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的分配

合集下载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教案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教案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国民收入分配的原理和方式。

3. 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国民收入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3.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4. 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5. 学生实践活动: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国民收入的概念、计算方法、分配原理以及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

2. 教学难点: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民收入的概念、计算方法、分配原理以及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与问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提高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讲解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3. 讲解国民收入的分配原理,包括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配理论等。

4. 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如收入差距较大、劳动报酬偏低等。

5. 讲解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方向和举措,如提高劳动报酬、优化税收体系等。

6. 学生实践活动:选取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国民收入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对国民收入分配原理的掌握。

3. 评价学生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和问题的认识。

4. 评价学生对国民收入分配改革方向和举措的理解。

5.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教材。

2. 案例资料: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案例。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 第一框、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一)国民收入的两种形式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净产品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 构成情况: 构成情况: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 利润+税收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工资 利润 税收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利润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社会总产值 =工资 利润 税收 工资+利润 工资 利润+税收 (二)、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扩大再生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三)、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净产值(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课时1 课时1│ 要点探究
(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①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②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展 ③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 分化, 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NNP=GNP-折旧(D)。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分配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分配

(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概念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
润构成的 W=c+v+m W=k+p
公式:W=k+p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 律起作用,但生产价格的形成没有违背价值 规律
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 值规律
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年利润率公式: p M mV n cv cv 关系 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不同K量 的比率。
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后者
表示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 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
影响利润率因素
m`高低, C:V高低, n快慢, C节省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背景条件: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 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图式
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
• c+ v k(成本价格)
• m p(利润)
• m′ p′(利润率)
•P
P
•W
生产价格
(一)、成本价格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 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C与V的区别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讲解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讲解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包括三大类经常性转移收支 : (1)当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收收支。 (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 (3)其他经常性转移收支。(政府内 、国际间的转移收支 ) 、
初次分配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经过两个层次,一 是生产经济成果的直接分配,二是财产收入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分别得到各自的 原始收入。
i1
i1
将上式整理可得:
n1
G ( X YI i1 X Y i1 i ) i 1
3.回归曲线法
回归曲线法是一种利用洛伦兹曲线函数关系式 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
G

SA SA SB
2S A
1 2SB
步骤:(1)设定洛伦兹曲线的函数关系式,例如, 设这一函数关系式为幂函数,I P ;
国内 合计
运用 来源 净额
75199.5 75251.8
52.3
16710.7 16367.1
-343.6
国外 部门
运用 来源 净额
166.8 114.4 -52.4
1532.4 1876.0
343.6
运用 75366.2 18243.1
合计 来源 75366.2 18243.1
净额
0.0
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7》
12150.0
602.1
0.0 -11547.9
29591.9
41.7 79465.9
41.7 49874.0
80.2 91910.1
80.2 91618.9
0.0 -291.2
1699.2
1990.5
0.0
291.3
80.2 93609.3
80.2 93609.4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2.基尼系数: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Gini)根 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 系数,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最常用的分析国 民收入的规模分配格局的方法。
定义:
判断标准:G<0.2表明收入分配高度平均 0.2≤G<0.3为相对平均 0.3≤G<0.4大致合理 0.4≤G<0.6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G≥0.6表明收入分配严重向一部分任倾向
路漫漫其悠远
3.1.3 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包括三大类经常性转移收支 : (1)当期所得税、财产税等税收收支。 (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 (3)其他经常性转移收支。(政府内 、国际间的转移收支 ) 、

路漫漫其悠远
❖ 初次分配从国内生产总值开始,经过两个层次,一 是生产经济成果的直接分配,二是财产收入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政府、企业和居民分别得到各自 的原始收入。

路漫漫其悠远
显然, 是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单调增函数,于
是基尼于1912年规定:
G= /2u,0≤G≤1
(2)
基尼于1919年证明了一个重要定理:G= /2u 是收入分配绝对平均线OC和洛伦兹曲线所围 面积的2倍,即G= /2u=2SA
由(1)、(2)式得:
(3) 注:应用该种方法计算基尼系数,运算量非常
第二节 个人收入分配分析
一、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一)定义 1.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
用来描述社会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曲线,它 由累积的一定人口数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与 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中的百分 比状况来表示。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 横轴OP: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累计家庭户数百分 比

分配制度名词解释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

分配制度名词解释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

第七讲分配制度一、名词解释1.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等)通过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利润、租金的总和。

它在核算范围上,除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外,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收入。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配是指按照一定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国民收入分配可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国民收入分解为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生产要素报酬的过程。

3.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产品;贯彻政府政策偏好;实现社会公平;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4.帕累托最优: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将最有效率的状态描述为:如果资源在某种配置下不可能由重新组合生产和分配来使一个人或多个人的福利增加,而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那么这种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状态。

这种状态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消费者之间的商品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能通过改变商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同时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第二,生产要素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此时不可能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使某些生产者的产量提高,同时又不使其他生产者的产量减少。

第三,消费与生产的帕累托全面最优,表现为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任意两种商品的评价是相同的,从而此时不可能通过改变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品的分配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5.公平与效率: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

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

考虑到公平很难衡量,所以经济学家用平等作为测量公平的近似指标。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 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

12.2国民收入分配及其管理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与原则(一)国民收入分配的含义国民收入分配,是对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创造的净产值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过程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初次分配依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实际上是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分解为:劳动报酬、企业收入、政府收入(间接税)。

其中,企业收入将进一步分解为利润、利息、地租、租金,等等。

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生产部门本身及其劳动者个人的初次收入;第二个层次是再分配。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次分配。

再分配是对初次分配中不合理因素进行的修正,使其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再分配也是为社会执行公共职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再分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依法凭借行政手段强制地进行的再分配,主要手段是赋税制度(特别是所得税制、遗产税制)和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另一种是自愿进行的再分配,如赠与、捐助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税种和税率的变动、价格的变动、流通中货币量的变化、各种非等价交换的摊派和收费等,都同时发生再分配。

由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导致的结果就是最终分配。

有的人把初次分配称为小分配,把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内的最终分配称为大分配。

最终分配格局,是指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收入分配的结果所形成的各收入主体的最初收入,经过各种社会收入再分配,最终形成各收入主体能够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居民个人也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缴纳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金和取得各种社会转移收入后,形成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国家在获得最初收入的基础上,经过社会转移收入(包括各种非生产税)和社会转移支出(包括社会救济等)的分配调节后,便得到国家最终的可支配收入。

扣除个人最终收入和国家最终收入后剩下的余额,即形成企业的最终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上缴国家的收入和其他税收以及其他社会转移支出,再加上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后所余下的全部企业未分配利润,即为企业可用于储蓄或投资的收入总额。

第18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第18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 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 二是差别利率。 二是差别利率。

第三,劳务费用的支付。 第三,劳务费用的支付。 第四,价格体系。 第四,价格体系。
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坚持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正确处 理国家、企业、 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 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 间的分配关系, 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 入的比重。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入的比重。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 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 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保护 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 调节过高收入, 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 生活。 生活。
作业
第二节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按其最终用途来看, 按其最终用途来看,是用于积累和消费两 个方面,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个方面,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中的重要比例关系。 中的重要比例关系。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两方面: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一是用人单位和职工本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 二是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即社会统 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保障制度规范化。 保障制度规范化。 特别是各种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 特别是各种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营运 和保值增值,都要有法可依; 和保值增值,都要有法可依;各种社会保障工 都要依法规范,切实做到公开、透明、 作,都要依法规范,切实做到公开、透明、安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 全。 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是与市场经 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特征。 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特征。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1. 引言国民收入的分配是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政策分配给不同的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等),以满足其各自的需求和发展。

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包括分配方式、不平等现象及其影响等。

2. 国民收入分配方式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2.1 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劳动所得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薪水、奖金等;资本所得则是指资本所有者通过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比例不同,这取决于国家政策、经济结构等因素。

2.2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除了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外,国家还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措施来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健、教育、住房等福利服务;社会保障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收入的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的公平性。

2.3 税收和转移支付税收是国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通过征收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税收方式,从高收入者中获取一部分收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直接将收入分配给低收入者,减少收入差距。

3. 不平等的现象尽管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但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指富裕阶层与较为贫困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收入差距极大,富人越富,贫困人口越多。

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

3.2 性别不平等性别不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异。

女性在一些行业和职位上的收入往往较低,相对于男性更容易面临贫困和经济困境。

这种性别不平等问题需要通过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予以解决。

3.3 地区差异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
第一,满足社会公共部分的需要。 第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 第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第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工具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经济杠杆。
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 的。通过预算支出,国家将在初次分配中集中的那一部分 国民收入,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分配各种用途。
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 要分配国民收入。
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五、收入分配平等性的衡量
(一)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然后计算出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最后,将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 系在图中描绘出来,即得到了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一个国家收 入分配越不平等,即贫富差距越大; 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一个国家的收入 分配越平等。
六、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率,又要 有利于平等。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分配的平等 化总是要通过其他政策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一些有 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如果 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收入分配平等化, 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工具。税收、价格起着调节收入、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 用。银行存款利息是在银行、居民之间进行国民收入再分 配。保险费这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将补偿个别单位 和个人的损失转归社会负担。
四、收入分配标准
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 民 收 入
消 费
消 费
积 累
积 累
A、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
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消 费
最高限: 保证人民消费 水平有所提高
积 累
最低限: 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B、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同国民收入的
物质构成一致
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 相一致
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 资料数量相一致
扩大再生产(兴修水利、修铁路)
积累基金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修建学校、 医院、体育馆) 社会物资储备(应付战争、自 然灾害)
消费基金
个人消费(劳动报酬等) 社会消费 国家行政管理
国防
科、教、文、卫事业 社会保障
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相互促进的一面、也存在不一致的方面 此消彼长
A
处理 准则
B C
C、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
的关系
国家 (国民经济发展)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企业 (扩大生产、采用新技术)
个人
标志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 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议一议
通过增加劳动者数量、延 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都可以增加 国民收入,其中哪条途径是最 根本的?为什么?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国民收入的分配
积累基金
二 者 关 系
最终用途
消费基金
国民收入的分配
议一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社会总产品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一年)的产品总和。
实物形式 价值形式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统计分析1. 引言国民收入分配统计是经济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统计工作,通过对国民收入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配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旨在了解社会经济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以及财富的集中程度。

本文将使用统计数据和图表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

首先,我们将介绍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分配方式。

然后,我们将分析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并探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讨论如何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情况,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2. 国民收入的概念和分配方式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和非居民所创造的所有可分配的收入总和。

国民收入包括工资、利润、租金、利息等各种形式的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2.1. 劳动者工资收入劳动者工资收入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通常由雇主向劳动者支付薪水、工资和福利等。

工资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工作时间和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2.2. 利润收入利润是企业所有者获得的回报,它是企业从市场经营活动中获得的超额收入。

利润收入的分配主要根据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和盈利能力来决定。

2.3. 租金收入租金是土地、住房和其他资产的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

租金收入的分配取决于土地和资产市场的价格和需求情况。

2.4. 利息收入利息是借款人为使用资金而支付给贷款人的回报。

利息收入的分配主要取决于借贷市场的利率水平和借贷条件。

3. 收入差距的不平等程度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包括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和收入分配比例。

3.1. 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常用指标之一。

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0表示完全均等分配,1表示完全不均等分配。

基尼系数越接近1,收入差距就越大,不平等程度就越高。

3.2. 洛伦茨曲线洛伦茨曲线是一种反映收入分配情况的曲线。

横轴表示收入群体的累计比例,纵轴表示收入的累计比例。

洛伦茨曲线与完全均等分配情况的对比越大,收入差距就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财政收入 ①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 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②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 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温馨提示 从财政收入的来源和影响因素理解我国财政 收入增长的原因。 (2)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形。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 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货币政策
含 义
政总与它支府量总包出通的供括政过调给财策对控相政财来适收政影 应入收响的政入供经策和求济和支,政财出是策政。一观行针国经调及中济节其央目和相银标控应行而制的为对所政实货采策现币取措一供的施定应指的量导宏 进 方
区 内 凡涉及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利率的调整、银行准备金率变
别 容 方面的政策,都属此列
3.正确理解我国的财政政策 (1)我国财政政策的类型
分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
内容
紧缩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策
实施条 件
在经济增长滞缓, 一部分经济资源未 被利用,经济运行 主要受需求不足制 约时
在经济过热,经 济的正常运行受 供给能力制约、 物价上涨时
经济平稳运行,没 有出现明显的通货 膨胀或通货紧缩
①错误。财政支出体现的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④不选。
考向 2 我国的财政政策
预测依据 2010 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财
政政策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预测 2 2010 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经
济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下措施
中既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转变又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
第三单元国家收入的分配
一 明确考纲要求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
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
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3)税收及其种类 :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
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4)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解析 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不属于政府行为,排除含① 的选项,面对金融危机,各国的普遍做法是采取积极的财 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启动国内消费市场,而非增加财 政收入,据此可以排除④,②③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故 选 C。
答案 C
命题特色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的作用、税收的相关性知识。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也经常考
查。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 (1)财政的作用是高考选择题和主 观题常考的内容。尤其是财政在关注“三农”、就业、 居民消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及节能减排、 自主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2)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作 用及依法纳税,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三.知识网络构建
四.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国家收入的分配 主干整合 1.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2.财政的作用 (1)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 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 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 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 作用。 (3)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 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 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解析 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 出属于促进社会公平的支出,而三者逐年增加,突出体 现了财政的②④作用,①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2.(2010·全国Ⅰ)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2009 年以来我国 经济出现困难,主要表现为外部需求下降、出口贸易不 畅,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通货膨胀预期正逐步形 成等。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 ①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盈利水平 ②扩大国债 发行规模,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③提高出口退税率,鼓 励企业出口 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积累基金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 和减少税收
减少财政支出、 增加税收
控制赤字,调整结 构,推进改革,增 收节支
实施目 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 降低失业率,拉动 经济增长
抑制总需求、降 低通货膨胀率, 给经济“降温”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 较快增长
联系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归纳提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二.高考真题回放:
1.(2010·天津文综)下图所示为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 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状况,图中曲线的变化,
突出体现的财政作用是
()
①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 系,改善人民生活 ③调控收支水平,促使经济平稳 运行 ④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生活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预测 1 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地区发展,国家财政转移支
付和扩大内需的新增投资将要继续向西部倾斜。这表
明国家
(B )
①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②通过
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③通过财政可以
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④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以实
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体现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
①2009 年中央代理发行 2 000 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用
于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等 ②我国从 2009 年 6 月 1
日起进一步提高机电、钢铁制品等部分商品的出口退
税率 ③国务院决定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
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 1.1 倍 ④77 家央企参
化等
政 策 制 定 者
联系
由政府制定的,必须经过全 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形式。② 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
考向预测
考向 1 财政的作用
预测依据 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国家西部大开
发战略实施十周年之后,中国政府再次吹响开发西部的
号角。注意结合财政的知识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