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历史-百年发展
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一、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1903年Willem Einthoven应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到图形清晰、可供临床应用的心电图,至今已整整100周年。
100年来与X线检查技术一样,久盛而不衰。
久盛不衰的原因很多,因为不少心血管疾病依靠或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如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心肌梗塞的诊断、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
除此之外,心血管病学的临床进展不断扩大和提高了心电图的诊断能力,如伴随着超声心动图的进展,也促进了心电图诊断水平。
心电向量图也称心向量图,是除心电图之外描记心脏电活动的另一种方式。
两者同样反映心肌的电活动,但心电图是以连接几个或多个心动周期内心电向量图在某一电轴上的投影的时间及电压曲线,而心电向量图却以环状图形表达在横面、额面、侧面三个平面上一个周期内的心电向量变化。
因此,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立体心脏动作电位,所以它能够真正地阐明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和解释某些疑难心电图的各种波形,进而提高心电图的准确诊断率。
它对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上比心电图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1959年后世界性的心电向量图专业会议每年或隔几年召开一次,深入探讨了心电向量图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大大推进了心电向量图的临床应用。
国内心电向量图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后临床应用心电向量图的单位逐渐增多,研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入,与心电图的结合也日益密切,90年代后国内先后召开了三届全国心电向量图学术会议。
二、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向量图虽然也能描记P环与T环,但主要用于分析心室除级向量,即QRS 向量环。
由此可见,从心电向量图得到的信息,与心电图属于同一性质,两者只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心电向量图是一项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在诊断心房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肺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预激综合征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在判断多发性梗塞、小灶性梗塞、判断预激旁道的部位及室性异位搏动的起源等方面,尤其具有更重要的定位作用。
百年盛誉 再创辉煌——纪念心电图临床应用一百周年
他 对 心 电 图的 创 立 及 发 展 有 着 多 方 面 的 开 创 性 的 卓 越 贡 献 ,itoe E n vn教 授 被 尊 称 为 “ 电 图之 父” 并 在 h 心 ,
12 9 4年 荣 获 诺 贝 尔 生理 学 和 医 学 奖 。
Enhv n教 授 又 记 录 到 另 一 波 , 命 名 为 u 波 。 他 itoe 并 倡 导 的心 电 图波 的 命 名 法 一 直 沿 用 至 今 。 10 9 6年 , En oe it v n教 授 提 出心 电活 动 的 等 边 三 角 形 学 说 , h 提
失 常 得 以根 治 , 掀 起 了 心 律 失 常 研 究 的 热 潮 。 而 这 心 电 图是 筛 选 射 频 消 融 术 患 者 的 最 常 用 的 方 法 , 因
Wio l n教 授 提 出 的 单 极 胸 前 导 联 ( , 6 联 ) 世 , s v. 导 v 问
的 弦 线 式 心 电 图机 应 用 于 临 床 , 今 整 整 一 百周 年 。 至
一
14 9 2年 , od egr研 制 成 功 单 极 加 压 肢 体 导 联 G lb re
( V A L A F 导 联 ) 可 以 看 出 , 代 科 学 家 历 A R、 V 、 V 。 两
图的 全 过 程 。 他 应 用 毛 细 管 静 电 计 作 为 记 录 的 仪 器 , 管 当时未能记录到 心房 波 , 室波也 只有 v 、 尽 心
于 临床 , 形 成 心 脏 电 生 理 学 学科 。 心 脏 电 生 理 学 并
就 是 “ 电 图的 病 理 解 剖 学” 他 揭 示 和 验 证 了许 多 心 , 心 电 图现 象 , 心 电 图 的 发展 起 了 巨大 的推 动作 用 。 为
心电图发展简史
Einthoven—心电图之父我曾留学荷兰莱顿大学,忙里偷闲,参观了Willem Einthoven博物馆,亲眼见到了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心电图机。
驻足观看,默默深思,感慨颇多。
“科学家神圣的任务就是要点燃科学道路上的路灯。
”荷兰科学家、莱顿大学生理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Einthoven点燃的路灯一直光彩夺目,长明不泯。
心电图的研究,最早始于1887年Waller.1903年,Einthoven发明了弦线式心电图机,并提出Einthoven三角概念,使心电图学研究向前跨出重要的一步。
1913年,Einthoven等开始测定额面的心向量,又经Mann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心向量图的概念,并以此解释心电活动现象,从而摆脱了心电图“经验科学”的范畴,使之日趋完善。
1960年Giraud等首次录得希氏束电图。
1969年Scherlag 等使其检查方法规范化,1971年Wellens又倡用程序电刺激法(PES),从此,确立了临床心电生理学这门新学科,它的兴起又赋予心电图学以新的内容,促使其迅猛发展。
1903年第一部心电图机重约272公斤,体积硕大,占据2个房间,需要5个人同时操作,并且它的电磁铁还要不断用水进行冷却。
为了设计制造出它,Einthoven 足足花去了3年时间。
为了抗干扰并得到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需接线长达1.5公里之远。
Einthoven 1860年生于爪哇(今印度尼西亚),6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随母亲回到荷兰,定居于乌德勒支。
18岁时进入乌德勒支大学学习医学,25岁时获得医学学位,26岁即成为莱顿大学的生理学教授。
在针对心音的研究中,爱因托芬发觉旧有的实验设备存在相当多的不便。
他仔细学习了前人所发明的毛细血管静电计的工作原理,试图提高它的敏感度并改进它的稳定性。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Einthoven终于设计出了弦线式电流计。
弦线式电流计的发明使得通过体表检测电流变化成为可能。
动态心电图发展史稿
动态心电图发明的漫长历程
动态心电图发明的漫长历程
1931年,17岁完成中学教
育,到洛杉矶开始大学教
育。 1939年,28岁进入芝加哥 大学。
动态心电图发明的漫长历程
动态心电图的发明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3年~1939年(6年)
N.J.Holter:“用弓箭射远方的鸟”
最终:创造生物磁学 与Gengerelli完成
心电图之父 Willem Einthoven
1927年,Einthoven因患 腹部癌症不幸逝世。鉴于他 对心电图理论和记录技术的 开创性功绩,Einthoven被 誉为心电图之父。
第二部分
动态心电图
发明的漫长历程
动态心电图发明的漫长历程
1914年2月( Einthoven 提出双极肢导的同年) N.J.Holter出生在美国西部 Montana(蒙大拿)州偏僻 的小城Helena(海伦纳)市
B 证实青蛙的神经的单次电冲动可以转变成磁场并推
演出心磁图,此前物理学的电磁转换已被熟知,
N.J.Holter发现了生物电磁学。
动态心电图发明的漫长历程
第二阶段:1947年-1954年(7年)
Einthoven:“用望远镜观察空
中 飞翔的鸟” 最终:创造无线电心电图
Holter研究基金会
动态心电图发明的漫长历程
动态心电图技术迅速发展
植入式Holter
第四部分
动态心电图在中国
动态心电图在中国
Bernhard Lown教授 1973年与顾复生教授 合作中国首例动态心
电图
动态心电图在中国
国产动态心电图仪相继问世
应用广泛,造福于国人
谢 谢!
动态心电图发明的漫长历程
心电图的由来及应用范围
心电图的由来及应用范围
心电图(ECG或者EK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
1885年荷兰生理学家W.Einthoven首次从体表记录到心电波形,当时是用毛细静电计,1910年改进成弦线电流计。
由此开创了体表心电图记录的历史。
今日的心电图机日臻完善。
不仅记录清晰抗干扰能力强、而且便携、并具有自动分析诊断功能。
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应心脏的电活动。
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1~V6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两两电极之间或电极与中央电势端之间组成一个个不同的导联,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记录心脏的电活动。
心电图是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工具,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心电图异常是因冠心病、心血管病和全病因死亡的预测因子。
大家都知道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之一,那心电图具体可适用于哪些方面呢?应用范围包括:
1.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
2.帮助诊断心律失常。
3.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4.诊断心脏扩大、肥厚。
5.判断药物或电解质情况对心脏的影响。
6.判断人工心脏起搏状况。
2016-09-21 10:42。
心电图发展史
一、心电图发展史1. 沃勒(A.Waller 1856-1922),英国杰出生理学家。
生于法国巴黎,卒于伦敦,圣玛丽医院生理学教授。
1887年用汞毛细管静电计记录了人类第一份心电图2. 爱因托芬(Einthoven 1860-1927),荷兰杰出生理学家。
生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卒于荷兰的莱顿(Leiden),Leiden大学生理学教授。
Einthoven改进了汞毛细管静电计成为弦线式电流计---记录到人类更为精细的心电图,并命名心电波为P,Q,R,S,T波。
1903年发文《一种新的电流计》,记录的心电图和命名法得到广泛承认--- 确立1903年为心电图开始应用时间。
之后发现U波1913年,提出著名“ Einthoven 三角”论,同年创立标准双极肢导联记录系统 1924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对心电图理论和记录技术的贡献,被誉为心电图之父。
3. 文克白(Wenckebach 1864-1940) 荷兰内科学教授,一代心电学宗师1898年创用脉搏图1899年发现文氏现象;1902-03年发现心房脱落波1906年命名该现象为窦房阻滞,同年发现中结间束1914年详述了奎尼丁对Af的治疗作用—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奠基人4. 刘易斯(Lewis 1881-1945)英国医师,心脏生理学家。
在心电图研究中建树众多,开创了心电图的Lewis时代1907年证实窦房结是心脏的起搏点1909年首次描述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在Lewis的研究基础上,1921年Robinson首次制定了室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1920年质疑Einthoven导联系统只反应额面心电向量变化,不能反应水平面;1932~1934年在此基础上,他的学生Wilson创立胸前(V1-V6)单极导联1920年提出折返激动是房颤发生的机制二、心电图导联系统1. Einthoven和双极肢体导联1906年Einthoven始用双极肢导联并描记出图形稳定的Ⅰ、Ⅱ、Ⅲ导联心电图 1913年,提出著名“ Einthoven 三角”论,同年创立标准双极肢导联记录系统2. 威尔逊(Wilson)和胸导联Wilson,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1932-34年创立Frank Wilson 12导联系统----6个单极胸导联,3个单极肢体导联VR,VL,VF,3个标准肢体导联3. Goldberger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1942年Goldberger发现切断某肢体导联与中心电端联系,能将Wilson VR,VL, VF波形放大---加压单极肢体导aVR, aVL, aVF4. 头胸导联(HC)或尹氏导联1973年我国学者尹炳生设计。
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心电图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心电图是一种较为简单、快速、无创、省钱的心脏检查方法。
它可在短时间内对心脏的基本功能和心律进行评估,进一步了解心脏病情。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心电图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其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一、心电图的发展历程心电图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最早由荷兰医学家、生理学家威廉·艾因霍芬(Willem Einthoven)于1901年发明。
他发明了一架可记录心电图的巨大机器,用来研究心脏的电信号。
进入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仪器逐渐变得小型化、便携化,且功能更加强大。
同时,心电图的诊断、分析软件也不断得到升级改良,大大提高了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心电图诊断技术的现状目前,心电图仪器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中,尤其是急诊、心内科、心脏康复室等部门。
心电图检查可以快速、便捷地诊断心脏各种疾病,包括心脏节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传导阻滞等心脏病症。
此外,心电图还可以用于监测手术、药物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心电图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级比赛或特殊军事训练场合中,以帮助运动员及时发现异常心电图改变,确保运动员身体健康,在行为、精准的同时,也更好地保护运动员的福祉。
三、心电图诊断技术的未来随着技术的整体进步,心电图技术也会继续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服务病人。
例如,数字心电图既可以用于快速诊断,又可以进行心脏电生理学分析,为个体化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智能心电图健康检测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手机等小型设备实现心脏实时监测,提醒病人意识到即将出现问题;将心电图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可以更快地、更准确地诊断心脏疾病。
总的来说,心电图是一种重要的心脏检查方法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看到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我们深信,心电图技术一定会不断发展和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心电图的由来及心电监测发展历程
心电图的由来及心电监测发展历程加尔瓦尼的青蛙腿导电实验1780年,加尔瓦尼医师43岁,这位意大利人年近中年,依然醉心于解刨学。
一次,在处理一个患者的伤口时,他发现铜线碰到受伤的组织后瞬间闪现出一个电火花。
人体内会有电流产生吗?加尔瓦尼这个问题一直在加尔瓦尼脑子里打转,折磨的他寝食难安,他需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用青蛙做个试验,这是他擅长的事。
在解剖青蛙时,他拿着两根金属棒分别探测死亡青蛙的肌肉。
当一根金属棒触碰到青蛙的大腿后,随着一个电火花的出现,青蛙腿部的肌肉仿佛受到电流刺激一样,立刻抽搐了一下,而用另一根金属棒触动青蛙,却无此反应。
加尔瓦尼兴奋的差点跳起来。
他推测动物躯体内部能产生电,这种电能支配肌肉活动,于是,他将这种动物躯体内部能产生电命名为“生物电”。
接着,当他给离体的青蛙大腿通电时,青蛙双腿像活体似的舞蹈起来。
马特细教授发现电流引起心脏收缩心脏的电流1830年,生活在意大利的马特细被人称为物理学,但他真正的爱好是文学,他喜欢阅读小说和写作,有一次,他读到了英国伟大诗人雪莱的好朋友,另一位英国伟大诗人拜伦女友玛丽的小说《科学怪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收到了小说电流僵尸情节的启发,开始研究人体电流,此后不久,他不仅证实了人体组织可以产生电流,而且无意中发现了心脏的电流,可以引起心脏的收缩。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小说的情节让一位物理学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
威廉爱因托芬发明了心电图机威廉爱因托芬1924年,飞翔的荷兰人威廉爱因托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我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作品是一台从体表记录心电信号的机器,你是他1903年制造出的新奇玩意儿。
这台机器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认知,心电图才真正被接受。
临床医生诊断心肌梗死的第一线索就这样登上了舞台,这么多年过去了,心电图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始终为首屈一指,是识别心律失常的最佳选择检查,同时还延伸到射频消融、冠脉介入、重症监护、医学康复等各个领域,为当今世界医学最需要的医学工具。
2020年(发展战略)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发展战略)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壹、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1903年WillemEinthoven应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到图形清晰、可供临床应用的心电图,至今已整整100周年。
100年来和X线检查技术壹样,久盛而不衰。
久盛不衰的原因很多,因为不少心血管疾病依靠或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如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心肌梗塞的诊断、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
除此之外,心血管病学的临床进展不断扩大和提高了心电图的诊断能力,如伴随着超声心动图的进展,也促进了心电图诊断水平。
心电向量图也称心向量图,是除心电图之外描记心脏电活动的另壹种方式。
俩者同样反映心肌的电活动,但心电图是以连接几个或多个心动周期内心电向量图于某壹电轴上的投影的时间及电压曲线,而心电向量图却以环状图形表达于横面、额面、侧面三个平面上壹个周期内的心电向量变化。
因此,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立体心脏动作电位,所以它能够真正地阐明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和解释某些疑难心电图的各种波形,进而提高心电图的准确诊断率。
它对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上比心电图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1959年后世界性的心电向量图专业会议每年或隔几年召开壹次,深入探讨了心电向量图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大大推进了心电向量图的临床应用。
国内心电向量图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后临床应用心电向量图的单位逐渐增多,研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入,和心电图的结合也日益密切,90年代后国内先后召开了三届全国心电向量图学术会议。
二、心电向量图和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向量图虽然也能描记P环和T环,但主要用于分析心室除级向量,即QRS向量环。
由此可见,从心电向量图得到的信息,和心电图属于同壹性质,俩者只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心电向量图是壹项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于诊断心房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肺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预激综合征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于判断多发性梗塞、小灶性梗塞、判断预激旁道的部位及室性异位搏动的起源等方面,尤其具有更重要的定位作用。
前世今生——心电图机的百年发展史
前世今生——心电图机的百年发展史摘要:心电图机是使用体表导联系统接收分布在人体表面的微弱心脏电流,并且进一步放大和记录地比较精细的一种仪器,通过描记的心电图能记录到其他检查无法获得的心脏电活动。
心电图机对于微弱心脏电流的放大作用一定要达到高保真率的要求,才可以帮助最真实地描记、记录和处置人体的心电活动。
关键词:心电图机,发展历史,主要组成,分类,主要参数,维护,临床应用1.心电图机的发展历史1887年,英国杰出的生理学家英国生理学家沃勒 (Augustus Desire Waller ,1856~1922) 应用汞毛细血管电流计描记出人类第一份心电图。
图1 Waller及人类首例心电图1903年,威廉·埃因托芬用弦线式心电图机成功地记录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心电图,这些命名沿用至金[1]。
标志着心电图临床应用的时代已开始,一百多年过去了,沿用至今,无可替代。
第一台心电图机无法放大心脏电流,用巧夺天工的工艺让及其微弱的电流在没有放大的基础上被记录,这种弦线式心电图由剑桥大学生产,10年只生产了3台。
图2 Einthoven及弦线式心电图机最早的3台心电图机的原型,现存于伦敦博物馆时光又过了30年,我们迎来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半导体,半导体的3个发明者——巴丁博士、布莱顿博士和肖克莱博士,后来当之无愧地获得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他让廉价的心电图机成为可能,因为他可以很容易的,不失真地放大电信号,心电图因此由实验室转向临床应用直到今天。
2.心电图机的组成2.1基本结构由5大部分组成。
组成,将体表导联接收的微弱心电信号输送到放大器的输入端。
2.1.2心电放大器把心电信号放大是其作用。
2.1.3记录器部分把心电信号转换成机械运动的装置[2]。
2.1.4走纸传动装置将描记的心电图打印出来。
2.1.5电源部分包括直流电和交流电供电。
3.心电图机的主要电路构成现在在临床比较通用的集成电路式心电图机的主要电路由前置放大器电路、键盘控制电路、主放大器电路和电源电路四大部分组成。
心电图发展简史
Einthoven—心电图之父我曾留学荷兰莱顿大学,忙里偷闲,参观了Willem Einthoven博物馆,亲眼见到了他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心电图机。
驻足观看,默默深思,感慨颇多。
“科学家神圣的任务就是要点燃科学道路上的路灯。
”荷兰科学家、莱顿大学生理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Einthoven点燃的路灯一直光彩夺目,长明不泯。
心电图的研究,最早始于1887年Waller.1903年,Einthoven发明了弦线式心电图机,并提出Einthoven三角概念,使心电图学研究向前跨出重要的一步。
1913年,Einthoven等开始测定额面的心向量,又经Mann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心向量图的概念,并以此解释心电活动现象,从而摆脱了心电图“经验科学”的范畴,使之日趋完善。
1960年Giraud等首次录得希氏束电图。
1969年Scherlag 等使其检查方法规范化,1971年Wellens又倡用程序电刺激法(PES),从此,确立了临床心电生理学这门新学科,它的兴起又赋予心电图学以新的内容,促使其迅猛发展。
1903年第一部心电图机重约272公斤,体积硕大,占据2个房间,需要5个人同时操作,并且它的电磁铁还要不断用水进行冷却。
为了设计制造出它,Einthoven 足足花去了3年时间。
为了抗干扰并得到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需接线长达1.5公里之远。
Einthoven 1860年生于爪哇(今印度尼西亚),6岁时父亲去世,10岁时随母亲回到荷兰,定居于乌德勒支。
18岁时进入乌德勒支大学学习医学,25岁时获得医学学位,26岁即成为莱顿大学的生理学教授。
在针对心音的研究中,爱因托芬发觉旧有的实验设备存在相当多的不便。
他仔细学习了前人所发明的毛细血管静电计的工作原理,试图提高它的敏感度并改进它的稳定性。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Einthoven终于设计出了弦线式电流计。
弦线式电流计的发明使得通过体表检测电流变化成为可能。
心电图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心电图的历史及发展趋势1903年威廉.埃因霍文应用弦线电流计,第一次将体表心电图记录在感光片上,在1906年首次在临床上用于抢救心脏病人,成为世界上第一张从病人身上记录下的心电图,轰动了当时的医学界。
从此人们将这台重约300公斤、需要五个人远距离共同操作的一起称为心电图机.这些发现和发明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沿革,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以无可争议的重要性帮助医师诊断不同类型的心脏病,特别是心律失常和心肌梗塞。
使心脏病的诊断从凭感觉和听诊器的时代进人了用机器和技术获得客观信息的时代,从而使人们对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心脏的结构变化和功能变异的认识不断深化,最近十年来更进人到细胞与分子的水平。
现在的心电图机已经是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仪器,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去足轻重的地位。
回顾历史,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孜孜努力充分体现了对真理的潜心探求、对技术发展的精益求精和对临床应用和产品形成的迫切愿望.从最初对心脏的电活动的验证田发展到心电图学林林总总的各个方面,诸如临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及心电分析、远程心电图、高频心电图机等.首先关于心电图机分类,心电图机品种繁多,分类也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内容机进行分类:1、按元件类型可分为:电子管式、晶体管与电子管混合式、晶体管式、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混合式。
2、按显示、记录方式分:示波管显示方法、光线记录式、静电式、直接记录式(热笔式、墨水式、喷水式、括刀式)、打印机打印方式和热阵式.3、按信号处理方式分:模拟信号处理方式及数字信号处理方式。
4、按结构及功能分类:单道式、多道同步式、交流型、交直流两用型、普通直接接地式心电图机、“浮地”式心电图机、带微处理功能的心电图机、遥测心电图仪、胎儿心电图机、希氏束心电图机等,以及近 10 年来的新型机种:立体心电图仪、高频心电图仪、心电多域信息自动诊断仪、微机心电图仪等。
5、按记录器与其驱动电路连接方法分类;第一代“环路”反馈式、第二代“速率"反馈式、第三代“位置”反馈式、较为新颖的第四代热阵式和带微处理机可打印或描记心电波形及数据的心电图机。
心电图120年-纪念WillemEinthoven
心电图120年-纪念WillemEinthoven2019年11月1日的欧洲心血管杂志,刊登了Willem Einthoven 和心电图的纪念文章,晨读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Willem Einthoven心脏的电活动最早是在19世纪末由August D. Waller获得的,他在1887年用电极浸在生理盐水中记录到了人类的心电活动。
Gabriel Lippman用毛细静电计来记录这种电活动(图1)。
(图1).用毛细静电计记录的Waller心脏图。
e, 静电计记录到的心电活动;h,心尖搏动图;t,时间。
Willem Einthoven(图2)1860年出生于荷属东印度群岛,1879年毕业于乌得勒支大学,1885年后一直在莱顿大学生理学实验室工作。
他对动物组织的动作电位的研究很感兴趣,但对用毛细静电计的记录不满意(图3)。
1900年,他开始研制一种更灵敏的电流计。
1901年出现了一篇描述电流计的初步论文“unnoveau电流计”。
Willem Einthoven详细地描述了这一新仪器,称之为“弦线电流计”,与毛细静电计获得的心电记录相比,用该仪器获得的记录更详细(这时可以称之为心电图)。
图2、Willem Einthoven博士在他职业生涯早期实验室里留影(A),几年后(B)在密歇根州安阿伯拜访Frank N. Wilson时的照片。
图3、用毛细静电计记录的。
上:A、B、C和D波;下:数学校正的波形,现在称为PQRST。
Einthvens第一篇重要且后来经常被引用的心电图论文在1903年发表。
起初,心电图不引人注目,即使是1906年那篇伟大的经典之作“Le Télécardiogramme”出版,也只是一部分人感兴趣。
1908年写的论文“Weiteresüber das Elektrokadiogram”1912年在柳叶刀发表,该文阐述了Einthvens等边三角形的设计理念,是了解额面心电图导联的关键。
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
一、心电图及心电向量图的发展史1903年Willem Einthoven应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到图形清晰、可供临床应用的心电图,至今已整整100周年。
100年来与X线检查技术一样,久盛而不衰。
久盛不衰的原因很多,因为不少心血管疾病依靠或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如预激综合征的诊断、心肌梗塞的诊断、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
除此之外,心血管病学的临床进展不断扩大和提高了心电图的诊断能力,如伴随着超声心动图的进展,也促进了心电图诊断水平。
心电向量图也称心向量图,是除心电图之外描记心脏电活动的另一种方式。
两者同样反映心肌的电活动,但心电图是以连接几个或多个心动周期内心电向量图在某一电轴上的投影的时间及电压曲线,而心电向量图却以环状图形表达在横面、额面、侧面三个平面上一个周期内的心电向量变化。
因此,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立体心脏动作电位,所以它能够真正地阐明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和解释某些疑难心电图的各种波形,进而提高心电图的准确诊断率。
它对某些心脏疾病的诊断上比心电图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1959年后世界性的心电向量图专业会议每年或隔几年召开一次,深入探讨了心电向量图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大大推进了心电向量图的临床应用。
国内心电向量图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后临床应用心电向量图的单位逐渐增多,研究的层次也逐渐深入,与心电图的结合也日益密切,90年代后国内先后召开了三届全国心电向量图学术会议。
二、心电向量图与心电图的关系心电向量图虽然也能描记P环与T环,但主要用于分析心室除级向量,即QRS向量环。
由此可见,从心电向量图得到的信息,与心电图属于同一性质,两者只能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心电向量图是一项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在诊断心房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肺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缺血、预激综合征等方面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在判断多发性梗塞、小灶性梗塞、判断预激旁道的部位及室性异位搏动的起源等方面,尤其具有更重要的定位作用。
各导联的心电图变化,皆与心电向量图向量环的宽窄及投影大小密切相关,只有了解了心电向量图的各种变化,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心电图的各种变异,从而避免强记各种心电图的图形。
心电生理学发展历程与展望
心电生理学发展历程与展望黄从新【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43)003【总页数】3页(P193-195)【关键词】心电生理学;历史;展望【作者】黄从新【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4人类对心脏电活动的观察最早始于公元前5世纪,我国医学家借助脉搏信息诊治疾病。
公元3世纪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系统总结了中医脉诊的实践和理论。
然而,直到19世纪欧洲科学家才开始对心脏电活动开展实验研究。
经过170余年的发展,人们对心脏电现象的理解不断深入,对心律失常的机制认识和诊治能力不断提高,已形成心脏病学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心电生理学。
历史回顾人类对心脏电活动的实验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
1842年,意大利生理学家Matteucci观察到心脏搏动时存在电流活动。
1876年,法国生理学家Mar⁃ey用毛细管静电计记录到第一份动物心脏电图。
1887年,英国生理学家Waller用毛细管静电计记录到第一幅人类心电图,但波形不够理想[1]。
1901年,荷兰生理学家Einthoven发明了弦线式电流计,记录到图形稳定、波形清晰的心电图,对此后心脏电生理活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是心电生理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这一时期,还有许多发现和研究对心电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Wenke⁃bach、Mobitz和Hay等对传导阻滞的描述;Wolff、Par⁃kinson和White报道WPW综合征现象;Wolferth和Wood阐明WPW综合征发生机制;Kent和His等对心脏传导系统解剖认识;Mayer、Mines和Moe等对折返机制的阐述[2]。
临床心电生理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
1967年,荷兰学者Durrer和法国学者Coumel分别发明了程控电刺激技术。
1968年,美国科学家Scher⁃lag建立了重复、稳定记录希氏束电位的电极导管技术,奠定了临床心电生理研究的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的诞生,你不知道的事!
记心电图百年发展史
医学史上有两项检查与诊断技术临床应用已逾百年而久盛不衰。
一项是X 线检查,该检查的发现与发明者伦琴(Röntgen)于1900年荣膺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项则是心电图检查,其发明者艾因特霍芬(Einthoven)于192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心电图技术问世
(一)心电图先驱:沃勒(Waller)
1887年,英国皇家学会玛丽医院举行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演示:该院生理学教授Waller在犬和人的心脏上应用毛细管静电计记录心电图。
在观摩这次科学演示的全世界著名生理学家中,包括荷兰莱顿大学的Einthoven。
、演示中,Waller当场成功记录了人类第一例心电图,该图中只有心室的V
1
V
波,心房P波未能记录(图1)。
Waller伟大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为心电2
图技术的最终问世奠定了基础。
(二)心电图之父:Einthoven
心电图之父威廉·艾因特霍芬(Wlliem Einthoven)(Willem Einthoven, 1860-1927)其实与中国人有着很大的渊源。
荷兰生理学家,因对心电图学的开创性工作和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被誉为“心电图之父”,并于192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60年,艾因特霍芬出生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医学世家,耳濡目染,爱因托芬从小就已经决定以后要做一名医生,但是研究方向还未确定。
当时,中国南方省份盛行“下南洋”之风,印度尼西亚也有不少华侨。
艾因特霍芬的保姆就是一位洪姓华侨,她心地善良,对艾因特霍芬视如己出,悉心照料,二人亲如母子。
从四岁开始,艾因特霍芬还跟着洪妈在上海住了六年之久,可以说,他最好的童年时光几乎都在中国度过。
可惜,在艾因特霍芬17岁时,他最亲爱的洪妈因心脏病离开了人世,这让艾因特霍芬万分悲痛。
亲人的离世,使他明确了终生的奋斗目标:研究心脏病。
于是他回到荷兰,进入了以医科闻名于世的乌得勒支大学。
1887年,英国皇家学会玛丽医院举行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演示:该院生理学教授Waller在犬和人的心脏上应用毛细管静电计记录心电图。
在观摩这次科学演示的全世界著名生理学家中,包括荷兰莱顿大学的Einthoven。
演示中,Waller当场成功记录了人类第一例心电图,该图中只有心室的V1、V2波,心房P波未能记录。
Waller的创举震撼并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荷兰的年轻生理学家Ein thoven。
此后13年,Ein thoven完全致力于毛细管静电计记录心电图的研究。
他改进了多项关键性技术,使记录到的图形更加清晰,他记录的心电图中显示了心房P波、心室除极的B、C波及复极的D波。
但有个始终让他逾越不过的难关:记录心电图的毛细管中汞与硫酸界面上下的微小移动除受心脏生物电变化的影响外,还受周围环境各种干扰的影响。
最终,他受阿德(Ader)于1897年发明的弦线式电流计的启发,决心将之改造后用于记录人体心脏微弱生物电。
1901年,Einthoven成功地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了第一份心电图,并将各波命名为P、Q、R、S、T、U波,这些命名沿用至今。
但在那时,心电图还并未能真正用于临床,因为心电图仪的体积是在太大了,并且受检者的双臂要浸泡在两个装满盐水的液罐中,为减少干扰,记录仪还要距受检者1.5公里之遥。
直到1911年,在一家仪器公司的帮助下,才瘦身成为台式仪器,很快便广泛用于临床,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福音。
1924年,艾因特霍芬因发现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和改进、完善心电图仪,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艾因特霍芬重回印度尼西亚,看望长眠在那里的洪妈。
他告诉洪妈,他终于完成了能诊断夺去她生命的疾病的发明。
(图2)。
人类的天平总偏向那些奋不顾己、献身科学的人。
1901年,Einthoven成功地用弦线式心电图机记录了第一份心电图,并将各波命名为P、Q、R、S、T、U波,这些命名沿用至今。
1903年,Einthoven发表了《一种新电流计》的论文,并获广泛承认,其标志着心电图临床应用的时代已开始。
但在那时,受检者的双臂要浸泡在两个装满盐水的液罐中,为减少干扰,记录仪还要距受检者1.5公里之遥。
二、导联系统最终完善
Einthoven于1903年完成的弦线式心电图的记录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与其同样重要的是心电图记录导联系统的推出与完善。
心电图机问世时,当时的记录导联系统竟有一百多种,有的将探查电极放在心前区,而无干电极放在前额,有的无干电极放在口腔,还有人将其放入食管。
没有统一的心电图导联系统,记录的心电图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从。
1913年:标准双极肢体导联问世
1906年,Einthoven提出双极肢体导联的概念,他将位于患者右臂、左臂和左腿的记录电极两两连接后,可记录出振幅高、图形稳定的双极肢导心电图(Ⅰ、Ⅱ、Ⅲ导联),而将3个记录电极顺序连接后则形成心脏电位的等边三角形。
直到1913年,双极标准肢导心电图才正式问世,并独自应用了20年。
1933年:威尔逊的单极导联心电图
1920年,英国的刘易斯(Lewis)对双极肢导系统提出了质疑:一是其距心脏较远而使心电图振幅较低(衰减严重);二是不能反映心脏水平面的心电向量变化。
Lewis随即开始研究单极导联心电图技术,他将心电图单极探查
电极放在胸前区V
1~V
6
部位和3个肢体导联部位,而无干电极为中心电端。
这
就是由Lewis提出、1933年由Wilson最终完成的单极导联心电图,这种心电图根据Kirchhoff电流定律确定了零电位和中心电端的位置。
至此,心电图导联系统已成为12导联系统。
1942年:标准12导联心电图最终完善
在Wilson的12导联系统中,3个单极肢体导联VL、VR、VF的心电图波形幅度低,不便于测量和观察变化。
1942年,戈德伯格(Goldberger)做了进一步研究,当他记录某一肢体的单极导联心电图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端的连接切断,用另外两个肢体导联的连接形成无干电极。
奇迹发生了,心电图的振幅一下子增加了一倍,形成了沿用至今的单极加压肢体导联:aVL、aVR、aVF导联。
至此,记录心电图的标准12导联系统全部推出:3个双极肢体导联(Ⅰ、Ⅱ、
Ⅲ,Einthoven,1913)、6个单极胸前导联(V
1~V
6
,Wilson,1933)、3个
单极加压肢体导联(aVL、aVR、aVF, Goldberger,1942)(图3)。
一步一莲花,不觉入梵境
三、渐入梵境
1903年,心电图开始用于临床。
1906年,Einthoven先后记录了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早搏等心电图。
1908年,心电图开始用于诊断心房肥大、心室肥大,从此心电图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新的心电图波与心电现象相继被发现。
其经久不衰的历程酷似一步一莲花,逐渐入梵境。
1930年,预激综合征被发现,随后列夫(Lev)病、长及短QT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J波综合征、Epsilon波等新的临床心电疾病相继被提出。
如今,心电图检查已成为临床四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应用范围已超出心血管病的诊治,其对脑血管病(例如尼加拉瀑布样T波)、呼吸系统疾病(例如肺栓塞)的诊断都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表现。
与世界医学同步,中国心电图技术的应用也在持续发展中。
192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购进了两台Cambridge公司生产的心电图机,开启了我国心电图应用的先河。
截至1949年,协和医院已积累了几万份双极肢体导联心电图资料。
1950年黄宛教授回国,及时将原来的旧式心电图机改造为单极导联心电图机,再次与世界同步。
近年来,中国心电图领域的迅速发展让人目不暇接。
此外,中国正常人心电图数据库的研究业已完成,预计不久的将来,中国心电图专著中有关心电图的正常值、异常值将更换为中国人自己的数据,标志着中国心电图领域已跨入一个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