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戏曲创作论文:浅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戏曲创作论文:浅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戏曲创作论文:浅谈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引言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丰富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享受的源泉之一。

关汉卿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其在戏曲创作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关汉卿杂剧的主要特点关汉卿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

关汉卿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描写,使得其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其中,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尤为丰富多样,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分类和特点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贤妻良母形象关汉卿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贤妻良母的形象,她们通常是忍辱负重、勤劳善良的妇女,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支持着家庭。

她们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坚强和勇敢的一面,成为家庭的支柱和精神支持。

这种形象给人以温暖和感动,也反映出关汉卿对妇女的敬重和肯定。

温婉可人形象除了贤妻良母形象,关汉卿的作品中也塑造了一些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

她们通常性情温和、美丽动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她们的形象给人以愉悦和享受,展现了关汉卿对女性美的追求和表达。

机智聪明形象在关汉卿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女性形象具有机智和聪明的特点。

她们通常精明能干、智慧过人,懂得利用智力和智慧解决问题。

这些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的聪慧和智慧,与男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一种平衡和和谐的感觉。

关汉卿杂剧中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关汉卿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成功地将女性形象塑造得鲜活而真实。

她们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形象的塑造为戏曲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展现女性的多样性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既有贤妻良母,也有温婉可人和机智聪明的形象。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摘要:本文是一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存在状态的理解的论文。

在“性别差异”下的女性独有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的意识,形式以及媒介表现上的特点。

同时,结合中国女性艺术的现状来进一步阐述中国女性艺术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视角性别感性现状引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生物。

它不仅与以往的中国女性艺术更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且在“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话题上做了更多的阐述。

虽然每个女性艺术家的风格各异,但都是从女性的角度来阐述世界。

显现出一种与男性艺术家完全不同的独特视角。

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渐渐的被国人熟悉并接受,女性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变化。

女性主义启发我们对于人类的责任和对自然界的责任的反思,它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也为我们理解性别歧视的原因提供媒介。

所以我们在关注女性主义艺术的同时,更应把握其特点,以建构的姿态来看待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

下面,通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特点的理解。

来进一步解决我在毕业创作中的选题问题。

一中国女性艺术的特点1 自身关注的视野。

现代女画家申玲说:“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是我不变的主题。

”而蔡锦就其《美人蕉系列》作品的创作感悟中也说过,她选择此创作主题是因为需要将心中的事物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因此可见,在女性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女性艺术家对自身关注和表达的欲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

她们密切的注视着自身的变化和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并往往以这些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如宋红的作品几乎像一面镜子一样单纯而直观的直接反射出她内心的感受和即时的情绪。

如《音之花》,《生之恐惧》等都是她从怀孕到生育过程的不同感受的真实记录。

而陈羚羊的作品《十二月花》让我们透过传统样式的镜子,看到女性的流着经血的器官,而不是我们习惯看到以往作品中的美丽的女人的脸蛋或裸体。

我国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论文(全文)

我国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论文(全文)

我国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论文1现代职场女性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则1.1符合他人角色期待的原则所谓的角色期待就是指社会与自我以及他人对具有某种社会地位的人抱有的期许,而对现代职场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对她们应具有符合自身身份特点的形象期许。

第一,亲和力。

职场女性能否在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因此,职场女性应在实际工作中保持和气可亲、平易近人以及关怀他人的品质。

第二,责任意识。

现代职场女性在工作中应秉承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入工作中去,做到向每一件事负责。

第三,专业化。

职场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应定位于专业。

因此,她们应该是具有一定学识的人群,并对自身专业有一定研究。

第四,综合素养。

除了在具备一定学识外,职场女性还应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多方面的修养及内涵,对外表现出服装得体、大方,举止谈吐优雅,并具有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1.2与时俱进的原则符合他人角色期待的原则是职场女性应具有的职业特征,然而他们更要适应不断进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技术、新理念,再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保持与时俱进,使自己时刻满足客户及工作多样化的需求。

2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与塑造2.1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形象”一词在英语中含有偶像、相像、映象之意,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形状、相貌及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制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

形象设计从属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范畴,它是集现代设计的共性和自然特点于一身的艺术造型形式。

广义上讲,职场女性形象设计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一种既富有特别象征寓意又别具艺术美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活动。

狭义上讲,职场女性形象设计是以审美为核心,依据个人的职业、性格、年龄、体型、脸型、肤色、发质等综合因素来指导人们,使化妆、服装服饰及体态礼仪等要素达到完美结合的制造思维和艺术实践活动。

职业女性,在个人形象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事业的特征,设计好自己的形象。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舞蹈专业毕业论文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舞蹈专业毕业论文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引言:广场舞是一种集合舞蹈、健身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其在中国近年来的风靡程度可见一斑。

广场舞强调自由、欢快和合作的氛围,特别吸引了大量中老年女性参与其中。

本文旨在探讨广场舞融入女性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女性身心健康、社交关系和自我认同的积极影响。

一、广场舞的发展背景及特点广场舞起源于中国的公共广场上,是一种集体舞蹈形式,以形式简单、动作规范、易学易用为特点。

广场舞活动,以集体性为核心,富有强烈的亲和力,吸引了广大中老年女性的参与。

二、广场舞对女性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1. 体能锻炼:广场舞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能够提高女性的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弹性,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预防和缓解一些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2. 心理放松:广场舞活动中的音乐和舞蹈动作,能够帮助女性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在舞蹈的律动中放松身心,提升心情。

三、广场舞对女性社交关系的影响1. 创造社交机会:广场舞集体活动的特点,为女性提供了认识新朋友、扩展社交圈的机会。

通过相互学习舞蹈动作和互相交流心得,女性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增加了社交互动。

2. 增进家庭和谐:广场舞作为一项家庭娱乐活动,常常吸引整个家庭的参与。

女性通过广场舞的参与,促进了与家人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3. 社区融合与互助:广场舞活动常常在小区或公园里开展,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互相认识和交流的机会,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融洽关系,并形成了邻里互助的社区文化。

四、广场舞对女性自我认同的影响1. 塑造自信形象:广场舞强调个人表演和集体合作的平衡,女性在广场舞中通过表演展现自己的舞技和魅力,塑造了积极自信的形象。

2. 增强自我认同感:广场舞活动作为女性独立展示自己的平台,能够提升女性对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认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3. 激发创造力:广场舞的创编和创作环节,为女性提供了发挥才能、展示创造力的机会。

研究女性摄影的意义

研究女性摄影的意义

研究女性摄影的意义关键词:女性;摄影作为一名女性摄影艺术的观察者,笔者本着冷静而客观的视角,希望还原女性摄影家强大的摄影视觉语言,让她们对摄影艺术的贡献重新得到关注,打破对女性摄影艺术家贡献少的谬论。

唤起人们的意识——如果没有女性摄影家的卓越贡献,摄影艺术如今的发展将无法想象。

再者,笔者希望很多女性摄影从业者,摄影专业的女学生,也许会在笔者的文字里,找到些许思想上的共鸣,能够更加肯定自己的艺术天赋,坚定自己的摄影艺术创作之路。

在前辈女性摄影家身上寻求精神力量,充分意识到“女性”这一性别身份恰恰是通往艺术殿堂的“特别”通行证。

总的来说,此论文的范围界定在女性学研究的范畴。

实际上,女性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西方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才形成规模的。

而在中国,女性学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现代学科,值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摄影理论学术界的关注。

笔者研究女性摄影学的目的在于,不仅仅为女性摄影者的实际情况,而是作为女性摄影创作的内外心理、创作原动力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有一点想在此说明。

做女性摄影者的研究,很容易引起男性摄影从业者的反感,因为提及了女性不平等、受歧视的状况,以及要斗争、要变革的姿态,很容易让男性感觉他们被放在了女性的对面上。

笔者在行文中也涉及这一部分内容,但时代发展至今,已经不能再以此制约自己的思路了。

因此,笔者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女性天性上和自身心理以及创作的精神主旨进行探讨。

实际上,女性所致力的解放与发展,与男性的解放与发展并不总是冲突的。

女性研究所揭示的父权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实际上针对的是传统社会体制和文化结构的不合理性,并不是单单针对“男性”。

同时,性别关注是女性艺术史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视点和新的课题,它与心理学关系密切,涉及我们理解凝视过程中潜意识的愿望。

这一方面开拓了摄影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艺术史的伦理道德提出了大胆的挑战,用性别观念去重新审视思考摄影史,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1. 引言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致力于探索和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发展,涵盖了广泛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劳动、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等。

为了深入研究和理解女性主义的核心原理和实践应用,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女性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探讨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核心原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对女性主义各个方面的研究,旨在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变革,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3.1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包括学术论文、书籍、报告和研究项目等,可以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

文献综述将提供对当前女性主义研究的总体了解,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

3.2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和分发调查问卷,可以获取广泛的意见和观点,了解公众对于女性主义的认知和态度。

调查问卷将采用随机抽样和目标群体抽样的方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揭示社会对女性主义的态度和看法,并为女性主义的宣传和推广提供支持和借鉴。

3.3 访谈和观察通过与女性主义倡导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访谈,可以深入了解女性主义的实践应用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观察女性主义组织、活动和倡导行动,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实地经验,进一步加深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和分析。

4.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女性主义的定义和核心原理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和核心原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平等、女性权益、男性特权、父权制度、种族和阶级的交叉影响等议题。

4.2 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了解女性主义从兴起到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运动的过程。

《林中之死及其它》中艺术家和女性到女性艺术家嬗变论文

《林中之死及其它》中艺术家和女性到女性艺术家嬗变论文

《林中之死及其它》中艺术家和女性到女性艺术家的嬗变摘要艺术家是舍伍德·安德森作品永恒的主题和不朽的主人公之一,而艺术家的成长总是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

短篇小说集《林中之死及其它》使这一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演绎。

女性由被美化神话了的所有苦难的承受者、男性世界的“喂养者”演变为具有魅力、充满智慧的独立女性,作品在主题上也完成了从艺术家和女性到女性艺术家的跨越。

关键词:艺术家女性女性艺术家舍伍德·安德森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对现代工业社会一直抱有强烈的厌恶情绪,他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人性异化感到痛心疾首。

在其作品中,安德森一直都在关注着现代人如何走出精神困境、寻求精神信仰的问题。

他始终坚信艺术的救赎作用。

他认为现代人只有通过同情、直觉和想象去透视生活表层之下的真实才能够化解孤独,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沟通。

而这种以直觉超越理性、透过言表捕捉事物的本质,在安德森看来,正是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基本特质。

他曾指出,“每个人都有艺术家的潜质”(anderson,letters:414)。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艺术家是安德森作品永恒的主题和不朽的主人公之一,他们或是画家、或是作家,抑或是被安德森本人称为潜在艺术家的许许多多会讲故事的人。

而那些有着“艺术冲动”的人物在安德森的作品中更是俯拾皆是,这充分反映了作家挥之不去的艺术家情结。

安德森笔下的这些艺术家主人公往往敏感而富有诗意,他们对工业文明表现出了本能的抵触,在迷失的精神世界中孜孜不倦地寻觅着自我抚慰的途径。

在刻画艺术家心灵成长史的同时,安德森也表达了对女性的关照,并刻意地将两者在其作品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每个艺术家的背后都潜藏着一位女性”(anderson,letters:428)。

艺术家的成长都与他们周围的女性有着不解之缘,他们的艺术感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女性的救赎力量”。

纪彬 论文 旗袍

纪彬 论文 旗袍

从艺术设计角度浅析电影<花样年华>中的旗袍之美江西技师学院:纪彬摘要:旗袍是中国女子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她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加上可欣赏性高,不仅保持了民族服装的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

关键词:旗袍廓形韵味真正被旗袍所打动是在看了《花样年华》之后,剧中人苏丽珍(张曼玉饰),身着旗袍,匀称的身材被勾勒的玲珑有致,韵味无穷,闲庭信步,娉娉婷婷,摇曳多姿。

光滑冰亮的绸缎与白皙的肌肤和谐一体,散发那一份气定神闲,散发着成熟女人特有的风采,散发着令人不可止及的典雅,端庄。

颔首低眉间,一笑一娉中,却又透露着淡淡的伤感和隐约的忧郁和无奈的焦躁,有点矜持,有点神秘,有点颓废,但是并不过分,恰如其分的将东方女性那种凄婉,优雅,玲珑有致的美态展现的伶俐尽致,给人以震动。

1.源指旗袍之渊源。

说旗袍是“旗女之袍”虽是依字而解,却又难免有些牵强。

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之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

袍服的式样历代有所变化,汉代深衣之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袍,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象征。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长至脚踝,“元宝领”比较用的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长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

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烦琐,以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辛亥革命后,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装扮中开始酿成。

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称身了。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开高叉,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

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至肩下2-3寸,甚至于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堪称旗袍的黄金时期。

女性主义绘画艺术论文

女性主义绘画艺术论文

女性主义艺术是当代西方文化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有人说“一部没有女性主义艺术家的现代艺术史是不完整的艺术史。

”[1]女性主义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潮流,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来表示自己的立场和主张。

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妇女权利的诉求动机,背后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也表现了妇女的现状和心态。

女权主义艺术理论家认为女艺术家的创作是在特别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特别形式。

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态都长期歧视妇女,因此在她们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就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对这种歧视的反映和不满。

此外这些女性艺术家拥有女性特别的心理、生理以及生活体验,有着非常同一的对生命意义,及对身体、生殖、感受的描述。

对事态、理念和人数,情绪的表达以同一情景的题材象征性元素得以体现。

因此,女权主义艺术有相当高的逻辑性和自然性,而没有其他艺术形式的那种刻意性特征。

女权主义理论家认为女性主义艺术是最流畅的,最自然的和过渡性的。

作为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主张的女艺术家的活动。

除共性之外,还存在着个性特征。

具有自己与其他艺术类型不同的个性特征。

这就是女性艺术家特有的语言方式。

下面是我对这种特征的分类和说明。

一女性主义绘画艺术语言方式1传统女性主义的原初形态一方面,女性在小说中的自我描写是女性在文学艺术上的最初实践。

19世纪初著名的女性小说,如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都有很明显的自传性。

当时这些妇女的生活范围和天赋被严格限制,没有获得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正当权利。

有些在写作时期非常贫穷。

她们的创作通常都是讲述自己的故事,由以往被书写的角色变成了自我书写的主体,也开始了她们“心灵的自由”。

另一方面,女性在绘画中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对父权社会秩序的突破。

因为在当时,女性没有条件进行绘画创作。

19世纪只有很少的女性从事绘画,并且她们的绘画也不是通过模拟传统绘画方式,表现妇女生活范围非常狭窄。

女性艺术论文

女性艺术论文

女性艺术论文引言在艺术领域中,女性艺术家的贡献和地位经常被低估或忽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市场中受到认可,而且对社会变革和性别平等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他们的作品对社会的影响。

女性艺术家的历史地位女性艺术家在历史上往往被较少记载,他们的作品也很少在当时受到赞赏和推崇。

这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艺术界的性别歧视观念。

女性被认为在艺术创作上欠缺天赋和创造力,他们更适合作为艺术品的主题而不是创作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艺术家开始挑战这种观念,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女性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女性性别意识的表达许多女性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性别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例如,著名的女性艺术家弗里达·卡罗的自画像作品中,她经常以自己的面容和身体来探索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和一个艺术家的身份。

卡罗的作品强调了女性的力量和坚韧,同时也关注了她作为一个拉丁裔艺术家和残疾人的身份。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许多女性艺术家在她们的作品中探索了社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例如,著名的蒙娜·哈塔姆在《靠窗的女人》系列作品中呈现了对流亡和被边缘化的人群的关注。

她通过描绘一些女性角色来表达对战争、流亡和压迫的抗议。

这些作品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使得他们能够重新思考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

反抗和争取平等的手段女性艺术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行动来争取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例如,当代艺术家坦蜜丝·加林根通过她的行为艺术来表达与男性压迫的抗争。

她通过公众场合中裸体的方式,迎合和反抗了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和审美。

这种行为艺术的方式使得她能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发关于性别平等话题的讨论。

结论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他们的作品对社会和性别平等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过去,女性在艺术界受到了歧视和限制,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女性艺术家的声音被听到和认可。

3000字艺术鉴赏论文

3000字艺术鉴赏论文

3000字艺术鉴赏论文篇一:蒙娜丽莎鉴赏论文3000字摘要: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

于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

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

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关键词:蒙娜丽莎、达.芬奇、卢浮宫、疑问、猜测正文: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

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

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

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

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于16世纪初文艺复兴盛期,当时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历时4年完成。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

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而随后人们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文艺复兴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15世纪,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

许多学者、诗人搜求古籍成风。

试论性灵的感悟——当代女性绘画之思

试论性灵的感悟——当代女性绘画之思

试论性灵的感悟——当代女性绘画之思论文摘要:本文以分析迥异于男性的女性独特思维方式为起点,探讨了中西女性画家、男性与女性画家,对于绘画相同主题“花”、“母爱”的不同处理方式。

以比较、类比的方法来阐释中国当代女性绘画艺术的得与失。

论文关键词:女性绘画;女性思维方式;母性;意象作为一个从事绘画创作的女性,希望创作能包容我的痛与乐,作为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的手段,在其中,绘画创作体现一切:自己的感悟、生存状态、生命意义等。

身为女性的我,始终活在女性的世界里,因此从来就不能抑制、也不会隐瞒自己对女性有着更深切的关注与偏爱。

在人类性别文化的不平等语境中,女性所背负的从身体到精神的苦难,我感同身受;浸染其中而成的各色陋习顽疾,我感同身受。

然而,尽管如此,我仍然还是会看到女性的另一面,她们总是从斑驳陆离的文化影像中顽强地浮出,显示出与那永恒的自然同在的美丽与和谐,与那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显示出来的作为大写的人的智慧与能力。

更为确切地说,是对生活的极度热情和认真让我陷入了女性绘画的思考。

一、迥异于男性的女性独特思维方式一般而言,男性话语主要关注社会、文化等理性问题,女性话语则集中体现对生命意识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身体、繁衍、体验、感觉的倾心和迷恋。

正因为如此就势必要产生与男性绘画全然不同的女性绘画方式。

自从古希腊把爱、美和艺术之神塑造成一个女性形象,艺术便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语堂曾经说:“在肤浅的表面下,她们比男人生活得更深层,更接近生活实际,我因此而尊重她们,她们享受生活,男人则谈论生活。

”‘感觉是女人最高法院,聪明的男人知道她作出了最后的判决,就应该向她顶礼膜拜。

”他的话也暗示了女性与男子相比较,自身所独有的品质。

在想象力方面,男性偏向于逻辑思维,而女性却更擅长迥异于男性的独特思维方式——形象思维,表现为直接印象的鲜明性、生动性,因此她们的想象力也常带有形象性,因而她们的创造力也更多地倾向于人生方面。

从生理和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艺术领域里,女性本应该能够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毕业论文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女性形象

毕业论文女性形象毕业论文:探讨女性形象的演变与嬗变引言:女性形象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电影、艺术等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形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形象的演变与嬗变,分析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期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部分: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形象往往被限制在家庭和婚姻的角色中。

她们被认为是温柔、贤淑、忍让的化身,要以家庭为中心,侍奉丈夫和孩子。

这种传统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的塑造,如《红楼梦》中的贾母、王熙凤等角色都代表了传统女性形象的典型特征。

第二部分:现代女性形象的崛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现代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她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开始追求事业、独立和自我实现。

现代女性形象在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呈现。

例如,村上春树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以及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女性摔跤手,都展现了现代女性的勇敢和坚强。

第三部分:女性形象的反叛与突破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转变,一些女性形象开始展现出反叛和突破的特点。

她们摆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这些女性形象常常在文学、电影中被塑造成叛逆、独立、妖艳的形象。

例如,电影《杀死比尔》中的女主角黑木真珠,以及《红高粱》中的女主角九儿,都是充满反叛精神的女性形象。

第四部分:女性形象的现实与困境尽管女性形象在不同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但现实中女性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性别歧视、职场不公平、家庭压力等问题依然存在,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这些问题也在文学、电影等作品中得到了反映和探讨,如《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女性形象就展现了现实中女性的困境和挣扎。

结论:女性形象的演变与嬗变是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必然结果。

传统女性形象的束缚逐渐被打破,现代女性形象展现出多样性和独立性,一些女性形象更是通过反叛和突破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女性的裸体艺术、淫秽和性――纯洁的愉悦和刺激性的快感

女性的裸体艺术、淫秽和性――纯洁的愉悦和刺激性的快感

女性的裸体:艺术、淫秽和性――纯洁的愉悦和刺激性的快感在就如何看待一件艺术作品的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期待,这就导致了文化差异的形成。

违禁的文化所以违法,是因为它偏离了文化征用的规范。

历史地看,高雅艺术与对物质世界和感官世界的否定相结合,从启蒙运动的美学背景中浮现出来。

但更早一些时候,就存在着公众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两种文化消费形式的分野,这种区分关系到当时特定的性与道德的评判标准。

因而,也许更确切的一种说法是,在启蒙运动时期,这些文化规范被内在化,在公共领域中高尚纯洁的注视已被扩展到在私人情境和公共情境中个体对高雅艺术的响应。

如今,流传着许多关于男性在观察裸体女性的雕塑和绘画时所产生的刺激性反应的故事。

在普林尼(Pliny)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一书中,作者描述了一起对普拉克西特列斯(公元前四世纪时古希腊雅典的著名雕塑家--译者注)的作品《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的攻击事件。

故事大概是讲,有一位年轻小伙子深深地迷恋上了那座阿佛洛狄忒像,于是他在神殿里藏了一夜,对着雕像手淫,秽物溅到了雕像的大腿上--这就证明了那座雕像的逼真性,也暗示出它能产生激发男性兴奋特有的性幻想。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那座独立的雕像的身体维度加大了促使男性兴奋的可能性。

因为它不仅能被抚摸,而且也能被托起、被拥抱,至少在幻想中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延伸这种能动体验,我们必然要谈到皮格马利翁神话。

在这个神话中,少女的雕像不仅被皮格马利翁所拥抱,而且她还回应了后者的拥抱。

还有一起事例,说明了另一种引起男性兴奋的幻想置换。

16世纪意大利的阿瑞提诺(Aretino)高度赞赏Sansorino的作品--着色的裸体维纳斯像--中所表现出来的杰出的现实主义。

他宣称:"它将使所有观看它的人都充满欲望。

"两个多世纪之后,又有一个关于藏书家亨利・乔治・奎因(Henry George Quin)的故事。

艺术与审美论文1500字

艺术与审美论文1500字

艺术与审美论文1500字人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艺术就是表现美的现实,使众人获得美的享受,但是若是艺术通过表现丑的现实而获得美的效果,则往往会引发人们的深思。

在美的法则造型论中有关于美与丑的论述,在这其中主要叙述了现实中的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的美的原因,是因为“艺术家是从审美角度去观察认识生活,并按照美的法则来造型”。

这就说明艺术中的美并不只是纯客观的显示生活的丑,而是经过了艺术家主观意识的加工,在艺术作品中有效的融入了艺术家的审美理念。

人类社会中除了对物质的属性具有多项的规定之外,还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

人作为艺术审美的主体,是由多种社会联系交织而形成的。

实际上,能够给人以美的感觉的一定不是个别孤立静止的事物,而是具有复杂社会联系的对象。

在人类的审美中,总是对一些具有分合对应、对抗统一的对象进行研究,而这些对象往往体现的是新生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等多层次的社会联系。

否则,将无法判定对象的美与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是体现的这种对立统一的联系。

此外,对于一些审美事物常常还需要他类事物进行折射,比如“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笔下显示出的花流泪、鸟揪心的伤感美真的只是对花、鸟的叙述?很显然,不是的。

杜甫是通过以花、鸟自喻,来展现其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岁月里遭受的苦难与生离死别。

如果将人类的审美的实现称之为审美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同构,那么,社会联系的复杂对象则是这种主体与客体同构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

比如来自故乡的一抔黄土就会使浪子、游人对其追捧,他们所追捧的一定不是这一抔黄土,而是儿时在这片故土上得幸或受辱的往事,更或者是如今颠沛流离的痛苦。

李白对洁白如霜的“窗前明月光”的赞美正是“低头思故乡”的深思;杜甫在夜月时的吟咏,正是他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颠沛流离生活以及兵祸频发的现实描述。

因此,艺术中的美是对生活事物的折射,艺术对象生活内容越丰富,所表现出的作品就越美。

饱经风霜的老太婆头像之所以可以成为艺术美的象征,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在这个头像中可以体会到人间的沧桑变化。

浅谈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女性角色

浅谈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女性角色

浅谈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女性角色[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中国电影社会制约[论文摘要]在我们看到过的影视作品中,总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光鲜亮丽,温柔婉约,她们戴着与生俱来的母性光辉,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惊叹。

在中国的传统意念中,女性应当是扮演着温柔体贴,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角色,在我们生活的时下,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改变,女性有了更多层次的开展空间,和更多生活途径的选择权。

这使生活在当今的女性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等同于男人的尊严,她们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争取明天的开展权,对婚姻,对事业,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都由她们自己来主宰。

以前那些只有男人拥有的特权之门,在现如今已经不能再把女性阻挡在外。

电影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变相传达,女性如此巨大的改变,自然也逃不过摄影机的镜头。

在中国现代的电影艺术中,我们惊喜地从中看到中国女性动人的蜕变,从封闭保守的表到达开放张显的张示,这期间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转变,是值得我们寻味的。

19世纪西方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女性开始反省自身的价值,并确定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她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伟大奉献被充分揭示出来。

在女权主义运动方兴未艾,电影艺术中的女性意识也渐渐觉醒,同时期出现了“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女性主义电影也崭露头角。

运动中的电影批评主要是针对一些男性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犀利的批评,进一步揭示对女性的探讨,描写更细腻的女性感情世界。

由此,女性角色被史无前例的关注和讨论。

中国女性由于其所受的思想文化背景的特殊性,所散发出的气质与其他地区的女性有很大不同,而在讨论中国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时,自然也摆脱不了时代和地域的烙樱那些闪耀的荧幕之星,她们的出现曾带给多少人沉醉的喜悦和游离的梦想,也带给人多少无奈的追问与失落的伤感。

正是因为她们的付出和努力点缀了那苍白的灰色的大荧幕,幻化出一场场惟妙惟肖的尘世闹剧。

一、第五代电影创作者对女性的表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崛起,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光辉的新时代,中国电影从此走上了国际影坛,并频频获奖,伴随着商品经济的悄然兴起,电影也开始面临商业化的挑战。

阿特米谢·简特莱斯基画论文

阿特米谢·简特莱斯基画论文

阿特米谢·简特莱斯基画论文摘要:女性也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这些不仅仅只是属于男性,《朱狄斯》充分表现了这种思想,因此,在文艺复兴时期简特莱斯基画笔下的朱狄斯,会一时间得到进步思想的关注,也因此,阿特米谢成为西方绘画界的知名女性领导者。

阿特米谢·简特莱斯不仅仅是一位历史上杰出的西方女画家,而且她的许多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艺价值。

她的作品揭示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具有批判的精神。

她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当时西方的女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罕见且少有的一种绘画表达。

阿特米谢画笔下的朱狄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研究阿特米谢基画笔下的朱狄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阿特米谢绘画表现的研究意义阿特米谢是活跃于17世纪的卡拉瓦乔画派的女艺术家,她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留名青史的女画家。

但是,我们真正认识这位女艺术家却是得益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艺术运动。

而在此之前,她的作品大都隐没于世,直到1977年,一个名为“女艺术家”的大型展览在美国各地展出,人们才重视起关于她的艺术研究。

如今,当我们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重读她的《圣经》题材的作品时,才发现:远隔几个世纪的那时,在女艺术家的作品中,却早已存在着对身体与权力的质询。

因此,如今对阿特米谢的研究热度很高。

阿特米谢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著名的女画家,同时,也是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杰出女画家之一。

研究阿特米谢的作品,可以从中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作品体现了女性的力量。

关注女性成为阿特米谢的作品主要表现的一个方面,女性是历史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群体,如今也会这样,阿特米谢主张关注女性,所以对阿特米谢的研究具有时代的意义。

在阿特米谢的作品当中,不仅仅体现了艺术的内涵,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作品揭示了女性的权益和力量,对于推动女性人格的变化和革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她的作品传播了这种思想的力量,具有长期的文化思想的意义。

中西方当代女性艺术比较研究

中西方当代女性艺术比较研究

• 中:在中国古代只有一些家庭条件优越,只有增加上一 定附加条件,女性才能够获得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但 是古代女性接受文化教育始终不能与男性画等号,在受 教育程度上,在所学的文化知识的内容、范围上,都不 及男性正规教育那样系统化、规范化、完整化、女性家 庭教育相当的贫乏。女童或女性在接受家庭文化教育方 面,只是受到男性文化教育的影响。
珍妮· 萨维尔
辛迪· 舍曼
•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艺术史观中,女人的存在仅仅是一个 可以被凝视的对象,而作为艺术家,她们则无疑是缺乏 理性和创造力的。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无论中国还 是西方,自古就存在着很多优秀的女性艺术家,用手中 的画笔述说着心灵。从中西方女性艺术历史的角度入手, 研究女性在几千年父权制社会的生存状况,虽然有很多 女性艺术家,在艺术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却完 全淹没在男性话语中。中西方女性艺术家生活在相同的 困境下,却展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指出其女性艺术家 角色、创作题材和自觉意识的差异。通过对中西方女性 艺术共性问题、以及双方的差异研究后,总结出造成双 方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从而更清楚地认识中西方女性艺 术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琳达· 诺克林(Linda Nochlin), 女性主义作家和艺术史家,纽约 大学现代艺术研究所艺术史教授。 1971年,她在美国《艺术新闻》 上发表论文《为什么没有伟大的 女艺术家?》,首次发起女性主 义艺术史的讨论。该文成为女性 主义艺术史的里程碑。她是第一 代女性主义艺术史家和古典女性 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灿烂古国,但同时也是具有千年男尊女卑思想的国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开始排斥女性的地位,认为“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 自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画家是帝舜之妹画骡。其后三国的赵夫人,唐代的薛媛,元 代的管道昇,明代的仇珠,马守真,薛素素。当时能名留史册的一般都只有达官 贵人,富人,名妓等。被分为闺阁派和青楼派。 王岳川教授说:“在历史上,传统男性中心观认为,女人无史。” ②

歌颂师娘论文

歌颂师娘论文

歌颂师娘论文引言师娘是一位具有深厚才华和卓越才能的女性角色,她以其勇敢、智慧和善良而广受赞美。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师娘形象的分析和细致的描述,来展示她在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性。

师娘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虚构角色,她代表着女性的力量,同时也是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一种赞美。

本论文将通过文学作品和戏剧中的具体例子,探讨师娘的形象及其与当代社会的重要关联。

师娘形象的历史与演变师娘形象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例如《红楼梦》中的贾敏。

她作为一个富有智慧和自信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贾宝玉的母亲,更是整个贾府家族的支持者和管理者。

在这个角色中,师娘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师娘形象在中国戏曲中也有着丰富的表现。

京剧中的严子陵就是一个典型的师娘形象,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性,通过她的智慧和才能,成功解救了自己丈夫的危险,并保护了他们的家族。

这种勇敢和聪明的女性形象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广受欢迎,成为了代表师娘形象的经典角色之一。

师娘形象的现代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师娘形象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她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师娘形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赞美。

师娘形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鼓励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她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克服各种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师娘形象也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一种重要突破。

她们是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与传统的弱势女性形象完全不同。

她们不仅自己保护自己,还能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种强大的女性形象对于当代女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和鼓舞。

师娘形象与当代文化师娘形象在当代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现代文化作品中都有师娘形象的身影。

例如,电影《芳华》中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性,她在战争年代展现出非凡的能力和勇气。

同样,在文学作品中,师娘形象也经常被描绘为一个聪明、善良和有智慧的女性。

这种形象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女性艺术发展
摘要:女性主义艺术史是当今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种新的思潮、视点和方法。

现代女性主义艺术从诞生到现在,展现出一条清晰的线路:从单纯的、散兵游勇式的女性叛逆者到多元理论的、综合的利益集团和审美共同体;从单纯的身体寓言和性别叙事,到多元的政治叙事和生态叙事;从革命的颠覆式反叛诉求到改革式的纠偏策略。

时至今天,女权主义艺术思维仍然是主导西方创作的最活跃的动力之一。

关键词:艺术女权主义女权主义艺术
1971年,琳达·诺克林在《艺术新闻》上发表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是女性主义首次在艺术史中发起的挑战。

文章中,她提出:“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艺术史上确实没有像米开朗基罗、伦勃朗、塞尚或毕加索那样最伟大的女艺术家。

然而,造成这一事实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待遇。

”这表明她深刻地认识到男性和女性社会地位的差异导致女性在艺术方面受男性压制,女性艺术方面的才华无法充分展现。

紧接着,诺克林在次年又主持了“学院艺术协会”(CAA)的年会,主题是“19世纪艺术中的情色与妇女形象”。

在会上,她讨论了男性至上主义在创作中对女性形象采用上的不公正,突出这种形式的创作是对女性的歧视和压制。

在以后的20年,诺克林的理论都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的重要基础。

其实从诺克林这种捍卫女性主义艺术的行为中可映射出,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在近10年的时间里,女权主义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本质的变化: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女权主义运动可以说基本没有触及男权中心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倒是引来了更多的、更激烈的来自男权社会恶意的攻击或轻蔑的嘲弄。

当政治和文化中的女权主义运动日益成为西方社会的关注点的时候,西方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思维方面也在开始酝酿并且在实践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男性艺术家创作中固有的那种性别沙文主义开始有所收敛,而女权主义艺术则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在美术馆和博物馆粉墨登场。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早期女性主义艺术家的创作,基本上是自发的,零散的,不成规模的,在内容上,大多是基于女性的反美学的躯体及其内含的神秘性,以及基于反男性视角的女性艺术政治学的构建,例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节奏·零》(1974)和朱迪·芝加哥的《拨开》(1974)、《阴道是神殿、坟墓、洞穴或花朵》(1974)是比较典型的作品。

《节奏·零》是一次具有极度视觉冲击力和道德震感力的行为艺术表演。

艺术家本人通过自己的身体对自我和观众发起挑战。

她面对观众,撕破衣服,划破皮肤,露出双乳和腹部,像一个受难的女神,又像一个嘲讽的女巫,站在两性之间最危险、最恐怖的地带。

在身后的墙壁上,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写道:“我是你的对象。

桌子上有72件物品由你在我身上随意使用”。

在这些物件中,有枪和子弹,也有玫瑰和香水。

也就是说,在男性的掌握之下,女性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域。

男人是上帝,女性呢,充其量只是奴仆,而且更大程度上是性的奴仆。

70年代末,芝加哥《晚宴》的创作和展览,为女性主义艺术发展带来了转机,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女性主义艺术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这部以边长为14.6米的等边三角形做成的巨幅作品,建构了一个令观者伤心惨目的悲剧情景:在一个类似女性器官的巨型三角餐桌上,餐具里
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女性的器官;同时也理所当然地构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这些最能代表女性本质的器官,将成为男性晚宴的佳肴。

食者与被食者,侮辱者与被侮辱者,通过这种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敌对形式,血淋淋地展示出来,而且是以商品的实物陈列的方式被展示出来。

可以说,再也没有比《晚宴》更好的方式来表现女性的现实境遇,来述说女性对男性的不满了。

这部作品不仅试图唤醒整个男性沉睡的良知,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女性自身麻木的神经。

作品采用了女性主义艺术惯用自戕的表现形式,虽然多少有些令人不快,但是作品所包含的刺激性和灼痛感,对于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力,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纵观现在的女性主义艺术,她们的内心都有很强的叛逆性,并且采取“男性化”的态度,全力吸收观念和技艺,才在艺术的世界里走出了一点方向。

芝加哥认为,在传统父权制艺术体系中,“必须服从”的准则夺去了女性作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女人的自由,女性艺术创作本身就意味着身体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西方艺术史上,女性身体总是被动地作为男性艺术家表达欲望的工具,面对一个把女性看做第二性的传统文化意识,芝加哥带领着她的合作者和学生们用大胆入骨的创作来反对传统观念。

她们运用各种方式再现女性的生活体验,从女性的角度展现了两性文化中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女性追求平等的渴望。

在芝加哥进行的女性艺术教育和创作中,那些与女人身体和传统家务劳动有关的表演,都是一种控诉女性被压制的经历和主张女性发展个性思维的手段。

[1] 随后,女性主义艺术家注意到,在西方传统思维中,女性永远扮演着作为异化的他者的角色,她们无权进入由男性把持着的主流世界,更无法进入艺术世界和文化世界。

对男性来说,她们永远只能是男性欲望的对象,永远只能属于男性的对象世界或客体世界,因此女性的裸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美术馆和博物馆中最“亮丽”的风景。

面对这种窘况,女权主义艺术家群体“游击女孩”问道:“难道女人只有脱光了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为什么在这次现代艺术展中只有5%是女艺术家,可是其中85%的裸体画却是女性。

是谁给了男性艺术家随意践踏女性尊严的权利?是谁剥夺了女性进入艺术圣地的权利?为什么女性不能进入艺术史和文化史?”[2]与“游击女孩”的声色俱厉的控诉式抗议不同,芬兰《妇女杂志》在1998年的一次招贴设计中,采取了一种调侃和幽默的姿态,设计者将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中男性艺术家的衣服剥光,穿在女模特身上,从而使男性成为被观赏被注视的他者,通过这种主客体位置的转换,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戏谑和反讽,揭示出长期被掩盖着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和被视为正常的不正常的女性处境。

到90年代,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进入一种更加多元、更加理性、更加富有宇宙忧患意识的境遇,女权主义艺术思维和创作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虽然仍然不乏像法国女权主义艺术家妮可尔·埃森曼的《马蒂斯配置》(1994)这样的虚拟的剥夺男性话语权的狂欢主题,但是大多数女性艺术家已经开始关注一些超越自身性别的、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从大量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看出,西方女权主义早期创作中的那种愤世嫉俗的妖女、魔女、女巫和复仇女神的形象,在90年代的女权主义艺术家的创作中渐渐消失,而女性固有的那种温婉、体贴和悲悯的母性气质,和那种博大的胸襟,又开始凸现出来。

正因为如此,当她们把自我认同的诉求泛化为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和平衡的生态诉求时,她们就获得了更多人的尊敬,她们的美学诉求和文化
诉求也就获得了更大范围的共鸣。

此外,兴起于90年代的“酷儿理论”是基于对包括波伏娃的《第二性》在内的女性主义进行的批判,其代表人物及主创者是巴特勒。

她对女性主义的贡献在于她解构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对立。

她说“事实上从定义上来说,我们将看到生理性别其实自始至终就是社会性别。

”巴特勒在解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同时,也在解构着以异性恋模式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霸权地位,而波伏娃的理论恰恰是建立在异性恋结构认同之上。

异性恋作为理想的二元形态,在历史文化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是它所排斥的是诸如同性恋,双性恋,易装乃至虐恋的合理性。

而在人的本质上,性是具有多元性的,而为了维持繁衍的社会秩序,在婚姻之内的异性恋模式得到了唯一的合法性。

在巴特勒的理论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操演”论,性别其实是一种表演。

在巴特勒的理论可以看到一个后现代主义,也就是解构主义的女性主义——原本是没有性别的,性别只是文化的一种幻想或者虚构。

在西方,“酷儿理论”被广泛的运用于艺术批评与创作上。

综合上述,现代女性主义艺术从诞生到现在,展现出一条清晰的线路:从单纯的、散兵游勇式的女性叛逆者到多元理论的、综合的利益集团和审美共同体;从单纯的身体寓言和性别叙事,到多元的政治叙事和生态叙事;从革命的颠覆式反叛诉求到改革式的纠偏策略。

女性主义艺术的崛起和发展,象征着女性思想和行为的解锢,预示着属于女性的自由民主时代将会来临。

时至今天,女权主义艺术思维仍然是主导西方创作的最活跃的动力之一。

参考书目:
[1]耿文萃《女性主义艺术的社会学浅析》
[2]游击女孩《难道女人只有脱光了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