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鹬蚌相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编了《郑人买履》和《鹬蚌相争》两则寓言。
其中《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并不难。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则《鹬蚌相争》又是典型的“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寓言故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历史故事贯穿始终,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寓意。另外还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延展文本,力争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机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随文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及新词,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理解词义。
2.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展开想象,具体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解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那老师就先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
2.师讲《鹬蚌相争》的典故: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小的国家。在弱小的国家之间,也常常发生一些战争。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说赵王不要出兵。见到赵王,苏代却说自己是来讲故事的,故事的名字就是《鹬蚌相争》。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真的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3.师提问:故事讲到这里,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
(赵王为什么要放弃攻打燕国的打算?)
4.过渡:那就让我们先来学习《鹬蚌相争》这篇课文吧。
5.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鹬”、“蚌”,了解鹬和蚌分别是什么样的动物。
6.解题:读读课题,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7.质疑:读过课题,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板书:为什么争斗?怎么争斗?争斗的结果是什么?)
〔设计意图:1、以历史故事导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抓住问题的生成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板书课题时教学生字,将识字教学融于阅读教学。3、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体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你先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件,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体现从整体把握课文,通过填空练习,既训练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三、细读课文,解惑答疑
(一)解决“为什么争斗”的问题
1.过渡:初读课题时,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现在,就让我们一一来解决。
2.师: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哪些语句告诉我们鹬、蚌为什么争斗?
3.指名读课文,出示课件,鼓励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4.提问:想象一下,此时此刻,鹬、蚌分别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1、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2、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寓意。〕
(二)解决“怎么争斗”的问题
1.过渡: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在河滩上争了起来。
2.鹬、蚌是怎么争斗的呢?默读课文,标画出相关的语句。
3.读过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指名回答:争斗得很厉害。)
4.再读一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想一想,从哪些词语也能感受到这一点?画出词语,做好批注。
A:活活:练习读一读,读出不同的感受。
B:毫不示弱:板书,指导记忆“毫”字(联系旧字“豪”)。
C:互不相让:板书。
D:不肯放开:板书,指导记忆“肯”字(重点强调“直月”的写法)。
5.带着你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采取多种形式: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
〔设计意图:1、指导朗读有目的、有层次。从全篇默读找句子,到从句中找感受深的词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2、对“活活”一词的读法不求一致,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张扬学生的个性。3、板书时指导记忆生字,体现随文识字,灵活、巧妙、有实效。〕
(三)解决“争斗的结果”的问题
过渡,指名回答:它们争斗的这样厉害,结果怎么样?
四、回归整体,体会寓意
1.提问: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2.创设情景:其实,被渔夫捉走以后,鹬和蚌也很后悔,快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课件,先想象,再说说:渔夫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到家,得意地对老伴说:“。”鹬听了渔夫的话,垂头丧气地
想:“。”蚌呢,看了鹬一眼,自言自语地说:“。”)3.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想: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指名回答,师补充:这正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4.还记得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的故事吗?当苏代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之后,对赵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作渔人了。”赵王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设计意图:1、回归整体,带着感受去读全文,在读中悟出寓意。2、结合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寓意。)
五、深化寓意、复述故事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不仅有趣,还很有意义的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愿意把它讲给你的小伙伴听。
2.先自己练一练,再指名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六、作业设计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还有许多这样精彩的寓言故事,同学们学过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但更多的是我们没有学过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相关的书籍读一读。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七、板书设计
毫不示弱
鹬蚌相争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不肯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