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共37页文档

合集下载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先验论和反映论的历史发展

2017年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先验论和反映论的历史发展

我们在学习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时,会遇到先验论与反映论的对⽴,这两个观点都是之前所学知识的延续。

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同⼀性问题的时候,产⽣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论是先验论还是反映论,都属于可知论。

先验论唯⼼主义认识论的⼀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

其认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

就⽐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们的经验是⽆法认识理念世界的。

⼈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的⼼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激活。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它是先于经验⽽存在的。

在中国的哲学史中,也有先验论的⼏个代表思想,例如孔⼦思想中有“⽣⽽知之”的“圣⼈”;孟⼦⿎吹“不学⽽能”的“良能”和“不虑⽽知”的“良知”;王守仁宣扬“⼼外⽆物”,“⼼外⽆理”……这些思想都讨论了⼈们终极理念的来源,都可以认为是先验论的代表。

⽽反映论中也包括直观的反映论和能动的反映论,现在甚⾄有⼀种观点认为,能动反映论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也叫做⾏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S-R刺激叶反应”)。

然⽽这种观点就混淆了能动与直观的区别。

所谓“S-R(刺激⼀反应)”公式,是美国⾏为主义者华⽣于20世纪初提出来的。

华⽣认为,意识⽆法直接观察,只有通过⾏为才能了解。

他主张抛弃所有诸如感觉、知觉、情绪、想象、意识和意志等⼀类的“⼼理主义”概念,⽽代之以“刺激反应”,如“辨别反应”、“内脏反应”、“语⾔反应”、“动作反应”等,来说明⼈的⼼理活动。

这就完全否定了思维、意识的能动作⽤,是⼀种极为明显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华⽣对⼈的感应的研究有被成为⼼理学历的第⼀次⾰命。

但很显然这种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有很⼤的区别。

⽽在直观反映论的发展历,还有以下⼏种观点:列宁认为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存在的;⽽古代唯物主义者以直观的形式对此有所发展。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动的反映论:
A、立足于实践解决认识问题(体现了社会性、 主体性、能动性);B、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充满矛盾的辨证运动过程);C、强调主体 对客体反映的创造性、选择性。P158-159
(4)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 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是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从三个方面理解】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 源”与“流”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人们去探索创新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 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经验材料和认 识工具
使思维的“机器”有“米”可炊;认识的深度和 广度得以扩展。【P129】
条件下泾渭分明,不能混淆。
※统一: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见后)。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具有特定的适用
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一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就可能使真理转化为谬误。

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有其特定的
时效性。落后或超越客观现实条件而照搬以前 的某种真理性认识,反而可能使真理转化为谬 误。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心知不如“身之所亲行也” ※对知行关系作了总结:
“知行相资以为用”
王夫之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及非理性 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163-173
【自学】 ★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
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观辩 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P173-180
【自学】
※柏拉图的“回忆说” ※笛卡尔的“天赋 观念” ※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等

[详解]哲学主要概念和概念

[详解]哲学主要概念和概念

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哲学重要概念和观点一、唯物主义: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即主张自然界是本原的学说。

唯心主义:意识、思维第一性,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即主张精神是本原的学说。

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只凭直观,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力求用当时的科学成就去根本上解释世界,否认物质的运动,把世界及世界上的事物看作静止不变的。

三、辨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考察社会的历史观结合和统一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四、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朴素性和直观性,而且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辨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

(与唯心主义时空观划清了界限)时间和空间也有相对性的一面。

(与形而上学绝对时空观划清了界限)五、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认为质变是没有量变的积累而突然发生的。

(法国自然科学家居维叶)。

六、唯物主义决定论: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必然性)的科学。

1、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

(法国霍尔巴赫)。

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

3.神学目的论:虽然承认因果联系,但却把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归之于上帝或神的目的。

(注:1、2、是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七、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质第一性、忽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反对):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 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 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 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 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 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 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 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 而能者,其良能也,所 不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 智,非由外我也,我固 有之也”。
鬼从何来?
C 、能动的反映
摹写性与创造性
蛇!
杯弓蛇影
鬼从何来?
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 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模写
主体
选择
建构 创造
客体
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 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制 约
新 的 实 践
客体
创造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烈预言它的位置受 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 发现了海王星。
太阳
海王星
太阳系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物→感觉和思想(反映论) 唯心主义:思想和感觉→物(先验论)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 认识的理论。
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确 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知之 ” , 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 的知识和才能都是后天学习积 累而成的。“ 非天性也,积靡 使然也”;“凡以知,人之性 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四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四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四,社会实践推动着人类 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究竟是正确 的,还是错误的,以及正确的程度如何, 只能靠实践来检验。一般来说,凡是在 实践中被证实了的,达到预期成果的认 识则是正确的;否则,就证明认识同客 观外界的规律性不相符合或不完全符合。 一句话,认识正确与否,要靠实践来检 验。
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联系起 来,科学地解决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 观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决 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 于反映论,指明了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 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由低级到高级 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各种因素、各种 环节之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 转化,构成复杂的矛盾运动。认识不仅反 映物质世界,而且通过实践对物质世界发 生巨大的反作用。从而揭示了认识发展的
旧唯物主义把人看成纯粹自然的人,设 想一个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抽 象的人,把人混同于一般动物,因而认为人 只能消极地、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抹杀了 人的自觉能动性,也就把人的认识看成只能 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被动的反映。
(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 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客观世界 只是观察、适应的对象,而不是实 践和改造的对象,因而只能在消极 地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被动地、 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首先成为主体的实践对象,进而成为 主体认识、改造和目的的所指的对象
C.社会历史性: 客体随着人类社会实 践活动的
深入发展,它的内容、范围和层次不 断扩展的变动性。
③客体的形式
A.自然客体: B.社会客体: C.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认识中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和客体 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 实践把二者联系起来、统一起来, 又区别开来。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2
学派间的辩论和分歧
不同学派的哲学家围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分歧。
3
应用领域的争议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也反映在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政治理论上的分歧。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应用
伦理与道德观念
社会政治理论
• 唯物主义强调社会条件对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 唯心主义关注个体内心的道德选择与判断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哲学的基本概念
唯物主义
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哲学 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和历史发展是由经济 条件决定的。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并致力 于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和统一的规律, 追求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 唯物主义关注社会结构、阶级、和政治 力量对社会的作用
• 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精神和意识对社会的 变革的重要性
结论
平衡和和谐
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立存在,但可以互相补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以启迪我们对世界和自我更 深刻的认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伦理 和社会政治理论的探索提供了 多重视角。
唯心主义
1 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认为意识和精神是唯一真实存在的哲学观点。
2 精神和意识的先验性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和意识是人类先验具备的,超越物质的存在。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唯心主义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个流派,关注认识的来源和方法。
哲学史上的争议
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对立和争议。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先验论
1、唯心主义先验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
孔子的“生而知之”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2、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培根,洛克为代 表的经验论过分强调了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而忽视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能动性、创造 性。这是以“白板论”为典型代表的旧唯 物主义认识论——直观的反映论
1、从这首温涵哲理的佳作中你可以引申出一个认 识论上的什么道理?
2、
怎样才能提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能力?
(三)、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
列宁说:“生活、 实践的观点,应 该是认识论的首 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
《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42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之所以是认识论的首要 的和基本的观点,就在于实践对认识起 着决定的作用,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 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个时 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 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 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的 时期;第三自然科学发明后, 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 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先秦时期的”知易行难” 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历史上 探讨知行问题的发端.后来 的思想家大都承袭了这一 思想. 孙中山在总结中国革命 实践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地 提出”知难行易”
第二讲 对真理世界的不懈追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本章的主要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理解。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对实践的相 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3 正确构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4、认识的辩证运动和认识过程的实现机制。 5、真理及其绝对性和相对性,以及真理检验标准 问题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6、价值的本质,以及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

4.西红柿原来生长在秘鲁的森林中,由于艳丽诱人,人们 担心有毒,只欣赏不敢吃。16世纪英国公爵带回一株给 女皇伊丽莎白,从此落户欧洲,世代相传,无人敢吃。 200多年后,法国一位画家冒险尝了一口,感觉味道可 口,并未中毒。后经分析发现含有多种维生素。这一事 实蕴含的哲理是(单选)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践是认识的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或归宿)。 (注意:认识的任务和认识的目的不是一个意思)
结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改打纲领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指导作用、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马克思:“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知和行、 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唯心主义:一念发动处便是行。)
例题1.下列哪些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010年 济南市直真题,多选 ) A.农民种田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 D.阶级斗争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实践直接获得的知识是直接经 验,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 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所以我们既 应注重参加实践,又要注重获得书本知识。不能说直接 经验和间接经验那个可靠,那个不可靠)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还是要亲口尝一尝。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认识论

第三单元认识论5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论的先验论。

60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1)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一切唯物论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2)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先于本质、先于经验、先于实践的,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一切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是先验论。

6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机械反映论)的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两种反映论又有根本不同。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3)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62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对一切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定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

休谟认为,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

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割裂了本质与现象的联系。

63认识的本质。

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复习年轻时学习哲学的笔记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是基本的哲学分野。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是共产党人的哲学信仰和立场。

反映论是说:世界是物质的,精神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脑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精神意识就是人脑的特殊的运动方式。

客观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而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包括统计规律)可循的。

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经人脑的认知过程加工,探索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正确地依循客观规律办事,人就获得了自由。

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必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

人脑作为特殊的物质,它的运动即人的思维,本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逻辑就是重要的思维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思维规律的同义词。

人的认知过程都可以说成是在人脑中构建逻辑的过程(科学研究更是如此)。

人脑的逻辑如果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人就获得了正确的认知,就可以按照这种正确的认知即依循客观规律行动。

如果把思维逻辑理解成狭义的形式推理,那么,除了逻辑的思维外,应该还存在非逻辑的思维,主要指形象思维,即人在形象感知之间建立的思维联系。

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除了有逻辑思维的成分外,还包含大量的形象思维的内容。

这就构成了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学。

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美”和“如何欣赏美”,是对文学艺术的哲学研究。

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认为,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精神意识,不可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仅仅是物质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当然,可以是正确的反映,也可以是不正确的反映。

问题在于,思维的逻辑经常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种抽象,往往使人感觉脱离了实际的物质世界,而变成了独立的运动方式,并不是物质世界的直接反映。

尤其是抽象数学的研究,精确的数学推理体现了高度的抽象,此类抽象过程,使人觉得离实际甚远。

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定精神意识是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也就是存在所谓的先验理性。

另外,对于非逻辑思维方式(如形象思维)的感知也经常令人觉得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分离。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

从原始直观到天才直观——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之解读关键词:谢林—先验唯心论直观意识同一性提要: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涵盖了从原始自我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的全过程,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

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极大地推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本文通过解读这部着作,充分肯定了谢林同一哲学的历史意义。

谢林在1800年发表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它标志着谢林哲学体系的确立。

按照谢林自己所说,“这部作品应看成是作者有关自然哲学的着作的一部必要的姊妹篇”。

[1]这就是说,年轻的谢林在研究自然哲学的同时,也以极大的热情继续关注先验哲学的问题。

在他的视野里,虽然自然哲学与先验哲学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却是相关的。

自然哲学的出发点是客观性,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如何获得关于客观东西的知识;先验哲学则把主观性看作第一位和绝对的,并且以此去解释,主体如何到达意识,并进而使知识具有客观性。

谢林的这个思想构成一种既对立又平衡的图示,如果说自然哲学考察的是自然的历史,那先验哲学就是探索自我意识的发展历史。

对谢林来说,对自我意识的探索只能以自我直观的提高过程为依据,所以,这本书“是从自我意识的最初级的、最简单的直观开始,而到最高级的,即美感的直观为止”。

具体地讲,这个过程包括单纯的质料和有机体,再从有机体开始,经过理性和随意性,到达艺术里的自由与必然的最高统一,也就是说,艺术最终构成自然和精神的穹顶。

这样,这部着作实际上就是描述人类精神发展的“奥德赛”。

然而,从这部着作问世直到今天,围绕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先验唯心论体系》,结合现代哲学家的评价,指出它的基本内涵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德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在这部着作一开始,谢林就说,“这部着作的目的正是要把先验唯心论扩展成它实际上应当是的东西,即扩展成一个关于全部知识的体系,因而不是仅仅一般地证明这个体系,而是用事实本身证明这个体系,就是说,真正将这些问题推广到关于主要知识对象的一切可能的问题上,无论这些问题是先前已经提出而没有解决的,还是通过这一体系本身才能构成和新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认识

一?
在把握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的基础上,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
3、如何充分估计事物发展中的困难和曲折?
在事物前进过程中充分估计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出 现曲折时,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一章是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 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论的历史贡献就是把 “实践”和“辩证法”引入了认识论,创 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 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解决了认 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 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彭德怀种小麦的故事: 当时浮夸风盛行,都说 亩产过万斤等等。彭德 怀却找了两分地,精耕 细作,连鸟都不让叼。 到最后得出结论:亩产 也就1千斤,2千斤顶天。 这在当时就是真知,全 国都在浮夸的气氛下, 这样清醒的不多 。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 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同对象发生联系, 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即感性认识,并进而 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章内容(知识点)结构:
一、实
第 践是认识的
二 基础。


二、认
识 识是主体对 世 客体的能动 界 反映。


三、真
造 理与价值。
世 界
四、认 识与实践的
统一。
(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旧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

例题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 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 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 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单选) A.改革开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决定改革开放的进程
3.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 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 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多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 是不同的
2.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 而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 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多选)
A.知行不可分割 C.知行相互促进 B.知行合一 D.行先于知
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对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本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反映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反映形式 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全体的反映 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反映形式 认识的高级阶段
例题1.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 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 “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 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单选)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意识随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主张 辨析题解释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主张 辨析题解释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主张辨析题解

两者的本质不同
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指思维反映存在的理论。

认识者通过对实在物的直接的感性直观认知到存在的东西。

反映论和认识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二者并不等同。

认识论是反映论的高级形态,只有人才有认识,特指人的反映,而不是讲动物的或其他更低级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了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

两者的观点不同
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消极的、被动的产物,而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只有脑而无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也不能产生心理,这与其它生命意识予以区分。

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左。

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它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言: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
念世界。

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

唯物反映论与认识的本质


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一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 系,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都否认物质世界是认 识内容的唯一来源,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反对唯物主 义反映论的。
先验论是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它认为人的认识和认 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三、反映概念的演进
反映概念在历史上的演进经历了三个基本 阶段 (一)具体科学概念阶段 (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反映概念 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的反映概 念阶段
(一)具体科学概念阶段
“反映”最初指光波投射到不同媒介的边缘市 部分光波返回到媒介的现象。后来“反映”的 概念被进一步引入生理学和心理学,用来说明 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某种应答。与“反映” 相关的还有“反射”和“反应”两个概念。 通过吸收其他两个概念的内容,反映概念的内 涵不断得到丰富,其适用范围也不断拓展,为 “反映”概念从特殊走向一般、从具体科学概 念上升为哲学概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的 反映概念阶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 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仅克服了旧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而且使反映论成 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成为科学的认识论; 科学地回答了认识论中的根本问题 , 唯物地辩 证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真理与 谬误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诸多关系,揭 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探索真理和 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途径和认识的工具。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区别于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 阐明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 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有其理论的整体
性,无视真理的整体性而断章取义、肢解真理, 也必然使真理转化为谬误。
2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182
(1)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标志作主观同客观相符合,都包含
有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志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也就是说,承认客观真理就 是承认绝对真理。
•主体性:
※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 趋近于人。 ※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具有创造性。 ※价值因主体的不同而显现价值的多元化。
※价值还因同一主体需要的变化而显现价 值的时效性。
(4)价值评价 •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状况 进行评定。
• 价值评价的突出特征是它的主体性。
• 评价合理的两个基本要求:
识。
※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实践证实 了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 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如:电脑目
前不能取代人脑,而未来?。
茫茫宇宙
UFO
外星人
(3)关于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对认识成果的检验作用不能代 替实践这一根本标准。原因在于: 第一,逻辑证明的前提必须是实践证明 了的正确知识、概念、判断、原理及逻 辑规则。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 富裕”——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四讲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
1、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P155-16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 认识本质的理解大致存在着三种观点: 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旧唯物 主义的直观反映论。要全面、准确地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 的科学阐述,应当与这三种观点的比 较中去把握。
※柏拉图的“回忆说” ※笛卡尔的“天赋 观念” ※中国古代的“生而知之”、 “良知、良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