏将伐颛臾。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中国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通论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是古汉语不可缺少的内 容。从古至今它相对比较稳定,变化 并不像词汇那么大,所以主要讲古今 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语法一般分成词法和句法 两大类,先看句法:
一、句法
一)判断句 1、判断句含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 判断句。 我是教师。 今天是星期一。
注意: 这里讲的判断与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不同, 后者需要条件,属于逻辑推理,而古汉语中是指 人主观上对事物的一种判断,不一定需要条件。
5、数量成分的位置
量词有两种:名量词和动量词(二者都 表单位)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 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1)表示名量的数词可置于名词后面
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左传哀 公十五年)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问题,主要有几种 情况: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 后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
成宾语前置
4)代词“是”宾语前置 5)介词“以”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 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 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古代汉语语法
三、古代汉语被动句式
被动与被动句式 所谓被动,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动作的受事者。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五蠹》) 这种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 含义的被动句,被称为“无标志的被动句”。 被动句式: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 被动性。 现代汉语中典型的被动句式是“被”字被 动句式,而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式除“被” 字句外,还有其他的被动句式,如“于”字 句、“为”字句、“见”字句等。
五、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一般名词充当状语,必 须靠介词的帮助,即与介词组成介词词组 再作状语。 如:我们[在教室]上课。 只有时间名词和少数一般名词,才能直接 充当状语。 如:我们[明天]看电影。 他[感情]用事。 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 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 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 主要内容 • 宾语前置 句 判断句 被动
一、宾语前置
• 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 先后次序。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 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 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 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 谓语——宾语。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 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 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 “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三、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认定宾语具有谓语形容词或名词的性 质或身份。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 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陶潜《桃花源记》) “异之”即“认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 异”。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五)词类的活用关于词类活用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兼类:固定义、常用命:兼类词。
动词义,命令。
名词义,使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
而吴不受命。
”活用:非固定义、临时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降龙伏虎汗牛充栋洁身自好惊天动地祸国殃民严阵以待惊心动魄正本清源汗马功劳独善其身沉鱼落雁腾蛟起凤富国强兵丰衣足食闭月羞花大快人心兴风作浪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古代汉语句式语法
主谓倒装
助 动 词:你必须要ຫໍສະໝຸດ 。数量短语:贪官们不都一个个倒下 了吗? 少量名词:我们要历史的地看问题。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 〔状语〕 (定语)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2、介词结构“以……”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 衡传》 • 投以骨《狼》 •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 • • • •
定语后置
• 1.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 白玉一枚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2.“之”为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苟以天下之大
• • • • •
3.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客有吹洞箫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宾语前置
名词短语:黄河以北是我国棉花 的主产区。 动
不常用的
词:辱骂不是本事。
形 容 词:骄傲使人落后。 动宾短语:保护群众是我们的职责。 主谓短语:思想好最重要。
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一般用于主语之 后,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等。 动 词:我吃苹果。
形 容 词:枝叶茂盛。
常用的 动词短语:我们正开会研究这个问题。
形 容 词:我们不提倡奢侈。 不常用的 动宾短语:我爱看报纸。 形容词短语:我们要的是诚实和谦虚。 主谓短语:他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第三章古代汉语语法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及其研究一、《马氏文通》以前的《古汉语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由来已久。
古人对汉语语法的各种有意识的解释和研究,一般散见于哲学、经典、文献学、训诂学和词汇学的著作中,有的甚至著有专著。
战国时期,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和《古梁传》已经涉及到汉语的语序、句子成分和句型。
例子:a.《僖公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b.《庄公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公羊传》:“迁者何?其意也。
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描述: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
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例2:承德年:“秋天,国王的师被贸易军打败”。
《公羊传》说:“谁败了,包庇金败。
”但为什么不说打败了金?国王是不可战胜的,不敢当国王。
"说明当时运用被动句是指不如意、不愉快的事,为了隐讳晋军打败王师的事实,改用一个简化被动式代替主动式。
西汉初年:诗《毛传》提出“辞”的概念:《文王》“思皇多士”。
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
”传:“思,辞也”。
《苤q》:“薄言采之。
”传:“薄,辞也。
”《山有扶苏》:“乃见狂且。
传:“且,辞也”。
《载驰》:“载驰载驱”。
传:“载,辞也”。
《大叔于田》:“叔善射忌。
”传:“忌,辞也”。
即语辞,语助。
唐朝:左昭二十年孔英达提出“语法”的概念:“唐骏还打电话给他的弟弟说:‘如果你适合吴,我就死。
你应该鼓励它,并遵循它来治疗。
’(汉)傅千柱:“相互服从总比共同死亡好。
”孔英达说:“遵守意思,让成员跟随他的话。
在语法上,两个人之间的互动被称为‘阶段’。
仅仅让成员跟随自己的语言不能被称为‘阶段跟随’。
”1这种语法是古代书面语的习语。
按:“相自”——相垂直,各不强;“为了更好,为了更好。
”(宋代)洪迈提出了“句法”一词。
《容斋四书》:“其作文主旨的句法与前人有内在的相似性,音节响亮,这是不一样的。
”―指作文的“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實詞活用
目的:掌握實詞活用的種類、特點、 規律 重點:名詞、形容詞用如動詞 難點:活用的判定
對詞類活用判定
• 奏鼓簡簡,衎我烈祖。《詩經· 商頌· 那》 •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詩經· 周南· 關雎》 • 搖唇鼓舌,擅生是非。《莊子· 盜跖》 •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 • 讀其書未畢。《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屬於詞的兼類
名詞動用的條件
五 名詞+介賓短語/介賓短語+名詞
1 師還,館于虞。《左傳·僖公五年》 2 獨樂樂,與人樂樂,熟樂?《孟子·莊暴見 孟子》 3 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呂氏春 秋·上農》 4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蘇軾《石鐘山記》
名詞動用的條件
六 名詞+而/而+名詞
1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 策·齊策》 2 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 彭城。《史記·淮陰侯列傳》 3(儒者)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 論·相刺》
名詞+名詞
2 主謂結構(後一名詞動用)
(1)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戰國策·魏策》 (2)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陳 涉世家》 (3)於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馬 中錫《中山狼傳》
名詞動用的條件 二 副詞+名詞
1 晉靈公不君。《左傳·晉靈公不君》 2 臣聞之,為臣必臣,為君必君。《國語》 3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記·項羽本紀》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定義: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後,使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 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叫做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1 帶賓語 (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論語· 子路》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衛靈公》 (3)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教程之:语法
然也。
(《上书谏吴王》)
• 例①②中的第三处词“之”充当双宾 语中的近宾;例③④中的二处代词 “之”充当兼语。“之”充当兼语的 情况比较少见。
•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 称代词,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语法功 能并不完备,即除了能分别充当宾语 定语外,在上古它们都不能充当单句 的主语。此外,说它们并不是完备的 第三人称代词,还由于下面的两种情
①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 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 地,地尽而止;及燕、梁佗国皆然。
(《汉书·贾谊传》)
②昔诗人所刺,《春秋》所记,指象如此,殆
不在它。
(《书汉·杜邺传》)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的 用法。
• “他”作为人称代词来使用是中古时期才产生 的用法。
一是“之”和“其”除称代人以 外,还可以称代事或物。例如:
①请京,使居之。
(《郑伯克段于鄢》)
②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齐侯使宴婴请继室》)
③蛇出于其下,以肱(gong)击之, 伤而匿之。 (《鞍之战》)
④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 此知之。 (《信陵君列传》)
• 例①“之”代地点;例②代物;例③前一 “之”代蛇,后一“之”代伤情;例④ “之”代事情。
• 例①“尸诸城上”即“把尸体 陈列在城墙上”;例②“置诸 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 这二例中的“诸”是“之于” 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诸”都 是“之乎”的合音。
(三)疑问代词
•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 “何”、“胡”、“曷”、“奚”、 “安”、“恶”、“焉”等。这些 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 物,有的称代处所,有的具有两种 或三种称代作用。
②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同①)
古代汉语_语法
之 求 (同 退 , 上 故 ) 进 之 。 也
进 小 ) 子 鸣 鼓 而 攻 之 ; 可 也 。 (论
哉 大 ? 车 论( 棿 语 , 为 小 政 车 ) 无 杌 · 无
大 厚 ) 之 礼 而 归 之 。 (左 传 厉 为
十 焉 年 用 ) 亡 郑 以 陪 邻 ? (左 传 晋 侯 梦 僖 公 三 · 于
副词
指 代 副 词 词 副 词 敬 副 词 谦 定 副 词 否 气 副 词 语 态 副 词 情 间 副 词 时 围 副 范 度 程
副词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上能单独 做状语,接近实词;但是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 词.副词按照其表达的内容又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 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 词、谦敬副词、指代副词等几个次类。
动词的活用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 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 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 只在意义上。例如: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 孙丑上) 使动用法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 孙丑下) 一般动词 欲因此降武。(汉书李 广苏建传) 使动用法 涉间不降楚。(史记·项 羽本纪) 一般动词
本章习题
指出下列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 《满庭芳》)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一剪梅》) 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名词作状语
表示方位和处所: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 道苦之。(《寓言四则·黎丘 丈人》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 语·鲁语) 童子隅坐而持烛。(礼记·檀 弓上)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 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 传)
古代汉语语法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
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
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
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
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
“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
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
天下皆是也(这样的)
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
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所
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
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孰:指事,指人
何:何事。敢问何谓也(指的是什么)
安:指地方。沛公安在(在哪)
回答问题步骤:解释加点字
1)词性;2)功能(用法)3)今译
例:之:助词。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以:介词,宾语省略,可译成“把”。
(2)都有介词用法的虚词
以以介词用法为主:以五十步笑百步(以:助词,译作“凭借”。和“五十步”组成介
秦为知之(如果,连词)
与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
子厚与设方计(介词,给)
与人耕佣(介词,被)
连词(两者间并列):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地位平等,所以“与”是连词)
于:介词,引出时间、地点、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历试于天下(在);伤于矢(被)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主语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2 )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
。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 “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 )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d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 (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7 、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 )名+ 名。 a 名动+ 名→动宾,如“王天下”。b 名+ 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 名动+(于)+ 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 )形动+ 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 )名、形动+ 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 )助动词、“所”、副词+ 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 )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 )名动+ 而+ 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
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
8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 )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 )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 、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 或“是说这个吧”。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4)介词“以”的宾语的提前 . 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是以”即“因此”。 )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
6 、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 )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2 )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
2 、指示代词:(1 )“之、兹、其”,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 “之、兹” 泛指,c “之”作定、宾。 (2 )“此、是、斯”近指。a 表示“这”义。b 作主、定、宾语。c “此、是”可作判断谓语。d此和彼对应。 (3 )“彼、夫”远指。a 表“那”义。b “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 “夫”指示性较弱,多作定语。 (4 )“尔、若、然”,谓词性。a 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 在先秦,“尔”作定、宾语。 c “若”只作定语。d “然”多作谓语。 (5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 “焉”相当“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b 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示。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c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 相当“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 相当“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
6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
“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
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4 、形容词的活用:(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3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