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在静息状 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高碳酸血症 ,进而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分类
新生儿呼吸衰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其中急性呼吸衰竭起病急骤,病情变化 迅速,需要及时抢救;慢性呼吸衰竭则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轻。
03
注意观察宝宝皮肤颜色是否正常,以防出现硬肿、青紫等不良
情况。
2023
PART 06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家庭护 理指导
REPORTING
家庭环境指导
1 2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确保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空 气污浊。
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新生儿对环境温度和湿度较为敏感,应保持室内 温度在22-26℃,湿度在50-60%,以利于宝宝 呼吸。
临床表现
根据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 、发绀、呼吸急促等,结合医生听诊 和观察患儿的呼吸运动情况,可初步 判断是否存在呼吸衰竭。
2023
PART 02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常见原 因
REPORTING
早产
01
早产儿肺部发育尚未成熟,肺表 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呼吸困难 和呼吸衰竭。
02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容易 感染呼吸道疾病,加重呼吸衰竭 。
预防氧中毒
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 ,防止新生儿氧中毒。
机械通气护理
监测呼吸机参数
密切监测呼吸机的参数,包括潮 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等,
确保机械通气的效果。
保持呼吸道湿化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保持呼吸道湿 化,防止呼吸道干燥、痰液粘稠。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一、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尿量和皮肤色泽等,观察各类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呼吸兴奋剂)
2、密切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标变化
二、对症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1)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更换体位和多饮水。
(2)危重患者每1-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帮助排痰。
如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加强湿化吸痰。
(3)神志清醒者可每日2-3次雾化吸入,每次10-20分钟。
2、根据血气分析和临床情况合理给氧。
3、危重患者或使用机械通气者应做好特护记录单。
4、危重患者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预防发生压疮。
5、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
6、病情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该按人工气道护理要求。
7、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按机械通气护理要求。
三、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留置胃管患者应按胃管护理要求)
2、保持病室整洁、通风,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住层流病房。
3、正确留取各项标本。
4、严格控制陪人和家属探视。
四、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做缩唇腹式呼吸以改善通气
2、鼓励患者适当家务活动,尽可能下床活动。
3、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季节交换和流感季节少外出,少去公共场所。
4、劝告戒烟,如有感冒及时就医,控制感染加重。
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 的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观察药物疗效 及不良反应。
心力衰竭的预防与护理
01
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输液,以免增加 心脏负担。
休息与活动
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休息 与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03
02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 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分类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急性呼吸衰竭可分为Ⅰ型呼吸衰竭(低氧性呼吸衰竭)和 Ⅱ型呼吸衰竭(高碳酸性呼吸衰竭)。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包括呼吸道阻塞、肺组织病变、神经肌肉病变等。此外 ,药物中毒、严重感染、休克、酸中毒等也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
发病机制
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肺通气不足、换气功能障碍、肺内 气体交换异常等。这些机制相互作用,导致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发 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
急性呼吸衰竭的护 理常规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 录
• 急性呼吸衰竭的概述 • 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评估 • 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 急性呼吸衰竭的并发症预防与护
理 • 急性呼吸衰竭的康复与健康教育
01
急性呼吸衰竭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无法在短 时间内纠正,从而引起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一系 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评估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04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用药史、 家族史等,评估患者健康状况
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以及唇、指(趾)甲的颜色和痰液的色、性质、量、气味,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
2依病情及病理、生理特点,采取不同给氧方式。
I型呼吸衰竭和ARDS患者给予高浓度(FiO2>50%)氧气吸入。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予低浓度(FiO2<35%)持续给氧,注意观察氧疗效果3.保持呼吸道通畅,神志清楚患者,鼓励患者咳痰,变换体位,翻身拍背,促使痰液引流。
不能自行排痰者,及时吸痰。
4.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使用呼吸兴奋剂时速度不宜过快。
5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或坐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慢性呼吸衰竭代偿期,可适当下床活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在必要时可采用俯卧位辅助通气。
6给予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7了解和关心患者的心理情况,指导患者放松、分散注意力,以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8做好皮肤护理,定期翻身,预防发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9根据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评估,落实安全护理措施。
10指导患者及家属氧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患者效呼和咳嗽咳痰方法,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体位引流、拍背等方法。
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
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1.确定呼吸衰竭的原因:在采取任何急救护理措施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呼吸衰竭的原因。
常见的原因包括肺部感染、肺水肿、支气管痉挛、气胸等。
2.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是急救护理的首要任务。
可以使用手法清除呼吸道中的任何阻塞物,如呕吐物或异物。
同时,保持患者的头部处于正中位置,以便保持呼吸道通畅。
3.提供氧气:给予患者纯氧或氧气面罩以提供充足的氧气。
氧气的浓度要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以帮助维持氧合作用。
4.帮助呼吸: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呼吸完全停止,需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可以采用口对口、口对鼻或面罩呼吸等方法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5.监测呼吸参数: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血氧饱和度。
及时调整急救护理措施以保持呼吸参数在正常范围内。
6.控制呼吸窘迫: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呼吸窘迫,可以给予镇静剂或肌松剂以减轻呼吸肌的紧张状态,并改善呼吸功能。
7.提供适当的支持治疗:除了急救护理措施外,还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治疗。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能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利尿剂、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来治疗原发病。
8.转运至医院:完成急救护理措施后,需要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参数,及时调整急救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结起来,急性呼吸衰竭的急救护理包括维持呼吸道通畅、提供适当的氧气、人工呼吸、监测呼吸参数、控制呼吸窘迫、提供支持治疗等措施。
在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另外,患者需要尽快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只有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急性呼吸衰竭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病情观察:1)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以及呼吸困难的程度和意识状态。
2)密切观察药物疗效、不良反应、静脉点滴速度及配伍禁忌。
有CO潴留的患者禁用呼吸抑制剂及镇静剂。
3)合理氧疗,缺氧不伴CO潴留可吸高浓度氧(>35%),缺氧伴CO;潴留可给予持续、低浓度(<35%)吸氧,保持吸入氧气湿化。
4)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呼吸机的参数,准确记录出入量等;及时分析并解决呼吸机报警的原因;加强气道管理。
2.饮食与休息:1)有明显低氧血症时,应限制活动量,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呼吸困难明显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防止长期卧床和营养不良患者的皮肤损伤。
2)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无法经口进食者,可遵医嘱给予鼻饲饮食及静脉高营养治疗。
少食多餐,进餐时维持氧疗,防止气短和进餐时血氧降低。
3.保持呼吸道通畅:1)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
每2h翻身1次,并给予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2)口服或雾化吸入祛痰药以湿化痰液,便于咳出或吸出痰液,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及痰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3)痰液较多吸痰无效时,须立即行气管切开或气道插管吸出分泌物,解除气道痰阻。
【健康教育】1.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支持,使之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治疗信心。
2.嘱患者定期复查胸片及肝肾功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指导患者加强营养支持,合理安排休息,适当活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呼吸道感染,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增强抗病能力。
4.做好心理护理,与患者多沟通,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生理、心理的不适及诱发或加重焦虑的因素,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放松等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呼吸衰竭是指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出现缺氧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呼吸衰竭分为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
I型呼吸衰竭是以换气障碍为主,表现为低氧血症;血气指标为PaCO2小于或等于40mmHg。
II型呼吸衰竭是以通气障碍为主,表现为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血气指标为PaCO2低于60 mmHg,PaCO2高于50mmHg。
1.按内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2、急性呼吸衰歇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
3、纠正患者缺氧状态。
I型呼吸衰竭者,应提高氧浓度,一般流量为4~6L/分以上。
II型呼吸衰竭者,以低浓度持续给氧为原则,或以血气分析结果调节氧流量。
给氧方法可用鼻导管,鼻塞或面罩等。
应严密观察给氧效果,如果呼吸困难缓解,心率下降,发绀减轻,表示给氧有效,如若呼吸过缓,意识障碍加重,表示二氧化碳潴留加剧,应报告医师,并准备呼吸兴奋剂和辅助呼吸等抢救物品。
4、保持呼吸道通畅,增加通气量,及时清除积痰防止感染。
5、认真观察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及精神神经症状,如头痛、记忆力和判断力减退、神志恍惚、谵妄、无意识动作和抽搐等。
如发现患者有精神神经症状、血压下降、呕吐咖啡样液体,并有DIC表现者,应立即报告医生。
6、对一般疗法无效者,需做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辅助呼吸时,护士应做好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工作。
7、出现肺水肿患者应用利尿或脱水剂时,注意观察药物效果,按医嘱记录出入量。
8、有心衰者应限制其水和钠的摄入量,尿量少而有水肿者,静脉补液量不宜过多,滴速不宜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
9、病情危重长期卧床患者应做好皮肤与生活护理,给以精神安慰,取得患者良好配合。
10、出院指导:防止劳累,增进营养,加强耐寒和呼吸功能锻炼,坚持戒烟,控制呼吸道感染。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要点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要点一、定义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指呼吸中枢或呼吸器官疾病引起的通气功能或/和换气功能不足,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二、评估/观察要点1.评估患儿胎龄、分娩方式,出生时反应、体温、呼吸等情况。
2.评估呼吸和循环功能,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动度;评估心率、心律、血压、血气分析。
3.评估患儿全身情况、皮肤黏膜颜色、末梢循环、四肢温度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
4.评估应用呼吸中枢兴奋药物的患儿,用药后有无烦躁不安、反射增强、局部肌肉抽搐等表现。
三、护理措施(一)常规护理1.室内空气新鲜,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做好皮肤、口腔护理。
2.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及面色的改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4.供给足够的能量和水分,每3小时喂奶1次,喂奶时防止窒息,重症患儿予以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物质及液体。
(二)对症护理1.抬高患儿头颈部15~30°,呈头高脚低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以防分泌物吸入造成窒息。
2.新生儿无力咳出痰液,分泌物增多可使呼吸困难加重,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氧分压下降。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动作要敏捷、轻柔,以免损伤黏膜,容器应专人专用,定期更换。
3.定时翻身,排痰、吸痰前轻轻叩击胸背部;叩击时五指并拢稍向掌心弯曲,使手指与掌心形成空腔,利用震动使附着在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使分泌物进入主支气管利于排出。
4.吸氧以提高动脉氧分压,提高氧的弥散量,改善换气功能。
5.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根据潮气量调节呼吸频率,以取得足够的通气量。
呼吸频率为30~40次/分钟。
患儿呼吸系统功能稳定,能够维持气道通畅和保证有效通气时,可撤离呼吸机。
6.维持体液平衡,纠正酸中毒。
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热量、水和电解质,以防脱水。
但要严格掌握速度,同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儿科急性呼吸衰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儿科急性呼吸衰竭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一般护理:
1)体位:协助患儿取半卧位或坐位,有利于肺扩张,保持患儿安静,减少活动。
2)饮食:加强营养支持,给予易消化饮食和不易发酵食物(少食乳制品和豆制品),预防便秘。
严重呼吸困难者,给予流食或半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充足的热量。
3)环境:针对低效型呼吸形态改善通气,防治感染,保持病室环境温湿度适宜,定时通风。
4)基础护理:指导家长为患儿着宽松衣服,被褥要松软、保暖;外源性哮喘患儿应去除过敏原。
2.专科护理:
1)维持气道通畅:鼓励和帮助患儿咳嗽、咳痰,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氧气吸入,遵医嘱及时准确应用抗生素,以消除呼吸道充血、水肿,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
2)氧疗护理:遵医嘱进行氧疗。
如I型呼吸衰竭患儿应给予低流量吸氧1~2L/min,氧浓度24%~30%。
3)做好病因的治疗和护理。
3.心理护理:重度呼吸困难的患儿常有明显的焦虑和恐惧,会增加机体的耗氧,使CO2增多而加重呼吸困难。
因此,护士应特别注意患儿的语言及非语言的表达,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
【健康教育】
1.当患儿呼吸困难明显缓解或减轻后,应和患儿及家长讨论减少复发的各种措施,如避免着凉、改善周围居住环境、回避过敏原、接受脱敏治疗等。
2.指导家庭备常用药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支气管扩张剂。
循序渐进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合理喂养,平衡膳食,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色泽等。
有无肺性脑病症状及休克。
尿量及粪便颜色,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协助体位引流、翻身、拍背,每2~3小时一次。
降低痰液粘稠度,增加水分,包括多饮水和静脉输液,配合雾化吸入治疗。
必要时用吸痰或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3缓解支气管痉挛:选用茶碱类,有助于缓解小气道平滑肌痉挛、降低气道阻力及肺泡压,使痰液易于咳出。
给予正确的氧疗方式,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饮食护理:给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
对病情危重不能进食或昏迷患者,应予鼻饲营养。
5皮肤护理:观察皮肤的温度、湿度、颜色,皮肤的完整性,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
6记出入量:准确记录24小时的出入液量,注意电解质尤其是血钾的变化。
2、对症护理1呼吸困难、发绀的护理1 2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血压、意识状态、呼吸频率,昏迷患者要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症。
3、病情观察: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色泽等。
有无肺性脑病症状及休克。
尿量及粪便颜色,有无上消化道出血。
各种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4、健康教育: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尽可能下床活动。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季节交换和流感季节少外出,少去公共场所。
劝告戒烟,如有感冒尽量就医,控制感染加重。
慢性呼衰患者体力消耗大,尤其在施行人工通气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增加,(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系多种原发疾病如休克、创伤、严重感染、误吸等疾病过程中发生的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护理措施1.病人全身情况的监护。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呼吸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生命威胁,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
护理呼吸衰竭的常规包括评估患者呼吸状况、提供支持性护理、监测和维持氧合和通气状态、预防并发症、教育患者和亲属等。
一、评估患者呼吸状况1.收集患者病史,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史、用药史、个人和家族病史等。
2.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注意是否有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
3.评估血氧饱和度和二氧化碳含量。
4.检查患者的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
二、提供支持性护理1.保持患者通气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
2.保持适宜的体位,促进呼吸道通气。
3.减轻患者焦虑和紧张,提供充足的安全感。
4.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保持正常的血容量。
三、监测和维持氧合和通气状态1.监护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氧疗。
2.监测动脉血气,评估患者的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
3.监测呼吸频率、深度、量和呼吸节律。
4.必要时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如无创呼吸机通气或有创呼吸机通气。
四、预防并发症1.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呼吸道清洁,避免进食和吸入异物。
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
促进早期康复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3.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和心率,预防心脏并发症。
五、教育患者和亲属1.详细解释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氧疗、呼吸机使用等。
2.教育患者和亲属如何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报告异常。
3.教育患者和亲属关于预防呼吸衰竭的措施,如戒烟、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综上所述,呼吸衰竭护理常规主要包括评估患者呼吸状况、提供支持性护理、监测和维持氧合和通气状态、预防并发症、教育患者和亲属等。
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率。
同时,护士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如出现三凹征或呼吸费力伴呼气延长。
2、观察患者有无缺氧,如颜面、口唇、指甲等发绀。
3、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面容与表情等。
4、观察有无右心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二、护理措施1、提供安静洁净、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鼻饲,以保证足够的营养支持。
3、行氧疗改善缺氧程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留取痰标本送检。
4、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意识的变化,行心电监护,监测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
机械通气患者注意有无通气不足、与呼吸机是否同步等。
5、遵医嘱正确用药,如支气管舒张药、呼吸兴奋剂等,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6、充分评估患者情况,根据患者意识状态、痰液粘稠程度、痰量多少、咳痰能力等,采取有效的排痰措施。
随着病情的演变,患者的排痰情况会随之发生变化,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呼吸肌无力时,会导致咳痰能力减弱,排痰量减少;痰液过于黏稠,会导致患者自主排痰困难;当感染控制,病情好转时,排痰量也会减少等。
及时评估患者的排痰情况,针对其变化,动态调整排痰措施,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无自主排痰能力时,应给予机械吸痰;若患者能自主排痰,但排痰能力减弱,可加强翻身叩背,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当出现痰液粘稠,痰量较多时,可根据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强湿化,给予口服或雾化吸入祛痰药。
7、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
8、加强心理支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三、健康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耗氧。
2、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方法,及时排出痰液。
3、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合理氧疗的重要性,避免患者及家属擅自调节氧流量或停用氧气。
行氧驱动雾化吸入后,须及时将氧流量调回原值。
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者吸氧流量。
4、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注意患者主观感受,安慰鼓励患者,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包括以下目标和措施:一、护理目标:1.让患者能够维持最佳的呼吸状态,缓解呼吸困难。
2.确保患者能够保持最佳的气体交换,改善缺氧情况。
3.通过有效的咳嗽帮助患者清除气道分泌物。
4.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改善营养状况。
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护理措施:一)入院评估如果患者因急性呼吸衰竭入院,应先进行急诊治疗,并进行连续的护理评估。
评估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时间、地点,呼吸困难持续的时间,就诊前的病情变化及院前急救措施。
观察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绀、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
进行24小时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注意有无尿量减少及全身浮肿情况,观察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及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及时了解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胸片等检查结果。
评估患者有无恐惧、焦虑的表现及程度,了解患者担忧的原因。
评估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及可能发生并发症的认知度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急救治疗急救过程中应细致观察与评估,及时掌握患者有关资料。
首先协助医生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心跳骤停、窒息等。
对已发生休克的患者立即建立2条或以上的静脉通路,及时输血,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持续氧疗、心电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
当患者呼吸停止,立即清理口腔分泌物,在呼吸道通畅情况下,以简易呼吸囊进行人工通气。
如发生心跳骤停,采取体外心脏按压等有关的抢救措施。
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调节呼吸机进行合理的机械通气。
三)氧疗的护理呼吸衰竭患者需要吸入较高浓度(FiO2>35%)的氧气,使PaO2迅速提高到60-80mmHg或SaO2>90%。
一般在PaO2<60%时才开始氧疗,应予低浓度持续给氧,使PaO2控制在60 mmHg或SaO2在90%或略高。
四)用药护理使用呼吸兴奋剂静脉点滴时,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睫毛反应、神志变化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节剂量。
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需要减慢滴速。
急诊呼吸衰竭抢救护理常规
急诊呼吸衰竭抢救护理常规1.保护患者的呼吸道:急诊呼吸衰竭时患者的气道通畅性可能受到严重威胁。
护理人员应迅速采取措施,保障患者的气道通畅。
如患者有分泌物积聚,可以采用吸痰、气管切开等操作清除分泌物。
2.给予氧疗: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缺氧是一个严重问题。
护理人员应立即给予氧疗,以保证患者对氧的吸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鼻导管氧疗、面罩氧疗、无创通气等氧疗方法。
3.监测生命体征:在急诊呼吸衰竭抢救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对于评估病情和疗效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应不断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输液支持: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往往伴随体液失衡,需要给予液体补充。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静脉输液或口服给予合适的液体。
5.痰液管理:对于分泌物过多且粘稠的患者,可以采用解痰药物或物理疗法进行痰液管理。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定期进行痰液抽吸或推拿等操作。
6.安全护理:在急诊呼吸衰竭抢救中,护理人员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
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的位置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
同时,还需要注意床边防护,防止患者意外掉落。
7.心理支持:急诊呼吸衰竭可以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感。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耐心倾听、情绪疏导等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
8.与医生密切合作:在急诊呼吸衰竭抢救中,护士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操作。
同时,护士也应积极向医生提供患者的观察结果,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上是急诊呼吸衰竭抢救护理的常规措施。
在具体护理操作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以达到最佳抢救效果。
由于急诊呼吸衰竭的病因和病情千变万化,护士在抢救过程中还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生命体征、意识、精神神经症状。
2.评估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困难程度。
3.评估患者咳嗽、咳痰情况、皮肤及甲床色泽,有无窒息先兆。
4.评估患者既往病史、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
二、护理措施
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坐卧位或坐位以增加辅助呼吸肌的效能。
3.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胃肠营养,必要时静脉营养治疗。
4.保持呼吸道通畅,每1~2小时翻身叩背1次,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必要时予雾化治疗,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加强湿化排痰。
5.根据病情进行合理氧疗或机械通气,指导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化检查结果,观察液体出人量。
7.遵医嘱正确及时给药,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8.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应用放松、分散注意力和引导性想象技术,缓解紧张和焦虑。
三、健康教育
1.注意休息,戒烟酒,少去人多场所,积极治疗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加强呼吸功能锻炼,改善肺功能,进行适当体育锻炼,避免剧烈运动。
四、出院回访
1.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情况。
2.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及呼吸功能锻炼情况,嘱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衰竭护理常规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急性发生的呼吸系统功能减退或呼吸衰竭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病理生理特点是呼吸功能受限,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酸中毒。
针对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积极监测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提供氧疗、调控体液电解质平衡、促进气体交换和预防并发症等。
一、积极监测病情:1.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节律以及气道分泌物的变化,尤其是突然加重的情况。
2.监测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3.定期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沟通与医护团队,协助医生制定治疗计划。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1.维持患者的半卧位或头低位,利于气体交换以及减少肺部负担。
2.定期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炎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规律清洁患者口腔,以预防口腔感染,同时保证患者舒适。
4.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和痰液的引流,避免气道阻塞。
三、提供氧疗:1.根据患者的氧合状态,选择适当的吸氧浓度和氧疗方式(如鼻导管、面罩、高流量氧等),以维持氧饱和度在合理范围内。
2.注意观察氧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氧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等,并及时调整氧流量。
四、调控体液电解质平衡:1.监测患者的液体输入和排出情况,确保水平衡。
2.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合理给予电解质补充,如钠、钾、钙等。
3.避免过度补液或过度利尿,以免影响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代谢。
五、促进气体交换:1.鼓励患者适量运动或进行呼吸康复训练,以增强肺功能和促进气体交换。
2.定期改变患者的体位,帮助改善通气和血流分布。
3.要确保患者充分休息,减少身体机械按压时间,避免肌肉疲劳。
六、预防并发症:1.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如肺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等。
2.保持患者的体温平稳,避免感染和过热导致的呼吸困难。
3.提供心理支持,使患者心态平稳,减轻病情对患者身心的负面影响。
以上就是急性呼吸衰竭护理的常规措施。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提供合适的氧疗和保证体液电解质平衡,促进气体交换,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观察患儿有无低氧血症或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并存等症状。
2、监测患儿呼吸频率和节律、心率、血压与血气分析的变化。
3、观察患儿全身状况、皮肤颜色、末梢循环及肢体温度变化。
二、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
(1)遵医嘱应用人工辅助呼吸,维持有效通气,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
(2)气道管理:鼓励清醒患儿用力咳嗽,对咳嗽无力的患儿定时翻身、叩背、吸痰。
行气管插管或气道切开的患儿定时给氧吸痰。
吸痰前给氧,必要时
雾化后吸痰。
(3)合理用氧:—般主张低流量持续给氧0.5-1L/min,急性缺氧时吸氧浓度为40%-60%;慢性缺氧时,吸氧浓度为30%-40%。
严重缺氧、紧急抢救需要时,可用纯氧,但持续时以不超过4-6小时为宜。
2、休息与体位:半卧位或平卧位,必要时去枕。
3、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病情遵医嘱给于鼻饲或静脉高营养以保证营养和液体供给。
4、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患儿呼吸频率和节律、心率、血压与血气分析的变化;注意观察患儿全身状况、皮肤颜色、末梢循环及肢体温度变化;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5、用药护理:按医嘱及时、准确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呼吸兴奋药、强心、利尿、血管扩张药,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及时向家属交待病情及预后,安慰家长,帮助调整其心理,与患儿共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四、注意事项
1、严重缺氧、紧急抢救需要时,可用纯氧,但是持续时以不超过4-6小时为宜。
2、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给予吸痰。
吸痰前给氧。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
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体现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
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式、手术名称、返回病区时间,伤口出血情况、各种管路情况及引流液的性质量等。
手术当天及术后按要求书写交接记录,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
③已有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应记录损伤部位、分期及大小(长×宽×深)、渗出液情况、处理措施及转归。
④执行输血医嘱后记录输血过程、输血种类、数量以及有无输血反应。
⑤因疾病或治疗而出现某种症状时,记录患者主诉、临床表现、处置及护理措施,观察效果并记录。
4)抢救患者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因抢救未能及时书写护理记录的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5)及时打印重病护理记录并签名。
护理查房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