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精修订

合集下载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先生:中学2、学科:思想品德3、课时:14、课前预备:教员预备:1、教员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好实际上的预备,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旧事办公室2005年2月发布的«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增强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实际知识的学习,教学时做到胸中有数。

2、要做好教学资料的预备,如搜集反映民族特征、西部大开发战略、反映民族勾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图片、歌曲、真实资料,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

先生预备:1、搜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西部开工树立或建成的标志性工程的图片、资料等。

2、调查、了解、搜集本地民族勾搭的事例,及本地少数民族的习俗习气。

二、教学课题经过学习,使先生知道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度,国度的临时动摇和兴盛兴盛要靠各族人民对等互助,勾搭协作,艰辛创业,共同开展;以自己的实践举动维护国度动摇和民族勾搭。

1、增强维护民族勾搭的看法,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习俗习气,以实践举动维护民族勾搭。

2、提高搜集、处置、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艺,学会独立思索、提出疑问和停止反思。

培育运用迷信的观念正确看法和看待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才干,提高与其他民族的同窗交往的才干。

3、知道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度,我国已树立起对等、勾搭、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国度的临时动摇和兴盛兴盛要靠各族人民对等互助、勾搭协作、艰辛创业、共同开展;懂得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三、教材剖析:教材位置和内容:本教材是山东版九年级教材第五课〝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二节内容,本课时所要处置的效果是协助先生了解我国是一个一致的多民族国度,各民族对等、勾搭,完成了共同兴盛。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庞大的优越性。

从而引导先生增强维护民族勾搭的看法,自觉支持民族政策,以实践举动维护民族勾搭。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原创】《蜡烛》教案设计寺头初中:刘海燕【原创】《蜡烛》教案设计教案背景:教学工作是一项知识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教案设计不能千篇一律,作为一名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学课题: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西蒙诺夫的《蜡烛》教材分析: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片战地通讯,文章讲述的是南斯拉夫一位年迈的老妇人在炮火中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一位战死的苏联红军,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结婚红烛点在战士坟前的故事。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那种超越国界的伟大母爱,明确非正义的战争必定失败的规律,从而激发起他们爱好和平,珍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question/35627622.html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查找信息的能力。

2.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战争中伟大的人性,培养学生维护正义、反对战争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感受、分析人物形象。

2.品析文章语言,体会超越国界的伟大情感。

教学方法:视频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出示有关二战视频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就是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感人故事。

屏幕展示并板书《蜡烛》——西蒙诺夫。

/v_show/id_XMjQwMDY4NzMy.html二、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百度链接)/view/310037.htm三、介绍写作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2、课时:2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来确定活动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分五个课题:①探究姓氏的起源,②探究姓氏的变迁,③探究百家姓,④探究有趣的姓氏,⑤探究我的姓氏起源。

主题确定之后,依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分工,推选发言人。

第二课时主要是根据前一节课同学们的准备情况,借助多媒体将同学们收集到的姓氏资料分五组进行系统展示。

二、教学课题1、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姓氏的由来、自己姓氏的由来、少数民族姓氏的变化等,探寻中国姓氏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课。

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一)教师教学法:问题引导、激发兴趣、适时点拨、及时总结、(二)学生学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与质疑、评价与反思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主持人导入,然后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二)第一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姓氏的起源”1、姓的由来(课件展示)①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知识不光在于积累,更在于检索。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课题《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2)小组讨论交流。
(抓住“当时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有”,“盗匪横行”,“还是坚持”“设法”“竟然”等词句体会徐霞客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3)练习朗读。
9、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十多年的千辛万苦,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愿望。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他的“奇”还体现在哪里?
/soft/Previewimg.asp?SoftI板书设计:
1、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2、不畏艰险,毅力超凡
(奇人)3、求真求实,锲而不舍
4、成就千古奇书
六、教学反思:
本课的阅读教学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问题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的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发散性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阅读。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参赛教案
教案背:1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收索“优秀教案1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收索“优秀教案1
en to the tape of Let’s talk, and then read it to your families .
(家庭复习在英语学习环节中是极为重要的,充足的认真朗读、背诵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
六、教学反思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学习方式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本堂课为学生设置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环境,学生爱表演,乐表演,使这节课推向高潮。同时根据教室里的物品运用本课的重点句型“How many?”互问比赛,学生热情高涨,力争胜利,实现了重点句型的运用。但个别学生对How many后跟的名词用复数形式概念模糊,口头表达时忘记正确运用。
T: How many dolls ?
S1:Five dolls.
T:How many …?
S1: …
T&S1: This is for you. Lily. (拿某幅画送给Lily)
Lily:Thank you.
After some pairs act out the play, We sing a song to celebrate Lily’s birthday.
2 Practise “How many …?”
(1 )Make a chant
T: Follow me , let’s chant.
How many ? How many? 1, 2,3
How many ? How many?3,4,5
How many ? How many?5,6,7
How many ? How many?7,8,9
四、教学方法
1、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基本能力和他们对英语这门外语的语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听说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运用歌曲、歌谣、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轻松学习新知,并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CB%FE%C7%C5&in=6713&cl=2&lm=-1&st=-1&pn=0&rn=1&di=65413277355&ln=1998&fr=&fm=result&fmq=1330413489781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0&-1&di65413277355&objURLhttp%3A%2F%%2Fupfile%2Fsight%2F2008%2F10%2F05%2F22282346049.jpg&fromURLhttp%3A%2F%%2Fsight%2F2387.html&W1024&H768&T8008&S7IIgwY4UIkPVbrwS6Uf0wQ...html
【设计意图】:通过问候营造了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活跃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为新知的出现作好铺垫。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A、个别学生633
(2)教学单词old.
T:Big Ben is in the centre of London. It’s a big tower with four clocks.Is it new?
(2)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敢于用简单的语言准确描述身边景物。
四、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用在网上搜索英国伦敦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片和视频,完成教学目标。听感升华。第四步巩固拓展,分小组展示,然后,应用所学句型,描绘相关伦敦的视/1748838.html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生物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自由分组,每组2—3人,小组自由选择教师的一个茶叶问题进行调查。

二、教学课题:1、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实验课题《利用校园物候条件开展“学生茶叶种植”的研究》三、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利用校园物候条件开展“学生茶叶种植”的研究》第一阶段的第一课时内容分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查阅书本、请教家人、访问专家、实地考察等途径调查茶叶的基本特征和种植条件、过程,以及镇江茶叶种植的基本情况,并且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学情分析:参与本课题的学生有11人,都是高一新生,且自愿加入,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很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茶叶,能说出茶叶的基本特征和种植的基本条件、过程。

了解镇江茶叶的种植情况。

2、能力目标:学会用百度搜索茶叶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并且学会其他调查方法和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调查茶叶的过程中感受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教学重点:能说出茶叶种植的基本条件和过程。

教学难点:调查镇江茶叶种植的情况。

教学准备:1、百度搜索茶叶的基本特征和种植条件、过程;实地调查镇江茶叶的种植情况,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成课件。

2、采摘茶的叶、花和种子标本。

3、提供撰写调查报告的网址。

4、明确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教学方法:调查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学生自由分组,每组2—3人,小组自由选择教师的一个茶叶问题进行调查。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堂1、多媒体展示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E8 %D2%B6&in=8608&cl=2&lm=-1&st=-1&pn=0&rn=1&di=66585943350&ln=1999 &fr=&fm=result&fmq=1329986102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2&-1&di88581269925&objURLhttp%3A%2F %%2F2007-12-22%2F20071222223221281_2.jpg&fromURLhttp% 3A%2F%%2Fshow%2F1%2F65%2F8c79cb745ba055a7.html&W1 024&H768&T6810&S264&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E8 %D2%B6&in=8608&cl=2&lm=-1&st=-1&pn=0&rn=1&di=66585943350&ln=1999 &fr=&fm=result&fmq=1329986102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10&-1&di125123365335&objURLhttp%3A%2 F%%2F20100531%2F1653459_102325052015_2.jpg&fromURLhtt p%3A%2F%%2Fshow%2F1%2F8%2F0d979c57ae49e7cc.html& W1024&H576&T6881&S416&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E8 %D2%B6&in=8608&cl=2&lm=-1&st=-1&pn=0&rn=1&di=66585943350&ln=1999 &fr=&fm=result&fmq=1329986102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14&-1&di43164624615&objURLhttp%3A%2F %%2F20100702%2F5197836_151434032751_2.jpg&fromURLhttp %3A%2F%%2Fshow%2F1%2F63%2F6c91bc0104213de3.html& W1024&H768&T6902&S282&TPjpg/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B2%E8 %D2%B6&in=8608&cl=2&lm=-1&st=-1&pn=0&rn=1&di=66585943350&ln=1999 &fr=&fm=result&fmq=1329986102078_R&ic=0&s=0&se=1&sme=0&tab=&width= &height=&face=0&is=&istype=2#pn15&-1&di43553502135&objURLhttp%3A%2F %%2F20100415%2F4509286_212213008715_2.jpg&fromURLhttp %3A%2F%%2Fshow%2F1%2F59%2F293108d4b70cf3cd.html& W1024&H683&T6888&S228&TPjpg2、教师:看完图片后,大家想不想认识茶,了解茶叶的基本特征和种植情况?(三)学生展示调查内容,教师点评1、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展示调查内容。

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设计

第三届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思想政治3.课时:1课时4.版本章节:此课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

二、教学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三、教材分析本框题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展开,包括传统文化继承的内容、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和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四部分内容,第四课和第五课探究的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就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言,继承与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就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而言,创新离不开继承,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所以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前提,由此也可以看出本框题的重要地位。

1.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全面的观点评价传统文化,自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价值及文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的态度五、教学方法情境表演、探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法等。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百度视频】于丹《论语》/u52/v_NDIyODM0OTE.html【百度文章】/o/2007-03-06/103711349783s.shtml导言:曾经被誉为“超女学者”的《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在北京签售新作《于丹〈庄子〉心得》时,被读者以“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进行“批判”。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年级2、学科:思想政治—经济生活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本框题内容,回顾初三已学习的相关知识。

(2)借助百度等互联网搜索相关材料完成“学案”中有关预习探讨的问题。

也可对预习中不懂的教材内容进行搜索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自主检测,看看“学案”中的练习是否能独立完成。

【教学课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材分析】内容分析:本框题从逻辑关系上看它承接前一框题内容,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要求: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教材结构上来看,本框题是本教材所讲述的人类经济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制度基础和保证,地位重要。

从其教育意义来看,理解和掌握本框题内容,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理解、支持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意义和德育价值。

学情分析:《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初中的教材中就有,学生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但基本上是一些死记教材的东西,至于这一制度的根源和与我国现实经济生活关系、意义并不理解,所以根据高中教学的要求应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一些情景材料和科学地引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了解公有制经济的构成;了解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与作用;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理解如何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懂得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2、能力目标:辨识不同经济实体所有制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树立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观念。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docx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赛教案.docx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回小学2、学科:科学3、课时:第1课时4、教学准备:(1)微机教室,互联网。

(2)课前让学生通过请教、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搜集物质的变化。

(3)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二、教学课题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一一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三、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的发展,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特别是蒸发一课里的糖水,怎样加快蒸发——加热,加到什么程度,两种可能,一种是变回糖,另一种是烧焦了。

当时只是告诉学生烧焦了就不能再变回到糖了,现在我们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解清学生的疑惑。

本单元的知识更是为了学生到达九年级学习化学物质的变化打下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从蜡烛的变化开始,引领学习后儿课,其实后儿课就是本课的复习和加深。

四、教学方法我釆取实验教学为主的方针(事实说明一切),借助互联网搜索功能加深学&对本课的认知。

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五、教学过程1、导入师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学生发言。

那么我们來看大自然中的其他变化(课件播放视频)。

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我们也看了视频,那么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研究物质的变化。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参赛教案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参赛教案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参赛教案Student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3(People's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7.4)Unit 8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Twice as hard?江西省上高中学李桂兰2012.2Unit 8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Reading---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Twice as hard?Teaching IdeasTeaching manners of appropriate controlling:While the students are reading,the teacher designs some exercises,such as True or False Judgement,Multiple Choice and Discussion,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 passage easily,improve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clear the reading emphasis,thus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lightening the students' mind and enhancing their comprehension ability.Teaching philosophy1.Outstanding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respect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2.Advocating participation and experience by means of activities.3.Focusing 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4.Grading system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targeted.Teaching Aims1.Get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study via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ccessful students.2.Learn and 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acquire,make sense of, instruct,secure,take risks/take a risk,adopt,distinguish...from,everyday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1.Get the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a paragraph and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2.Get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way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and p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class into practice.3.Hav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language points in the passage.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How to get the students to raise their English level.Teaching Methods1.Fast read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2.Careful reading and discussion to make every student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3.Pair work or group work to get the students active in class.Teaching Aids1.a multimedia2.the blackboard3.a tape recorderTeaching ProceduresStep 1 GreetingsT:Good morning,class!Ss:Good morning,teacher!T:Sit down,please.Ss:Thank you.Step 2 RevisionTeacher checks the students' homework.Step 3 Lead-inT:Do you think it hard to learn English well?And do you think that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has to be twice as hard as learning our mother tongue? Ss:Yes.T:Well.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a new text---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Twice as hard?You'll learn much about the topic after you have learned it.Step 4 Presentation of teaching aims and methodsT:Now let's learn our Teaching Aim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is class first.(Show them on the screen)Teaching Aims1.Get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study via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ccessful students.2.Learn and master the usages of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acquire,make sense of,instruct,secure,take risks/take a risk,adopt,distinguish...from,everydayTeaching Methods:1.Fast read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2.Careful reading and discussion to make every student understand the text better.3.Pair work or group work to get the students active in class.Step 5 Pre-readingT:Since you all have already learned English for about five years,you must have something to say about it.(Teacher shows the followings on the screen.)Now look at the screen.Please t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the screen by using what you have known about learning a language.Pair Work or group work.Then I'll ask some of you to answer the questions.1.What are some of your difficulties while trying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2.Can you give us some examples to show how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learning our mother tongue?3.Can you tell us what characteristics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have in common?4.Do you think you can also become a successful learner?If so,then how?(After some minutes' discussion)T:Are you ready?Ss:Yes,we are.T:Would you please give us the answers?Any volunteers?S1:I'd like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When I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I find it hard to remember English words and English grammar.Besides,oral Enlgish is also difficult for me.I'm afraid to talk with a foreigner in English.S2:I will answer Question2.We learn our mother tongue in all kinds of situations,that is to say,we learn it by using it.But I began to learn English only when I attended junior middle school.We learn English mainly in English classes.S3:They like the language they are learning and are always enjoying it.They have their own study methods and can use English freely.S4:I'm sure I can learn Englsih well.In order to achieve it,we can make full use of dictionaries,TV programs and VCDs.If we have difficulty,we can go to our teachers or classmates for help.Step 6 Fast-readingT:(Show the followings on the screen)Please open your books and turn to page 66.Let's take a fast reading and try to grasp as much imformation as possible.Then decide which language (mother tongue or foreign language)each of the sentences describes.A. We learn quite fast.B. We are not taught but learn anyway.C. Some people think that we are born with an ability to learn this.D. We can learn faster if we evelop study skills.E. Most people have mastered this by the age of five.F. We learn this in a special place where we can get help.G. It takes longer to learn this.H. We can learn this by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A few minutes later,the teacher checks the answers with the students.) Suggested answers:("F" for foreign language,"M"for mother tongue)A--F, B--M, C--M, D--F,E--M, F--F, G--M, H--M.Step 7 Detailed ReadingT:Now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ry to find the details in it.You are needed to finish Exercise4 and Exercise5 in post-reading.You can do them in pairs or groups.We'll check the answers in a few minutes.(A few minutes later,the teacher checks the answers.)Suggested Answers to Exercise4:The characteristics mentioned in the text are:1) interested in understanding their own thinking2) curious about the world3) willing to take chances4) confident in their ability5) able to use different ways of learning6) able to plan and evaluate their learningSuggested Answers to Exercise 5:Main idea:Paragraph 1:Different answers to how we can learn language.Paragraph 2:Learning a foreigh language is different from learning one's mother tongue.Paragraph 3:Why some people are better at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than others.Paragraph 4: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essful leaner.Paragraph 5:Every one of us can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ll.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ssage: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arning one's mother tongue and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o describe the study skil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Step 8 Language PointsT:Now I'll explain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to you.Look at the screen.1.acquire:gain by skill or ability,by one's own efforts or behaviourYou must work hard to acquire good knowledge of English.Paul acquired a fortune.2.make sense ofCan you make sense of what he says?3.instruct:teach a school subject,a skillHe instructed a class by lecturing.4.secure:certain,guaranteedOur victory is secure.5.take risks/take a riskYou have to take a lot of risks in my job.6.adopt:to take sb into one's family as a relation,esp as a son or daughter,with legal guardianship;take,eg an idea orcustom and useThey had no children of their own,they adopted an orphan.The committee didn't adopt my proposal.7.distingish...fromHe can't distinguish red from green.8.everyday:happening or used dailyeveryday lifeStep 9 Listening and ReadingT: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I'll play it twice for you.The first time,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The second time,you can follow it and read after it in a low voice.Do you understand?Ss:Yes.T:OK.Let's begin.(Play the tape.During this time the teacher goes among the students and corrects the students' mistakes in pronunciation,stress and intonation.)Step 10 Practice in class7.Now let's do some excises on the screen.I will ask five students to do them on the blackboad.The rest students in your exercise books.And then we'll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Follow me?(show the excises on the screen) Multiple choice1.He made up his mind to___a good knowlege of English.A.getB.acquireC.makeD.stand2.The poor child was instructed ___motionless.A. to standB.standingC.stoodD.stand3.Some people never ___in their life,they like to be safe and unchangeable.A.take a riskB.take riskC.make a riskD.make risk4.Paul's mother had him___because she couldn't look after him herself.A.adoptB.adoptedC.adoptingD.being adopting5.Speech____man ___animals.A.separates,toB.distinguishes, fromC.connects, withD.joins, and6.There is no sense ___doing it.A inB forC toD by7.Our teacher encouraged us to practise our English___,especially to practise our ___English.A.everyday,everydayB.everyday, every dayC.every day ,every dayD.every day,everyday(The teacher goes among the students to instruct the students who have some trouble finishing them by themselves.Afterthey finish)T:Are you all ready?Ss:Yes.T:OK,let's check the answers one by one.(After checking one show the answers on the screen)The suggested answers:1.B 2.A 3.A 4.B 5.B 6.A 7.DStep 11 summaryT:Today we have learnt the passage---Learning a foregin langage :Twice as hard. we have lear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students in the text, which can help us with English study, such as:They plan and evaluate their learning,so they gain confidence and are able to relax and enjoy the learning. With greater control and a stronger sense of achievement,active learners ae able to acquire new skills faster and put what they know to better use.They do better in areas such as reading comprehension,vocabulay learning situations.They are more willing to take risks and to place themselves in new learning situations.Step 12 Homework1.Review the text fluently.2.Review the notes to finish Exercise1 on Page203.Suggest answers to Exercise11.awful2.association3.fall behind4.overweight5.operate6.pile7.knock down8.put an end toStep 13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Unit 8 Learning a foregin languageLearning a foregin language:Twice as hard?1. acquire2. make sense of3. instruct4. secure5. take risks/a risk6. adopt7. distingwish....from...8. everydayReference books1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三英语(全一册)2 《教师教学用书》英语第三册3 《三尺讲台》英语(高三全一册)4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八年级物理--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计(八年级物理--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FL.htm ) 。
两名学生板演,分别计算手干燥和潮湿时的电流,
干燥时 I1 =
=7.2×10
潮湿时:I3=
= 0.045A = 45mA,
I4=
=0.18A=180mA 。
(师) :简介“电流对人体作用的特征” (搜搜问问 /z/q226954313.htm ) 人体对电流的反映: 8~10mA 20~25mA 50~80mA 90~100mA 手摆脱电极已感到困难,有剧痛感(手指关节).。 手迅速麻痹,不能自动摆脱电极,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心房开始震颤。 呼吸麻痹,三秒钟后心脏开始麻痹,停止跳动。
电源铜线火灾。 (搜索 /show/c7WYXfgEmkoV0DAw.html 和中山市电线短路起火 /v_show/id_XMTMyMDY3Mzgw.html ) 实际电路中导线、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都可能错误地直接连接在电源两极造成短路 短路。连 短路 接用电器导线的绝缘皮破损, 两根导线直接连在一起, 就造成短路; 灯头内的电线 (火线和零线) 直接连在一起也造成短路 短路。 短路
家庭电路中的灯丝断了、 灯头内的电线断了, 灯头或开关等处的接线松动接触不良, 都属于断路 断路。 断路
3、短路:在电路中,如果电流不流经用电器,而是电源两极直接相连,我们就是电源短路了。 如右图。
短路造成的危害:短路时,由于电阻非常小,电路中的电流非 常大,会造成电源的损坏,也会使导线的温度升高而燃烧造成
片、视频播放及教学讲解,加深学生对电压越高越危险、短路的危害、防雷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知道一些简单的用电安全知识, 2、说学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归纳总结,发挥学生的自主求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教师) :现代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电,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安全用电的知识,它给我们=%B4%A5%B5%E7%CB% C0%CD%F6&in=29990&cl=2&lm=-1&st=-1&pn=0&rn=1&di=58169474505&ln=1977&fr=&fm=res ult&fmq=1328924723317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 =2 和 /i?ct=5033=%B4%A5%B5%E7%CB% C0%CD%F6&in=13219&cl=2&lm=-1&st=-1&pn=1&rn=1&di=18723958245&ln=1977&fr=&fm=res ult&fmq=1328924723317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 =2#pn1&-1&di18723958245&objURLhttp%3A%2F%%2Fupload%2Fuploads%2 Fallimg%2Fc090522%2F1242960P410-216057.jpg&fromURLhttp%3A%2F%%2 Fhtml%2Fkongbutupian%2F2009%2F0522%2F889.html&W480&H360&T9502&S32&TPjpg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教案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教案
2、看着课件,用want to句型在小组内谈论课文的中提到的城市。
四、Extension
学校寒假要组织一次旅游,想要旅游的同学请报名。现在在小组内用want to句型谈论一下你想去旅游的地方,并能说出理由。
五、Listening
1、通过听录音,体会特殊疑问句所用的语调。
2、通过听和说本节课的chant,进一步掌握want to的用法。
本课的难点: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want to句型进行日常会话的交流。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Warm up
1、Free talk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 s: Good morning, Mrs Qiu.
T: Do you want to listen an English song?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眼界,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七册Module 9 Unit 2的内容。主要通过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上的城市,相互交流自己想去的地方。
本课的重点: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want to句型进行日常会话的交流;了解读特殊疑问句所用的语调。
The Great Wall【图片】/i?ct=503316480&a=%B3%A4%B3%C7%CD%BC%C6%AC&in=23964&cl=2&lm=-1&st=&pn=0&rn=1&di=99687767040&ln=1998&fr=&fm=&fmq=1331000525015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0&-1&di99687767040&objURLhttp%3A%2F%%2F2008-03-06%2F20083611481847_2.jpg&fromURLhttp%3A%2F%%2Fphoto%2Fzhuanti%2F113113.html&W1024&H768&T7246&S216&TPjpg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v_show/id_XODY3Njc3NDA=.html
Step Four: Summary
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table below by themselves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个表格,对机器人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体现了对他们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同时了解机器人有关知识。)
2) The robot ironed his shirts at the weekend.F
3) Mr. Jiang had to do the housework every day.F
4) The robot could cook dinner for him.T
5) The robot neve14de61165f0e7cd1842536d5.html?from=rec&pos=3&weight=32&lastweight=32&count=4
六、教学反思
本课时讨论的话题是在家中拥有一个机器人的优、缺点。先从观看机器人短片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再组织学生讨论。由于机器人是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所以学生有话可说,这就为整个课时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大部分学生对本课课题较为感兴趣,并可以发表自己对机器人的看法,但绝大部分学生对机器人绝对崇拜,认为机器人无所不能,并超越人类,所以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机器人。
1) Who is the first one inSunshineTownto own a robot? (Mr. Jiang)
2) What does Mr. Jiang do ? (He is a salesm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教学
设计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教案设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学科:历史
2、课时:2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第一课时主要是结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来确定活动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分五个课题:①探究姓氏的起源,②探究姓氏的变迁,③探究百家姓,④探究有趣的姓氏,⑤探究我的姓氏起源。

主题确定之后,依据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分工,推选发言人。

第二课时主要是根据前一节课同学们的准备情况,借助多媒体将同学们收集到的姓氏资料分五组进行系统展示。

二、教学课题
1、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姓氏的由来、自己姓氏的由来、少数民族姓氏的变化等,探寻中国姓氏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社会的伦理观念。

3、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查阅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意识,以及收集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课。

这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四、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学法:问题引导、激发兴趣、适时点拨、及时总结、
(二)学生学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与质疑、评价与反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导入,然后各小组分别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第一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姓氏的起源”
1、姓的由来(课件展示)
①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

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问题引导:有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你能举例吗?
【百度一下】
②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

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

问题引导: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现象你能举出带女字旁的古姓吗(课件展示)(参考答案: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嬴,等等)
③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各族的称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

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明世系”“别婚姻”。

问题引导:那你能说说在现代姓有哪些作用吗?(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2、氏的由来(课件展示)
谈到姓,必然想到氏,现在姓氏连称,但早期姓氏是分开的,姓是族号,姓是表示一个人血统来源的,氏是姓的分支和发展,即表示子孙的血统来源。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

如,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姓姬为轩辕氏,炎帝姓姜,为神农氏。

氏的产生相当复杂,大体有九大来源:(课件展示)
(1)以国名为氏,周代各诸侯国国君及后裔,如,鲁、魏、蔡等。

问题引导:想一想,属于这一类的古姓还有哪些?(课件展示)
(参考答案:齐、宋、韩、赵、吴、曹、郑、燕、卫、晋等)(2)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以他祖先的字为氏,称公孙。

(3)以祖上的谥号为氏,如楚庄王的后代以庄为氏,齐桓公的后代以桓为氏。

(4)以职官名称为氏,如史、仓、库、司徒、王、太史等。

(5)以居住地名、方位为氏,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等。

(6)以受封之地为氏,即受封的卿大夫、士大夫以受封的田邑为氏,如赵、刘、冯、白、商丘、钟离等。

(7)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8)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9)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问题引导:根据所学知识,考察一下自己姓氏的形成属于上面的类型吗(
学生课后自己百度一下)
3、姓氏之别与统一(课件展示)
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变化,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民百姓有名无氏。

而且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秦汉后,姓和氏的区别已开始消失,以后中国的姓与氏合二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

(三)第二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姓氏的变迁”(课件展示)姓氏最早出现时,数量很少。

但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姓氏文献记载的有六千多个,其中常见的有二三百个。

问题引导:这么多姓又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和前面的姓有关系吗
1、少数民族改姓
问题引导:你能根据所学知识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百度一下】
2、中原帝王向异族首领赐姓,如:唐太宗赐李姓,大宋皇帝赐赵姓,朱元璋赐翦姓等。

3、为避难而改姓的,如:元朝太尉纳哈出的后代因怕株连,去掉“纳哈”以“出”为姓。

4、将姓氏简化为汉字单姓的,如:阿鹿恒改为鹿、萨孤氏改为“萨”,那拉氏改为“那”等。

其中民族融合是姓氏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第三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百家姓”(课件展示)1、传统百家姓编于宋初。

开头二句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问题引导:你知道这里面蕴含着什么信息吗(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
2、现代百家姓排序情况如何呢?
问题引导:找找你的姓氏排第几?它排序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
3、展示学校和班级姓氏排行榜(将材料投影显示)
(五)第四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探究有趣的姓氏”
1、各种有趣姓氏
【百度一下】
2、姓氏异读
有不少汉字,在作为姓氏时有它的特殊的读音,这在姓氏学上被称为“异读”。

问题引导:试试看,你能读准多少(
课件展示)
种仇秘洗解折单尉迟朴翟查万俟区降员
盖华
3、猜姓氏谜语(各打一姓氏)
(1)6+6 (2)两画一大,两画一小(3)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

(4)Good morning (5)头在海里游泳,尾在天上发光。

(谜底:程秦高谭鲁)
(6)日日相聚,亲密无间。

(7)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埋在两边。

(8)枯泉(9)吹灯
(10)一曲东方红(11)一寸少一点
(12)一半绿,一半红,一边喜雨,一边爱红。

(13) 双十八
(谜底:田土白丁曹于秋林)
(六)第五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我的姓氏起源”
1、下面同学点讲自己的姓氏起源(2-3个)
2、【百度一下】自己的姓氏起源(课后进行)
(七)活动总结(课件展示)
A、问题引导:①本次活动你学到了什么?
②本次活动准备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③对你们的小组成员,你最想说句什么话对你同姓的同学你想说什么
④有关姓氏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B、教师小结
六、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全过程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即在学习探究中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自己收集素材,整理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与指导者。

从案例的整体设计来看,思路清晰,教法新颖。

整个活动过程既利于学生对姓氏文化形成整体的印象,又能让学生借助中华诸姓的知识了解人类的发展进程与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知道中华民族在发展中的碰撞与融合等相关信息,同时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探究的全过程,锻炼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又顾及到了活动的系统性,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

只是时间上稍显仓促些了。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参赛作品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教案设计参赛选手:高学宽
学校名称:江苏省兴化市城东初级中学
联系地址:江苏省兴化市城东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