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让后人知道这会儿的人是怎么说话的_浅析王朔小说的语言特色_李瑞睿
论王朔小说语言的京味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王朔小说语言的京味任宗雷 南昌大学摘 要:对于北京的地域书写,王朔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虽然他的小说内容和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争议,但是他机智幽默的语言文字,通过熟悉语言的陌生化和奇异语言的通俗化两种方式的改造,却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好评。
关键词:王朔;京味;语言作者简介:任宗雷,南昌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82-01评论界对于王朔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大争议,甚至针锋相对,支持者称之为反传统、反权威,反对者抨击其为“痞子”“流氓”,但对于其机智幽默的语言描写却大都持积极评价。
毫无疑问,从文学本身来讲,王朔的人物存在着严重的类型化的倾向,韩少功评价说:“王朔小说的人物生动,但却太单一,男女老少都贫,一贫到底。
”但是,“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
”[1]因此也就消除了语言的沉重和严肃,使之变得轻盈和欢快,既加快了语言的节奏,也增加了阅读的快感,更加适合一个正在进入快节奏的市场化国家的读者。
王朔的语言机智幽默,新鲜活泼,处处透露出一种语言的轻逸,集调侃和风趣于一体,十分符合一般小市民的阅读期待。
实际上就是“使熟悉的语言奇异化和把奇异的语言通俗化”[2]因此,他的语言特色甚至比他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更吸引着读者。
这些调侃以带痞气的反叛,把政治的、哲理的、道德的严肃话题与俚语、土语混合在一起达到反讽的效果,在青年与市民阶层中引起共鸣。
权力文化与精英文化中的一些人,有时为自己过去一向视为神圣的东西,被踩在脚下,还吐上唾沫,感到其厚颜无耻,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有时也偶尔为其中某些淋漓尽致、带有彻悟的调侃感到痛快。
“使熟悉的语言奇异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用语进行改造,使之焕然一新,获得一种新鲜感和刺激感,因此王朔常常把政治领域里的用语强行引入到日常口语交流中,把高大上的、严肃的、崇高的话语进行奇怪的组合。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
浅析王朔小说中的戏仿和拼贴中文摘要:王朔小说中的话语充满了戏谑与颠覆,在小说中采用戏仿和拼贴的叙事策略对“主流文化或者中心话语”进行升格或降格,造成语境的错置,形成一种独特的痞子式语言,这也体现了话语的边缘化①。
王朔在作品中还经常引用一些典故或移植古典诗文及其意境,并戏仿和拼贴,这属二次创作的一种,用“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的话语模式巧妙地套出新的内容与意义,更多地使“主流文化或中心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陌生化②”的意义。
关键字:滑稽模仿随意拼贴边缘化陌生化戏仿,旨在以玩笑的态度颠覆模仿对象,具体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用庄重、神圣的语言对平凡可笑的事物予以提升(升格);二是用猥琐、下流的语言对庄重伟大的事物加以贬斥、降格,以此消解话语的神圣性,使其滑稽、错位、脱节、颠覆,形成反讽。
在这一点上他又有一些后现代主义的味道,也有点像政治波普,把可口可乐广告、红宝书、毛泽东像章等加以拼贴、并置,消解其政治意义与神圣性。
拼贴则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与滑稽模仿类似,都是把被描述的对象抽离其原来的语境,加以随意的拼贴结果,由于语境错置而产生荒诞、滑稽的效果。
一、王朔小说中的拼贴和戏仿。
1、词语的拼贴。
词语的搭配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而且还要在词语的意义能够相互选择的范围内进行" 所谓词语的随意拼贴!就是打破词语意义的常规选择!对意义进行异常组合"词语的随意拼贴是王朔常用的手法!他总是把一些不相关的词语随心所意地组合,这样的组合主流话语所排斥的,与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不符的,从而产生出一种痞子色彩,这正体现了王朔小说的话语边缘化。
⑴“如在《顽主》中的少妇埋怨丈夫的侃瘾:"别回家了,和老婆一起多枯燥,你就整宿的和哥儿们神侃没准还能侃晕个把水汪汪的女学生就像当初砍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
你说你是什么鸟变的,人家有酒瘾棋瘾大烟瘾,什么瘾都还说得过去,没听说像你这样有砍瘾的,往那儿一坐就屁股发沉眼儿发光,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流水……早知道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得了……”这里的“中苏谈判”指的是1989年5月中国与苏联恢复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而举行的高级会晤,是80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徐梦璐 镇江崇实女子中学摘 要:王朔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文坛一直备受争议。
调侃式幽默一直以来都是王朔文学作品创作中语言使用的特征,这一语言形式的运用赋予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王朔作品中调侃式幽默的语言特色进行充分分析,来深入了解其文学作品所独具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朔作品;调侃式幽默;语言特色;艺术魅力[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61-01语言是文学作品艺术魅力展现所特有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往往体现的是文学创作者对艺术的最终诉求。
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首先必须看其语言的运用是否与作品的题材和深层内涵之间相互适应。
王朔作为中国文坛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调侃式幽默语言的运用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对其作品中调侃式幽默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则是深入了解王朔作品的重要环节。
一、王朔作品调侃式幽默语言的种类在王朔的作品中,其调侃的对象往往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其调侃式语言运用的适用性,通过分析发现王朔作品中调侃式幽默语言的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种,基于比喻的调侃式幽默。
比喻是王朔作品调侃式幽默语言所常用的一种方式,其通常会利用以神圣比喻低俗或者是以低俗比喻神圣的幽默方式来进行调侃,这也是王朔作品在调侃式幽默方面最为明显的特征;第二种,基于戏拟的调侃式幽默。
细腻是王朔作品中常用于政治性调侃的一种方式,而所谓戏拟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主要指的以戏剧性的方式进行模拟来体现调侃式幽默,且通常情况下,以戏拟为主要形式的调侃式幽默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调形式大多为戏谑;第三种,基于铺陈的调侃式幽默。
在王朔的作品中,其会利用词语等写作元素进行铺陈,且这种铺陈方式与传统铺陈相比而言在辞藻的堆砌方面往往要更显极端,这也是其作品中调侃式幽默语言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特色,语言,作品]浅谈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
浅谈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王朔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的小说异军突起,受到了社会的热捧。
笔者认为,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的今天,仍可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跟他小说独特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
他对文学的语言进行了一番创新性的变革,创立了以对话体为主要特征,以调侃式语言为典型标志的王朔式文体。
王朔小说里的语言可以说是不同凡响、惊世骇俗的。
他自己曾说过,“我的小说靠两条路,一路是侃,一路是玩……小说的语言漂亮,本身就有极大的魅力。
写小说最吸引我的是变幻语言,把词、句子打散。
重新组合,就显现出另外的意思。
”下面,笔者将就王朔作品的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文体和风格方面的特色做一些探究。
首先,王朔在他的作品中大规模地运用口语化语言,并取得了成功。
他的小说引入了对话体样式,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感受,成功地拓展了当代小说的语言技巧。
在他的小说里,我们很难看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他也不着重刻画高大完美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虚构一个独特的语言环境,让生活里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可以畅所欲言,调侃玩笑。
他曾经称自己的小说是“大量使用民间口语的对话体小说”。
他在他的几部作品中,人物对话几乎可以构成小说的主体。
比如《过把瘾就死》里“我”跟杜梅刚结婚时,把朋友家不要的旧家具搬回家布置新房时的对话,就用大片篇幅的对话来结构成文。
他说过,“写作从始至终都是在找一种特别好的表达方式……我就是在找一种顺畅的表达方式,找方式就是考验你支配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你必须摆弄过这些语言。
”王朔对口语的感知能力非常强,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任何风格的语言,对于口语的创造也有很高的水准。
通过他自己独特地加工转换,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语言修剪成口语的格式,从而创造出许许多多属于他自己风格的话语。
他小说中的语言是源于生活的,各行各业的流行语都有,但主要是从北京口语中借鉴。
王朔笔下那些“痞味儿”十足的人物们,借北京口语里蕴含的那种特有的幽默感和形象性,将最时髦的市井词汇,经典话语融入其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新京味儿语言”。
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
第17卷 第3期V ol.17 N o.3湖南教育学院学报Jo urnal of Hunan Educat ional Institute1999年6月20日Jun.20.1999王朔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其语言特色X刘晓英(湖南教育学院,助教,长沙市,410012)摘 要:王朔小说具有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他的小说注重现实写实,是一个社会阶层在文化上的代言人,并使用特殊的语言方式、特殊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这个阶层的情绪。
关键词:顽主 玩世 调侃 反讽 市场经济不仅推动着90年代的中国社会发生转型,同时也推动着文学的转型。
王朔的小说具有这个时代转型的代表性,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流向和人生色调。
王朔闯进中国文坛,并在读者中产生轰动效应,不能说没有价值。
王朔以他80年代前半期在生活大潮中的亲身体验为范本,相当敏锐地捕捉了一个特殊阶层中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情绪所使用的特殊语言方式、特殊叙事方式。
他的小说在对现实写实的同时又包含了对人生的调侃意向,融合了雅与俗,沉重与洒脱,愤世与玩世各种矛盾因素,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
一 “顽主”与“玩世”王朔小说的基本走向是反映80年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但与这一时期风行正健的“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在文学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却截然不同。
他以写实的笔调描述了80年代历史背景下一个特殊的社会层面,在他的笔下一群处于社会正常运行轨道之外的人物逼真地展现于我们面前。
就像一群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顽主”,否定一切价值,调侃神圣与权威,世故而冷漠,实用而油滑。
王朔曾说:“我写的东西都是从我个人实例出发。
而我接触的生活,使我觉得只要把它们描述出来就够了。
”“我最感兴趣的,我所关注的这个层次,就是流行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里,就有暴力,有色情,有这种调侃和这种无耻。
我就把它们弄出来了。
如果我在这上面强加东西太多,就会影响别人认识它们。
”作家这种正面的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描述,毫无疑问地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社会、体味社会的文学印象。
文化裂隙间游走——论王朔小说语言及其文化内涵
乏纯裂豫阚的游走.一论i朔小说的语言及其文化内涵内容提要王朔的小说生成于中国现代化工程启动之际的文化裂隙间。
王朔的小说因为对以往历史和价值观念的一概否定而使自己陷入了无根的状态,“历史”在他的小说中像漂移的能指不断地游走但始终居无定所,这种消解的游戏姿态使得王朔的小说不可能承担任何文学的、文化的或历史的重任。
他将语言作为手段,达到解构价值和意义的终极目的。
王朔在对语言的操演中,选择了口语化策略。
口语化作为规范的官方语言的对立面先天性具有嘲弄和颠覆前者的功效。
“新京味儿”的口语与其笔下的人物所具有的“痞子精神”合而为一,成为王朔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借助这种口语化策略,王朔将官方语言所包容的一切价值和崇高踩在脚下,获得了言说意义上的胜利。
王朔借助多种多样的调侃手法,将语言进行重新的配置,完全打破了语言的>--j惯组合,并在这种语言配置和组合中,达到对原有的价值禁忌、现存秩序和既定权威进行反讽和消解。
王朔的文本在文化的裂隙间游走,实质上迎合了大众文化的嗜好,成为商业文化的先锋。
当我们以文学的眼光看待王朔的时候,一方面要承认王朔的小说所具有的商业性的和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对王朔小说散发的虚无主义气息保持足够警惕。
关键词:王朔仿口语反讽调侃文化内涵戈纪裂腑闭的彬是——舡艚小花矽毋叛菇.之化力褥CruisingintheCrevicesofCulture…OnWangShuo’sfictionallanguageanditsculturalimplicationAbstractWangShuo’sfictioncRtneintobeingattheoutsetofChina’sModemization.inthetransformationofculturefromoldtonew.WangSbuo’sfictionplungesitse]fintoarootlessstateinanddestructuringtheformerviewsabouthistoryandvalue.Inhisnovels。
评王朔小说的语言特征
个性最终都要在语言上得到体 现 同样 , 个作 一 家的最终成功就在于找 到最合他脾 胃、 最适 宜表 现 他 的具 有特定 文化 背景 之韵 昧 的题材 的那 种语 言 。每个作家都依据 自己的生活经历 、 思想感情 、 审美 趣 味 、 艺术 个 性在 叙 述语 言 上 作 出不倦 的 革
怪 的怀 恋 。这些 又与 民间俚 语 、 江湖 切 口 、 广告 用
心理学表明 , 调侃和幽默都 源于某种 自信和 优越感 。十多年前 , 政治 中心 、 北京户 口、 优惠性 的福利供应 、 高级文化单位的林立, 甚至京腔普通 话都可能成为优越感的隐蔽根源。不管其是否 自 觉 , 居京城 的 市 民也 会 不 自觉 染上 京 城 的文 化 久 优越感。王朔 自然不能免俗 , 其文风很大程度上 与京 城 的世 风相 通 , 只不 过相 通的方 式 有些 特别
不 打 ” 平津 战役 中制订 的战术之 一 是 此类 话语 在 王朔 小 说 中颇 为 丰 富 。像 《 失 永
王朔是 当代 中国调侃艺术 的创造者 。在王朔 笔下 , 一切都被谐谑化了 : 或正话反说 , 或真话假 说, 或反讽 自嘲 , 或黑色幽默 , 所有的叙述都离不 开一个 “ 字 。他常常巧 口利辞 、 笑” 机锋迭出、 妙语 连珠 ; 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 , 王朔都能把它们化为 有时是轻松 、 有时是沉 重的一笑。这是当代文学 中出现 的一种 新 的叙 述风 格 。这 种调侃 艺 术受 到 了活得很苦 、 很累而期望活得更轻松 、 更潇洒的人 的一 致青 睐 。 王朔调侃式的语 言具有极 大的魅力。其中, 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历史 的话语在卑琐情境 中的滑 稽交响。 《 玩的就是心跳》 在王朔 的所有小说 中, 具有 重要 的意义 小说 相 当典 型地表 现 了具有 浓郁 失 落感的“ 追寻记忆 而无法复原 , 图确证 自我 我” 试 而又不得的极度痛苦和扭 曲的心态。小说 中这种 心态却掩盖于表面行 为的潇洒放浪 、 嬉笑怒骂和 轻松 随意、 天花乱坠 的夸夸其谈 中 如方言灵机
王朔现象研究综述
王朔研究综述吕治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702班)指导老师:郑悦摘要:王朔的确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从一开始评论界和学术界就对他的作品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之中王朔创造了文学界一个又一个的的奇迹。
对于王朔小说的研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方面:1、对“王朔现象”的研究;2、对顽主形象的研究;3、对小说语言的研究。
关键词:王朔;小说;王朔现象;顽主;语言;综述王朔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至今已有二十余载,他所创立的“新京派小说”、“痞子文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过巨大的反响至今余热犹存,而王朔的创作也是在评论界和学术界的风口浪尖中度过,对于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人来说王朔的确是个永远避不开的话题。
评论界对于王朔小说的研究大体上也是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一、对“王朔现象”的研究1988年在中国电影创作一度萎靡的情况下王朔横空出世,他的《顽主》等四部小说几乎被同时搬上荧幕,因此被有关人士誉为电影界的“王朔年”,“王朔现象”初露端倪。
直至九十年代初王朔商业写作和影视剧创作的大获全胜,由此出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王朔现象”。
1、“王朔现象”形成原因的界定。
对于“王朔现象”产生的原因评论界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
米雨《论“王朔现象”的生成》[1]认为“王朔现象”的生成得益于两方面:一是语言的调侃风格和新北京方言的娴熟运用;二是成功的商业写作,小说情节暗合了读者的心理。
金鑫《“王朔现象”的思考》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王朔小说受青年人的欢迎,主要归因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阶层青年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情绪所用的特殊的语言方式。
” [2]银书瑶《“流氓”的悲歌——浅析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3]不仅阐释出王朔小说的语言和情节是“王朔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更进一步阐明王朔小说具有“补充体验”的功能,也即满足了读者某种猎奇的心理。
以上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王朔小说的成功对于“王朔现象”的影响,是一种“狭义的王朔现象”,而梁凤武《浅析“王朔现象”的原因》[4]则从“广义的王朔现象”出发将上述研究者的论述归为“王朔现象”产生的内因,并且阐明了促成“王朔现象”产生的外因:影视传媒的推动。
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
王朔作品的修辞特色和语言风格最初接触到王朔的作品大概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当时年纪尚小并未太过留意作者是谁,只是为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
后来见到整套的《王朔文集》才恍然大悟。
及至王朔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在全国热播并被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地品头论足,私下也觉得有必要对持续不减的“王朔热”和王朔的作品给予较为客观和全面的研究一文学理论界山其要首当其冲。
通常而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眼中王朔理所应当地应被归为“京味小说家”这派。
其实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非仅仅表现在所谓的“京腔京韵”上,这是为其它“京味”作家所共有的。
更为重要的是融汇于北京方言中的杂糅比喻、移就、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所形成的既具调侃,乂俗痞使人哂然且玩世不恭的语言风格一这是王朔区别于其他作家和“京味”作家的最重要的个人艺术特征。
根据经验和一般规律,一名作家其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那么简单。
王朔同我们一样也是肉体凡胎不可能逾越普遍规律。
以其早期作品《等待》和《海鸥的故事》为例,此时作者的创作尚处于模拟期,可能胸中蕴藏着济世救人的鸿鹄大志,作品亦遵循着“文以载道”的传统经略,但即便字里行间尚存稚气,但调侃、诙谐的语言风格已然潜入其中:“'五一'这天的天气,可以说好极了;太空蓝蓝的,有儿朵棉絮般的白云”。
“我真烦死妈妈这一套了,什么事都好像需要研究研究,挺警觉的样子〜”“我掀起锅盖,满满一锅螃蟹:'杨军,你缺了大德了。
你再拿这锅煮针头,往我们屁股上扎么,’”及至像《橡皮人》这样的中期作品时,王朔式的京味调侃、玩世不恭和兼容合用所形成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已完全形成并运用自如。
此刻,王朔已经完全与其他作家区别开来,而他人的临墓仿冒自能成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不智之举。
其时王朔作品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上,即“口腔快感”时期。
这其实也是王朔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嗨,你怎么在这儿,'” “'我凭什么不能在这儿,我理所当然应该在这儿,人民的江山人民坐'”。
王朔现象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王朔现象研究文学院08汉语言刘芸王朔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他涉猎文学创作,影视创作和文艺批评,在20世纪末的文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王朔的作品受到许多人的批评,被视为痞子文学,但在社会上却很有市场,销量很大,这种现象被称为王朔现象。
王朔现象的实质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
这种大众文化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产物。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王朔的诞生并非偶然。
与其说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倒不如说是时代选择了他。
一、关于顽主王朔对于当代文学的一大独特贡献在于他成功塑造了一批顽主的形象。
顽主,迷失在变革大潮中的反叛青年。
这一类人既非知识分子,也非学生;既非英雄人物,也非乡下百姓。
他们出生在建国的初期,成长在文革时期,成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着特殊的身份——北京大院子弟。
特殊的生存环境、特殊的身份使他们有着先天的优越性,然而改革的大潮将这一切都粉碎,他们成了一群没人关心、没有职业、没有家庭的无业游民。
对于顽主这一人物形象目前大都围绕以下两点进行研究:对顽主形象的深层内涵及角色定位的研究;对顽主形象的文学史意义的研究。
1、对顽主形象的具体内涵及角色定位的研究。
徐峰《边缘人物抗争——评王朔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1认为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典型的被时代边缘化的人群,而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痞子气”只是一种肤浅的外化表现。
他们的典型特征是个人理想受到现实社会的打击而丧失了原有的理想并且无法找到新的理想来支撑原本已经形成了的观念形态。
周文超、李古强《浅论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2也表达出了相似的看法,只是转变了一种表达的方式,认为顽主是被生活甩出轨道的“局外人”、“多余人”形象,是“失落的一代”,是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
此外,周文超、陈正平《试论王朔笔下的“顽主”独特的生活方式》3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而李建平《“痞性”与“纯情”——浅谈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4则对人物形象做出了另一种诠释:认为顽主是痞性与纯情的结合。
解读王朔-专业文档
解读王朔有关王朔的议论,骂他的比捧他的更显力度、更有气势、更像文章。
无论是一本正经地骂他“痞”,还是诗兴勃发地骂他为“毒蜘蛛”,都让人觉着解闷、感到快意。
王朔端出来的作品,纵使多么地有滋有味,毕竟只是几碟小菜、几块臭豆腐,可居然在泱泱大国如此招摇过市、横行无忌,不骂何为!然而骂归骂,冷处理却不能不做。
他既已成为“现象”,这里亦不妨郑重其事,效法两位深研“现象”的大师黑格尔和胡塞尔,来它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说不定倒能从王朔那里另有所获。
这种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办法,好像在欧美文坛也时兴过,他们叫做“诠释学的批评”。
“文艺复兴”的应声虫平心而论,在一个社会极度贫乏时,为了彼此相安无事,由教会宣扬诸如“存天理在人欲”那一套,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可一旦饱暖者日众,内中不愿安分守己的才智之士,便要出来大唱反调。
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由这帮与教理唱反调的才子们鼓噪而成。
王朔虽小有才气,要说他有“复兴”的自觉又未免过誉。
但境遇既然相似,声气便不免相通。
市民社会,是王朔活动的天地,也是他表达的背景。
在王朔笔下,小知识分子公然地卖弄才学,“小资情调”被谱成流行歌曲,小市民的趣味登堂入室。
这些违拗“大道”的对市井生活的细碎描摹,正表明人性的顽强。
哪怕被扭曲着,它们也要伺机表现自己,一遇响动,就会苏醒,一有余裕,就要展延。
李冬宝和戈玲们不论在编辑部外东颠儿西跑,还是在编辑部里打情骂俏,都那么鲜活,那么有生气,这显然得益于作者对同人的肯定和张扬。
而老刘和牛大姐们更多地得到讥刺嘲弄,则因为他们时不时会时露出说教嘴脸,总也走不出过去的阴影。
其实王朔最擅长调侃那些用堂皇庄严语词来包裹偏狭私利的丑恶行径,将其卖矛又卖盾的伪善心态夸张地暴露出来。
把权势者送子女出洋说成送他们去反帝反修第一线,熟知的事实加上同样熟知的只是在时间上稍有错位的语言,就凸现了喜剧效果。
王朔用机智在他熟悉的环境中搜罗了不少这样的素材,可惜他每每只是一笔带过而已。
论王朔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
论王朔小说新视角下语言的艺术特色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王朔可以称得上中国文坛的一个“现象”,他的小说无论在故事的构思还是人物的塑造,抑或语言的使用上都与传统文学相差甚大,因此,作品的另类使王朔倍受争议,但与此同时,他作品的这种新颖的艺术特色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叛逆的文化视角下,一个个鲜明生动的顽主形象走向读者,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个被人们遗忘的边缘世界和被主流社会所不屑的社会阶层慢慢展现在读者眼前。
关键词王朔, 异类世界, 人物形象, 语言艺术前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了一个王朔,在此后的十年间,中国文坛、影坛和电视界渐渐刮起了一阵“王朔风”,王朔现象也成为许多评论家、学者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
当代语境下众多学者纷纷从多个角度对王朔进行了各种阐释,作为与精英文化对立的王朔、作为市民文学的王朔等等。
王朔作品的意义因不断地被阐释而不断地扩大、深入,众多的因素使他成为一个颇受争议的作家。
然而无论评论者对他的作品持怎样的态度,不可否认的是王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畅销作家,他的作品给处于这个时期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通观王朔作品,我们发现他并非一个在叙事方面有出众才华的先锋作家,他的故事结构有些甚至可以说得上老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王朔热”?他用什么吸引了大量的读者?通过王朔的众多作品,可以看出他刻意去创造一种喜剧、轻松的故事氛围,着力渲染一种超现实的荒诞世界,他以这种独特的视角,构造了一批游离于城市边缘,不受社会和道德约束的另类个体,这种叛逆的价值观正适合于现实社会中那些苦闷彷徨、难以自我救赎、找不着人生方向的孤单群体,适合于现实中平凡地生活,却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涉险冲动的个体,而这只是“王朔热”的原因之一,王朔作品的语言魅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他的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大众文化语境下的语言艺术。
而其中王朔作品的调侃语言总是出人意料,它颠覆了正统价值观下作品曾塑造的“精英”面孔,不再是“知识分子”式的仁慈的、含蓄的、自鸣得意的,而是恶毒的、粗俗的、无所顾忌的。
王朔小说语言隐含的话语权力意识
王朔小说语言隐含的话语权力意识摘要:王朔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登上文坛,他以调侃、反讽及新京味儿语言吸引着人们的阅读兴趣,而在其语言的深层却隐含着争取话语权力的意识。
当这种意识从觉醒到张扬以至于膨胀时,他的创作语言也逐渐变为一种能指的游戏,忽视了对作品意义的建构,最终导致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淡出文坛。
关键词:话语权力意识;觉醒;张扬;膨胀The Implied Speech Rights A wareness in Wang Shuo’s NovelAbstract: W ang Shuo started to show his talents in literature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China society. He firmly seared the attention of his audience with scars tic, ironic and “new Beijing dialectal” tone. However, seeing through the superficial word-level, we can see he was always struggling for the speech right. When his awareness went through waking up, boasting and expanding, the diction in his works became a signified game, negl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s’ meaning. As a consequence, he was drifted away from the literary circle in the 1990s.Key words:speech rights awareness; awakening; boasting; expansion二十世纪世界人文科学的重要变革就是语言学的转向,从此,人们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去注视语言,语言成为西方哲学与美学共同关注的焦点,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王朔调侃式语言运用特色
王朔调侃式语言的运用特色摘要作为当代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王朔的小说因其对于正统文化及思想的调侃而受到人们的热议。
王朔小说的调侃意味是凭借它特殊的语言运用方式而实现的。
王朔往往通过故意违背语言的通顺原则以及语言的异常搭配来达到调侃的目的。
关键词:调侃语言运用通顺搭配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的小说如《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过把瘾就死》等充满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化、正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反叛。
而这种反叛往往又是通过王朔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王朔这里,语言的独特性可以说集中体现在调侃上。
这种调侃很难被简单概括为都市俗人的通俗语言或口语,不如说,它是以俗人俗语姿态出现的对于官方化语言和精英独白的反叛性语言,体现出以俗人标准嘲弄虚假高雅的策略。
本文试对王朔调侃式语言的运用特色加以分析。
一通过对语言的反通顺的运用以达到调侃的目的人们在利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时候,不免会用到修辞。
陈望道先生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其中消极修辞以“明白”作为它的总目标,要求语言在内容上明确、通顺,形式上平匀、稳密。
而积极修辞则是利用一切符合情境的感性因素,使语言的意义带有体验性和具体性,因此语言的使用大多感性、具体、特殊。
消极修辞是为了语言表述的“通”,积极修辞则是为了语言表述的“工”,消极修辞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王朔的小说经常故意违反消极修辞的原则,有意地使句子不连贯、不通顺、不简洁。
而这恰恰使他形成了调侃式的语言风格。
句群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
一般来讲,句群中的两个或几个句子应该语义连贯、结构上相衔接。
缺乏连贯、衔接的句子不能组合起来构成句群。
而且,每一个句群都要有一个明晰的语义中心,这样才能保证内容的通顺。
但王朔却会故意地使前后句子的意义脱节,造成语义链的断裂。
如:“我的孩子,主说话也得有点套话……形势大好,不是小好……时间过得真快呵,又是一年过去了……”(《千万别把我当人》)在上面这段话中,王朔转换了三个话题,分别涉及基督教的宗教对话、政治形势和时间的流逝,这三者没有任何逻辑关系。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
论王朔小说的艺术个性摘要:作为上世纪末最有争议的作家,王朔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顽主群像”的人物塑造,一时间成为文坛的另类。
对其评论众说纷纭,如“后现代、新写实主义、痞子文学、顽主文化、消费人生、新京味小说、伪平民小说”等等,而批判居多。
该文从文学、思想及社会文化等角度挖掘王朔小说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发现其嘲讽背后深深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隐藏于肆无忌惮的调侃之下的绝望反抗。
关键词:王朔;无奈;反传统;反文化;时代王朔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及一系列“顽主”形象的塑造引发了一场“王朔热”,其小说中的反传统反文化思想则为大多数文人所不容,他们将王朔视为“痞子”作家,认为他的作品属于“痞子文学”、“顽主文化”、“伪平民小说”等等,批判居多。
然而,在王朔看似轻松的调侃嬉笑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背景,王朔现象的产生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造就了王朔。
尽管王朔现象已过多年,但对其作品进行一些认真思考却仍然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文章从文学、思想及社会历史等角度挖掘王朔小说的艺术价值,并进一步发现其嘲讽背后深深的无奈与辛酸,以及隐藏于调侃诙谐之下的绝望反抗。
一、反讽之下的无奈王朔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反讽这一艺术手法的自如运用,成为形成他小说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讽一词来自希腊文eirqnia,原为希腊戏剧中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这些傻话证明是真理,从而使‘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就扮演着这种角色。
所以,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对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这矛盾无所知;反讽者是装作无知,不明白所言非真相,这个基本的格局在反讽所有的变体中存在。
”[1]王朔用这种独特的反讽语言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使他的小说在嬉笑中透露出对传统的不满与否定,嘲讽中有着对社会某些不合理之处的批判。
在他刻画的顽主形象身上,也表达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
毛崇杰曾指出王朔小说的反讽特征。
如何阅读与评价王朔作品
如何阅读与评价王朔作品论文导读:王朔作品最吸引人的特征是其反叛精神和调侃语言。
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其顽主形象和语言的构成要素及根本特征。
这种失重感带来了个体的孤独,这些顽主们像城市里的马群一样成群结队地在城市里闲逛,所谓的哥儿们只是在行为上的一致,他们的共存只是缓解了暂时的主体焦虑。
他们彼此并不能互相分享内心的快乐与哀愁,他们也没有更深一层的情感交流,当群体解散后主体焦虑和由之而来的孤独感就会浮出水面。
关键词:顽主,孤独,主体焦虑,调侃,自我作践等等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群众能接受挑战者王朔?王朔到底为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什么东西?这要具体到王朔作品的根本要素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
王朔作品最吸引人的特征是其反叛精神和调侃语言。
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其顽主形象和语言的构成要素及根本特征。
一、顽主形象王朔的大多作品里,都是一些没有父母的自由自在的年轻人,如《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即使有父母,也总是以对立面出现,或压抑他们的自由行为,或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折磨者,如《动物凶猛》《我是你爸爸》等。
他们脱离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拒绝参加到既定的规那么合唱中,他们不属于家庭,不属于单位,不属于任何一个对其身份编码化的地方。
他们只是些游荡的个人,像一些鼹鼠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
这些自由自在的个体没有什么原那么,什么纲领,完全凭个人喜好聚在一起,他们在对方的形象中看出自己,他们稀里哗啦地喝酒、打牌、胡侃,生活在他们那里变得没有什么边界,他们嘻嘻哈哈地漫游在想象力所能到达的地方。
对于他们来说,最高的生存境界便是轻轻松松地活着。
比起一般老百姓,他们确实轻松得多,可是,他们并没有在轻松中得到生命的飞腾,却有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失重感。
这种失重感带来了个体的孤独,这些顽主们像城市里的马群一样成群结队地在城市里闲逛,所谓的哥儿们只是在行为上的一致,他们的共存只是缓解了暂时的主体焦虑。
他们彼此并不能互相分享内心的快乐与哀愁,他们也没有更深一层的情感交流,当群体解散后主体焦虑和由之而来的孤独感就会浮出水面。
浅析王朔
浅析王朔“痞子”式语言风格10汉语言(2)班于小平K第一次听说王朔,是因为他的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第一次认识王朔,是上学期读过的《看上去很美》。
那时候我感觉王朔跟王小波一样,都是精通于运用荒谬的现象达到深度幽默的人。
最近细细品读,不由感慨万分。
在现代文学史上,王朔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为电视剧或者电影,甚至一度流传海外。
很多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获得不少大奖。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由《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它成就了姜文,也被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为“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我想读过王朔小说的人,都会对他“痞子流氓”的语言所产生的幽默感记忆深刻。
在读过他的几篇作品后,我发现这正是王朔的特色,也是他作品的成功所在。
当然,他作品的成功还在于他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思想等的深度。
王朔笔下大多是一群不入流的边缘人物,他们大多干些非法勾当,整日游手好闲,蔑视传统,调侃生活。
他们也吸白面,拐骗并怂恿女子卖淫,诈骗。
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给王朔创作提供了灵感,而塑造这群人物需要的正是这种属于他们的语言。
之所以这些人物塑造得惟妙惟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语言。
文革时期,王朔正在读书。
生活在北京军区的大杂院,分伙打架留给自由时期的王朔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对那个时代孩子的玩意儿就甚是熟悉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
高中毕业以后,王朔当过兵,在医药公司工作过,还试图经商,期间他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物。
王朔在《我看王朔》里说“种种所谓以“调侃”冠之的语言风格和态度,是全北京公共汽车售票员,街头瞎混的小痞子,打麻将打扑克的赌棍,饭馆里喝酒聊天的侃爷们集体创造的。
王朔仅仅是因为身在其中,听到了,记住了,学会了,并因为没有书面表达能力,不得已用在自己的小说中”。
王朔生活于其中,他知道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痞子要说什么样的话,有什么表情和动作。
看王朔的作品,很少会浮想联翩,只是理解其中意味之后,泯然一笑,或者哈哈大笑。
论王朔小说的特色语言
论王朔小说的特色语言王朔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而著称。
许多人都相信,王朔的小说既符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社会的特点,这使得他的作品非常吸引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王朔小说的特色语言,并对其这一独特的创作风格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王朔的小说使用大量的方言、俚语和口语,并且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语言,这样可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意大利导演天才贝托卢奇曾引用此法,称其为语言的层次,即导演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之间,采用不同的语言,从而达到加强人物形象的目的。
在王朔的小说中,不仅是人物之间,而且还有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语言也常常变换,这种语言的变换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感受,体现了他对语言的运用及其价值的理解。
其次,王朔小说的语言充满了幽默和讽刺,是其独特的叙事风格。
通过夸张、颠覆和讽刺,王朔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问题。
他使用的幽默手法包括刻意的误解、意外、反讽、夸张以及对话中的嬉皮笑脸。
这些手法不仅令读者感到愉悦,更是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令人难忘的逗乐感。
而讽刺也是他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用讽刺来揭示现实中的各种问题。
这种幽默和讽刺的语言手法,使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王朔想表达的思想、哲理和亲身体验。
另外,王朔的小说语言也有时相当杂乱,结构非常复杂。
在他的小说里,有的章节别扭、高峰重重,有的对对联对歌谣,还有的使用众多的象征、隐喻和暗示。
总的来说,王朔的小说语言非常有意思,它虽然有些混乱,但是这些混乱正是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与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
这种语言给人带来了视觉上、听觉上、思想上的接触和挑战,使读者更了解和感受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最后,王朔小说的语言有一些经典的例子和显著的特点。
王朔在《黄志心的故事》中写道:“爱情就像繁殖细菌,只有良好的环境,它才能发挥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个独特的比喻深深地折服了众多读者。
另外,他的语言中往往有很多自创词汇,例如“自娱自乐大乐师”、“唠叨犯”等等,这些词汇的创意不仅突显作者的语言创造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