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6596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6596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精品】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

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

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

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

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

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

《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

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

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

“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

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四川省成都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2020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②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③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④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

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答案及评分细则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答案及评分细则

太原五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答案高二语文出题、(2020.12)一、现代文阅读(1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1.A 【解析】本题题干“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逐项分析。

B项,“虽误把柳称作杨柳”错误,从文中看“杨柳”就是柳树。

C项,“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与原文不符,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文中是“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D项,“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不正确。

由原文可知,借柳表达离人“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代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是故乡的象征。

故选A。

2.A【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中A项“时间先后顺序”“发展的历史轨迹”不正确,从全文来看,文章是按照柳具有的不同意象类型来论述的,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其发展轨迹也不明显。

故选A。

3.B【解析】本题B项逻辑关系错误。

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文中有“‘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据此可知,是因为“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所以才不能把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当作“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B5.①敲锣召集观众的是他,表演最惊险节目的是他,挨家挨户收取粮食的也是他,表现孩子的少年老成和能担当。

②表演结束后和村子里的娃娃玩笑,误会村人的意思朝他们挤眼扯嘴逗闹,表现孩子的活泼顽皮,不失稚气天性。

③挨家收粮食时不进门,接粮食前鞠躬,表现孩子处事不卑不亢,心思细腻。

④村人轻慢他跟讨饭的一样,他以锣声表达抗议并转身离开,表现孩子的自尊和倔强。

(四点中任选两点即可得满分)6.①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通过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与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的凄清冷寂的气氛,形成对比,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成都实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但同时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

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

很显然,这种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仍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

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

作为方法论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

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

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治,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所以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

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

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

四川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四川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四川省高二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宾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

《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

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

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 。

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

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

(1)依次填人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举重若轻娓娓道来暴殄天物多姿多彩B . 登堂人室侃侃而谈暴殄天物有声有色C . 举重若轻侃侃而谈玉石俱焚多姿多彩D . 登堂人室娓娓道来玉石俱焚有声有色(2)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A . 如果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钟,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B . 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中C . 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漫在艺术的美感当中D . 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3)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由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B . 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C . 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由艺术走入人生D . 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走入艺术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8高三上·牡丹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pdf

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pdf

第Ⅰ卷(选择题 共27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敕造(chì) 阜盛(bù) 瓮牖绳枢(yǒu) 义愤填膺(yīng) B.朱拓(tà) 监生(jiān) 空穴来风(xué) 饿殍遍野(piǎo) C.炮烙(pào) 惩罚(chěng) 强词夺理(qiáng) 弃甲曳兵(yè) D.复辟(bì) 鞭笞(chī) 掎角之势(jǐ) 度长大(xi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撕混 博弈 绿荫场 枉费心机 B.通牒 畜牧 哈蜜瓜 饮鸠止渴 C.寒暄 脉博 瘙痒症 安份守己 D.切磋 针砭明信片 拾人牙慧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为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他在海峡两岸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B、应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要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独辟蹊径。

C、季羡林老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最新消息显示,重庆大学出版社近期对“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正式立项,今年将出版其中10本。

由于翻译量大,目前已有近30位译者参与其中。

B、“地图书”之所以重要,最关键是它能给读者一个全景概貌。

一本合格的“地图书”不仅只讲一个小角落,而是告诉你这个领域的边界范围。

C、尽管从官方到民间都意识到了垃圾问题的严峻性,但多年来,垃圾分类依然迟迟难以推行,一些地方政府建设的垃圾焚烧厂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马蜂窝。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65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65

四川省树德中学【精品】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是正确思维的主要创新源泉。

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就不能有正确的思维,思维就是混乱的、漏洞百出的、自我矛盾的,乃至往往是错误的,以至是荒谬的。

正因为如此,学音乐的,应该懂得些声学;学美术的,应该懂得些光学;学艺术体操的,应该懂得些力学;学人文的,应该懂得些科学技术。

《红楼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光照古今,流传不朽,但也存有不掩瑜的瑕点,例如,林黛玉入贾府的年龄,多处有矛盾,这也是曹雪芹这位伟人在创作《红楼梦》时在逻辑上的失误之处。

然而,正因为逻辑思维执着于前后一致的严密,因此,一般摆脱不了现有思维方式与内容的框架,难于飞跃,难于求异,难于作出超越现有模式的重大创新。

而文学艺术恰恰与科学相反,不是追求抽象,不是直接表达共性、普遍性,而是着手个体,着手特殊,通过个体、特殊的形象来反映共性、普遍性;因此,必须力求从不同侧面、从不同个体、从种种特殊,来创造新的形象,来深刻反映事物的共性、普遍性。

正因为直接表达的是侧面、是个体、是特殊,从而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观赏者、阅读者、研究者去思考、去领悟、去追索、去开拓;极为精炼的中华诗词,就更是如此。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写登鹳雀楼,还是哲理之言呢?“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是写暮春的杨花榆荚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诗人无比喜悦之情呢,还是哲理之言呢?不管怎样,这些名句,都是合乎客观实际,合乎逻辑的。

一个漫画家画某个人,不管怎么美化或丑化,不管怎么夸大,寥寥几笔,确如此人。

为什么?关键就是这几笔。

这几笔不是其他,而是同现代数学一个分支即“拓扑学”有着紧密关系的。

“拓扑学”是研究图形在各种变化中有哪些东西始终不变的。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

本堂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3。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国历史上,家教是促成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对基层社会治理起着有益的作用.如今,吸收借鉴古代家教在传承主流价值观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更好发挥家教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意义。

(一)传承家训:主流价值观的通俗化。

家训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家庭内部施教,最主要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家训大都是训主结合个人成长生活经历对人伦亲情、世道人心、社会变化做的深入阐述,说理透彻明了,读来亲切可感.历史上的很多家训,不仅对训主一家一时产生了影响,且还泽被后世。

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誉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家训专著,内容十分广泛。

从中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著训立说的主要用意和家教的基本内容,也为后世家训树立了样本。

清人王钺曾说:“北齐黄门颜之推《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

”整体看来,《颜氏家训》体现了进德修业的理念、知行结合的家教方法、重教崇化的价值诉求,对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遵行家礼:主流价值观的日用化。

古人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把学礼、尊礼看作人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托.家礼是传统中国人优良教养的载体,我们常说一个人教养好,是与家庭范围内遵礼行礼分不开的。

家礼的内容不单涉及家庭成员行为处世的言行要求,且还对家庭生活中的冠、婚、丧、祭等事宜的具体开展、实施做出了仪式化的要求,说明了相关的程式和具体操作规仪,这也是家礼中最主要的内容。

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敖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敖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敖平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

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

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

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

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

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

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

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

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

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

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

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

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

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

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上)金堂中学高2020级12月月考试题语文(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务必用2B铅笔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超出范围;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Ⅰ卷选择题(共3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积累与运用(一)选择题(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行.伍/道行.胳臂./臂.膀揣度./度.德量力爪.牙/张牙舞爪.B.阡.陌/纤.细发难./责难.乘.机/因利乘.便酒瓮./蓊.蓊郁郁C.舟楫./通缉.稍.息/稍.许中.听/中.规中矩契.约/锲.而不舍D.相与./参与.相似./似.的曝.晒/一曝.十寒系.马/解铃系.铃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藩篱燥动渊远流长山洪暴发B.崛起迁徙疾风劲草沧海一粟C.疲惫膏梁剑拔驽张揭竿而起D.脉搏震憾跬步千里振聋发聩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部分国家非法进入南海中国管辖海域内从事捕鱼活动的渔船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渔政部门计划通过护航等一系列行动来进一步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B.在成都隆重开幕的第十二届中国西博会以“引领国际合作,拓展市场空间”为主题,突出“打造大平台、服务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力求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发挥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平台功能,共谋发展新跨越。

C.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D.判断新闻发言人是否称职的标准,既不是看他应对记者和公众的技巧是否运用得圆熟,也不是从其语言富于技巧、答问睿智等,而是看他能不能发挥公共角色,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非及向时之.士也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斧斤以.时入山林C.非铦于.钩戟长铩也师不必贤于.弟子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假舆马车,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

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

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

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

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

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

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敏感性。

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

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

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

倒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洋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

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撮氏度。

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

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

而永久冰盖面积也比现在小。

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5.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颇有价值。

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 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幅度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 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 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 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数百年。

(三)、文言文阅读(共9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节选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节选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以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也,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祯《六国论》节选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佐当.寇之韩、魏当:面对B.以四方无事.之国事:战争C.使.韩、魏无东顾之忧使:让D.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弱:弱小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以为..桂林、象郡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C.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0.以下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从战略角度立论,认为六国缺乏虑患之密、见利之深和深知天下之势的谋士。

B.在苏辙看来,六国政治家大都是一些“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的人,自然难以合力御秦。

C.在李祯看来,探讨六国破灭的原因,只从战略、战术角度考虑毫无意义,因此否定了“二苏”的看法。

D.在李祯看来,“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是战国时各国通有的行为,非独秦然。

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一)、11.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3分)(译文:▲(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3分)译文:▲(3).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4分)译文:▲(二)、语言运用(6分)12.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依照示例,根据语境提示,在下列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敬辞谦语。

(6分)示例:祝贺别人新婚,可以说“祝你们喜结连理”,也可以说“祝你们荣偕伉俪”。

(1).祝愿别人高考成功,可以说“祝你▲”,也可以说“祝你▲”。

(2).答应别人的要求或给别人帮助,可以说“我一定▲”,也可说“我▲”。

(3).拒绝别人的请求或帮助,可以说“我实在▲”,也可以说“我真的▲”。

(三).名著导读(每空1分,共4分)13.“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黛玉的▲,表现了她当时▲的处境和▲,▲的性格。

(四).14.默写题,任写一组(每空1分,共10分)第一组:(1).杜甫的《登高》中以壮景写哀情的诗句是:▲,▲。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3).师者,所以▲。

(4).夜久语声绝,▲。

(5).《过秦论》的中心论点是:▲。

(6).城上高楼接大荒,▲。

(7).▲,风吹一夜满关山。

(8)疏影横斜水清浅,▲。

(9)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