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十章

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 物质生产领域进行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得的收入称之为 “原始收入”。
初 次 分 配
再 分 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 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过程。 经过再分配而获得的收入为“派生 收入”。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的: 一是国家的财政预算。 二是各种服务费。

② ③

— 8—
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本国消费者消费的产品、投资者投资物以及政府购买的产品中有一部分是本国的最终产品,也有一部 分是进口的。其中,本国最终产品中用于本国消费的产品等于(C+I+G-M),加上出口的部分才是本国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即:
国民收入= C+I+G -M+X
= C+I+G+(X-M)
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简称MPS),适用于计划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该体系以马克思主 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才能创造国民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领域投入的社会 劳动,不增加供社会支配使用的物质产品总量,所以不计入国民收入。 另一种是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称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广 泛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算体系与核算方法
2.增加值法
增加值法是通过把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加总,从而得到国民收入。因为大多数产品都是分阶段进 行生产的,每个阶段增加的价值,就是最终产品增加的价值总和。把全社会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就得到 了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的不同方法,分别反映了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 相互联系的各生产部门的关系以及各种收入的来源。

2022新高考政治总复习综合集训--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解析版)

2022新高考政治总复习综合集训--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解析版)

2022新高考政治总复习--专题三收入与分配备考篇【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策略考点内容1.个人收入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1)从命题内容上看,收入分配方式、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等是考查的重点(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出现,常设置意义类或措施类材料分析题和图表题。

选择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非选择题可能跨专题进行综合考查(3)题干材料既有收入分配状况、科技创新等长效热点,又有时政性强的热点素材(1)结合我国扶贫政策、共享发展理念等,理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措施等(2)结合财政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等方面的支出,以及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解财政的作用(3)结合“营改增”、减税降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热点材料,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及作用2.国家收入的分配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3.征税与纳税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真题探秘】命题立意知识目标:财政的作用。

能力目标: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素养目标、价值目标:通过分析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发挥作用的路径考查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从价值观念上看主要是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关注社会发展、生产生活。

解题指导中央财政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前提是农户购买了农业保险,支付了相应保险费用,才可享受相应的补贴政策。

③排第一位,①排第二位。

购买农业保险后,当风险发生时,能有效规避风险,转移灾害风险,稳定收入预期,④排第三位。

当农户的收入预期向好的时候,农户将进一步增加生产投入,即达到了“发挥农业保险对支农惠农、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②排第四位。

高考政治易错点03 收入与分配 (解析版)

高考政治易错点03  收入与分配 (解析版)

易错点03 收入与分配易错题【0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再分配就是政府转移支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

[矫正]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者实物转移的一种分配过程。

主要是政府对财政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再分配.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的内容,不属于再分配易错题【02】财政2.财政收入越多越好,适度的财政赤字目的是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需要提高企业税率,增加财政收入。

[矫正]政收入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财政收入的多少必须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适度的财政赤字,目的是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下行的情况下,需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加大财政支出。

易错题【03】税收3.税收具有固定性,税率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营改增”可以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同时增值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矫正]税收具有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国家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修改税法调整税率。

“营改增”不是增加新的税种,而是已有税种之间的替换,并没有拓宽财政收入的来源;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01(2021·北京·高考真题)“职业培训券,1000万张在路上!”职业培训券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电子凭证。

劳动者可以通过电子社保卡应用程序领取该券,在指定期限内到相关培训机构使用。

推行职业培训券()①着力于多种形式的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①可推动技能型劳动者的培养,促进更高质量就业①可扩大培训行业市场准入,实现便民与惠企的统一①可精准对接培训资源和培训需求,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信息化水平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D【详解】①:推行职业培训券,其目的是便民与惠民,助推就业,并不是收入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①排除。

高中政治: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

高中政治: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

高中政治: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1)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4)分配政策: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知识扩展】(1)初次分配的主体是企业,再分配的主体是政府。

(2)为什么要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①原因: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意义: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和谐;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②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这样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通过征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它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3)劳务费用。

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获得收入。

(4)价格变动。

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

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来区分二者:一,初次分配存在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农、工、建、交、商等。

高考政治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高考政治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3)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以企业创造的国 民收入为例):
考题优训练12(2020天津卷)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 的不利影响,某市发放了普惠型和红利型两种消费券。普惠 型消费券人人有份;红利型消费券只对低保、特困等四类救 助对象发放。发放红利型消费券( C ) A.是完善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举措 B.是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的手段 C.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人民生活 D.有利于实现消费升级,刺激经济增长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
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
①结合材料 首先,明确答题知识限定为经济知识;其
获取 和解 读信 息
和所学经济 设
知识 问
②现阶段我 信
国增加财政 息
赤字的合理
次,答题前需要按照设问要求获取材料的 有效信息
明确本题为原因类题型,同时“财政赤字” 应解读为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出,据此可知 答案内容中应包括“为什么要进一步扩大
材料 2013年我国GDP增速为7.7%,2014年为7.4%。2015 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调低为7%。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做了加力增效的部署, 其中,2015年财政预算拟安排财政赤字1.62万亿元,比去年增 加2 700亿元,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财政赤字 率指财政赤字与GDP之比。国际上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 为3%。)
重难深探究 1.财政的作用
作用
表现
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 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作用
表现
①财政加强对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②加大对

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

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

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高考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政治学科中有不少相似的概念,我们咋准备高考的时,要不断总结知识点。

理清知识概念之前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政治一些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个人收入的分配必背知识点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分配制度?(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简述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原因?(1)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原因A.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B.意义:①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我国的非按劳分配包括哪些分配方式?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07 个人收入的分配(讲)(含解析)

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07 个人收入的分配(讲)(含解析)

专题07 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知识点一我国的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1〕含义: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根本原那么。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原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根底**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开展水平直接原因**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3〕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4〕意义: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开展;按劳分配作为**性质的分配制度,表达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形式含义〔表现〕意义按生产要按资本要素分配资本所有者投入资本所得,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素分配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确实认,表达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开展按劳动要素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才凭借在生产经营中的奉献参与分配的方式按技术、信息等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按土地要素分配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土地的租金、转让金等〕【特别提醒】根据所属范围区分收入分配方式〔1〕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2〕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于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个人**活动中,但凡看到股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营企业工资、土地流转等信息都可直接判定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2020年高考政治之高频考点解密03 收入与分配(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政治之高频考点解密03 收入与分配(含答案解析)

解密03 收入与分配考点1 分配制度考法1 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的分析和运用【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是设置生产、分配二者关系的问题情境,考查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涉及体现类、依据类、原因类题型;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是考查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知识,涉及依据类、原因类题型。

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生产与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其中生产环节对社会再生产的其他三个环节起决定作用。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特别注意】注意区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分配的最终决定因素,是根本原因,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直接原因。

【考法提示】涉及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原因、依据的选择题,注意分析材料是涉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分配的关系,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从而作出准确选择。

【典例1】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A.生产要素可以转化为生产力B.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C.生产要素是价值的源泉D.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按劳分配的补充【答案】B【解析】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社会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决定了我国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存在,所以B正确;有些生产要素本身就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所以A说法不科学;C、D观点错误。

考法2 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考查【考法点评】以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构成为素材,通常设置选择题,考查对多种分配方式的区分;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本知识时,通常是以我国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的现状或改革措施为背景,本知识作为其中一个考点出现,大多设置体现类、依据类等题型。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如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如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百度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课件:收入与分配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课件:收入与分配
高考政治复习专题课件收入 与分配
contents
目录
• 收入与分配的基本概念 •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 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 •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 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
01 收入与分配的基 本概念
收入的定义与分类
收入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
收入是指个人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经营、投资等活动所获得的报酬 或收益。
解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需要政府在宏观干预中寻求平衡,既 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实现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
04 收入分配与社会 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概述
社会保障体系的概念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旨在 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 物质帮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收入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收入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性质可分为工资性收入、经 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取得方式可分为初次分配收入和再分 配收入。
分配的含义与方式
分配的含义
分配是指社会成员之间对生产成果的占有关系,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分配的方式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主要依据效率原则,实现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基础 上的效率优先;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对国 民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活动;第三次分配是指通过社会慈善、志愿行动等方式进行的社
会财富转移。
收入与分配的关系
收入是分配的对象和基础
没有收入,就没有可供分配的财产;没有收入,也就无法进行分配。
分配是收入的实现形式
通过各种分配方式和机制,社会成员可以获得自己的收入,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合理的收入与分配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国民收入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
第一,满足社会公共部分的需要。 第二,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三,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 第四,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第五,调节经济关系和收入分配关系。
三、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工具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工具是国家财政经济杠杆。
财政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主要是通过预算支出来进行 的。通过预算支出,国家将在初次分配中集中的那一部分 国民收入,通过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分配各种用途。
第二个是需要标准,即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 要分配国民收入。
第三个是平等标准,即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五、收入分配平等性的衡量
(一)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首先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然后计算出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最后,将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 系在图中描绘出来,即得到了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越大,说明一个国家收 入分配越不平等,即贫富差距越大; 基尼系数越小,说明一个国家的收入 分配越平等。
六、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政策的目标就是既要有利于经济效率,又要 有利于平等。
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贡献标准,而收入分配的平等 化总是要通过其他政策来实现的。
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世界各国都采用了一些有 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与社会福利政策。如果 说税收政策是要通过对富人征收重税来收入分配平等化, 那么,社会福利政策则是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入分配,各种经济杠杆也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 工具。税收、价格起着调节收入、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 用。银行存款利息是在银行、居民之间进行国民收入再分 配。保险费这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将补偿个别单位 和个人的损失转归社会负担。
四、收入分配标准
收入分配有三种标准:

国民收入再分配公平与初次分配公平差异的比较

国民收入再分配公平与初次分配公平差异的比较



国 民 收 入 初 次 分 配 公 平 与 再 分 配 公 平 的
民 收 入 初 次 分 配 中却 是 不 公 平 的 。 为什 么会 有 这 种差 别 ?
根 本 原 因在 于 社 会 对 初 次 分 配 公 平 和 再 分 配 公 平 所 提 出
具 体 含 义 的差 异
在 人 类 活 动 的 各 个 领 域 都 存 在 着 公 平 问 题 ,在 国 民
则 、过 程 和结 果 的 公 平 会 、规 则 、过 程 和结 果 的公 平 ,也 就 是 说 , 以 国 民收 入 初 次 分 配 和 再 分 配 两 个 环 节 完 整 的 分 配 过 程
初 次 分 配 中 分 配 权 利 的公 平 所 强 调 的 是 要 素所 有 者 获 得
收 入 分 配 领 域 .尽 管 不 公 平 是 一 种 常 态 ,但 公 平 始 终 是
的 具 体 要 求 不 同 ,是 以 不 同 的 具 体 的 标 准 进 行 判 断 的 。
社 会 对 再 分 配公 平 所 注 重 的 是 作 为 人 的 一 般 而 应 该 享 有 的 基 本 权 利 。所 关 注 的是 撇 开 了人 对 社 会 的贡 献 差 异 的
二 、 国 民 收 入 再 分 配 公 平 与 初 次 分 配 公 平 的 具 体 内容 的 差 异
国 民 收入 再 分 配 公 平 与 国 民 收 入 初 次 分 配 公 平 都 包
括 权 利 、条 件 、机 会 、规 则 、 过 程 和 结 果 的 公 平 ,但 具
那 是 一 个 社 会 价 值 或 者 观 念 的社 会 选 择 问 题 ,不 过 就 公 平 本 身 而 言 ,它 既 不 是 一 个 纯 粹 的 主 观 范 畴 ,也 不 是 一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2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第02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下列属于再分配的有①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国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②从2017年11月起,成都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调,中心城区提高至630元每月③2017年11月1日起,宜昌最低工资标准全面上调,最高每月增加180元,达到每月1500元④某公司利润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公司职工工资每年增长23.2%左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1)初次分配①含义: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即一个物质生产过程结束后,生产部门即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在企业、国家和劳动者三方之间进行的分配。

②结果:国家取得生产环节的税收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企业取得税后利润形成企业收入,劳动者获得工资等形成劳动者收入。

③主体:物质生产部门,通常指企业。

④机制: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

(2)再分配①含义: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进行再次分配。

②结果:一方面,非物质生产部门,如行政机关劳动者获得工资等收入;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收入发生增减,如国家通过各种税对企业和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再通过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途径在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间进行调整分配等。

③主体:政府。

④机制:由政府调控机制发挥作用。

(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阶段。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重视效率又促进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是二级分配的一种手段。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一般说来,在初次分配时拉开的收入差距,需要通过再分配予以“调节”或“收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
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
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
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
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含义
以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种基本原始收入作为前提条件和出发点,国民收入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二)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分配,有下列原因:
⒈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了原始收入,而非物质生产部门要获得收入,必须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解决。

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把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一部分原始收入,转给不创造国民收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形成“派生收入”,以满足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安全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⒉加强重点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需要。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发展速度、生产增长规模、技术结构等互不相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比例不协调现象和薄弱环节。

同时,各物质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得到的收入份额,往往同它们各自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相一致。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宏观调控的全局出发,有计划地将国家集中的纯收入,通过再分配,在不同部门、地区和企业之间调节使用,以加强重点建设,克服薄弱环节,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⒊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

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证基金,以及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金,除企业、个人负担外,有一部分也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保证基金来解决。

这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⒋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临时性的应急需要。

(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
⒈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首先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集中起来,形成国家预算收入,然后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⒉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

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⒊劳务费用。

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享受各种劳务的劳动者,用自己的收入支付各种劳务费用。

提供劳务活动的单位,在得到劳务费用后,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管理费用、提留基金和上缴国家税金。

因而,通过劳务费用的支付,一部分国民收入实现了再分配。

⒋价格变动。

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

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四)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来看,再分配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必须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这是保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和最终分配环节上,要通过深化和完善财税、劳动、人事、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