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全文)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全文)一、引言胃癌系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成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 感染率高达 40%-60%,属于胃癌高发国家,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 40 万例,死亡约 35 万例,新发和死亡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 40%,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 年生存率仍低于 30%,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及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而大部分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 年生存率超过 90%,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 10%,远远低于日本 (70%) 和韩国(50%)。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 (2004-2010)》明确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因此,在胃癌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和内镜早诊早治,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高效可行途径。
目前,国际上胃癌相关共识主要有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 指南,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SOM)、肿瘤外科学会(ESSO)、肿瘤放射学会(ESTRO) 联合诊治随访指南和日本胃癌学会指南。
2011年我国卫生部颁布《胃癌诊疗规范(2011 版)》,随后印发了指导市、县级医院和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的《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但国内尚缺乏涵盖胃癌筛查与内镜早期诊治等内容的共识意见。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病理、外科、肿瘤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该共识意见。
二、定义及术语1.本共识所称的胃癌包括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
2. 早期胃癌:(1)早期胃癌 (early gastric cancer):癌组织仅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2023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完整版)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由于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临床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严重降低了5年生存率。
胃镜和活检是公认的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配有限,难以实现大规模筛查,而早期诊断相关检验技术具有无创、便捷、灵敏度高等特点,能够实现早期胃癌的筛查。
通过分析近年来已用于临床早期诊断胃癌的相关检验技术,包括呼气检测、血清学免疫检测和分子检测技术,探讨早期胃癌相关标志物,例如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肿瘤标志物及DNA甲基化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特点,并提出了共识性意见,旨在为患者、临床医师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规范、临床应用价值高的检验技术指导和筛查策略。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一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2020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478 508万例,发病率约33.06/10万,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死亡373 789万例,死亡率约25.82/10万,位列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3位[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癌筛查不足是我国胃癌高发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Hp感染率达50%~56%,约7亿人被感染[2]。
在过去60年,西欧和北美的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部分原因归功于分餐制控制了Hp传播,降低了胃癌发生风险[3, 4]。
除胃癌风险因素减少和生活习惯改善等因素[2,5],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筛查已成为有效方法之一[6, 7, 8, 9]。
据数据统计显示,胃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仅16个月[10],为了延长患者5年生存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提升我国早期胃癌检验技术水平,提高早期胃癌筛查覆盖率是降低我国胃癌死亡率和提升早期胃癌检出率的重要措施[11, 12]。
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总生存率达90%以上[13, 14],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30%[15, 16]。
胃癌早诊早治专家最新共识完整版
胃癌早诊早治专家最新共识完整版我国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虽然早期胃癌治愈率远高于进展期胃癌,但由于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诊断率偏低,进展后极大影响胃癌患者的治疗和生存情况。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早诊早治学组制订《胃癌早诊早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版)》(以下简称共识),旨在提高胃癌早期管理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情况。
早期筛查与早期诊断方法胃癌的筛查方法主要包括:X 线钡剂造影检查、内镜检查、血清学检查及HP 感染检测。
1. X 线钡剂造影检查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X 线钡剂造影检查可明显降低肿瘤患者病死率,胃癌检查中应行X线钡剂造影检查。
但与内镜检查比较,由于上消化道X 线钡剂造影检查有放射性且阳性率较低,因此,胃癌筛查时需谨慎应用。
2. 内镜筛查胃镜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被视为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其费用相对较高、受限于设备和医师技术造成患者不适,因此,该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
3. 血清学筛查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可分为PG Ⅰ和PGⅡ2 种亚型,可反映胃体和胃窦黏膜的外分泌功能。
当胃黏膜出现萎缩时,血清PGⅠ的水平及PGⅠ与PGⅡ比值(PGR)可能会降低,可用于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
4. HP 感染检测人类胃癌第Ⅰ类致癌因素被认定是HP 感染,尤其对于肠型胃癌的发生。
(1)血清HP 抗体检测胃黏膜严重萎缩患者,可能存在胃黏膜HP 菌量减少等干扰因素,可使其他方法检测假阴性率较高,血清学检测不受该因素影响。
(2)尿素呼气试验(UB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13C-UBT 和14C-UBT,具有较高准确性、操作便捷及不受HP 在胃内分布影响等优势。
(3)粪便抗原检测HP 随着胃黏膜上皮每3 d 更新1 次,其代谢产物及死菌体等作为非特异性抗原,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
HP 粪便抗原检测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酶免疫分析法和免疫色谱法。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PPT课件
➢ 电子染色内镜(digital chromoendoscopy):窄带 成像技术(NBI)、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智能 电子染色内镜(I-SCAN)
➢ 放大内镜(ME) ➢ 共聚焦显微内镜(CLE) ➢ 荧光内镜
11
内镜筛查
WLE
➢ 黏膜局部色泽变化(变红或发白),局部黏膜细颗 粒状或小结节状粗糙不平,局部黏膜隆起或凹陷, 黏膜浅表糜烂或溃疡,黏膜下血管网消失,黏膜皱 襞中断或消失,黏膜组织脆、易自发出血,胃壁局 部僵硬或变形等。
12
内镜筛查
化学染色内镜
➢ 靛胭脂:显示粘膜细微凹凸病变
特点:正常胃小区结构消失、粘膜表面呈颗粒样或结节样 凹凸异常;
➢ 亚甲蓝:不被正常胃粘膜吸收而着色,异型增生、 肠化及癌性病灶着色
特点:癌性病灶着色慢而深,肠化及异型增生着色快而浅
13
内镜筛查
化学染色内镜
➢ 醋酸:胃粘膜表面发白,根据肿瘤分化程度不同, 粘膜发白持续时间不同
20
术前评估
病灶浸润深度、范围及淋巴结转移评估
➢ 化学及电子染色内镜:评估肿瘤浸润范围
➢ 超声内镜: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准确率80-90%,尤其是溃疡 型胃癌易被误判;可发现直径5mm以上的淋巴结
➢ CT:主要用于判断胃癌有无远处转移。CT对进展期胃癌的敏 感度约为65%~90%,早期胃癌约为50%
性胃炎;PG<70g/L及PGI/PGII<=3.0为临界值 促胃液素-17: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 上消化道钡餐 内镜
9
胃癌筛查
➢ 根据PG及Hp进行胃癌风险分级:
PG
Hp
内镜检查时间
A级
-
-
-
2024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有超过7成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入进展期。
对于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而言,不仅诊断、手术困难,而且预后差,严重威胁着中国民众的健康。
为进一步规范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聚焦国内外目前对于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的诊疗进展,以目前已有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研究结果为线索,探讨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模式等多个方面,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质量等级评价、证据综合,并采用德尔菲问卷调查法,对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所共同关注的诊断方法、围手术期治疗、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估等具体问题和热点,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议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经过4次对10多个不同地区、24家医院共计37名专家意见的调查汇总、归纳、梳理和总结,依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形成了《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期为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提供帮助,并为一线医务人员临床实践等提供证据借鉴和规范依据,进而为后续的相关行业指南制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专家共识;诊断;治疗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5位和第4位[1]。
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2]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约占全球总例数的50%。
且与日本、韩国等邻国截然不同的是,中国有高达70.8%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局部进展期,严重影响中国胃癌患者的预后[3]。
但目前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特别是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具体诊断方法、围手术期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尚未达成一致。
因此,进一步规范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胃癌胃镜活检标本HER-2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不同实验室采用的检测方法可能存在差异,如抗体选择、检测平台 等,这会导致结果的不一致性和可比性差。
结果判读主观性
HER-2检测结果的判读存在一定主观性,不同医生或实验室可能对 同一结果做出不同判断,影响临床决策的准确性。
如何进一步提高HER-2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加强标本质量控制
建立完善的标本采集、处理、保存和 运输规范,确保标本质量符合检测要 求。
01
标准化操作流程
02
统一评价标准
03
推动技术创新
专家共识提供了胃癌胃镜活检标本 HER-2检测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包括 标本处理、检测方法、结果判读等方 面,有助于提高检测的规范性和准确 性。
专家共识制定了HER-2检测结果的评 价标准,使得不同实验室之间的结果 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便于临床医生 和患者理解和接受。
HER-2基因
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长臂上,编码 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 白。
HER-2蛋白结构
由胞外配体结合区、跨膜区和胞内酪 氨酸激酶区组成,属于受体酪氨酸激 酶家族成员。
HER-2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HER-2扩增和过表达
在胃癌中,HER-2基因的扩增和蛋白的过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FISH结果判读标准
HER-2/CEP17比值
当比值≥2.0时,视为HER-2阳性;当比值<2.0但平均HER-2拷贝数/细胞≥4.0时,也视 为HER-2阳性;否则为阴性。
注意事项
需确保足够的肿瘤细胞核被评估,至少计数20个细胞核;若信号重叠或模糊,需结合 IHC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结果判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THANKS
统一检测方法和标准
胃癌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本文将从共识的背景与意义、高通量 测序技术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共识 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解读,重点阐 述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胃癌临床实践中 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02 胃癌高通量测序技术概述
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及流程
高通量测序技术原理
基于DNA片段得到海量序列数据。
03 胃癌高通量测序临床应用价值
早期筛查与诊断辅助
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实现对胃癌相关基因变异的快速、准确检测,有助于在早期 阶段发现胃癌,提高检出率。
辅助诊断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异常等,为胃癌的诊断提供 重要辅助信息。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依据
基因拷贝数变异检测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胃癌相关基因的拷贝数变异情况,如基因扩增或缺失。这些变异可能影响基因的表达和功 能,与胃癌的进展和预后有关。
基因融合检测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胃癌中可能存在的基因融合现象。基因融合可能导致新的融合蛋白的产生, 从而影响胃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
数据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处理
指导靶向治疗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检测胃癌患者的基因突 变情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靶向治疗方案 。
预测化疗药物敏感性
通过对胃癌患者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可 以预测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 用药。
预后评估及复发监测
评估预后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检测与胃癌预后 相关的基因变异,为患者提供预后评 估信息。
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为了规范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提高胃癌的诊疗水平,中国专家制定了《胃癌高通量测序临床应 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该共识对于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推动胃癌精准医疗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H.pylori的根除等因素,胃癌发病率总体有所下降,但是其发病率在全球仍高居男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位居第3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倍[1,2]。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每年胃癌预估新发病例数为67.9万,死亡病例数为49.8万,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第2位,我国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占全球的42.6%和45.0%[3]。
因此,降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也符合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目前,我国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而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患者即使接受了外科手术,5年生存率仍低于30%[4],而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甚至达到治愈效果[5]。
但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6]。
《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明确指出,在我国需要推广和完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策略,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力争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0%。
因此,在自然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筛查措施和在高危人群中进行内镜精查策略,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可行且高效的途径。
然而,国际上仅仅只有韩国和日本具有比较完善的胃癌预防和筛查体系[7]。
我国尚缺乏针对早期胃癌筛查流程的共识意见。
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2017年12月22日,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消化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联合制定本共识意见,在2014年制定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8]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早期胃癌筛查流程。
2024《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全文)
2024《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全文)摘要2024年3月7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更新了2024年第一版《胃癌临床实践指南》,对于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二代测序、胃癌腹膜转移的诊疗、系统治疗方案和术后营养缺乏监测等方面作出了更新。
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晚期胃癌腹膜转移采用腹腔内化疗或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热点问题,该指南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治疗适应证、综合治疗模式、疗效评估等内容。
在知识和信息迭代更新的时代,NCCN指南也不断地作出更新以适应新的挑战。
新的分子检测手段在胃癌精准诊疗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内镜治疗、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在内的微创治疗手段也随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被纳入指南中,充分体现了外科医师对于病人长期生存和生存质量的无限追求。
同样,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治疗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为代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在胃癌系统治疗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也为病人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未来,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念,积极推动多学科协作和全程化管理,才能真正追求实现所有治疗指南的终极目标。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每年都会根据新出现的临床试验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对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适时进行更新,并发布不同版本,其更新速度之及时、收录证据之全面,提供信息之完整,远超其他各国的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
同时,不断进行纠错和调整也充分体现了其尊重客观试验结果、不盲从权威、不做主观臆断的科学精神。
2024年3月7日,2024年第一版《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NCCN指南)发布,其中对于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二代测序、胃癌腹膜转移的诊疗、系统治疗方案和术后营养缺乏监测等方面作出了更新。
本文将对该版指南中的主要更新内容变化和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并加以解读和分析,以期把握胃癌诊疗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1 首次增加了早期胃腺癌内镜治疗的流程随着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检出率的逐年升高,原在东亚地区较为普遍接受的内镜治疗理念和技术也逐渐为欧美学者所适应和接受,各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的更新也为此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而美国和欧洲胃肠内镜协会也在近年相继发布了内镜黏膜下切除(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治疗指南[1-2],因此,NCCN指南也与时俱进地首次增加了早期胃腺癌的内镜治疗路径,指出首先需对EGC进行内镜的评估和活检,基于组织学类型进行分层,如分化较差或弥漫型,则属于非适宜内镜治疗的EGC而建议接受胃切除手术,反之则建议内镜治疗(优选ESD),术后由胃肠病理专业的病理科医师进行治愈性切除评估,其中治愈性切除是指黏膜下层浸润<500 μm、非低分化或未分化类型、无淋巴及脉管浸润。
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3
促进医患沟通
家属可积极参与医患沟通,向医生反映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心理需求,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提供参考。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指南解读主要内容和成果回顾
胃癌风险管理重要性
强调胃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提醒公众关注 自身健康。
风险评估与筛查
介绍胃癌风险评估方法和筛查手段,为公众 提供科学有效的防癌建议。
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促进身心康复
03
心理干预有助于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从而促
进身心的全面康复。
家属参与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工作重要性
1 2
提供情感支持
家属的关心和支持是胃癌患者重要的精神支柱, 有助于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协助患者自我管理
家属可协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如督促患者按时 服药、合理饮食、科学锻炼等,确保治疗效果。
内镜检查
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并可进行活检。优点是直观、准确度高,可发现早期胃癌。缺点是检查过程较为痛苦 ,需要专业医师操作,且费用较高。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可辅助发现胃癌病变。优点是无痛、无创,可观察肿瘤形态和周围组织关系。缺 点是对于早期胃癌的敏感度较低。
筛查策略建议:年龄、性别、地域等考虑因素
药物与医疗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或接受放射治疗 等医疗措施,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进而增加胃癌风险 。
03 筛查方法与策略建议
不同人群筛查方法选择及优缺点比较
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来判断胃癌风险。优点是简单易行,非侵入性,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缺点是准 确性相对较低,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二级预防措施:早期发现和治疗癌前病变
2023CSCO胃癌指南更新全文
2023CSCO胃癌指南更新(全文)2023CSCO胃癌为积极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临床肿瘤医师的临床与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CSCo诊疗指南的制定和推广,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3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于2023年4月21-22日在广州如期举行。
此次大会同时重磅发布《2023年CSCO胃癌诊疗指南》,大会特邀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针对该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特此,小编在现场快马加急,将重点内容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新鲜出炉,速速查看!1、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可手术切除胃癌治疗的手术规范注释修改:对于肿瘤部位位于近端胃、非侵犯胃大弯侧肿瘤1D2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腹腔镜下进行脾门淋巴结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
可切除胃癌整体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注释修改:进展期胃癌术前治疗及围手术期化疗,DOS方案也可以作为胃癌术前化疗的推荐(增加MATCH研究注释说明);对于dMMR患者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增加GERCORNE0NIPIGA及INFNrrY研究的注释说明;对于PMMR患者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增加DANTE研究的注释说明。
不可手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注释修改:强调MDT框架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对放疗等治疗手段的考量;增加免疫联合放化疗的转化治疗研究数据注释说明。
转移胃癌靶向治疗分子检测:新增C1audin18.2免疫组化检测推荐(2B类证据,HI级推荐);注释新增: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或复发胃癌患者,为了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可进行CIaUdin18.2、FGFR2、c-MET x NTRK基因等标记物检测。
一线靶向治疗:注释修改:增加靶向C1aUdin18.2单抗Z。
IbetUXima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C1IND18.2阳性且HER-2阴性晚期胃癌患者的III期SPOT1IGHT临床研究结果。
二线靶向治疗:雷莫西尤单抗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I级推荐前移至化疗前成为首选推荐;注释修改:增加T-Dxd二线治疗晚期胃癌DESTINY-GastricOZ研究数据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完整版)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由于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临床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严重降低了5年生存率。
胃镜和活检是公认的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配有限,难以实现大规模筛查,而早期诊断相关检验技术具有无创、便捷、灵敏度高等特点,能够实现早期胃癌的筛查。
通过分析近年来已用于临床早期诊断胃癌的相关检验技术,包括呼气检测、血清学免疫检测和分子检测技术,探讨早期胃癌相关标志物,例如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肿瘤标志物及DNA甲基化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特点,并提出了共识性意见,旨在为患者、临床医师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规范、临床应用价值高的检验技术指导和筛查策略。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一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2020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478 508万例,发病率约33.06/10万,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死亡373 789万例,死亡率约25.82/10万,位列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3位[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癌筛查不足是我国胃癌高发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Hp感染率达50%~56%,约7亿人被感染[2]。
在过去60年,西欧和北美的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部分原因归功于分餐制控制了Hp传播,降低了胃癌发生风险[3, 4]。
除胃癌风险因素减少和生活习惯改善等因素[2,5],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筛查已成为有效方法之一[6, 7, 8, 9]。
据数据统计显示,胃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仅16个月[10],为了延长患者5年生存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提升我国早期胃癌检验技术水平,提高早期胃癌筛查覆盖率是降低我国胃癌死亡率和提升早期胃癌检出率的重要措施[11, 12]。
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总生存率达90%以上[13, 14],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30%[15, 16]。
而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低于10%,这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于前列的重要原因[17]。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进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18]。
《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要求医院建立“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开展胃癌机会性筛查[19]。
机会性筛查可有效提高胃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率,扩大癌症筛查覆盖率,防止早期胃癌进展为中晚期胃癌。
因此,我国亟待建立有效的标志物体系和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检测方法以预警胃癌的发生[20]。
早期胃癌的检出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在胃癌发生早期,患者往往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因此大部分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且常伴有远处转移[21]。
晚期患者通常具有吞咽困难、虚弱、消化不良、呕吐、体重减轻、早期饱腹感和/或缺铁性贫血等症状,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略,严重耽误了病情控制和治疗的最佳时间[4]。
胃镜和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22, 23],是临床上常用的胃肠道黏膜病变诊断方式。
但中国胃癌危险人群超过3亿人,现有的医疗资源只能完成每年3 000万例的胃镜检查[24]。
同时患者对侵入性检查依从性低,因此胃镜与活检难以应用于大规模胃癌筛查。
尿素呼气检测[25, 26]、基因甲基化检测[2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28]、胃泌素17(gastrin-17,G-17)检测[11]等属于无创检验,将可能筛选患有胃部疾病的人群,从而进行精准预防[29]。
以早期胃癌检验技术作为出发点的共识或指南可进一步提升我国早期胃癌筛查水平,因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一、胃癌高危因素胃癌的发展是一个慢性、多因素参与的恶性上皮黏膜病变[11,30, 31, 32],病理学上胃癌的连续发展过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胃癌[33],其中胃癌常见的癌前病变是指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学概念,位于胃癌发展过程中的肠上皮化生阶段。
上皮内瘤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需要临床随访,定期监测;高级别则建议进行内镜检查和胃黏膜切除。
癌前病变可进一步发展为早期胃癌,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发布的胃癌TNM分期标准(第7版)[34],早期胃癌(T1N0/1~3)包括黏膜内浸润癌和黏膜下浸润癌,无论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从癌前病变到早期癌症直至进展期胃癌的时间窗为胃癌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了有利时机。
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中,我国学者建议将40岁作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此外,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因此不应因无症状而忽视胃癌高危人群。
该共识指出,胃癌高危人群一般指年龄40岁及以上,且有胃癌高发区、Hp感染、既往胃癌前疾病、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
此外,该共识以由5 000多例验证队列证实的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为依据,建议对有吸烟史、有重度饮酒习惯、作息和饮食不规律、近亲有胃癌患者的人群每年进行1次胃部检测,并建议对Hp感染者和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胃黏膜肥厚等其他胃癌前疾病的人群,每3~6个月进行1次胃部检测。
二、早期胃癌的检验技术《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总结了胃癌筛查方法和策略,明确了胃癌筛查推荐流程,采用新的胃癌风险人群筛查评分系统,提出内镜精查策略,以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
早期胃癌检验技术根据检验样品及检测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呼气检测技术、血清学免疫检测技术和分子检测技术。
(一)呼气检测技术呼气检测即通过检测呼出的气体进行疾病诊断。
呼气检测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检测呼气中的无机物。
临床中已有的呼气检测项目包括Hp 检测、一氧化碳检测新生儿黄疸、一氧化氮检测哮喘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检测Hp[35],受检者通过口服带有示踪标记的尿素丸,Hp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尿素,通过测定其呼出气体中同位素标记的二氧化碳判断有无Hp感染,灵敏度可达90%以上[35],该呼气检测技术可进一步评估早期胃癌发生的风险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能会服用抗生素或消炎类药物,易导致UBT结果呈假阴性[2]。
因此,建议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愈后再进行呼气检测。
另一类是检测呼气中的有机物,这类标志物反映人体生理病理信息,可作为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的依据。
2017年,呼气挥发性有机物检测[36]实现了一次性诊断胃癌、肺癌、结直肠癌等17种高发癌症。
呼气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易、精准、无创的优势,无机物呼气检测成本低、实现设备小型化,适用于大范围临床应用。
有机物呼吸检测现阶段离不开高精密度的色谱和质谱分析技术,暂不适于大规模临床应用。
共识1 呼气检测技术主要检测Hp感染,可用于早期胃癌风险评估和胃部健康监测。
(二)血清学免疫检测技术血清学免疫检测技术是以血液为样本,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在胃癌早期检验中,具有非侵入性、依从性好、操作方便等优势。
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CLIA)和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1.CLIA:CLIA是将发光物质或酶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上,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将待测抗原从复杂样品(血清等)中分离出来,免疫反应结束后,加入氧化剂或酶底物而发光,通过测量发光强度,根据标准曲线对待测物的浓度进行定量分析。
CLIA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安全无污染、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并广泛应用于肿瘤、传染病、心脏疾病等临床检测。
CLIA可检测多种类别的免疫检测标志物,包括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胃癌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CA72-4和CA24-2等[37]。
2.ELISA:ELISA用于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蛋白表达水平,可实时检测表达、用于术后监测。
临床ELISA测定通常为采用手工操作的以微孔板条为固相的测定模式。
操作过程简单,涉及标本的收集保存、试剂准备、加样、温育、洗板、显色、比色等过程。
ELISA测定的临床标本包括血清(浆)、唾液、脑脊液、尿液、粪便等标本。
使用血清标本测定的标志物有传染性病原体的抗原和抗体、肿瘤标志物、激素和特种蛋白等。
ELIS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痛苦、检测成本低、方便快捷等特点。
在临床研究中,ELISA可用于人体血清PG水平或胃特异性蛋白三叶因子1(refoil factor family,TFF1)和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2(a di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ADAM12)等含量的检测[38],但其作为传统检测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其灵敏度和自动化程度不及化学发光技术,已逐步被取代。
3.其他免疫检测技术:免疫检测技术中还有一些其他常用技术,例如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和荧光免疫层析法(fluorescence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FICA)。
GICA是以硝酸纤维素膜为固相载体,胶体金为标记物,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建立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廉价、易保存等优势,目前已应用在胃癌检测中,例如Hp抗原抗体检测等[39]。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成本低廉、样品需求量低、便携、灵敏度高等优势,但只能实现定性或半定量检测。
FICA是在免疫层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检测荧光信号强度来定量检测待测物浓度的技术。
FICA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强和成本低等特点,在早期胃癌中应用于CEA和G-17等标志物的检测[40],其局限性与免疫层析标记原料的选择密切相关。
共识2 血清学免疫检测技术可用于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胃特异性蛋白的检测,以辅助早期胃癌的筛查。
(三)分子检测技术分子检测技术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受检者基因是否有缺陷或者表达产物是否异常,以此达到疾病诊断的目的。
目前应用于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检测技术有荧光定量PCR检测、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以及质谱检测技术。
1.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因,利用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