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

《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于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

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额,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这首《满庭芳》是我至爱。虽过千年时光,读起来依然理解不难,将任运的人生道理全讲明白了。做一个中国人真好,古人该讲的人生道理都已经讲清楚了,不要再琢磨了,行动吧,也就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王世德《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所言:“苏轼诗词常有空灵妙境。显然与佛老虚无观念、物我俱忘、天人合一思想不无关系。在这里.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表现在:执著人生而不执著于得失,热爱事业而不热衷于进退.呈现出荡涤去鄙吝俗气的旷达而空灵的妙境。…佛教用语‘悬崖撒手'意谓面临绝境幡然醒悟。在苏词中就是一种出人意外的转折和感悟,常以超脱的达观消解去感伤悲哀和难解的人世矛盾。”

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最后两句是说: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禅悟还得靠学人自己,禅是不可传授的,它纯属个体的行为.禅悟的境界也人人各别、最具个性特征。在禅宗自心说等思想的启发下,苏轼词中抒写自我的倾向日趋鲜明:

蝶恋花述怀

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

虞美人述怀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

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行香子寓意

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

经。成都卜肆,寂

寞君平。郑子真、岩各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

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

琴.一壶酒.一溪云。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

词题之“述怀”、“寓意”颇为引入瞩目。如果说这些词的小标题或有后人追加之嫌,而我们所熟悉的《定风波·奠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词序则无可置疑地表明苏轼词创造的主体化走向,而这几首词

的小标题不管是苏轼或者是后人所加,都同样说明苏轼已经非常自觉地在词中抒写自我了。

一些词中的梦并非足写做梦,而是把梦作为一种喻体,来比喻“世事”的无常,但这“世事”也基本局限于“恋情”一事,如这首

《踏莎行》:

雪尽寒轻,月斜烟重。清欢犹记前时共。迎风朱户背灯开,拂檐花影侵帘动。绣枕双鸳,香苞翠风。从来往事都如梦。伤心最是醉归时,眼前少个人人送。

“从来往事都如梦”,单看似乎是很深广的感叹,但联系整首词,其指向之单一便显而易见。而与他们不同的是,苏轼之梦幻感更彻底、更深重,更具思想深度与哲理内涵,也更发人深省、启人觉悟: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凤叶已呜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南乡子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方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醉蓬莱

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

落帽.物华依旧。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艰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

具体来看,苏轼笔下的梦大多不是具体的生理之梦,而是一种比喻.而且他说的是整个的人生——“世事一场大梦”、“万事到头都是梦”、“笑劳生一梦”,自己已经度过的时光——“十五年间真梦里”,这就使得他的梦幻之喻具有一种深度、广度与力度,绝非泛泛之论,而与深刻的人生体验相连。苏轼梦幻之喻既是吸取《庄子·齐物论》中“蝴蝶之梦”影响的结果,卫更多地加入佛禅因素。

为了说明“所有相”的虚幻不实.佛禅做出了很多比喻,如《维摩经》:“一切法生灭不住,

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相生。”禅师语录中。梦幻之喻更是随处可见。如牛头法融禅师之“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赵州从谂禅师之“梦幻空华,徒劳把捉”。可以说,佛禅的梦幻之喻与苏轼的更为相似.均是从整体上否定现实的虚幻不实。

《木兰花令》之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二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用电光来比喻人生虚幻。

《点绛唇》之“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

,”有年年雁.

用空花来比喻世事无常。另外.在其诗文中,还有“泡影”、“浮云聚沤”、“露电”等佛禅式比喻,如《六观堂老人草

书》:

“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幻影殊。”

可见苏轼的人生空幻感的确较多地受到了佛禅的影响。可以说,只有到了苏轼手中,词中才第一次出现了这么深广、这么沉重的人生感悟,给人的心灵撞击也绝非之前的恋情之梦可比。

苏轼承认人生的虚幻不实.目的不是为了否定现实人生,而是为了追求达观,这在他的文章中有很清楚地表露:

洞庭春色赋

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限。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

酒隐赋

世事悠悠,浮云聚沤…--眇万事于一瞬,孰能兼忘而独游?爰有达人。泛观天地。不择山林,而能避世。引壶觞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

鱼枕冠颂

我观此幻身,已作露电观……若见冠非冠,即知我非我。五浊烦恼中.清净常欢喜。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当他悟得世事如“泡幻”、“浮云聚沤”之后,不是否定现世人生,走向避世,而是要做个“达人”,拥有“达观”之心,从而“寄逸想于人寰”、“不择山林,而能避世。引壶筋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清净常欢喜”,

心态平静超然地面对人生世事;其次,由于认识到了“富贵功名一幻耳”,所以放弃了对功名富贵的执著,心头的重负解除了,人一下子变得自信、轻松起来,这时词人登台远望,不是捶胸顿足、拍栏长叹,而是那样的胸怀畅然:“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平日里随便走走,便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适意,眼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