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合集下载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基础夯实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1、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初 次分配后,国民收入就形成国家、企业和 个人收入三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 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 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 接干预。
2、再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 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 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 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 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经典试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 分配比例关系。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 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1)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1996—2007年,居民收 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 动,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2)提高劳动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 障机制。
(2)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保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 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方面国家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 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
(2)政府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收 入分配的调节 。
活学活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怎样区分?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怎样区分?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怎样区分?1.收入分配的起点。

收入分配的起点或源头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

按照SNA理论体系,政府部门是主要提供公共服务的生产部门,它与企业部门一样,创造增加值。

企业部门增加值是所有企业(含金融机构)创造的增加值之和。

住户部门增加值主要是城乡个体经营户(含农户)创造的增加值。

将政府部门增加值、企业部门增加值、住户部门增加值加在一起就是GDP。

可见,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看,收入分配的起点是GDP。

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在各自的收入项下。

2.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与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分配,主要是对参与生产的要素进行分配。

初次分配涉及三个分配项目,分别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财产收入。

各机构部门的劳动者报酬是本部门的支出,是住户部门的收入;各机构部门的生产税净额是本部门的支出,是政府部门的收入;各机构部门的财产收入相对复杂一些,既有因将属于自己的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借给其他机构部门使用而产生的财产收入(收入项),也有因从其他机构部门借入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而需支付的财产收入(支出项)。

将各机构部门在这些分配项目下的收入之和减去支出之和就是该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

以政府部门为例:政府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政府部门增加值-政府部门劳动者报酬+来自其他部门缴纳的生产税净额+财产收入(收入项)-财产收入(支出项)3.再分配。

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继续,是以初次分配收入为起点。

再分配的方式是“经常转移”。

按SNA定义:“所谓经常转移,是这样一种形式的交易:在交易中,一个机构单位向另一个机构单位提供货物、服务但又不向后者索取任何货物、服务作为与之直接对应的回报,并且交易一方或双方无需获得或处置资产。

”经常转移的具体形式是所得税、社会保险缴款、政府社保支出、社会补助等。

很明显,再分配与初次分配不同,再分配与生产活动关系不大,是对初次分配收入的调节。

将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加上经常转移收入减去经常转移支出,就等于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

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内容

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内容

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再分配的内容一、概述共同富裕是指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个成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共同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内容非常重要。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形成过程中,从生产要素所有者那里直接流向各种经济主体的收入分配。

再分配则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对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以弥补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

二、初次分配的内容1. 劳动报酬劳动者通过参与生产、劳动创造了价值,获得相应的报酬。

劳动报酬是初次分配中最主要的一部分,也是维持劳动者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收入来源。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合理、公平。

2. 资本收入资本所有者通过资本参与生产活动,获得相应的资本收入。

资本收入包括利息、股息和企业利润等。

在初次分配中,资本收入占据了一定比重,对资本收入进行合理的调节,保障资本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防止出现过分集中的情况,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3. 租金收入土地所有者通过出租土地、房屋等获得相应的租金收入。

在初次分配中,土地资源的利用对社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合理调节土地租金收入,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4. 基本公共服务国家通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并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水平。

在初次分配中,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国家责任和义务所在。

5. 公共财政支出国家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项目投资等,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在初次分配中,公共财政支出的合理规划和分配,对促进共同富裕具有积极作用。

三、再分配的内容1. 税收国家通过税收制度,对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

通过征税、纳税等手段,调节个人和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 转移支付国家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低收入裙体和特殊困难裙体进行帮助和支持,以弥补初次分配中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通过征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它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3)劳务费用。

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获得收入。

(4)价格变动。

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

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来区分二者:一,初次分配存在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农、工、建、交、商等。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最新版】
目录
一、初次分配
二、再次分配
三、第三次分配
四、公基常识
正文
一、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等)所创造的价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比例,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的过程。

在我国,初次分配主要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即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进行分配。

此外,初次分配还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进行分配。

二、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

再次分配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通过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税率,对低收入者征收较低税率,从而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也可以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三、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基础上,通过慈善、捐赠等社会行为进行的收入分配。

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道德力量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富人帮助贫困人群,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四、公基常识
公基常识是指公民基本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公基常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对于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来说,具备一定的公基常识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谈谈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谈谈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谈谈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同时考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

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1.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经济产出形成和分配过程中,资源和收入的合理分配。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举措:a.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改革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减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公平。

例如,增加高收入者的税负,提高低收入者的税收减免标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b. 加强教育和就业机会:教育是提高个人能力和获取更多机会的重要途径。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条件。

c.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创造机会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机遇,提高农村地区收入水平。

2.再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手段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举措:a. 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提供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和帮助。

b. 实施积极的再分配政策:通过租金补贴、社会救助、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向贫困群体提供直接的收入补偿和补助,减少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

c. 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公共资源,缩小社会福利差距。

以上措施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上实现共同富裕所需要考虑的方面。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度改革、政策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举措,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的共识和理解,形成社会各方共同支持和参与的大环境。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一、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分配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初次分配是指资源在尚未分配给任何个体之前的分配过程,而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已分配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旨在帮助决策者进行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初次分配的判断技巧初次分配的判断技巧主要包括公正性、效率性和适度性三个方面的考量。

1. 公正性公正性是初次分配的核心原则之一。

在进行初次分配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要求资源应公平分配给每个个体,不偏袒任何一方。

•需求原则:需求原则认为资源应根据个体的需求程度进行分配,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贡献原则:贡献原则认为资源应根据个体对社会的贡献进行分配,以激励个体积极参与生产和社会活动。

2. 效率性效率性是初次分配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在进行初次分配时,应注重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具体的判断技巧包括:•边际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原则认为资源应优先分配给边际效益最大的个体,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总福利。

•资源稀缺性原则:资源稀缺性原则认为资源应分配给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体,以充分发挥资源的稀缺性。

•比较优势原则:比较优势原则认为资源应分配给相对拥有比较优势的个体,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产出。

适度性是初次分配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在进行初次分配时,应考虑资源的适度分配,以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当导致的社会不公和资源浪费。

具体的判断技巧包括:•适度平等原则:适度平等原则认为资源分配应均等但不绝对均等,以保证个体的基本需求,但也允许一定程度的差别以激发积极性。

•适度需求原则:适度需求原则认为资源应根据个体的需求程度进行分配,但也应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效益。

•适度贡献原则:适度贡献原则认为资源应根据个体对社会的贡献进行分配,但也应考虑公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再分配是对已分配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其判断技巧主要包括公正性、效率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的考量。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第一次分配:在进行初次分配时,需要了解项目的具体需求和目标。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同时考虑到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可行性。

然后,根据项目的各个环节和工作内容,将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

在分配资源时,需考虑到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合理安排资源的使用顺序。

同时也要考虑到团队成员的能力和专长,将任务合理地分配给每个成员,使工作效率最大化。

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项目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再分配:在项目进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资源的不足、人员的不足等。

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再分配,即重新对资源进行合理地调整和分配。

在进行再分配时,需要重新评估项目的情况和目标,以确定再分配的具体方案。

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降低某些环节的资源需求,或者通过外部资源的引入来解决。

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任务的分配和优化工作流程来解决。

在进行再分配时,需要考虑到对项目的影响和风险,并尽量避免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次分配: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需求,这时就需要进行第三次分配。

在第三次分配时,需要重新评估项目的情况和目标,以确定再分配的具体方案。

在进行第三次分配时,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的变化,进行再次调整和优化资源的分配。

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进一步降低某些环节的资源需求,或者通过进一步的外部资源的引入来解决。

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调整任务的分配和优化工作流程。

在进行第三次分配时,需要考虑到对项目的影响和风险,并尽量避免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总结: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环节,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

在进行初次分配时,要充分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

在进行再分配时,要根据项目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资源的分配。

在进行第三次分配时,也需要不断地根据项目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进行再次调整和优化资源的分配。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高2012级一轮复习阅读材料政治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深化,科学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与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领域,避免了适用范围的混淆,同时也合理地界定了企业与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职责。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有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则有失社会公平。

而且,收入结构的失衡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终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效率。

所以,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

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调节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实现共同富裕。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一对矛盾。

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则进行分配,必然会产生较大差距,与公平原则相矛盾,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主体包括国家、企业、个人。

国家参与初次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生产环节的税收,企业包括利润和计提的折旧费,个人包括企业和单位发放的工资、福利、保险等。

再分配:国家取得的方式是所得税,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社会保障一类的财政支出,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属于再分配环节,个人取得再分配的无非就是享受政府的社会保障,如免费教育、低保等等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在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时,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技巧来进行判断,以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一、初次分配1.确定参与人员在进行初次分配前,首先需要确定参与人员。

参与人员应该是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能力、需求等条件的人群,以保证公平性。

2.明确资源及其数量在确定参与人员后,需要明确可供分配的资源及其数量。

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或时间资源等。

3.制定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是进行初次分配的前提条件。

评估标准应该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和监督。

4.确定权重系数权重系数是评估标准中各项指标所占比重的量化表现。

权重系数应该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并且应该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才能确定。

5.计算得分根据评估标准和权重系数,计算每个参与者所获得的得分。

得分应该是客观、公正、可比较的,以便于进行排名和分配。

6.确定分配方案根据得分情况,确定最终的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应该考虑到参与者的需求和资源的数量,以达到最大化利益和公平性。

二、再分配1.确定再分配对象在进行再分配前,需要明确再分配对象。

再分配对象应该是那些未获得足够资源或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参与者。

2.重新评估在确定再分配对象后,需要重新评估其获得资源的情况。

评估标准和权重系数可以与初次评估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计算差额根据重新评估后的得分情况,计算出每个参与者所获得资源与其需求之间的差额。

差额越大,则说明该参与者需要更多资源来满足其需求。

4.制定再分配方案根据差额大小和可用资源的数量,制定最终的再分配方案。

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参与者之间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5.实施并监督在制定完再分配方案后,需要及时实施并进行监督。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并及时调整和纠正不当之处。

总结: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众多因素。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某项资源或权
益进行首次分配或重新分配的时刻或情形。

其中,初次分配通常指某
一资源或权益首次由相关机构、组织或个人进行分配的过程,例如初
次分配国有资产、初次分配职务等;再分配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
已经进行过初次分配的资源或权益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通常是为了
实现更公平、合理或有效的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分界点是根据
特定条件或标准确定的,比如在财富分配中,可以根据个人的初始财
富状况、经济能力、社会需求等因素来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划分。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 内使用;
(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
(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 支配和使用。
当然,强调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要否定效率,否定市场机制。鉴于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念和做法应该是: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并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同时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步伐,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林毅夫指出,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当有很大关系。那些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出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出现频仍的财政和金融危机。
8弊端在初次分配时,由于各人的能力、社会地位、机遇等的不同,造成分配的不公。如有时,一个电话传递一个信息,便能得到高额的中介费。由于初次分配存在不公的弊端,才出现二次收入分配。二次收入分配是按需分配,是对社会全体居民的福利保障。
他说,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林毅夫说。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吴忠民指出,中共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
集体经济
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
(2)以 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
(3)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
(4)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 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
5分配指标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是分配率,即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则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上述三项指标各自所占比重都很高。以美国为例,国民总产值的70%是劳动报酬,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 ~65%之间。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吴忠民说。
他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为打破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必要的。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过分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结果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初次分配领域如果不重视公正问题会增大再分配的难度,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吴忠民说。
7分配公平胡锦涛在十七大上作报告时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党代会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
4分配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深化,科学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与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领域,避免了适用范围的混淆,同时也合理地界定了企业与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职责。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有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 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则有失社会公平。而且,收入结构的失衡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失衡,最终影响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平衡,反过来又影响企业的效率。 所以,再分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 者个人、阶层、行业或机构收入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社会的收入,并使低收入阶层成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获益者。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并无争议。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百余地厅级官员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回答“当前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时,“居民收入差距”成首选;在回答“我国当前必须注意的主要风险”时,“贫富悬殊”居榜首。
(4)社会福利。指居民从政府获取的、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收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金(如失业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保险金等)和社会救济金(如生活困难补助、救济金)。
(1)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
(2)以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
(3)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
(2)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私营经济
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初次分配(5张)
词条图片(1张)
再分配
目 录
1简介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2主要包括
(1)收入税。居民和企业等期支付的其他经常收入税。政府以此对企业和个人的初次分配收入进行调节。
2作用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3用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看,初次分配的机制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特别是,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和规范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权、责、利关系,形成国有资产收益与职工个人收入相互制衡的关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分配的自我约束机制。要改进现行的弹性工资总额计划、企业 工效挂钩的办法,特别要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作为挂钩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对国有企业和国家或集体控股企业,要建立工资分配的民主管理和 民主监督制度。此外,非公有制经济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由于也直接涉及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同样需要处理好。
目 录1特征
2作用
3用例
3.1 国有经济3.2 集体经济3.3 个体经济3.4 私营经济4分配原则
5分配指标
6分配机制
7分配公平
8弊端
1特征
初次分配,即初次收入分配。在社会分配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是按贡献分配。该贡献包括对创造利润有益的各种因素,如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资料、劳动力、信息、市场、营销等。谁能利用这些要素作出贡献,就能分到一杯羹。这样群策群力,效率便得以提高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使各收入主体之间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总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础,而劳资关系又是市场经济国家根本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初次分配平衡了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才能从全局平衡社会总体利益格局,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