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进展【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49-01后纵韧带骨化(opll)系脊椎后纵韧带的进行性增生性骨化,从而形成由前向后、向后外或向外侧伸展的占位性病变,突入椎管腔、椎间孔,挤压硬膜囊,造成对脊髓、脊神经根和脊髓前动脉的压迫,从而产生严重脊髓损害和神经根刺激症状,以颈椎部位多见。
本文对颈椎opll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的主要原因是骨化组织下方的非骨化韧带组织肥厚,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灶向椎管内横向和纵向生长,使椎管容积变小,直接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甚至阻断脊髓前动脉[1]。
也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与骨代谢、遗传、创伤等有关[2]。
1 与骨代谢的关系柴本甫[3]教授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条件下有成骨作用,同样在骨化性疾病中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
miyamoto等[4]向韧带中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发现可在韧带中诱导成骨,说明韧带中有bmp的靶细胞.。
ikeda[5]发现颈椎opll患者的血浆生长激素相关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生长激素相关蛋白可反映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的数量,提示颈椎opll患者的生长激素受体数量较大。
2 遗传因素 hayashi[6]等从家谱的角度对颈椎opll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提示颈椎opll遗传可能具有常染色体的隐性特征。
3 创伤因素fujimura[7]在研究轻微创伤对颈椎opll外科疗效的影响后指出,单纯创伤可引起颈椎opll患者出现脊髓病。
但目前创伤因素在颈椎opll发病中的作用还存在争议。
颈椎opll是一种难治的疾病,此疾患常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其发病呈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其发病及进展的因素很难自行消失,迄今为止,颈椎opll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为综合因素及局部因素共同所致。
临床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部位解剖、影像表现、影像学分型及识别要点
临床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部位解剖、影像表现、影像学分型及识别要点基本概念后纵韧带骨化症是后纵韧带异位骨化所导致的病理过程,可见于颈椎、胸椎和腰椎,但后两者发病率较低,且椎管腔相对较大,临床更关注颈段OPLL。
OPLL好发于C3—C5节段。
由于OPLL引起的临床症状与颈椎病非常相似,同时超过半数的OPLL患者合并椎间盘突出,容易被漏诊或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二者临床治疗手段差异很大。
后纵韧带解剖后纵韧带紧贴椎体后面,细而坚韧,由大量胶原纤维构成,上至枕骨大孔前缘,下至骶椎上部,起到限制脊柱过度前屈作用。
后纵韧带的纤维可分为深浅两层,深层纤维仅附着于相邻两椎体的边缘,浅层纤维则可跨越多个椎体。
影像表现薄层CT(骨窗)对OPLL诊断的准确性为100%,侧位X线片为83%,常规MR平扫的准确性低于50%,诊断OPLL首选薄层CT扫描。
CT表现:在矢状位上主要表现为椎体后部线形或新月形骨样高密度影,其内存在稍低密度的松质骨区,病灶与邻近椎体后缘之间常可见透亮缝隙影;轴位上呈结节状、山丘状、蘑菇状等形状的高密度影,无特征性。
MR表现:矢状位上椎体后部新月形或梭形低信号影,典型者在T2WI序列上可见以低信号为主的病灶内间杂多发斑点状高信号影。
影像学分型连续型:连续跨越多个椎体节段及椎间隙。
节段型:单一椎体后方的节段性骨化。
混合型:连续型与节段型同时存在。
局限型:局限于椎间盘水平的骨化。
节段型:病灶不连续,位于C2~C6椎体后方,T2WI上呈混杂信号,整体以低信号为主(红箭头)。
局限型:在病理状态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后纵韧带在相邻椎体的附着位置,注意椎体骨质增生常见的位置,颈6椎体后下缘有个小尖角凸起(白箭头),很可能是OPLL的早期形态。
混合型:C2~C4水平为连续型(红箭头),C5、C6水平为节段型(绿箭头),注意C2椎体后缘与钙化的后纵韧带之间的空隙(黄箭)以及后纵韧带内低密度的松质骨区(蓝箭)。
C2-C7水平混合型OPLL,其中C5、C6、C7水平的后纵韧带呈节段型钙化(绿箭),但相应水平的后方还可见到一条带状钙化影(蓝箭),并与前方钙化的后纵韧带之间形成间隙(黄箭所指),于红虚线水平做切面(轴位图)可以更清楚看到这个间隙。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
来源:HW ZHAO jxradiology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指椎管内的后纵韧带被钙化组织替代,从而诱发椎管内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1960年日本学者Tsuki moto首先报道在尸检中发现1例OPLL所致的脊髓受压病变。
OPLL是目前东亚人种中导致脊髓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
后纵韧带骨化症中颈椎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胸椎和腰椎。
脊柱OPLL类型根据侧位片所示分为4类:
①连续型(continuous):连续骨化≥2个椎节;
②节段型(segmental):1个或多个分离并独立的椎体后缘OPLL;
③混合型(mixed):同时有连续型与节段型骨化物;
④局限型(localized):骨化物局限于椎间盘水平。
C4/C5/C6为颈椎OPLL易发节段。
许多学者提出以椎管狭窄率(上图)作为判断骨化程度的量化指标,但在狭窄率标准上无法统一。
不同学者提出40%~57%的不同量化标
准,Matsunaga等把这一指标(椎管狭窄率)提高至60%,认为在排除动态因素的条件下,椎管狭窄率>60%可发生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全椎板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效果比较薛营杰;赵斌;路坦;李爱国;董玉珍【摘要】目的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因多节段颈椎OPLL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对照组(n=30)和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观察组(n=36).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时颈背部的轴性疼.影像学检查观测2组患者的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活动度(ROM)、颈椎矢状平衡指数(C2-7 SVA),并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JOA、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CCI、C2~7 SVA、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CI低于术前,观察组患者CCI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ROM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ROM丢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2组患者C2~7SVA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C2~7S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C2~7SVA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24个月,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6.7%),脑脊液漏3例(10.0%),轴性症状6例(20.0%),第5颈神经根麻痹7例(23.3%),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0%(18/30);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例(8.3%),脑脊液漏3例(8.3%),轴性症状1例(2.8%),第5颈神经根麻痹2例(5.6%),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9/36);观察组患者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 =5.119、4.391、0.829,P <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 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恢复效果,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维持颈椎曲度及颈椎矢状位平衡方面不如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但椎管成形术术后保留颈椎活动度更大,且轴性症状、第5颈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低.【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6)007【总页数】5页(P649-653)【关键词】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椎管成形术;椎板切除术【作者】薛营杰;赵斌;路坦;李爱国;董玉珍【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二科河南省神经修复重点实验室,河南卫辉45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多种因素导致的异位骨化疾病,可对脊髓造成很大的慢性压力,使脊髓受压和神经系统退化,导致步态或平衡改变、精细运动控制丧失及上肢虚弱、麻木或感觉异常。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论文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致病因素。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原因;进展【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49-01后纵韧带骨化(opll)系脊椎后纵韧带的进行性增生性骨化,从而形成由前向后、向后外或向外侧伸展的占位性病变,突入椎管腔、椎间孔,挤压硬膜囊,造成对脊髓、脊神经根和脊髓前动脉的压迫,从而产生严重脊髓损害和神经根刺激症状,以颈椎部位多见。
本文对颈椎opll发病原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的主要原因是骨化组织下方的非骨化韧带组织肥厚,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灶向椎管内横向和纵向生长,使椎管容积变小,直接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甚至阻断脊髓前动脉[1]。
也有学者认为颈椎opll与骨代谢、遗传、创伤等有关[2]。
1 与骨代谢的关系柴本甫[3]教授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条件下有成骨作用,同样在骨化性疾病中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
miyamoto等[4]向韧带中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发现可在韧带中诱导成骨,说明韧带中有bmp的靶细胞.。
ikeda[5]发现颈椎opll患者的血浆生长激素相关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生长激素相关蛋白可反映组织中生长激素受体的数量,提示颈椎opll患者的生长激素受体数量较大。
2 遗传因素 hayashi[6]等从家谱的角度对颈椎opll的遗传特征进行了研究,提示颈椎opll遗传可能具有常染色体的隐性特征。
3 创伤因素fujimura[7]在研究轻微创伤对颈椎opll外科疗效的影响后指出,单纯创伤可引起颈椎opll患者出现脊髓病。
但目前创伤因素在颈椎opll发病中的作用还存在争议。
颈椎opll是一种难治的疾病,此疾患常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其发病呈进行性加重的过程,在不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其发病及进展的因素很难自行消失,迄今为止,颈椎opll的发病原因尚未清楚,为综合因素及局部因素共同所致。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2
颈髓肿瘤:可见各个年龄组,颈段硬膜下脊髓外肿 瘤的特点:慢性进行性的双侧上下肢瘫痪,亦可伴 有手部及躯干部疼痛。大多是转移瘤,伴有剧烈的 颈部疼痛,在X线片及CT均显示骨质破坏。
3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40岁左右突然发病, 病情进展且迅速,以肌无力为主要症状,呈 进展性,一般无感觉障碍,肌萎缩以手内肌 明显,并由远端向近端发展出现肩部和颈部 肌肉萎缩。
3
手术方式的选择?
8.推荐阅读
讨论要点
阅读 文献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谢谢聆听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关键词
病例分析
1
2
诊断
依据
2
主要症状: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上肢疼痛或四肢 无力、麻木、运动不灵活,手不能做精细动作,步 态不稳 阳性体征:查体可发现躯干和四肢感觉及运动功能 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3
4
X 线片:颈椎椎体后缘异常的高密度条状骨化影。 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和范围,分为连续型、分节型、 混合型、局限型 MRI:骨化的后纵韧带呈低信号,可见硬脊膜 外脂肪减少及硬脊膜受压。诊断不及 CT ,但 可反映脊髓受压后的信号变化。
关键词
5.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
处理 方案
保守 治疗
持续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制动、口服 消炎止痛药物、活血化瘀中药、局部外用药、 理疗。颈椎间歇性牵引与推拿,慎用!
适应 症
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 息能缓解以及年龄较大有器质性 疾病不宜手术治疗的患者。
治疗措施
手术 治疗
手术指征:症状严重。椎管管径小于12mm;进行性加重,保守治疗无效;影 像学较重,颈椎管极度狭窄,轻微外伤可能有损伤(预防性手术) 适用于节段型或短节段连续型OPLL。一般对于骨化早超过3个 节段以上,厚度大于5mm这,不宜采用前路手术。 适用于混合型OPLL伴有巨大椎间盘突出或显著增厚的局限性 骨化块者,以最大限度解除脊髓压迫。先后路,后前路。
后纵韧带骨化症ppt课件
OPL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概述
1、OPLL指因脊柱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 从而压迫脊髓和(或)神经根,产生肢体的 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 疾患。
2、组织学改变:后纵韧带的异常增厚及骨 组织的形成。
OPLL多伴有黄韧带的肥厚,造成脊髓 的前后受压,导致四肢瘫,上肢远远严 重于下肢。
OPLL发生时,既沿纵轴生长,同时水平扩大 ----椎管内占位。
在不同区域,骨化进程不同,可分为成熟性 和未成熟型----连续干感觉 运动障碍
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四肢病理反射
临床表现
后纵韧带骨化灶生长→脊髓前方受压, 主要是骨化块的增厚。
脊髓受压后移,还受到两侧齿状韧带的 牵拉。
3、影像学改变:沿椎体及椎间隙后方分布 的条索状高密度区。
4、颈椎最为多见。50-60岁年龄组发生率 最高。
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仅为放射线所见, 称为“哑型OPLL”。
只有当构成脊髓或神经根的病损,产生 相应的症状或体征时,才称为”OPLL症”。
病理
后纵韧带分为深浅2层,浅层连续分布3-4个 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2个椎体之间。
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与非遗传因素
对于 ( L ) L的发生、 P 发展具有非 常重要意义 , 且两者可 能 互相调节[ 1 。骨形成 和骨 吸收过程受 多种激素 、 生长 因
出现了潜在 的骨层 (P ) L L 。然而 , n 等 研究认为骨化发 (o g 生于后纵韧带浅层 , 其下为肥厚的韧带组织, 两者之 间的骨 化前沿不断增生、 钙化 、 成骨 , 并伴有 问充质细胞 的增殖 、 迁 移 。E s i ptn 研究发现, eE 有一种后纵韧带较长 时间处 于钙 化阶段而不能完成骨化 , 称之为演化 型 O L , P L 表现为后纵 韧带肥厚 , 可伴或不伴后纵韧带 内点状或斑片状钙化 , 可 并
根据矢状位上后 纵韧带 骨化灶 的形态 和范 围 , 一般 将 O L P I分为连续型、 节段型 、 节型和混合 型等 4种类 结 型[ 。E s i[建议增加演化 型作 为第 5 3 ] pt n e 4 种分 型 。根据 横断面上 骨化 灶 的形 态 , 可将 O L P L分 为 平板 型 、 蕈伞
关 键词 后 纵 韧 带骨 化 ; 遗 传 因素 ; 因 非 病
E ):0 3 6 /.sn 1 7 —0 3 2 1 . 1 0 5 K I 1 . 9 9 jis . 6 37 8 . 0 1 0 . 0
后纵韧带骨化 症 ( P ) O I 是后纵 韧带 异位骨 化形 成 L 后压迫脊髓或神 经根而 出现 的脊髓损 害及 神经根刺激症 状, 多发于颈椎 , 胸椎较少 , 鲜见于腰椎 。流行病学调查显 示 , 本人颈椎 ( L 日 ) L的发病率较高 ,0岁以上人群 的发 P 5 病率为32 . X44 1, [ 而韩国人的发病率仅为06 ] 目 ] .0 。
和发 病机 制 尚 未明确 , 遗传 因素 与非 遗传 因素 占有 重要 作 用 。大量研 究提 示 , 素 与 生长 因子 、 械 刺 激 、 激 机 脊 椎 运 动 力学 等 非遗传 因素异 常 可 能与 O L 生相 关 。该 文就 非 遗传 因素与 O L 关 系作 一 综述 。 P I发 P I的
术中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术中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研究術中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前路手术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因OPLL进行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患者7例及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CF)患者9例,术中应用CT在完成病灶切除后对手术区域进行即时复查,评估骨化病灶切除效果并指导手术。
统计术中CT对OPLL 前路手术进程及手术结果的影响;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MRI。
结果:本组病例中采用单间隙ACDF手术7例,ACCF 手术9例;术中CT检查发现,存在骨化病灶残留8例,主要残留区域为椎间隙上缘以及骨化病灶椎体两侧;术中CT扫描次数1~3次,平均(1.7±0.8)次;术前JOA评分(9.6±1.5)分,术后6个月为(12.9±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MRI示椎管减压充分,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1.5%±6.2%)。
结论:在OPLL术中引入CT技术,可对手术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修正,降低了因骨化病灶切除不完全导致脊髓压迫未能解除而产生残留症状的手术风险,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
頸椎前路手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1],相较于后路间接减压手术,目前多数学者的观点为前路手术可以通过切除病灶进行椎管的直接减压,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远期临床疗效好[2-5];但由于颈椎前路手术的解剖特点,手术难度与风险相对较高,操作视野相对较小较深,尤其是后纵韧带骨化范围大小及形态差异大,且骨化病灶多位于椎体后缘,部分学者提出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等前路手术有时很难完全切除骨化块,从而导致减压不充分和术后骨化进展[2,6],因此在术中明确手术减压效果及骨化物切除情况显得尤为关键。
后路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
后路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陈德纯;陈宇;陈德玉【摘要】目的:观察后路减压手术治疗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2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收治的72例OP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椎板成型术、45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
根据OPLL骨化最高点相对于K线的位置,分为K线阳性组(标准侧位片K线阳性,39例)和过伸位K线阳性组(标准侧位片K线阴性但过伸位侧位片K线阳性,33例)。
记录术前和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恢复率。
结果术后1年,K线阳性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1.3±2.9)分提高到(14.2±3.0)分(P<0.05),过伸位K线阳性组JOA评分由术前的(10.5±1.8)分提高到(13.3±2.7)分(P<0.05),但术前、术后JO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线阳性组和过伸位K 线阳性组恢复率分别为(51±22)%和(44±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过伸位K线阳性颈椎OPLL患者施行后路手术可以获得与K线阳性患者相当的临床疗效。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osterior surgery for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 with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lateral X-ray film. Methods Seventy-two patients with cervical OPLL underwent posterior laminoplasty (27 patients) or laminectomy (45 cases) in Changzheng Hospital of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05 to January 2012, and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relation of K-line and the range of OPLL,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2 groups, K-line positive group (OPLL not beyond K-line, 39 cases) andgroup of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radiograph (OPLL beyond K-line in normal lateral X-ray film but not beyond K-line in extension lateral film, 33 cases).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s before surgery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were recorded,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verage of JOA score in K-line positive group was improved from preoperative (11.3 ± 2.9) to (14.2 ± 3.0) at 1 year afte r operation (P<0.05), the average score in group of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radiograph was also improved from preoperative (10.5 ± 1.8) to (13.3 ± 2.7) at 1 year after operation (P <0.05); While the differences of preoperative, postoperative JOA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respectively (P >0.05). The mean improvement rate was (51 ± 22) % in K-line positive group and (44 ± 23) % in group of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radiograph, there i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 Cervical OPLL patients with K-line positive in extension X-ray film could achieve similar clinical outcome compared with K-line positive patients.【期刊名称】《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5页(P261-265)【关键词】颈椎;骨化,后纵韧带;减压术,外科;K线;后路手术【作者】陈德纯;陈宇;陈德玉【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R687.3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引起颈脊髓慢性压迫的主要病因之一,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手术率高,但手术入路的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颈推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
颈推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导读:颈推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1. OPLL术后不全瘫的原因及处理OPLL术后出现不全瘫的原因有减压不彻底或不均匀减压、减压节段错误、减压后脊髓再灌注损伤、术中操作直接损伤脊髓或破坏脊髓主要血供、术后血肿等。
一般有3种情况:一是术后即出现不全瘫或术前不全瘫平面上升;二是术后神经损害表现逐渐加重直至发生不全瘫或全瘫;三是术后没有发生不全瘫或术前不全瘫情况有好转,但在术后因某些诱发因素出现不全瘫。
无论行前路或后路手术,第一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目前,大多数医师认为,椎板切除后脊髓减压出现再灌注损伤是这种不全瘫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与手术减压操作时间、减压方法和甲基强的松龙应用与否及应用时机有关。
笔者的体会是:后路手术时尽量缩短减压操作时间,整块掀除椎板;前路手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具体的手术适应证为3个节段以下椎管狭窄率50%的节段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操作顺序为从尾端向头端进行,并从骨化轻的一侧逐渐向严重的一侧减压;术前行甲基强的松龙冲击 (30kg,加人等渗盐水100 ml在30 min 内快速静脉滴注,术中及术后甲基强的松龙维持((5.4mg·kg-1/h-1,23.5 h静脉维持滴注),可以显著减少OPLL术后不全瘫发生率。
术后早期即行高压氧治疗(术后4d以内)对已出现不全瘫的患者的神经康复有重要作用。
另外,对并发糖尿病的OPLL患者术前血糖控制水平也与不全瘫的发生率有一定关系,这与Kawaguchi等圈得出的结论相似。
第二种情况临床少见,本组的患者中无这种情况。
但Satomi等在1994年报告了4例OPLL 术后随访出现OPLL渐进性发展的患者。
OPLL渐进性发展可能是导致OPLL术后神经功能逐渐加重甚至发展至不全瘫或全瘫的一个重要原因。
2 OPLL术后颈肩痛的原因及处理颈肩痛患者均发生于OPLL后路减压术后,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神经根栓系、操作中神经根损伤、手术区水肿肌肉痉挛等。
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症状特点
·临床研究·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症状特点陈 振,孙 宇*,张凤山,张 立,潘胜发,刁垠泽,陈 欣,周非非,赵衍斌,张一龙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北京 100191【摘要】 目的 通过对家族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症状分析,揭示家族聚集性OPLL的临床症状特点与遗传模式。
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12月,通过询问OPLL患者的家族史筛选出6个明显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的OPLL家系。
对患者和其家系中每位成员进行颈椎X线、CT检查,观察是否有颈椎OPLL表现,同时询问是否存在OPLL相关症状。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53例,家族性OPLL发生率为24.5%(13/53);混合型∶连续型∶局灶型∶节段型=7∶4∶1∶1;患者年龄为(52.9±8.4)岁,发病年龄为(46.9±9.5)岁,最常累及节段为C3 ̄6。
以颈痛为首发症状者9例,以脊髓压迫为首发症状者4例。
统计全部症状的发生情况:上肢麻木疼痛10例,头晕头痛6例,颈肩痛5例,下肢麻木疼痛5例,胸腹束带感4例,踩棉花感3例,上肢肌力障碍3例,下肢肌力障碍2例,括约肌功能障碍2例。
统计每个分型的患者出现症状数占各自类型全部症状数(例数×9)的比例,混合型49.2%(31/63),连续型41.7%(15/36),局灶型22.2%(2/9),节段型11.1%(1/9)。
结论 家族性颈椎OPLL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特点与其影像学发生、发展、分型特点关系紧密。
局灶型、节段型患者占全体比例较小,平均年龄较小,出现症状的数目较少,症状程度较轻;混合型、连续型患者占全体比例较大,平均年龄较大,出现症状的数目较多,症状程度较重。
【关键词】 颈椎;骨化,后纵韧带;疾病遗传易感性【中图分类号】R 681.53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2957(2018)01-0027-04【DOI】 10.3969/j.issn.1672-2957.2018.01.006Clinical features of familial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CHEN Zhen,SUN Yu*,ZHANG Feng-shan,ZHANG Li,PAN Sheng-fa,DIAO Yin-ze,CHEN Xin,ZHOU Fei-fei,ZHAO Yan-bin,ZHANG Yi-long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Beijing 100191,China【A b stract】 O b jec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ymptoms of the familial 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to reveal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genetic patterns of family-aggregated OPLL. Met h ods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6,6 pedigrees with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OPLL were screened by the family history of the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OPLL. The patients and each member of their pedigrees were examined by roentgenograph and CT to observe whether there were cervical OPLL manifestations and whether there were OPLL related symptoms. Res u lts A total of 53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incidence of familial OPLL was 24.5%(13/53),7 cases of mixed type,4 of continuous type,1 of focal type and 1 of segmental type. The age of patients was 52.9±8.4 years old,and the age of onset was 46.9±9.5 years old. The most frequently involved segment was C3-6. The first symptom was neck pain in 9 cases and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in 4. All statistical symptoms included upper limb pain and numbness in 10 cases,dizziness or headache in 6,neck and shoulder pain in 5,lower limb pain and numbness in 5,chest and abdominal constriction in 4,stepping-cotton sensation in 3,upper limb muscle strength disorders in 3,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 disorder in 2 and sphincter dysfunction in 2. The precentage of symptoms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symptoms in each type of patients was mixed type 49.2%(31/63),continuous type 41.7%(15/36),focal type 22.2%(2/9),segmental type 11.1%(1/9). Concl u 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symptom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n imaging data in the familial cervical OPLL. Patients with focal or segmental type account for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total,with a small average age,less symptoms,and relatively mild symptoms. The propor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mixed or continuous type is larger,with older age and more and heavier symptoms.【Key Words】 Cervical vertebrae;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disease J Spinal Surg,2018,16(1):027-030作者简介:陈 振(1990—),硕士在读,医师;1185500478@qq.com*通信作者:孙 宇 sunyuor@vip.sina.com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以颈椎后纵韧带异常增殖并骨化为特点的病理现象,是导致颈脊髓疾病的常见原因,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重大威胁[1-3]。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PPT课件
3
颈椎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 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 骶骨。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 颈、腰椎为厚。在椎间盘平面以 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 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 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 隔。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 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 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 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
早期或轻度的OPLL的观察并不理想。
2019/11/12
.-
10
后纵韧带
骨化症X线
表现为椎
体后缘致
密骨化影。
骨化影边
缘光滑整
齐,长度、
厚度不一,
骨化影与
椎体间有
一线条状
透亮间隙。
2019/11/12
.-
11
根据OPLL在脊椎侧位X线片的形态特征分为4种类型:
①分节型(segmental type)骨化灶在每个椎体后面,呈单节型, 上下不连接,骨化片和椎体间有间隙。
2019/11/12
.-
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
5. 椎间盘退变 由于椎间盘退变后椎体间失稳,牵拉附着于椎体上的纤维环或周围韧带,引
起骨膜下出血,血肿渗入后纵韧带下钙化或骨化则形成OPLL。
6. 机械刺激 颈椎的前屈、后伸及侧屈活动及髓核组织的突出直接导致患者颈椎间盘应力
分布异常、后纵韧带张力增高,这种对于后纵韧带的机械刺激直接促进后纵韧带 骨化进程的加快。
2019/11/12
.-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X线影像学诊断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X线平片常规拍脊椎侧位X 线平片。
有学者报道常规颈椎X线平片诊断颈椎OPLL的检出 率为68%,其中上颈椎阳性率100%,下颈椎由于肩部阴影 重叠,阳性率低。多数学者认为脊椎侧位平片或矢状位断 层片可作为初次筛选手段而简单、经济,但X线平片对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诊疗进展
toclinicaloutcome[J].IntJCancer,1999,84(3):309-314.[20]TSUJITANIS,OKAA,KONDOA,etal.Infiltrationofdendriticcellintoregionallymphnodesingastriccancer[J].JCancer,1995,75(Suppl):1478-1483.[21]龚西騟,孟刚.大肠癌区域性淋巴结中s-100+细胞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3,12(2):86-88.[22]POINDEXTERNJ,SAHINA,HUNTKK,etal.Analysisofdendriticcellsintumor-freeandtumor-containingsentinellymphnodesfrompatientswithbreastcancer[J].BreastCancerRes,2004,6(4):R408-R415.[23]KOHRTHE,NOURIN,NOWELSK,etal.Profileofimmunecellsinaxillarylymphnodespredictsdisease-freesurvivalinbreastcancer[J].PLoSMed,2005,2(9):e284.[24]赵增仁,李勇,杨进强,等.胃癌及区域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CD83、CD80、CD86的表达与临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4):376-377.[25]冯勤梅,李莉.树突状细胞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1):862-863.[26]黎剑,詹文华,蔡世荣,等.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状态下前哨与非前哨淋巴结免疫细胞的改变[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1):7-8.[27]LAROCCAG,ANZALONER,CORRAOS,etal.CD1adown-regulationinprimaryinvasiveductalbreastcarcinomamaypre-dictregionallymphnodeinvasionandpatientoutcome[J].Histo-pathology,2008,52(2):203-212.(收稿日期:2009-12-17 编辑:祝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诊疗进展杨升1,李树广21河北省隆化县医院(068150);2河北省隆化县碱房乡卫生院(06815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fthecervicalspine,OPLL)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颈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析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指征及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取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3例,均采取后路手术治疗后观察其临床并发症情况,分析并发症的临床特征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及时治疗。
结果:经后路手术治疗后,临床并发颈5神经根麻痹患者4例,轻度颈肩轴性痛3例,5例前神经症状较重、术后出现不全瘫,颈部血肿2例,脑脊液漏2例,无颈部感染。
结论: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类型较多,临床通过针对性观察临床症状,而后准确评估患者并发症类型并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
关键词:后路手术;颈椎后韧带骨化症;并发症;护理为了手术安全及操作简便,临床上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常采取后路手术,从而达到后方直接减压、扩大颈椎管,前方脊髓漂移,间接解除压迫治疗的目的[1]。
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多节段颈椎OPLL患者多数脊髓压迫较重,极易出现并发症[2]。
选取我院采用后路手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对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并给予相应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23例颈椎OPLL患者,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9.6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18个月。
临床表现:神经损害症状进行性加重,其中有行走不稳、四肢麻木无力、腹部束带感、大小便功能障碍等;Hoffman征阳性、踝阵挛、髌阵挛阳性、Babinski征阳性。
术前神经功能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系统评估,平均(6.3±0.9)分。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影像学表现的临床研究
岁 , 中3 4 其 0~ 0岁 5例 ,1~ 0岁 1 4 5 9例 , 5 ~6 1 0岁 1 例 , 0岁 3例。病程 2个 1 >6
稠密 的污 白隆起再 合并粗 大 的镶嵌 或点 状血管 , 碘试 验碉 性呈芥 末 黄者 , 则多 为 CN]或原位癌 。本组 8 0例接受 阴道镜 I l I 0 检患者 中, 图像 改变者 7 3例 (7 8 % ) 8 9 、5 , 其中 单 纯 醋 酸 白色 上 皮 5 例 ( 1 2 9.
(/ ) 结论 : 55 。 电子 阴道 镜 检 查 技 术 诊 断
病 变严重部位行多点活检 , 进行 组织学检
查。
结 果
宫颈疾病 结果准确可靠 , 有一 定的应 用价 值, 尤其对 CN的 早期诊 断 、 I 早期 治疗 及 降低 宫颈癌 的发 生率有重要 价值 。
关 键 词 阴 道 镜
官颈 癌
官 颈 疾 病 癌 前 病 变
阴道镜 下图象综合分析 : 单纯醋 酸 白
色上皮 表现为 短暂模 糊且 呈透 明状 较薄
上皮者 , 一般为炎症 。如表现 为持久稠 密 的污 白隆起 者 , 则多是 CN病变 。如持久 I
颈癌 的早期 诊断 率 , 降低 了假 阴性率 , 补
充 了细胞学检查 的不足 , 为宫颈癌早期发 现、 早期治疗赢得 了宝贵 的时 间。
资 料 与 方 法
一
般资料 : 院 2 0 我 0 7年 1~1 2月妇
颈 椎后 纵 韧 带骨 化 症 ( P L 影 像 学 表现 的 临床 研 究 OL)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外科治疗方式
C lg H ah n nvri Si c &Tcn l y ua bL 403 ,C ia ol ef uzogU i sy f c ne ehoo ,W hn e o e to e g Hue 30 0 h . n
I b tat A s c Obet eT a a k d o e t e e o ri los ct no s r ro g u i li me t r l jc v oe l t 3 i s f pr i t di c v a s f a o f ot o n i d a l a n i v u e n o av m h n e c i i i p e l t n g i
(OPLL )a da s s ee e t. e h ds6 e vc l n se s h f cs M t o 4c r ia t OPLL ain s owee仃e tdw i o tro p n— o m io lsy p t t e wh r ae t p se ro e do ra n p at , h i l
Ln Y n , h e to h n舱 ni ,e a. e a t e t fo t p e i ,T nf H s i l f l t o gi dc l i a g Z u W n ,C e a j n t 1 D p r n o r o a d s og opt f i e T nj Me i a m h c i aA ad i a
合 减压手 术 治疗 ,统计 术前术 后 J A 评分 并计 算神经 功能 改善 率 ,评 估疗 效 。结果 后路 手术 4 O 4例 ,术前 J A O
评 分 7 1 , 均 9  ̄ .分 ,术后 1 J A评 分 1~ 6分 , 均 1. 1 ~ 2分 平 .1 2 3 年 O 0l 平 3  ̄ . , 经功 能改 善率 1. 8 . 6 5分 神 6 %- 75 7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研究进展黄润之;张海龙【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16)005【总页数】6页(P316-321)【关键词】颈椎;骨化,后纵韧带;手术治疗;综述文献【作者】黄润之;张海龙【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脊柱外科,上海 200065;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上海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531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多因素迟发性疾病,进展缓慢,不可逆转,常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病变,以多种脊柱韧带骨化为特征。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为颈部后纵韧带中的异位骨化,因其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病因复杂。
由于OPLL具有不可逆性,及时治疗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手术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OPLL的术式包括颈前路、颈后路、前后联合入路及微创等。
本文就近年来相关文献中颈椎OPLL手术治疗术式作如下综述。
1 前路手术由于骨化灶位于椎管前壁,颈前路手术可直接切除骨化物,解除其对脊髓、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且可通过术中撑开椎间高度重建颈椎生理曲度,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生物力学环境。
同时通过植骨融合、内固定等方法重建脊柱部分功能和稳定性。
整体上,前路手术适用于骨化灶位置在C2以下,骨化灶最大长度< 3个节段(节段型),椎管有效矢状径≥5 mm[1-2]的OPLL。
目前临床常见前路术式有前路骨化灶切除术、前路骨化灶漂浮术,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CAF)等。
1.1 前路骨化灶切除术前路骨化灶切除术即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ACCF),以骨化灶为中心,切除2 ~3个椎间盘,再用咬骨钳将骨化灶游离并切除,对于骨化灶局限、体积较小的患者疗效较好。
Sarkar等[3]对352例(243例脊髓型颈椎病及109例颈椎OPLL)接受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的患者进行10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神经功能维持率为75%,且老年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远期神经功能维持不及年轻患者。
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74虫垦塞旦医型垫!Q生!旦筮!!鲞筮!!翅£塾!塑塑!』螋!堕型堡型壁熊丛鲤i垡堡垒竖:垫!Q:!!!:i!:丛!:!鱼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李宏九李志伟曹海云周献伟张晓辉【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 PL L)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加例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8个月~3年,平均20个月。
按J O A疗效评定标准,平均改善率为70%,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l例。
未发生椎动脉或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后路减压侧决螺钉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能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
避免全椎板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抬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减压术;内固定后路减压手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 PLL)的有效术式,然而其破坏性较大,并发症较多。
近年来随着侧块螺钉的应用,明显减少了单纯后路减压的诸多弊端,提高了手术疗效。
自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我院采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治疗O PL L20例,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37~65岁,平均52岁。
病程3个月一4年,平均20个月。
累计3个节段10例,4个节段7例,5个节段3例。
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及躯干的感觉减退,双手握力下降.双下肢行走不稳,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
1.2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C T及M R I,根据影像学表现,确定O PLL的类型、形状、纵向及横向生长范围,并测量椎管前后径及骨化灶厚度。
1.3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俯卧位,保持头高脚低。
后正中切口,骨膜下剥离椎旁肌肉,显露至两侧关节突外缘,根据脊髓受压的节段进行全椎板切除减压。
采用M ager l方法,即螺钉的进入点位于侧块中心内上侧2眦,,钉的走行方向约向外侧倾斜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概述简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ossification of cervical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1983年,key首先报道了脊柱韧带骨化现象,并称之为“韧带骨化性脊柱炎”。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唐先业颈部脊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的现象。
此病不一定都有症状,多见于东亚各国。
日本首先报道。
多见于颈椎,常与特发性弥散性骨肥厚症、强直性脊椎炎和颈椎病同时出现。
病因不明。
骨化韧带突向椎管,可产生脊髓损害症状,与脊髓型颈椎病难以区别,多在40岁以上男性发病。
诊断靠侧位X射线检查,可见椎体正后方有片状或条索状韧带骨性致密现象,脊髓造影、CT及磁共振更有帮助。
一般脊髓受压症状明显者需要及时解除压迫,脊髓造影骨化部位明显梗阻时适于进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型减压。
梗阻在椎间盘水平,适于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及椎间植骨融合术。
诊断根据上述神经学检查,结合x线、ct、mri等影像学所见,常可作出明确诊断。
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1)、后纵韧带骨化并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出现,许多x线普查发现的后纵韧带骨化十分严重,但其本人还可以正常生活而无明显的症状。
同样,在某些广泛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中,并不是每个平面都产生压迫症状的,必要时可采用神经诱发电位和肌电图来确定受累及的神经范围及平面;(2)、除了后纵韧带骨化之外,骨化灶还可以发生在黄韧带,这两组韧带的同时骨化就会严重影响椎管的大小,产生明显的脊髓压迫症,若同时累及到胸、腰椎,则病情将更为复杂多变。
2治疗措施概述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手术治疗。
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后能得到缓解者,以及年龄较大有器质性疾病者,均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常用的有持续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固定、理疗和药物治疗等。
由于后纵韧带的骨化块既可以对脊髓产生直接接续的压迫,又可以在颈部活动时对脊髓产生磨擦,采用保守疗法将颈部固定后可以消除擦引起的刺激,取得的疗效往往较预期的为好。
对于颈椎的间歇性牵引法与推拿疗法,有引起症状加重的报道,应慎重选用。
药物疗法除注射消炎止痛、神经营养药物之外,近来有神经生长因子运用于临床,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应首先采取保守治疗,若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疗法仍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1)症状严重,骨化明显,椎管矢状径小12mm以下;(2)症状和体征进行性加重,保守治疗无效者;(3)影像上骨化灶十分明显,此时颈椎管已极度狭窄,轻微外伤即可引起脊髓损伤,有人主张积极手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可选择前路和后路两种途径实施,目的是解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扩大椎管。
颈前路手术适应征(1)颈3以下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骨化灶厚度小于5mm,椎管狭窄率小于45%,前路手术较安全;(2)对于3个或3个以下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灶,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为首选。
从理论上讲,后纵韧带骨化均应施行颈前路手术,直接切除韧带骨化灶解除脊髓压迫,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对于某些较为特殊的后纵韧带骨化,外科医师不得不选择颈后路手术。
颈前路手术又包括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切除法和飘浮法两种。
采用飘浮法时,先切除减压范围内椎间盘,再用咬骨钳将椎体部分咬除,并用微型钻头磨削切除椎体后缘骨质,使黄白色的后纵韧带骨化块逐渐显著出手术野,并将骨化灶四周完全游离软化呈浮动状态,减压后硬脊膜下脑脊液的搏动膨胀,骨化灶可以逐渐向前移动,从而达到减压目的。
减压区域须植入髂骨块。
颈前路手术关键点近年来,笔者施行了颈前路切除后纵韧带骨化灶手术,通过随访总结后认为:1、严格掌握前路手术指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2、彻底切除骨化灶,扩大减压范围,显露出骨化灶上下两端及左右两侧的正常硬脊膜。
3、彻底止血,保持手术野清晰,便于手术顺利进行。
4、术中操作准、轻、稳,防止脊髓伤害。
5、当椎管有效矢状径小于6mm时(椎管原始矢状径减去骨化灶厚度),更要注意无创操作,如果椎管矢状径小于3mm时,在术中发生瘫痪的可能性极大。
6、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操作,切除相应的椎间盘和骨化灶,可提高手术疗效。
7、减压区域植入修整成形的髂骨或腓骨,但不要超过4个椎节,以免术后晚期发生颈椎曲度畸形。
8、颈椎伤口必须放置半管引流条24小时。
9、术中采用上下界面螺丝钉固定,或术后采用颈颏石膏固定3个月,直至植骨块融合。
颈后路手术适应证(1)、4个或4个以上节段的连续型或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症;(2)、后纵韧带骨化灶累及颈1~2者;(3)、后纵韧带骨化灶波及颈胸段至颈,以下椎节者;(4)、后纵韧带骨化灶伴发急性颈脊髓损伤,须作广泛多节段椎板切除除减压者。
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和椎管成形术两类。
椎板切除术中又有半侧椎板切除术和全椎板切除术之分,前者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内侧缘、棘突基底部及黄韧带,后者切除棘突及双侧椎板,切除的范围除受骨化灶压迫的脊髓节段之后,还须包括上下各一正常椎节的椎板。
半椎板切除术操作简单,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椎管扩大范围有限,通常选择临床症状、体征较重的一侧进行颈椎半堆板切除,但有时骨化灶在椎体后缘的一侧较为严重,甚至与椎管侧壁相连,造成一侧椎管极为狭窄,此时若选择该侧进行半堆板切除,会增加脊髓损伤的机会,为此,可选择骨化壁的对侧进行减压,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全椎板切除术先将减压节段的棘突切除,再用咬骨钳咬薄椎板或采用微型钻头将椎板削磨到能隐约见到硬膜的菲薄程度,用剪刀将菲薄的椎板剪除,使减压范围内的硬膜与脊髓同时膨隆。
全椎板切除减压较为彻底,手术也不复杂,但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大,并可因环形疤痕形成脊髓压迫,在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行全椎板切除术后患者的长期随访报道中发现约1/3的患者骨化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颈椎屈度畸形率达到43%。
注意要点为此,有人对椎板切除术进行改进,设计了椎管成形术,有单侧开门、和双侧开门术等,尽管有人认为在减压程度、神经恢复、脊柱稳定性和颈椎屈度畸形等方面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两者间无显著差异,但更多的研究证明,颈椎管成形术能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止颈椎反屈畸形发生,并能控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发展。
椎管成形术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是维持脊椎后结构稳定在手术时的位置,保持对脊髓的减压效果。
早期采用了将椎板棘突缝合在邻近肌肉及关节突上的方法,尽管手术操作较为简单,但由于缝合固定不确实,时常发生椎骨后结构重新恢复到手术前位置,而再次形成椎管狭窄。
为避免上述关门现象的发生,人们又设计出了众多的椎板成形方法,采用这种手术,需要有精细的手控高速钻锯,术中采用植骨和内固定技术,同时,由于这种操作较为复杂使术中出血增多,手术时间延长,脊髓损伤的机会也相应增多。
3临床表现病因学后纵韧带位于推管内,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骶骨。
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颈、腰椎为厚。
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隔。
后纵韧带比前纵韧带致密、牢固,通常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
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个老年性疾病,好发于50~60岁,在60岁以上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20%,在一般成人门诊中,约占1%~3%。
后纵韧带骨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一般的常规化验检查,如血常规、血清蛋白、血觉等均在正常范围以内。
但在这些患者中,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隐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可见葡萄糖代谢与韧带骨化倾向之间有一个比较密切的关系。
同时,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东亚地区以稻谷为主食的民族中,韧带骨化症的发病率特别高。
由于韧带骨化症患者常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或家族性低磷酸盐性佝偻病,提示钙磷代谢异常可以导致韧带骨化。
虽然血液化学测定常为正常,但钙摄入量试验显示: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肠腔钙吸收有降低的趋势。
创伤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后纵韧带和椎体后缘静脉丛之间关系紧密,当外伤或椎间盘后突时,静脉易遭创伤作用发生出血,并进入后纵韧带引起钙化、骨化。
此外,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还有全身性增生的倾向,除合并脊柱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之外,还常伴有前纵韧带、黄韧带骨化。
故有人认为,后纵韧带骨化可能是全身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的局部表现。
病理改变后纵韧带骨化在沿着纵轴方向生长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也同时扩大,形成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使椎管容积变小、椎管狭窄,造成脊髓、神经根受压,脊髓被挤压呈月牙形状,并被推向椎管后要由板层骨构成,由椎体后缘至板层骨之间依次为纤维组织、纤维软骨、钙化软骨。
骨化灶与硬脊膜粘连,随着压迫程度的增加,硬脊膜变薄甚至消失,有时硬脊膜也发生骨化。
由于骨化块不断增大,脊髓受压发生严重变形,神经组织充血水肿,脊髓前角细胞数量减少,形态缩小。
脊髓臼质有广泛的脱髓鞘变。
临床表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邻椎管狭窄症、颈椎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既可有脊髓压迫症状,也可有神经根受压症状。
患者感觉颈部疼痛或不适,逐渐出现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并进行性加重。
查体发生肢体及躯干感觉障碍,深反射亢进,多伴有上肢及下肢病理反向。
绝大多数患者起病时无明显诱因,缓慢发病,但有近1/5的患者,因程度不同的外伤、行走时跌倒或乘车时头颈突然后仰等突发起病,或使原有症状加剧甚至造成四肢瘫。
脊髓症状产生的原因包括:(1)、后纵韧带骨化灶逐渐生长变厚,在脊髓前方直接产生压迫(脊髓丘脑前束及皮质脊髓前束);(2)、脊髓在受压并逐渐后移过程中,还受到两侧齿状韧带的持续牵拉。
这种齿状韧带的牵拉可以在脊髓产生应力区,应力区集中在齿状韧带附着的邻近部位(皮质脊髓侧束);(3)、当患者颈部突然后伸时,肥厚的黄韧带向前方膨出压迫脊髓,使脊髓在前方的后纵韧带骨化灶及后方前突的黄韧带夹击下造成脊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产生四肢瘫,且上肢症状远较下肢为严重;(4)、骨化物突入椎管恰好对脊髓前动脉造成压迫时,可引起中央沟动脉的血供障碍,使脊髓中央部损害,也表现为脊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
并发症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其病理改变累及椎间盘、椎体、椎板、小关节、韧带等各个部位,如椎间盘脱水变性、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增生、小关节增生、椎板增厚、韧带肥厚等。
颈椎退行性改变与后纵韧带骨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尽管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尚未明确,但退行性改变是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的因素之一已为大家所公认。
另一方面,当颈椎某一节段发生后纵韧带骨化而使活动受到限制时,该部位的上、下椎间隙和小关节承受的负荷活动将增加,可逐渐出现并加速退行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