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并非一种自然基本作用力
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
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力是自然科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力的发现和力学理论的建立,是自然科学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牛顿以前,古希腊科学家解释自然现象的理论框架是"和谐"。
譬如,地球为什么是球形的?行星为什么作圆周运动?他们认为,球形和圆周运动最匀称、最饱满、最稳定,即最和谐。
所以,找到了和谐,也就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在牛顿以后,科学家则用力的框架代替了和谐框架。
今天,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就是致力于寻找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作用力,找到了作用力,也就等于找到了现象存在的原因。
显然,力的框架与和谐的框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它不仅可以精确地解释许多以前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还能准确地预见许多自然现象。
今天,当我们用力的观点考察世界时发现,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无不受力的支配。
无论是物理运动、机械运动、化学运动,还是生物运动,都离不开力的作用。
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支配着宇宙的一切运动。
同时,正如科学家们所言,科学理论的诠释之箭只有指向力学才是最基本的、最令人信服的。
因此,从研究各种自然力开始,并着手寻找它在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可能表现形式,就有可能找到物质系统与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某种联系,发现存在于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新的作用力。
倘若如此,社会科学就有可能如同自然科学一样有一个坚实的基石,并最终实现与自然科学的联姻或统一。
从原子到美洲豹,从细菌到你我他,从鲜花到牛粪尿,从爱因斯坦的大脑到花岗岩,所有这些存在物虽然表现出的结构、形态和运动各不相同,但是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由自然界四种基本作用力所编制的"实体"。
因此,五彩缤纷的世界背后,蕴藏着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简单韵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在编制世界的过程中,分别统管着不同的层次和范围,各有职责,各尽其力。
它们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共同点是它们都有作用源,都有传递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
万有引力法则
万有引力法则
万有引力法则是牛顿三大定律之一,它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法则。
该法则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会相互施加引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种引力作用力的大小可以用万有引力公式来计算,即F=G(m1m2/r^2),其中F表示引力,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万有引力法则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力之一,它解释了行星、卫星、恒星等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探索宇宙和理解宇宙演化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科学中,万有引力法则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航空航天、地质学等领域。
- 1 -。
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
物理万有引力知识点万有引力是一个伟大的概念,通过解释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并且在诸多领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一些基本的物理万有引力的知识点。
1. 物理万有引力的定义与描述万有引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吸引力。
这个概念由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在17世纪时提出,并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详细阐述。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一个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等于它们质量的乘积,再除以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
这个定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F=G*m1*m2/r^2,其中F表示引力,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
3. 引力的特点与特征物理万有引力具有一些特点和特征。
首先,引力是一种吸引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方向总是指向彼此。
其次,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引力越大。
最后,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越远,引力越小。
4. 引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物理万有引力对物体的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牛顿的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当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引力作用时,它将加速朝着引力的方向移动。
例如,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使得物体朝着地面移动。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作用,物体将呈自由落体运动。
5. 引力在天文学中的应用物理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例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使得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他天体也会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
这个概念有助于解释行星、卫星和彗星的轨道运动,以及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6. 引力与能量守恒定律物理万有引力也与能量守恒定律密切相关。
由于引力是一种保守力,引力做的功等于物体的势能增加。
例如,当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时,重力对其做功,使其势能转化为动能,增加其速度。
自然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
自然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四大基本的作用力,依强弱次序分别为:1、万有引力,又名引力相互作用或重力相互作用,在一般使用上常亦称为重力,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
引力是其中最弱的一种,两个质子间的万有引力只有它们间的电磁力的1/1035 ,质子受地球的引力也只有它在一个不强的电场1000伏/米的电磁力的1/1010。
因此研究粒子间的作用或粒子在电子显微镜和加速器中运动时,都不考虑万有引力的作用。
一般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是很小的,例如两个直径为1米的铁球,紧靠在一起时,引力也只有2.83×10-4牛顿,相当于0.03克的一小滴水的重量。
但地球的质量很大,这两个铁球分别受到4×104牛顿的地球引力。
所以研究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运动时,通常都不考虑周围其他物体的引力。
天体如太阳和地球的质量都很大,乘积就更大,巨大的引力就能使庞然大物绕太阳转动。
引力就成了支配天体运动的唯一的一种力。
恒星的形成,在高温状态下不弥散反而逐渐收缩,最后坍缩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也都是由于引力的作用,因此引力也是促使天体演化的重要因素。
2、电磁力,是一种相当强的作用力,在宇宙的四个基本的作用力中,它的强度仅次于强核作用力。
当进入到原子的尺度时(0.1nm),会发现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由不同的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经由电磁作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但在原子的尺度时,我们必须用量子化的电磁场来描述,这种描述法,就是把两粒子之间的作用看成是在交换光子。
其实光就是一种电磁波,量子化的电磁作用也就是光电作用。
3、强相互作用是作用于强子之间的力,是所知四种宇宙间基本作用力最强的,也是作用距离第二短的(大约在10-15 m 范围内,比弱相互作用的范围大)。
核子间的核力就是强相互作用,它抵抗了质子之间的强大的电磁力,维持了原子核的稳定。
现在物理学家认为强相互作用的产生与夸克、胶子有关。
万有引力的物理概念是什么
万有引力的物理概念是什么万有引力是一种重力现象,指的是所有物质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
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牛顿首次提出,并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具体表达式为:F = G * (m1 * m2) / r²,其中F表示物体之间的引力,G是一个常数(即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这个定律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每一对物体都会对彼此施加引力,无论它们的质量大小如何。
而且,这种引力不仅存在于天体之间,也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
只要物体之间有质量,就会存在引力的作用。
万有引力的物理概念是基于相互作用的观念。
牛顿认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某种力的作用,将它们彼此拉向一起。
这种拉力被称为引力,是物质间最为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
万有引力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
无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它们都会对彼此施加引力。
不过,由于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随着距离的增加,引力会减弱得非常迅速,而且最终会变得非常微弱。
万有引力对于宇宙的稳定和天体运行的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太阳系中行星、卫星和彗星等天体围绕太阳运行的原因,也是地球上物体下落的原因。
而在更大的尺度上,万有引力是引导恒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星系能够保持稳定的力量。
除了影响天体运动外,万有引力还有其他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球上的物体会因为地球的引力而受到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使其具有质量和重量。
在人类的生活中,重力是我们站立、行走、运动和感知力量的基础。
此外,万有引力还解释了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可以保持在大气层中,以及为什么月球绕地球运行而不会飞向太空。
它也是天体运动的主要原因,如彗星的轨道、黑洞的形成和星际尘埃的聚集。
总之,万有引力是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它能够解释天体运动、地球上的重力现象以及宇宙中的稳定性。
万有引力的本质是什么
万有引力前言: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
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关于万有引力的成因,现在没有能说服人的解释,本文主要是做出我个人的独有见解和描绘出万有引力的模型。
牛顿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低速、宏观、弱引力,而不适用于高速、微观与强引力,而我的理论适合高速低速、微观宏观所有场景。
我的理论主要建立在力也是一种极其微观的粒子这个假设之上的。
一、万有引力的成因我们知道,宇宙空间不是空的,存在大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并且这些它们还在一直不停地运动。
并且我认为,所有物理概念都必须是有实体对应的,比如说空间、物质、运动。
那么力作为一种物理概念,它也必须对应实体。
而另一个方面,我们知道,微观粒子有几百种,分为轻子、玻色子等,而光子是现今最微观的粒子,其大小用普朗克常量描述,是普朗克常数为这个数量级。
于是我猜想:力是一种比光子小很多的微观粒子,可能达到10的负一百次方那么小,它至少具有动量的属性,不会静止,并且走直线。
当它碰撞到像光子的大粒子的时候,具有以下两种方式的行为:(1)当它参与了这个大粒子的顺着它运动方向的运动改变过程,那么它就依附在这个粒子之上,让大粒子形成惯性。
(2)当这个大粒子没有做出运动的改变或者没有顺着它运动方向的运动改变过程,那么它就会发生折射。
由于力是及其微观的粒子,我们知道,越微观的粒子数量越多,速率也越大。
在宇宙这么巨大的空间中,存在几千亿之上的星系,每个星系又存在几千亿颗恒星,并且存在黑洞。
这么庞大数量的宏观物体都要依靠万有引力来运转,并且运转上百亿年,以后还将运转下去,这需要多大的力量。
所以说力的粒子数量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力的粒子像永动机一样一直在不停运动。
星球内部的万有引力
星球内部的万有引力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简要介绍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并提出文章探讨的问题。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在理解星球内部的万有引力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万有引力的定义及其作用。
万有引力是一种自然力,它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使它们相互吸引。
在星球内部,尤其是大型星球,万有引力的作用至关重要,影响着星球的重力分布和运动方式。
本文将探讨星球内部的万有引力,主要关注它在重力分布方面的作用。
我们将介绍万有引力的定义和公式,并阐述它如何影响着星球内部的重力分布。
通过了解星球内部的重力分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星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了解星球内部的万有引力的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星球的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理解,还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星球内部的万有引力的重要性,并探讨可能的应用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星球内部的万有引力,为地球科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可以深入思考星球内部的万有引力在未来科技和探索中的潜在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参考以下示例:2. 正文正文部分是本文的主要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星球内部的万有引力。
首先,我们将介绍万有引力的定义,了解其在天文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星球内部的重力分布情况,包括星球内部不同区域的引力强度和分布规律。
2.1 万有引力的定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万有引力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解释。
我们将介绍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并解释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理解万有引力的定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星球内部的引力分布以及其重要性。
2.2 星球内部的重力分布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研究星球内部的引力分布情况。
我们将探讨星球内不同深度或不同位置的引力强度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精讲
【二、电磁力】
(电荷相互作用力)库仑定律:是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定律
之一。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这两个电
荷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和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
用力的方向沿着这两个点电荷的连线,同名电荷相斥,异
名电荷相吸。公式:
F
k
(q1 q2 r2
)
。
(磁极间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
吸引。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三、强相互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是核子(质子或中子)之间的核力,它是使核 子结合成原子核的作用(即使中字和质子结合在一起)。 强力是四种基本力中最强,但是作用距离最短的。强力的 作用范围很短,但表现形式也不同。在远距离时,强力为 零。当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小于 31015m 时,强力开始生效, 表现为一股巨大的引力。但当两者进一步接近时,达 到 0.51015m,强力会转化为斥力。这种作用可以将原子核内 部的各个结构牢牢结合在一起。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解析】
在当前的研究水平上,可以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相互作用归 纳为四种,A正确; 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中,万有引力是最弱的。B错误; 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四种基本相互之间的统一关系, 如“弱电统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最终有可能统一为一 种最基本的相互作用,C错误; 万有引力和电磁力是长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 短程力,D正确。
【答案】 AD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六、变式训练】
下列各组力,全部以效果命名的是( ) A、弹力、动力、斥力、分子力 B、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 C、阻力、磁力、动力、支持力 D、压力、拉力、牵引力、浮力
【解析】
力的分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 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
关于力的本质和万有引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1,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计算公式两个可看作质点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1],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F=GmM/r^2,即万有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
其中G代表引力常量,其值约为6.67×10的负11次方单位N·m2/kg2。
为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得。
万有引力的推导:若将行星的轨道近似的看成圆形,从开普勒第二定律可得行星运动的角速度是一定的,即:ω=2π/T(周期)如果行星的质量是m,离太阳的距离是r,周期是T,那么由运动方程式可得,行星受到的力的作用大小为mrω^2=mr(4π^2)/T^2另外,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r^3/T^2=常数k'那么沿太阳方向的力为mr(4π^2)/T^2=mk'(4π^2)/r^2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太阳也受到以上相同大小的力。
从太阳的角度看,(太阳的质量M)(k'')(4π^2)/r^2是太阳受到沿行星方向的力。
因为是相同大小的力,由这两个式子比较可知,k'包含了太阳的质量M,k''包含了行星的质量m。
由此可知,这两个力与两个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它称为万有引力。
如果引入一个新的常数(称万有引力常数),再考虑太阳和行星的质量,以及先前得出的4·π2,那么可以表示为万有引力=GmM/r^2两个通常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极其微小,我们察觉不到它,可以不予考虑。
比如,两个质量都是60千克的人,相距0.5米,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还不足百万分之一牛顿,而一只蚂蚁拖动细草梗的力竟是这个引力的1000倍!但是,天体系统中,由于天体的质量很大,万有引力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天体中质量还算很小的地球,对其他的物体的万有引力已经具有巨大的影响,它把人类、大气和所有地面物体束缚在地球上,它使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旋转而不离去。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编辑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1] 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牛顿的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示如下:任意两个质点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
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中文名万有引力定律外文名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表达式F=(G×M₁×M₂)/R²提出者艾萨克·牛顿提出时间1687年应用学科数学、自然哲学、物理学、自然学等适用领域范围物理学、自然学等推理依据编辑伽利略在1632年实际上已经提出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初步想法。
布里阿德在1645年提出了引力平方比关系的思想.牛顿在1665~1666年的手稿中,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离心力定律,但向心力这个词可能首先出现在《论运动》的第一个手稿中。
一般人认为离心力定律是惠更斯在1673年发表的《摆钟》一书中提出来的。
根据1684年8月~10月的《论回转物体的运动》一文手稿中,牛顿很可能在这个手稿中第一次提出向心力及其定义。
万有引力与相作用的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是发现引力平方反比定律过渡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必要阶段.·牛顿从1665年至1685年,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沿着离心力—向心力—重力—万有引力概念的演化顺序,终于提出“万有引力”这个概念和词汇。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卷中写道:“最后,如果由实验和天文学观测,普遍显示出地球周围的一切天体被地球重力所吸引,并且其重力与它们各自含有的物质之量成比例,则月球同样按照物质之量被地球重力所吸引。
另一方面,它显示出,我们的海洋被月球重力所吸引;并且一切行星相互被重力所吸引,彗星同样被太阳的重力所吸引。
由于这个规则,我们必须普遍承认,一切物体,不论是什么,都被赋与了相互的引力(gravitation)的原理。
自然界存在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力
自然界存在的四个基本相互作用力自然界存在四个基本相互作用力,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
这四种力量相互作用,同时也是维持宇宙中万物的稳定性、运动和转化的基础,下面将对这四种力量进行详细介绍。
一、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一种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物体间的相互吸引。
万有引力是宇宙中最普遍的一种力量,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所有的物理天体之间,并支配着宇宙的运动。
这种力量是牛顿发现的,其原理在于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意味着,每个物体都会吸引其他物体,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二、电磁力电磁力是负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力量,由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形成。
电磁力是最广泛的一种相互作用,它支配着物质世界的所有运动,如化学反应、静电场、磁场等。
当环流电子在一个磁场中移动时,就产生了电磁感应力,这也是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电子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弱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是介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负责介子粒子的衰变。
它是一种非常短距离的力量,只在粒子核的内部起作用。
相比于其他三种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的作用范围相对较小,它不会影响到许多大量物质的动态行为。
四、强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是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是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存在于原子核的内部。
因为它非常强大,所以原子核才不会崩塌,进而使原子稳定,从而保证了世界万物的基本稳定性。
综上所述,四个基本相互作用力在宇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作用、协调作用,促进了整个宇宙的发展、生长和逐渐变化,这一切都折射出宇宙纪律和科学原理的一个统一性和完整性,使得宇宙中的一切都变得可能和美好。
浅析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
浅析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作者:韩晨旭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7期摘要: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包括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这些作用力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存在一定的领域中,这个领域成为场。
四大基本力是物理力学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任何对物理力学的认知以及对知识框架和体系的构建都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这四大基本力。
许多高中生对力的概念和原理一知半解,不知从何下手,无法构建力学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也就难以提高自身的物理水平。
事实上,他们必须要对这些书本上没有提及的概念作一个详细的了解,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弄清楚力的本质。
文章基于高中生的视角,以全面化客观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对自然界的四大基本力作一个浅析。
关键词:自然界;四大基本力;高中生视角;力的原理自然界四大基本力的强度从低到高排序分别为万有引力,弱力,电磁力强力。
根据科学研究成果将这些基本力的相对强度用数值表示:假设万有引力为1,则弱力为1025、电磁力为1036、强力为1038。
这些基本力相差极其悬殊,是宇宙中广泛存在的力,也是最基本的力的形势,事实上这些力都不能够再拆分或是简化为其他形势的力,具有唯一性。
一、自然界四大基本力的定义与概念整个物理学史上,物理学家们对于力学的研究可谓是相当狂热,“‘力’和‘力的原理’究竟是什么”是物理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弄懂的永恒课题。
遗憾的是,尽管牛顿力学体系和经典力学体系建立以来,人们对力的研究和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却也还有许多问题未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物理学家们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主张通过进一步深入了解这四种自然界的基本力,通过对这些概念和性质以及相关原理进一步了解,得出更具有价值的物理力学研究成果。
自然四大基本力的定义和概念较多,以下无法一一详尽,只能分为四个部分作为分析以供参考:1.强相互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力也被称之为“强力”或者“强核力”,其基本力的作用强度最强,作用距离最短,是维系微观世界平衡的一种重要作用力。
物理学如何解释万有引力
物理学如何解释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力之一,它贯穿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在物理学中,万有引力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解释的。
本文将介绍物理学对万有引力的解释,并探讨其背后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一、引力的概念引力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牛顿在17世纪提出了经典的万有引力定律,该定律可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如何作用。
根据牛顿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意味着较大质量的物体之间的引力更强,而距离越近的物体之间的引力也更强。
二、相对论视角下的引力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对引力的解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相对论中,引力不再是牛顿所描述的空间相互作用,而是由于物质使时空发生弯曲而产生的结果。
具体来说,物质和能量导致时空形成了一个弯曲的曲面,其他物体在该曲面上运动时会受到引力的作用。
三、引力的数学描述在相对论中,引力可以用爱因斯坦场方程来描述。
该方程将引力与时空的几何结构联系在一起。
简单来说,爱因斯坦场方程表明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会决定时空的几何形状,而引力则是由于时空弯曲而产生的。
四、引力的测量为了解释和测量引力,物理学家借助了引力波的概念和技术。
引力波是由加速的物体产生的时空扰动,类似于水中扔入石头时产生的涟漪。
通过探测这些引力波,可以观测到宇宙中的引力现象,并验证相对论对引力的解释。
五、引力的宇宙学意义引力不仅仅是宇宙中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力量,它还对宇宙的演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星系的形成和宇宙的膨胀都与引力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研究引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学概念,可以揭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奥秘。
六、物理学的未解之谜尽管物理学对引力有了相对较好的解释,但在宇宙学的尺度下,引力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
例如,物质和能量的分布是否能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现象,以及暗能量和暗物质是否存在等。
这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总结:物理学对万有引力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从牛顿的经典定律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断深化和扩展了我们对引力的理解。
相互作用力的定义
相互作用力的定义相互作用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在两个物体之间可能存在的一种力。
这种力可以是吸引力,也可以是斥力。
在自然界中,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彼此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可以影响物体的运动以及使它们发生变形。
相互作用力在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我们理解物体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基础。
相互作用力的种类相互作用力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弱作用力。
1、万有引力:它是一种吸引力,作为引力的负责者,牛顿将万有引力称为地球和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
而爱因斯坦更进一步的发现了质量互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宇宙的结构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多个物品之间的状态上,万有引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相互作用力,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基本上都可以用万有引力来描述。
2、电磁力:它包括了正负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和磁场的作用力。
我们平时所说的电磁感应现象,就是一种电磁力相互作用的体现。
而物理中所描述的光、辐射和舞台话剧效果等等都是由电磁力所产生的。
电磁力的强弱与电荷的大小和距离有关。
3、强作用力:它是一种极短距离力,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将质子和中子束缚在原子核内。
强作用力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常规物质所能打扰的极限距离上的相互作用力之一,但是强作用力在现代科学中得到了深入研究,也为人类梦想的实现开辟了新的时代。
4、弱作用力:它与强作用力相反,是一种短距离力,是为了解释核子之间的变化和放射性退化现象而创造的。
它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没有显著影响。
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相互作用力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说明了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同时也为科学家研究物理现象提供了参考。
1、大小: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位置(或距离)共同决定。
2、方向:相互作用力的方向总是彼此相反,如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力,另一个物体也必然对它施加相同大小的相反方向力。
3、作用范围:相互作用力具有作用范围的限制,由作用范围内的状态决定。
万有引力:并非一种自然基本作用力
万有引力:并非一种自然基本作用力!万有引力:一种本源于真空能的力量!——关于万有引力的本源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发现!张哲(陕西西安英才教育研究室710200)【内容摘要】现代物理学真空观和经典物理学真空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二者理论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也愈加明显,空间在经典物理学里是一个平直而光滑和物质及运动没有任何关系的非物质性的“虚无”,但在现代物理学里则演变成一种具有能量、可以弯曲、形变并与物质运动密切关联的“实物”。
本文在继承爱因斯坦弯曲时空观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并大胆的提出一套崭新的空间假说:即空间不仅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可以弯曲、形变,更为重要的是弯曲、形变后的空间如同弯曲后的弹簧、形变后的弓箭一样且都具备一种“弹性作用力”,(即空间具有弹力属性)这可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具革命性的空间理论学说。
在此假设的基础之上本文还惊讶的发现,万有引力其实并非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作用力!而弯曲、形变后的空间所具有的这种“空间弹力”才是自然界中更为基本、更为深刻的一种“原始作用力”!不仅万有引力就连目前还尚未确认的“暗能量”也只不过是此“空间弹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之后又惊奇的发现,造成经典物理学“虚无”真空观和现代物理学“实物”真空观二者理论差异性和矛盾性的根结竟然存在于物理学史上一个关于真空的著名实验及结论中,为了甄别本文假说的真伪性文章末尾不仅设计了一套判决性的“新真空实验”并预测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实验结果”……【关键词汇】“空间弹力”、熵力、“原始作用力”、“似零非零状态”、“零状态”、真空实验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学已经完全发展壮大为一门支撑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性科学,同时自身也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尖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解决了一个旧有的疑难问题立刻会引发一群新的疑难问题,旧有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则新的问题则蜂拥而至,比如现代物理学所面临的“夸克禁闭”、“西格斯子”、“引力波”等,还有被誉为21世纪物理学最前沿、最重大的“暗物质”、“暗能量”两大科学之谜。
著名的牛顿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及牛顿的微积分成果都载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著名的牛顿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及牛顿的微积分成果都载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三大定律指的是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其中第一定律说明了力的含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各定律互相独立,且内在逻辑符合自洽一致性。
其适用范围是经典力学范围,适用条件是质点、惯性参考系以及宏观、低速运动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阐释了牛顿力学的完整体系,阐述了经典力学中基本的运动规律,在各领域上应用广泛。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
常见的表述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168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三个定律,即著名的牛顿三大定律,这三大定律构成了牛顿力学的基石。
其中,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就是其中的第一条。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条重要的力学定律,它给出的惯性系,是牛顿质点力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概念。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适用范围:牛顿第一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惯性参考系中,在质点不受外力作用时,能够判断出质点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在有加速度的非惯性参考系中是不适用,因为不受外力的物体,在非惯性参考系中也可能具有加速度,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相悖。
非惯性系中,要用非惯性系中的力学方程解力学问题。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影响:1、牛顿第一定律给出了一个没有加速度的参考系—惯性系,使人们对物理问题的研究和物理量的测量有了实际意义,从而使它成为整个力学甚至物理学的出发点。
牛顿第二、第三定律以及由牛顿运动定律建立起来的质点力学体系,如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等,只对惯性系成立。
2、牛顿第一定律是其他原理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定律中包含的基本概念,奠定了经典力学的概念基础,从而使它处于理论系统中第一个原理的前提地位,这表现在:(1)首次批驳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等人错误的力的概念,为确立正确的力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学院物理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学号11111111111111姓名xxxxxxxxx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1粒子理论下的4种基本相互作用 (1)1.1两种长程力——引力和电磁力 (1)1.2两种短程力——弱核力和强核力 (2)2统一理论的思想基础 (2)3粒子理论下的统一 (2)4爱因斯坦对统一理论的构思 (3)展望 (4)参考文献 (4)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摘要:人们发现微观粒子之间仅存在四种相互作用力,它们是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
宇宙间所有现象都可以用这四种作用力来解释。
进一步研究四种作用力之间联系与统一,寻找能统一说明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理论——大统一理论。
本文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粒子理论和场理论,浅析对大统一理论的认识,进而认识自然规律的统一性。
关键词:大统一理论;自然力;物质粒子;传递力拉子;四种基本力引言: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致力于寻找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相互作用,也可以说是解释一切物理现象,因为他认为自然科学中“统一”的概念或许是一个最基本的法则。
甚至可说在爱因斯坦的哲学中,“统一”的概念根深蒂固,他深信“自然界应当满足简单性原则”。
从30年代提出相对论后不久,爱因斯坦就着手研究“大统一理论”,试图通过“弱作用,磁场,强作用”的统一思维来简单的解释宇宙,进一步将当时已发现的四种相互作用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下,从而找到这四种相互作用产生的根源。
这一工作一直到他1955年逝世为止,并几乎耗尽了他后半生的精力,而且统一思维与当时物理学界的主流思想不符,以致于一些科学史学家断言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大失误。
17世纪,牛顿在研究宇宙行星运动规律时,把行星绕太阳、月球绕地球、太阳系绕银河的运动,以及地球对其上面物体间的吸引统称为一种力的作用,称为万有引力,并得到万有引力定律。
正是由于这种力的作用,使得宇宙间各天体组成了和谐的大家庭。
谈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_杨晓艳
第18卷第3期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No.3 V ol.18* 收稿日期:2002-05-08 作者简介:杨晓艳,沧州市技工学校讲师。
・94・谈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 杨晓艳(沧州市技工学校, 河北 沧州 061001)我们知道,若按力的本质区分, 目前自然界中的力一般可归结为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四种。
故这四种力又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其中前两种力在远距离范围内仍能发挥作用,被称作为长程力;后两种只能在微观领域内〈分子或原子间、或原子内部〉才能发挥作用,被称作为称短程力。
下面我们就对这四种基本作用力作一具体分析。
1.万有引力 物体由于具有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力叫万有引力。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指出,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质点,相距为r时,它们之间的引力 其中引力常数G=6.672×10-11米・牛/千克2。
上式仅适用于质点;但如果两物体是密度均匀分布的球体或者是密度分层均匀分布的球体、球壳体之间的引力也可按上式计算,这时r为两球心间的距离。
万有引力恒表现为吸引。
对一般物体来说,由于引力常数很小,引力非常微弱。
例如,两个质量各为100克的苹果,相距10厘米时,它们间引力的大小还不到一粒砂子重的十万分之一;两个质量各为50千克的人相距1米时,他们间的引力大约等于质量为百分之一毫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这相当于几百粒尘埃所受的重力。
虽然万有引力对一般物体非常微弱,但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十分强大,对天体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因为天体质量很大。
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绕太阳旋转,银河系里的球状星云聚集不散,都是靠万有引力的吸引。
例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吸引力大约为3.65×1022牛顿,这个力如果作用在直径是9000千米的钢柱两端,可以把它拉断;地球之所以能把人类、大气、月球、卫星等紧缚其上,也是靠万有引力的作用。
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它的引力产生的,一般可近似认为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由于地球自转,重力和万有引力大小略有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并非一种自然基本作用力!万有引力:一种本源于真空能的力量!——关于万有引力的本源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发现!张哲(陕西西安英才教育研究室710200)【内容摘要】现代物理学真空观和经典物理学真空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二者理论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也愈加明显,空间在经典物理学里是一个平直而光滑和物质及运动没有任何关系的非物质性的“虚无”,但在现代物理学里则演变成一种具有能量、可以弯曲、形变并与物质运动密切关联的“实物”。
本文在继承爱因斯坦弯曲时空观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并大胆的提出一套崭新的空间假说:即空间不仅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可以弯曲、形变,更为重要的是弯曲、形变后的空间如同弯曲后的弹簧、形变后的弓箭一样且都具备一种“弹性作用力”,(即空间具有弹力属性)这可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具革命性的空间理论学说。
在此假设的基础之上本文还惊讶的发现,万有引力其实并非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作用力!而弯曲、形变后的空间所具有的这种“空间弹力”才是自然界中更为基本、更为深刻的一种“原始作用力”!不仅万有引力就连目前还尚未确认的“暗能量”也只不过是此“空间弹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之后又惊奇的发现,造成经典物理学“虚无”真空观和现代物理学“实物”真空观二者理论差异性和矛盾性的根结竟然存在于物理学史上一个关于真空的著名实验及结论中,为了甄别本文假说的真伪性文章末尾不仅设计了一套判决性的“新真空实验”并预测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实验结果”……【关键词汇】“空间弹力”、熵力、“原始作用力”、“似零非零状态”、“零状态”、真空实验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学已经完全发展壮大为一门支撑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性科学,同时自身也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尖峰,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解决了一个旧有的疑难问题立刻会引发一群新的疑难问题,旧有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则新的问题则蜂拥而至,比如现代物理学所面临的“夸克禁闭”、“西格斯子”、“引力波”等,还有被誉为21世纪物理学最前沿、最重大的“暗物质”、“暗能量”两大科学之谜。
除此之外,物理学史上还留有许许多多未解之谜,仅就万有引力本身就拥有一系列的未解之谜,本文将在此着重探讨和万有引力本源有关的诸多未解之谜!一、物理学目前所面临的困惑和尴尬1.“引力超距”疑谜!万有引力理论是牛顿于17世纪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力学理论体系,他以物质(质点)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了力、质量、惯性、动量等一系列概念着重推断、处理整个物质(质点)系统的位置变化及运动状态问题,牛顿万有引力理论不仅能成功解释地面上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诱因问题,还能精确计量、计算出该物体运动变化的轨迹和位置;更为重要的是牛顿力学还可以诠释、预测并且精确计算出太阳系内各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后的轨迹和位置。
鉴于以上种种功绩19世纪的人们一度乐观的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完成科学家余下的工作只是对经典力学进行修修补补而已,然而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最终击破了人们这种乐观情绪,同时也摧垮了牛顿力学体系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迫使牛顿力学从主流的科学地位急转直下转变为科学的附属物。
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促使牛顿力学从巅峰瞬间逆转至谷底、从炙热转变为冷遇呢?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机械的、精确的物质世界,而万有引力定律则更是把地球上的物质运动规律一下子扩容、扩大到了太阳系的范围并将天体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囊括其中,牛顿力学不仅可以预测、计算出地球上苹果等物质体下落、上升等运动变化规律,同时还能预测、计算出地球与月亮、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天体的运动变化规律。
由于地球上的物质运动变化和宇宙间天体的运动变化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从感官上看前者则是接触性运动变化,而后者则是一种非接触性运动变化,所以牛顿及其牛顿力学自然而然的、不可避免的就会面临一个疑难问题,即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之中天体与天体之间相隔非常遥远,在虚无的真空空间中,一个天体是如何把自身的引力作用传递到另一个天体之上的?也就是说,两个相距遥远的天体不互相接触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这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超距疑难”问题。
牛顿可能是最早遇到这个疑难问题的人之一,作为科学巨匠的牛顿对这个疑难问题的答案一开始也是一筹莫展,在百思而不得其解之后不得已他最终这样认为,引力应该就像质量一样是一切物质固有的、根本性的自然属性,相隔遥远的天体物质其引力作用应该是不需要任何中间物质来传递就可以从一个天体到达另一个天体之上的。
这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超距作用论”。
虽然牛顿用“超距作用论”解答了天体间引力传递问题但是这个回答并非圆满无瑕,通过牛顿书中的表述可以明显的看出他对这个结论也并不满意,他的书中这样写道,在我看来“超距传输”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言论,引力的传递不会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引力传递应该是由一种中间媒介按照某种未知规律相互传递的,至于这种媒介是物质性的还是非物质性的、以及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传递的这些问题,我还是把它留给我的读者们自己去思考吧!直至逝世牛顿也没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后来人们把哲学上的“以太”概念引入到物理学中试想用“以太论”替代掉“超距论”来诠释“超距疑难”问题,“以太论”虽然在理论诠释上非常成功、非常圆满,但是于1887年用来证明“以太”客观存在性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却意外的得到了一个零结果,由于这个实验的零结果最终导致了“以太论”的崩溃和覆灭,更为严重的是也直接导致了以牛顿力学体系的颠覆和垮塌从此经典力学体系就此夭折,“超距疑难”问题就此演变为以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死穴问题,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由此被迫退出物理学主流地位,从此才孕育并催生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
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问世之后这个问题似乎有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其实并非是在继承和发扬牛顿力学的基础上正面解答牛顿力学中那个“超距疑难”问题,而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角度、全新的思想方法、全新的观念和观点从根本上去除了牛顿力学中“力”的概念(及否认力的客观实在性)继而消除引力“超距疑难问题”的实在性,取而代之的是爱因斯坦的“几何形状”引力理论,换言之,由于爱因斯坦的理论根本就不承认“力”的客观实在性,所以自然而然也就不存在解答这个问题的问题了。
比较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这两个学说是分别建立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其思维方法不但不相同甚至有些排斥,牛顿力学以物质(质点)为研究对象,把空间和时间确定为不变量或者说可测量的量,预想通过数学公式的计量、计算从而达到一个精确确定物质运动速度、位置及状态的研究目的;而爱因斯坦的理论体系则恰恰相反,以物质的运动状态为研究对象,把速度确定为不变量或者说可测量的量,预想通过数学方程式的运算从而达到一个描述、反映空间、时间关系和存在状态的研究目的。
也就是说,只要站在牛顿的研究角度上,使用“力”概念来考察世界时,我们就必须首先承认“力”的客观存在性,然后就必须面临解答“超距疑难”——即引力在真空中是如何传递的这个悬疑问题。
直至现在物理学一直面临着这么一个尴尬局面:一方面在科学技术实践中特别是航天技术领域中广泛应用着牛顿力学中的定律、定理和公式(这意味着承认力的概念、认可力的实在性),另一方面却熟视无睹牛顿力学中那个重要的“超距疑难”问题,这不得不让人感到尴尬和窘迫。
这就意味着,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到21世纪,但是我们对引力的认知依然还停留在17世纪牛顿的那个时代里;我们现代人关于“超距疑难”问题并不比几百年前牛顿那个时代的人们知道的多多少;“超距疑难”问题至今依然高跷的、醒目的悬挂在牛顿力学殿堂的大梁之上虽然历经了数百年却还是一直无人问津!除此之外,现有的牛顿力学理论虽然较为详尽的阐述了引力如何作用于天体并能促使天体保持什么样的运动状态,但却无法解答万有引力的本源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爱因斯坦虽然表面上用空间弯曲、形变解答了引力现象,但是至于虚无飘渺的空间何以能够像一般物质那样发生弯曲、形变这个和人们观测、常识不相融的核心问题时也是一筹莫展、语无伦次,爱因斯坦似乎解答并消除了一个物理问题,但是却又引发了一系列更难于解答的全新问题。
小结:如何才能在不抛弃牛顿“力”的概念的基础上继续解答引力“超距疑难”问题呢?如何才能在继承爱因斯坦时空弯曲观念的前提下继续使用“力”的概念并彻底的诠释“引力本源”问题呢?这就将成为21世纪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学中关于引力的一个全新的科学问题和全新的科学使命!2.“引力禁融”疑谜!目前的物理学理论体系在自然界中已经总共发现了四种基本作用力,即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电磁力和万有引力主要存在于宏观领域中属于长程宏观作用力;而强力和弱力主要存在于微观领域只有通过仪器才可以检测得到属于短程微观作用力。
鉴于牛顿对地球上和天空中力学的完美统一和麦克斯韦儿对电力和磁力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将晚年全部时间都致力于引力与电磁力的统一工作,可惜直至逝世他的引力与电磁力理论统一工作也没能够完成,但是他这种极力寻求理论大一统的精神却被后来的科学家所继承和发扬,于是就又有人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试图寻找到一套理论或者一组方程,来诠释全部粒子以及这四种自然基本作用力,人们把这种不但可以诠释全部粒子现象而且可以完整说明这四种基本作用力的理论体系称之为“大统一理论”。
20世纪60年代,格拉肖、温伯格、萨拉姆三位科学家提出一套理论体系,较为完美的把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这种理论不但分别解释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中的各种现象并且还预言、预测了几种新的粒子的存在,1983年实验中发现了该理论所预言的粒子随即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于是他们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鉴于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完美统一,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们逐步构建并完成了一套“标准模型”,这个模型目前囊括了自然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中的后三种: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最为惊奇的是这个理论能够精确预测实验的结果并同实验结果惊人的符合,它一次又一次不断的预言、其预言一个又一个被实验结果所证实,从此“标准模型”就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主流理论。
“标准模型”理论认为:自然界一切物理现象和力学现象均是由费米子及玻色子这两大类粒子所派生,费米子是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粒子而玻色子则是负责传递各种作用力的基本粒子,这样以来变化万千的物质现象和力学现象都被还原成为了一种简单的粒子现象。
“标准模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是就在“标准模型”取得辉煌的成就的背后出现了两朵让人不安的“乌云”,其中一朵乌云就是作为将为“标准模型”“封顶”的“希格斯子”至今渺无音讯、不见踪影;(乐观的科学家认为发现为“希格斯子”只是时间问题;悲观的科学家则认为,作为整个“标准模型”“基石”的“希格斯子”也许永远找不到)另一朵则是“标准模型”虽然完满的统一了四种基本作用力中的电磁力、核弱力和核强力后三种,但是就是无法将作为四大基本作用力之首的引力统一起来,虽然理论物理学家们通过各种努力尝试把引力和其它三种基本作用力能够统一起来,但每一次努力的结果都像爱因斯坦一样均遭到彻底的否定和失败,大一统理论工作就此搁浅、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