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专题03 收入与分配-备战2022年高考政治学霸纠错 (全国通用)

专题03 收入与分配例1下列对张某家庭月收入的性质认识正确的是( )张某家庭月收入情况统计张某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妻子在某外商独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某民办学校当教师存款利息收入月收入 3 000元 4 000元 3 600元400元①按劳分配收入3 000元,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7 600元②按劳分配收入0元,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3 600元③属于劳动收入的有10 600元,属于财产性收益收入的有400元④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10 600元,财产性收益收入400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错因分析】不能正确理解区分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做错本题的关键。
【学霸解题】本题考查我国的多种分配方式。
国有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故张某在国有企业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外商独资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其妻子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民办学校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故张某女儿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所得,据此判定,①正确;存款利息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其他都是劳动者劳动所得,③正确。
故选C。
故本题选D。
【秒杀技巧】国有企业属于公有制经济,材料中张某在国有企业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因此可直接排除②【答案】C类别对应形式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资金和津贴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资金和津贴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本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员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例2(2021·全国高考真题乙卷)下图是我国2016~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收入与支出变化走势。
附:据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我国财政赤字率为3.6%,2021年拟按3.2%左右安排(赤字率的国际警戒线为3%)。
针对上图反映的问题,积极的应对办法是()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税收来源②加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弥补收入不足③压缩社会保障类开支,减少财政支出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错因分析】不能准确理解不能准确理解财政政策,是做错本题的关键。
09年自考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助学指导(三)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项基本经济制度? 答: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第⼀,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原因是:(1)⽣产⼒总体⽔平低、不平衡、多层次。
(2)缓解各种⽭盾的需要。
资⾦短缺,就业压⼒⼤。
(3)市场经济的需要。
竞争。
交换。
主体多元化。
第三,⼀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且应该⽤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 答: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第⼀,⽣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经济制度真正建⽴起来;第⼆,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向健康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有利于发展⽣产⼒,提⾼劳动⽣产率,促进经济快速⾼效增长;第四,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个⽅⾯:第⼀,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
第⼆,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主要体现在控制⼒上。
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3、怎样全⾯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 答:党的⼗五⼤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分配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分配
教学要求: 本章阐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收入 分配问题。要求掌握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等概念,把握国民收入的分配、社 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保障制 度的完善等内容。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中,着重 了解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内容、 性质、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模式的特 点,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的形式相适应的。
(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引起的。
(3)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
方式。
(4)生产要素是社会产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意义
(1)这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分配方式的重大突破。 (2)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分配方式改革 的又一重大进展。 (3)这是对多年来改革实践的客观反映和分配理 论的科学总结。
料后便是承包户的净收入。
4.个体经济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一部分以税金形式 上交国家,剩下的归自己所有。
5. 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一部
分以税金形式上交国家;一部分以工资形式作为雇工
的劳动报酬:剩下的是企业主的利润,归企业主所有。
6.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独资企业中所创造的国民 收入,在上缴各种税金和支付雇工的工资后,余下的 利润归中外企业主所得。
第四,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
第五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资料讲解

❖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所谓“分平的分配”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 话题,分平或平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的、能够让所有人 满意的分配规则是难以找到的。
二、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及其构成
❖ 个人收入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不同 的途径或来源所获得的,并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 或可用货币来表现的财富的总和。
❖ 二是这些财富如何在各社会成员之间恰当地进行 分配(公平问题) 。
❖ 据此,形成“效率优先论”和“公平优先论” 。 ❖ “效率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里德曼、哈
耶克和科斯,其中以弗里德曼最为典型。 ❖ “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勒纳、
罗尔斯以及英国的琼·罗宾逊等。
2。“公平与效率协调论”
❖ 理论界有不同看法: ❖ (1)按劳分配是按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分配。或者说是
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果分配。 ❖ (2)只有在统一经营的公有制经济中的统一分配,才
是按劳分配。 ❖ (3)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4)按劳分配是按活动的和物化劳动共同创造的价值
润=NNP—间接税—企业转移 支付+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
PI(个人收入) 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与GNP的关系
GNP=GDP+常住居民在国外的要素收入—非常住居民在本国的要素收入 =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要素收入”指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 个人收入的构成: ❖ 劳动收入: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如工资、奖金、承包收入、经营管理收入、出售 个人发明专利或技术所获收入等。 ❖ 非劳动收入:投资收入、福利性收入、利息收入、 财产收入、其他收入等。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简答题1.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答:(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虽然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但是,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表现为: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表现为: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简要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答:(1)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为基础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政治经济学(2)6 第六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

价值构成
c+v+m
社
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
会
总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产 品
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实物构成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3、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途径
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部分。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 基金或保险基金。 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 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国 民 收 入
消费基金
扩大再生产基金
非生产性建设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国家管理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
文教卫生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非生产部门劳动 者劳动报酬基金
生产部门劳动者 劳动报酬基金
1、保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适度增长。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要同国民收入 的实物构成相适应。
3、注意安排好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各 自的比例关系。
(2)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既有较高速度又平衡 协调的发展。
(3)社会一部分劳动者的收入是通过收取服务报 酬的形式,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 次分配得到的个人收入中转移到他们手中。
(4)为了应付突发事故和各种自然灾害,需要建 立社会后备基金。
(5)为了保证劳动者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解决劳 动者暂时困难,保障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和残 疾人的生活需要等。
第一节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第二节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一、社会总产品 二、国民收入 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主体包括国家、企业、个人。
国家参与初次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生产环节的税收,企业包括利润和计提的折旧费,个人包括企业和单位发放的工资、福利、保险等。
再分配:国家取得的方式是所得税,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社会保障一类的财政支出,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属于再分配环节,个人取得再分配的无非就是享受政府的社会保障,如免费教育、低保等等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再分配功能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101极强的即时和直接的作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十分重视个人所得税,把它作为调节收入的首选税种。
坚持公平原则,调节贫富差距是个人所得税的主要责任。
实施个人所得税税制公平有两条原则,一是相同收入状况的纳税人应承担相同的纳税义务;二是税收负担要考虑纳税人的支付能力,高收入者要比低收入者支付更高比例的税收。
因此,征收个人所得税应从根本上体现对高收入者多课税,对低收入者少课税,或者不课税的纳税能力原则,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小收入初次分配差距,有助于实现收入再分配公平的目的。
(三)个人所得税参与收入再分配的必然性个人间的收入分配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收入在各阶层之间的分配。
公平收入分配历来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追求的一个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税收。
通常,政府用来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财政政策有两种:一是税收政策,二是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转移支付的实施需要政府有一定规模的收入数量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而税收收入正是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归根到底,税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里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通过税收手段,不仅规范性强、形式简明,而且有相应的管理手段作保证。
税种、税基和税率等要素的组合可以调节个人收入水平以及产生收入的要素条件,从而决定市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
此外,税收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进行收入再分配的力度。
因此,税收在政府矫正和补充市场分配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税收手段中,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力度最大。
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之所以最强,主要是因为个人所得税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直接对纳税人的货币收入征收,二是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制度,特别是后者,是个人所得税公平收入分配的主要机制。
可以说,收入再分配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程度。
一、国民收入两次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但这还没有完成收入分配的全过程,国民收入还要通过税收、政府支出、社会保障体制等机制实现两次分配即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分配1. 引言国民收入的分配是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收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政策分配给不同的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等),以满足其各自的需求和发展。
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包括分配方式、不平等现象及其影响等。
2. 国民收入分配方式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2.1 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劳动所得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薪水、奖金等;资本所得则是指资本所有者通过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房屋租金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比例不同,这取决于国家政策、经济结构等因素。
2.2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除了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的分配外,国家还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措施来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社会福利包括医疗保健、教育、住房等福利服务;社会保障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收入的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的公平性。
2.3 税收和转移支付税收是国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通过征收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税收方式,从高收入者中获取一部分收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直接将收入分配给低收入者,减少收入差距。
3. 不平等的现象尽管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但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指富裕阶层与较为贫困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收入差距极大,富人越富,贫困人口越多。
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
3.2 性别不平等性别不平等是指男性和女性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异。
女性在一些行业和职位上的收入往往较低,相对于男性更容易面临贫困和经济困境。
这种性别不平等问题需要通过性别平等法律和政策予以解决。
3.3 地区差异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
国民收入分配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工具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经济杠杆。
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 的。通过预算支出,国家将在初次分配中集中的那一部分 国民收入,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分配各种用途。
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 要分配国民收入。
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五、收入分配平等性的衡量
(一)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然后计算出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最后,将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 系在图中描绘出来,即得到了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一个国家收 入分配越不平等,即贫富差距越大; 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一个国家的收入 分配越平等。
六、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率,又要 有利于平等。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分配的平等 化总是要通过其他政策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一些有 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如果 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收入分配平等化, 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工具。税收、价格起着调节收入、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 用。银行存款利息是在银行、居民之间进行国民收入再分 配。保险费这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将补偿个别单位 和个人的损失转归社会负担。
四、收入分配标准
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全国居民的收入进行分配的三个环节:市场分配、政府再分配和个人再分配。
这一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分配环节,居民通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劳动力和资本为基础,通过劳动、投资等方式获取收入。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情况,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市场分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市场分配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实行了政府再分配制度。
政府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以达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目的。
政府再分配通过税收调节个人和企业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福利政策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政府再分配不仅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还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各种扶贫政策,积极推动收入再分配,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除了政府再分配,个人再分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再分配是指家庭和个人在拿到收入之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
比如个人之间的亲朋好友间的互助、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支援等。
通过个人再分配,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求,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
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
市场分配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政府再分配是调节分配不公平的手段,个人再分配是人际关系的延伸。
这三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第二篇示例: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社会总收入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将社会总收入分为工资收入、利润收入和财产收入三个部分进行分配的制度。
社会保障学 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答: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是国家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特定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是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
在中国,社会保障则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福利、医疗保障、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等社会措施的总称。
2.福利性答:福利性作为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指的是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小于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
换言之,凡所得大于所费即具有了福利性。
如果社会成员用同样多的钱购买同样多的服务,它运用的便只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如果社会成员用大量的钱购买了小量的服务,这种交易便构成了对购买者的价值剥削;如果社会成员用低于服务的价格购买到了这种服务,便含有了福利性的因素在内。
因此,社会保障的福利性特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交易成本低于所获得的保障待遇。
3.刚性发展答:刚性发展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保障走向制度化之后的客观结果,是指社会保障的项目不断增加,覆盖范围扩大,保障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社会保障制度在刚性增长的总体趋势下,还呈现出阶梯式持续发展规律,即社会保障的项目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成员社会性保障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会在发展中不断膨胀。
4.普遍性原则答: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普遍性原则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从而被许多工业化国家所认可,并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等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
1.慈善事业答: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一种民办社会救助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善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社会各界的自愿捐献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事业团体为组织基础,以大众参与为发展基础,在实践中,慈善机构根据捐献者的意愿,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进行物质帮助,从而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比较,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了解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问题,理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本章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
2、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
4、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难点: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比较。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
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要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整体首先就涉及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
一种叫做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该体系,因此又称东方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TPS)、国民收入(NIM)等。
另一种叫做国民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为SNA体系,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套体系,因此又称西方体系。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采用该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S)等。
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各自适应于不同的经济条件,核算的范围、内容、方法也不相同。
不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如MPS的社会总产值和SNA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名称相同的指标(如两大体系的国民收入),反映的经济内容也不同,不能直接对比。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
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
通过再分配所获得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再分配的主要形式有:①财政支出。
通过财政预算,一方面以利润和税金的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又把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通过财政补贴、支付非生产部门劳动者工资等形式分配到各部门、各地区去,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进行行政管理和加强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②信贷。
以偿还为条件,通过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贷放给使用单位来实现再分配的过程。
③价格。
国家通过指令性价格、指导性价格和市场调节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此外,各种劳务付费、居民之
间的馈赠、生产单位直接举办的各种福利事业,也可影响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最后形成生产单位、非生产单位和居民的最终收入。
国民收入分配是专业术语,拼音为ɡuó mín shōu rù fēn pèi,是指一个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在社
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之间分配的过程。
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
中国目前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上是合理的,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效率提高。
1。
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的历史演进及简评

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的历史演进及简评摘要:我国确立了税收和社会保障这两种重要的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制度,但还存在税收调节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城市和农村为界划分为两大模块,城市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更多的社会保障资源的分配,致使城市的社会保障发展优于农村的社会保障的发展。
需要完善我国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
关键词: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税收;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6-0093-02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的收入分配,往往进行的是单方向的收入转移。
它是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其目的在于消除初次分配可能带来的悬殊贫富差距。
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严重,这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而突显的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如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下面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做一个纵向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1949-1978年)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收入分配上把“低工资、高就业、泛福利”作为分配政策目标加以体现和贯彻,当时中国是一个均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农村的基尼系数在0.21至0.24之间,城镇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
但由于城乡实行不同管理体制,户籍制度严禁农民自由迁入城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间价格倒挂以及城镇、企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政策等,导致收入再分配向城镇居民过度倾斜,忽视农村居民的利益,城乡居民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收入再分配领域存在大量的不平等因素。
1、城镇收入再分配制度的内涵及特点在单一的公有制下,城镇职工的劳动报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货币的工资形式支付,另一部分以福利的方式提供。
福利包括大到住房、交通,小到子女入托、就餐、洗澡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福利提供大都采取低价服务和实物的形式,国有单位是提供主体。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申论热点:社会公平与国民收入三次分配(134)

改⾰开放以来出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盾⾼凸显两个鲜明的特征,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成为⼈们⽇益关注的重要问题。
出现分配不公的状况是多年历史综合原因形成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三次分配格局中公平价值取向问题。
第⼀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第⼆次分配注重在财税改⾰中实现相对公平,第三次分配注重在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
国民收⼊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运⽤捐赠。
资助慈善事业等⾏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范围内的收⼊分配调整。
它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觉⾏动,体现社会的⼀种慈善⽂化和捐赠⽂化。
三次分配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形成“三点式”社会分配新格局。
⼀、第⼀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 国民收⼊(v+m)第⼀次分配是在企业中进⾏的初始分配,也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
当前要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注重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
1.要在追求效率优先的前提下,维护企业内分配的公平,注重绩效考核和公平分配,既要拉开差距,⼜不失公允,充分贯彻按劳分配和按⽣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有效的企业员⼯激励机制,加强⼈⼒资源管理,提⾼企业经济效益,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先把蛋糕做⼤,才能研究更好地分蛋糕,第⼆次。
第三次分配才有更⼤的调节空间。
马克思的社会再⽣产理论告诉我们,⽣产决定交换和分配,分配的调节功能最终受制于经济的发达程度。
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在⽣产效率的基础上才能调节分配公平,只有科学发展才能谋求社会和谐。
2.要注重解决⾏业之间的分配不公问题。
我国⾏业和产业之间差距很⼤,⾏业之间分配不公是的不公,例如,电业部门的⼀个抄表员年薪10万元,是森⼯等危困⾏业员⼯平均⼯资的15倍,明显有失公允和正义,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3.要⼤张旗⿎地反垄断,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前垄断⾏业很多,包括民航。
电⼒。
铁路。
⾦融等等都是官办官营,国有国营。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共33张ppt)

(4)按生产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45最后1段
②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对个人:使个人收入来源多样化,提高居民收入; 对社会:按要素分配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பைடு நூலகம்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弊端: 导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思考: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有哪些?
① 实行按劳分配,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
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提高效率
② 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人类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
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促进公平
补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妈妈
自营饭店 私营经济
老板
经营所得(20万元)、储蓄收益(10万 元)
爷爷
村果园合作 集体经济 社
社员
承包土地种植水果(3万元)、村民果 园技术员(2万元)、房屋出租(2万 元)、养老金(3.5万元)、租种他人 土地(2万元)
奶奶
罐头厂 私营经济 普通工人
工资(5万元)
小明一家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4)按生产要素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45最后1段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类别
对应形式
按劳分配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适用范围 公有制经济
按 生产 要素 参与 分配
劳动要素
资本要素 技术要素 管理要素 知识要素 土地要素 数据要素
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非公有制经济
难点
2.措施
①坚持“两个基本同步”重点
国民收入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
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
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
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政治经济学研究课题陈力颖——41104685郭嫣然——41011016王楚茜——41104612杨兰——411046132012/5/19目录一、什么是国民收入?................................. - 2 -二、什么是国民收入分配?............................. - 2 -三、什么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 2 -四、什么是国民收入再分配?........................... - 3 -五、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 3 -①国家预算:...................................... - 3 -②银行信贷:...................................... - 3 -③劳务费用:...................................... - 4 -④价格变动:...................................... - 4 -六、为什么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 5 -七、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改进............................. - 6 -1、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 - 6 -2、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 8 -3、目前我国在国民财富分配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 8 -①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两极分化..................... - 8 -②权力化市场把控中国财富流动................... - 9 -③政府依靠财政增收持续扩权.................... - 11 -- 1 -一、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注视的国际统计项目。
二、什么是国民收入分配?国民收人分配广义上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成果在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狭义上指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生产单位和非生产单位以及居民中的分配过程。
就中国而言,它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三个过程。
三、什么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 2 -四、什么是国民收入再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必须要进行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等途径来进行。
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五、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①国家预算: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②银行信贷: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
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 3 -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③劳务费用: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
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
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④价格变动: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
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 4 -六、为什么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第一,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是指:不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即非生产劳动,包括国家公务员,政府雇员如教师,医生等生产总过程之外的劳动,即纯粹流通领域如销售、广告工人、不必要的监督人员等生产范围内劳动。
这些不直接生产商品或剩余价值的部门,就是非物质生产部门。
)发展的需要。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
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第二,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
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终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 5 -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
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我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七、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改进1、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深化,科学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与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领域,避免了适用范围的混淆,同时也合理地界定了企业与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职责。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有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
- 6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则有失社会公平。
而且,收入结构的失衡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终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效率。
所以,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
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调节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对矛盾。
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则进行分配,必然会产生较大差距,与公平原则相矛盾,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则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初次分配效率优先,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对社会贡献越大收入越高,这本身也体现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普遍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时公平也是一种效率。
这样,政府按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原则,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按照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通过强化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主导作用,理顺分配关系以控制收入差距,制定相关法律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健全以养老、医疗、伤残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渠道,从而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
- 7 -2、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目前的问题是,国民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国家所得的比重过低等,因此,必须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这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和完善财税、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3、目前我国在国民财富分配中出现的主要问题:①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两极分化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在发改委的一份报告中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不断扩大的态势,进入21世纪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开始加速扩大,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处在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