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教育学
一、概念界定
区域的基本含义是指地理学上的空间概念,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按自然地理特征而划分的地域单元,该地域单元在内部构成上总是具有均质性。
与“区域”有关的含义都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区域是按照同质性和内聚性,或按照某类特征来划分的;二是“区域”和“地区”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三是区域发展所体现的是一种差异性;四是区域分析是一种空间分析。
与区域教育研究直接相关的划分概念是“文化区”。
“文化区”是指根据“文化型式”)的不同而区分的地域。同一文化区的不同地方尽管还会存在其他一些差异,但却具有大量共同的文化特质。一般来讲,文化区内部都有文化高峰,即文化特征最丰富的地方,强度较大的文化是那种文化特征清楚、制度和关系明确的文化。一种文化的高峰是该文化区内的中心,这个中心向四周释放影响,一直达到该区的边缘,而强度也逐步减弱。文化的强度可以通过计算社会群体中离散的文化要素的数目来测定,要素数量越多,强度越高;反之,则强度越低。
1、区域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发展的,按空间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国际教育、国民教育和区域教育三个层次。 国际教育是在世界教育资源的范围内,由各个国家分别实施和控制的教育。
国民教育是以一国的领土为界,一个主权国家对本国国民实施的教育。
区域教育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之内,各个区域在国家教育制度约束和中央政府干预之下对本区域实施的教育,或者是一定区域范围之内所形成的有着某种共同特征的教育。
在国民教育研究中,区域教育是一个个的质点。国民教育具有国家层面的教育利益和发展规律,并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发展。
区域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利益,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区域政府的特殊影响及其对上级政府的对策行为,有着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区域教育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区域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通过各个区域的教育发展来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同时,把国民教育视为区域教育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调动区域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作为教育制度化的一个代表,学校直接标志着教育发展的规范程度和水平。因此,学校的设立和分布状况,就可以成为评价特定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参照物,并且也是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比较的一项指标。
但当学校教育在制度的保障下推广于国家范围的时候,对教育区域分化所进行的研究就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活动之形式上的设施(如学校的设置),而更要关注这种制度形式在该地区被推广时所受到的限制或影响。 区域教育的特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梯度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明显不同的特点和模式,区域经济迅速形成和发展。受其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比如教育的结构和发展的规模、效益等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差异分析是研究不同区域教育发展状况的核心。
各区域内部的教育发展也会存在差异。
因此“区域教育”研究在最初的区域划分上,就只能预先假定某些或某类特征较有可能显示和区分不同区域的教育发展,从而据以划分出一些研究领域。因此,区域教育研究就是以一定空间的区域教育为对象的研究。 目前,“区域教育”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一些因素的考虑:
一是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因素;二是学校网络覆盖范围的因素;三是地方政府对教育管理权限的因素; 四是东、中、西部的传统因素;
区域教育:以不同区域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为依据的、以一定行政区划为空间范围的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教育。 区域教育存在两大矛盾运动。
一是区域内部的发展间题,即区域内教育与其它社会部门,如经济、政治等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内部矛盾运动可能推动区域内教育发展走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
二是区域外部矛盾运动。包括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国民教育与区域教育之间的对立统一。外部矛盾运动的可能导致区域教育差异化发展。
区域教育发展可以体现在时间、空间及区际三种维度。
✓在时间维度上,区域教育发展主要表现为区域教育规模或量的增长,这种增长是教育线性累积的过程;
✓在空间维度上,区域教育发展主要体现为教育结构、教育功能质的提升,这种提升是中观教育结构与功能的空间优化过程;
✓在变革动力的推动下,区域教育空间结构与功能不断衍化直至推动微观革新,形成有效的区域改革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产生漂移,从而在区域间形成吸引与辐射的交互作用。
二、区域教育研究的特征
1、整体性
从研究对象来说,区域教育研究是将某个区域的教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并研究与之相关的要素。当今社会科
学已形成庞大的学科系统,各学科都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但是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科学)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疏离。当整体性问题被分解成单学科后,其性质很可能已经发生转变,已经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的问题了。所以我们要把区域教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2、综合性
由区域教育研究的整体性决定了区域教育研究是要从区域出发,全面把握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社会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的教育研究。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社会各种因素有密切关系。 3、针对性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与区域中各相关因素的互动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区域教育研究具有现场性,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产生新的理论。
4、差异性
教育区域划分的前提就是差异性,而区域教育研究就是要从区域的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区域教育研究不强调普适性而强调差异性。
5、原创性
由于研究对象及研究过程的独特性和相对独立性,难以直接套用现成的教育理论,区域教育研究往往具有原创性。
6、适度超前性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而且还应当作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区域教育研究不能只是追溯过去和描述未来,还需要规划未来,为教育及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三、区域教育研究的方法1、田野研究。2、比较研究3、跨学科研究。
四、区域教育研究的意义
1、我国较大的区域教育差异迫切需要开展区域教育研究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各地经济、文化、地理、社会乃至民生极不平衡。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区域人才资源,也越来越依靠区域教育。我国的教育发展规划一直强调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大而空的同一的教育理论不能适应千差万别的地区教育发展的要求。怎样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区域教育中的问题,寻求本土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研究的大趋势。
2、区域教育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需要加强区域教育研究
受过去大一统、一刀切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理论界比较重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的学科研究,如教育哲学等,而区域教育研究的开展则比较迟缓。直到20世纪80年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方政府发展区域教育的积极性,区域教育的实践刺激了区域教育研究的出现。
3、区域教育研究凸显教育研究的价值。
许多学者对以往的教育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甚至怀疑构建的教育学能不能称其为科学的,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学者指出如果教育学不再徘徊于教育学的废墟,而是走向事情本身,关注教育理论的真正发展,接受更多的现代知识训练,以经验研究但不要误以为一般的教育调查就是经验研究¡代替单纯的抽象思辨和现象直观,以教育事实代替教育文献,定会为教育理解提供富有解释力的理论图式¡
我国教育学的落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缺少对区域教育的深度研究,区域教育知识相对贫乏所致。
第二讲
材料分析:
明朝先定都南京,明成祖后迁都北京,但仍保留南京的¡°留都¡±地位,因此,明代的国学教育包括北京和南京两部分,而北京和南京也同时成为明代重要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
在教育制度方面,明朝进行科举考试改革,设翰林院,在中央设国子监。在地方教育方面,在地方教育方面,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年(1359年)下令全国各地设立儒学,定府学学生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开始将地方儒学教育纳入规范发展的轨道。儒学之外,洪武八年朱元璋还命令各地设立社学,每50家设1所。为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明朝在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等,建设了周密、健全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由于按照行政区划来设立学校的政策得到了很好执行,明朝地方学校的设置数量较以往大大增加,各地学校的覆盖率也有更大的提高。除广西、云南、贵州外,明代其他政区学校的覆盖率都在90%以上。这表明,除少数偏远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正规学校的发展已经趋于均衡。
正规学校的分布并不能完全说明各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下表,根据《明儒学案》、《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国书院辞典》等文献,统计明朝的书院数、学者数和进士数,可以对各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差异极大。
问题:(1)根据明朝的历史,统一的中央集权对区域教育发展可能有什么样的积极作用?(2)根据上述表格所显示的信息,分析各地区在书院数、学者数、进士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区域教育发展主要有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分别是如何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