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论再批判_苏珊·桑塔格的风格论
浅析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现象学解读
浅析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现象学解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一文,因为其激进的措辞,长期以来给读者的正确理解造成了不少障碍。
一些研究者片面地认为。
反对阐释。
就是拒绝对艺术作品进行任何阐释,艺术作品只能观赏,不容言说。
这实际上歪曲了。
反对阐释。
的精神实质。
苏珊·桑塔格并不反对阐释,她反对的只是有外在依据的过度阐释、只重内容的片面阐释和抹杀个体感受力的权威的阐释。
细细研读,我们可以发现苏珊·桑塔格在文中提出的尊重文本自身、反对过度阐释的文本解读方法与现象学感知世界的方式相一致; 其对批评传统中只重探究文本内容的狭隘观点进行了驳斥,这与英伽登“艺术本体论”的理论内核相契合; 对个体感受能力的肯定与高扬,也是现象学认识论的自觉再现。
一、反对过度阐释反对过度阐释就是要求转变批评传统中依据外在事物进行解读的感知方法,要求尊重文本本身,否认遵循个人意志的过度阐释,即反对搁置原意、对文本进行主观地开掘和取代。
现象学“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 典型的哲学的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
所以在早期现象学家们的心目中,现象学首先就是一种方法。
现象学不是指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显示其对象,即“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示的那样来看它”。
现象学强调的是意识主体与被意识客体之间关系结构的意识方式问题。
胡塞尔提出了观察意向性对象的基本方法:现象学还原。
现象学还原就是胡塞尔所说的面向事物本身、,他主张主体在进行意向性活动的时候,将历史、理性等先入为主之物加以悬搁,从而集中注意力面向事物本身,以便直观到该现象中显示为本质的东西。
胡塞尔认为,只有用直观的方法才能赢得明见性的知识,只有明见性的知识,才能保证哲学的可靠性与严格性,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因此,本质直观就是现象学认识论的理论内核,悬搁和还原是现象学意向性活动的两个支点。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
西方文论的三种形态和两次转型梁工内容提要:西方文论发展和嬗变的历史上交织着纷繁复杂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学说,粗略划分,可分出三个主要阶段,依次是从古典时代到16世纪、从17世纪到19世纪,以及20世纪。
这三个阶段各有其主导性的文论形态,分别是本体论文论、认识论文论和语言学文论。
从本体论文论过渡到认识论文论,以及从认识论文论过渡到语言学文论,构成西方文论形态的两次重大转型。
关键词:西方文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转型作者简介:梁工,河南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圣经文学、比较文学。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多元文论与圣经批评的关系研究”(编号07 BZW004)的阶段性成果。
Title:Three Patterns and Two Transforms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Abstract: There are complicated literary ideas and theories in the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history of westem literary theory.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uccessively: classical times to the 16th century, the 17th t0 19th century, and the 20th century. The three stages have their dominant literary theories which are separately concemed with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linguistics. Two great transform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re the change from ontology to epistemology, and the change from episte- mology to linguistics.Key words: westem literary theory ontology epistemology linguistics transform Athor: Liang Gong is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e, Henan Uni- vercity. His research area is Bibl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mail: hdlianggong@ 263. net.一、本体论文论西方文论发端于古希腊,以古希腊哲学为根基。
论苏桑·桑塔格《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
论苏桑·桑塔格《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摘要:本文浅析了苏桑·桑塔格的《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论述了“反对阐释”的涵义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其提出的新感受力的特征并作出评价。
关键词:苏桑·桑塔格;新感受力;反对阐释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68-01苏桑·桑塔格是与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
她被《党派评论》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并被《时代》杂志誉为“曼哈顿最出色的青年知识分子之一。
”而她的这一切特性,也反应在了批评文集《反对阐释》中。
桑塔格的“反对阐释”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反主流文化”和“新左派”成为美国主要文化特征时提出的,对传统的文艺批评提出了根本的质疑。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许多人对“反对阐释”存在诸多误解,认为“反对阐释”就是取消一切阐释、杜绝阐释、反对现实主义等,其实桑塔格反对的是文艺批评中的等级观念、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的是资本主义官僚意识形态。
不把握“反对阐释”的精神实质,难以理解“反对阐释”对传统文艺批评的冲击和瓦解。
她认为诠释需要更多地关注艺术中的形式,而且随着艺术的进步,重视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性体验才能恢复我们日益钝化的感觉功能,才能改造我们的意识,形成新的感受力模式。
要深究的话,我们可以在反对阐释中分出至少三层意蕴:一是反对以内容代替作品,强调对形式意味的体验与发现,悬搁针对内容的道德评判或精神分析;二是反对以大而化之的阐释取消独创性作品的个体化存在;三是要标举一种表面艺术。
所谓表面艺术,就是拒绝深度,这是以反艺术的姿态出现的艺术,某种意义上当代艺术都受到这一逻辑影响。
在《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一文中,桑塔格认为当今的文化状况塑造了人们新的感知习惯即新感受力,而对新感受力的张扬应对了后现代的泛文化现象。
“一种文化”即上世纪5o年代末6o年代初在欧美盛行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化。
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的美学特点解读
【摘要】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知识分子,集评论家、作家、导演等身份于一身,对大众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
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在创作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美学理论。
本文对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体现的美学新概念进行剖析,深入分析了她早期和晚期小说创作中体现的美学特征,为我们挖掘美学理论和桑塔格小说创作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把握桑塔格美学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审美;特点【作者单位】张泽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时间旅行者――苏珊?桑塔格小说中的旅行隐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qn-353。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知识分子,集评论家、作家、导演等身份于一身,对大众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
她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在创作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美学理论。
本文对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体现的美学新概念进行剖析,深入分析了她早期和晚期小说创作中体现的美学特点,为我们挖掘美学理论和桑塔格小说创作之间的深层次联系、把握桑塔格美学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苏珊?桑塔格小说创作体现的美学新概念20世纪60年代初,苏珊?桑塔格初涉文学领域,将文学思想与艺术评判融合起来,成为文学界先锋,她的思想趋向与美学观念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许多学者研究了苏珊?桑塔格思想与创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如王予霞在其所著《桑塔格纵论》一书中将桑塔格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桑塔格渐露锋芒,以叛逆的批判理论与先进的小说创作出现在文学领域,提出了反对阐释、沉默美学、新感觉等重要理论,撰写了《反对阐释》《沉默的美学》《激进意志的风格》等文,将小说创作与美学观念融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学评判与文学创作风格。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桑塔格的创作以理论集为主,提出了著名的疾病理论、摄影理论,并以犀利的言辞引发人们对政治与道德的深思。
二十世纪社会学方法对形式主义_结构主义的批评
1472010年7月 学 术 交 流 Ju,l 2010总第196期 第7期 A cade m ic Exchange Ser i a lNo .196 No .7[收稿日期]2010-06-01[作者简介]王鍾陵(1943-),男,江苏南京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二十世纪社会学方法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的批评王鍾陵(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社会学批评方法在20世纪几乎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
在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兴起的过程中,社会学批评方法是对之作出批判的。
社会学批判,直接导致了俄国形式主义在其发源的国度内被封杀,同时也在对布拉格学派的否定上体现了出来。
从巴赫金的论著中,可看到当年俄国形式主义所受到的社会学批评。
巴赫金 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 虽体现了当时的理论面貌,但也存在概念混乱的情况。
第一,此书立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兼顾对形式主义的批评与矫正简单化批评。
既然立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那末自然也会坚持反映论的文艺观,进步在于,巴赫金使之多层次化了。
第二,理论诗学与历史诗学的关系。
俄国形式主义将诗学分为理论诗学与历史诗学。
巴赫金将这两者间的关系给搞糊涂了。
理论诗学、文学史、历史诗学这三个概念也被巴赫金!中介∀论的辩证游戏给搞混淆了。
这样,巴赫金所打通了的理论诗学、文学史、历史诗学这三项,就都被否定了。
理论诗学的来源有二:一是来自现实的文艺运动以及过往历史中的文学史,二是来自其他意识形态部门。
理论诗学自然也处于变动中,这是因为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而造成的不同意识派别的兴替,使得它们向着理论诗学衍生过来的态势产生了变化,用句通俗的话说,即造成了立场与视角的不同。
值得提出的是,现实的文艺运动的发展也会产生出属于文艺自身的问题。
第三,对形式主义的批评。
巴赫金对形式主义文论的批评,有四个要点值得注意:一是批评其语言学取向。
二是批评其否定的方法。
三是批评形式主义的体裁观。
从注重形式到关怀历史——苏珊·桑塔格美学思想的转变
21 0 0年 9月
南 京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 a o N ni s t eo d s yT cn l y or l f aj gI tu f n ut eh o g n n n it I r o
V01 1 No. . O. 3
事 文本 不 再 被 接 受 , 释 于 是 应 运 而 生 。 在 阐 释 的 介 入 下 , 阐 荷 马 笔 下诸 神 的 行 为 不 可避 免 地 产 生 了道 德 意 义 , 伯 来 的 希
《 圣经》 也成 了精神 的范本 。对于这种 利用 阐释方 法挖掘 文
本 潜 在 意义 的做 法 , 塔 格 深 恶 痛 绝 , 称 这 种 、 求纯粹 形式 之美 的理念 向以 追 《 在土星的标识 下》 为代表的对历史和道德的关怀转变 。
格那永远充满怀疑和从不相信神话 的智慧 , 她不惮 以把她 让
博大精深的思想通过“ 单化” 简 的文 字 表 现 出来 。 在 反 对 阐 释 理 论 大 旗 下 ,形 式 一内容 ” “ 的二 分 法 彻 底 失
1 反对 阐释
16 9 2年 到 16 95年 问 , 塔 格 利 用 “ 小 说 创 作 中 漫溢 出 桑 从 来 而 进 入 批 评 的那 种 能 量 , 种 焦 虑 ” 创 作 了 大 量 的批 评 那 文 字 , 部分 文 字 于 16 这 9 6年 以《 对 阐 释 》 名 字 结 集 出版 。 反 的 在 《 对 阐释 》 , 塔 格 提 出 了 她 一 生 为 之 抗 争 的 主 张 : 反 中 桑 显 露真相 , 反对 对 艺 术 和 生 活 的 简 单 化 和 冷 漠 。 桑 塔 格 强 调 , 艺 术 不 是 一 种 可 以 被 翻 译 或 破 译 的东 西 , 赏 艺 术 这 一 经 历 观 的 目 的绝 不 是 为 了 说 出其 “ 正 的 意 义 ” 更 不 要 另 建 一 个 真 ,
《论摄影》:摄影,一次“偷窥”、一种“占有”、一场“软性的谋杀”
《论摄影》:摄影,一次“偷窥”、一种“占有”、一场“软性的谋杀”作为“美因文坛女盟主”,“美国公众良心”的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一生在各个领域笔耕不较,其创作包括:专题论著4部,随笔集4 部,小说6部以及剧本和电影,另有后人整理的演讲集与日记。
其中《论摄影》从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论述了“摄影”这一游走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社会文化与娱乐方式,讨论摄影影像存在的美学问题和道德问题。
该文本自1997年出版至今一直被专研文化批评的专家学者奉为圭臬,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费尔巴哈在其《基督教的本质》的前言中谈到“我们的时代”时说,它'重影像而轻实在,重复本而轻原件,重表现而轻现实,重外表而轻本质”。
而在摄影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的今天,这个预兆性的抱怨却逐渐成为现实。
影像开始成为解释现实的最有效途径。
人们开始从影像中体味经验,从影像中寻找乐趣,从照片中欣赏世界,可照片中蕴含的欺骗性却被逐渐忽略。
以至于这些貌似真实代替了真实,而影像世界也慢慢给真实世界笼罩上层薄雾。
由此,人们不禁疑虑,当我们谈论“摄影”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苏珊·桑塔格通过自己的论文集—《论摄影》—给出了一个可能的回答。
“这种关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摄影的素材的假设,潜存着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记录式的;第二种态度则是美学式的;前一种态度表明摄影记录的义务,而后一种态度则赋予摄影观看的权利。
尽管第二种态度常常被当做摄影“作为艺术与作为文件的分野”,但这两种态度都是摄影内在逻辑的合法延伸,它们在同一的行为中二分地呈现,摄影在记录世界,也在评价世界。
摄影所创造的视域是关于“美”,“没人透过照片发现丑。
但很多人透过照片发现美”,摄影的这点特性被桑塔格称为“视域的英雄主义”。
摄影无疑是在构建一种全新的、不同于自然经验的观看习惯。
照片的“美”不能用自然经验的“美”来比拟,后一种美是有其对立的反面,而前一种则是超然的、悬浮在照片记录的一切经验之上。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是研究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
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
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
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
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
第一章俄国形式主义一、发展概况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曾经指出,20世纪西方文论发端于俄国形式主义。
虽然存在的时间极为短暂,前后不过15年左右的光景,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从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到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带有它的痕迹。
自诞生之日起,俄国形式主义内部就有两个不同的派别:建立于1915年的莫斯科语言小组,以罗曼·雅各布逊为首,成立于1916年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以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首,主要成员还有鲍里斯·艾亨鲍姆和尤里·特尼亚诺夫等人。
这两个派别研究文学的视角有所不同:前者认定诗歌是具有审美功能的语言,很注重从韵律入手研究诗歌,后者认为诗歌的主旨不仅仅在于呈现语言材料;前者认为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社会学基础,后者坚持艺术形式具有完全自主性。
即便在每一个流派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也是歧见纷出。
在形式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主要观点也经历过变化,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流派。
俄国形式主义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提法,暗指在这些形式主义者手里,文学批评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从作品表现的内容(如社会现实、作家生平和作品的主导思想)转向文学形式(技巧)本身。
它批判的对象是当时批评界较为盛行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如:根据作者生平阐释文本的传记式批评,将作品完全归结为社会思潮反映的社会学批评,以及借用文学阐述批评家本人哲学思想的哲学批评。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探讨文学表现什么内容,为此而去考究作家生平、与作品有关的社会事件和作品孕育的主题思想,把文学的组织形式、文学作品何以成为文学的原因放在次要地位。
俄国形式主义把批评的重心转向了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试图从科学角度准确描述作品叙述技巧的特征和功能,因为,按照他们的说法,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用雅各布逊的话说:“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说”
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说”闫金红【摘要】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一文里,要求抛弃文艺作品的说教功能,关注作品的形式.而对形式的推崇,又在她的另一文章《论风格》中得到进一步论证,“形式”即“风格”.在梳理中西方文论里有关风格学说的基础之上,凸显桑塔格独特的“风格”美学观,这有利于自身获得一种非理性的感官审美经验,培养一种新的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力.【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苏珊·桑塔格;风格说;形式;新感受力【作者】闫金红【作者单位】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对形式的推崇,似乎是桑塔格“反对阐释”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反对阐释,就是反对传统文艺观中的重内容轻形式之说。
在桑塔格的《论风格》一文中,凸显了“形式”的分量,把“形式”的概念置换成“风格”。
由此不难看出,桑塔格的“风格”观,与我们传统文艺理论中的风格概念是不同的。
传统的风格观认为,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稳定性和主导性特征。
艺术家的风格不仅受到同时代的社会、阶级等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艺术家所选择的创作客体、题材、艺术门类对风格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内在制约作用。
但风格也具有多样化、时代性、群体性等特点。
现实世界自身的丰富性、不同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以及艺术欣赏者审美需要的多样化都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不同艺术创作者之间的风格也经常受其所处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需要和艺术发展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群体风格和时代风格。
以文学为例,像我国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就体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而“盛唐气象”则表现出唐代宏大浑厚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论中对风格的研究颇为丰富。
早在魏晋时期,理论家就对风格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了四种文体的风格:“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中将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类。
论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
论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摘要苏珊·朗格是美国著名的符号论美学家,她出生于1895年,生前对哲学、文学、美学做了深入的研究,是符号论美学的开山鼻祖。
《情感与形式》是苏珊·朗格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堪称符号主义美学史上的顶级之作。
本著作以“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为核心,涵盖了逻辑和人类文化符号论,包含了近代社会所有的艺术创作种类,为读者打开了美学思想的新天地。
书中多提出的符号论美学思想,对后人的艺术作品创作以及对美学思想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符号情感形式意义引言艺术符号论由苏珊·朗格首次提出,她区分了“表现”和“自我表现”,这种概念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得到淋漓尽致得表现与完善。
在著作中,作者结合各类艺术类、文学类实例,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对该观念做了系统的阐述,进而提出了人类情感符号论。
同为美学领域内的著名学者,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在其主要观点中,强调了苏珊·朗格提出的符号理论,并明确了该理论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在人类艺术的表达层面,“情感”与“形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形式是情感宣泄的载体,而情感正是依靠各种形式来展现与诠释。
苏珊·朗格通过《情感与形式》这本书,对“情感”与“形式”进行了更为逻辑性的分析,并由此总结出了人们在情感符号形式上的创造缔造了艺术,艺术则被归类到形式之下,成为展现人类丰富情感的载体。
一、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艺术形式符号论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以文字为主要形式所形成的语言则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符号。
但语言所表达的人类情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做到对人类情感的全面诠释。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得以产生。
艺术形式的出现,为人类情感的深度渲染与刻画找到了解决方案。
(一)艺术表现形式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在整个创意、构思、创作的过程中,它被缔造者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
论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文学批评观
文艺研究论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文学批评观童玉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摘要:1964年,美国著名的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的评论性文章《反对阐释》在《常青评论》上发表,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批评观主要为反对本质主义的深度阐释、注重对文学形式的感性体验。
研究桑塔格的文学批评观对于深入把握文学艺术的性质及文学批评的内部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是美国著名的评论家兼作家。
1964年,她的评论性文章《反对阐释》在《常青评论》上发表,对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桑塔格对当时西方的批评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批评观主要为反对本质主义的深度阐释、注重对文学形式的感性体验。
一、反对本质主义的深度阐释苏珊•桑塔格将批评的主要矛头指向了现代的内容说即赞同艺术是主观之表现的理论。
她认为对于内容说的过分强调使得人们认为一定存在着艺术作品的内容这种东西,使得他们永无止境地投入到阐释中去。
桑塔格反对的“阐释”并不是一切解说活动,她所反对的是一种阐明某种阐释符码、某些规则的有意的心理行为。
现代大多数评论家们都相信文本的深层还存在着真正的意义,阐释的目的就是挖掘这个本质的意义。
所以,苏珊•桑塔格文中最重要也是最激进的批判便是反对这种本质主义的深度阐释。
我们可以将评论家们的阐释归入到文学批评之中,而文学批评的基础则是文学欣赏。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期待视野”,他认为每个主体由于个人或社会的因素必然相异,这必定导致主观上的不同。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认为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填空。
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但是,桑塔格批判的阐释是从某种概念出发或者从自己的思维习惯出发,将文本内容转换成某种理论的注解。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观
长期以来,苏珊·桑塔格的美学思想太过锋芒,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她在文学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桑塔格在文学创作方面硕果累累。
她前后发表了四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并创作了两部剧本。
她的短篇小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入选了由约翰·厄普代克编选的《世纪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单是凭借长篇小说《在美国》她就获得了三个国际性的文学奖项。
另一方面,桑塔格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见解。
她的美学著作中渗透着大量与文学相关的讨论,光在她最有名的文集《反对阐释》中就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关于文学的讨论。
在访谈集《苏珊·桑塔格谈话录》和一些现场采访视频中,桑塔格更是发表过许多文学方面的评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她的文学观迄今为止并未被系统地梳理过,她的文学评论也仿佛遗珠一般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
本文从她未受到足够重视的与文学相关的文论和采访出发,着重探寻有关桑塔格文学观的几个问题。
一、值得商榷的二元性结构主义的二元论有坚固的理论支撑和珍贵的哲学价值,但同样也有其适用范围。
桑塔格本人就是强烈意识到这种适用范围局限性的评论家之一。
她晚年在德国“和平奖”授奖演说中表示:“我一生把不少时间和精力用于试图去除两极化的思维方式和对立的思维方式的神话”。
a 她反对将二元性作为文学作者简介 付景川,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崔玮崧,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吉林 长春,130012)。
a 苏珊·桑塔格:《同时》,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第207页。
2018年第4期苏珊·桑塔格的文学观付景川 崔玮崧[摘 要] 苏珊·桑塔格在美学评论和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在文学评论方面所发出的光芒。
普罗大众多注意到她的作家、美学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身份,却少有人看重她在文学评论方面的建树;学术界多注重她的欧洲文化背景,却鲜有人留意她的美国文学批评根基。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考研
I马克思主义卢卡奇本雅明巴赫金(11895——1975)前苏联杰出的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哲学人类学、语言学、神话学和社会理论,对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整个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文学理论成功地将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
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品:《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生活话语和艺术话语》《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和他的世界》《长篇小说话语》等。
(1)复调理论:是建立在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解读基础上的。
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价值上的不同声音组成的复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的统一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是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彼此不同的世界不发生融合。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创作构思中,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主人公的议论,绝不只局限于普通的塑造性格和展开情节的实际功能,也不是作者本人思想立场的表现。
主人公不是作者本人的传声筒,而是与作者平起平坐,并以特别的方式同作者进行辩论。
小说的复调特征真实强调人物之间、人物与作者之间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2)文学话语理论:话语不同于语言,它涉及的是具体的言语,言语是一种行为,包含着对话性,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中的话语都是如此。
他赋予对话以本体位的地位,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都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终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对巴赫金来说,小说结构的所有成分之间,小说内容与外部都带有对话性质。
他说:“对话关系这一现象,比起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对话中人物对话之间的关系,含义要广得多,这几乎是无所不存的现象,浸透了整个人类的语言浸透了人类生活的一切关系和一切表现形式,总是浸透了一切蕴含着意义的事务。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是研究现代主义电影之后的电影美学思潮和倾向的批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危机和动荡的时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滥,反映了青年一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懑、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乱。
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美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概括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特点是:流行性、短暂性、可消费性、低成本、批量生产、青春性、诙谐、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业化。
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概念与“现代”概念的界线十分难以确定,因为电影艺术自身就是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但是,与现代主义电影迥然不同的另类电影为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提供了研究的对象。
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姿态拼贴五花八门的艺术技巧和手段,从蒙太奇转向拼贴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标志。
后现代主义电影理论认为,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让—玛丽·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贴、随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直接面对观众宣讲等颠覆传统电影语言的手段。
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也可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来势汹涌,后现代电影理论批评方兴未艾。
西班牙的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法国“新新浪潮”代表吕克·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新流行派”扬·库南,美国的大卫·林奇、昆廷·塔伦蒂诺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采用反常的情节结构、漫画式的叙事基调、混杂的拼贴方式、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反讽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电影批评极力推崇的手段。
【文学批评课件】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派一直试图给自己寻找一个“更正确的名字”: 如 兰色姆的“本体论批评” (ontological criticism) ; 布鲁克 斯的“ 反讽批评” (ironical criticism) ; 维姆萨特的“张 力诗学” (tensional poetics) ; 布鲁克斯和沃伦的“结构 批评”
德国学者罗伯特 · 魏曼说: “对于新批评的形成及其广泛传 播,都必须在老式的维多利亚文学批评的危机这个背景上 来进行探讨。 ”
与此同时, 在文学创作领域,现代主义的崛起使批判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显赫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全新的文学创 作实践,必然要给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提出新的要求。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英国著名 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 察到的事物》 、《诗选》 、《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 长诗《荒原》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与个人 才能》 、《批评的功能》 、《诗歌的用诗和批评的用诗》 。
雅各布森说: “文学科学的主题不是文学, 而是文学性, 也 就是那些使某一作品称其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对文学性的 探讨成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
机械论: 什克洛夫斯基
•
把文学批评视为技术工人的检修工作, 把文学文本当作各 种技巧的总和。
有机论: 日尔蒙斯基
•
文学作品不再被当作技术的总和, 而被视为由各种功能要 素构成的统一体, 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根据自身的功能占 有特定的位置。 系统论: 特尼亚诺夫
提出一系列后来被称为“新批评”的观点
• 成熟期( 1930- 1945) 。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理论的 文艺理论家或批评家队伍迅速扩大。代表人物除艾略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论再批判:苏珊·桑塔格的风格论
作者:陈文钢, CHEN Wen-gang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名: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6(5)
1.斯帕丁;陈平20世纪英国艺术 1999
2.伊戈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1987
3.比格尔;高建平先锋派理论 2002
4.如中国古典美学中在诗歌里出现的象,而意则是由象来生成的,也就是沉默之处,这里就要求象本身或者象与象之间的组合有某种表现力,一种整体的表现力,能够让整幅景象浮现在想象力之中.可以这样说,所谓躲避的技巧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象传达尽可能多的意.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实际上不失为一种更为凝练的形式主张.因为它是包含着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远比形式与内容这样的分析语言更为妥帖些
5.瓦莱里;段映红文艺杂谈 2002
6.佛克马;易布思;林书武;陈圣生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1988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985
8.朱熹周易系辞:上 1992
9.尼采;周国平悲剧的诞生 2004
10.默克罗比;田晓菲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2001
11.尼采;张念东;凌素心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1991
12.托多罗夫;蔡鸿滨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 1989
13.桑塔格;程巍反对阐释 2003
1.陈文钢.CHEN Wen-gang"身体-主体"的招魂——论苏珊·桑塔格的"艺术色情学"[期刊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2)
2.陈文钢.CHEN Wen-gang"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期刊论文]-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3.陈文钢.CHEN Wengang桑塔格形式论与俄国形式主义[期刊论文]-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1)
4.陈文钢.CHEN Wen-gang现况与展望:苏珊·桑塔格美学思想研究[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8)
5.陈文钢.CHEN Wen-gang《思主》与法国"新小说"[期刊论文]-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2)
6.郝桂莲.Hao Guilian苏珊·桑塔格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展望[期刊论文]-当代外国文学2010,31(3)
7.张淑芳.ZHANG Shu-fang反对阐释:重返隐喻背后的真实——解读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期刊论文]-长沙大学学报2008,22(4)
8.井莹驱散疾病王国隐喻的阴霾——论苏珊·桑塔格中期作品中的疾病主题[学位论文]2010
9.张柠批评家的公众关怀和审美气质——苏珊·桑塔格的"政治评论"[期刊论文]-中国图书评论2006(11)
10.洪晓论苏珊·桑塔格的非殖民化倾向——以《疾病的隐喻》的阐释立场解读《中国旅行计划》[学位论文
]200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ainandxxb-rwsh20080501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