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外渗原因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外渗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通过对CT增强扫描中静脉注射造影剂造成外渗的原因分析,制定有效措施,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减少对病人组织的损伤。方法分析18例2015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情况,总结归纳发生原因。结果造成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分别是: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7例(38.89%)、患者因素5例(27.78%)、固定不良3例(16.67%)、其他因素3例(16.67%);在原因分析时还发现留置针留置的时间与造影剂外渗也有一定关系。结论严格落实静脉穿刺前对血管的正确评估,提高护士穿刺技能,缩短留置针留置时间,改进高压注射器操作流程可以有效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
标签: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CT增强扫描是静脉内注射一定剂量的含碘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检查的方法,是CT检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靠注射于体内的造影剂显影达到鉴别相应疾病的目的,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1]。螺旋CT与专用高压注射器联合使用增强扫描是当今CT诊断技术重要手段,目前用于增强扫描的造影剂多为经肾脏排泄的非离子型造影剂,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高速注射,会使造影剂外渗的概率增高,导致局部红肿、疼痛,严重的可出现皮肤溃疡甚至坏死[2]。外渗一旦发生不但给患者带来不适,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降低造影剂外渗的发生,现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发生的18例造影剂外渗案例,进行的原因分析及采取的相应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资料来源于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行CT增强扫描中发生造影剂外渗的18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1例;年龄26~86岁,平均52.1岁;扫描部位:头颅5例,胸部4例,上腹3例,下腹3例,全腹2例,颈部1例;留置部位:手腕静脉4例,手背静脉、前臂静脉、肘正中静脉各3例,贵要静脉、头静脉各2例,桡侧静脉1例。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自行设计造影剂患者外渗情况收集表。项目包含:姓名、性别、年龄、扫描部位、疾病诊断、留置针开始留置时间、留置部位、是否配合、肿胀情况描述、外渗原因。CT室护士发现患者肿胀后通知护士长,一起对患者进行处理,并收集资料。
1.2.2 注射方法该院住院患者行CT增强扫描静脉注射造影剂,均要求在患者科室根据检查项目采用18 G、20 G或22 G静脉留置针提前穿刺后带到CT室。进行CT增强扫描的为GE公司lightspeed VCT 64 排螺旋CT,使用欧力奇高压
注射器,常规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 mg/mL,注射流率根据检查部位为3~5 mL/s。
2 结果
2.1 外渗原因
患者造影剂外渗原因分布构成比,见表1。其中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占最多为38.89%,其他原因为16.67%。
其他原因是指排除前3项原因后,考虑与药物和高压注射相关的因素。
2.2 外渗置针时间
外渗情况收集表中的留置针留置时间分布构成比,见表2。其中留置1 d以上和留置1 h以内分别为44.44%和16.67%。
表2数据因没有统计所有CT增强扫描患者留置针留置时间,因此没有做统计学处理。但就18例患者造影剂外渗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分布构成比分析,对于临床科室什么时间留置留置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3 药物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根据对患者肿胀情况的描述及追踪,依据药物外渗皮肤损害分期标准,18例外渗患者中16例为Ⅰ期,即局部皮肤红润、肿胀、发热、刺痛、无水泡和坏死,肿胀面积在4 cm×4 cm以内;1例为Ⅱ期,穿刺部位周围皮肤起了水泡,肿胀面积8 cm×6 cm大小。16例Ⅰ期外渗患者均在3 d内皮肤恢复正常,2例Ⅱ期皮肤损害外渗患者经积极处理,皮肤创面分别于第7天和第9天结痂脱落痊愈。
3 讨论
3.1 造影剂外渗原因分析
3.1.1 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发生外渗的几率明显增高。如选择了前臂掌侧静脉、手背静脉及不能伸直的关节部位穿刺,或在皮下松弛的部位穿刺[3]。其中有3例外渗患者在穿刺血管的近心端近几天有抽血、注射史,该次注射时又选择了该血管远心端或原针眼,因液体静压增加导致造影剂从未长好的原针眼处渗出到周围组织引起肿胀。
3.1.2 患者因素①疾病种类。发现外渗患者中占位性病变占8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占6例,糖尿病占2例,其他疾病占2例。考慮主要是与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反复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等有关。同时患者躁动、不配合引起穿刺针移位也导致了外渗的发生。②特殊体质。有研究表明,恶
液质、动脉硬化、糖尿病为对比剂渗漏的高危人群[4]。所谓恶液质是指体重不断减轻及肌肉逐渐耗损的症候群,其症状包括厌食、长期恶心、便秘、四肢无力、皮肤干燥松弛、肋骨外翻、舟状腹,也就是人们形容的“皮包骨头”的状态[5]。经评估18例造影剂外渗患者中恶液质的有6例,结果与研究报道相似。③年龄。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
3.1.3 护士因素①固定不良。一方面病房护士对留置针的固定技术掌握不好,固定位置不佳。缺乏预见性,不配合患者未使用夹板和适当约束穿刺侧肢体。另一方面高压注射器管道连接不紧密使管道脱落而造成外渗。②责任心不强。因该院住院患者留置针均在患者科室由负责护士预先留置,而注射造影剂由CT室护士完成,存在病房護士工作忙时为完成任务,对血管的选择随意;或者看到静脉输液留置针时间在72 h内,外观无肿胀,就没有重新选择血管留置。从表2中可以看出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注射造影剂时发生外渗的几率就越大。③年轻护士基础知识不扎实,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穿刺前没有做好穿刺血管的评估,加上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穿刺,导致注射时造影剂从血管破损处外渗。④宣教不到位。护士没有有效和患者沟通,告知对留置针的保护相关知识。3.1.4 其他因素包括了药物和注射速率等相关因素。CT增强扫描时必须短时间、快速注入一定量的造影剂进入血管,即要求造影剂产生较高的时间分辨率,才能使受检器官和组织有动脉期、静脉期和延时期的对比,为诊断提供准确信息。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为高渗性药物,浓度高,粘性大,快速注入时对血管壁冲击大,容易造成外渗进入皮下。
3.2 护理对策
3.2.1 刺前认真做好对患者血管的评估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是预防造影剂外渗的关键步骤。应首选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易保护的血管,如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尽量不要选择末梢小静脉、近关节、皮下组织较少、局部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不利于固定容易外渗至皮下。不选择近几天有抽血、穿刺史的血管进行留置针的穿刺。
3.2.2 护士静脉操作技能及责任心的提升①改进穿刺方法。护士应苦练基本功,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采用大角度静脉穿刺法(35~40°),具有穿刺后回血时间快、一针成功率高和损伤程度轻的优点[6]。见回血后平行进针1 cm,左手中指始终绷紧皮肤,把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固定好,比常规方法更安全可靠。同时要避免血管的反复穿刺。②穿刺后妥善固定,并在常规固定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次性网套保护措施;对于躁动患者适当使用约束,以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
③CT增强扫描前高压注射器管道连接应紧密,避免连接管折叠受压。④培养护士工作责任心和慎独精神,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并让患者掌握。
3.2.3 缩短留置针留置时间对于留置时间已超过24 h的病房护士应重新选择血管置入留置针。管理层从人力资源方面合理安排CT室护理人员,使增强患者进入CT室后穿刺,从根本上解决留置针留置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