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段及肺动静脉

合集下载

肺段划分

肺段划分

右肺:上叶尖段( S1)后段( S2)前段(1S3)中叶外段( S4)内段( S5)下叶背段( S6)内基底段( S7)前基底段( S8)外基底段( S9)后基底段( S10)右肺:上叶尖段( S1)后段( S2)前段(2S3)中叶外段( S4)内段( S5)下叶背段( S6)内基底段( S7)前基底段( S8)外基底段( S9)后基底段( S10)独眼能看到双上肺,左下还留一点背。

指气管层面,能显示两上肺,在偏下方层面,能看到左肺下叶背段指气管层面,能显示两上肺,在偏下方层面,能看到左肺下叶背段。

右肺:上叶尖段( S1)后段( S2)前段(3S3)中叶外段( S4)内段( S5)下叶背段( S6)内基底段( S7)前基底段( S8)外基底段( S9)后基底段( S10)在支气管分叉层面( T4 以下)能看到两肺上叶前、后段及两肺下叶背段。

“两眼”是气管分叉下方层面及肺动脉层面,左右支气管距离较远,此时断面图像上只能显示上叶前段和下叶背段。

右肺:上叶尖段( S1)后段( S2)前段(4S3)中叶外段( S4)内段( S5)下叶背段( S6)内基底段( S7)前基底段( S8)外基底段( S9)后基底段( S10)嵴角指有中叶支气管与下叶支气管的夹角,内有右上肺静脉的断面,此层面能看到右肺中叶,左上肺舌叶及两肺下叶背段。

两下叶支气管分出基底段时能观察中叶,舌叶及两肺下叶个基底段。

右肺:上叶尖段( S1)后段( S2)前段(5S3)中叶外段( S4)内段( S5)下叶背段( S6)内基底段( S7)前基底段( S8)外基底段( S9)后基底段( S10)右肺:上叶尖段( S1)后段( S2)前段(6S3)中叶外段( S4)内段( S5)下叶背段( S6)内基底段( S7)前基底段( S8)外基底段( S9)后基底段( S10)右肺:上叶尖段( S1)后段( S2)前段(7S3)中叶外段( S4)内段( S5)下叶背段( S6)内基底段( S7)前基底段( S8)外基底段( S9)后基底段( S10)右肺:上叶尖段( S1)后段( S2)前段(8S3)中叶外段( S4)内段( S5)下叶背段( S6)内基底段( S7)前基底段( S8)外基底段( S9)后基底段( S10)。

肺动静脉瘘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动静脉瘘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内其他血管性病变 如肺动脉瘤、肺静脉曲张,X线平片、 CT很难与PAVF鉴别。
25
26
11
12
影像学表现-X线
13
影像学表现-CT
CT平扫
胸部CT平扫,肺动静脉瘘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
等的结节、肿块影,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一般
密度均匀,边缘清楚锐利。
其输入、输出血管的显示与这些血管的走行方向及
是否与扫描层面平行有关。
输入、输出血管垂直走行时,在病变上或下方层面
可见增粗血管的断面像;
5
6
影像学表现-X线
1. 囊状肺动静脉瘘 多见于下叶,单发或多发的结节状影, 单发多见; 直径为1-3cm大小不等,密度均匀, 呈凹凸不平或浅分叶状;边缘光滑锐 利,少数可见钙化;常可见一支或数 支粗大扭曲的血管影引向肺门,为输 入血管
7
8
影像学表现-X线
9
影像学表现-X线
10
2. 弥漫性肺小动静脉瘘 肺叶或肺段分布的多发葡萄状高密度影 有时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扭曲、紊乱 或甚至无阳性发现
15
影像学表现-CT
弥漫型肺小动静脉瘘,CT平扫表现为 广泛分布的小结节或扭曲状影,难以确 定诊断,增强扫描见明显强化,可证明 为血管性病变。
螺旋CT三维重建:可通过各种方法观 察含造影剂的肺血管与动静脉瘘之间的 立体形态与关系。
16
17
18
19
20
21
影像学表现-MRI
自旋回波(SE)序列,由于血管的流空效应, 在T1WI上表现为中等信号的环形或不完整 环形影,如病变血液流速慢,可表现为中 等信号的结节或不规则团块影。
梯度回波快速扫描,PAVF呈显著高信号; 多数情况下,由于病变的动静脉明显增粗、 扭曲,CE-MRA能够清楚地显示出异常的动、 静脉血管通道。

肺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进展

肺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进展

出现运动后呼吸困难、 紫绀、 杵状指等缺氧症状, 易误诊为先天 性心脏病。 ( "I , 除了有缺氧 # $ ! $ $ 婴幼儿 8 9 :; 6 分流量较大者 % <) 症状外, 患儿可出现心脏增大、 心衰, 病程较长者可因严重低血 氧症而产生发育滞缓。 鼻 # $ ! $ " C C G 的相关症状 患者常出现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粘膜、 舌、 口腔粘膜及消化道的反复出血, 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复 血尿。患者多有家族病史。 # $ ! $ # 其它 ( % < !’ J < 患者因异位栓塞而发生一过性脑缺 血或其它脑血管意外, ’ < !" I < 的患者以脑脓肿为首发症状。 发生率约 & 8 9 :; 6破裂可引起咯血和血胸, <。病灶较表浅者 可在胸璧闻及收缩期杂音或双期连续性杂音, 特征为杂音随呼 气时减弱、 深吸气时增强, 既; ’ * 3 + + 3 0 6试验阳性。 # $ $ 影像学检查及表现 # $ $ $ ! 胸部 L 线检查 典型表现为肺野内单发或多发性圆形 或葡萄状结节, 密度均匀、 无钙化, 有粗大肺血管纹理与其相连; 在透 视 下, 深 吸 气 时 病 灶 增 大, 呼 气 时 病 灶 缩 小。 复 杂 型 酷似炎症。弥漫性毛细血管扩张型通 8 9 :; 6可呈大叶性分布, [ , ] " ’ 常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分流量较大者, 可出现心脏增大 。 # $ $ $ $ M G 检查 增强螺旋 M G 扫描是诊断 8 9 :; 6的可靠的 方法, 其中 M 血管造影辅以三维重建对观察血管构筑、 测量供 G 血肺动脉的直径、 指导栓塞治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M G 检查对
[ ,]
病灶呈散在分布, 常累及多个肺叶, 两侧肺发病者占 " ! J % <, % 常累及两侧肺, 病变与正常区界 ! # % <。弥漫型占’ <! " % <, 限不清楚, 表现为末梢血管扩张、 终末细小肺动静脉瘘孔样吻 合, 此型多见于 C 。 C G和 C 8 H #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诊断

肺分段

肺分段

图中所示: 右肺: S4 中叶外侧段。 S5 中叶内侧段 S7 下叶内基底段 S8 下叶前基底段 S9 下叶外基底段 S10 下叶后基底段 左肺: S5 上叶下舌段; S8 下叶前内基底段 S9 下叶外基底段 S10 下叶后基底段
图中所示: 右肺: S4 中叶外侧段。 S5 中叶内侧段 S7 下叶内基底段 S8 下叶前基底段 S9 下叶外基底段 S10 下叶后基底段 左肺: S5 上叶下舌段; S8 下叶前内基底段 S9 下叶外基底段 S10 下叶后基底段
OF
5
6
3、中间支气管层面: 右侧见中间支气管,其前方为右肺动脉,前外方为肺静 脉。右肺野中部无肺纹理区为水平裂,后方为斜裂,所围 的肺组织为中叶外侧段,前方为上叶前段,后方为下叶背 段。 左侧见左主支气管及左上叶支气管,其前方为肺静 脉,后方为左肺动脉,左肺 3 野中部可见舌叶支气管和 血管,前外侧为上叶前段, HF 后方见斜裂,其后为下叶 背段。 OF 4 1 2
1、右下叶内基底段支气 2 管及肺动脉;2、右下叶 前基底段支气管及肺动脉 3、右下叶后基底段支气管 4 及肺动脉;4、右下肺静脉 5、左下叶前内基底段支 3 7 气管及肺动脉;6、左下 叶外基底段支气管及肺 动脉;7、左下叶后基 左右下叶支气管层面 底段支气管及肺动脉; OF:斜裂
5 6
叶 间 裂
左肺: S1+2 上叶尖 后段; S3 上叶前 段
图中所示:
右肺: S1 上叶尖段; S2 上叶后段。 左肺: S1+2 上叶尖 后段;S3
上叶前段
图中所示: 右肺: S1 上叶尖段; S2 上叶后段。 S3 上叶前段 。 左肺: S1+2 上叶 尖后段 S3 上叶前段
图中所示: 右肺: S3 上叶前段; S5 中叶内侧段 S6 下叶背段。 左肺: S4 上叶上舌段 S5 上叶下舌段 S6 下叶背段

肺部血管与呼吸道的解剖关系分析

肺部血管与呼吸道的解剖关系分析

肺部血管与呼吸道的解剖关系分析肺部血管与呼吸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解剖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呼吸功能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在解剖学上,肺部血管和呼吸道分别属于不同的系统,但它们却紧密相连并相互作用。

1. 肺部血管的解剖关系:肺动脉和肺静脉是肺部血管的主要组成部分。

肺动脉起源于右心室,将含有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它分为主动脉及其分支,其中主肺动脉分为左右肺动脉,进一步分为肺叶动脉和肺段动脉。

这些动脉在肺部分布广泛,为肺组织提供丰富的氧气和养分。

肺静脉是肺部血管中的主要回流通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肺泡周围收集,汇入左心房。

肺静脉主要分布在肺组织边缘,并随着肺动脉的分支一同进入肺组织。

在肺组织中,肺静脉与肺动脉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交错网状结构。

2. 呼吸道的解剖关系: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组成。

鼻腔经过外部鼻孔与外界相连接,并与咽喉相连。

咽喉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交界处,它既参与呼吸功能,又参与咀嚼、吞咽和语音。

从咽喉向下延伸的是气管,它位于颈部和胸部之间,由15-20个C形软骨环构成,并通过纤毛上皮层膜分泌粘液以清除异物。

气管分为左右两个支气管,向肺部延伸并细分为更小的支气管,直至进入肺泡。

支气管底层的结构包含发射肌和软骨环,并含有平滑肌和黏膜。

支气管的分支被称为肺段支气管、小叶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最终到达肺泡。

3. 肺部血管与呼吸道的关系:肺部血管与呼吸道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肺泡实现。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功能性结构,它们是呼吸道的末梢部分,通过呼吸道与外界相连。

氧气从肺泡经过肺泡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二氧化碳则相反,从血液中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肺泡,最终通过呼吸道被呼出体外。

肺泡血管与呼吸道在肺组织中呈现密切的相邻关系。

每个肺泡被非常小而丰富的毛细血管所包绕,这些毛细血管供应肺泡上皮细胞所需的氧气及营养物质,并帮助清除二氧化碳。

同时,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助于防止肺泡坍塌,并减少肺泡和毛细血管的摩擦。

肺段的名词解释

肺段的名词解释

肺段的名词解释
1. 肺叶:肺的基本结构单位,由支气管、肺动脉和静脉、淋巴管、神
经及结缔组织等构成。

人类左肺有2个肺叶,右肺有3个肺叶。

2. 肺段:由一组支气管、肺动脉和静脉以及淋巴管和神经所包围的特
定区域,是进行手术切除的最小单位。

3. 肺尖:位于肺的上部,是最高处,与颈椎相邻。

因为血液循环较差,容易发生感染。

4. 肺底:位于肺的下部,与横膈相邻。

是呼吸运动最大的区域之一。

5. 肺门:位于肺根部,是进出气体、血液和淋巴液的通道。

包括支气管、肺动脉和静脉以及淋巴结等结构。

肺的解剖及分段PPT课件

肺的解剖及分段PPT课件
肺的解剖及分段
肺的解剖及分段
1
概述
• 肺位于胸腔,坐落
于膈肌上方、纵隔 的两侧。
• 正常肺呈浅红色,
质柔软呈海绵状, 富有弹性。
.
2
• 成人肺的重量约等于自己体重的1
/50,男性平均为1000- 1 3 0 0 g, 女 性 平 均 为 8 0 0 - 1000g。
• 健康男性成人两肺的空气容量约
.
6
• 肺呈圆锥形,分一尖、一底、三面、三缘。
(肺尖、肺底、前缘及下缘薄而锐,后缘圆 钝。膈面、肋面、纵隔面)
.
7
• 肺尖钝圆,经胸廓上口伸入颈
根部。
.
8
• 肺底在膈肌顶部上方,膈肌压迫使肺
底呈半月形凹陷。
.
9
• 肋面 与胸廓的外侧壁和前、后壁相邻。
.
10
• 纵隔面 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
• 支气管肺段 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
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
• 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 左、右肺通常分别有10个肺段。
.
25
•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新生儿
为44次/分。
• 潮式呼吸:又称陈—施呼吸(Cheyne-Stokes),是一种由浅慢逐
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暂停呼吸后,又 开始如上变化的过程。呼吸周期:30秒~2分钟。暂停期可持续5~30 秒。
门。其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 淋巴管的出入并为结缔组织包裹, 称肺根 。
• 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自前向后为:上
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
11
叶间裂
右肺有斜裂及水平裂, 其斜裂较水平裂明显要长, 将右肺下叶与上叶及中叶分开。

胸部水平断面解剖

胸部水平断面解剖

(八)、主动脉肺动脉窗层面
1 234 5
6
7
图中:
1、上腔静脉 2、胸腺 3、气管 4、食管 5、主动脉弓 6、奇静脉 7、胸主动脉
(九)气管隆嵴层面
(十)肺动脉叉层面
(十一)左上叶支气管及右肺动脉层面
(十二)中叶(舌叶)支气管层面
(十三)层面:基底干支气管层面,亦为四心腔层面
(六)、椎体前半为第3-4胸椎间的椎间盘,后半为第4胸 椎 图中:
1、右头臂静脉 2、胸锁关节盘 3、食管 4、气管 5、头臂干 6、左头臂静脉
7、左颈总动脉 8、锁骨 9、左锁骨下动脉
1234567 8 9
(七)、主动脉弓层面,后为第4胸椎体
14、主动脉弓 15、食管 17、气管 18、左头臂静脉 19、右头臂静脉
颈部局解
(二)经第一胸椎体
图中: 3、颈总动脉
Common carotid a.
4、迷走神经 5、肋间淋巴结
Intercostal lymph node
6、颈内静脉 8、臂丛 9、椎、动静脉
(三)经第一、二胸椎间的椎间盘:前 述结构仍大部存在,新增加胸膜肺区, 有肺尖水平出现。
图中: 3、颈总动脉 10、臂丛 12、颈内静脉 13、椎、动静脉 21、颈外静脉 22、右锁骨下
(十四)断面:即两下肺静脉层面
15层面
16层面
17层面
左SⅥ、SⅣ
7、基底干支气管层面: 右、SⅣ、SⅤ、SⅨ、SⅩ
左、SⅣ(将结束)、SⅨ、SⅩ
8、两下肺静脉层面:
右、SⅣ、SⅤ(缩小前移)SⅦ、
SⅧ、SⅨ、SⅩ
左、SⅤ、SⅦ+Ⅷ、 SⅨ、SⅩ
二、胸部水平断面
(一)经第七颈椎体:气管、颈动脉鞘及其内容、食管、

肺区域结构和小儿体位引流

肺区域结构和小儿体位引流
S3支(前支):向前 向外并微向下,呈四边 形阴影,在S1的前内侧, 下缘至水平裂,上缘约 在第二前肋间。
15
[右肺中叶] 右肺中叶支气管开口于右总支
气管之前上方,其开口与下叶尖支之管口相 对,分为二枝,由于中叶与下叶重叠,在鉴
别病变位于中叶或下叶时,应拍侧位片。
S4支(侧支):向侧
外方,后前位片略呈长方形 阴影,上缘为水平裂,下缘 不清楚,侧位片上呈二角形。
57
2、方法:对照组仅为常规用药,
不作超声雾化吸人和体位引流。吸入 组除常规用药外还加用超声雾化吸入 ( 地塞米松2~4mg,庆大霉素4~8万U, - 糜蛋白酶5mg,生理盐水 (10~15ml)。引流组均采用常规用 药、超声雾化吸入及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方法如前述。
58
3、 结 果
附表 3 组主要症状、罗音及胸片异常持续天数比较 (X土S)
23
24
25
26
右侧:①上叶动脉;②上叶静 脉;③上叶动静脉与右肺动脉 干围绕的透亮部;④右肺动脉 干;⑤上叶动静脉分支部与上 叶支气管分支部重复投影部; ⑥右肺动脉干与支气管交叉部; ⑦右支气管;⑧中叶静脉;mA 中叶动脉;uA下叶动脉;uV下 叶静脉。 左侧:a+b 上叶动静脉;①肺 动脉干与上叶支气管交叉部; ②跨越左侧支气管的肺动脉; ③下叶动脉;④肺动脉与左心 缘间的下叶支气管。
下叶之S7支(内底支)与S8支(前底 支)合而为S7+8支(前内底支,简称前底 支),相当于右肺之S8支(前底支)及S7支 (内底支),其余S6支(尖支)、S9支 (侧底支)、S10支(后底支)则左右二 侧相同。
22
根据以上肺段的阴影形态,及其在后 前位上的部位,固可约略推知系哪一肺区 域,但须赖侧位片及透视检查,才能进一 步加以证实。在拍摄断层胸片时,如断层 机有特殊装置,可计算病灶距胸后壁之距 离,很是方便。如无此设备,为避免浪费, 医生应估计病变在哪一肺区域,以准备拍 前后位断层,或侧位断层。

右肺上叶肺段解剖的再认识-肺段静脉在肺段切除术中的实用价值

右肺上叶肺段解剖的再认识-肺段静脉在肺段切除术中的实用价值
右肺上叶肺段解剖的再认识 肺段静脉在肺段切除术中的实用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背景

1995年LCSG的随机对照研究 肺叶切除成为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金标准 多项日本的研究显示肺段切除(肿瘤≤2cm) 具有不亚于肺叶切除的生存数据
Okada M. Ge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8) 56:151–157
• 有2例标本前干尖支发出返支分布于后段的后纵隔 面和斜裂面
后段 尖段
返支
右肺上叶静脉
肺静脉的属支一般不与同名支气管紧密伴行 位于同名支气管的内侧,行走于肺段之间 共为3-4支分支 尖段静脉(V1) 前段静脉(V2) 后段静脉(V3) 右肺上叶静脉与中叶静脉汇合成右肺上静脉
右肺上叶静脉—尖段静脉(V1)
尖段静脉前支(V1b) 可视为尖段和前段的段间静脉 在纵隔面作为尖前段间平面的重要标志
前段
尖段
尖段 静脉 前支 (V1b)
右肺上叶静脉—前段静脉(V2)
• 前支(V2a)汇流入尖段静脉前支(V1b) • 下支(V2b)也属浅静脉,位于前段水平裂面的 胸膜下,经前段支气管下方向下行,于后段静脉 下方汇入右肺上叶静脉 • 前叶间支(V2c)行于前段支气管外侧支(B2a) 和前支(B2b)之间,汇入后段静脉
后段支气管(B3)
尖支(B3a)分布到肋面、后纵隔面和斜裂面, 后支(B3b)分布到肋面、斜裂面和近裂间缘的水平裂面
各肺段支气管未发现有联合或分裂的现象
右肺上叶动脉
右肺动脉分支的情况与支 气管的分支情况没有共同的 地方 但右肺上叶的肺动脉多与 肺段支气管的分支相伴行 右肺动脉行至右肺肺门时 ,即分出前干至右肺上叶 前干在右肺上叶支气管前 方进入右肺,并立即发散为 两支分别分布至尖段和前段 右肺动脉发出前干后继续 下行并最终分出右肺中叶及 下叶动脉 其中尚存在1-2支较小的升 支 在B2后方分布到斜裂面、 水平裂面或后纵隔面(即分 布到前段或后段)。

肺的解剖及分段

肺的解剖及分段
唐河县人民医院 刘义
概述
肺位于胸腔,坐落 于膈肌上方、纵隔 的两侧。
正常肺呈浅红色, 质柔软呈海绵状, 富有弹性。
肺的解剖及分段
2
成人肺的重量约等于自己体重的1 /50,男性平均为1000-1300g, 女性平均为800-1000g。
健康男性成人两肺的空气容量约为 5000-6500ml,女性的小于男性。
肺的解剖及分段
31
支气管肺段
支气管肺段 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 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
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左、右肺通常分别有10个肺段。
肺的解剖及分段
32
有时因左肺出现共干肺段支气管,例如后段与尖段、 前底段与内底段支气管发生共干,此时左肺只有8个 肺段。
肺的解剖及分段
33
肺的解剖及分段
46
经肺动脉分叉层面
肺的解剖及分段
47
经肺动脉分叉层面
肺的解剖及分段
48
经左上肺静脉层面
肺的解剖及分段
49
经左上肺静脉层面
肺的解剖及分段
50
经右上肺静脉层经下肺静脉层面
肺的解剖及分段
52
经四腔心下部层面
肺的解剖及分段
53
经四腔心下部层面
肺的解剖及分段
肺的解剖及分段
8
纵隔面 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 门。
其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 管的出入并为结缔组织包裹,称肺 根。
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自前向后为:上 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肺的解剖及分段
9
肺动脉
肺动脉干起自右心 室,在左主支气管 前方向左后上行, 至主动脉弓下方, 平第4胸椎高度分 为左、右肺动脉, 经肺门入肺。

肺段影像学的名词解释

肺段影像学的名词解释

肺段影像学的名词解释近年来,肺段影像学在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诊断和治疗肺部疾病的方法。

本文将对肺段影像学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科技。

1. 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是一种通过利用X射线形成的多层次断层图像来观察身体内部的方法。

在肺部影像学中,CT扫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三维立体图像,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肺部病变的位置、形态和特征。

2. 肺段(Pulmonary Segment)肺段是肺组织中的一个特定区域。

肺部由10个主要的肺段组成,每个肺段都有自己的血供和气道,相互独立。

肺段的界限由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走向确定,每个肺段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3. 肺实质(Lung Parenchyma)肺实质指的是肺组织中的实质性成分,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和血管等结构。

在肺段影像学中,对肺实质的观察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肺部是否存在异常改变,如肺炎、结节等。

4. 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肺结节是指肺部内直径小于3厘米的圆形或卵圆形病变。

肺结节是常见的肺部疾病之一,它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

CT扫描是检测肺结节的常用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结节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

5. 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肺气肿是肺实质中气体滞留引起的肺组织过度膨胀的疾病。

在肺段影像学中,可以通过CT扫描观察肺气肿的表现,如肺泡破裂、气囊样扩张等。

肺气肿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6.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肺动脉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发生血栓导致血管阻塞的情况。

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可导致肺组织缺血和坏死,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肺段影像学中,通过CT肺动脉造影(CTPA)可以准确诊断肺动脉栓塞。

7. 纤维化(Fibrosis)纤维化是肺部疾病中一种重要的病理改变,是由于受损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的。

肺静脉

肺静脉

左肺上叶肺静脉解剖的多层螺旋CT研究下载PDF阅读器研究背景:目前有关肺内管道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多侧重于支气管和肺动脉,针对肺静脉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在肺段的划分中,肺段静脉是分段的标志,因此急需补充有关肺段静脉的断层解剖学资料。

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优越的快速容积扫描、多平面重建、任意厚度重建和三维重建技术,为研究活体断层影像解剖提供了技术支持。

因此,当前有必要利用MSCT技术探讨活体肺内管道的断层解剖和三维图像,尤其是肺段静脉。

研究目的:利用MSCT技术,以较大样本研究活体成人左肺上叶各肺段静脉的属支数目、汇合类型及配布规律,为左肺上叶疾病的影像学定位诊断、介入放射学治疗和胸外科肺段切除术等提供精确的断层影像解剖学依据。

材料和方法:选用成年男性肺部多层螺旋CT图像160例,胸腹部均无明显病变。

病人年龄18~60岁,平均37.4岁。

将0.75mm层厚的CT原始数据输入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重建,以肺门为中心放射状重建和沿肺静脉的长轴方向重建;同时进行不同方向的厚层血管重建及三维重建。

然后,在不同窗宽窗位下分析左肺上叶肺段静脉及其周围结构。

结果:尖后段静脉(V<,1+2>)的存在率为71.3﹪(114/160),由尖段静脉(V<,1>)与后段静脉(V<,2>)汇合而成;V<,1+2>的缺如率为28.8﹪(46/160),这时V<,1>单独汇入左上肺静脉,而V<,2>则与前段静脉(V<,3>)汇合成后前段静脉(V<,2+3>),再汇入左上肺静脉。

V<,1+2>的存在率受V<,2>位置的影响,如V<,2>为高位型时则与V<,1>汇合成尖后段静脉(V<,1+2>),为低位型时则与V<,3>汇合成后前段静脉(V<,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前底段(SⅧ):居肺下 叶的前下部,此段比较恒定, 是进行肺段切除术的适宜部位。 后上方与上段相接。前面为斜 裂面,与中叶相邻。后方与外 侧底段相接。内侧与内侧底段 相接。外侧为肋面,紧贴胸壁 内面。底面为膈面,与膈相邻。
(9)外侧底段(Ⅸ):居下叶下 部的后外侧。前内方与前底段相 接,后内方与后底段相接,外侧 面为肋面,与胸壁内面相邻。底 面为膈面,依附在膈上面。上方 与上段相接。内侧与内侧底段相 接。此段的范围较其他段为小, 变异较大,位置也较深,故不宜 单独的肺段切除。 (10):后底段(SⅩ):居下 叶的后下部,上方与上段相接。 前方与内、外侧底段相接。后外 侧面为肋面,紧贴胸壁内面。内 侧面为椎旁面,与胸椎相邻,此 面有被食管右侧壁压成的沟。底 面为膈面,与膈相邻。
(2)左肺下叶动脉: 在舌段动脉干起点稍上方,左 肺下叶动脉发出上段动脉 (A6),在上段支气管的上方 进入上段。左肺下叶动脉入 下叶后,一般立即分为内侧 前 底段动脉(A7+8)和外后底 段动脉(A9 + 10),前者分布 于 内侧前底段,后者再分为 外侧底段动脉(A9)和后底段 动脉(A10),于相应支气管的 外侧进入同名肺段
2.左肺动脉(left pulmonary artery)人肺门后即呈弓形(左肺动 脉弓),从左主支气管的前上方绕至 上叶支气管的后下方。易 名为左肺下叶动脉。 (1)左肺上叶的动脉: 左肺动脉在绕上叶支气管前,发 出前段动脉(A3),多伴行于前段 支气管起始段 的内侧,而尖后 段动脉(A1+2)多于左肺动脉绕上 叶支气管处发出,向上或向后上 行走,于尖后段支气管起 始段 内侧与之伴行。左肺动脉在上叶 支气管后外侧发出舌段动脉干, 后者再分为上舌段动脉(A4)和 下舌段动脉(A5),伴 行于上、 下舌段支气管的外侧。
(6)内前底段(SⅦ+Ⅷ): 居下叶下部的前内侧部。上方与 上段相接。前上方借斜裂面与舌 叶的上、下舌段相邻。后方与外 侧底段和后底段相接。外侧面为 肋面,与胸壁内面相邻。内侧面 与心包相邻。底面为膈面,与膈 相贴。内侧底段支气管与前底段 支气管虽常共干,但内侧底段支 气管却很恒定,起始部距肺门较 近,易于暴露,内侧底段除与前 底段一同切除外,还可单独进行 内侧底段切除。许多报道指出, 内侧底段可单独发生支气管扩张 症。
2.左肺肺段 有8~10个段。由于肺段支气管往往出现共干,例如尖段与 后段、内侧底段与前底段的段支气管常共干,故左肺常分为 8个肺段。上叶分为4个肺段:尖后段、前段、上舌段与下舌 段;下叶分4个段:上段、内前底段、外侧底段与后底段。
(1)尖后段( SⅠ +Ⅱ): 包括肺尖及其上叶的后上部,前 下方与前段相接,并以尖前切迹 为界。下方借斜裂面与下叶上段 相邻。后外侧面即肋面,与胸壁 内面相邻。内侧面即椎旁面,与 胸椎椎体相邻。并有主动脉沟、 锁骨下动脉沟及食管沟与同名动 脉和器官相邻。后段为结核性空 洞多发部位。
3.左上肺静Leabharlann (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由尖后段静脉(V1+2)、前段静脉 (V3)和舌段静脉干共同 汇合成。尖后 段静脉有位于尖后段和前段之间的段 间部,其他均为段内部;前段静脉有上、 下支,上支为段内 部,下支为段间部, 分隔前段和上舌段。舌段静脉干由上 舌段静脉(V4)和下舌段静脉(V5)汇合 而成,上舌段 静脉居于上、下舌段之 间,为段间部;下舌段静脉位于下舌 段的下部,为段内部。
(5)内侧段(SⅤ):居中叶内 侧部。上方借水平裂面与上叶的 前段相邻。外侧与外侧段相接, 二者间有时借副裂或切迹分隔。 下方为膈面,与膈相邻。内侧为 纵隔面,稍凹陷与心包相邻。 (6)上段(SⅥ):居下叶的 上部,为下叶中最大的一段。前 上面为斜裂,与上叶后段相邻, 有时其与上叶的后段融合。下方 与各段底相接,它们之间有时有 切迹或不同程度的额外裂分隔。 肋面紧贴胸壁内面。椎旁面与食 管和胸椎相邻,此肺段为肺脓肿 的好发部位之一。上段支气管的 邻近部有较多的淋巴结,当淋巴 结肿大时,常压迫上段支气管, 造成支气管狭窄。
(3)前段(SⅢ):位于右肺尖 下方的前内侧部。上方与尖段相 接,二者以第一肋压迹和尖前切 迹为界。后方与后段相接,二者 间无明显分界。下方借水平裂面 与中叶相邻。肋面与胸壁内面相 邻。纵隔面与右心房、上腔静脉 等器官相邻。
(4)外侧段(SⅣ):居中叶的 外侧部。上方借水平裂面与上叶 的前端相邻。后下外方借斜裂面 与下叶的前底段相邻。内侧与内 侧段相接,二者间有时在肋面或 斜裂面上有副裂或切迹分界。
(1)右肺上叶的动脉: 沿上叶支气管前内侧上行,与 上叶尖、后、前段支气管相 对应,亦分为3支肺段 动脉, 尖段动脉(A1)于尖段支气管 前内侧上行,前段动脉(A3) 于前段支气管的上内侧行向 前外侧,而后段动脉(A2)于 后段支气管的上内侧行向后 外侧。有时后段动脉直接起 于叶间动脉,先向上伴行于 后段支气管的外侧。
(7)外侧底段(SⅨ): 居下叶基底段的后外侧部。前内 方与内前方底段相接。外侧面为 肋面,与肋胸膜相贴。底面为膈 面,与膈相邻。此段支气管虽然 变异较大,但其起点较高,故仍 可进行单纯的肺段切除术。 (8)后底段(SⅩ): 居下叶的后下部。上方与上段相 接。后外侧面为肋面,与胸壁内 面相贴。内侧面为椎旁面,与胸 椎椎体相邻,此面上还有被主动 脉和食管压成的同名沟。底面为 膈面,与膈相贴。
4.左下肺静脉(lef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由上段静脉与底段总静脉汇合而 成,底段总静脉由底段 上静脉和底段 下静脉汇合而成。上段静脉(V6)有3 条属支,即上支和内、外侧支,其中 内、外侧支为上段 与基底段之间的段 间部。内侧前底段静脉(V7+8)形成底 段上静脉,有上支和基底支,基底支是 重要的段 间部,分隔内侧前底段与外 侧底段。外侧底段静脉(V9)为段间部, 多汇入底段上静脉。后底段静脉(V10) 有内、外侧支,均为段内部,多汇人底 段下静脉
(4)下舌段(SⅤ):居上叶的 最下部。上方与上舌段相接,有 时有裂、沟分界。后方借斜裂面 与内前底段相邻。外侧面为肋面, 与胸壁内侧面相邻。内侧面为纵 隔面,与心包相邻。底面为膈面, 与膈相邻。
(5)上段(SⅥ):居下叶的上 部。前方借斜裂面与上叶后段和 前底段相邻,有时与上叶后段有 肺实质融合现象。下方与各底段 相接,有时与底段之间出现裂隙 分隔。肋面与胸壁内面相贴。椎 旁面与胸主动脉和胸椎椎体相邻。
(2)右肺中叶的动脉: 为叶间动脉发出的终末支,其起 点一般位于中间支气管发出中叶 支气管起点 的前外上方。外侧 段动脉(A4)伴行于外侧段支气管 的外侧或内侧,而内侧段动脉 (A5)向前延伸,且更向 下斜行。 外、内侧段动脉可分别起于叶间 动脉。
(3)右肺下叶的动脉: 首先发出上段动脉(A6),本干 继续下行并转向同名支气管 的外后方,称为基底 动脉干。 由基底动脉干呈辐射状依次 分出内侧底段动脉(A7)、前 底段动脉(A8)、外侧底段动 脉(A9)和后底段动脉(A10), 与相应的肺段支气管伴行, 分布于同名肺段。
支气管肺段
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S), 是每一个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肺组织的总 称,无论是形态上或是功能上都可作为一个单位。 每一肺段均呈圆锥形,尖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 相邻两肺段间除借表面的肺胸膜与胸膜下的小静 脉支相连外,有少量结缔组织分割。左、右肺通 常各有10个段。左肺有时两相邻的肺段支气管共 干,两肺段合并,做左肺往往为8个段。肺段解 剖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肺动静脉
肺动脉的分布
肺动脉干由右心室发出, 在主动脉弓下方分为左、 右肺动脉。右肺动脉较长 而低,向右经升主动脉和 上腔静脉后方、奇静脉弓 下方进入右肺。左肺动脉 较短而高,向左经胸主动 脉前方人左肺;故胸部横 断层 面上,左肺动脉先 于右肺动脉出现。
1.右肺动脉(right pulmonary artery) 入肺门后立即分出上叶的 动脉,本干继续下行称为叶间动脉, 叶间动脉在斜裂处分为中 叶的动脉和下叶的动脉。
1.右肺肺段 比较恒定,可分为10个段。上叶3个段:尖段、后段和前段; 中叶2个段:外侧段和内侧段;下叶5个段:上段、内侧底段、 前底段、外测底段和后底段。
(1)尖段(SⅠ):即右肺尖 的部分,一般以第一肋压迹和 尖前切迹的平面与前段和后段 分界。有时尖段异常发育成一 独立小叶,称为奇叶。
(2)后段(SⅡ):居右肺尖 下方的后外侧部。上方与尖段 相接,前方与前段邻接,二者 间一般无明显分界。下方借斜 裂面与下叶的上段相邻。肋面 与胸壁内面相邻。椎旁面与胸 椎椎体相邻。
肺静脉的分布
肺段静脉有段内部和段间部两种属支,前者位于肺 段内,常行于亚段间或更细支气管间,不能作为分段标 志。后者位于肺段之间,引流相邻两肺段的静脉血,可作 为分段的标志。两肺的静脉最后汇集成4条肺静脉, 出 肺门后均位于肺根的前下部,从两侧穿过心包汇入左心 房。
1.右上肺静脉(righ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收集右肺上叶和中叶的静脉血。上 叶的静脉分别汇成 尖段静脉(V1)、后段静 脉(V2)和前段静脉(V3)。尖段静脉有上、 下支,上支为段内部;下支为段间部,分 隔 尖段和前段。后段静脉有段间部、段内部 和叶间支三种属支,其中段间部有2支,一 支分隔尖段和后段,另一支分隔后段和前 段。前段静脉有上、下支,上支为段内部, 下支收集上叶底面水平裂附近的静脉血。 中叶的静脉汇成外侧段静脉(V4)和内侧段 静脉(V5),外侧段静脉偶有段间部。内、 外侧段静脉汇合成中 叶静脉,注入右上 肺静脉。
2.右下肺静脉(right inferior pulmonary vein)由上段静脉(V6)和 底段总静脉汇合而成。上段静脉一 般有3条属支,即上支和内、外侧支, 其中内、外侧支为上段与基底段之 间的段间部。底段总静脉由底段上 静脉和底段下静脉汇合成。底段上 静脉由前底段静脉(V8)和外侧底段 静脉(V9)汇合而成;底段下静脉由 后底段静脉(V10)形成(或由前底段 静脉形成底段上静脉,外侧底段静 脉和后底段静脉汇合为底段下静 脉)。内侧底段静脉(V7)为细小的 底段静脉,其注人处无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