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古人寄情山水,流连风月,留下了很多佳话名言。有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等待我们的朝圣。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春江花月夜》,拿出课前导学案。

二、诵读欣赏

导入: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所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又凭着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唐,竟为大家”。闻一多更是称它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下面我们通过诵读来感知一下它的内容美,欣赏一下它的旋律。(点名学生诵读)

三、赏析第一层

(一)教师导入:刚才某某同学的诵读把我们带入到纯美梦幻的艺术氛围中,其实诗篇题目就令人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让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而这五种事物中,月又是中心和灵魂。我们先随着诗人的脚步去观赏明月。感受诗的景美。请同学们展示导学案中第一层“观月”的学习成果。(学生举手,上台讲解)

(二)学生讲解:

1、诗人首先带给我们的是美丽的月夜之景,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前十句。其它同学想象一下诗的意境。(学生诵读)

2、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月夜之景。

答: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3、某某同学的描绘让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更加具体。能不能用别的艺术形式表现一番?

(学生举手绘画)

4、诗人笔下的美景特色鲜明,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可请学生自由回答)

①气势雄伟,景象壮观。

②富有生命和活力但不是波涛汹涌

③幽美深远

④空明澄澈

⑤恬静纯净没有浪涛的聒噪和海鸟的悲鸣。

⑥朦胧梦幻

⑦惝恍迷离

⑧空灵迷茫

⑨深邃邈远

⑩浩淼、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气象万千。

5、春江美景带给我们的享受是无穷无尽的,诗人又是运用哪些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

①写景多角度、全方位。

远近江、海、月为远景。芳甸、花林、沙为近景。

高低由高到底依次为月、花林、芳甸、白沙和江海。

天空地上月为天空,其它为地上。

点面江海、芳甸、花林为面。月为点。

动静白沙、花林、芳甸为静景,江海月为动景。

声色江海波声、江水流动为有声,其它景物位有色。

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皆似霰(写出月照花林的特有景象)、流霜(写出月照无声的特点和月华之色)。

拟人:“生”,把静景写成动景,写出明月的生命力。

夸张:“千万里”,“连海平”写出江的气势。

③炼字:连生

6、诗人不但深谙各种技法更重要的是诗人是用心在观月,用情在赏月,我们有从诗句中窥测到诗人的哪些情感?

①如醉如痴痴迷陶醉

②孤独和哀愁望穿秋水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芳甸也有江流不息的陪伴,自己却如月亮一样孤独,月亮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江水,不离不弃,诗人也注目江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

四、赏析第二层

(一)导入:刚才某某同学的赏析非常精彩到位,但是诗人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能从痴迷的情感中自拔出来做人月的冥思遐想,做哲理的思索,我们就再随着诗人的思绪去“问月”,感悟诗的理美。请同学们展示第二层的学习成果。(学生举手,上台讲解。以下为学生讲解)

(二)学生导入:诗人眺望空中孤月,思绪飞跃,飞出了前人思想的束缚,去感悟人生,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奥秘,请同学们齐读下面六句即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但见长江送流水”思考诗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学生分组讨论做答)“江畔何人初见月”:明月常圆而人情不圆,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短暂,光阴易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①江月是永恒的,而人生是短暂的;

②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③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

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①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②流水无情,江月有恨,她总在做着无望的等待。

(三)结合别人对宇宙人生的观点,谈谈对诗人观点的认识和评价。

1、诗人的人生苦短的感受是普遍存在的,古往今来从未间断过。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如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张若虚却翻出新意。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

⒉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局限,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这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的传统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看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人类既受到大自然的恩惠,也受到自然灾难的威胁,依赖自然,崇敬自然,亲和自然,保护自然。

⒊“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体现了“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诗人毕竟生活在唐朝,毕竟有找到发展机遇的可能,我们仿佛听到了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4、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

五、赏析第三层

(一)教师导入:读懂了哲理,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我们就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我们就会懂得从容,懂得感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如此良宵,如此美景,普天下却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因离别而将它虚掷,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本该珍惜,然而普天下又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在重复着千百年来人情难圆的两地悲愁,诗的下半篇转写人间男女的离愁别绪。凄美感人,请同学们展示第三层学习成果。引导同学们感受诗的情美。(学生举手,上台讲解)

(二)学生导入:第三层诗人先总写游子思妇的“一种相思,两地闲愁”,再重点写思妇的相思之情。情真意切,请同学们思考诗人是如何刻画相思之情的.(学生讨论作答)

⒈意象暗示(托物寓情)

①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

②“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③扁舟:漂泊。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