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流通行业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BSC的医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BSC的医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4e00b72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1.png)
基于BSC的医院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者:***来源:《会计之友》2022年第04期【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内部审计; 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04-0132-05内部审计是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中重要的部门,承担了提高各职能部门工作效率、改善各部门工作成果的重任,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独立监督和评价医院各项工作活动、改进医院经营方式、增加医院经济价值[1]。
基于此,对医院内部审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工作内容是衡量在医院各项目标和规划的实现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做出贡献的大小以及履行岗位职责后在不同维度产生的作用与成果,包括取得的工作成果、花费的审计成本以及审计质量的保障等[2]。
当前医院内部审计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以审计计划执行率、审计建议采纳率、审计整改完成率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3]。
然而上述评价指标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评价不够全面,且指标的设计相对而言过于简单,灵活性有待加强。
一份科学、全面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应当将实现医院最大战略价值作为最终目的,应当首先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企业价值的增值影响极大,从战略目标出发构建绩效评价指标能够更加明确地考察各个部门和组织对于集体价值的贡献程度。
因此,有必要结合目前我国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内审绩效评价体系,正确对内审作用进行评估,这样才能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推动整个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
一、理论研究(一)平衡计分卡理论研究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最初是于1990年由美国诺顿研究所提出的,属于一种综合性的绩效管理体系。
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一个新的财务评价模式,通过将组织目标转化成四个方面的指标来评价组织的绩效,这四个指标分别是财务、客户、内部运营以及学习与成长[4]。
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论文
![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bf5e1bf18583d049645996.png)
论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均对医药流通行业构成长期利好,行业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基于此,本文就新形势下药品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措施目前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总体仍呈现出的散乱现象,使加强行业管理特别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显得尤其为重要,而内部控制又是企业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份。
1.加强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均对医药流通行业构成长期利好,行业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因应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不少医药流通企业加强了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但目前医药流通行业总体仍呈现出的散乱现象,使加强行业管理特别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显得尤其为重要,而内部控制又是企业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份。
特别是当前网络信息环境由于受到人为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与不稳定性,给企业财务控制以及正常运营带来威胁。
基于这一现状可以看到,加强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构建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措施近来,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对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且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就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2.1开展有针对性的全面内部控制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原有的内控体系不够健全,难以为药品流通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由于医药行业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特殊行业,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加强行业监管,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提高行业入门门槛,因此首先应加强社会责任等方面控制。
医院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医院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399a99d31ed9ad51f11df267.png)
医院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医院运行与医疗业务指标管理机制1、我院医疗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开展医院业绩评价,确定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以我院战略目标和评价目的为依据,选择有代表性、制约性强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科学反映医院业绩。
业绩指标我院根据医院业绩评价的内容,涉及了六大类综合指标,具体为工作效率指标、医疗质量指标、财务状况指标、发展能力指标、信誉度指标以及病人负担指标。
在这六大指标之下细分为40个二级指标。
1.1.1 工作效率指标:主要使用的是传统的医疗业务指标,它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医院业务的运行情况、病床负担情况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表1 工作效率指标20分1.1.2 医疗质量指标:主要反映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这类指标中尤以诊断符合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最能体现一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新业务新技术体现医院的创新、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处方合格率、甲级病案率,医疗事故发生率则体现一个医院对于医疗安全的重视程度。
表2 医疗质量指标25分1.1.3 财务状况指标:是医院存在和发展的最为直接的体现,以财务报告及其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医院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营运能力、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表3 财务状况指标25分1.1.4 发展能力指标:主要通过资产增长情况、医院培训投入、人员科研能力等指标来反映医院的发展前景及潜在能力。
表4 发展能力指标10分1.1.5 信誉度指标:主要通过患者对医院满意与否以及医院在特定的区域的影响能力等指标来反映医院的信誉及影响力。
表5 信誉度指标10分1.1.6 病人负担指标: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以及特定患者(如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的医疗费用指标来反映不同患者的医疗支出情况,使医院的决策层能够掌握不同的医疗对象的医疗费用,便于医院针对具体的情况随时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
如何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如何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2b80aaa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8.png)
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相结合
定期考核:每年或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医疗质量考核,确保各项指标达标。 日常考核:每天或每周对医疗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结合方式:将定期考核与日常考核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全面的绩效考核报告。 优势:既关注长期目标又注重日常管理,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 制,及时处理和解 决医疗质量管理中 的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根据考核结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针对不同科室和医生的绩效表现,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服务的均衡发展。
结合患者需求和医疗服务质量,调整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患者满意度。 通过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激励优秀医生和科室,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定期评估和调整考核指标
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定量考核:通过数据和指标对医疗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如治愈率、病死率等。
定性考核:通过专家评审、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对医疗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如 医疗技术、服务态度等。 结合方式: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客观数据为主导,以 主观评价为辅助,全面评估医疗质量。
优势: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医疗质量水平,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指标制定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患者意见,结合专家意见进行制定 指标实施: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医疗安全指标
患者满意度: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医疗事故发生率:反映医疗安全水平的关键指标 院内感染率:衡量医院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病历书写规范率:反映医疗管理水平的指标
客观性。
优势:内外结合的 考核方式可以相互 补充,提高考核的 准确性和公正性, 同时也有利于医院 内部的自我监督和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审计论文-会计论文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审计论文-会计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fbefed03d8ce2f01662364.png)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审计论文-会计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不断推进, 在企业经营中内部审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平衡计分卡理论基础上, 研究公司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问题, 以便帮助内审部门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增强企业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为企业增加价值。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 内部审计; 绩效评价;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 迫使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 积极主动应对各类风险, 而内部审计在应对和防范各种风险、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以及完善各项机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内部审计的内容不断变化, 其职能定位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也需要优化。
因此, 本文在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公司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问题, 以便帮助内审部门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增强企业识别和应对风险能力, 为企业增加价值。
一、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现状内部审计绩效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履行其职责在不同层面的作用和效果。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主要是衡量内部审计部门、内审人员和内审工作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贡献的程度;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内容包括工作成果、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这几个方面;主要方法包括:关键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和绩效棱柱模型。
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审核工作的过程中, 绩效评价标准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大都采用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和计划的完成程度这两种评价标准, 选取的内容过于简单, 结构也比较单一的评价指标。
这种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比较分散, 没有围绕公司战略进行合理的规划, 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很难精确地反映企业实际情况, 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甚至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阻碍。
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发现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与组织战略目标联系不紧密, 未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 确定出内审的目标;二是评价主体不全面, 对公司内部审计绩效的评价大都是公司高层, 缺少其他层级(比如内部审计日常工作中面向的其他部门、董事会、被审计单位等) 对内部审计工作情况的反馈;三是评价方法不合理, 大都采用定性的方法, 评价时主观性较强, 未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四是缺少对审计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 审计成本的控制和减少会影响到企业整体财务的效益和企业的利润。
医院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建设方案
![医院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3e774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5.png)
医院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建设方案一、引言医院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是医院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客观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以引导医院各部门及员工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医院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建设目标1.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 强化员工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3. 提高医院整体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4. 增强医院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设计原则1. 科学性:指标设定要遵循科学原则,能够客观反映医院运营管理实际情况。
2. 全面性:指标体系要涵盖医院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工作效率等。
3. 导向性:指标设定要具有导向性,能够引导医院各部门及员工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4. 可操作性:指标设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施和操作。
5. 公平公正:指标评价要公平公正,确保对所有部门和员工一视同仁。
四、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构成1. 医疗质量指标:包括诊断准确率、治愈率、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2. 服务水平指标:包括患者满意度、投诉率、医疗纠纷发生率等。
3. 工作效率指标:包括平均住院天数、病床使用率、医生人均门诊量等。
4. 成本控制指标:包括药品比例、耗材比例、医疗成本等。
5. 员工绩效指标: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
五、绩效管理指标评价方法1. 定量评价:对各项指标设定明确的数值标准,如诊断准确率达到95%,治愈率达到85%等。
2. 定性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患者反馈等方式,对服务水平、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3. 综合评价: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得出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
六、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施措施1. 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指标的具体评价方法和实施步骤,制定实施方案。
2. 培训宣贯:对医院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宣贯,确保大家了解和认同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内容。
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何构建
![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何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ab0444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4.png)
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何构建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权益的核心要素。
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构建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呢?一、明确构建目的和原则构建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的。
是为了提升医疗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还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亦或是为了应对外部监管的要求?不同的目的将导致指标体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明确目的的基础上,还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即指标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医疗质量的本质特征。
其次是系统性,要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出发,涵盖医疗流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再者是可操作性,指标应易于收集、测量和分析,数据来源可靠。
此外,还应注重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确定评估的维度和重点领域医疗质量评估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常见的包括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流程、医疗安全管理、患者满意度等。
医疗技术水平是医疗质量的核心,包括诊断的准确性、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手术操作的成功率等方面的指标。
例如,疾病诊断符合率、治愈率、好转率等。
医疗服务流程的评估关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如挂号等待时间、住院手续办理效率、检查检验结果出具的及时性等。
医疗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相关指标包括医疗事故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医疗差错报告率等。
患者满意度则直接反映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感受和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患者对医疗环境、医护人员态度、治疗效果等方面的满意度数据。
三、选择具体的评估指标在确定了评估的维度和重点领域后,需要进一步细化和选择具体的评估指标。
以医疗技术水平为例,可以选取特定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疑难病症的治愈率等指标。
对于医疗服务流程,可采用平均住院日、门诊患者候诊时间、病床周转率等指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0d2b5d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b.png)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医药卫生体制的绩效评价是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的过程,旨在分析和评价措施是否取得预期的成效,进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过程中最关键的工具之一,通过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对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
1.医疗服务可及性指标:评估措施对医疗服务的普及和可及性的影响。
包括卫生机构覆盖率、卫生资源配置合理性、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情况等指标。
2.医疗质量指标:评估措施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
包括医疗纠纷率、意外事故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3.医疗费用指标:评估措施对医疗费用水平和结构的影响。
包括人均卫生费用、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药品费用占比等指标。
4.医疗保障指标:评估措施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改善和健全程度。
包括医保覆盖率、医保基金可持续性、医保报销比例等指标。
5.医疗创新指标:评估措施对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科研水平的影响。
包括科研经费投入比例、创新成果转化率、医疗科技进步水平等指标。
6.卫生人力资源指标:评估措施对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培养的影响。
包括医生和护士人数与人口比例、卫生人员培养体系建设情况等指标。
7.健康状况指标:评估措施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包括平均寿命、儿童死亡率、主要疾病发病率等指标。
在具体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参考以下原则:1.全面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要涵盖医药卫生体制的各个方面,确保评价的全面性。
2.可比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衡量方法要一致,以便对不同措施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对照。
3.可操作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要能够量化、衡量和监测,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客观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要客观、客观、可量化,避免主观性和个人偏见的影响。
5.实用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要符合实际需求,有助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具体选择绩效评价指标时,可以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同时也要结合具体国情和背景,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3dbe525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d.png)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其目标是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效率与质量。
为了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
该指标体系应涵盖医院管理、医疗服务、药品管理、医保制度等多个方面。
其中,医院管理方面的指标包括医院质量、医院效率、医疗安全等方面的评价;医疗服务方面的指标包括医疗质量、医疗效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价;药品管理方面的指标包括药品质量、药品价格、药品安全等方面的评价;医保制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医疗保障覆盖面、医疗保障质量、医保经费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评价。
此外,针对特定的地区、人群、疾病等情况,还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
比如,对于农村地区,应设置健康教育、基层医疗、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应设置特殊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对于慢性病、传染病等特定疾病,应设置疾病预防、治疗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总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整体目标,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设计,以便实现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方位、科学合理的评估。
- 1 -。
医院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医院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2bd00d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8c.png)
医院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医院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在医院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医院设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监控医院的绩效,从而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医院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以及需要考虑的一些关键指标。
首先,在建立医院业绩评价体系之前,医院管理层需要明确医院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应该与医院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相一致,以确保医院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实现经济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其次,医院需要确定合适的业绩评价指标。
这些指标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特征,且与医院的战略目标相关。
以下是一些通常使用的指标:1.人力资源指标:包括员工满意度、员工离职率、培训投入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以及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满意度。
2.财务指标:包括总收入、总成本、利润、运营费用占总收入比例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医院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
3.患者满意度指标:包括患者满意度调查、投诉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患者体验。
4.临床质量指标:包括医疗错误率、感染率、手术成功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医院的临床实践水平和医疗质量。
5.患者流转指标:包括门急诊人次、住院天数、手术数量等。
这些指标可以衡量医院的繁忙程度和资源利用率。
除了上述指标,医院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适合的指标,以满足医院对业绩评价的要求。
在确定了适当的指标后,医院需要设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指标值。
评价目标应该明确、可衡量和可达到。
指标值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行业标准进行设定,同时也应该与医院的目标相一致。
接下来,医院应该制定评价指标的收集和报告机制。
医院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来收集和分析数据,并生成相应的报告。
这可以帮助医院管理层及时了解医院的业绩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
最后,医院应该定期对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和优化。
医院管理层应该跟踪指标的变化趋势,并评估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如果发现评价体系存在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医院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医药流通行业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医药流通行业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0e035970ad02de80d4d8406c.png)
医药流通行业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者:李焰峰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8期摘要: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不仅想是通过内部审计达到对企业的管控,还希望内部审计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那么如何评价内部审计对企业的作用呢?通过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问题上寻求突破,希望籍此能够对其他行业有所借鉴。
关键词: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平衡计分卡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28.0471研究背景1.1行业背景医药流通企业是消费者与生产者链接上重要的一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流通从计划分配体制转向市场化经营体制,行业愈趋规范,其社会作用亦愈发体现,国家对医药流通企业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对企业内部审计及其绩效评价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便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持续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制度。
2016年,医药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务院对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行业新政的进一步规范、两票制的试点、各省药监部门的“飞检”以及对倒票行为的严厉打击,都将对医药流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短期内将会增加医药行业经营中的不稳定因素,加大各企业的风险。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医药流通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内部环境的治理,推进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意义重大。
1.2实施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原中国医药公司即现在的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医药商业质量管理规范》,开始GSP认证浪潮,优化医药行业经营环境,也拔高了国有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度。
因为GSP认证对医药行业各个层面质量管理都有了明确的标准,加上2016年“飞检”,两票制的进一步行业规范,对医药企业的执行标准树立了高规格的标准,也就是要求医药公司付出更多成本去完善自身的内控及提高抗风险能力。
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fdd49b7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44.png)
经济管理133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吴海丽 国药控股福州有限公司摘要:医药流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对医药流通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性与健全性直接关系到医药流通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与竞争力,因此,构建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尽可能提升企业资产的安全性,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可靠,还可以加强医药流通企业的管理质量,降低风险。
由此可见,研究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9-0133-01前言医药流通企业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产品具有特殊性,业务量大,时效性较强,再加上国家法律法规的管制,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为增强风险防范力,需要注重医药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健全监督机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建设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出一些恰当的内部控制措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的风险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市场性风险,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严峻地挑战,医药市场环境日益恶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又不够成熟完善,致使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双重压力,为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挑战。
第二,经营性风险,在医药流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主体在各个医院,医院是药品采购的主要阵地,药品零售只是一小部分内容,在这种模式下,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着经营风险。
第三,财务性风险,医药产业是我国刚性需求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市场趋冷,增加了融资的难度,加大了融资的成本,整个医药流通企业的运作成本加高,又不够稳定,财务风险随之发生。
第四,法律与环境类风险,对医药流通企业而言,法律风险与环境是不明确的,一些化学试剂很有可能列入违规范畴,除此之外,还会面临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无法防止、预测医药流通企业情况,存在较大的风险。
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71a49bc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7.png)
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施严格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也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必要。
在这一体系中,评价指标应同时兼顾客观性和主观性,能够做出客观、可衡量、可操作的评估,而客观部分则需考虑技术水平、劳动力水平等方面的指标,以及医疗质量的改善状况等。
第一,确定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在此,包含了“实验室实验、检查科和治疗效果评估的标准和指标,技术操作的准确率、有效性和可靠性”等指标体系,以及“劳动力及医护人员水平”,“医疗投入经费”,“医疗仪器和设备质量”,“医疗质量改善”,“新技术应用”等指标。
第二,研究和评价各指标的评价系统。
根据当前的医疗质量管理要求,建立综合全面的指标体系,以满足不同医疗机构的评价需求,保证医疗质量管理指标的可操作性、灵活性和可靠性。
具体而言,包括技术要求、管理程序、服务品质、报告内容质量、医疗费用、技术支持等方面指标,同时结合技术要求、装备数量、劳动力、服务质量等客观因素,形成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第三,建立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检验、检测机制,确保该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行,主要包括获取评价信息、记录评价结果、编辑评价报告和分析评价结果等。
另外,要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确保可靠、实时地收集指标,以及精准有效地实施评估。
本文提出的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还能够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医疗人员的敬业精神,从而带来更好的患者体验。
除此之外,该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助于加强医疗费用的控制,确保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就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构建一系列全面而细致的指标体系,以及针对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审查,确保该评价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只有坚持从实践出发,把握好体系发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才能做到实现“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医疗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医院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医院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bf30bf1201f69e314332949f.png)
医院运行与医疗业务指标管理机制1、我院医疗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开展医院业绩评价,确定合理的指标体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以我院战略目标和评价目的为依据,选择有代表性、制约性强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科学反映医院业绩。
1.1 业绩指标我院根据医院业绩评价的内容,涉及了六大类综合指标,具体为工作效率指标、医疗质量指标、财务状况指标、发展能力指标、信誉度指标以及病人负担指标。
在这六大指标之下细分为40个二级指标。
1.1.1 工作效率指标:主要使用的是传统的医疗业务指标,它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医院业务的运行情况、病床负担情况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表1 工作效率指标20分1.1.2 医疗质量指标:主要反映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这类指标中尤以诊断符合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最能体现一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新业务新技术体现医院的创新、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处方合格率、甲级病案率,医疗事故发生率则体现一个医院对于医疗安全的重视程度。
表2 医疗质量指标25分1.1.3 财务状况指标:是医院存在和发展的最为直接的体现,以财务报告及其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通过比较分析法对医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医院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营运能力、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表3 财务状况指标25分1.1.4发展能力指标:主要通过资产增长情况、医院培训投入、人员科研能力等指标来反映医院的发展前景及潜在能力。
表4 发展能力指标10分1.1.5 信誉度指标:主要通过患者对医院满意与否以及医院在特定的区域的影响能力等指标来反映医院的信誉及影响力。
表5 信誉度指标10分1.1.6 病人负担指标:主要是通过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以及特定患者(如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患者)的医疗费用指标来反映不同患者的医疗支出情况,使医院的决策层能够掌握不同的医疗对象的医疗费用,便于医院针对具体的情况随时调整相应的经营策略。
医院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医院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33d372558f5f61fb63666bf.png)
医院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摘要随着医院管理的不断完善,对内部审计开展审计评价,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它不仅给医院管理决策层提供了充分的决策依据,也使审计工作走出误区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文章通过具体实例,探讨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审计评价指标方法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evaluation of internal audit to carry out audi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hospital, which hospital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not only provide sufficient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but also to audit the errors into the path of healthy development . Articles by concrete examples of the aud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KeywordsAudit Evaluation Method从2006年开始,我们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分院(以下简称分院)建立了评价体系,并开展审计评价工作,并在审计后就有关问题进行指导,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分院2006~2010年会计报表和统计报表,选择有关经济指标与统计指标对医院经营管理及运行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根据分院的特点,考虑其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以及在管理上与总院存在差距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指标体系。
按照运营能力、卫生资源利用效果、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四大评价指标,选取与之相关的经济指标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二、评价体系(一)基本指标2006年,分院拥有床位380张,床位使用率67%,年收入6565万元,经营效果为赤字22万元。
内部审计工作指标体系构建
![内部审计工作指标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d2176fa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3.png)
内部审计工作指标体系构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的合规运营、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发挥着关键作用。
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指标体系,则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内部审计工作指标体系,以提升内部审计的效能和价值。
一、内部审计工作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工作指标体系就像是一个导航仪,为内部审计工作指明方向。
它能够帮助审计部门明确工作重点,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同时,通过指标体系的评估和反馈,企业管理层可以及时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的状况,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指标体系有助于衡量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
通过设定具体的指标,可以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量化评估,如审计项目的完成数量、发现问题的数量和重要性程度等。
这不仅能够让内部审计部门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工作表现,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客观的评价依据。
其次,指标体系有助于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明确的指标可以促使内部审计人员遵循规范的审计流程和方法,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例如,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相关性设定指标要求,可以避免审计结论的偏差和错误。
最后,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
通过关注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关的指标,如对关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效果等,内部审计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内部审计工作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构建内部审计工作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原则指标应与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紧密相关,能够反映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点。
例如,如果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防范风险,那么与风险评估和控制相关的指标就应占据重要地位。
2、可衡量性原则指标应能够进行量化或定性的衡量,以便于评估和比较。
量化指标如审计项目的完成时间、节约的成本金额等,定性指标如审计报告的质量、审计建议的采纳程度等。
药事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药事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7670ad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6.png)
药事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药事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药事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提高药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药事管理的定义入手,探讨在医疗机构中构建绩效评估体系的必要性,并介绍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
一、药事管理的定义药事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药品采购、药品存储、药品配送、药品使用、药品废弃等环节,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医疗成本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药事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合理用药的推广,药物治疗的控制,药品供应链管理,药物的安全管理等。
通过药事管理,可以保证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得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二、构建药事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的必要性1.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药事管理能够对药物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减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通过构建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定期对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2. 提高药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对医疗机构的药品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提高药物采购、药品存储和配送等环节的效率。
通过评估体系的数据分析,医疗机构可以找出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 降低医疗成本绩效评估体系可以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发现药物的浪费和冗余,通过合理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医疗机构的药物成本,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三、构建药事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的方法1. 设定合理的指标体系绩效评估体系应该包括药品采购、库存管理、药品使用和废弃等多个环节,针对每个环节设定合理的指标体系。
例如,在药品采购方面可以考虑采购价格、供应商合作等指标;在药品使用方面,可以考虑合理用药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2. 收集相关数据为了进行绩效评估,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医保系统等方式,收集和存储相关数据。
同时,加强内部数据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药事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优化
![药事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63c01df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e.png)
药事管理在医疗机构中的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优化药事管理在医疗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医院的药品管理及使用、临床用药质量控制、药物成本管理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为了更好地提升药事管理的绩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绩效评估的重要性、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构建和优化药事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绩效评估的重要性绩效评估是衡量药事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及时发现药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依据。
2. 安全合规管理:绩效评估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合规管理药品,避免使用过期药物、药物滥用等问题,保障医疗机构的安全运行。
3. 成本控制: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及时发现药品成本控制不合理的问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药品采购成本,提升药物治疗的经济效益。
二、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在构建绩效评估体系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全面性原则:绩效评估应该全面反映药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涵盖药品采购、配送、使用、储存等环节,全面评估药事工作的绩效。
2. 客观性原则:绩效评估应该建立在客观的数据和事实基础上,避免主观偏见的介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3. 量化性原则:绩效评估应该能够量化评估指标,通过具体的数据进行评估,更加科学准确地了解药事管理的效果。
4. 持续性原则:绩效评估不应该仅仅是一次性的工作,而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周期性的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药事管理。
三、构建药事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了构建科学有效的药事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确定评估指标:根据药事管理的具体特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包括药品使用率、药物滥用情况、用药合理性等方面的指标,确保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 收集评估数据:建立有效的数据采集和管理机制,确保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药房信息管理系统、病案系统等手段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流通行业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不仅想是通过内部审计达到对企业的管控,还希望内部审计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那么如何评价内部审计对企业的作用呢?通过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医药流通行业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问题上寻求突破,希望籍此能够对其他行业有所借鉴。
标签: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平衡计分卡
1研究背景
1.1行业背景
医药流通企业是消费者与生产者链接上重要的一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流通从计划分配体制转向市场化经营体制,行业愈趋规范,其社会作用亦愈发体现,国家对医药流通企业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之对企业内部审计及其绩效评价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便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持续定期的检查,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制度。
2016年,医藥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国务院对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行业新政的进一步规范、两票制的试点、各省药监部门的“飞检”以及对倒票行为的严厉打击,都将对医药流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短期内将会增加医药行业经营中的不稳定因素,加大各企业的风险。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医药流通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内部环境的治理,推进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意义重大。
1.2实施内部审计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原中国医药公司即现在的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医药商业质量管理规范》,开始GSP认证浪潮,优化医药行业经营环境,也拔高了国有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度。
因为GSP认证对医药行业各个层面质量管理都有了明确的标准,加上2016年“飞检”,两票制的进一步行业规范,对医药企业的执行标准树立了高规格的标准,也就是要求医药公司付出更多成本去完善自身的内控及提高抗风险能力。
而内部审计对于医药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预先识别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抗风险能力。
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分解企业战略目标确定当年部门的主要工作和关键领域,进而将部门目标根据不同的需求落实到各个员工身上,事无遗漏,各项工作达到专项专责。
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及有关单位的反馈意见,监督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改进,确保部门绩效的完成。
2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
2.1关键指标法
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将满足相关条件的关键指标作为评估标准对部门及人员进行绩效评价。
实务中,为关键指标设置标准,评价员工绩效与关键指标差异。
2.2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通过把企业战略分为财务层面、客户方面、内部流程方面、学习和创新方面四个方面对绩效进行考核,由美国学者卡普兰及诺顿于1992年提出。
(1)财务方面。
主要着眼于单位内部审计成本能够对减少企业损失幅度的影响,也就是内部审计效率高低。
(2)客户层面。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为其他部门服务,所以内部审计部门要将确保为审计单位提供优质服务理念贯穿到审计活动中。
(3)内部流程层面。
内部流程主要是评价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业务娴熟程度、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4)学习与成长层面。
内部审计的理论知识及先进实务经验不断地在更新,所以学习与成长层面能使得企业与时俱进,也反映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部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将决策分解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通过对这三个层次中的元素进行重要性比较,基于1~9分、1~5分等打分法,最后为各个元素进行赋值。
2.4基于EV A原理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方法
EV A原理方法用于内部审计的绩效评价,首先要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本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要考虑内部审计工作占用的资金成本,如果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内部审计EV A大于零,则说明该项目是有意义的。
(EV 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
3以平衡计分卡建立内部审计绩效指标体系
3.1BSC模型对国有医药流通企业的适用性
BSC模型按照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可以增强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使评价范围更加全面、评价内容更加具体,综合考虑了部门以及企业的长短期战
略目标、使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得到有效的结合,注重内部审计服务客户的反馈意见,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与后续教育,在医药流通企业如此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下,有利于推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与企业战略结合更加紧密,将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与企业价值增值相绑定,所以BSC模型适用于内审绩效评价体系。
3.2指标的选取
指标的选取应该遵循战略导向原则,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将要达成的效果要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2016年是医药流通市场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为了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围绕企业战略,内部审计部门战略确定为:降低公司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改善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供让客户满意的增值服务以及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和效果。
将内部审计战略按照BSC模型进行四个维度进行论述,可作出如下分解并选取指标,采用以国内医药流通国有企业——江中集团的董事、监事、财务总监、人力资源部经理以及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专家打分的方法,最后权重取其中的平均值。
3.2.1财务维度
4结论
本文的BSC模型均衡医药流通企业内外部、长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等的效果,使评价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该方法对医药流通企业在2016年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提高抗风险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也对企业长期发展更加有利,尤其在非财务指标考核,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只关注短期经营目标的短视行为,在国家推进医药行业进一步规范的战略目标下,该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有利于推动医药流通企业平稳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与国家对医药行业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庞晓佳. A公司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2030.
[2]周曼如. 基于BSC的A公司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1216.
[3]徐小燕. 内部审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3.
[4]谢乐丹. 企业内部审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4.
[5]谢其诺. 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在GD公司的应用[D].沈阳:辽宁大学,
2014.
[6]谢旺. 医药商业企业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
[7]陈枫. 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D].厦门:厦门大学,2007.
[8]刘荣. 运用平衡记分卡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层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9]郭巧玲. 中国国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