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经济学分析论文
信用制度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支撑作用
信用制度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支撑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已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其中,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信用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加强。
本文将从信用基础设施建设、信用监管、信用机制创新等方面,深入探讨信用制度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支撑作用。
首先,信用基础设施建设是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信用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开始加大信用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例如建立了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个人诚信信息共享平台等,这些平台可以收集不同行业的信用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处理,从而更好地维护市场的公正和公平。
此外,还建立了社会信用体系,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估提供依据,从根本上推动了行业的优化和升级。
这些信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为我国市场经济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其次,信用监管也是信用制度的关键环节之一。
我国监管机构在信用监管上持有高度的重视,通过加大监管力度,遏制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等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例如打击信用欺诈行为、强制实施信用承诺等,这些举措都能够提高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意识,从而推动市场的公正竞争。
同时,信用监管也对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减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为市场经济提供了稳定支撑。
最后,信用机制创新也是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用机制创新层出不穷,例如大量创新型的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信用制度的水平。
比如,探索建立信用保险、信用贷款等方式,鼓励合法合规经营,纠正一些企业存在的信用问题,从而促进更多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信用制度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支撑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信用基础设施建设、信用监管和信用机制创新是其三大支柱,通过不断完善建设,加强监管力度,探索创新型信用机制,进一步提升信用制度的水平和效果,有助于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信用风险管理分析论文(共4篇)
信用风险管理分析论文(共4篇)第1篇:网络时代众筹融资的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1引言随着全民网络化的逐步实现,传统金融业开始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自身经营模式的改革,而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众筹融资也从中受益。
2014年12月,中国证券协会发布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方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标志着中国的股权众筹融资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监督与管理。
在2015年7月由国家多部门共同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明了目前中国的众筹融资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创新模式,其发展理应受到鼓励与保护。
中国的众筹融资起步相较欧美略晚,但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浪潮,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根据《2015年中国众筹市场发展报告》,中国目前有数十家家登记在案的众筹平台。
其中包括天使汇、京东众筹、淘宝众筹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众筹平台。
报告选取了2014年全国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13家众筹融资平台,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得出,截止到2014年底,该13家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总共产生融资项目达到9088起,涉及众筹融资金额达到13.81亿人民币。
众筹融资模式高速发展的背后,其背后所潜在的信用风险却不能被忽视,相对于已经构建起完整信用风险应对机制的传统金融业,依托于互联网存在的网络众筹融资一再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难度后,其信用风险也凸显出来,同时由于互联网的高覆盖率,高关联性,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其后果将是难以设想的,必定会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所以必须在了解潜在信用风险的前提下,提前构建可行的预防机制,确保众筹融资的健康发展。
2我国众筹融资存在的信用风险长久以来,传统的融资业务一直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信用风险领域之一,即便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如风险定价、风险评估、征信体系建立之后,信用风险管理依旧是一大难题。
受到融资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对称以及主观性影响,每年仍有大量的贷款无法按期收回。
信用的概述信用的形式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信用的概述信用的形式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信用是指在经济交往过程中,个体或组织在借贷、贸易、投资、合作等方面,基于对其信誉、信用记录、支付能力等的评估而得到的经济信任。
信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信用的形式可以分为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
个人信用主要指个人在贷款、信用卡、房地产购买、租赁和消费等方面的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
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个人的个性品质、收入状况、还款记录以及社会声誉等因素。
个人信用的评估对个人借贷、购买大件物品、租赁房屋以及担任职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企业信用主要指企业在融资、合作、招标投标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
它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管理水平、信用记录以及市场声誉等因素。
企业信用的评估对企业融资、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信用在经济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信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在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往往需要进行信息收集、谈判和监督等各种活动,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而信用可以使交易双方更加愿意相互信任,从而减少谈判和监督的成本。
其次,信用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在信用相对较好的经济体系中,由于交易双方相信对方会履行合同,双方更容易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这种长期合作关系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信用还可以促进资金流动和经济增长。
在金融市场中,信用可以为个人及企业提供贷款和借款服务。
这种信用的流通可以促进资金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从而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
然而,信用也存在风险和挑战。
一旦信用受损,将会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信贷风险的增加会导致贷款利率上升、融资难度增加,从而抑制经济发展。
因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信用是经济参与者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
总之,信用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信用的形成和运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促进资金流动和经济增长。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在金融危机下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贷风险【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运行。
在金融不断对外开放的今天,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银行能否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着手,提出了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措施。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现况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加强信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起主导作用,并决定外部风险。
1.1 内部风险1.1.1 素质风险。
是指因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
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
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
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有信用,守承诺的人才会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一)言而有信是一种如金子般闪耀着光芒的品质(应为“闪耀着金子般光芒”),有这种品质的人才会最终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则小寓言阐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老鼠惹怒了大象,它向大象求饶,并许诺会在关键时刻帮助大象,大象不以为意。
后来大象遇险,小老鼠救了它。
小老鼠固然弱小,大象起初并不相信它,甚至嘲笑它,但事实证明,只要信守承诺,有信用,在弱小的生命也能发挥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
信用,有时能带来更大的价值。
一个老国王要选一个孩子做继承人,他给孩子们煮熟的种子,告诉他们谁种出的花最美谁就是他的继承人,后来孩子们都把漂亮的花栽到花盆里,只有一个孩子承认自己没有中出来花,这个守信用的孩子便成为了国王的继承人。
信用,成就了它的价值。
有信用,守承诺的人才会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于是在南门立下一根木杆,说谁能把木杆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无人敢去,又加至五十两。
有一个人将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真的给了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开始变法,并大获成功。
正是因为他有信用,人们才能信服于他;正是因为他有信用,才能管理好整个国家,使其安定有序;正是因为他有信用,才能成就了自身的价值。
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信用,那便是失去了价值。
富兰克林曾说:“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狼来的》的故事就是典型案例。
放羊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欺骗村民,当他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他。
村民损失惨重,孩子没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失去了信用,也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假如一个人没有信用,那试问谁还会相信他?即使他在关键时刻说了实话,做了正确的事,人们也难分真假。
失去信用的人,终究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信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想要拥有信用必须持之以恒,但失去信用是在容易不过的事了。
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之一。
然而,近年来信用问题却频频出现,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信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信用与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
在信用领域,这通常表现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借款人隐藏自身风险,使贷款人难以做出准确的信用评估,从而产生信用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借款人在获得贷款后,可能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增加违约风险。
二、信用政策与货币政策政府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来应对信用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货币政策。
当信用市场出现失灵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如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来影响信用市场的运行。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引导,以及建立信用保障机制等措施,来降低信用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为了应对信用风险,金融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
其中之一就是进行信用评级。
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历史、财务状况、经营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估,可以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等方式来降低信用风险。
四、结论信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解决。
通过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完善信用保障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式,可以逐步解决信用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问题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存续状况和改造方案进行分析。
一、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政策、市场和历史等方面。
首先,政策因素是城中村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往往将工作重心放在城市扩张上,忽略了城中村的发展。
其次,市场因素也在城中村问题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土地稀缺,村民往往通过加建楼层、搭建简易房等方式扩张住房面积,进而形成城中村。
信用管理毕业论文
信用管理毕业论文信用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其在商业、金融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用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讨论信用管理的概念、意义、相关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一、信用管理的概念和意义信用管理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防范和控制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涉及信用评估、授信、风险管理、催收等方面,目的是减少信用风险,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
信用管理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企业或者个人识别信用风险,减少信用风险对经济活动的不利影响。
二、信用管理中的关键问题1. 信用评估信用评估是信用管理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涉及到对借款人或者业务合作方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应该给予授信和授信额度。
在信用评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历史、个人信誉等。
因此,信用评估需要专业的评估团队和评估方法来保证其准确、可靠。
2. 授信授信是信用管理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它涉及到向借款人或者业务合作方提供贷款、信用卡和其他金融产品等服务。
授信前需要进行严格的信用评估,避免授信给借款人或者业务合作方存在高风险的情况。
授信后需要对借款人或者业务合作方的财务状况进行跟踪监督,确保其按时还款。
3.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信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涉及到对借款人或者业务合作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风险的发生。
风险管理措施可以包括多种方式,例如提高贷款利率、担保、质押等。
4. 催收催收是信用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它涉及到追讨拖欠款项以及对违约借款人的催收工作。
借款人或者业务合作方出现欠款时,需要及时催收以避免经济损失的扩大。
三、信用管理中的解决方法1.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是解决信用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信用评估应该基于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数据,确保其准确、客观、公正。
2. 采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采用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可以有效减少信用风险。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引言诚信是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诚信缺失的问题。
诚信缺失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诚信缺失的原因,希望能够揭示其中的经济原因,为解决诚信缺失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1. 不完全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完全信息是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往往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这就存在着诚信问题。
卖方可能夸大产品的质量或者隐瞒产品的缺陷,买方则可能虚报支付能力或者恶意拖欠付款。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诚信的缺失。
不完全信息导致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增加,使得交易双方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作与交往的模型,例如声誉模型和契约模型,通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和完善的合同制度来增加交易双方之间的信任度,从而减少了诚信缺失的可能性。
2. 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诚信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经济活动中,各方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冲突。
例如,雇主和员工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对立,雇主希望员工努力工作,而员工可能会偷懒或者故意拖延工作。
这种利益冲突容易导致双方之间的诚信缺失。
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带来的诚信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激励机制,例如薪酬激励和监管制度。
通过给予合理的激励,能够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降低诚信缺失的可能性。
3. 规则和制度不健全规则和制度的不健全也是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规则和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非常重要,它们可以有效约束个人的行为,保护交易的诚信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规则和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导致了诚信缺失的发生。
例如,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格,容易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
此外,一些行业的自律机制也存在不足,监管不到位,容易导致诚信缺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规则和制度的建设,提高执法效果,加强行业自律,从制度上保障交易的诚信性。
关于国家信用的论文经济学
关于国家信用的论文经济学国家信用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展现的信用和声誉。
它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信用良好,可以增加其国际合作的机会,提高投资者和贸易伙伴的信任度,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因此,国家信用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家信用是国家形象的直接体现。
一个国家的信用良好,意味着其政府的稳定和可靠性,对国际合作伙伴、投资者和贸易伙伴都具有吸引力。
相反,信用不良的国家则可能受到投资者和贸易伙伴的回避和排斥,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维护良好的国家信用是一个国家间非常重要的工作。
其次,国家信用对于国家的财政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信用良好的国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融资,降低债务负担,为国家的财政和金融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相反,信用不良的国家可能面临高额的债务成本,加剧国家财政的困难。
因此,维护国家信用是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基础。
最后,国家信用对于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直接影响。
信用良好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受到尊重和关注,有利于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反,信用不良的国家可能被视作不可靠的合作伙伴,影响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维护国家信用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基础。
总之,国家信用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维护国家信用需要政府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家形象和声誉,在国际社会中展现出一个稳定、可靠和负责任的形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国家信用也对外部投资者产生重要影响。
信用良好的国家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推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例如,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凭借着稳健的国家信用,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国家信用还与国家的政治稳定息息相关。
一个信用良好的国家通常意味着其政治体系稳定、治理效能高。
这种稳定与效能可以增强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合作意愿和信任,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关于信用的金融学论文
关于信用的金融学论文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信用的金融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前社会下金融信用研究论文内容摘要、金融信用是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一环。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恶意逃废债行为,以至银行不良资产总量居高不下,金融信用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从分析金融信用的概念入手,指出金融信用不是国家(政府)信用,而是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整合,进而分析了金融信用缺失的社会、经济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信用征信法金融论坛信用交易环境重建信用秩序金融诈骗金融体系信用资源金融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存在和正常运转有赖于良好的社会信用。
但近年来,金融环境中信用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为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信用经济成了“赖帐经济”;因为三角债和现金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三角债和多角债的大量存在直接阻滞了信用链条。
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
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点以及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风险的反映点。
因此,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在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重建金融信用环境,整治金融秩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本文拟从金融信用的概念入手,走出将金融信用等同于国家信用的误区,进而分析金融信用缺失的社会经济根源,并对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信用体系提出建议。
一、金融信用的本质在西方,“信用”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
它表示价值交换滞后产生的活动,主要体现为商业领域,金融领域和流通领域赊销,信贷等交易行为。
简言之,即是对借的偿还。
金融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从产生伊始,就和信用相伴相生。
对于金融业而言,金融信用在金融业的资产中无可置疑的占有首要地位。
正如一位银行家所言、“信用是银行的生存之本”,金融信用作为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方面是银行必须确保存款人自由取款,另一方面需要贷款人确保按时、如数还本付息,缺一不可。
浅谈信用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浅谈信用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摘要: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信用体系被引入我国市场经济的各个层面,信用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否存在影响?其对市场经济是利是弊呢?本文就此谈下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信用、信用评级、信贷、市场经济人类社会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物置物阶段;随着货币的产生,交易也发展至以货币为媒介的第二阶段;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形成了以信用为基础的第三阶段,也可称之为信用经济阶段。
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经济交易方式是建立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信用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我国现代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发展至市场经济后,信用对经济的影响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承正比。
信用应用于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最被人所熟知的表现形式就是信贷。
将信用体系发展最具规模、系统最完善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将个人信用评级引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购房购车,小到行车购物,都与个人信用挂钩,即使是一次毫不起眼的公车逃票也会被记录在个人信用档案里,这种记录在银行等部门的内部信用系统中的信息,通过部门间资源共享,大大增加了个人信用账户的透明度,也为其应用在领域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信用系统使美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各种债权债务关系的密切,使信用成为维持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这一条件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引发各种债务危机、信用危机,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这种信用系统瘫痪所导致的经济危机不仅仅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会影响到全球的经济,以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为例,信用系统如此发达的国家,居然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次贷危机影响全球,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其负面效果至今无法消弭。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大致分为【1】:1、优级(Prime)贷款,贷款对象是信用评分最高的个人;2、准优级(near-prime)贷款,贷款对象是信用评分较高但信用记录较弱的个人;3、次级(subprime)贷款,贷款对象为信用评分较差的个人。
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
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有信用,守承诺的人才会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一)言而有信是一种如金子般闪耀着光芒的品质(应为“闪耀着金子般光芒”),有这种品质的人才会最终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则小寓言阐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老鼠惹怒了大象,它向大象求饶,并许诺会在关键时刻帮助大象,大象不以为意。
后来大象遇险,小老鼠救了它。
小老鼠固然弱小,大象起初并不相信它,甚至嘲笑它,但事实证明,只要信守承诺,有信用,在弱小的生命也能发挥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
信用,有时能带来更大的价值。
一个老国王要选一个孩子做继承人,他给孩子们煮熟的种子,告诉他们谁种出的花最美谁就是他的继承人,后来孩子们都把漂亮的花栽到花盆里,只有一个孩子承认自己没有中出来花,这个守信用的孩子便成为了国王的继承人。
信用,成就了它的价值。
有信用,守承诺的人才会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商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于是在南门立下一根木杆,说谁能把木杆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无人敢去,又加至五十两。
有一个人将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真的给了他五十两黄金。
商鞅获得了百姓的信任,开始变法,并大获成功。
正是因为他有信用,人们才能信服于他;正是因为他有信用,才能管理好整个国家,使其安定有序;正是因为他有信用,才能成就了自身的价值。
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信用,那便是失去了价值。
富兰克林曾说:“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狼来的》的故事就是典型案例。
放羊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欺骗村民,当他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他。
村民损失惨重,孩子没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失去了信用,也失去了自己的价值。
假如一个人没有信用,那试问谁还会相信他?即使他在关键时刻说了实话,做了正确的事,人们也难分真假。
失去信用的人,终究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信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想要拥有信用必须持之以恒,但失去信用是在容易不过的事了。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问题的论文
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问题的论文推荐文章关于国际市场竞争的分析论文热度:浅析市场经济下诚信缺失的相关论文热度:关于市场与金融的3000字分析论文热度:关于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的论文热度:浅谈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热度: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市场经济下诚信问题的论文篇一《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缺失的危害及应对》摘要: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乃至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轨迹,企业缺少最基本的诚信是重要原因。
本文从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失信行为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危害,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诚信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失信;市场经济;诚信建设一段时间以来,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再到“牛肉膏”……,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
不仅个人和小企业涉案,甚至著名的大企业也位列其中。
正如温家宝指出:“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诚信缺失,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一、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一)诚信的本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
首先,诚信体现为道德问题。
诚信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是避免各种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道德资源;其次,诚信又是法律问题。
诚信作为人们的行为范式和人际关系模式,需要制度化才能持久,才有力量;第三,诚信是一个社会学范畴。
诚信不仅是一种经济制度,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和道德制度。
诚信作为一种经济、文化、社会理念,现在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诚信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诚信与市场经济首先体现为一种对立的关系。
因为市场的自发性和市场主体的趋利性特点决定了每一市场主体都要千方百计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利益驱动将导致市场主体不择手段,因而产生非诚信行为。
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
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无诚则无德,无信事难成,当今社会,没有一项事业能够建立在无诚无信的沙滩之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关于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年级关于以信用为题的议论文精选五篇(一)我国流传着许多有关诚信的名言,如“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
”“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
”等等。
的确,诚信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果失掉了别人对自己最基本的信任,我们岂不是会成为人人避之的独行者?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数不胜数的诚信的人有如繁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臾骈不负信,赢得世人尊敬;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
时空变幻,可诚信依然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许多伟人也是诚信的坚守者和力行者。
宋庆龄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有一次许诺幼儿园的孩子们“六一”要去看望他们,但“六一”那天天气突变,倾盆大雨下个不停,老师和孩子们都以为她不会去了。
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宋庆龄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孩子们兴奋不已,也感动的留下了眼泪,事后她说:“既然我说了,就得守信。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诚信这一美德却被一些人逐步淡忘和遗失。
君不见,为了牟取暴利,商家们给猪肉注水,用福尔马林浸泡海鲜,君不见,屡见不鲜的假烟假酒,毒大米,劣质奶粉,黑心棉,摧残了多少鲜活的生命!面对那些层出不穷的骗子,防不胜防的骗术,以假乱真的产品,在善良人们无奈与无助的背后,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诚实守信的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不要漠然地说这些与我无关,与同学约好时间却没有准时出现,在考场抄袭作弊,毕业后迟迟不偿还助学贷款,这些难道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吗?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与我无关?也许你还会说,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到了作大事的时候,我自然会讲诚信。
殊不知,高尚的品德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修养而成,在小事面前尚不能以诚信严格律己,何谈大事?一种在小事中养成的惯性只会让我们在背离诚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于信用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信用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引言信用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通过信用体系来进行交易、贷款和投资等信用行为的一种经济模式。
信用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资本流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信用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讨论信用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问题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信用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信用经济中,借贷双方通常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而另一方对于信息了解有限。
这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借贷方可能会隐瞒风险信息,从而使得贷方面临更大的风险。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鼓励并规范企业、个人的信息披露行为。
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严厉打击,以提高信用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公平性。
问题二:信用评估的不准确性信用评估是信用经济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对于借贷双方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往往面临着不准确性的问题。
很多时候,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较大,导致贷方面临不必要的风险。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新的评估方法和技术。
比如,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信用评估,利用更全面、更准确的数据和算法分析,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问题三:信用风险的传导信用风险的传导是信用经济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信用经济中,一家公司或个人的信用危机往往会对其合作伙伴和整个市场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
为应对信用风险传导的问题,可以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设。
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和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的信用风险隐患。
此外,加强跨机构、跨领域的信息共享和合作,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化解信用风险。
问题四:信用经济的道德风险信用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道德风险。
在追求信用的同时,一些借贷双方存在着道德风险,比如欺诈、逃废债等行为,给整个社会经济秩序带来了不良影响。
解决道德风险问题需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教育。
《2024年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范文
《信用风险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风险成为金融市场、信贷机构及各类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个核心风险因素。
为了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并管理信用风险,本文旨在从理论到应用层面对信用风险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二、信用风险理论概述1. 定义与特点信用风险是指因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方无法履行合同约定所导致的潜在损失风险。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风险的不确定性、长期性以及涉及主体众多等方面。
2.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债权方对债务方的信用状况了解不足。
(2)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的波动导致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从而影响其履行债务的能力。
(3)政策与法律因素:政策调整或法律环境变化可能影响债务人的还款能力。
三、信用风险模型研究1. 传统信用评分模型传统信用评分模型主要依据债务人的财务数据、历史信用记录等指标进行评分,从而预测其违约概率。
如Z-score模型、FICO评分等。
2.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1)KMV模型:基于Merton模型和期权定价理论,通过计算违约距离来预测企业的违约概率。
(2)Credit Metrics模型:以资产组合的当前市场价值为出发点,评估资产组合在特定时期的潜在损失。
(3)Credit Risk+模型:专注于对特定类型债务人的违约事件进行建模,并计算违约损失的分布情况。
四、信用风险的应用研究1. 在银行业的应用银行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之一,银行在风险管理中大量使用各类信用风险模型进行客户的信用评级和信贷审批决策,通过科学的计量和分析降低信用风险损失。
2. 在资本市场中的应用在资本市场中,通过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估和评级,有助于投资者判断投资对象的风险程度和收益预期,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也是证券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研究展望与对策建议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化对信用风险理论的研究,探索更为科学和精准的评估模型,特别是对非财务因素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徐志才蒋根弟""信用""两字在《辞海》上解释是:""诚实不欺,遵守诺言""。
众所周知,自古经商之道在于一个信字,中国古代季布很守诺言,故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片""之佳话。
因此,对国人来说,信用本该不成问题,因为自古以来,讲信用、重承诺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一、市场经济需要信用近年来不讲信用的人渐渐有增多之势,以至有关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信用危机""。
看来信用已成为问题,是该引起国人的警觉和重视了。
一到晚上,当你打开电视机观看电视时颇具诱惑力的广告词及画面使人心动,什么营养品、保健品、治疗仪等,但实际效果呢?大概只有广告主自己知道。
当你走出家门时,看到的是大到几十平方米,小到豆腐干似的广告应有尽有,如性病医治、电脑培训、高薪诚聘、专业钻孔、磨地板、办证、小型装横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在当今所有广告中(包括合法的、非法的)有62%是正确的,有27%是带有欺诈性,11%是无中生有的。
也就是说有38%的经济交往信用上是有问题的。
只有你碰到了,才知道实际情况与广告内容大相径庭。
有这样两个事例:①王某在某地购置了一套27万元的住宅,并且准备进行装修。
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有一装横公司拥有一流的技术、设备、专业人才及价格实惠等等,于是,王某与该装潢公司签订了装潢合同。
合同签订后,王某按规定支付了第一期工程款2.7万元,装潢公司做了一个星期停下了,过了5天后又来了,但做了3天,又停下了,事后王某几经交涉,但装潢公司既不退款,又不开工。
最后王某了解到该装潢公司只有经理一人,根本无专业人才、设备等,是一家皮包公司,他将业务接来后又转包给其它单位。
至于报上说的,合同上承诺的都是空的。
王某问此事怎么办,损失怎么办时,该公司称:""我们也没有办法,是他们(指他的承包方)不守信用。
消费信用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消费信用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实现信用卡发卡业务的公司化改造信用卡业务及其他银行卡业务主要是增加储蓄的治理理念产生和进展的,目前由于治理层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银行庞大的组织架构特别是金融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信用卡发卡业务一直由银行的零售业务部负责,而在国外成熟市场中,信用卡业务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进展的信用卡公司全权运作,发卡业务的公司化改造并非易事,公司化改革涉及组织结构的设计、未来公司与现有传统银行零售服务的资源重组、未来公司业务和产品的重新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在公司化改造过程中,我们应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业务运营机制和组织结构合理、责权明确的治理体制。
1.机构公司化按照市场化的原则,ZG银行可将现有银行卡业务部门改造为银行卡公司。
银行卡公司由所在银行控股,同时为促进银行卡公司的长期进展,可以汲取海内外的资金或技术、机器设备入股,采取中外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形式。
银行卡业务经营规模较大的银行还可根据ZG业务量的进展状况,在各地成立区域性银行卡分公司。
2.经营集约化以总公司为统一法人,对分公司实行垂直领导与治理,由总公司统一决策、集中调配业务资源:加速建立集中式业务处理模式,逐步将卡片制作、对账单发送、授权与客户服务、账务处理等职能集中至总公司。
3.服务延伸化由于发卡业务是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一个方面,银行卡发卡业务的经营必须建立在传统零售业务经营服务的基础上,信用卡发卡业务公司化经营后,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零售业务XX点优势,将信用卡的服务延伸到储蓄XX点的柜面。
4.利润中心化信用卡公司要以利润作为经营的中心目标和最终目的。
在公司化运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真正树立“利润中心”观念,切实强化成本核算,要逐步做到对业务流程中每一个环节的作业成本和利润贡献度都进行精算,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和利润目标治理;第二,以利润贡献度的高低作为业务考核的主要尺度,不论是分公司内部的利益分配还是总公司对各分公司的利益分配,均应以利润贡献度的高低作为最高要的参照标准,向利润贡献度高的人员、部门和分公司倾斜,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论信用的构成要素及其经济特性
论信用的构成要素及其经济特性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信用本身的内部分析发现,信用是由信任和信任的效用两个因素构成的。
其中,信任是信用形成的基础,没有信任就不可能形成信用;信任的效用是信任产生的社会影响,没有效用的信任就仅仅是信任,而不是信用。
经济信用就是基于经济属性的信任所产生的经济效用的综合体现。
经济领域的信用的经济属性使其具有一个鲜明的外在特征,即经济信用是可以计量和评级的。
关键词:信用构成要素经济特性到目前为止,诸多信用概念的研究都追根溯源,从古籍经典中去探求理论支撑。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舍近求远的研究思路。
对于信用概念、尤其是经济信用的概念而言,只需从信用本身的内在构成出发,就能发现其本质性特征。
信用:信任之效用(一)信用的基础因素:信任任何信用的基本内容首先是信任,“心理上的信任是一切信用形式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吴晶妹,2002)。
几乎所有的语言类工具书对信用的解释,除极少数的义项外,大多都直接含有“信任”一词,即便不是直接含有“信任”的义项,其内涵仍然是以信任为基本内容。
比如:有的工具书将信用解释为“谓以诚信使用人”、“相信和采用”。
很明显,前者包含着对人的信任;而后者的“相信”几乎与“信任”是等义的。
有的工具书将信用解释为“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而借贷活动的产生首先需要贷出者对借入者的信任。
还有的工具书将信用解释为“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可以按时偿付的,如:“信用贷款”,以及“指银行借贷或商业上的赊销、赊购”。
显然,这些义项中也包含着信任的成分。
当然,更权威的且常被引用的论述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解释:“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
其次,从现实来看,没有企业之间的信任,就没有商业信用的产生;没有人们对银行的信任,银行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也就谈不上银行信用;没有人们对一国政府的信任,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发行国债,甚至不能发行信用货币,也就不存在国家信用;没有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的偿还信任,消费者也就不能取得相应的消费信用;没有人们对一些金融交易契约的信任,也就不可能产生信用衍生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的经济学分析论文一、信用问题概揽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的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得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
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
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
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汕头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经济活动中的契约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经济人”,“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信用行为)的动机。
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信用行为作为“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信用行为的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信用问题,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从理论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
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信用契约,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则优选守信,反之,则失信;当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优选失信,反之,则宁愿守信。
如医疗行业中,正规大型医疗机构中的少数医务人员做“医托”,把来就诊的病人介绍到私人机构就诊,从中提取回扣,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在西方国家则是吊销医疗执业资格而永不能从事医疗职业,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中国则是通过一番教育或罚款惩处后,仍继续原医疗职业,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
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
二是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二手车市场或柠檬市场)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
在实际经济交易时,假设有甲、乙两方,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则甲方损失。
此后,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交易,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
市场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守信行为遭受损失,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失信者逐渐增多,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
三是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
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交易对象众多,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在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
二、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诠释传统主流经济学对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
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信用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
1、确定性效应。
行为经济学中的前景理论认为,人们是厌恶风险的,与可能的结果相比,人们更青睐于确定的结果,既便可能的结果有更好的预期价值。
例如在以70%的概率获得300元和100%概率获得150元之间选择,前景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后者;又如,纳税人在分项扣除和标准扣除之间选择时,预期效益理论认为人们会选择节税最多的结果,而前景理论认为,在风险与安全之间,纳税人更应选择后者,尽管两种都节税,但与标准扣除相比,分项扣除更缺乏保障、更不确定,故更有可能选择标准扣税。
对信用问题的分析,也存在确定性效应。
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是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关键在于哪一方的收益更有保障就易于选择哪一方,假如当选择守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选择失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失信行为,因为守信时有30%被蒙骗的可能性;当选择守信时收益300元的概率是100%,选择失信时收益500元的概率是70%,此时,该交易主体会倾向于选择守信行为,因为失信者有30%被惩罚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推定,假如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规范、简明、易于操作,且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严厉,威慑作用强大,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易于辨析,使守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使失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这样,就促使交易主体优选守信行为取向;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繁琐、难以操作,且对守信行为的保护性差,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力,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难以辨析,使守信者的风险确定性大于其收益,使失信者的收益确定性大于其风险,甚至守信也会面临一定风险,且失信的风险小,在这种扭曲的情形下,交易主体就会优选失信行为取向。
2、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
人们在最终决策时依赖于信息显示,尽管这些信息对决策并非真正有用。
由于人们对信息处理的方法是多样化的,这可能导致其偏好与选择的不一致,即产生所谓的分离效应。
如抛硬币就表明了分离效应对决策的影响:在第一次抛硬币打赌的结果出来以后,问所有参赌的人是否愿意再赌一次,大部分的回答是“第二次赌取决于是否赢了第一次赌”,尽管第一次赌的输赢与第二次赌的实际结果的影响不大;若第一次赌赢了,大多数人愿意再赌一把,否则,大都不愿再赌。
当期的风险态度和决策受前期决策实际结果的影响,前期盈利增强人们的风险偏好,以平滑当期的损失;前期损失会加剧以后损失的痛苦,人们的风险厌恶会增强。
如果失信者在前期的收益经常大于成本,会助长其失信偏好,不断重复失信行为。
如股市中的“黑幕”,就是因为违规者造假获得的收益远大于违规成本,利润颇丰,且每次违规后所受到的处罚很轻,所以,股市上存在不少职业造假违规的专业人士。
股市中因不诚信而造假的触目惊心的案件,在初期只是小规模的造假失信行为,但因屡次造假成功而受到激励,以致愈演愈烈,演化成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造假案例;相反,若伸手必捉、严惩不怠,失信者就会被强化为风险厌恶者,失信行为就会受到抑制,守信行为就会受到弘扬。
3、从众行为。
不守信用的从众行为源于行为主体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从内因看,行为经济学由心理角度分析得出,人们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受到身边因素的影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从众行为。
我们可用下面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有两家饭馆相互紧挨着,每个顾客都要从中选择一家来就餐。
第一位顾客选择在哪家就餐是完全根据他自己的意愿,而下一位顾客除了按他自己的喜好来做决定之外,还可能受第一个顾客的影响,如果前两个顾客的选择相同,则第三个人看到其中一家饭馆有两个人在用餐,而另外一家却没有顾客,也可能会选择人多的饭馆。
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所有的顾客都会选择同一家饭馆就餐。
但是实际上,选中的那家饭馆很可能是差的。
上述理论可用来分析信用问题,失信者通过观察别人的信用选择行为,或通过不合理的推理认为他人选择失信行为而获得了利益,并且看到失信后被惩处的代价低于失信所获得的收益,即使被惩处,大多只是被要求弥补对方成本或罚点款了事,个人受到制裁甚少,这样,无形中诱发和刺激了消费者个人或企业管理者们产生了“法不责众”、“跟风无过”的心理,这种从众心理所导致的行为,不是其他失信者的简单复制和添加,而是不断总结和提高失信的技巧,后果更严重。
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经济活动之中的,周围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从众心理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根据行为经济学家的观点,人的行为不仅仅受到自私心理的支配,而且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
价值观是用以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个性之中支配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内心尺度。
市场经济下,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各种诱惑随之产生,相应地,一些丑陋现象也相伴而生。
一部分人以个人的利益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不守信用而欺骗另一方交易者。
从外因看,产生这种从众行为的外部原因在于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太小。
行为经济学家指出,人们作决策、作判断时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
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法必定要受到惩罚。
如果在完全理性的情况下,人们不会选择触犯法律。
失信者之所以“以身试法”,在于他们觉得失信带来的收益可能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正是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使得交易主体在作决策判断时,不会是完全理性的。
正如一个小偷在他第一次行窃“成功”后,发现获得的“收益”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尝到甜头后胆子会越来越大,罪行也会越来越严重。
同理,当交易一方发现不守信用带来的收益远大于失信行为暴露后所付出的成本,那么非完全理性的一方交易者会为了收益而放弃诚信操守。
另外,监督成本过高,违规成本、诉讼收益太低,这就诱致众多行为人选择失信,失信案例层出不穷,社会信用普遍较差。
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信用问题治理信用问题治理是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不断探索并力求予以解决的课题,构建合理的信用制度是解决信用问题的主题。
笔者根据以上对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从三个层面提出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1、第一层面是根据确定性效应,构建规范、简明、易于操作的信用体系,交易主体易于辨析守信或失信的风险和收益,把自己规范在自觉守信行为层面。
按照前景理论中的确定性效应,人们面临“获得”,倾向于“风险规避”,所以,应创造条件,增加人们面临“获得”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