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辨析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基础夯实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方法
1、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初 次分配后,国民收入就形成国家、企业和 个人收入三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 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通 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 接干预。
2、再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 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对收入要素 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 财政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 付等调节手段进行。
经典试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注:(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 分配比例关系。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 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1)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1996—2007年,居民收 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 动,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2)提高劳动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 障机制。
(2)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保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 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4、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一方面国家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 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
(2)政府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收 入分配的调节 。
活学活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
收入分配环节的界定
5
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的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 出来这一理论。 他经过对18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实证资料的分 析,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 进”,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 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 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 阶段逐渐缩小。”并且他通过比较一些国家的横截面资料, 得出的结论是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比处于发展 后期阶段的发达国家有更高的收入不平等。表现在图形上 是一条先向上弯曲后向下弯曲的曲线,形似颠倒过来的U, 故人们将其称之为“倒U曲线”。
3
第三环节 ◆再次分配:
再分配是初次分配的继续,以初次分配收入为起点。 再分配的具体方式主要是:所得税、社会保险缴款、 政府社保支出、社会补助等。 很明显,再分配与初次分配不同,它与生产活动关 系不大,是对初次分配收入的调节。
4
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曲线是上世纪50年代诺贝 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 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是发展经济学中 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倒U曲线”。
6
环境污染的倒U曲线
7
环境污染的倒U曲线
即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程度将 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 现下降的趋势。从中国环境污染情况来看,根据统计资料,没有经过处理 或不达标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的排放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我们的 总体判断是环境污染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且离拐点还有一定距离。
8
收入分配环节的界定
第一环节 ◆收入分配的起点:
收入分配的起点和源头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 按照国民账户理论,将政府部门增加值、企业部门增加 值、住户部门增加值加在一起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收入分配的起点是 国民生产总值。
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按劳分配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一种分配方式。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按劳分配只能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在其他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
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把按劳分配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相混淆。
在我国,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内的分配方式。
在按劳分配中,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是一种社会劳动,所以按劳分配的同时实现程度与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由于企业经济效率的差异,可以分配的消费品在数量上存有差异。
因而相同公有制企业的职工等量劳动并不一定能赢得等量的报酬。
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推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据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据劳动产品。
生产资料公有制同意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彰显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为推行按劳分配提供更多了可能将。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还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个方面的需要,所以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最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就是推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还没同时实现全面发展,劳动还没沦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须要,而只是经商的手段。
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就必须彰显人们劳动的差别,无法推行平均分配,就可以就是按劳分配,只有这样才可以唤起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升劳动技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技术,提高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同时,这种分配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生产要素参予分配就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建议,只有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生产的积极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 内使用;
(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
(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 支配和使用。
当然,强调初次分配的公平不是要否定效率,否定市场机制。鉴于发展还是我们的第一要务,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念和做法应该是:平衡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关系,以初次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主,以政府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辅,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农民工及城市工薪者的劳动报酬及福利待遇,让劳动者所得在GDP中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并适当降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同时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步伐,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真正体现初次分配中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
林毅夫指出,一些拉美国家出现的发展停滞现象即“拉美陷阱”,与收入分配不当有很大关系。那些国家在初次分配丧失效率和公平而出现大量贫困和失业人群时,政府为了获取选民支持,出台许多超出发展水平的高福利政策进行二次分配,结果造成很高的财政赤字,出现频仍的财政和金融危机。
8弊端在初次分配时,由于各人的能力、社会地位、机遇等的不同,造成分配的不公。如有时,一个电话传递一个信息,便能得到高额的中介费。由于初次分配存在不公的弊端,才出现二次收入分配。二次收入分配是按需分配,是对社会全体居民的福利保障。
他说,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林毅夫说。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
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关于初次分配及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通过征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下列途径来进行:(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国家制定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它把各个部门上缴的税金通过预算支出形式,用于经济建设、文教卫生、国防建设、福利设施、行政管理等各方面。
(2)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
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3)劳务费用。
在社会主义分工体系中,有一部分劳动者用自己提供的劳务获得收入。
(4)价格变动。
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
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就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等等。
由此,国民收入在国家、部门、企业、职工、农民之间实现了再分配。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来区分二者:一,初次分配存在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农、工、建、交、商等。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最新版】
目录
一、初次分配
二、再次分配
三、第三次分配
四、公基常识
正文
一、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等)所创造的价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比例,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的过程。
在我国,初次分配主要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即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进行分配。
此外,初次分配还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进行分配。
二、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
再次分配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通过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税率,对低收入者征收较低税率,从而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也可以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三、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基础上,通过慈善、捐赠等社会行为进行的收入分配。
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道德力量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富人帮助贫困人群,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四、公基常识
公基常识是指公民基本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公基常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对于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来说,具备一定的公基常识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有什么区别
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财富分配的规则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试图在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中就实现社会公平。
在此种体制下,企业一律将利润上缴,由国家统一分配,个人在统一调整工资级别和票证分配重要消费品的制度下实现大体均等的收入分配。
此种分配的结果是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使得整个社会效益低下、经济滑坡。
市场体制则不同了,市场强调的是竞争,所以,在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优胜劣汰,于是,市场形成的第一次分配往往非常残酷的,即优胜者与失败者之间形成巨大差异,优胜的企业可以成为亿万资产的集团,失败的企业则一文不名,甚至宣布破产。
然而,在市场体制下,分配决不是仅仅通过这样一次环节,而是要经过多环节的再次分配。
比如,税收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贫困线制度、医疗保障、失业救济制度等等。
在再次分配的多环节中,比较多的是体现出分配结果上的公平因素。
然而,当我们考察流入城市的八千万到一亿农民工时,我们却发现,无论在初次分配环节,还是再次分配环节和多次分配环节,城市农民工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上。
首先看看农民工如何以及为什么处于利益受损的地位。
第一,农民工是外来户,“过路虎”总抵不上“坐地虎”。
户籍制度限定了农民工大多只能从事“次级劳动力市场”的职业。
调查表明,在相似的劳动量下,农民工的收入明显低于市民的收入。
也就是说,农民工以同样的劳动量交换来的收入是比较低的。
第二,农民工来自农村,大多生活都比较清苦,与资本雄厚的老板比较起来,显然处在十分不利的位置上。
农民工大多是受雇者,受人管理,受制于人。
因此,通过劳动所获得的份额只能是较小的。
第三,农民工在教育、技术上也处于不利的地位。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又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所以,到了城市后,只能从事粗重型的体力劳动。
以往的研究都证明,相对于农民工所付出的劳动而言,农民工的收入是较低的。
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内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
经过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原始收入”,经过再分配所形成的收入,叫“派生收入”或“最终收入”。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⒈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⒉集体经济初次分配:⑴城镇集体经济初次分配:城镇集体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合作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形成统一支配的集体收入;③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④以工资形式分配给职工,形成职工个人收入。
⑵农村集体经济的初次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要以承包农户为单位进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承包农户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发解为四部分:①以农业税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②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留给集体,用于扩大再生产和集体福利;③管理费形式提留给乡村政权组织;④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户。
⑶个体经济的初次分配:个体经济单位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两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税后利润全部形成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收入。
⑷私营经济的初次分配:私营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①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②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③以企业主收入形式归企业主支配。
⑸“三资企业”的初次分配:“三资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除按注册投资比例分一部分给外方投资者外,其余部分的分配与一般企业相似,分别以税金、企业基金、工资形式,形成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劳动者个人收入。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一、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分配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初次分配是指资源在尚未分配给任何个体之前的分配过程,而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已分配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旨在帮助决策者进行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初次分配的判断技巧初次分配的判断技巧主要包括公正性、效率性和适度性三个方面的考量。
1. 公正性公正性是初次分配的核心原则之一。
在进行初次分配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要求资源应公平分配给每个个体,不偏袒任何一方。
•需求原则:需求原则认为资源应根据个体的需求程度进行分配,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贡献原则:贡献原则认为资源应根据个体对社会的贡献进行分配,以激励个体积极参与生产和社会活动。
2. 效率性效率性是初次分配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在进行初次分配时,应注重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具体的判断技巧包括:•边际效益原则:边际效益原则认为资源应优先分配给边际效益最大的个体,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总福利。
•资源稀缺性原则:资源稀缺性原则认为资源应分配给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个体,以充分发挥资源的稀缺性。
•比较优势原则:比较优势原则认为资源应分配给相对拥有比较优势的个体,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产出。
适度性是初次分配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在进行初次分配时,应考虑资源的适度分配,以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当导致的社会不公和资源浪费。
具体的判断技巧包括:•适度平等原则:适度平等原则认为资源分配应均等但不绝对均等,以保证个体的基本需求,但也允许一定程度的差别以激发积极性。
•适度需求原则:适度需求原则认为资源应根据个体的需求程度进行分配,但也应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社会效益。
•适度贡献原则:适度贡献原则认为资源应根据个体对社会的贡献进行分配,但也应考虑公平和资源利用效率。
三、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再分配是对已分配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其判断技巧主要包括公正性、效率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的考量。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属于微观分配行为,是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主要由生产部门自主
进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
术等生产要素,而要取得这些生产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报酬就形成各要素
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里
面分别进行的。
比如企业里面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报酬。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属于宏观分配行为,主要由政府与收入税等形式在初次
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
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着重解决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
比
如财产税,居民等财产拥有者,根据现有财产状况,依法缴纳的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如房
产税、遗产税等,政府以此对居民收入进行的调节属于存量调节;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缴款、社会福利等。
在分配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政府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第三次分配,属社会分配犯罪行为,通常就是通过社会力量创建社会救助、民间捐献、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社会协作的形式,对政府调控展开补足。
往往都以慈善的方
式为多。
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对分配的结果再一次展开分配调节,故而叫作第三次
分配。
三次分配填补了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统筹规划效率与
公平、增大总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有著明显的优势。
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主体包括国家、企业、个人。
国家参与初次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生产环节的税收,企业包括利润和计提的折旧费,个人包括企业和单位发放的工资、福利、保险等。
再分配:国家取得的方式是所得税,分配的方式主要是社会保障一类的财政支出,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属于再分配环节,个人取得再分配的无非就是享受政府的社会保障,如免费教育、低保等等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
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其依据主要是效率原则,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
初次分配是更为基础性的分配关系,它要解决的,主要是货币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数额大,而且涉及面广,如果在初次分配中出现重大的社会不公正,在政府再分配中就很难加以扭转。
初次分配市场中调节机制的缺失,会导致分配秩序混乱,从而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程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各企业中分别进行的。
国有经济初次分配: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1)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成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使用;(2)以企业基金形式留归企业支配,用于企业发展生产、集体福利、职工奖励等方面;(3)以工资形式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和使用。
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知识拓展】准确区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实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用以发展企业。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的原始收入。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实行分配后,还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再次分配,以保证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保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消费和集体福利事业的需要,保证满足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保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等。
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预算。
【知识链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区别含义不同
内容不同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如在实行
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往往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在实行紧
缩性财政政策时,则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
【知识链接】扩张性、紧缩性、稳健的财政政策。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在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时,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技巧来进行判断,以确保分配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判断技巧。
一、初次分配1.确定参与人员在进行初次分配前,首先需要确定参与人员。
参与人员应该是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能力、需求等条件的人群,以保证公平性。
2.明确资源及其数量在确定参与人员后,需要明确可供分配的资源及其数量。
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资源、非物质资源或时间资源等。
3.制定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是进行初次分配的前提条件。
评估标准应该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实施和监督。
4.确定权重系数权重系数是评估标准中各项指标所占比重的量化表现。
权重系数应该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来确定,并且应该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才能确定。
5.计算得分根据评估标准和权重系数,计算每个参与者所获得的得分。
得分应该是客观、公正、可比较的,以便于进行排名和分配。
6.确定分配方案根据得分情况,确定最终的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应该考虑到参与者的需求和资源的数量,以达到最大化利益和公平性。
二、再分配1.确定再分配对象在进行再分配前,需要明确再分配对象。
再分配对象应该是那些未获得足够资源或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参与者。
2.重新评估在确定再分配对象后,需要重新评估其获得资源的情况。
评估标准和权重系数可以与初次评估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计算差额根据重新评估后的得分情况,计算出每个参与者所获得资源与其需求之间的差额。
差额越大,则说明该参与者需要更多资源来满足其需求。
4.制定再分配方案根据差额大小和可用资源的数量,制定最终的再分配方案。
在制定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参与者之间的公平性和利益最大化。
5.实施并监督在制定完再分配方案后,需要及时实施并进行监督。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并及时调整和纠正不当之处。
总结: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众多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问题由来:教材在讲到“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措施”时,谈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这两个概念,书上是这样表述的: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那么,究竟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呢教材并没有明确解释,这给大家理解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学会区分和识别两者。
1)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形式上缴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集体)和生产部门中劳动者个人收入。
②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
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的社会成员或集团,从参与初次分配的社会成员或集团那里获得收入,也就是说,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2)如何区分和识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①分配的领域不同: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如企业职工工资、农民工工资、农民承包土地获得的劳动报酬;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初次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次分配,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和企业在初次分配基础上依法缴纳的收入税、财产税;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都属于再分配。
②分配的主体不同: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再次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
说明:教材上提到“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最低工资标准、企业职工工资”都属于初次分配;书上提到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属于再分配。
思考:从国民收入分配的角度,说明工人、农民工的工资与教师、医生的工资有何区别
A.提高最低工资标准B.取消农业税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D.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E. 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
解析:BCD属于再分配,E按生产要素分配更有利于提高效率,而且会带来收入差距。
所以选A。
2、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这主要是(?? )
A.由国家通过税收进行 B.在初次分配范围内进行
C.在再分配范围内进行 D.由先富起来的个人和地区进行
3.“十二五”时期收入分配改革依然坚持的是“调整”,但更加强调“公平”,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B.201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解析】选C。
A、D属初次分配范畴;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不属于分配范畴,B 项应排除;C项举措既是再分配范畴,又是通过收入分配的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