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合集下载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基础夯实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1、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初 次分配后,国民收入就形成国家、企业和 个人收入三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 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 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 接干预。
2、再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 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 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 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 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经典试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 分配比例关系。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 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1)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1996—2007年,居民收 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 动,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2)提高劳动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 障机制。
(2)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保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 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方面国家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 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
(2)政府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收 入分配的调节 。
活学活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什么是收益分配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什么是收益分配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什么是收益分配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收益分配是企业资本的提供者对收益总额进行的分割,它主要是以企业的税息前利润为对象在各利益主体间进行的分割。

那么你对收益分配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收益分配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一种分配方式。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按劳分配只能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在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

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把按劳分配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相混淆。

在我国,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内的分配方式。

在按劳分配中,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由于企业经济效率的差异,可分配的消费品在数量上存在差异。

因而不同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够获得等量的报酬。

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可能。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个方面的需要,所以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谋生的手段。

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就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别,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只能是按劳分配,只有这样才会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技术,提高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自愿原则和公益慈善等方式进行的收入再分配。

这三次分配制度包括:
1. 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按照各自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等。

2. 再次分配:再次分配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税收主要是对企业和个人的收入进行征收,而转移支付则包括各种福利、补贴和救助等。

再次分配旨在纠正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3. 三次分配:三次分配是指在自愿原则下,通过公益慈善、民间捐赠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对前两次分配结果进行进一步优化。

三次分配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总之,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通过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和民间力量的共同作用,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理解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理解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的理解好吧,咱们今天来聊聊“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这两个概念。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是吧?别担心,我会用简单的语言给你讲清楚。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们在一起,大家一起吃披萨。

那块披萨就像我们的财富和资源,初次分配就是大家第一次切披萨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的人爱吃边角,有的人喜欢中间的部分,嘿,这就有点意思了。

初次分配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你拿到的那一块披萨。

比如说,五个人围着一张桌子,披萨一上来,大家就开始争抢。

有的人就像贪吃的小孩子,拿了好几片;有的人则很温柔,分了一片就满足了。

这个过程就像经济中的资源分配,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能力和运气来获取财富。

有的人天生就有好运,出生在富裕的家庭;而有的人就得拼命奋斗,才能吃上几片。

而这就是初次分配,咱们得到的就是这么一块。

大家可能会觉得不公平。

为什么有的人拿得多,有的人拿得少呢?这就引出了“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就是让大家在吃完披萨后,看看还有没有剩下的。

这个过程就像给那些拿得少的人一个机会。

想象一下,大家吃饱了,有些人发现自己其实吃不完,忍不住说:“嘿,谁要我的剩下的这片?”于是,大家就开始重新分配剩下的食物。

这个过程有点像相关部门的税收,富人多交点,穷人少交点,最后再把钱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再说说再次分配的重要性。

初次分配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再次分配,社会就可能变得越来越不公平。

就像那个披萨,有些人吃得很开心,有些人却连一口都吃不到。

这可不行啊,咱们总不能让一部分人吃得饱饱的,另一部分人饿得前胸贴后背吧?所以,相关部门有时候就像个好心的朋友,看到有人吃得少,就来把自己的那一片分给他们。

这样大家才能平衡一点,生活才能和谐。

不过,大家也得知道,再次分配并不是万能的。

就像你给了朋友一片披萨,结果他们却不珍惜,吃完又跟你借。

这就很让人无奈。

再次分配的关键是要看人。

给谁、怎么给,这里面都有讲究。

咱们不能光靠运气,得靠实力。

就像《孙子兵法》里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有经济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 内使用;
(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
(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 支配和使用。
当然,强调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要否定效率,否定市场机制。鉴于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念和做法应该是: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并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同时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步伐,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林毅夫指出,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当有很大关系。那些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出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出现频仍的财政和金融危机。
8弊端在初次分配时,由于各人的能力、社会地位、机遇等的不同,造成分配的不公。如有时,一个电话传递一个信息,便能得到高额的中介费。由于初次分配存在不公的弊端,才出现二次收入分配。二次收入分配是按需分配,是对社会全体居民的福利保障。
他说,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林毅夫说。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最新版】
目录
一、初次分配
二、再次分配
三、第三次分配
四、公基常识
正文
一、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等)所创造的价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比例,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的过程。

在我国,初次分配主要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即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进行分配。

此外,初次分配还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进行分配。

二、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

再次分配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通过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税率,对低收入者征收较低税率,从而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也可以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三、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基础上,通过慈善、捐赠等社会行为进行的收入分配。

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道德力量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富人帮助贫困人群,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四、公基常识
公基常识是指公民基本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公基常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对于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来说,具备一定的公基常识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谈谈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谈谈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谈谈应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同时考虑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问题。

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1.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经济产出形成和分配过程中,资源和收入的合理分配。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举措:a.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通过改革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减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公平。

例如,增加高收入者的税负,提高低收入者的税收减免标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b. 加强教育和就业机会:教育是提高个人能力和获取更多机会的重要途径。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条件。

c.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土地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创造机会让农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机遇,提高农村地区收入水平。

2.再分配: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手段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举措:a. 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确保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提供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和帮助。

b. 实施积极的再分配政策:通过租金补贴、社会救助、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向贫困群体提供直接的收入补偿和补助,减少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

c. 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公共资源,缩小社会福利差距。

以上措施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面上实现共同富裕所需要考虑的方面。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度改革、政策调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举措,不断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的共识和理解,形成社会各方共同支持和参与的大环境。

三次分配制度的名词解释

三次分配制度的名词解释

三次分配制度的名词解释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逐步实现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通过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作用,实施三次分配。

三次分配分别是: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最后分配。

首先,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将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与生产报酬(如工资、利润等)相联系的一种分配方式。

在这个阶段,市场根据供需关系和价值判断来决定生产要素的收入。

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获得工资,资本拥有者通过投资经营企业获得利润。

初次分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其次,再次分配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和纠正,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政府在这个阶段通过税收收入,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以弥补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的不足。

再次分配的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弱化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确保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权益。

最后,最后分配是指通过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来解决那些由市场机制和再次分配无法解决的分配问题,以确保社会的整体福利。

最后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

政府在这个阶段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福利救助等政策,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社会支持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三次分配制度并非完全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初次分配决定了再次分配的基础,再次分配则为最后分配提供了条件和资源。

三次分配制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成果,同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

然而,三次分配制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初次分配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少数人拥有过多资源而大多数人资源匮乏。

再次分配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这种不平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再次分配结果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此外,最后分配的福利救助制度也在面临着资源紧缺和管理不善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应该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督,提高市场机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第一次分配:在进行初次分配时,需要了解项目的具体需求和目标。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同时考虑到项目的具体情况和可行性。

然后,根据项目的各个环节和工作内容,将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

在分配资源时,需考虑到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合理安排资源的使用顺序。

同时也要考虑到团队成员的能力和专长,将任务合理地分配给每个成员,使工作效率最大化。

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项目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再分配:在项目进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资源的不足、人员的不足等。

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再分配,即重新对资源进行合理地调整和分配。

在进行再分配时,需要重新评估项目的情况和目标,以确定再分配的具体方案。

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降低某些环节的资源需求,或者通过外部资源的引入来解决。

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任务的分配和优化工作流程来解决。

在进行再分配时,需要考虑到对项目的影响和风险,并尽量避免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次分配: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需求,这时就需要进行第三次分配。

在第三次分配时,需要重新评估项目的情况和目标,以确定再分配的具体方案。

在进行第三次分配时,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的变化,进行再次调整和优化资源的分配。

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进一步降低某些环节的资源需求,或者通过进一步的外部资源的引入来解决。

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调整任务的分配和优化工作流程。

在进行第三次分配时,需要考虑到对项目的影响和风险,并尽量避免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

总结: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环节,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

在进行初次分配时,要充分了解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

在进行再分配时,要根据项目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资源的分配。

在进行第三次分配时,也需要不断地根据项目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进行再次调整和优化资源的分配。

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主体包括国家、企业、个人。

国家参与初次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生产环节的税收,企业包括利润和计提的折旧费,个人包括企业和单位发放的工资、福利、保险等。

再分配:国家取得的方式是所得税,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社会保障一类的财政支出,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属于再分配环节,个人取得再分配的无非就是享受政府的社会保障,如免费教育、低保等等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构建的权力与资源合理分配和重新分配的制度体系。

这个体系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初次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通过市场价格和契约自由分配给个人和企业的过程。

在初次分配中,个体通过参与市场交易,根据个人能力和市场需求来获取和分配资源。

然而,由于市场机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如信息不对称、垄断、不完全竞争等,初次分配往往会出现不均衡和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需要通过再分配,来弥补初次分配不平衡带来的不公平。

再分配是指通过政府干预市场过程,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福利分配等手段,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整。

再分配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即通过从相对富裕的人群向相对贫困的人群进行财富转移,减少贫富差距,增加社会公平。

在再分配过程中,政府起到重要的调节和监管作用,通过税收和福利制度来实现资源的再分配。

然而,再分配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税收机制可能存在效率问题,高额的税收和福利分配会削弱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其次,政府再分配的效果可能不够明显,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仍然存在,贫富差距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因此,需要通过第三次分配的协调配套制度来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再分配制度。

第三次分配是指通过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等措施,对再分配过程中的受益人进行具体的分配和保障。

第三次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全面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

通过第三次分配,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第三次分配的协调配套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就业保障制度、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这些制度为个体提供了在人生各个阶段的保障和支持,保证了个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良好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

总的来说,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体系是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通过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社会保障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再分配,旨在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内容初次分配:生命的无限可能生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存在之一。

它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每个生命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使命。

在我们的世界上,生命得到了初次分配,诞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文化中。

然而,这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无限可能的起点。

再分配: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在生命的旅途中,教育是指引我们探索无限可能的重要导航。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思维的启发。

然而,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贫困、不公平的机会分配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为了让每个生命都能充分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分配教育资源,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第三次分配:社会责任与公平正义在现实中,不同的社会群体面临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实。

这使得再分配的工作更加迫切和重要。

我们需要将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使每个生命都能享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

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只有当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生命的无限可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初次分配:生命的无限可能生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存在之一。

它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每个生命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使命。

在我们的世界上,生命得到了初次分配,诞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文化中。

然而,这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无限可能的起点。

再分配: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在生命的旅途中,教育是指引我们探索无限可能的重要导航。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思维的启发。

然而,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贫困、不公平的机会分配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为了让每个生命都能充分发展,我们需要重新分配教育资源,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第三次分配:社会责任与公平正义在现实中,不同的社会群体面临着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实。

这使得再分配的工作更加迫切和重要。

我们需要将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使每个生命都能享有公平的权利和机会。

这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只有当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生命的无限可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在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时,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技巧来进行判断,以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一、初次分配1.确定参与人员在进行初次分配前,首先需要确定参与人员。

参与人员应该是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能力、需求等条件的人群,以保证公平性。

2.明确资源及其数量在确定参与人员后,需要明确可供分配的资源及其数量。

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或时间资源等。

3.制定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是进行初次分配的前提条件。

评估标准应该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和监督。

4.确定权重系数权重系数是评估标准中各项指标所占比重的量化表现。

权重系数应该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并且应该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才能确定。

5.计算得分根据评估标准和权重系数,计算每个参与者所获得的得分。

得分应该是客观、公正、可比较的,以便于进行排名和分配。

6.确定分配方案根据得分情况,确定最终的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应该考虑到参与者的需求和资源的数量,以达到最大化利益和公平性。

二、再分配1.确定再分配对象在进行再分配前,需要明确再分配对象。

再分配对象应该是那些未获得足够资源或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参与者。

2.重新评估在确定再分配对象后,需要重新评估其获得资源的情况。

评估标准和权重系数可以与初次评估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计算差额根据重新评估后的得分情况,计算出每个参与者所获得资源与其需求之间的差额。

差额越大,则说明该参与者需要更多资源来满足其需求。

4.制定再分配方案根据差额大小和可用资源的数量,制定最终的再分配方案。

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参与者之间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5.实施并监督在制定完再分配方案后,需要及时实施并进行监督。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并及时调整和纠正不当之处。

总结: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众多因素。

三次分配制度

三次分配制度

三次分配制度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根据不同的分配主体和分配方式,分三次进行分配。

分别是国家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再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时候,通过市场交换和契约关系,由生产者、雇主与劳动者之间进行的一次分配。

这种分配主要由个体经济组织自主决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价格和收入的分配。

在这个阶段,转移性支付相对较少,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产出差异和生产要素的不均衡配置。

再分配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手段,对初始分配结果进行再次调整的一次分配。

这种分配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解决市场分配不完全和不公平的问题。

政府通过纳税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从高收入者那里收取一部分收入,用于向低收入者提供福利和社会保障。

通过再分配,政府可以实现收入的重新调整,减小收入差距,增加社会稳定性。

再再分配是指政府根据公共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再分配的基础上,对社会收入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分配的一次分配。

这种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投资、社会事业支出、财政补贴等方式进行。

政府通过再再分配,将收入用于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服务,提供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再再分配有助于改善社会基础设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次分配制度在现代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初次分配,市场机制可以有效调动生产要素,激发经济活力;通过再分配,政府可以解决市场分配不公平问题,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通过再再分配,政府可以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三次分配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也有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三次分配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谈判力不平衡的问题,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

其次,在再分配过程中,如何确定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使得收入再分配达到合理的程度,既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又不影响经济发展,是一个难题。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简单的举个例子,单位给你发工资就是初次分配,厂长和员工拿的钱是不一样的;政府给特困家庭发放补助这就是再次分配
、1、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2、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主要看政府对是否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

(个人观点)
二、(1)初次分配主要包括:
1、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
2、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3、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2)再分配主要包括:
1、收入税。

居民和企业等各收入主体当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依法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其他经常收入税。

政府以此对企业和个人的初次分配收入进行调节。

2、财产税。

居民等财产拥有者,根据现有财产状况,依法缴纳的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如房产税、遗产税等,政府以此对居民收入进行的调节属于存量调节。

3、社会缴款。

居民为维持当前和未来的福利,保证在未来各个时期能获得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个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如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等。

4、社会福利。

指居民从政府获取的、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收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金(如失业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保险金等)和社会救济金(如生活困难补助、救济金)。

5、其他转移收支。

包括政府内部转移收支;本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对私人非营利性机构的捐赠、赞助等转移收支;居民之间的内部转移收支,如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收支。

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