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综合健康教育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综合健康教育与护理【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01-01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缘神经分布的
群集疱疹性皮肤病,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之一,约 30%~ 50%的中老年患者于损害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1]。

烧灼感及难以忍受的神经剧烈疼痛,致使患者失眠、烦躁、焦虑,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若护理不当,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我科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8 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08例患者中男 68 例,女 32 例,年龄最大 91 岁,最小33 岁,其中头面部神经痛 10 例,胸背部 45例,四肢 12例,腰腹部41 例。

住院最长 60d,最短 7d,平均12 -16d。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特征:1)瘢痕部位的皮肤表面感觉低下。

2)疼痛的性质表现为皮下针刺样、自发痛、电击样疼痛,皮肤表面烧灼样、轻触痛、紧缩样感。

3)感觉过敏,感觉异常。

2 护理
2.1 疼痛的护理
急性期病情较重时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维生素、清淡的饮食,少进腥辣刺激性强的食物,病室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
在 18~ 20℃,湿度保持在50~60e。

2.2 皮肤的护理
注意患部皮肤的清洁,勤擦澡,更换内衣,保持床单干燥清洁,剪指甲,避免其抓破皮肤防止感染。

为减轻疼痛:水疱过大者,可在无菌操作下吸抽疱液,减轻张力从而缓解疼痛,并保持疱壁完整,减少感染。

水疱破溃糜烂者,给予冷湿敷,可根据创面的大小用3%硼酸纱布 4~ 5 层湿热敷(水温 39~ 42℃之间为宜),每日两次,每次 30min。

湿热敷可起到收敛、消炎作用或用。

2.3 心理健康教育:
对精神紧张者,态度要和蔼可亲,多与其交谈,精神因素对疾病发展转归的重要性,使其心情舒畅配合治疗。

对思虑过度者,要帮助其解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针对其病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心理护理,说明休息与饮食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协助病人解决好思想的具体问题。

对疾病缺乏认识者,须多做工作,耐心解释疼痛原因,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减轻疾病对身体的不良刺激,注意保持诊室周围环境的安静、清洁,尽量减少噪音对患者的刺激,特别是对剧烈疼痛患者,更应避免不良刺激,使其情绪稳定,提高疼痛阈值。

与医护人员配合,共同战胜疾病,早日康复。

2.4 日常生活的自我护理:
禁食辛辣、海鲜及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注意饮食搭配合理,保持营养平衡。

皮肤护理是重要环水疙为主的局部外用 0.7 5 %稀碘配或金霉素软或考的松软膏,红肿糜烂渗出为主的水疤可用%
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水疤局部避免用热水烫洗和使用碱性肥皂脱屑期的皮肤用无菌凡士林沙布覆盖,保护新生表皮。

出现带状疙疹后神经痛的患者应随时观察局部的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患者恢复期患处分泌物或疱疹形成的痂应尽量使其自行脱落,有必要除去的,用清洁剂沾湿或浸泡软化后除去,并注意加强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以防肌肉萎缩。

2.5 做好家属配合工作:
患者疼痛、抑郁、焦虑情绪反应常影响家属,使其也产生焦虑悲观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患者,使之疼痛加重。

因此,争取家属配合也很重要。

我们一方面对患者进行积极的疾病治疗,减少家属负担;另一方面又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家属多安慰体贴患者,使他们感受来自家人的温暖和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疼痛缓解。

3 实施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知识水平,改善心理状态,行为发生正性改变,改善躯体功能,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使患者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的医学知识。

指导患者使用想象,使患者在放松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进入某种美好的情境中,暂时忘却“疼痛”,这是一种保持脑干发生抑制性冲动的方法,同时安排其家属陪伴。

医护人员要充分利用医院和社会信息资源,指导和教育患者学会护理的方法,并通过交谈、电话咨询,满足患者对医学知识的需求。

同时让患者了解各种治疗、护理操作、辅助检查及用药等知识,使医疗方案得以顺利执行。

通过教育活动使病人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改变过去不
健康行为,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强信念,保持积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 皮肤性病学[m] . 第 4 版.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180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