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发展的简单历史知识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
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并以空位表示零。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建立起良好的条件。
筹算直到十五世纪元朝末年才逐渐为珠算所取代,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筹算的基础上取得其辉煌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
战国时期,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包含了一些测量的内容,并涉及到一些几何知识,例如角的概念。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
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穷的定义。
《庄子》记载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
这些许多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但这种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的新思想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二、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
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为使不断丰富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与其同时出土的一本汉简历谱所记乃吕后二年,所以该书的成书年代至晚是公元前186年。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量函数论被国际学术界 称为「华氏定理」.
陈景润,中国现代数学家,世界著名解析数论 学家之一. 1966年,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 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 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 辉煌.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 先地位.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 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 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 Weil曾 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 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 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 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 傲
唐朝在数学教育方面有长足的发
展.656年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
博士和助教,由太史令淳风等人编纂注
释算经十书
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孙子算经
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
缉古
算经、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缀术,
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对保存古代
数学经典起了重要的作用.
淳风 公元604-672年 唐代岐州雍人今陕西风翔
梅文鼎幼时注意观察天象,27岁起,始治数学、 历法,终身潜心学术.后接触西方书籍.康熙年间进 京,以学识为康熙帝赏识,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 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研究中西历算.其间,为明史馆 校订历志舛错10余处,撰成明史历志拟稿.近人称 梅文鼎和日本的关孝和、英国的牛顿为当时世界 的三大数学家,著有方田通法、方程论.
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
陈省身
数学家,美国国籍 .曾获美国国家科学 奖1975,沃尔夫数学奖1984等.1994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是20世纪 的伟大几何学家,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尤 为突出,被世人称为微分几何之父.
中国的数学历史
中国的数学历史中国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有着光辉的数学历史。
以下是有关中国数学历史的一些重要内容:1.最早的数学发展: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商代就已开始发展数学。
商代的贡献主要包括单位的建立,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化以及简单的算数。
2.数学家张丘建的贡献:在东汉末年,张丘建发表的《算经》成为了数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包括594个题目,主要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3.数学家李冶的成就:唐代数学家李冶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发现,特别是在解释和应用三角函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发明了多种算术方法,并开发了新的几何工具。
4.算学的发展:在宋代,算学成为了学校的主要课程之一,并且开始出现了关于代数学和几何学的研究。
宋代数学家朱世杰发明了一种新的十进制计数方法,并提出若干关于除法和乘方的原则。
5.《数学九章》的出现:明代数学家秦九韶和杨辉共同编写了《数学九章》这部长篇巨著。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仍然是数学研究的必读之书,而且还影响了欧洲的数学研究。
6.数学教育的革新:在清朝,数学成为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清末时期的数学家严复通过翻译数学教材的方式,将西方的数学思想引入到中国。
总的来说,中国的数学历史相当悠久而且丰富,其成就在几何、代数以及计算机等领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现代数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数学所开创的理性、系统、严密的数学思想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数学历史之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的数学历史之一--中国数学的发源与初期发展中国数学的发源与初期发展据《易 ?系辞》记录:「上古结绳而治 ,后代贤人易之以书契」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好多记数的文字 .从一到十 ,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 ,共有 13 个独立符号 ,记数用合文书写 ,此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 ,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 ,而这类计算方法称为盘算 .算筹的产生年月已不行考 ,但能够一定的是盘算在春秋时代已很广泛 .用算筹记数 ,有纵、横两种方式: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 ,采纳十进位值制 ,各位值的数量从左到右摆列 ,纵横相间〔法例是:一纵十横 ,百立千僵 ,千、十相望 ,万、百相当〕 ,并以空位表示零 .算筹为加、减、乘、除等运算成立起优秀的条件 .盘算直到十五世纪元代末年才渐渐为珠算所代替 ,中国古代数学就是在盘算的基础上获得其绚烂成就的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 ?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丈量工具 ,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 .战国期间 ,齐国人着的《考工记》汇总了当时手工业技术的规范 ,包括了一些丈量的内容 ,并波及到一些几何知识 ,比如角的观点 .战国期间的百花怒放也促使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归纳出与数学相关的很多抽象观点 .有名的有《墨经》中对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比如:「圆 ,一中同长也」、「平 ,同高也」等等 .墨家还给出有穷和无量的定义 .《庄子》记录了惠施等人的名家学说和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提出的论题 ,重申抽象的数学思想 ,比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世不断」等 .这些很多几何观点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余数学命题是相当难得的数学思想 ,但这类重视抽象性和逻辑严实性的新思想未能获得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别的 ,叙述阴阳八卦 ,预知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 ,并反应出二进制的思想 .1 / 1。
数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般认为,从远古到现在,数学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数学萌芽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初等数学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变量数学时期(17世纪上半叶-19世纪20年代)近代数学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数学萌芽时期(公元6世纪以前)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初期。
这个时期数学的成就以巴比伦、埃及和中国的数学为代表。
古巴比伦是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一个文明古国。
巴比伦王国形成于约公元前19世纪,从出土的古巴比伦的泥板上的楔形文字中发现,古巴比伦人具有算术和代数方面的知识,建立了60进位制的记数系统,掌握了自然数的四则运算,广泛使用了分数,能进行平方、立方和简单的开平方、开立方运算。
他们迈出了代数的第一步,能用一些特别的术语和符号代表未知数,能解特殊的几种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甚至某些三次、四次(可化为二次的)和个别指数方程,并且能够把它们应用于天文学和商业等实际问题中去。
几何方面掌握了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简单立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初等数学时期(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在人类历史上,这是发达的奴隶社会和整个封建社会时期。
这个时期外国数学发展的中心先在古希腊,后在印度和阿拉伯国家,之后又转到西欧诸国。
这时期的中国数学独立发展,在许多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数学内容上,2世纪以前是几何优先发展阶段,2世纪以后是代数优先发展阶段。
如果说古希腊的几何证明的较突出,则中国和印度的代数计算可与其媲美。
这个时期的数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数学(主要是几何学)由具体的、实用阶段发展到抽象的、理论阶段;从以实验和观察为依据的经验学科过渡到演绎的科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初等几何、算术、初等代数和三角学都已成为独立的学科。
这个时期的研究内容是常量和不变的图形,因此又称为常量数学。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希腊数学的古典时期。
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数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国的数学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数学文化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此时已经有扁鹊算术、卜筮等各种数学科技的应用。
接下来,随着战国时期的发展,数学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如乘法、几何应用等。
汉代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九章算术》,它包含了“A+B”、“一元二次方程”、“直角三角形”等数学概念。
此外,还有另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它在数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方面都有重大的作用。
这些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数学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代是中国数学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时期,数学领域的繁荣要归功于宋朝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李冶。
他的著作“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和“数学通轨”为中国数学发展的奠基石。
在中国数学的发展史上,唐朝还出现了用于计算圆周率的平积法、线性同余方程以及大中等肋芝麻算法等重要的数学方法。
宋朝是中国数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这个时期的数学领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著名的数学家有杨辉、李之仪、祖冲之、秦九韶等,他们的数学著作成为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代表。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加减乘除、高次方程、三角函数以及应用微积分等数学方法。
明朝是中国数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明朝时期数学家朱载堉的“借芝麻将军之名开设算术课”的做法,引发了全国的数学热潮,使中国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历程非常悠久,这个发展过程的关键在于它不仅继承发扬了古代数学遗产,而且还对数学的发展提供了自己的贡献,成为了中华民族数学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的中国数学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数学的发展史
数学对人类的重要性
)
就,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数学家,如刘徽、祖冲之、 王孝通、李冶、秦九韶、朱世杰等人。出现了许多专 门的数学著作,特别是《九章算术》的完成,标志着 我国的初等数学已形成了体系。这部书不但在中国数 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 受到中外数学史家的重视。我国传统数学在线性方程 组、同余式理论、有理数开方、开立方、高次方程数 值解法、高阶等差级数以及圆周率计算等方面,都长 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这个时期的起点是笛卡尔的著作,他引
这个时期是科学技术
飞速发展的时期,不 断出现震撼世界的重 大创造与发明。二十 世纪的历史表明,数 学已经发生了空前巨 大的飞跃,其规模之 宏伟,影响之深远, 都远非前几个世纪可 比,目前发展处于不 断加速的趋势。
从历史上看,远在巴比伦、埃及时代,由于人类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积累了一系列 算术和几何的知识。经过希腊时代,将这些比较零散的知识上升为理论的系统。西方
3 、变量数学 入了变量的概念。这个时期中还创立了 一系列新领域:解析几何、微积分、概 时期(十七世 率论、射影几何和数论等。并且出现了 代数化的趋势。随着数学新分支的创立, 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如无理数、虚数、 纪初到十九世 导数、积分等等。 十八世纪是数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微 纪末) 积分为基础发展出一门宽广的数学领
数学发展历史
数学在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方面,已经形成了一门特殊的科学。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主要源泉.数学家门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要花费较大力量和时间。
尽管还有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答,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立了不少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这些才是数学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公元前600年以前◇据中国战国时尸佼著《尸子》记载:”古者,倕(注:传说为黄帝或尧时人)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相当于在公元前2500年前,已有”圆、方、平、直"等形的概念。
公元前21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人已有了乘法表,其中使用着六十进位制的算法。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已有基于十进制的记数法、将乘法简化为加法的算术、分数计算法。
并已有三角形及圆的面积、正方角锥体、锥台体积的度量法等。
中国殷代甲骨文卜辞记录已有十进制记数,最大数字是三万. 公元前约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二个变数的一次和二次方程,已经知道”勾股定理” . ◇公元前600——1年◇公元前六世纪,发展了初等几何学(古希腊泰勒斯)。
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宇宙的组织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系。
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引起了所谓第一次数学危机. 公元前六世纪,印度人求出√2=1.4142156. 公元前462年左右,意大利的埃利亚学派指出了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理(古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 公元前五世纪,研究了以直线及圆弧形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指出相似弓形的面积与其弦的平方成正比(古希腊丘斯的希波克拉底)。
公元前四世纪,把比例论推广到不可通约量上,发现了"穷竭法"(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学派用”原子法"计算面积和体积,一个线段、一个面积或一个体积被设想为由很多不可分的"原子”所组成。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中国传统数学的形成与兴盛: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
分成三个阶段:《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刘徽与祖冲之、宋元数学,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的三次高峰,简述9位中国科学家的数学工作。
第一次高峰:数学体系的形成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1983),秦汉时期形成中国传统数学体系。
我们通过一些古典数学文献说明数学体系的形成。
1983-1984年间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一批西汉初年(即吕后至文帝初年,约为公元前170年前后)的竹简,共千余支。
经初步整理,其中有历谱、日书等多种古代珍贵的文献,还有一部数学著作,据写在一支竹简背面的字迹辨认,这部竹简算书的书名叫《算数书》,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
经研究,它和《九章算术》(公元1世纪)有许多相同之处,体例也是“问题集”形式,大多数题都由问、答、术三部分组成,而且有些概念、术语也与《九章算术》的一样。
《周髀算经》(髀:量日影的标杆)编纂于西汉末年,约公元前100年,它虽是一部天文学著作(“盖天说”-天圆地方;中国古代正统的宇宙观是“浑天说”-大地是悬浮于宇宙空间的圆球,“天体如弹丸,地如卵中黄”),涉及的数学知识有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西周),其中包括两项重要的数学成就:勾股定理的普遍形式(中国最早关于勾股定理的书面记载),数学在天文测量中的应用(测太阳高或远的“陈子测日法”,陈子约公元前6、7世纪人,相似形方法)。
勾股定理的普遍形式: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
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是《九章算术》(东汉,公元100年)。
它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是经过历代多人修订、增补而成,其中的数学内容,有些也可以追溯到周代。
中国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周礼》记载西周贵族子弟必学的六门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有一门是“九数”。
《九章算术》是由“九数”发展而来。
在秦焚书(公元前213年)之前,至少已有原始的本子。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数学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如下:1.起源:- 远古时期的记数意识: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有了记数的意识。
大约7000年以前,人们对数字的认知还非常有限,甚至数到2以上都有困难。
后来人们逐渐把数字和双手联系起来,每只手代表一个“1”,这是最初对数字的直观理解。
为了记录和表达数量,祖先们先是结绳记数,后来发展到“书契”记数。
在五六千年前,已经能够书写1至30的数字,到了春秋时代,能书写3000以上的数字,并且有了加法和乘法的意识。
- 早期的数学知识记载:春秋时期孔子修改过的《周易》中出现了八卦,这是一种具有深刻数学内涵的符号系统,对后世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卦在数学、天文、物理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战国时期的数学突破:这一时期中国数学取得了显著进展。
算术领域,四则运算得到确立,乘法口诀已经在一些著作中零散出现,分数计算也开始应用于生产生活,比如种植土地、分配粮食等方面;几何领域,出现了勾股定理;代数领域,出现了负数概念的萌芽;并且出现了“对策论”的萌芽,如战国时期孙膑提出的“斗马术”问题,就反映了对策论中争取总体最优的数学思想。
2.发展:- 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在记数和计算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乘除法算例明显增多,还出现了多步乘除法和趋于完整的九九乘法口诀。
在几何方面,对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计算的知识也更加丰富。
同时,算筹和十进位制系统的出现和应用,为数学计算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和有效的计数方法。
算筹是一些直径1分、长6分的小棍儿,质料有竹、木、骨、铁、铜等,其功用与算盘珠相仿。
- 西汉末期至隋朝中叶:这是中国数学理论的第一个高峰期,标志是《九章算术》的诞生。
《九章算术》是中国秦汉时期一二百年的数学知识结晶,全书共分为九章,收录了246道数学应用题,每道题都分为问、答、术(解法,有的一题一术,有的一题多术)三部分,内容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这一时期除了《九章算术》,还出现了刘徽注的《九章算术》以及《海岛算经》《孙子算经》等数学专著。
数学史中国数学历史发展概况
数学史中国数学历史发展概况中国数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数学活动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商代,这是中国数学的起源。
在古代,数学通常被用于实际应用,例如农业、商业和工程等领域。
商代时期的数学主要集中在商业领域,特别是在商品交易和粮食分配方面。
商代的数学主要包含了计算和测量技术的应用,例如计算面积和容积,测量土地和建筑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的发展逐渐进入了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学术家和哲学家开始研究数学的本质和规律。
在战国时期,数学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一些最重要的数学著作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例如《九章算术》就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方程、几何等。
汉代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有关数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汉代的数学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十进位制的发明,这是现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十进位制的引入对数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更精确的计算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数学在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隋唐时期的数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几何学等领域。
著名的数学家李冶在这个时期贡献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成果,他的著作《数书九章》包含了五千多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明清时期的数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代数和概率等领域。
许多著名的数学家在这个时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公式。
著名的数学家朱经武在明代提出了代数中的数学计算方法,他的贡献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总结起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商代,经历了战国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宋代和明清时期等不同的阶段。
中国数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数、几何、概率等领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以及数学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为今天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学生应该知道和了解的中国数学史
【导语】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数学的融合。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步的发展,仰韶⽂化时期出⼟的陶器,上⾯已刻有表⽰1234的符号。
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的陶器有⽤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形和分正⽅形为100个⼩正⽅形的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形。
为了画圆作⽅,确定平直,⼈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具。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时已使⽤了这些⼯具。
商代中期,在甲⾻⽂中已产⽣⼀套⼗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个天⼲和⼗⼆个地⽀组成甲⼦、⼄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期;在周代,⼜把以前⽤阴、阳符号构成的⼋卦表⽰⼋种事物发展为六⼗四卦,表⽰64种事物。
公元前⼀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矩测量⾼、深、⼴、远的⽅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
《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和记数⽅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筹算记数法已使⽤⼗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产上有了⼴泛应⽤,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
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规不可以为圆”,把“⼤⼀”(⽆穷⼤)定义为“⾄⼤⽆外”,“⼩⼀”(⽆穷⼩)定义为“⾄⼩⽆内”。
还提出了“⼀尺之棰,⽇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数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从远古的河洛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九章算术》,再到现代的数学研究,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面貌。
中国的数学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计数方式,利用石子、贝壳等物进行计数,后来逐渐演变为算盘的使用。
这种计数方式利用了十进制的原理,使得计数更加方便、准确。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数学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
《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这部著作包含了大量的数学问题及其解法,内容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多个方面。
其中,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分数运算、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成果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数学的影响,同时也开始与西方进行交流。
清朝时期,西方数学开始被引入中国,中国的数学家开始学习西方的数学知识。
这使得中国的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现代,中国的数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的数学家们在代数、几何、拓扑、概率统计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其中,中国在解析数论、代数几何、泛函分析等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
同时,中国的数学家们也开始将数学应用到其他领域,如物理、工程、经济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数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在中国,数学界正在积极推动学科交叉和创新研究。
例如,将数学与物理、工程、经济等领域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的数学教育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触和理解数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这些人才将在未来的数学研究和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结:中国数学发展历史悠久,从河洛文化到《九章算术》,再到现代的数学研究,中国的数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研究的推动,中国的数学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史第十讲:中国数学发展简史关键词:中国数学,历史发展,数学思想,古代数学,近现代数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数学发展源远流长,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数学思想和体系。
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现代数学,中国的数学发展见证了无数智慧的闪光。
本篇文章将带您探寻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数学成果到近现代的数学发展,感受中国数学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数学1、数学起源与背景在中国的远古时代,数学便已萌芽。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土地测量、赋税、水利等实际需要的增加,数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数学成就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开始显现。
《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其中,《周髀算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数学著作之一,阐述了勾股定理及其应用。
秦汉时期,中国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人们对分数、小数的认识日益深化,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应运而生,勾股定理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和刘徽的“割圆术”也是秦汉时期数学的重要成果。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
祖冲之的“圆周率”和王孝光的“沈括算图”是这一时期数学的杰出代表。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算经十书》等重要的数学著作。
三、中国近现代数学1、隋唐时期的数学思想和发展隋唐时期,中国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唐代的《算经十书》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数学经典。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数学的实际应用,如天文学、工程学等。
2、宋元时期的数学成就和发展宋元时期,中国的数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杨辉的“杨辉三角”和朱世杰的“四元术”是这一时期数学的杰出代表。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算学启蒙》等重要的数学著作。
明清时期,中国的数学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保守,但仍有不少数学家在不懈探索。
这一时期,徐光启的《几何原本》、李善兰的《代数学》等著作对于中国的数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数学发展的简单历史知识
中国数学发展的简单历史知识有关中国数学发展的简单历史知识中国古代是一个世界上数学先进的国家,用近代科目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无论在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各方面都十分发达。
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初等数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一)属于算术方面的材料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
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
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和古代国家一样,乘法表的产生在中国也很早。
乘法表中国古代叫九九,估计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有这个表,在那个时候人们便以九九来代表数学。
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简(公元前一世纪)上面写有九九的乘法口诀。
现有的史料指出,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分数运算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九章算术”的分数四则运算和现在我们所用的几乎完全一样。
古代算术也从量的衡量开始认识分数,“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和“夏候阳算经”(公元六、七世纪)在论分数之前都开始讲度量衡,“夏侯阳算经”卷上在叙述度量衡后又记着:“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万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万除退四等。
”这种以十的方幂来表示位率无疑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小数的记法,元朝(公元十三世纪)是用低一格来表示,如13.56作1356 。
在算术中还应该提出由公元三世纪“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发展到宋朝秦九韶(公元1247年)的大衍求一术,这就是中国剩余定理,相同的方法欧洲在十九世纪才进行研究。
宋朝杨辉所著的书中(公元1274年)有一个1—300以内的因数表,例如297用“三因加一损一”来代表,就是说297=3×11×9,(11=10十1叫加一,9=10—1叫损一)。
关于中国的数学知识
关于中国的数学知识中国数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篇文档将主要介绍中国数学在算术与代数、几何与测量、古代数学、现代数学、应用数学以及数学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1.算术与代数中国算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
中国算术的特点在于使用了十进制的计数系统,并且发明了算盘、珠算等计算工具,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在代数方面,中国数学家发明了许多代数方程的解法,如唐代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南宋的高次方程解法等。
另外,中国数学家也研究了一些代数恒等式,如唐代杨辉三角、南宋贾宪三角等,这些成果对后来的数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几何与测量中国几何学起源于古代的地理测量、建筑规划等领域,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几何概念和测量技术。
比如,南宋数学家秦九韶提出了“大衍求一术”,这是一种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方法,对后来的数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测量方面,古代中国数学家发明了许多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唐代僧一行发明了“复矩图”(即现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来进行地理和天文测量。
南宋数学家赵友钦在《革象新书》中利用几何学知识,对天文仪器的设计、制造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3.古代数学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那时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数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比如,墨子提出了“兼爱”与“非攻”的思想,同时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中国的数学著作《算经》问世,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百钱买百鸡等。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中国的数学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
唐朝中期的王孝通写成了《辑古算经》一书,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中国数学成果。
4.现代数学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数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些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如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等人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简述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数学的发展史中国数学发展史:历史与传统一直保鲜中国数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是基于当时基于当时用数学领域发展出的算法和工具而演变而成。
中国数学 but 研究的深远性及其贡献享誉全球,令它在古代文明的巅峰时期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重点讨论近代中国数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国数学的起源古代中国数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一步步演变而来,从简单计数工具到绘制有规律图形。
其中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如分形计算、比例、极坐标、等值线、相似概念等,可以追溯到秦朝以前。
《九章算术》是古代中国数学的伟大成就,记载了中国古代研究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很多数学领域的算法和工具。
二、唐宋数学的复兴唐宋时期,中国的数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诸如《郑玄算经》、《裴达森算经》、《支学算经》等著作相继推出,大大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巫马可以将数学技术应用到天文、地理和医学等领域,把它们作为辅助手段,让中国古代数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三、明清数学的蓬勃发展明清时期,中国数学技术受到国内外的瞩目,得到大幅提升。
榜样最高的是范仲淹,《流沙池记》、《定经》以及集大成的《算学启蒙》让中国数学技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专业数学著作,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另外,著名数学家周辩和穆蔚在回归分析、拉格朗日法及新型椭圆函数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近代中国数学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哲学数学发展遭受中国历史的沉重打击,不得不向西方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推动了中国储存数学知识的转变。
现在,数学大多由实验研究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计算机技术来求解问题。
20世纪,中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他们在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实分析等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五、结论提及中国数学发展史,我们不得不从古代,从夏朝开始说起,历时上千年,中国数学系统地学习了很多西方数学知识,把它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
中国数学的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传统一直保留良好,并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和影响力。
数学史话 小学数学历史知识普及
数学史话小学数学历史知识普及数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古代人类对于数与形的认知和探索。
它不仅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具,对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历史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数学的发展历程吧。
1. 古老的计数方法人类在远古时期开始意识到需要计数,用来记录物品数量、人口统计等。
最早的计数方法是指物一、二、三等表示数量。
后来,人们发现用手指来计数很方便,从而产生了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法是指使用 0-9 这十个数字进行计数,利用位权原理可以表示任意数字。
2. 古代数学的流传古代数学起源于各个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等。
这些文明在数学上都有独特的贡献。
例如,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埃及分数的计数方法,它利用单位分数的和来表示任意有理数。
古希腊人则注重几何学的发展,他们通过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几何基础。
3. 印度数字系统的引入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并且与印度有着广泛的交流。
阿拉伯人从印度学习到了一种新的计数方法,并将其传入欧洲,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阿拉伯数字系统。
阿拉伯数字系统采用了0-9这十个数字,并通过位权原理来表示不同的数值。
这种数字系统简化了计数过程,提高了运算的效率,对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十进制计数法的发展在欧洲中世纪的时期,罗马数字系统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计算方式繁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数学计算。
直到十六世纪,数学家约翰尼斯·几百年后的数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更高级的十进制计数法工具,例如计算杆和牛顿发明的计算机。
5. 现代数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也在不断进步和演变。
现代数学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论、统计学等多个领域,并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学科紧密结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现代数学也在教育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数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
数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数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历史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
在古代中国,算术是数学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发展成为一门完整而复杂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数学的历史演变,特别是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
1. 古代中国算术的起源古代中国是数学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约在公元前2000年,中国古代的算术开始得到正式记录和系统化。
最早的算术文献如《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等,系统地阐述了算术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献成为后世数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2. 算盘的发明算盘是古代中国创造的一种计算工具,对算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算盘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
算盘通过珠子在竹框中的移动来进行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算盘的发明不仅促进了算术的发展,还在商业和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希腊数学的传入古希腊是数学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数学开始出现并且逐渐发展。
古希腊数学关注几何学,特别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对后世的数学发展影响深远。
古希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入中国后,与传统的中国算术观念相结合,推动了算术的进一步发展。
4. 零的引入与进一步发展作为数学的重要发明之一,零在古代中国的算术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古代中国的数学家开始意识到负数和复数的存在,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随着零的引入,数学的计算方法和术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为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 近代数学的崛起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在近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欧洲数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伽罗华、拉格朗日、高斯等数学家的贡献使代数学、数论、解析几何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同时,微积分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总的来说,从古代中国开始的算术发展对数学的历史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数学发展的简单历史知识
中国古代是一个世界上数学先进的国家,用近代科目来分类的话,可以看出无论在算术、代数、几何和三角各方面都十分发达。
现在就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初等数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一)属于算术方面的材料
大约在3000年以前中国已经知道自然数的四则运算,这些运算只是一些结果,被保存在古代的文字和典籍中。
乘除的运算规则在后来的“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内有了详细的记载。
中国古代是用筹来计数的,在我们古代人民的计数中,己利用了和我们现在相同的位率,用筹记数的方法是以纵的筹表示单位数、百位数、万位数等;用横的筹表示十位数、千位数等,在运算过程中也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孙子算经”用十六字来表明它,“一从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
和其他古代国家一样,乘法表的产生在中国也很早。
乘法表中国古代叫九九,估计在2500年以前中国已有这个表,在那个时候人们便以九九来代表数学。
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汉代遗留下来的木简(公元前一世纪)上面写有九九的乘法口诀。
现有的史料指出,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约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分数运算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献,“九章算术”的分数四则运算和现在我们所用的几乎完全一样。
古代学习算术也从量的衡量开始认识分数,“孙子算经”(公元三世纪)和“夏候阳算经”(公元六、七世纪)在论分数之前都开始讲度量衡,“夏侯阳算经”卷上在叙述度量衡后又记着:“十乘加一等,百乘加二等,千乘加三等,万乘加四等;十除退一等,百除退二等,千除退三等,万除退四等。
”这种以十的方幂来表示位率无疑地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的。
小数的记法,元朝(公元十三世纪)是用低一格来表示,如13.56作1356 。
在算术中还应该提出由公元三世纪“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发展到宋朝秦九韶(公元1247年)的大衍求一术,这就是中国剩余定理,相同的方法欧洲在十九世纪才进行研究。
宋朝杨辉所著的书中(公元1274年)有一个1—300以内的因数表,例如297用“三因加一损一”来代表,就是说297=3×11×9,(11=10十1叫加一,9=10—1叫损一)。
杨辉还用“连身加”这名词来说明201—300以内的质数。
(二)属于代数方面的材料
从“九章算术”卷八说明方程以后,在数值代数的领域内中国一直保持了光辉的成就。
“九章算术”方程章首先解释正负术是确切不移的,正象我们现在学习初等代数时从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学起一样,负数的出现便丰富了数的内容。
我们古代的方程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代已有多元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及不定方程几种。
一元二次方程是借用几何图形而得到证明。
不定方程的出现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这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具有x3+px2+qx=A和x3+px2=A形式的三次方程,中国在公元七世纪的唐代王孝通“缉古算经”已有记载,用“从开立方除之”而求出数字解答(可惜原解法失传了),不难想象王孝通得到这种解法时的愉快程度,他说谁能改动他著作内的一个字可酬以千金。
十一世纪的贾宪已发明了和霍纳(1786—1837)方法相同的数字方程解法,我们也不能忘记十三世纪中国数学家秦九韶在这方面的伟大贡献。
在世界数学史上对方程的原始记载有着不同的形式,但比较起来不得不推中国天元术的简洁明了。
四元术是天元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级数是古老的东西,二千多年前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都谈到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
十四世纪初中国元代朱世杰的级数计算应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的有些工作欧洲在十八、九世纪的著作内才有记录。
十一世纪时代,中国已有完备的二项式系数表,并且还有这表的编制方法。
历史文献揭示出在计算中有名的盈不足术是由中国传往欧洲的。
内插法的计算,中国可上溯到六世纪的刘焯,并且七世纪末的僧一行有不等间距的内插法计算。
十四世纪以前,属于代数方面许多问题的研究,中国是先进国家之一。
就是到十八,九世纪由李锐(1773—1817),汪莱(1768—1813)到李善兰(1811—1882),他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上也都发表了很多的名著。
(三)属于几何方面的材料
自明朝后期(十六世纪)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文译本一部分出版之前,中国的几何早已在独立发展着。
应该重视古代的许多工艺品以及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上的成就,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几何知识。
中国的几何有悠久的历史,可靠的记录从公元前十五世纪谈起,甲骨文内己有规和矩二个字,规是用来画圆的,矩是用来画方的。
汉代石刻中矩的形状类似现在的直角三角形,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中国已记载了有名的勾股定理(勾、股二个字的起源比较迟)。
圆和方的研究在古代中国几何发展中占了重要位置。
墨子对圆的定义是:“圜,一中同长也。
”—个中心到圜周相等的叫圜,这解释要比欧几里得还早一百多年。
在圆周率的计算上有刘歆(?一23)、张衡(78—139)、刘徽(263)、王蕃(219—257)、祖冲之(429—500)、赵友钦(公元十三世纪)等人,其中刘徽、祖冲之、赵友钦的方法和所得的结果举世闻名。
祖冲之所得的结果π=355/133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在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曾多次显露出他对极限概念的天才。
在平面几何中用直角三角形或正方形和在立体几何中用锥体和长方柱体进行移补,这构成中国古代几何的特点。
中国数学家善子把代数上的成就运用到几何上,而又用几何图形来证明代数,数值代数和直观几何有机的配合起来,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正好说明十八、九世纪中国数学家对割圜连比例的研究和项名达(1789—1850)用割圜连比例求出椭圆周长。
这都是继承古代方法加以发挥而得到的(当然吸收外来数学的精华也是必要的)。
(四)属于三角方面的材料
三角学的发生由干测量,首先是天文学的发展而产生了球面三角,中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因为要决定恒星的位置很早就有了球面测量的知识;平面测量术在“周牌算经”内已记载若用矩来测量高深远近。
刘徽的割圆术以半径为单位长求圆内正六边形,十二二边形等的每一边长,这答数是和2sinA的值相符(A是圆心角的一半),以后公元十二世纪赵友钦用圆内正四边形起算也同此理,我们可以从刘徽、赵友钦的计算中得出7.5o、15o、22.5o、30o、45o等的正弦函数值。
在古代历法中有计算二十四个节气的日晷影长,地面上直立一个八尺长的“表”,太阳光对这“表”在地面上的射影由于地球公转而每一个节气的影长都不同,这些影长和“八尺之表”的比,构成一个余切函数表(不过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
十三世纪的中国天文学家郭守敬(1231—1316)曾发现了球面三角上的三个公式。
现在我们所用三角函数名词: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这都是我国十六世纪已有的名称,那时再加正矢和余矢二个函数叫做八线。
在十七世纪后期中国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已编了一本平面三角和一本球面三角的书,平面三角的书名叫“平三角举要”,包含下列内容:(1)三角函数的定义;(2)解直角三角形和斜三角形;(3)三角形求积,三角形内容圆和容方;(4)测量。
这已经和现代平面三角的内容相差不远,梅文鼎还著书讲到三角上有名的积化和差公式。
十八世纪以后,中国还出版了不少三角学方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