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区别95285

合集下载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辨析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辨析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基础夯实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1、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初 次分配后,国民收入就形成国家、企业和 个人收入三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 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 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 接干预。
2、再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 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 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 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 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经典试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 分配比例关系。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 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1)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1996—2007年,居民收 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 动,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2)提高劳动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 障机制。
(2)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保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 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方面国家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 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
(2)政府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收 入分配的调节 。
活学活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再分配。

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再分配,使收入差距得到进一步调整,使社会收入更加公平合理。

再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分配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方面。

国家再分配。

国家再分配是指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进行财政转移,以减少社会收入差距。

税收是最主要的再分配手段。

通过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对高收入者进行适当的财富再分配,以实现收入的公平合理。

而转移支付则是通过对低收入者进行资金的再分配,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一过程是国家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企业再分配。

企业再分配是指企业内部对利润进行再分配。

在社会主义企业中,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调控,企业的利润是由国家统一分配的。

企业再分配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企业内部的情况,对利润进行再分配。

这主要包括对职工的工资进行再分配,以及对企业发展的支持等。

通过适当的再分配,可以使企业内部收入更加公平合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个人再分配。

个人再分配是指在国家、企业的再分配基础上,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等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适当的再分配,以实现收入的公平合理。

同时,个人再分配还包括家庭内部的再分配,通过合理的家庭财务规划,对家庭成员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以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

再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重要政策。

通过再分配,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再分配制度,加强再分配政策的执行,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课件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课件
问题由来:教材在P61—62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 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 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 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 平的另一重要举措。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 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 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课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考情分析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 教学目标 •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 2、如何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和内容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企业 通过市场机制分配企业利润,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通 过调控机制分配财政收入。 说明:教材上提到“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最低工资标 准、企业职工工资”都属于初次分配;书上提到的 “最低生活保障(金)”属于再分配。 思考: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说明工人、农民工的 工资与教师、医生的工资有何区别?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
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措
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一种再次分配过
程。
•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服务行业、城市公用事业、 金融保险事业、科研、文化、教育、卫生、广播、体
育、国家政府机关、军队、宗教团体等。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供大家参阅!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区别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经过这次分配得到的收入,也称原始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使各收入主体之间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分配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是对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深化,科学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与按公平分配的不同领域,避免了适用范围的混淆,同时也合理地界定了企业与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职责。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将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更多的人通过市场竞争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资热情,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改革实践证明,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不可能有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禀赋不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差距过大则有失社会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 内使用;
(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
(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 支配和使用。
当然,强调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要否定效率,否定市场机制。鉴于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念和做法应该是: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并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同时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步伐,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林毅夫指出,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当有很大关系。那些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出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出现频仍的财政和金融危机。
8弊端在初次分配时,由于各人的能力、社会地位、机遇等的不同,造成分配的不公。如有时,一个电话传递一个信息,便能得到高额的中介费。由于初次分配存在不公的弊端,才出现二次收入分配。二次收入分配是按需分配,是对社会全体居民的福利保障。
他说,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林毅夫说。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通过征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它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3)劳务费用。

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获得收入。

(4)价格变动。

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

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来区分二者:一,初次分配存在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农、工、建、交、商等。

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

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政府税收高速增长“二次分配”应当更多惠及百姓2007-03-25 09:04 信息时报我说两句(加入讨论)个人取得有奖发票的奖金此前全部暂免征税的政策今后将发生改变。

记者日前获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规定了免税的额度是800元以下,如果个人取得的单张发票奖金超过了800元,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为何要对有奖发票突然征税,主管部门给出的解释是“为了促进有奖发票的使用和推广,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具发票,规范发票管理。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主要包括:收入税;财产税;社会缴款;社会福利;其他转移收支。

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为区别现有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有什么区别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有什么区别

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财富分配的规则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试图在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中就实现社会公平。

在此种体制下,企业一律将利润上缴,由国家统一分配,个人在统一调整工资级别和票证分配重要消费品的制度下实现大体均等的收入分配。

此种分配的结果是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使得整个社会效益低下、经济滑坡。

市场体制则不同了,市场强调的是竞争,所以,在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优胜劣汰,于是,市场形成的第一次分配往往非常残酷的,即优胜者与失败者之间形成巨大差异,优胜的企业可以成为亿万资产的集团,失败的企业则一文不名,甚至宣布破产。

然而,在市场体制下,分配决不是仅仅通过这样一次环节,而是要经过多环节的再次分配。

比如,税收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贫困线制度、医疗保障、失业救济制度等等。

在再次分配的多环节中,比较多的是体现出分配结果上的公平因素。

然而,当我们考察流入城市的八千万到一亿农民工时,我们却发现,无论在初次分配环节,还是再次分配环节和多次分配环节,城市农民工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上。

首先看看农民工如何以及为什么处于利益受损的地位。

第一,农民工是外来户,“过路虎”总抵不上“坐地虎”。

户籍制度限定了农民工大多只能从事“次级劳动力市场”的职业。

调查表明,在相似的劳动量下,农民工的收入明显低于市民的收入。

也就是说,农民工以同样的劳动量交换来的收入是比较低的。

第二,农民工来自农村,大多生活都比较清苦,与资本雄厚的老板比较起来,显然处在十分不利的位置上。

农民工大多是受雇者,受人管理,受制于人。

因此,通过劳动所获得的份额只能是较小的。

第三,农民工在教育、技术上也处于不利的地位。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又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所以,到了城市后,只能从事粗重型的体力劳动。

以往的研究都证明,相对于农民工所付出的劳动而言,农民工的收入是较低的。

经济七课知识

经济七课知识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再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主要通过税收、财政提供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及其他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

重点调节地区、城乡、部门、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社会福利、转移支付如财政教育支出、扶贫支出。

转移支付,又称无偿支出,它主要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

社会保险福利津贴、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救济金以及各种补助费等;农产品价格补贴也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根据关键词区分收入分配方式①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于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个人投资活动中,凡是看到股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营企业工资、土地流转等信息都可直接判定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易错点一: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所有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提醒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各种报酬。

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是正确的。

但是,劳动收入未必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在我国,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中普遍实行的工资制是按劳分配收入。

但在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其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有什么区别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有什么区别

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财富分配的规则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试图在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中就实现社会公平。

在此种体制下,企业一律将利润上缴,由国家统一分配,个人在统一调整工资级别和票证分配重要消费品的制度下实现大体均等的收入分配。

此种分配的结果是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使得整个社会效益低下、经济滑坡。

市场体制则不同了,市场强调的是竞争,所以,在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优胜劣汰,于是,市场形成的第一次分配往往非常残酷的,即优胜者与失败者之间形成巨大差异,优胜的企业可以成为亿万资产的集团,失败的企业则一文不名,甚至宣布破产。

然而,在市场体制下,分配决不是仅仅通过这样一次环节,而是要经过多环节的再次分配。

比如,税收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贫困线制度、医疗保障、失业救济制度等等。

在再次分配的多环节中,比较多的是体现出分配结果上的公平因素。

然而,当我们考察流入城市的八千万到一亿农民工时,我们却发现,无论在初次分配环节,还是再次分配环节和多次分配环节,城市农民工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上。

首先看看农民工如何以及为什么处于利益受损的地位。

第一,农民工是外来户,“过路虎”总抵不上“坐地虎”。

户籍制度限定了农民工大多只能从事“次级劳动力市场”的职业。

调查表明,在相似的劳动量下,农民工的收入明显低于市民的收入。

也就是说,农民工以同样的劳动量交换来的收入是比较低的。

第二,农民工来自农村,大多生活都比较清苦,与资本雄厚的老板比较起来,显然处在十分不利的位置上。

农民工大多是受雇者,受人管理,受制于人。

因此,通过劳动所获得的份额只能是较小的。

第三,农民工在教育、技术上也处于不利的地位。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又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所以,到了城市后,只能从事粗重型的体力劳动。

以往的研究都证明,相对于农民工所付出的劳动而言,农民工的收入是较低的。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在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时,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技巧来进行判断,以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一、初次分配1.确定参与人员在进行初次分配前,首先需要确定参与人员。

参与人员应该是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能力、需求等条件的人群,以保证公平性。

2.明确资源及其数量在确定参与人员后,需要明确可供分配的资源及其数量。

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或时间资源等。

3.制定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是进行初次分配的前提条件。

评估标准应该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和监督。

4.确定权重系数权重系数是评估标准中各项指标所占比重的量化表现。

权重系数应该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并且应该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才能确定。

5.计算得分根据评估标准和权重系数,计算每个参与者所获得的得分。

得分应该是客观、公正、可比较的,以便于进行排名和分配。

6.确定分配方案根据得分情况,确定最终的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应该考虑到参与者的需求和资源的数量,以达到最大化利益和公平性。

二、再分配1.确定再分配对象在进行再分配前,需要明确再分配对象。

再分配对象应该是那些未获得足够资源或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参与者。

2.重新评估在确定再分配对象后,需要重新评估其获得资源的情况。

评估标准和权重系数可以与初次评估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计算差额根据重新评估后的得分情况,计算出每个参与者所获得资源与其需求之间的差额。

差额越大,则说明该参与者需要更多资源来满足其需求。

4.制定再分配方案根据差额大小和可用资源的数量,制定最终的再分配方案。

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参与者之间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5.实施并监督在制定完再分配方案后,需要及时实施并进行监督。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并及时调整和纠正不当之处。

总结: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众多因素。

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

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政府税收高速增长“二次分配”应当更多惠及百姓2007-03-25 09:04 信息时报我说两句(加入讨论)个人取得有奖发票的奖金此前全部暂免征税的政策今后将发生改变。

记者日前获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规定了免税的额度是800元以下,如果个人取得的单张发票奖金超过了800元,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为何要对有奖发票突然征税,主管部门给出的解释是“为了促进有奖发票的使用和推广,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具发票,规范发票管理。

(完整word版)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完整word版)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

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政府税收高速增长“二次分配”应当更多惠及百姓2007-03-25 09:04 信息时报我说两句(加入讨论)个人取得有奖发票的奖金此前全部暂免征税的政策今后将发生改变。

记者日前获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规定了免税的额度是800元以下,如果个人取得的单张发票奖金超过了800元,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为何要对有奖发票突然征税,主管部门给出的解释是“为了促进有奖发票的使用和推广,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具发票,规范发票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选C。A、D属初次分配范畴;银行存贷款利率调 整不属于分配范畴,B项应排除;C项举措既是再分配范畴 ,又是通过收入分配的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当选。
4、目前我国分配体制内“平均主义”和分配不公现象 同时并存,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采取了“调高”“扩中 ”“保低”战略,目的是( )
D A、既鼓励先进,又鞭策落后
B 、消除收入差别,实现共同富裕
C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D、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结语
谢谢大家!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区 别95285
初次分配 范围 物质生产部门内部。主
要为工业企业。 主体 主要是企业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目的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
举例
企业职工工资、按劳分 配收入、和生产要素按 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 入,都属于初次分配
再分配
全社会
国家、政府
政府调控机制
税收、政策、法律
主要是更加体现公平
事业单位工资;个人 所得税、财产税;社 会保障制度等转移支 付,包括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社会救济 和社会优抚。
例题1、以下反映初次分配中有利于社会公平
的措施是( A)
A.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B.取消农业税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E. 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
解析:BCD属于再分配,E按生产要素分配更有利 于提高效率,而且会带来收入差距。所以选A。
• 2、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 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 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 距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是( )
A.由国家通过税收进行B.在初次分配范源自内进行C.在再分配范围内进行
D.由先富起来的个人和地区进行
3.“十二五”时期收入分配改革依然坚持的是“调整” ,但更加强调“公平”,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 平”的措施是( )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201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