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即要求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
要求 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 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怎么办?
3、怎样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请同学阅读书本P61-62
61
62
3、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
(2)重要举措: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
同步---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①要逐步提高“两大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 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解决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控制收入分配差距。
异程度的一个指标。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 ”时,贫富两极的分化较为容易引起社会阶层的 对立从而导致社会动荡。
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73。
企业管理者,利 用手中职权非法 谋取利益,生活 极其奢侈;
工资平常,但通 过炒股,出租房 屋等方式,总收 入也颇丰;
在垄断行业工作 ,薪水是其他行 业的三、四倍
病重丧失劳动能 力,生活贫困
Zx.xk
增加低收入
调节过高
者收入,完
收入
善社保体系
保护合法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1)在经营承包制的企业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分为三个部分: • 一部分是以税金形式按承包的数额,按期上缴国家财政,形成
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 一部分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归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
利和职工奖励; • 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作为职工劳动的收入。
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原始收入的获得者通过多种形式、多个环节 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同时也要将初次分配收入的一 部分转移出去,包括收入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从而实现现金或实物 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 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再 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与原始收入相对而言,再分配获 得的收入表现为派生收入。
(式中的“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资本收入)
3.国民收入(NI)
指一个国家为了生产一定的国内生产总值 而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是 一个时期的生产总值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 后的净产出。
• 从实物形式看,表现为物质生产部门当年新创造出 来的那一部分财富,即包括当年生产出来的全部消费资 料,也包括扣除用于补偿已经消费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 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配过程是: • 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国民收入,首先归产业资本家支配,其中可
被剥削阶级集团所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各剥
削阶级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产业利润留归产业 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则以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归其 他资本主义剥削集团所有。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 内使用;
(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
(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 支配和使用。
当然,强调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要否定效率,否定市场机制。鉴于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念和做法应该是: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并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同时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步伐,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林毅夫指出,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当有很大关系。那些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出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出现频仍的财政和金融危机。
8弊端在初次分配时,由于各人的能力、社会地位、机遇等的不同,造成分配的不公。如有时,一个电话传递一个信息,便能得到高额的中介费。由于初次分配存在不公的弊端,才出现二次收入分配。二次收入分配是按需分配,是对社会全体居民的福利保障。
他说,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林毅夫说。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浅析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通常也称按要素分配,或称功能性 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中劳动要素收入和资本要素收入所占 的份额。从形式上来看,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主要形成三大 板块: 劳动报酬所得、资本所得(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 余) 和政府间接税( 生产税净额) 。因为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二 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对分配格局的影响程度远小于初次分配,所 以,初次分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社会最终收入分 配的基本格局。
(3)系统分析法。分析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因素,进行 系统认识,明确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现状
1.从时间序列看我国劳动报酬占比
2.通过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报酬占比
根据2002-2008年《国际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考察巴西、伊朗、 埃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委内瑞拉、泰国、尼日利亚等发展 中国家,计算出这些国家的平均劳动率为45.6%,由此可见我国劳动报 酬占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
(1)文献分析法。通过阅读专著、期刊等各种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 研究和解释,以充分了解学术界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状况和动态,为 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支撑。
(2)比较分析法。在长期的历史时间中,分析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 占比的演变过程,进行纵向比较;将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的状 况与其他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状况进行横向比较。
我国国民收入初次 分配问题浅析
目录
1 2 3
4
前言 主题 总结 参考文献
收入分配的基本流程
增加值 交换性分配
原始收入 转移性分配
可支配收入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通过征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它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3)劳务费用。
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获得收入。
(4)价格变动。
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
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来区分二者:一,初次分配存在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农、工、建、交、商等。
分配制度名词解释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
第七讲分配制度一、名词解释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等)通过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总和。
它在核算范围上,除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外,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是指按照一定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国民收入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国民收入分解为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生产要素报酬的过程。
3.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贯彻政府政策偏好;实现社会公平;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4.帕累托最优: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将最有效率的状态描述为: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状态。
这种状态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消费者之间的商品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能通过改变商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同时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第二,生产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可能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使某些生产者的产量提高,同时又不使其他生产者的产量减少。
第三,消费与生产的帕累托全面最优,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评价是相同的,从而此时不可能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5.公平与效率: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
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
考虑到公平很难衡量,所以经济学家用平等作为测量公平的近似指标。
财务视角论述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摘要 : 面对社会 上存 在的 分配不公 等 问题 , 学者们 关注 的更 多的是 二次 分配 、三 次 分配 , 而忽视 了从 源头即初次 分 配解 决上述 问题才是 治本方法 。在微观领域 , 初 次 分配应该是财 务学研 究的对 象, 提 出初 次 分配相 关理论并对 实践
作 出指 导 是 财 务 学 义不 容 辞 的 责 任 。 关键 词 : 初 次 分配 ; 财务; 广 义 财 务 分 配
P u b l i c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I 公共 管理
财务视角论述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亓增 奎 莱 芜 市 商 务局 山东 莱 芜 2 7 1 1 O 0
侯 尚法 河 北 工 业 大学 经 济 管理 学 院
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0 0 4 0 1
在弥补生产经营耗费, 缴纳流转税之后 , 其余部分成为企业的主营业务 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构成企业的利 总额。利润总额首先要按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 净利润要提取公积金 和公益金, 分别用于扩大积累 、弥补亏损和改善职工福利, 其余利润作 为投资者的收益分配给投资者或暂时留存企业或作为投资者的追加投 资。 最后, 初次分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现金济 浞 财务的重要特征。王 次分配 。 庆成等( 1 9 8 8 ) 指出, 财务的实质 是 ‘ b 过程中客卿存在的资金运 在主流认识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问题—直被认为是政治经 和 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这种财务的 “ 资金运动论”在今天仍能较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鲜存 眷 E _ F 为财务问题专门研究。近几年 好地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随着分配过程的进行, 资金或者退 国内再次掀起了一股研究收 入分配的热潮, 在规范的成果之外 , 实证的 出或者留 存企业, 它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运动, 这不仅表现在资金的 而目 表现在资金i 蚕 动的结构 匕 , 如筹资结构。 成果也出了不少。但不管是规范的 , 还是实证的研究, 基本都是宏观视 规模上, 财务分配问题的现状与我国财务分配的历史沿革有关。新中国企 角。实证分析数据也多来源于宏观数据, 鲜有使用微观数据的。宏观领 “ 一五” 域的收 入 分配研究从福利、收 ^ 、 分配的未来趋势和现实状态出发, 给出 业财务是在全盘照搬苏联企业财务模式基础 逐步发展的。 了收 ^ 分配合理陛的判断标准, 也对收 入 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进 时期, 财务管理和其他工作 F f 始 起步, 在理论 匕 学习苏联, 在实践上 行了理论探讨( 金振宇, 2 0 l 1 ) 。其成果对我们认识初次分配的重要陛和 出台了一系列政_ 策 和措施 , 构建了国营企业财务管理I 体制及其基本 内 分配 原则有重要的意义。遗憾拘 是, 虽然经 次分配的关注 彩沩 容。1 9 5 8年和 “ 文化大革命”时期, 财务管理曾两度受到冲击, 企业的 系统, 但却更多地停留在宏观和理论层面, 针对 “ 按劳分配”、 “ 按生 财务制度被冲击 , 甚至被取消, 财务管理陷入了混乱和无片 ; 状态。在这 产要素分配”等分配形式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主体———企业框架内 个时期, 财务无思想、财务无圜仑, 财务管理 几 I 乎不存在成了这个时代 的特征 准胜, 舢 ) 。从实践 匕 看, 这—时期, 企业在财务收支 E 几乎是 的指导『 打折扣。不过如果据l H 粥 板子打在经济学的头上, 将收 入 分 政府的出纳 , 国家统负企业盈亏, 企业费用开支由国家详细规定, 成本如 配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原因归咎于经济学, 则实在是 何核算也由政府统一明确 ; 企业盈利往 匕 交, 企业亏损国家补。企业收 “ 不公”的, 至少在初次分配的领域如此。在微观领域 , 初次分配应该 是财务学 寸 象, 提出初次 糟己 市 目 手 挨 践作出指导是财务 随着经济改革和企业自主权扩大, 企业财务的分配职能 日 益突出。 企业有权参与利润分配 , 企业的留利要分配为后备基金、生产发展基 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至此, 财务学初次分配理论缺位已是不争的事实。财务学是应用经 金、新产品试制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财务管理在初 次分配中的实践范围扩大了。然而这种晴形并没有保持多久。随着我 济学。由于缺乏 理论难以 , 初次分配中一 步由苏式财务转向美式财务。在主流的美式财务学领域, 对分配的关注 些重要的原则, 如公平正义 原则难以在企业中实现。 初次分配是—个财务 问题。首先 , 这是由财务管理的内涵所决定 则集中在公司与股东的利益分配方面, 即股利分配理论。然而若将公司 的。我国著名财务、财政学家张国干教授在1 9 9 9年就提出,“ 财务的实 视为股东的公司, 则这种分配只是资本要素自身收入的再分配。显然, 质是—个分配问题 , 分配是财务活动中存在的特殊矛盾, 体现了财务关 主流财务学的分配理论不仅不能解决初次分配问题 , 更使资本对劳动的 系的f 贡, 制约着财务活动的内容”。申波( 1 9 蝴 0 强调, 企业财务之所 侵 占合法化, 在劳动者缺少维权手段的隋况下, 使劳资矛尼 晋 | 化。由于 以成为—个经济范畴, 从根本 匕 说, 是由企业财务分配 干 形成的经济关 企业等微观主体很难科学合 系决定的。如果忽视了财务分配, 那无异是取消了作为经济范畴的企业 理、公平正义地实现初次分配 , 企业的分配更多是在政府 和 财务 , 剩下的仅仅是财务管理的业务技术方法问题。这些观 国改 内部 ^ G 厦 过制脚 的安排下完成的。 革开放初期, 市场经济的地位役有明确之前是占主流地位的。随着市场 面对社会 匕 存在的分配不公等问题, 学者们关注的更多的是二次 经济的逐步确立 , 美式以公开市场为依托的财务学理论逐步占据主流, 分配、三次分配 , 而忽视了从源头即初次分配解决 匕 述问题才是治本方 £ 或果有效 地运用T - '  ̄l k 中, 必须 人们对财务的认识与先前有些不同。但尽管如此, 分配仍然被视作财务 法。为了将经济学关于初次分配的硼 管理的应有之义。在我国的财务学教科书中, 基本都体现了这_点。如 杨丹等( 2 0 0 9 ) 指出, 财务管理就是 “ 在微观层面上, 企业筹集、 配置、 运 当 人选。因此, 初次分配是—个不折不扣的财务问 题, 构建基于价值创 用现金资源开鼢 括 动 , 为企业创造价笸手 0 造的阶崮 亍 合理 造的 以 初 次分 配 为 研 究 对 象 的 广义 贝 才 务 分 配 理 论 十 必 要。 田 分配”的活动。可I 昔 的是, 教科书的内容在展开时, 没有一以贯之地将 完整意义的价值分配贯彻到底 , 而是仅仅局限于股利分配这—狭窄领域 参考文献 的内容。 【 1 ] 张广科 . 按知 分配与企业剩余分享研 究[ M ]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2 0 0 9 . 2 ] 张国干 .论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财务的本质与财务职能[ J ] . 财经 其次, 初次分配是在企、 J 匕 层次 决定的。能在戡i 见 层面 寸 分配发 [ 1 9 7 9 ( 5 / 4 ) . 挥实际重要作用的是财务管理。考察一下企业利润的—般形成过程即 论丛, 5 】 中波 . 略谈企业财 务分配【 J 】 _ 财政研 究, 1 9 8 6 ( 5 ) . 可看出这_ 。企业通过生产经营翮 首先取得主营业务收人等收入, [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 即国民生产 直 ) 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 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定的报酬 , 这种报酬就形 或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 ^ 。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 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 也称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 成, 政 萤 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 , —般不直接干预初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10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十章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国民收入分配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最终收入;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与稳定器。
本章从国民收入分配入手,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节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收入从形成到使用要经历比较复杂的分配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
经过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形式是“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是最终收入。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国现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的。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是企业总产值扣除生产资料消耗后的那部分净产值,也就企业劳动者当年创造的新价值。
这部分新价值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个部分:(1)上缴国家的税金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的形式归企业支配,用于生产发展和企业内福利;(3)企业员工的工资,这部分以按劳分配方式进行分配。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四种原始收入:(1)上缴国家的税金;(2)集体企业上缴集资单位,形成集体单位的内部合作基金;(3)集体企业内部留利,用于企业的发展和福利;(4)集体企业的员工工资。
农村的集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三种原始收入:(1)农村集体经济单位的提留,以形成公积金和公益金,这部分收入的形成方式在改革中正在进行规范;(2)以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级政府组织,这部分会随着农村基层政府组织的改革进行调整;(3)农民家庭的纯收入。
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也形成三种原始收入:(1)上缴国家的税金;(2)企业主支配的收入;(3)分配给企业员工的工资。
个体生产者创造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两种原始收入:(1)上缴国家的税金;(2)个体生产者自行支配的纯收入。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与原则(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创造的净产值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依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实际上是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
其中,企业收入将进一步分解为利润、利息、地租、租金,等等。
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生产部门本身及其劳动者个人的初次收入;第二个层次是再分配。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
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中不合理因素进行的修正,使其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再分配也是为社会执行公共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再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依法凭借行政手段强制地进行的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赋税制度(特别是所得税制、遗产税制)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种是自愿进行的再分配,如赠与、捐助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税种和税率的变动、价格的变动、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各种非等价交换的摊派和收费等,都同时发生再分配。
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导致的结果就是最终分配。
有的人把初次分配称为小分配,把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内的最终分配称为大分配。
最终分配格局,是指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形成的各收入主体的最初收入,经过各种社会收入再分配,最终形成各收入主体能够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居民个人也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缴纳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和取得各种社会转移收入后,形成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家在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社会转移收入(包括各种非生产税)和社会转移支出(包括社会救济等)的分配调节后,便得到国家最终的可支配收入。
扣除个人最终收入和国家最终收入后剩下的余额,即形成企业的最终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上缴国家的收入和其他税收以及其他社会转移支出,再加上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后所余下的全部企业未分配利润,即为企业可用于储蓄或投资的收入总额。
第18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三,劳务费用的支付。 第三,劳务费用的支付。 第四,价格体系。 第四,价格体系。
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坚持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正确处 理国家、企业、 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 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 间的分配关系, 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 入的比重。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入的比重。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 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 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保护 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 调节过高收入, 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 生活。 生活。
作业
第二节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按其最终用途来看, 按其最终用途来看,是用于积累和消费两 个方面,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个方面,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中的重要比例关系。 中的重要比例关系。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两方面: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一是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 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即社会统 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保障制度规范化。 保障制度规范化。 特别是各种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 特别是各种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营运 和保值增值,都要有法可依; 和保值增值,都要有法可依;各种社会保障工 都要依法规范,切实做到公开、透明、 作,都要依法规范,切实做到公开、透明、安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 全。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是与市场经 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特征。 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特征。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网校经济师考试频道编辑整理2014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供经济师考生参考复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我国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2012年第二季度GDP是13个季度以来首次低于8%。
主要是由进口及固定资产投资(例如房地产)减缓造成的,但个人消费对GDP的拉动较大。
预计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季度应该会温和升温,因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节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批复。
当然也需其他一些政策的支撑:例如减税、降息等。
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1.价值形态。
2.收入形态3.产品形态与此相对应,三种计算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1.生产法(总支出减中间收入)2.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3.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和)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初次分配
个 得人 税所
初次分配 范围 主体 手段 目的
再分配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 主要是企业 市场机制决定
全社会 国家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政策、法律)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 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 配获得的收入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事业单位工资;个人所得 税、财产税;社会保障制度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 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社 会救济)等转移支付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通
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调节手段 进行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
再分配
转移收支 如财政教育 财产税 社会福利 支出、扶贫支出 转移支付是一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解决贫富差距的财务方法, 包括:1、政府的转移支付(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 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农产品价格补贴等) 2、企业的转移支付(企业对非盈利组织的赠款或捐款,以及非 企业雇员的人身伤害赔偿) 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一般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
举 例
3
再分配 税收 上缴 国家 形成 财政 收入 形成 企业 企业 基金 用于 扩大 生产 预算 财政 支出 :科教文卫、 社会保障等。
企 业 经 营 收 入
初 次 分 配
企业 自留
留给
工资、 奖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给
工人
主要 形成 个人 用于 个人 消费 收入 过高 个人所得税 再分配
根据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不同,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阶段,即初次 分配与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 家
个 人
企 业
个人 企业 国家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名词解释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名词解释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流经生产要素所有者(如劳动者、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手中时所发生的分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国民收入被分配给不同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以报酬他们对生产过程的贡献。
这些报酬包括工资、利润、地租等,它们构成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对于不同的生产要素所有者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对于劳动者而言,工资是他们获取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对于资本家而言,利润则是他们投资的回报;而对于土地所有者而言,地租则是他们的收入来源。
因此,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涉及到生产要素的贡献、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等多种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 1 -。
简要介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流程
简要介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⑴ 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 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以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作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国民收入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⒈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
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⒉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
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⒊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
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⒋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⒈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⒉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
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⒊劳务费用。
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
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
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⒋价格变动。
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
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四)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必须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这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和完善财税、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