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肝性脑病专家共识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3dba1a9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d3.png)
饮食调整
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以低蛋白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为主,避 免高脂肪食物。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监测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 止出现低钾、低钠等。
休息与活动
根据病情轻重适当安排休息与 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药物治疗
降氨药物
使用降氨药物如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以降 低血氨水平。
利尿剂
对于伴有腹水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有助于减 轻腹水。
发病机制研究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 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研究重点主要 集中在神经传导、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方 面,这些研究为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依 据。
病理生理研究
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到多个器官和 系统的功能异常,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各器官 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目前,这方面的研 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为进一步揭示肝性 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肝性脑病的概述 • 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肝性脑病的诊断与评估 • 肝性脑病的治疗与管理 • 肝性脑病的护理与支持 • 肝性脑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肝性脑病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性脑病(HE)是一种由肝功能衰 竭或门-体静脉分流引起的中枢神经 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意 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其他机制
• 其他机制包括氨基酸代谢紊乱、锰中毒、铁过载等也可能参与 肝性脑病的发病过程。这些因素也可能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肝 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
03 肝性脑病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肝性脑病通常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6cb399255a8102d276a22fee.png)
2 0 0 9 1 h i n J E x p 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 (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N o v e m b e r 2 0 0 9 ,V o l 3 ,N o . 4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年1 月 第3 卷 第4 期C
C型肝性脑病的亚型 2
M H E S H E 无临床及常规生化检测的异常, 仅用神经心理学或神经生理学检测方法才能检测到智力、 神经、 精神等方面的轻微异常 、 。 主要表现在认知 精神和运动的障碍 又可分为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类 E 发作性 H E 有诱因的 H E 自发性 H E 复发性 H E 持续性 H E 轻型 H E 重型 H E 治疗依赖性 H 常常在进食大量高蛋白食 物、 上 消 化道出血、 感染、 放 腹水、 大量 排 钾 利 尿剂应用后发生 无明确诱因即可发生 1年内有 2次或以上 H E发作 s t H a v e n 1级 相当于 We s t H a v e n 2~ 3级 相当于 We 经药物治疗症状可迅速缓解, 但停药后很快加重
推荐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1
证据等级 Ⅰ Ⅱ Ⅲ 数据类型 M e t a 分析或多项随机的试验结果 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的实验研究结果 病例报道研究或专家的推荐意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 肝性脑病的概念及临床分型 1 .肝性脑病的 概 念: H E是由急、 p o r t o 慢 性 肝功能 衰竭 或各 种 门 体 分流 ( s y s t e m i c v e n o u s s h u n t i n g ) 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 并排除了其他已知脑病的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 合征。 该 综 合征 具 有 潜 在的可 逆 性。 临床上可以 表现 为程度和范围较广的神经精神异常, 从只有用智力测验或电生理检测方法才能检 到人格改 变、 行为异常、 智 力 减退, 甚 至 发生 不同程 度的意 识 障 测到的轻微异常, h e p a t i cc o m a ) , E中 程 度 严重 的一 碍。过去所称的肝性 昏迷 ( 在现在看来只是 H E的全部。 期, 并不能代表 H 1 ] E病因不同可分为下列 3种类型 [ 。 2 .肝性脑病的临床分型: 根据 H a c u t el i v e r f a i l u r e ) E , A型: 急性 肝功能 衰竭 ( 相关的 H 常于起病 2周 内 出现 H E出现于 2~ 1 2周, 脑病症状。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时, 可有诱因。 B型: p o r t a l s y s t e m i cb y p a s s ) H E , 门 体旁路性( 患者存在明显的门 体 分流, 但 E者相 似。 这种 门 无肝脏本身的疾病, 肝组织 学 正 常。 临床 表现 和 肝 硬 化 伴 H 体分流可以是自发的或由于外科或介入手术造成。如先天性血管畸形、 肝内或肝 外水 平 门 静脉 的部分 阻 塞 ( 包括外 伤、 类 癌、 骨髓 增殖 性疾病 等 引起的高 凝 状态 , 所致的门静脉及其分支栓塞或血栓 形成 ) 以及 淋巴 瘤、 转移 性 肿 瘤、 胆 管 细胞癌 而引起门 体分流。 压迫产生的门静脉高压, C型: E , 慢 性 肝 病、 肝 硬 化 基础上发生的 H 常常 伴 门 脉 高 压 和 ( 或) 门 体分 E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中肝功能 衰竭 是 脑 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流, 是H 而 门 体 E临 床 症 状 的 轻 重 又 可 将 C型 H E分 为 轻 微 H E 分流居于 次 要 地 位。 根 据 H ( m i n i m a l H E , M H E ) E ( s y m p t o m a t i cH E , S H E ) ( ) 。 及有临床症状的 H 表2
2024版肝性脑病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肝性脑病ppt课件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9cdd5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7.png)
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氨代谢紊乱引起氨中毒是肝性脑病 十分重要的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
肝性脑病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病率为 30%~45%。
诱因
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 利尿、放腹水、催眠镇静药及麻醉药、 便秘、感染、尿毒症等可诱发肝性脑病。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手术指征
对于严重肝性脑病患者,如药物 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可考虑进
行肝移植手术。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是否符 合手术条件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术后管理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肝功 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 护理措施。同时加强患者心理支持 和营养支持,促进康复。
05
肝性脑病预防措施与生活调理
04
肝性脑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消除诱因,减少肠内毒物生成与吸收
控制饮食
01
减少蛋白质摄入,以植物蛋白为主,避免动物蛋白过多摄入。
灌肠或导泻
02
清除肠道内积食、积血或其他含氮物质,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
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细菌
03
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细菌,减少氨的生成。
促进有毒物质代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实验室检查项目
血氨测定
检测血液中氨的浓度,肝性脑病患者血氨通 常升高。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检查
肝性脑病常伴发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需 密切监测。
肝功能检查
包括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 功能损害程度。
凝血功能检查
评估凝血因子合成及凝血功能,有助于判断 病情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方法
01
02
03
03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PPT课件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b0c70510a6f524ccbf857d.png)
• • •
无损害
轻微型肝性 脑病
1级肝性脑病 脑病
2级肝性 脑病
3级肝性 脑病
4级肝性脑 病(昏迷)
图1 West-Haven分级与SONIC分级的对应关系
3
• •
表4:肝性脑病的神经认知功能变化谱(SONIC) 肝性脑病分级 精神状态 特殊诊断 无 无损害 无损害 隐匿性肝性脑病 无损害 损害 显性肝性脑病 从定向障碍到昏迷 不是必须但会出现
4
•
•
• •
3.神经生理学检测:包括脑电图和脑诱发电位。脑电图反映大脑皮质功能, 只有在严重肝性脑病患者中才能检测出特征性三相波,不能作为肝性脑病早 期诊断的指标。诱发电位分为视觉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和躯体诱发电位。 以听觉诱发电位P300诊断肝陛脑病的效能较高,而视觉诱发电位P300检测结 果的可重复性差。 神经生理学检测的优点是没有学习效应,结果相对特异,但缺点是需要专用 设备且敏感性差,与神经心理学测试结果一致性差。不推荐用于早期肝性脑 病诊断。 4.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及MRI主要用于排除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等疾 病,同时在A型肝性脑病患者可发现脑水肿。 (2)磁共振质谱分析(magnetic resoDancespectroscopy,MRS)和功能MRI可 获得脑内分子和功能变化的证据,诊断肝性脑病的效能尚处于研究阶段。此 外,腹部CT或MRI有助于肝硬化及门一体分流的诊断。
扑翼样震颤 无 无 有(除昏迷外)
(二)辅助检查
1.肝功能试验:如胆红素升高和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等,提示有
肝功能严重障碍。 2.血氨:空腹静脉血氨酶法测定正常值为18~72umol/L,动脉血氨含量为静 脉血氨的0.5~2.0倍,空腹动脉血氨比较稳定可靠。有研究表明,动脉 氨分压可能比血氨浓度能更好地反映肝性脑病病情的严重程度。肝性脑病 尤其是门一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多有血氨增高,但是血氨水平与病情严重程 度之间无确切关系。标本采集、转运方法及能否及时检测都可能影响血氨 结果。因此,采集血氨标本应该注意: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可过长,采血时 不能紧握拳头,标本需要低温转运并在2h内检测。
2024版肝性脑病PPT医学课件
![2024版肝性脑病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c4d61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9.png)
多学科协作与综合治疗 肝性脑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内科、 外科、营养科等学科的合作,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治 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新型药物与技术的研发
影像学检查
CT或MRI检查
通过CT或MRI检查,可以观察肝脏 形态、大小、密度等改变,以及有 无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
脑电图(EEG)
肝性脑病患者EEG表现为弥漫性慢 波,可辅助诊断肝性脑病并判断其 严重程度。
神经心理学评估
01
02
03
数字连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验
用于评估患者的注意力和 认知功能,肝性脑病患者 常表现为数字连接速度减 慢和错误率增加。
新型治疗方法的探索
介绍了近年来针对肝性脑病的新型治疗方法,如肝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等,这些方法为肝性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 径。
早期诊断与预后评估
阐述了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预后评估指标,如生物标志 物、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方法和指标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 改善患者预后。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详细解释肝性脑病的病因、发 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
通过图文并茂的PPT展示,让 患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肝性脑病 的病理生理过程。
强调患者自我管理和定期复查 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 重视程度。
心理干预在康复过程中作用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 施。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
介绍了肝性脑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功能异常等,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最后一节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最后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864965e0aef8941ea76e056d.png)
扑翼样震颤 无 无 有(除昏迷外)
(二)辅助检查
1.肝功能试验:如胆红素升高和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降低等,提示有
肝功能严重障碍。 2.血氨:空腹静脉血氨酶法测定正常值为18~72umol/L,动脉血氨含量为静 脉血氨的0.5~2.0倍,空腹动脉血氨比较稳定可靠。有研究表明,动脉 氨分压可能比血氨浓度能更好地反映肝性脑病病情的严重程度。肝性脑病 尤其是门一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多有血氨增高,但是血氨水平与病情严重程 度之间无确切关系。标本采集、转运方法及能否及时检测都可能影响血氨 结果。因此,采集血氨标本应该注意: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可过长,采血时 不能紧握拳头,标本需要低温转运并在2h内检测。
• 3.病情监测与评估:由于肝性脑病是程度较深和 范围较广的神经精神异常,尤其是C型肝性脑病, 具有可逆性或进展性,因此需特别重视肝眭脑病 病情的动态评估。 • 在肝性脑病病情监测和评估中,除了采用传统的 WestHaven分级标准外,ISHEN指南还推荐使用 SONIC分级标准动态观察评估病情变化。肝性脑 病的诊断及评估流程见图4。
六、治疗
• (一)治疗原则 • 肝性脑病是肝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早期识别、及时治 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常有生活质量 和工作效率下降,因此,应积极筛查和防治轻微型肝性脑病。 由于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的结果,故应从多个环节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二者治疗原 则基本相同。 • 主要有以下原则:(1)寻找和去除诱因。(2)减少来自肠道有害 物质如氨等的产生和吸收。(3)适当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4)根据临床类型、不同诱因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A型肝性脑病往往需要颅内压监测及降低 颅内压等特殊治疗措施,以下治疗措施主要针对发生于肝硬 化基础上的C型肝性脑病(包括轻微型肝性脑病)。
中国隐匿性肝性脑病临床诊治专家共识意见PPT课件
![中国隐匿性肝性脑病临床诊治专家共识意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dc7b19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e.png)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专家共识意见的制定过程是一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过程,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专家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专家共识意见的发布也可以引起更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探讨,推动
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规范隐匿性肝性脑病的治疗和管理流程,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同时,专家 共识意见的制定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医疗信息和服务,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
依从性。
02
隐匿性肝性脑病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隐匿性肝性脑病(Covert Hepatic Encephalopathy,CHE)是指无明 显神经精神异常表现,但通过神经心 理测试或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诊断的肝 性脑病。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可分为轻 微型CHE和重型CHE。
流行病学及危害
流行病学
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
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同 时戒烟限酒,以减轻肝脏负担。
提高患者的自我监测能力
教会患者如何观察自己的病情变化,如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就医。
心理干预
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工具,了解 患者的情绪、焦虑、抑郁等心理 状态,为后续的心理干预提供依 据。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感染
加强患者护理,保持环 境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
预防消化道出血
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 使用损伤胃肠道的药物
和食物。
纠正电解质紊乱
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 及时补充和调整电解质
平衡。
05
患者管理与随访
患者教育
提高患者对隐匿性肝性脑病的认识
肝性脑病完整版ppt课件
![肝性脑病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5c4b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a.png)
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肝性脑病有明显黄疸、出血倾向和肝臭, 易并发各种感染、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等情况,使临床表 现更为复杂。
Page 16
(五)辅助检查
一、血氨 正常人空腹静脉血氨为40~70g/dl,动脉血氨含量为静脉血氨 的0.5-2倍。空腹动脉血氨比较稳定可靠。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 病患者多有血氨增高。急性肝功能衰竭所致脑病的血氨多正常。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肝性脑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 ①严重肝病(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 ②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 ③肝性脑病的诱因; ④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增高。 朴翼(击)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理智能测验可发现亚临床肝性
脑病。
Page 21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图等将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Page 22
(六)治疗
治疗原发病:护肝等治疗,病毒性肝炎? 去除诱因 维护肝功能 促进氨代谢、清除 调节神经递质 对症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每日入液总量以不超过2500ml为宜。肝 硬化腹水患者的人液量应加控制(一般约为尿量加1000ml),以免血液稀释、 血钠过低而加重昏迷。及时纠正缺钾和碱中毒,缺钾者补充氯化钾;碱中毒 者可用精氨酸溶液静脉滴注 2.保护脑细胞功能 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以减少能量消耗,保护脑细胞功 能。脑水肿可可用20%甘露醇或与50%葡萄糖快速交替静脉推注,给予足够 的VitB、C、K、ATP或辅酶A。
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 eg:利福昔明(400mg/次,Q8口服)甲硝唑
益生菌制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②促进体内氨的代谢 L-鸟氨酸-L-门冬氨酸 鸟氨酸-α-酮戊二酸
中国隐匿性肝性脑病临床诊治专家共识意见PPT课件
![中国隐匿性肝性脑病临床诊治专家共识意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8d22f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e.png)
隐匿性肝性脑病概述
• 定义和流行病学:隐匿性肝性脑病是指由肝脏疾病引起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本共识意见将对该疾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等进行概述。
• 病因和发病机制:隐匿性肝性脑病的病因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其发病机制涉及 氨中毒、假性神经递质形成、氨基酸代谢异常等多个方面。本共识意见将对隐匿性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进行详细阐述。
临床表现
轻微神经精神症状
隐匿性肝性脑病患者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神经精神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行为异常
患者可能出现行为异常,如性格改变、易怒或暴躁、语言不清等。这些症状可能与患者 的肝功能损害有关。
运动障碍
隐匿性肝性脑病患者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如肌肉无力、颤抖、步态不稳等。这些症状可 能与患者的神经系统受损有关。
OHE的康复和长期管理
研究OHE患者的康复和长期管理 方法,减少并发症和复发风险,提 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OHE的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 现和遗传背景等,开展个体化治疗 研究,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 量。
谢谢观看
和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与护理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 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 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 训练等,以缓解不良情
绪,提高生活质量。
家庭与社会支持
鼓励患者家属和社会给 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 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 照顾,让患者感受到温 暖和关爱,从而提高其
生活质量。
06
隐匿性肝性脑病预防策 略及建议
生活质量问卷
使用针对肝性脑病患者的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如肝病生活质量问卷(CLDQ)或SF-36健康调查问卷,全 面了解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情感等方面的生活质量。
肝性脑病(0002)PPT课件
![肝性脑病(0002)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ebe14a168884868662d623.png)
2、肌肉产氨增多
病人烦躁不安肌肉抽搐致腺苷酸分解产氨
3、肾脏产氨增多
肝功能障碍伴有继发性碱中毒
3、如无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但学习、理解、注意力、应急 和操作能力有缺陷。神经心理智能测试(数字连接试验、轨 迹描绘试验、构建能力测试、画钟试验、数学符号试验等) 至少有2项异常。临界闪烁频率异常可作为重要参考。
4、有引起HE(C型、B型)的诱因。曾发生过HE对诊断有重 要帮助。A型者常无诱因。
5、排除其他代谢性脑病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尿毒症等 所致的脑病、中毒性脑病、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颅内 感染、精神疾病及镇静剂过量等情况。
5、基础疾病的治疗
A型及C型HE的病因分别是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因此,积极治疗肝 衰竭,可从根本上防治HE。
(1)改善肝功能 (2)人工肝支持系统 (3)肝移植术 (4)阻断门-体分流
提纲
1
肝性脑病的定义及分类
2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 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发因素及诊断依据
4 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及措施
5
临床用药
1、去除诱因 2、轻微型肝性脑病的治疗
(1)调整饮食结构,适当减少蛋白摄入量; (2)不吸收双糖 3、对症及支持治疗 (1)肠内营养; (2)锌的补充; (3)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4)加强基础治疗
4、针对发病机制采取的措施 (1)减少肠道内氨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生成和吸收 ① 清洁肠道;② 降低肠道pH,抑制肠道细菌生长 (2)促进氨的代谢、拮抗假性神经递质、改善氨基酸平衡
肝性脑病(精品ppt)
![肝性脑病(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e6460ea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5.png)
肝性脑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前驱 期、昏迷前期、昏睡期和昏迷期 。
发病机制
1 3
氨中毒
肝功能衰竭时,氨代谢紊乱导致氨中毒,是肝性脑病发生的 主要机制之一。
假性神经递质
2
肝性脑病时,假性神经递质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等大量
蓄积,干扰神经冲动的传递。
激素代谢紊乱
肝功能衰竭时,激素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肾上腺素能 神经递质增多等,也可能参与肝性脑病的发生。
病。
预后情况
病程长短不一
肝性脑病的预后因个体 差异而异,病程长短不 一,有些患者经过及时 治疗可以完全康复,而 有些患者则可能留下后
遗症。
复发风险
肝性脑病患者在治愈后 仍存在复发风险,需要 继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
式和定期复查。
并发症影响
肝性脑病可能引起其他 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 、感染等,这些并发症
如乱写乱画、随地大小便等 。
如昼夜颠倒、睡眠时间延长 等。
表现为简单的算术计算困难 。
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 及自身认知能力均有障碍。
中期症状
意识障碍
如嗜睡、昏睡、昏迷等。
扑翼样震颤
是肝性脑病最具特征性的神经系统体征,表现 为双侧肢体或单侧肢体出现快速的颤动。
行为异常
如乱穿衣裤、不认亲人等。
晚期症状
肝性脑病(精品ppt)
$number {01}
目 录
• 肝性脑病的概述 •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 肝性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肝性脑病的治疗 • 肝性脑病的预防与预后
01
肝性脑病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性脑病是一种由肝功能衰竭引 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综合 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 失常和昏迷等症状。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eb0c4fc658f5f61fb73666ed.png)
#指南#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 l opat hy,H E)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是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复杂。
为更好地规范HE的临床诊疗工作,5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6和5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6编辑部组织全国知名肝病专家就当前我国HE的诊断治疗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形成如下共识。
共识意见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见表1。
表1推荐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证据等级数据类型ÑÒÓM et a分析或多项随机的试验结果单项随机试验或非随机的实验研究结果病例报道研究或专家的推荐意见一、肝性脑病的概念及临床分型1.肝性脑病的概念: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或各种门2体分流(port o2 syste m i c venous shunti ng)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并排除了其他已知脑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
该综合征具有潜在的可逆性。
临床上可以表现为程度和范围较广的神经精神异常,从只有用智力测验或电生理检测方法才能检测到的轻微异常,到人格改变、行为异常、智力减退,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过去所称的肝性昏迷(hepati c co ma),在现在看来只是HE中程度严重的一期,并不能代表H E的全部。
2.肝性脑病的临床分型:根据HE病因不同可分为下列3种类型[1]。
A型: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 ver fa il ure)相关的HE,常于起病2周内出现脑病症状。
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时,HE出现于2~12周,可有诱因。
B型:门2体旁路性(portal syste m i c bypass)H E,患者存在明显的门2体分流,但无肝脏本身的疾病,肝组织学正常。
临床表现和肝硬化伴H E者相似。
这种门2体分流可以是自发的或由于外科或介入手术造成。
20424_肝性脑病PPT课件
![20424_肝性脑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622e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f.png)
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 、社交功能等方面的表现,以全面 评估肝性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 响。
10
03
肝性脑病治疗方法
2024/1/25
11
一般治疗原则
去除诱因
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发肝性 脑病的因素,如控制感染 、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紊乱等。
2024/1/25
改善肝功能
通过保肝、降酶、退黄等 治疗措施,改善肝功能, 减轻肝脏负担。
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肝性脑病 的综合诊疗水平
关注患者生活质量,推动肝性脑 病的全面管理
2024/1/25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5
27
脑电图
记录大脑电活动的变化,以检测 肝性脑病患者的脑电波异常,如 慢波增多等。
9
神经心理学评估
认知功能评估
通过一系列神经心理学测试,如 智力测验、记忆测验等,评估患
者的认知功能受损程度。
2024/1/25
情绪和行为评估
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异常, 如易怒、抑郁、行为失控等,以判 断肝性脑病对精神状态的影响。
尿液检查
检测尿液中的成分变化, 如尿蛋白、尿糖等,以辅 助诊断。
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 ,检测其中的氨、谷氨酸 等含量,以判断脑内代谢 情况。
8
影像学检查
2024/1/25
CT或MRI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 像技术,观察脑部结构和形态变 化,以发现肝性脑病引起的脑水 肿、脑萎缩等异常表现。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向家 属介绍肝性脑病的相关知识及护理技 能。
定期举办家属座谈会,让家属之间互 相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对患者的管理 水平。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通用课件
![肝性脑病专家共识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765464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a8.png)
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可帮助医生 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04
肝性脑病的治疗
一般治疗
去除诱因
控制感染、停止使用镇静剂、限制蛋白质摄 入等。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监测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调整饮食
保持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脂肪的饮 食结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吸氧、吸痰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 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肝性脑 病。
预后评估
肝功能评估
通过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功能状况,预测 肝性脑病预后。
神经心理评估
进行神经心理测试,了解患者认知功能和情 绪状况,评估预后。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了解脑部病变情况, 评估预后。
血液检查
检测血液中的氨、氨基酸等指标,评估肝性 脑病严重程度和预后。
其他非药物治疗
如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 择使用。
05
肝性脑病的预防与预后
预防措施
定期筛查
控制原发病
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早发现肝性 脑病风险。
积极治疗肝脏疾病,控制病情发展,降低 肝性脑病发生风险。
避免诱发因素
健康生活方式
避免过度劳累、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诱发 因素,降低肝性脑病发生风险。
肌肉张力异常
可能出现肌肉松弛或肌张力增 高的现象。
晚期表现
深度昏迷
患者陷入深度昏迷,无法唤醒 。
呼吸衰竭
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甚至呼吸停止等症状。
循环系统异常
可能出现心率失常、血压下降 等循环系统不稳定现象。
多器官功能衰竭
肝性脑病晚期常伴随多器官功 能衰竭,如肾功能不全、肺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09至2011年国际肝性脑病和氮代谢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 for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Nitrogen Metabolism,ISHEN)从肝性脑病的实验模型、神经生理研究、神经生理检测、影像学检 测及临床试验设计等方面颁布了系列的实践指导和共识,进一步规范了肝性脑病的诊治。印度国家
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013年,重庆)》。本共识旨在帮助医师在肝性脑病 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临床医师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可应用的医疗资源,
认真分析患者具体病情,以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 共识推荐意见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描述见表1例。
• 证据等级分为:
•
高质量(1级):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 (二)门一体分流异常
• 患者存在明显的门一体分流异常,可伴或不伴有肝功能障碍。
• (三)其他代谢异常
• 尿素循环的关键酶异常或其他任何原因导致血氨升高,如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均可诱发肝性脑病 ,而肝活组织检查证实肝组织学正常。
• (四)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 常见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包括消化道出血、感染(特别是自发性腹膜炎、尿路感染及肺部感染)、电 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如脱水、低血钾、低血钠)、大量放腹水、过度利尿、进食蛋白质过多、便秘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及使用安眠药等 镇静类药物。
肝病研究学会(the Indian National Assocmtion forStudy of the Liver)于2010年发布了轻微型肝性脑 病的诊疗共识,对于轻微型肝陛脑病的流行病学、诊断评价、发病机制、自然史以及治疗给出了推
荐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对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认识例。
•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肝性脑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
亡或治疗失败,而采用新的治疗方法则一些患者生存或治疗有效;或者在这一研
究中用常规方法,许多患者死亡或治疗失败,而采用新的治疗方法,“无”一例 死
亡或治疗失败
• lc
证据来自至少一项中等样本量的RCT,或者来自对一些小样本试验(汇集的病例数应达
到中等数量)所做的Meta分析
• ld
证据来自至少一项RCT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史
•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是一种由于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 一体循环分流(以下简称门一体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轻重程度不同 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encephalopathy)常无明显临 床症状,只有通过神经心理测试才能发现。绝大多数肝硬化患者在病程中的某些阶段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轻微型肝性脑病和(或)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 因之一。过去所称的肝昏迷(hepaticcoma),只是肝性脑病中程度严重的一级,并不能 代表肝性脑病的全部。
用资源的干预措施。
循证医学证据分级
• 表1:((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013年,重庆)》推荐意见所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分级
• 证据等级水平
描述
• Ia
证据来自大样本临床RCT,或来自多个随机试验的系统性评价(包括Meta分析),至少
应相当于一项设计良好的临床RCT中获得的证据
• lb
证据来自至少一项“全或无”的高质量队列研究,研究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全”部患者死
• 肝性脑病的命名和分类曾比较混乱,阻碍了肝性脑病的I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的发展。 直至1998年,维也纳第11届世界胃肠病大会(World Congress of Gastroenterology, WCOG)成立工作小组对肝性脑病进行了讨论总结,并于2002年在美国肝病学会的学会 杂志上发表了《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诊断及定量分析》。同时,美国胃肠病学学 会实践标准委员会(the Practice Parameters Committee of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于2001年发布了《肝性脑病的实践指南》这两份指南的发布对于肝 性脑病的命名和分类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中等质量(2级):进一步研究很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评估结果;
•
低质量(3级):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改变是不确定的。
• 推荐强度分为:强烈推荐(A):高质量证据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
微弱推荐(B):利弊关系不确定(因为证据质量低或利弊相当)时,不能确定为合理利
• 2a
证据来自至少一项高质量的非随机性队列研究(有或没有接受新疗法)
• 2b
证据来自至少一项高质量的病例对照研究
• 2c
证据来自至少一项高质量的病例系列报道
•3
来自专家的意见,没有参考文献或上面所提到的证据
• 注:RCT:随机对照试验
二、病因及诱发因素
• (一)导致肝功能严重障碍的肝脏疾病
• 各种原因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及肝硬化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占90%以上。目前,在我国引起肝 功能衰竭及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仍然是肝炎病毒,其中HBV约占80%~85%,其次是药物或肝毒性物 质,如乙醇、化学制剂等。妊娠急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及严重感染等也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的 发生。对临床反复发作的肝性脑病及治疗依赖性肝性脑病,要重视筛查在肝硬化基础上是否存在明 显的门一体分流异常。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 肝性脑病(包括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较 复杂,迄今未完全阐明。
• 存在以下几种学说 • 一、氨中毒学说 • 二、细菌感染与炎症反应 • 三、 γ一氨基丁酸神经递质与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 四、其他学说
• (一)氨中毒学说
• 约100年前提出的氨中毒学说目前仍然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1)氨使星形胶质细胞合成谷氨酰胺增加,细胞变性。而脑水肿及颅内 高压主要见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所致的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