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造影剂课件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CT增强注意事项ppt课件

ppt课件.
9
造影剂副反应
轻度反应:全身热感与发痒,结膜充血, 少数红疹,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中度反应:全身出现荨麻疹样皮疹,眼睑、 面颊、耳部水肿,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发音嘶哑,肢体抖动。
重度反应:面色苍白,四肢青紫,手足发 冷,呼吸困难、手足痉挛,血压骤降,心 搏停止,知觉丧失,小便失禁等。
CT增强注射注意事项
放射科
ppt课件.
1
禁忌症
1、碘造影剂过敏。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3、重症甲状腺疾患(甲亢)
ppt课件.
2
高危因素
1、肾功能不全。
2、糖尿病、多发性骨髓瘤、失水状态、重度脑动 脉硬化及脑血管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血栓性静 脉炎、严重的恶病质以及其它严重病变。
3、哮喘、枯草热、荨麻疹、湿疹及其他过敏性病 变。
ppt课件.
4
准备药物
碘海醇或碘佛醇100ml 地塞米松10mg 0.9生理盐水100ml
ppt课件.
5
增强协议签字
医生或护士负责把增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 碘过敏反应以及意外、过敏反应及抢救措 施等与家属谈清楚,让患者家属同意并在 增强协议书上签字,增强协议书患者家属 签字后生效。
ppt课件.
6
皮肤冷伴或不伴有疼痛。 II 度:含I度,伴水肿最大直径在2.5-15CM III度:含II度,伴水肿最大直径大于15CM,
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觉 IV 度:含III度,伴皮肤紧蹦,渗出, 变色
,瘀瘢或肿胀,较深的凹陷 性水肿,循环受 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血制品、刺激性、 腐蚀性药物的渗出可引起。
24G,注射速度为1-2ml ∕s
22G,注射速度为2.5-3.5ml ∕s
CT增强技术PPT幻灯片课件

6
原发性肝癌
7
转移性肝癌
一般呈多发性散在结节状低密度影,少数呈单发结节或肿块 增强后部分肿瘤由于血供不丰富,仍呈低密度,部分肿瘤表现为低密度影中更低密度影,及
“牛眼征”
8
转移性肝癌
9
肝血管瘤
增强后多数病灶呈“慢进慢出,早出晚归”的特征,即由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延时后呈等密 度
10
CT增强技术简述
1
CT增强定义
2
CT增强的意义
1.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 2.提高对病灶的定型能力 3.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或判断肿瘤手术切除
的可能性 4.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
3
增强效果
4
增强效果
5
原发性肝癌
增强后呈“快进快出”的表现,即动脉期强化,延迟后为低密度
20
延迟时间
动脉期:25~30s 门脉期:60~70s 实质期:85~90s(肝血管瘤延迟时间更长)
21
肝动脉期
22
肝静脉期
23
肝实质期
24
谢谢!!
25
增强扫描时对一定解剖区域的CT值进行监测,并根据CT值得变动来自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
18
小剂量团注测试法(Test Bolus)
通过时间-密度曲线可精确的确定靶血管对比剂峰值时间,计算出触发扫描最佳时机,提高血 管充盈度
19
直接经验法
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以一定剂量和流速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确定延迟时间动脉期为 25~30s
肝血管瘤11Fra bibliotek造影剂 延迟时间的确定 造影时间
12
造影剂
原发性肝癌
7
转移性肝癌
一般呈多发性散在结节状低密度影,少数呈单发结节或肿块 增强后部分肿瘤由于血供不丰富,仍呈低密度,部分肿瘤表现为低密度影中更低密度影,及
“牛眼征”
8
转移性肝癌
9
肝血管瘤
增强后多数病灶呈“慢进慢出,早出晚归”的特征,即由周边向中心逐渐强化,延时后呈等密 度
10
CT增强技术简述
1
CT增强定义
2
CT增强的意义
1.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 2.提高对病灶的定型能力 3.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的,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或判断肿瘤手术切除
的可能性 4.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
3
增强效果
4
增强效果
5
原发性肝癌
增强后呈“快进快出”的表现,即动脉期强化,延迟后为低密度
20
延迟时间
动脉期:25~30s 门脉期:60~70s 实质期:85~90s(肝血管瘤延迟时间更长)
21
肝动脉期
22
肝静脉期
23
肝实质期
24
谢谢!!
25
增强扫描时对一定解剖区域的CT值进行监测,并根据CT值得变动来自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
18
小剂量团注测试法(Test Bolus)
通过时间-密度曲线可精确的确定靶血管对比剂峰值时间,计算出触发扫描最佳时机,提高血 管充盈度
19
直接经验法
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以一定剂量和流速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确定延迟时间动脉期为 25~30s
肝血管瘤11Fra bibliotek造影剂 延迟时间的确定 造影时间
12
造影剂
《ct增强的临床应用》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 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CT增强可以评估骨骼病变的严重程 度和范围
CT增强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如手术 方案制定、药物选择等
腹部疾病的诊断
腹部CT增强检查:用于诊断腹部疾病,如肿瘤、炎症、梗阻等 检查方法:静脉注射造影剂,进行CT扫描 诊断结果:根据CT图像,判断疾病类型、位置、大小等 临床应用:辅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准确性
CT增强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病变的 检出率
帮助医生制 定治疗方案
提高病变的 诊断准确性
评估治疗效 果
03 CT增强的临床应用
肺部疾病的诊断
肺部CT增强:用于诊断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诊断方法:通过CT扫描,观察肺部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信息
诊断结果:根据CT图像,判断肺部疾病的类型、程度和治疗方案
04
CT增强的优势和局限 性
CT增强的优势
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提高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提高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提高病变的评估和随访效果
CT增强的局限性
对比剂过敏:部分患者可能对对比剂产生过敏反应,导致不良反应 辐射剂量:CT增强的辐射剂量相对较高,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辐射伤害 费用较高:CT增强的费用相对较高,可能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检查时间较长:CT增强的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可能影响患者的检查体验
临床应用:CT增强在肺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治疗提供 重要依据。
肝脏疾病的诊断
CT增强扫描:对肝脏进行增强扫描,提高病变的显示率 病变特征:观察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边界等特征 诊断依据:根据病变特征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手术、药物治疗等
增强ct造影剂 ppt课件

CT造影剂的安全用药
ppt课件 王雪
1
1 造影剂相关安全问题
2
造影剂外渗处理
3
造影剂安全使用策略
ppt课件
2
造影剂不良反应类型
1.过敏样反应 (特异质反应) 2.非过敏样反应(非特异质反应) 3.迟发型不良反应
ppt课件
3
(1)特异质反应
非剂量相关性
小剂量如1ml或更少剂量也可诱发
常见表现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 严重血压下降及突然死亡等
相关机制
抗原抗体反应; 细胞介质释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 ); 胆碱能作用
ppt课件
4
(2)非特异性反应
明确剂量相关性 常见表现
恶心、呕吐、颜面潮红、发热
相关机制
与造影剂渗透压、离子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ppt课件
ppt课件
14
高危因素患者CIN预防
避免使用高渗对比剂及离子型对比剂或考虑不需 要使用碘造影剂的其它影像学方法;
两次使用碘造影剂的间隔至少要72小时以上; 如果可能,在使用碘造影剂前后24小时停用肾毒性
药物 (氨基糖甙类、两性霉素B、环胞霉素A、他 克莫司、顺铂等) 避免使用甘露醇和利尿剂,尤其是髓袢利尿剂。
ppt课件
24
谢谢~~~
ppt课件
25
5
(3)迟发型不良反应
造影剂注射后1小时至1周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表现以皮肤反应最常见,曾有报告的还有骨
骼肌肉疼痛、发热、头痛等,多为自限性。 相关机制目前不明
ppt课件
6
造影剂反应的高危因素
过敏体质 哮喘
严重心血管病患
相关 高危因素
ppt课件 王雪
1
1 造影剂相关安全问题
2
造影剂外渗处理
3
造影剂安全使用策略
ppt课件
2
造影剂不良反应类型
1.过敏样反应 (特异质反应) 2.非过敏样反应(非特异质反应) 3.迟发型不良反应
ppt课件
3
(1)特异质反应
非剂量相关性
小剂量如1ml或更少剂量也可诱发
常见表现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 严重血压下降及突然死亡等
相关机制
抗原抗体反应; 细胞介质释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 ); 胆碱能作用
ppt课件
4
(2)非特异性反应
明确剂量相关性 常见表现
恶心、呕吐、颜面潮红、发热
相关机制
与造影剂渗透压、离子性及化学毒性有关
ppt课件
ppt课件
14
高危因素患者CIN预防
避免使用高渗对比剂及离子型对比剂或考虑不需 要使用碘造影剂的其它影像学方法;
两次使用碘造影剂的间隔至少要72小时以上; 如果可能,在使用碘造影剂前后24小时停用肾毒性
药物 (氨基糖甙类、两性霉素B、环胞霉素A、他 克莫司、顺铂等) 避免使用甘露醇和利尿剂,尤其是髓袢利尿剂。
ppt课件
24
谢谢~~~
ppt课件
25
5
(3)迟发型不良反应
造影剂注射后1小时至1周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表现以皮肤反应最常见,曾有报告的还有骨
骼肌肉疼痛、发热、头痛等,多为自限性。 相关机制目前不明
ppt课件
6
造影剂反应的高危因素
过敏体质 哮喘
严重心血管病患
相关 高危因素
CT增强扫描及其意义ppt课件

4、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扫描 更是必不可少的;对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 增强扫描同样很重要,如血管和小的淋巴结的鉴别 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肺门、颈部、盆腔等部位的淋 巴结与血管的鉴别在图像上常常遇到困难,通过增 强扫描,浓度高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 密度差异增大,很容易区别。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CT增强扫描是必需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
60%-76%的泛影葡胺或碘酞葡胺;
非离子型造影剂,如:
欧乃派克、碘必乐、尤维显等。
非离子造影剂副反应少。
CT 增强扫描的意义 静脉内注射造影剂行CT增强扫描在CT日常工作中意义
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的检出率。
通过增强扫描,病灶与实质或周围组织的强化程 度往往不一致,两者的密度差异较大,可以借此发现 平扫时漏检的病灶。平扫时这些病灶呈等密度或密度 差异很小,或与血管断面影不能区分。实践证明,脑、 肝、胰、脾、肾等实质脏器内的小病灶尤其是实质性 占位,在平扫图像上呈等密度的例子比比皆是,单纯 靠平扫难免有漏诊情况,也是不可取的。
5.增强后处理:CT 增强后叮嘱患者,按压针口、 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及时代谢,嘱病人取CT 诊断报告时间及地点,照取增强CT片若干张 (根据情况而定),测量病变大小、CT值(包 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片子照好后送 诊断室出具诊断报告。
CT增强扫描造影剂毒副反应 造影剂毒副反应分三类: 轻度反应、中毒反应、重度反应; 1.轻度反应的主要症状:有全身热感与发痒,充血,少 数红疹,头痛头晕,喷嚏咳嗽,恶心呕吐等; 2.中度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全身出现寻麻疹样皮疹, 眼睑、面颊、耳部水肿。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发音 嘶哑,肢体抖动等; 3.重度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手 足厥冷,呼吸困难,手足肌痉挛,血压下降,心搏停 止,知觉丧失,小便失禁等。
CT增强技术指南.pptx

8
CT增强扫描造影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副反应的预防措施
• 1.对每一例需增强扫描的病人均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高危因素,以 便选择应用造影剂及预防用药; 2.术前给以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动物试验表明,增强扫描前用皮质激 素可减轻造影剂的毒副反应。可在造影前用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l静注 。 3.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研究与临床应用表明非离子造影剂比离子造影剂 更安全、可靠,即使高危病人,使用也很少发生中、重度反应。但非离 子造影剂价格昂贵,一般用于高危人群;但非离子造影剂并非绝对安全 ,也有死亡病例报道,故使用时应注意观察,不能麻痹大意。 4.严格控制造影剂用量,掌握注射速度:造影剂应用量应控制在能达到诊 断目的的水平即可,尽量少用; 5.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副反应者,立即停止注射 或停止扫描,立即进行抢救,这是避免死亡事故发生的关键。
6
4.CT增强扫描:无碘过敏反应的患者进行大剂量(一般碘普罗 胺注射剂60-100ml,每公斤1.5-2ML)造影剂静脉快速注射 增强扫描;方法:取碘普罗胺注射剂60-100ml,用高压注射 器静脉快速注射,开始注射后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如 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积极抢救,在注射20s左右时 开始CT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扫描。 5.增强后处理:CT 增强后叮嘱患者,按压针口、多饮水,以 利于造影剂及时代谢,嘱病人取CT诊断报告时间及地点,照 取增强CT片若干张(根据情况而定),测量病变大小、CT值 (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片子照好后送诊断室出具 诊断报告。
12
13
3
增强目的
• 增强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以利发现病灶,或更清晰显示病灶的范 围和性质。胸部增强目的在于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密度相近的病灶、鉴 别病变与血管断面、观察病变血供情况、血管本身有无病变;肝脏增强 目的在于增加病灶与正常肝实质之间的密度差,显示平扫不能显示或可 疑的病灶、根据增强鉴别病灶的性质、显示肝内外血管结构、区别囊性 病变和实质性病变。
CT增强扫描造影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副反应的预防措施
• 1.对每一例需增强扫描的病人均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高危因素,以 便选择应用造影剂及预防用药; 2.术前给以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动物试验表明,增强扫描前用皮质激 素可减轻造影剂的毒副反应。可在造影前用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l静注 。 3.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研究与临床应用表明非离子造影剂比离子造影剂 更安全、可靠,即使高危病人,使用也很少发生中、重度反应。但非离 子造影剂价格昂贵,一般用于高危人群;但非离子造影剂并非绝对安全 ,也有死亡病例报道,故使用时应注意观察,不能麻痹大意。 4.严格控制造影剂用量,掌握注射速度:造影剂应用量应控制在能达到诊 断目的的水平即可,尽量少用; 5.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副反应者,立即停止注射 或停止扫描,立即进行抢救,这是避免死亡事故发生的关键。
6
4.CT增强扫描:无碘过敏反应的患者进行大剂量(一般碘普罗 胺注射剂60-100ml,每公斤1.5-2ML)造影剂静脉快速注射 增强扫描;方法:取碘普罗胺注射剂60-100ml,用高压注射 器静脉快速注射,开始注射后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如 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积极抢救,在注射20s左右时 开始CT扫描,包括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迟扫描。 5.增强后处理:CT 增强后叮嘱患者,按压针口、多饮水,以 利于造影剂及时代谢,嘱病人取CT诊断报告时间及地点,照 取增强CT片若干张(根据情况而定),测量病变大小、CT值 (包括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片子照好后送诊断室出具 诊断报告。
12
13
3
增强目的
• 增强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以利发现病灶,或更清晰显示病灶的范 围和性质。胸部增强目的在于增加病变与正常组织密度相近的病灶、鉴 别病变与血管断面、观察病变血供情况、血管本身有无病变;肝脏增强 目的在于增加病灶与正常肝实质之间的密度差,显示平扫不能显示或可 疑的病灶、根据增强鉴别病灶的性质、显示肝内外血管结构、区别囊性 病变和实质性病变。
增强ct造影剂课件

更加可持续的制造方 式
未来,制造增强CT造影剂的可 持续性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更精细的制造流程和新的环保 技术有望降低制造成本,并产 生更可持续的产品。
越来越精确的显影
增强CT造影剂的新型技术进步 有望创造更精准的显影效果, 同时还能够减少患者面临的风 险和不适感。
更少的副作用和过敏 反应
目前,在不断地改善和创新新 型的造影剂制冷方式方面,我 们可以期待在未来几十年中将 显著减少针对造影剂的副作用 和过敏反应的数量
历史
增强CT造影剂首次使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 成为人们探究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如何使用
增强CT造影剂可以通过口服、鼻喉或静脉注射 的方式使用,也可以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使用。 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影响剂量和效果。
增强CT造影剂的分类
离子型造影剂
离子型造影剂是一种传统的造影 剂,它通过与电解质结合来影响 X射线的通过和吸收能力。由于 离子型造影剂的制备成本较低, 它们通常是一线的CT造影剂。
植物油基造影剂的优势
优点
植物油基造影剂很少引起过 敏反应和其他副作用,是一 种安全和有效的选择。另外, 相较于其他造影剂,它们提 供更长时间的显影。
应用场景
植物油基造影剂已成功应用 于肝、胰腺、肝血管断层造 影、CT灌注成像等方面,在 许多情况下提供了高质量的 影像。
技术变革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植物油基造影剂有望成为更 具吸引力的选择,提供更清 晰和更具准确性的图像。
增强CT造影剂
欢迎学习增强CT造影剂的知识。在本课件中,您将了解增强CT造影剂的奥秘, 作用,分类和副作用。准备好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主题了嘛?
什么是增强CT造影剂
定义
增强CT造影剂是一种特殊的化合物,用于增强 机器在扫描某些区域时检测到的差异,并提供 更多的信息。
医学CT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ppt培训课件

CT增强扫描的临床应 用
主要内容
1 CT增强扫描简介 2 常规适用范围 3 CT增强扫描新技术应用
放射科
CT增强扫描简介
定义 增强扫描-静脉内注入含碘对比剂后的CT扫描 平扫--无对比剂注入的CT扫描
放射科
含碘对比剂
泛影葡胺--离子型、高渗型 碘海醇--非离子型、低渗型
(粒子数越多,其渗透压约大, 对血液细胞膜的损伤也越严重)
平扫期: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 动脉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
与主动脉相同。 门脉期:增强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
可见病灶大部分或完全强化。 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填充,
填充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 最后整个血管瘤被造影剂“填满”
放射科
肝血管瘤
放射科
肝血管瘤
放射科
2 增强扫描有助于肝脏病灶定性
肝癌
肝细胞性肝Ca,最常见,占90%以上 。 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肿瘤
肝癌
低密度 高密度
低密度 低密度
(少数高 密度)
放射科
3 明确定位,显示组织关系
增强扫描可清晰的 显示病灶与周围组 织的关系。
肝癌门静脉癌栓
放射科
腹部CT增强扫描程序
肝脏 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 肾脏 皮质期-髓质期-分泌期
放射科
肾脏增强扫描
皮
髓
质
质
期
期
平
分
放射科
肾脏增强扫描:肾癌
皮质期 髓质期
放射科
造影剂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轻度(70-75%)
-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不处理或口服抗组胺药物
中度(25-30%)
-心慌、头痛、支气管痉挛所致哮喘、喉水肿致呼吸困难-地 塞米松肌注
主要内容
1 CT增强扫描简介 2 常规适用范围 3 CT增强扫描新技术应用
放射科
CT增强扫描简介
定义 增强扫描-静脉内注入含碘对比剂后的CT扫描 平扫--无对比剂注入的CT扫描
放射科
含碘对比剂
泛影葡胺--离子型、高渗型 碘海醇--非离子型、低渗型
(粒子数越多,其渗透压约大, 对血液细胞膜的损伤也越严重)
平扫期: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 动脉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
与主动脉相同。 门脉期:增强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
可见病灶大部分或完全强化。 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填充,
填充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 最后整个血管瘤被造影剂“填满”
放射科
肝血管瘤
放射科
肝血管瘤
放射科
2 增强扫描有助于肝脏病灶定性
肝癌
肝细胞性肝Ca,最常见,占90%以上 。 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为不同程度的多血管肿瘤
肝癌
低密度 高密度
低密度 低密度
(少数高 密度)
放射科
3 明确定位,显示组织关系
增强扫描可清晰的 显示病灶与周围组 织的关系。
肝癌门静脉癌栓
放射科
腹部CT增强扫描程序
肝脏 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 肾脏 皮质期-髓质期-分泌期
放射科
肾脏增强扫描
皮
髓
质
质
期
期
平
分
放射科
肾脏增强扫描:肾癌
皮质期 髓质期
放射科
造影剂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轻度(70-75%)
-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不处理或口服抗组胺药物
中度(25-30%)
-心慌、头痛、支气管痉挛所致哮喘、喉水肿致呼吸困难-地 塞米松肌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化是目前使用最多、被广泛用于有效减 少CIN发生的方法。
给病人水化(增容体液/水化具有保护作用) ✓ 任何水化方式都强于不做水化 ✓ 静脉水化方式优于口服方式
1
造影剂相关安全问题
2 造影剂外渗处理
3
造影剂安全使用策略
造影剂外渗危害
高渗造影剂渗入皮下组织时,可造成局 部红肿、疼痛,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局 部组织缺血缺氧,严重者可致皮肤溃疡甚至 坏死。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和心理压力。 类型:多数损伤为轻度,重度损伤包括皮肤 溃疡、软组织坏死和间隔综合征。
安全合理用药—5R原则
Give right drug to the right patient in the right dose by the right route at the right time
谢谢~~~
CT造影剂的安全用药
王雪
1 造影剂相关安全问题
2
造影剂外渗处理
3
造影剂安全使用策略
造影剂不良反应类型
1.过敏样反应 (特异质反应) 2.非过敏样反应(非特异质反应) 3.迟发型不良反应
(1)特异质反应
非剂量相关性
小剂量如1ml或更少剂量也可诱发
常见表现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 严重血压下降及突然死亡等
相关机制
抗原抗体反应; 细胞介质释放(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 ); 胆碱能作用
(2)非特异性反应
✓ 明确剂量相关性 ✓ 常见表现
恶心、呕吐、颜面潮红、发热
✓ 相关机制与造影剂渗透压、离子性及 Nhomakorabea学毒性有关
(3)迟发型不良反应
造影剂注射后1小时至1周内出现的不良反应。 常见表现以皮肤反应最常见,曾有报告的还有骨
骼肌肉疼痛、发热、头痛等,多为自限性。 相关机制目前不明
造影剂反应的高危因素
过敏体质 哮喘
严重心血管病患
相关 高危因素
肾功能低下 身体状况极差 镰状细胞症、焦虑症
造影反应预防措施
询问病史: 控制用量及注射速度:
严格控制造影剂用量,掌握注射速度,用量控制在能达到 诊断目的即可。
密切观察:
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过敏反应, 立即停止注射进行抢救,避免死亡事件发生。
造影剂外渗处理
✓ 1.立即停止注射,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对 比剂
✓ 2.症状较轻者可以0.5%地塞米松局部冷湿 敷,抬高患肢,密切观察24小时
✓ 3.出现间隔综合征——外科手术
1
造影剂相关安全问题
2
造影剂外渗处理
3 造影剂安全使用策略
CT造影剂临床安全使用
一般无需碘过敏试验 患者注射造影剂后需留观30min才能离开 尽量避免短时间内重复使用诊断剂量的碘对比
造影剂外渗预防:
1.检查前健康教育——减轻心理紧张,教会配合方法 2.使用大小合适的塑料套管针,考虑注射时的流速, 血管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避开关节,静 脉窦以及血管分叉处(PICC不可使用),避免在同 一部位反复穿刺 3.确保血管无渗漏,注射造影剂前先注射20ml生理盐 水 4.注射时密切观察,如有渗漏及时停止
剂。如果确有必要重复使用,建议2次碘对比 剂重复使用间隔时间≥24小时。 建议患者在使用碘对比剂前4 h至使用后24 h内 给予水化。
具有高危因素患者 ,建议使用非离子型等渗 或低渗造影剂,同时加强血清肌酐的监测, 保证给患者补充足够液量。
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碘造影剂前48h必须停 用双胍类药物;碘对比剂使用后至少48h肾 功能恢复正常或恢复到基线水平后才能再次 使用双胍类药物。
✓ 低蛋白血症、低血 红蛋白血症;
✓ 心力衰竭; ✓ 高龄(年龄>70岁) ✓ 低钾血症; ✓ 副球蛋白血症。
造影剂剂量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造影剂的剂量与肾功能损害的 程度相关,当造影剂量<30ml时,急性CIN 发生率为26%;而造影剂量>30ml时,急性 CIN发生率为79%。造影剂每增加5ml,CIN 的危险就增加65%。
CIN是目前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三位病因
造影剂肾病
三个必要条件:
肾功能急性恶化 与造影剂使用有时间关联性 排除其它致病因素 (动脉粥样栓塞、局部缺
血、其它肾毒性药物等)
造影剂肾病高危因素
✓ 肾功能不全 ✓ 糖尿病肾病; ✓ 血容量不足; ✓ 合并使用肾毒性
药物,非甾体类 或ACEI类药物;
“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表明,预防 性用药可以降低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 的发生概率,故不推荐预防性用药”
——中国《对比剂使用指南》 ,2008年
造影剂肾病(CIN)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对比剂肾病是指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 血管内途径应用对比剂后3 d内肾功能与应用 对比剂前相比明显降低。
造影剂肾病机制
CIN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相关因素 包括增加腺苷、内皮素、自由基等反应使肾脏 外髓质深部缺血,而此部位正是高氧耗和血供 区域;此外,造影剂本身对肾小管细胞亦有真接 毒性,引起空泡化,间质炎症线粒体功能改变及 凋亡;但特异性反应未参与CIN的病理作用。
——Circulation 2006;113:1799~1806
高危因素患者CIN预防
避免使用高渗对比剂及离子型对比剂或考虑不需 要使用碘造影剂的其它影像学方法;
两次使用碘造影剂的间隔至少要72小时以上; 如果可能,在使用碘造影剂前后24小时停用肾毒性
药物 (氨基糖甙类、两性霉素B、环胞霉素A、他 克莫司、顺铂等) 避免使用甘露醇和利尿剂,尤其是髓袢利尿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