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基因变异及表型分析

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基因变异及表型分析

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基因变异及表型分析陈欣;张立;周非非;赵衍斌;刁垠泽;潘胜发;王少波;张凤山;孙宇【期刊名称】《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年(卷),期】2024(17)3【摘要】目的:通过对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

方法:提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3例OPLL 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WES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与OPLL相关的基因变异。

结果:在2例OPLL患者中发现了ENPP1基因的2个错义变异,其中患者1携带1个c.T802C(p.Tyr268His)杂合变异,患者2携带1个c.T253C(p.Cys85Arg)杂合变异和1个c.T802C(p.Tyr268His)杂合变异。

2个变异位点在不同物种中均具有高度保守性,多种蛋白预测软件均预测变异有害或可能有害,表型分析发现2例患者均发生了颈椎、胸椎OPLL及黄韧带骨化症。

患者2血清磷水平在正常低限,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高于正常值。

结论:ENPP1基因变异可能是OPLL患者的致病原因。

该研究丰富了ENPP1基因变异谱,也为今后OPLL患者应用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分子诊断依据。

【总页数】7页(P207-213)【作者】陈欣;张立;周非非;赵衍斌;刁垠泽;潘胜发;王少波;张凤山;孙宇【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骨与关节精准医学工程研究中心;脊柱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K线阳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后路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多因素分析2.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分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3.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K 线阴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效果分析4.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技术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5.经终板截骨椎体后纵韧带骨化物复合体前移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报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
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
来源:HW ZHAO jxradiology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指椎管内的后纵韧带被钙化组织替代,从而诱发椎管内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

1960年日本学者Tsuki moto首先报道在尸检中发现1例OPLL所致的脊髓受压病变。

OPLL是目前东亚人种中导致脊髓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

后纵韧带骨化症中颈椎发病率最高,其次是胸椎和腰椎。

脊柱OPLL类型根据侧位片所示分为4类:
①连续型(continuous):连续骨化≥2个椎节;
②节段型(segmental):1个或多个分离并独立的椎体后缘OPLL;
③混合型(mixed):同时有连续型与节段型骨化物;
④局限型(localized):骨化物局限于椎间盘水平。

C4/C5/C6为颈椎OPLL易发节段。

许多学者提出以椎管狭窄率(上图)作为判断骨化程度的量化指标,但在狭窄率标准上无法统一。

不同学者提出40%~57%的不同量化标
准,Matsunaga等把这一指标(椎管狭窄率)提高至60%,认为在排除动态因素的条件下,椎管狭窄率>60%可发生明显的脊髓受压症状。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进展
胸椎椎管大致呈圆形,其矢状径除胸 12 外,其余为14 ~ 15 mm( X 线平均为 18 mm) 。横径除胸 1 ~ 3 及胸 11 ~ 12 稍大 外,胸 4 ~ 10 基本与矢状径相同,在整个椎管中也是最小的。 根据郭世绂〔7〕的研究,颈段硬脊膜囊约占椎管的 2. 2 /3,矢状径 之比为 1∶ 0. 73。胸段硬脊膜囊约占椎管的 2 /3,两者矢状径之 比为 1∶ 0. 68,其中胸 1 ~ 4 为 1∶ 0. 67,胸 5 ~ 8 为 1∶ 0. 66,胸 9 ~ 12 为 1∶ 0. 69。腰段硬脊膜囊约占椎管的 1. 8 /3。这说明来自 矢状面的压迫,胸腰段缓冲余地大,而颈段最小。但是由于胸 椎存在一个生理性后凸,后凸的角度大约为 10° ~ 40°,所以如 果单纯行后路椎板成形术或椎板切除术,胸段脊髓向后移动的 位移有限。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OPLL) 是指因胸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 从而压迫脊髓和( 或) 神经根,产生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 自主神经 功 能 紊 乱。OPPL 病 情 发 展 缓 慢,患 者 发 病 年 龄 为 40 ~ 59 岁〔1〕,当出现神经症状时影像学表现往往显示压迫严 重。OPLL 保守治疗无效,当确诊之后,应当手术治疗。许多学 者提出了各种手术入路及对 OPPL 具体分型,但是胸椎椎管减 压手术风险高,术后恢复慢,而且瘫痪概率较大。所以病人是 否能手术,术后恢复程度如何,这对脊柱外科医生提出了一个 挑战。为了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本文就胸椎 OPLL( T-OPLL) 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3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随着 CT、MRI 及介入造影的临床应用,对疾病的诊断做出
了极大贡献。X 线平片不能诊断和定位,但是有一定参考价 值,如椎间隙窄,生理曲度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强直性脊柱炎等, 还可 以 排 除 结 核、肿 瘤 等 疾 病。CT 和 MRI 基 本 可 以 确 诊 OPLL,但必须排除是否同时有 C-OPLL、颈椎管狭窄及腰椎椎管

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颈胸段后纵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的 目的是 解 除脊 髓 、 管 和神 经 根 的压 迫 , 血 以及 稳 定 病 变 颈 椎
的 椎 间 关 节 。 术 人 路 的 选择 必须 考 虑 骨 化 灶 的 部 位 、 围和 手 范 椎 管 狭 窄程 度 。手 术 方 式 分 为 前 路 切 除 骨化 的后 纵 韧 带 或 使
脊髓压迫并有 T 2高信 号 。 据 C MR 及 查 体 判 定 神 经 损 伤 根 T、 I
S a x , ia h n i Ch n KEYW ORDS Osi c t no o tr r o gt d n l i a n ; S i a tn ss sf ai f se i n i i a g me t i o p o l u l p n l e o i ; S r ia r c d r s o e a ie s u gc l o e u e , p r t p v
( 西 省人 民 医 院 骨 科 , 西 山 山 关键词 太原 00 1) 3 0 2 骨 化 , 纵 韧 带 ; 椎 管 狭 窄 ; 外 科 手 术 后
D :036 4.s . 0 - 0 42 1 . . 2 OI 1.9 9 i n1 3 0 3 . 1 70 s 0 0 0 2
S r ia r a m e tf r s i a t n ss c u e y c r io h r c e o s c t n o h o t ro o g t d n ll a n u gc lt e t n o p n ls e 0 i a s d b e v c t o a i s i a i ft e p s e i r l n iu i a i me t i f o卷 第 7期 C iaJO to ru a J1 0 1V 1 4 N . hn r pTa m ,u. 1 , o. , o h 2 2 7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与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与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3 关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治疗问题
由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程长, 症状重 , 手术风险及难 度大, 其预后不理想。单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
致, 这种韧带的异位骨化既沿着后纵韧带的纵轴方向生 长, 又在水平方向逐步向两侧生长扩大, 从而造成椎管形态 和容积变化。 胸椎椎管是整个脊柱椎管中矢径最为狭窄的区
21 主要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所致的脊髓损害不仅是单纯机械压 迫, 更重要的是骨化引起继发脊髓的血供障碍。即使遭受轻
状和体征, 而下胸椎或胸腰段后纵韧带骨化症, 由于压迫脊 髓腰膨大和/ 或圆锥, 可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损害, 既 有锥体束征阳性 , 又可出现膝或跟腱反射减弱、 消失及肌萎 缩等迟缓性瘫痪, 成为所谓双重神经损害表现或称混合性瘫
痪 ;) C脊髓性 间歇性跛行 , 临床上多表现为直立行走时症状 更
据统计,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 (sfai f ot i osi tno ps r r ic o e o l g ui lla etO L ) 0 o i d a i m n , P L 7 发 生于 颈椎 , 椎仅 占 n t n g 胸 1 , 5 腰椎较少。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由于解剖部位的特殊 性, 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困难u 。 j 1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基本病理特点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病理变化相
域, 脊髓和神经根受到进行性增大的骨化物刺激和压迫, 出
现相应 的神经 系统症状 。 当后纵韧带骨化物增大到一定程度
度外伤也可能使脊髓的血液循环进一步破坏, 出现严重脊髓 损伤的临床表现_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以胸椎椎管狭 5 。 窄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必须有详尽的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确定
』 un l f rci l to adc o. 6No 5 Ma . 00 。 ra o at a Orh pe i V 11 , . , y 2 1 P c s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人的护理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人的护理
团队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制定护理计划。
谁来进行护理?
家庭护理
家属的支持和参与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属需了解疾病及护理知识,以便提供必要的帮 助。
谁来进行护理?
患者自身
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也是护理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患者参与自我管理,增强其信心。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住院期间
在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是持续进行的。
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
何时进行护理? 出院后
出院后,患者仍需定期进行随访护理。
确保患者在家中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与指导 。
何时进行护理? 急性发作时
在症状加重或急性发作时,应立即加强护理 措施。
包括及时就医和调整治疗方案。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疼痛程度和功 能状态。
使用标准化评估工具,有助于制定护理计划。
如何进行护理?
教育
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 的培训。
教育内容包括药物管理、生活方式调整等。
如何进行护理?
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2. 为什么需要护理? 3. 谁来进行护理? 4. 何时进行护理? 5. 如何进行护理?
什么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什么是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定义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一种脊柱病,主要表现为 后纵韧带的增生和骨化。
常见于中老年人,可能导致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 障碍。
提供安全的环境,例如使用扶手和防滑垫。
为什么需要护理? 缓解症状
通过专业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 适感。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 7 8 . 4 %) 、 走路 不 稳 ( 9 3 . 1 %) 、 病 理 征 阳性 ( 9 2 . 6 %) 、 大 小 便 困难 改善率= X 1 0 0 %, 改善率 7 5 %~ 1 0 0 %为优 , 5 0 %~ 7 4 %为 良, 2 5 %~ 4 9 %
( 1 7 . 2 %) 。
例, 全椎板切除减压 , 鸟 嘴型 1 4例 , 胸腔前外侧人路前方减 压 , 连续 锯齿型 2 7例 、 复合 型 8 例, 后方人路经关 节突减压。通
过随访 , 评 估术后 2年 的 J O A评分 , 并进 行统计 学分析 。结 果 术后 2年 的 J O A评 分 , 5 2例患者 中优 3例 , 良2 1 例, 可 2 3 例, 差 5例 , 4种类型的术前与术后情况 比较 , 差异 均有统计学 意义 ( P < 0 . 0 5 ) 。结论 通过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的影像学分型 对手术方式进行选择是科学有效 的。 【 关键 词】 胸椎 ; 后纵韧 带骨化 ; 分型 ; 治疗方法 【 中图分类号】 R 6 8 6 .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6 5 4 ( 2 O 1 4 ) 0 2 【 c ) 一 O 1 5 3 — 0 2
2 7 2 0 1 1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的分型对治疗方法选择 的影响 。方法 2 0 0 2年 1 月一2 【 ) l 2年 1 月,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症患者 5 2例 , 男3 3例 , 女 1 9例 , 年龄 3 8 ~ 7 5岁 , 平均 5 1 . 4岁。通过 C T及 MR I 进 行分型 , 选择不 同的手术 方法 。直线型 3
胸椎后纵韧带是胸椎后 方的主要稳定结构 . 韧带骨 化致椎 管

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与非遗传因素

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与非遗传因素

对于 ( L ) L的发生、 P 发展具有非 常重要意义 , 且两者可 能 互相调节[ 1 。骨形成 和骨 吸收过程受 多种激素 、 生长 因
出现了潜在 的骨层 (P ) L L 。然而 , n 等 研究认为骨化发 (o g 生于后纵韧带浅层 , 其下为肥厚的韧带组织, 两者之 间的骨 化前沿不断增生、 钙化 、 成骨 , 并伴有 问充质细胞 的增殖 、 迁 移 。E s i ptn 研究发现, eE 有一种后纵韧带较长 时间处 于钙 化阶段而不能完成骨化 , 称之为演化 型 O L , P L 表现为后纵 韧带肥厚 , 可伴或不伴后纵韧带 内点状或斑片状钙化 , 可 并
根据矢状位上后 纵韧带 骨化灶 的形态 和范 围 , 一般 将 O L P I分为连续型、 节段型 、 节型和混合 型等 4种类 结 型[ 。E s i[建议增加演化 型作 为第 5 3 ] pt n e 4 种分 型 。根据 横断面上 骨化 灶 的形 态 , 可将 O L P L分 为 平板 型 、 蕈伞
关 键词 后 纵 韧 带骨 化 ; 遗 传 因素 ; 因 非 病
E ):0 3 6 /.sn 1 7 —0 3 2 1 . 1 0 5 K I 1 . 9 9 jis . 6 37 8 . 0 1 0 . 0
后纵韧带骨化 症 ( P ) O I 是后纵 韧带 异位骨 化形 成 L 后压迫脊髓或神 经根而 出现 的脊髓损 害及 神经根刺激症 状, 多发于颈椎 , 胸椎较少 , 鲜见于腰椎 。流行病学调查显 示 , 本人颈椎 ( L 日 ) L的发病率较高 ,0岁以上人群 的发 P 5 病率为32 . X44 1, [ 而韩国人的发病率仅为06 ] 目 ] .0 。
和发 病机 制 尚 未明确 , 遗传 因素 与非 遗传 因素 占有 重要 作 用 。大量研 究提 示 , 素 与 生长 因子 、 械 刺 激 、 激 机 脊 椎 运 动 力学 等 非遗传 因素异 常 可 能与 O L 生相 关 。该 文就 非 遗传 因素与 O L 关 系作 一 综述 。 P I发 P I的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压、 植骨融合术并发症较少 , 尤其是术后神经功能恶 化发生率较低 。虽然前路减压 、 植骨融合术 和前后
路 联合减 压植 骨融 合术 可 以有较好 的神 经功能 改善 率, 但是 术 中 、 术后 并 发 症 发 生率 相 对 较 高 , 尤其 是
前者。
3 讨 论
骨融合术 , 能够获得更好 的疗效 , 尤其是前者 , 和另 外 2种 手 术 方 式 相 比有 明显 的统 计 学 意 义 ( < P 00 ) .5 。这可 能 和前 路 手 术 是 直 接 减 压 , 于 缓 解 对
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组术后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 为 2 .% , 8 6 脑脊液漏发生率为 2 . %。后外侧经关 86
节突减 压植 骨组 在合 并 上 述 并 发症 的 同时 , 尚有 血
气胸等并发症 。而本研究最常采用 的后路广泛椎板 切除减压 、 植骨融合术 和上述 3种手术方式相 比较 神经功 能恶 化率 相对较 低 , 然没 有统计 学 意义 , 虽 但 是却提示了一种趋势。而脑脊液漏 , 肺部感染 , 血气
统 计学 意 义 ( P<0 0 , 表 1 。 .5 见 )
表 1 病程和疗效 的关 系
Ta 1 Rea in h p b t e o r e o i e s n u c me b. l t s i ewe n c u s f d s a e a d o to o
前后路 联 合 减 压植 骨 融 合 组 ( D组 ) ( 9 54 为 5 . - 3 . ) 。其 中 B组 、 9 1% D组 I 与 A 组 、 R C组 相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 , P< .5 见表 3 。 )
表 3 手 术 方 式 和 疗 效 的关 系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后纵韧带骨化(OPLL)全球并不常见。

然而,在远东的一些国家,因纵韧带骨化而导致肢体瘫痪的患者并不少见。

这种疾病有时可以发生在颈椎OPLL全脊柱拍摄检查发现,但也有患者只有胸脊髓病变而不伴有颈脊髓病变。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该病是由软骨细胞异位骨化引起的。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该疾病与纤维软骨和膜内化骨有关。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退椎间盘会影响后纵韧带骨化的形成。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表现如下:1、背部疼痛这种疾病引起的胸髓病变从开始到完全瘫痪只需要很短的时间,但一些患者只抱怨持续的背部模糊疼痛,其病史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下肢瘫痪患者可出现从轻度运动无力到严重下肢完全瘫痪,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瘫痪症状多为进行性加重。

3.大小便功能异常根据病变程度的不同,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无力或大小便失禁。

4、行走不稳患者下肢无力行走,有踩空或踩棉的感觉,容易摔倒。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检查方法主要有:1、X线检查胸侧或断层X经常可以发现骨化后纵韧带是高密度阴影,可以是连续的或孤立的。

脊髓造影脊髓造影能显示骨化物的范围,对确定减压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CT检查CT诊断意义明确,椎管狭窄率可测量。

4、MRI检查MRI检查可显示脊髓压力的程度和范围。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一经诊断,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但对于一些初始症状,也可以尝试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制动、物理治疗、口服抗炎镇痛药和神经营养药物。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椎板切除术、椎板成形术、前后路骨化韧带切除术和植骨融合术。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并发症主要是下肢完全瘫痪。

此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常导致脊髓损伤、脑脊髓液漏和脊髓反应性水肿,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预防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体重或减肥。

肥胖是这种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中老年朋友要控制体重,防止肥胖。

2.避免长时间站立和长途行走。

3.及时妥善治疗外伤、感染、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等原发病。

后纵韧带钙化和骨化的区别

后纵韧带钙化和骨化的区别

后纵韧带钙化和骨化的区别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一个医学话题,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别担心,我会尽量让它轻松易懂!你有没有听说过后纵韧带钙化和骨化?听起来像是生物课上那些让人头大的名词,不过其实它们就是咱们身体里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个别状况下的小问题。

要不咱们就像聊八卦一样,把这两个概念给捋顺了,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吧!2. 后纵韧带钙化2.1 什么是后纵韧带钙化?后纵韧带钙化,简单来说,就是咱们脊柱里的一个韧带出现了钙质沉积。

你可以想象一下,就像是给你的脊柱加了一层“钙保护膜”。

它原本是个灵活的小韧带,结果突然之间“被加厚”了。

通常,这种情况是因为年纪大了,或者说咱们的生活习惯不太好,比如久坐不动,或者有些老伤没好利索。

这些钙化的韧带可能会压迫到神经,搞得你坐立不安,疼得你直叫唤。

2.2 症状与影响钙化的后纵韧带会让你感觉到脖子和背部的僵硬,就像一块硬邦邦的石头压在那儿,让你动都动不了。

而且,走路的时候,有时还会有刺痛的感觉,就像被针扎一样!有的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小问题,慢慢就过去了,但其实如果不及时处理,问题可大可小哦,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真的是让人感到心烦意乱。

3. 骨化3.1 骨化是什么?那么,骨化又是怎么回事呢?骨化顾名思义,就是韧带或者其他软组织变成骨头的过程,听起来是不是像变魔术一样?不过,这可不是啥好事!当韧带变成骨头,咱们的身体就会变得不那么灵活,活动范围也会受限。

想象一下,像变成了“木头人”,走路都像在拖着一条大腿,这样真让人受不了。

3.2 骨化的原因与后果骨化通常是因为慢性炎症、遗传因素,或者有些疾病引起的,简直就是给你身体“设定了一个难题”。

一旦韧带骨化,往往伴随着疼痛、活动受限,甚至有些人可能需要手术来处理。

真是让人心急如焚啊!就算是爱锻炼的朋友,骨化也可能会让你无法继续之前的活动,这样一来,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

4. 钙化与骨化的区别4.1 本质差异好啦,咱们说了这么多,钙化和骨化其实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诊疗进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诊疗进展

toclinicaloutcome[J].IntJCancer,1999,84(3):309-314.[20]TSUJITANIS,OKAA,KONDOA,etal.Infiltrationofdendriticcellintoregionallymphnodesingastriccancer[J].JCancer,1995,75(Suppl):1478-1483.[21]龚西騟,孟刚.大肠癌区域性淋巴结中s-100+细胞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1993,12(2):86-88.[22]POINDEXTERNJ,SAHINA,HUNTKK,etal.Analysisofdendriticcellsintumor-freeandtumor-containingsentinellymphnodesfrompatientswithbreastcancer[J].BreastCancerRes,2004,6(4):R408-R415.[23]KOHRTHE,NOURIN,NOWELSK,etal.Profileofimmunecellsinaxillarylymphnodespredictsdisease-freesurvivalinbreastcancer[J].PLoSMed,2005,2(9):e284.[24]赵增仁,李勇,杨进强,等.胃癌及区域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CD83、CD80、CD86的表达与临床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4):376-377.[25]冯勤梅,李莉.树突状细胞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1):862-863.[26]黎剑,詹文华,蔡世荣,等.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状态下前哨与非前哨淋巴结免疫细胞的改变[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7,24(1):7-8.[27]LAROCCAG,ANZALONER,CORRAOS,etal.CD1adown-regulationinprimaryinvasiveductalbreastcarcinomamaypre-dictregionallymphnodeinvasionandpatientoutcome[J].Histo-pathology,2008,52(2):203-212.(收稿日期:2009-12-17 编辑:祝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病因及诊疗进展杨升1,李树广21河北省隆化县医院(068150);2河北省隆化县碱房乡卫生院(06815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fthecervicalspine,OPLL)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颈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研究进展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研究进展
6分 。
无 力 、 态紊 乱 、 干束 带感 和排 尿紊 乱 等 , 步 躯 随着疾 病 进展 , 临床表 现会 逐渐加 重 , 甚至 可致 瘫 痪 。 目前 , 胸 椎 OL P L的诊 断 主要依 据 临床 表 现及 影 像 检查 , 断 诊 手 段相 对 滞 后 , 待 寻 找 新 的早 期 筛 选 及 诊 断 的方 亟 法 ; 疗主 要采用 手术 治疗 , 治 虽然 手术 方 法众 多 , 但疗 效 及适 用 范 围 还 不 十 分 明 确 。笔 者 从 诊 断 和 治 疗 2
床表现 。胸稚后纵韧 带骨化较为 少见 , 究起步较晚 , 研 目前胸椎后 纵韧 带骨化的诊 断主要 依据 患者的 临床表现及 影像检 查 , 治疗
主要是 手术治疗, 疾病的特异血清学诊 断指标有待发现 , 各种手术方法的应用指征及 临床 价值 还有待明确。本文从诊 断和治疗两
大 方 面 对胸 椎 后 纵韧 带 骨化 的研 究进 展 进 行 综 述 。
表现 的 因素包 括 骨化 灶 大 小 、 椎 局 部 运 动度 、 髓 胸 脊
血 液和脑 脊 液 循 环 情 况及 椎 管 狭 窄度 等 。J 。对 临
床症 状体 征进 行量化 研究 可进 一 步 明确疾 病 的进 程 , 有 助于早 期 明确诊 断 。Mia 等 采 用 膀胱 压 力 、 yt a 尿

6 ( 56 6・总 4 )
中医正骨 2 1 0 2年 7月 第 2 4卷 第 7期
的研 究进 展
袁志峰 ( 江西省景德镇 市第一 医院 , 江西 景德镇
摘 要
33 0 ) 3 0 0
后 纵韧 带骨化是一种病 因未明 、 起病 隐匿、 病程 漫长的进展 性疾病 , 增厚 骨化的后 纵韧带压迫 脊髓 和神 经根 产生各种 临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is
recaptured by acute atorvastatin treatment(J】.J Am Coil Canti01.200;
45(8):1287-91.
心马静,王虹,哈黛文,等.氟伐他汀对心衰大鼠基质金属蛋白
酶、转化生长因子及左室重构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
学,2004;9(11):787母.
[200s-05-30收稿2008—11-17修回)
(编辑张铭)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键李正伟 白云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130041)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oos-c20z(7.009)19-2549-04
3遗传基因、种族、地域等因素的作用 颈椎OPLL在亚洲发病率较高,而非洲地区、欧美国家则少
见,黄种人发病率高,日本常见,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性。根 据日本公共健康福利部的调查,有颈椎OPLL病史的家庭直系 家属的发病率为23%,其他亲属间发病率为22%,是一般人群 发病率的6倍。Terayama采用脊柱X线片对有后纵韧带骨化 病史的家庭的成员进行家谱分析,发现患者的双亲、同胞患有 OPLL分别为26.25%和28.89%,并认为这种情况和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相符合。随后Hamanishi等¨"对OPLL患者进行家谱 调查发现,有3个家系中同胞兄弟之间同时患有OPLL,1个家
chj等‘4’对4 802例0PIJL患者的口服葡萄糖耐受实验发现: “肥胖与葡萄糖不耐受”是OPLL的危险因素。临床上也发现 OPLL患者多数具有颈短、体形肥胖,且葡萄糖耐量实验部分轻 度异常等特征㈣。推测可能与葡萄糖代谢异常有关,但尚无确 切依据证实。

后纵韧带钙化

后纵韧带钙化
×
四、后外侧入路
T1-T12

切除肋骨,可以扩大显露,切除椎体OPL
安全减压操作技巧
对胸脊髓
•不推挤 •不牵拉 •不震荡
安全操作原则和技巧
远离脊髓切骨,创造足够操作 空间
切骨先从脊髓骨化上下端的未 骨化部位进行;从脊髓两侧方 磨骨切骨
骨化块的切除由正常向异常、 由外向内
禁忌牵开神经切骨化 为取出骨化块,必要时可切断
张现国
Pre-OP
T1-T2-T3
骨化块占据椎管50%以上
T1-T2-T3
OP
T1-T2-T3
POST OP
POST-OP
张现国
立体重建显示:T1~3骨化块彻底切除
POST OP
横断位显示:骨化块切除彻底,脊髓360度环形的充分减压
POST OP
Pre-op
张现国
中胸椎:病例3 T9 T10 T11
T4 ×
彻底减压决策:入路正确
横断面脊髓前、后和侧方均压迫时 选择后外侧入路
OPLL OLF
POST OP
入路介绍和选择
一、劈开胸骨的前入路
适合T1---T2 OPLL 切除
T1 T2
二、侧前入路(胸膜外切肋)
T7-T12 OPLL 切除( T6以上肩胛骨阻挡)
三、后路
单纯的椎板切除不能应用与胸椎OPLL
前入路完整切除OPLL (T1-T2)
POST OP
POST OP
POST OP
前入路完整切除OPLL (T1-T2)
POST OP
POST OP
颈7~胸2前路固定
术后6个月复查时,患者是走着来医院
上胸椎:病例2: T1-T2-T3 OPLL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研究进展黄润之;张海龙【期刊名称】《脊柱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16)005【总页数】6页(P316-321)【关键词】颈椎;骨化,后纵韧带;手术治疗;综述文献【作者】黄润之;张海龙【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脊柱外科,上海 200065;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上海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531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多因素迟发性疾病,进展缓慢,不可逆转,常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病变,以多种脊柱韧带骨化为特征。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为颈部后纵韧带中的异位骨化,因其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病因复杂。

由于OPLL具有不可逆性,及时治疗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手术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OPLL的术式包括颈前路、颈后路、前后联合入路及微创等。

本文就近年来相关文献中颈椎OPLL手术治疗术式作如下综述。

1 前路手术由于骨化灶位于椎管前壁,颈前路手术可直接切除骨化物,解除其对脊髓、神经和血管的压迫,且可通过术中撑开椎间高度重建颈椎生理曲度,为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生物力学环境。

同时通过植骨融合、内固定等方法重建脊柱部分功能和稳定性。

整体上,前路手术适用于骨化灶位置在C2以下,骨化灶最大长度< 3个节段(节段型),椎管有效矢状径≥5 mm[1-2]的OPLL。

目前临床常见前路术式有前路骨化灶切除术、前路骨化灶漂浮术,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CAF)等。

1.1 前路骨化灶切除术前路骨化灶切除术即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ACCF),以骨化灶为中心,切除2 ~3个椎间盘,再用咬骨钳将骨化灶游离并切除,对于骨化灶局限、体积较小的患者疗效较好。

Sarkar等[3]对352例(243例脊髓型颈椎病及109例颈椎OPLL)接受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的患者进行10年的随访,发现患者神经功能维持率为75%,且老年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远期神经功能维持不及年轻患者。

韧带骨化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韧带骨化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韧带骨化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随着脊柱外科手术的广泛开展,从大量临床病例观察中发现颈椎、胸椎及腰椎黄韧带骨化症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尤其是有了CT及MRI这两种先进技术后,诊断率及发现率明显提高。

其中不乏对脊髓构成压迫或刺激的病例,病情严重者则需手术切除治疗。

二病因韧带骨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在该病患者中有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隐性糖尿病的的比例更高,可见糖尿病代谢与韧带骨化倾向之间有一个比较密切的关系,由于韧带固化正患者常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或家族性低磷酸盐型佝偻病,提示钙磷代谢异常可以导致韧带骨化。

创伤因素与该病发病有密切关系,由于后纵韧带和椎体后缘静脉丛之间关系密切,当外伤或椎间盘后突时,静脉易遭受创伤出血,并进入后纵韧带引起钙化、骨化。

三临床表现在早期,椎管矢状径较宽者可无任何症状,但椎管矢状径发育性狭小者则易出现脊髓受压征,表现为:①1感觉障碍最早出现,主要因致压物来自椎管后方。

其严重程度及范围与病变的程度及病程成正比,与椎管矢状径大小呈反比。

②运动障碍,多在前者之后2~3个月之后出现,以下肢肌张力增高、易跌倒、无力及持物易落等为早发,严重者则发生瘫痪。

③椎节局部常不明显,少数病例可有颈痛或胸、腰部痛,且可伴有活动受限和伸仰时诱发或加重麻木等感觉障碍症状。

四检查1.单纯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颈椎的X线侧位片上,能见到椎体后方有异常阴影,.白色棍棒状的大片骨化阴影为连续骨化型,大片散在的骨化影为混合型,但是细小的骨化影如分节型、局限型等,单凭X线平片诊断会造成误诊,.此时就常常需要做颈椎的侧位断层摄影,在断层片上可发现比椎体更浓密的白色棒状突出物黏附在椎体后方。

2.CT检查能够获得颈椎横断面状态的CT检查,对于诊断本症是极其有用的,在一个椎体的范围内分3层进行扫描摄影时,可明显地显示出椎管内突出的骨化物,骨化物的形态不一,有广基型的,也有小而尖的,另外,从CT指数可看出骨化的成熟程度,此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尤其是手术操作程序的进行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床表现。胸椎后纵韧带骨化较为少见, 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 治疗 主要是手术治疗, 疾病的特异血清学诊断指标有待发现, 各种手术方法的应用指征及临床价值还有待明确 。本文从诊断和治疗两 大方面对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关键词
骨化, 后纵韧带
Tomita 还可为手术提供依据, 者脊髓功能的评价指标, 认为手术治疗 OPLL 的适应证是 JOA 评分低于 影像诊断 胸椎 OPLL 的影像诊断主要依赖于 6 分。 1. 2 CT 和 MRI, 根据影像表现可分为线型、 喙型、 连续波 连续柱型和混合型, 其中喙型和连续波浪型多 浪型、 见, 线型少见
。 手术治疗胸
椎 OPLL 的理想方法是将韧带的骨化灶直接移除, 但 由于脊髓腹侧硬膜及背侧的蛛网膜下腔缓冲能力较 弱, 前路减压术可致脊髓损伤
[17 ]
2. 3
术后并发症
胸椎 OPLL 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脑
。 后路减压术可避
脊液漏、 脑出血、 脑水肿、 脑膜炎、 硬膜外血肿及声嘶、 肠梗阻、 食管瘘管、 心肌梗死和肠炎等。 术中借助混 合肌肉 动 作 电 位 位
[11 ]
。 对临
床症状体征进行量化研究可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进程 , 采用膀胱压力、 尿 流量和膀胱剩余尿量等指标对胸椎 OPLL 患者的膀 胱功能进行了量化研究, 发现胸椎 OPLL 引起的椎管 患者可出现 狭窄与膀胱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 膀胱感觉与功能分离现象, 即在感觉存在的情况下膀 胱功能出现障碍, 认为这可能是由单纯的脊髓白质受 压引起。而对于脊髓压迫的症状体征, 临床上主要利 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 (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 评分和 Nurick 分级等量化指标来评估。JOA 评 分在胸椎 OPLL 患者脊髓压迫症状体征的评估中应
[2 ]
。 Fujimura 等[3] 的研究结果表明 CT
显示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灶最肥大处的前后径平均
[5 ] 为 6. 7 mm。Miyasaka 等 发现胸椎后纵韧带前后径
1
1. 1
胸椎 OPLL 的诊断
临床症状体征的量化 胸椎 OPLL 的主要临床
增厚至 7 mm 时, 脊髓症状恶化, 提示 7 mm 可能是引 起胸髓 病 变 发 展 的 临 界 值。 Min 等
。 在胸椎 OPLL 的 诊 断 中 联 合 应 用 CT 尽管影像学检查在胸椎 OPLL 的诊
和 MRI, 可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其他诊断 但 CT、MRI 却不能反映早期病变, 断中起主导作用, 且成本高, 不宜作为胸椎 OPLL 筛查的手段。 因此, 寻找简单易行的敏感指标以评估胸椎 OPLL 的易感 性和病变程度, 不仅有利于胸椎 OPLL 的 筛 查 和 预 防, 也可为治疗提供依据。电生理检查可作为影像检
[2 ] [1 ]
。 胸椎 OPLL 多发于中年女性的
。JOA 评分不仅可作为胸椎 OPLL 患
且多合并颈椎 OPLL 和胸 椎 黄 韧 带 骨 中上段胸椎, 。胸椎 OPLL 首次发病的临床表现有下肢麻木、 无力、 步态紊乱、 躯干束带感和排尿紊乱等, 随着疾病 进展, 临床表现会逐渐加重, 甚至可致瘫痪。 目前, 胸 诊断 椎 OPLL 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 手段相对滞后, 亟待寻找新的早期筛选及诊断的方 法; 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虽然手术方法众多, 但疗 效及适用范围还不十分明确。 笔者从诊断和治疗 2 方面对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 66· ( 总 546 ) 中医正骨 2012 年 7 月第 24 卷第 7 期
·综
述·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研究进展
袁志峰 (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医院, 江西
摘 要
景德镇 333000 )
后纵韧带骨化是一种病因未明 、 起病隐匿、 病程漫长的进展性疾病, 增厚骨化的后纵韧带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各种临
[12 ]
情况, 可避免对脊髓的损伤。 但当脊髓损伤严重时, 肌肉诱发电位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 使用前路钉板 增加 系统或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脊柱可拮抗脊柱后凸 , 脊柱稳定性, 避免手术操作时脊柱不稳定所致的剪切 力损伤脊髓, 并增加脊髓背侧活动空间, 减轻脊髓所 受压迫
[18 , 26 ]
。后入路环形减压术可治疗广泛脊髓受压, 并
[14 ]
认为骨形成标记物的血清浓度可反映
[16 ]
后纵韧带异位骨化的程度。 而 Ishihara 等 两者并无显著联系。
则认为
。 骨化 - 脊柱后凸角是手
术减压点上下椎体背侧边缘与减压点处骨化的韧带 最突出部形成的角, 减压充分时脊髓与骨化的韧带间 但当骨化 - 脊柱后凸角增至 23° 时, 超声成像不显影, 超声不显影区消失, 提示骨化 - 脊柱后凸角可能是判 定后路减压术是否有效的指标
[17 ]
可同时去除黄韧带骨化灶, 但韧带骨化超过 5 个椎体 的胸椎 OPLL, 需联合其他术式 。 显微镜辅助下经 皮脊柱后方入路, 采用腹膜后 - 胸膜外途径, 可避免 传统术式造成的损伤, 具有操作简便、 术后恢复快、 并 发症少等优点 危险
[20 ] [19 ]
。操作时精细、 轻柔, 选用超薄的椎板咬
, 这也是胸椎 OPLL 手术
水平显著升高, 透明质烷可能与 OPLL 脊髓病变程度 有关。骨形成标记物与 OPLL 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Sugimori 等
[15 ]
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 目前对手术治疗胸椎 OPLL 的疗效进行评估主要依赖于影像检查和临床评估 。 MRI 测量骨化 - 脊柱后凸角及术中超声成像可评估 胸椎 OPLL 的手术疗效
[3 ]
。 胸椎 OPLL 疗效
的临床 评 估 主 要 依 据 JOA 评 分 和 Hirabayashi 恢 复 Hirabayashi 恢复率可根据 JOA 评分算出, 率, 其公式 为 Hirabayashi 恢复率 = ( 术后 JOA 评分 - 术前 JOA
[23 ] 。 评分) × 100 / ( 满分 - 术前 JOA 评分)
骨钳及合适的刮匙, 也可避免损伤脊髓。 减压术后用 能有效减 冰无菌生理盐水将暴露的脊髓浸泡 10 min, 小脊髓张力及脊髓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术中发生硬 若破裂口呈撕裂状、 硬膜缺损小可用明 脊膜破裂时, 胶海绵覆盖, 若破裂口呈线状可直接缝合, 缺损大或
; 但该方法需要特殊器材, 且术中医
可增加继发损伤的 生对病灶周边器官的感知较困难, 。由于手术治疗胸椎 OPLL 的方法各有优缺 点, 因此应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
[14 ]
疗效评估
脊髓胸段缺乏血供及骨化的韧带紧贴硬膜等 动受限、 因素, 胸椎 OPLL 后路减压术的效果甚微 。且由于 胸椎活动度差, 不易受轻微创伤影响, 故胸椎 OPLL 无症状期较长, 出现症状而就诊的患者大多病程较 长, 脊髓受累的程度较重
[12 ]
OPLL 患者脑脊液透明质烷 研究发现,
胸椎
综述 该评分系统由下肢运动功能评分、 躯干 用较为广泛, 及下肢感觉功能评分和括约肌功能评分 4 部分组成, 可综合反映脊髓功能。 修正的 JOA - 11 评分更适用 于胸椎 OPLL 等
[9 ] [8Biblioteka ]后纵韧带骨化 (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OPLL) 是一种病因未明、 nal ligament, 起病隐匿、 病程 漫长 的 进 展 性 疾 病。 中 国 人 OPLL 的 患 病 率 为 0. 44‰ ~ 8. 92‰ 化
[21 ] [2 ]
认为严格的肌电图筛选指标可降低
[8 ]
。 如仅有胸椎
胸椎 OPLL 患者 MRI 检查的假阳性率。 Haig 等

神经根病 变, 可 应 用 内 镜 椎 板 成 形 术, 以减少并发 。对于范围较广的连续型胸椎 OPLL, 可选择开
[20 ]
MRI 图片及 胸椎 OPLL 患者椎旁肌电生理检查结果、 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后发现, 椎旁肌肌电图表现虽和临 床表 现 相 关, 但 与 脊 柱 的 形 态 无 关。 Eun 等
[22 ]
2
2. 1
胸椎 OPLL 的治疗
手术方法 由于多数出现症状的胸椎 OPLL 患
者合并有椎管狭窄, 因此胸椎 OPLL 手术治疗的主要 目的是移除骨化病灶和进行椎管减压。 目前手术治 后路减压椎 疗胸椎 OPLL 的方法主要有前路减压术、 板切除术或椎板成形术、 后路减压融合术、 分阶段后 - 前减压术及后入路环形减压术等
· 68· ( 总 548 ) 中医正骨 2012 年 7 月第 24 卷第 7 期 缝合后硬膜张力高时应用人工脑膜进行修补; 术后出 现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时应该尽快进行血肿清除
[ 27 ]
[ 10] Min JH, Jang JS, Lee SH. Significance of the double- and singlelayer signs in the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thoracic spine [J] . Neurosurgery, 2007 , 61 ( 1 ) : 118 - 121. [ 11] Chang UK, Choe WJ, Chung CK,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oracic spinal stenosis[ J] . Spinal Cord, 2001 , 39 ( 7 ) : 362 - 369. [ 12] Chiodo A, Haig AJ, Yamakawa KS, et al. Needle EMG has a lower false positive rate than MRI in asymptomatic older . Clin adults being evaluated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J] Neurophysiol, 2007 , 118 ( 4 ) : 751 - 756. [ 13] Eun JP, Ma TZ, Lee WJ,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rum proteomes to discover biomarkers for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J] . Spine, 2007 , 32 ( 7 ) : 728 - 734. [ 14] Sakayama K, Kidani T, Suqawara Y, et al. Elevated concentration of hyaluronan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is a secondary marker of spinal disorders: hyaluronan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disorders[ J] . J Spinal Disord Tech 2006 , 19 ( 4 ) : 262 - 265. [ 15] Sugimori K, Kawaguchi Y, Ohmori K, et al. Significance of bone formation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spine [J] . Spine, 2003 , 28 ( 4 ) : 378 - 379. [ 16] Ishihara C, Kushida K, Takahashi M, et al. The efficacy of biochemical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 the spine[ J] . Spinal Cord, 2000 , 38 ( 4 ) : 211 - 213. [ 17] Takahata M, Ito M, Abumi K, et al. Clinical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of circumferential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through a single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horacic myelopathy caused by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J] . Spine( Phila Pa 1976 ) , 2008 , 33 ( 11 ) : 1199 - 1208. [ 18] Masashi Y, Akihiko O, Masao K, et al. Transient paraparesis after laminectomy for thoracic myelopathy due to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a case report [J] . Spine( Phila Pa 1976 ) , 2005 , 30 ( 12 ) : E343 - E346. [ 19] Greiner - Perth R, Bhm H, ElSaghir H, et al. The microscopic assisted percutaneous approach to posterior spine—a new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spinal processes[ J] . Zentralbl Neurochir, 2002 , 63 ( 1 ) : 7 - 11. [ 20] Komagata M, Inahata Y, Nishiyama M, et al. Treatment of myelopathy due to cervicothoracic OPLL via open door laminoplasty[ J] . J Spinal Disord Tech, 2007, 20( 5) : 342 - 346. [ 21] Haufe SM, Baker RA, Pyne ML. Endoscopic thoracic laminoforamin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thoracic radiculopathy: 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