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管理制度95616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医院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制定本疼痛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住院部门及门诊科室。
三、管理要求3.1 疼痛评估3.1.1 对于每位病人在接受治疗前必需进行评估其疼痛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1.2 疼痛评估内容应包括疼痛的强度、部位、疼痛的影响程度等。
3.1.3 疼痛评估应采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NRS等。
3.2 疼痛治疗3.2.1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3.2.2 疼痛治疗方案应根据疼痛的类型、强度和病人的身体状况确定相应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方案。
3.2.3 药物治疗应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如有禁忌、过敏情况或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医生或药剂师。
3.2.4 非药物治疗包括但不限于热敷、按摩、针灸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实施。
3.3 疼痛监测3.3.1 医院应建立疼痛管理档案,对病人的疼痛评估和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3.3.2 监测疼痛治疗效果,随时进行个性化调整,确保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3.3.3 对于难以控制的疼痛,应及时评估病情并请医生会诊。
3.4 培训和宣传3.4.1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疼痛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疼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3.4.2 医院应加强患者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责任与制度执行4.1 医院管理层要高度重视疼痛管理工作,充分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4.2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对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疼痛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4.3 严格执行疼痛管理制度,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五、附则5.1 本制度解释权在医院行政职能部门。
5.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结尾1、本文档所涉及简要注释如下:- 疼痛评估:指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方法。
疼痛护理管理制度
疼痛护理管理制度疼痛护理管理制度一、引言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制定本疼痛护理管理制度。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对疼痛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提供全面的疼痛管理服务,规范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流程和方法,提高患者的疼痛控制水平。
三、合用范围本制度合用于医疗机构内对疼痛患者进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疼痛评估、疼痛治疗、疼痛监测、疼痛宣教等。
四、责任部门及人员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修订本制度,并监督实施;2. 临床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疼痛管理培训和督导;3. 医疗护理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疼痛评估和治疗工作。
五、疼痛评估1. 疼痛评估应包括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放射及持续时间;2. 采用客观评估工具和主观自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疼痛评估;3. 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医疗团队,以便制定治疗计划。
六、疼痛治疗1. 非药物治疗包括冷热敷、按摩、理疗等,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2. 药物治疗应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选用不同的药物,如NSDs、阿片类药物等,用药需遵循临床指南和相关规定;3. 镇痛泵、电子镇痛仪等器械的使用应按照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
七、疼痛监测1. 对接受疼痛治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疼痛程度的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2. 建立疼痛监测的仪表和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3. 对于疼痛控制不理想或者并发症发生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并进行评估。
八、疼痛宣教1.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疼痛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疼痛评估方法、药物使用说明、非药物治疗方法等;2. 提供疼痛管理的宣教资料和信息,让患者和家属明确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九、附件1. 疼痛评估表2. 疼痛治疗方案3. 镇痛泵操作规范十、法律名词及注释1. NSADIs:非甾体抗炎药,用于治疗轻至中度疼痛和炎症;2. 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中重度疼痛,需注意潜在的成瘾性和副作用。
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
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总则为加强医院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的疼痛缓解水平,保障患者的舒适度和疾病治疗效果,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从事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二章疼痛评估和监测第三条疼痛评估1.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全面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的性质、强度、部位、连续时间等信息。
2.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神色量表等。
3.患者疼痛评估结果应及时记录在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评。
第四条疼痛监测1.医院设立疼痛监测小组,负责监测和分析患者疼痛发生的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2.每个科室应监测本科室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和镇痛效果,并及时上报相关数据。
第三章疼痛治疗方案第五条非药物治疗1.医院鼓舞非药物治疗方式,如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作为疼痛治疗的辅佑襄助手段。
2.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情况,订立个性化的非药物治疗方案,并予以引导和执行。
第六条药物治疗1.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应严格依照医嘱执行,遵从用药规定和剂量要求。
3.在使用镇痛药物时,应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情况,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七条疼痛治疗的多学科参加1.医院鼓舞多学科参加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包含疼痛科、麻醉科、病愈医学科等。
2.医务人员应乐观参加多学科会诊,共同订立和调整疼痛治疗方案,供应全面的疼痛缓解措施。
第四章疼痛治疗的管理第八条疼痛医疗质量管理1.医院设立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质控小组,负责疼痛治疗的质量管理工作。
2.医务人员应参加疼痛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包含病例讨论、学术沟通、经验总结等。
第九条疼痛治疗的评价与反馈1.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满意度应及时进行评估,并依照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2.医院鼓舞患者供应疼痛治疗的反馈看法,并对反馈看法进行及时处理和回复。
第五章惩罚与嘉奖第十条违规行为的处理1.对于违反疼痛治疗和镇痛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将依照医院相关规定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疼痛管理制度简介疼痛管理制度是指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其疼痛症状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疼痛是人类常见的生理不适症状之一,合理的疼痛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疼痛概述疼痛是一种不适感知,通常是由组织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生理反应。
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两种类型。
急性疼痛通常是短暂的,是机体的正常反应,而慢性疼痛则是持续存在的,并常常伴随着精神和情感问题。
疼痛管理的重要性疼痛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对其精神和心理状态造成影响。
因此,建立科学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疼痛管理制度的内容1. 评估疼痛:对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部位、持续时间等。
2.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3. 定期随访:定期跟踪病人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教育患者:向患者提供关于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疼痛。
5. 多学科合作:医疗团队需协作,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共同制定和执行疼痛管理计划。
疼痛管理制度的挑战1. 多因素影响:疼痛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2.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忍受程度有所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长期管理:慢性疼痛需要长期管理,要求医疗团队和患者之间建立持续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4. 药物滥用风险:长期使用镇痛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滥用和成瘾问题,需要谨慎使用。
结语建立科学健全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情感状态至关重要。
通过全面评估、个性化治疗方案、定期随访和多学科合作,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在疼痛管理领域能够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让患者能够在疼痛中找到希望和温暖。
以上是关于疼痛管理制度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病患疼痛管理制度
病患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病患疼痛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病患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医疗部门、医务人员以及参加病患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全体医护人员。
第三条定义疼痛:病患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感觉。
第四条基本原则病患疼痛管理工作应遵从以下原则: 1. 敬重病患的权益和自主选择权。
2. 综合评估病患的疼痛程度和特点。
3. 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式进行疼痛管理。
4. 供应必需的疼痛缓解措施,减轻病患的疼痛感受。
5. 加强病患疼痛的监测和记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五条疼痛评估目的疼痛评估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病患的疼痛程度、类型和特点,为后续治疗供应参考。
第六条疼痛评估工具医院将依据病情和科室特点,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包含但不限于:视觉模拟评分法、数字疼痛评分法、面部神色评分法等。
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患的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疼痛评估方法,了解病患的疼痛情况。
第八条疼痛评估频率疼痛评估应依据病情需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患的疼痛问题。
第九条疼痛评估记录医务人员应将疼痛评估结果准确记录在病患病历中,并及时更新。
第三章疼痛管理第十条疼痛治疗方案医务人员应依据疼痛评估结果,订立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包含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
第十一条药物治疗1.医务人员应依据疼痛特点和病情,合理选用药物,并确保药物剂量和用药途径符合国家和医院相关规定。
2.医务人员应认真告知病患有关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必需的监测。
3.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依据病患的疼痛反应和治疗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非药物治疗1.非药物治疗包含但不限于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病愈训练等。
2.医务人员应依据病患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辅佑襄助。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
全院疼痛综合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全院疼痛管理水平,规范疼痛管理行为,保障患者的舒适和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院所有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等,涉及全院范围内的疼痛治疗及管理。
第三条疼痛综合管理包括疼痛的评估、治疗、护理和教育等内容,要求全院医护人员共同遵守。
第二章疼痛的评估第四条患者疼痛的评估应当根据患者病情、疼痛类型和程度等因素进行,必须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评估。
第五条疼痛评估应当及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定期进行复查评估,确保持续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
第六条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和主诉症状来确定,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章疼痛的治疗第七条疼痛的治疗应当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遵循“个体化、综合化、规范化”原则。
第八条疼痛治疗应当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
第九条疼痛治疗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调整用药方案,及时记录用药情况。
第四章疼痛的护理第十条疼痛患者应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包括卧床护理、饮食护理、休息护理等,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第十一条疼痛患者应得到及时的床边护理,包括疏通气道、保持清洁、定期翻身等,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十二条疼痛护理应当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制定,定期进行评估及调整。
第五章疼痛的教育第十三条医护人员应当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疼痛管理能力。
第十四条疼痛教育应当包括疼痛的认知、疼痛评估方法、疼痛处理技巧等内容,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第十五条疼痛教育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制定,确保患者能够主动参与疼痛管理。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第十六条全院设立疼痛管理委员会,对全院的疼痛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七条全院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疼痛管理规范化及技能培训,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疼痛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疼痛管理制度与规范
疼痛管理制度与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院疼痛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疼痛管理水平,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科室和工作人员执行疼痛治疗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疼痛治疗和管理应当遵从以下原则:1.疼痛评估与监测:依据疼痛程度和类型,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监测。
2.综合治疗:采取多种策略和手段,结合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进行综合治疗。
3.个体化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特点和需求,订立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4.多学科合作:医院内的各科室和医务人员应乐观搭配,形成多学科合作,共同为患者供应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第二章疼痛评估与监测第四条每位疼痛患者入院后,应由医务人员进行疼痛评估,包含但不限于疼痛类型、程度、部位、连续时间等。
第五条疼痛评估工具应当科学、准确,可以包含可视化模型、问卷调查等方法。
第六条医院应设立疼痛监测记录,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监测,最好每4小时记录一次。
第七条疼痛监测记录应包含患者自述疼痛程度、医务人员察看疼痛表现等内容,记录应真实、清楚。
第八条依据疼痛监测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调整疼痛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剂量。
第三章疼痛治疗和管理第九条医院应设立疼痛治疗和管理团队,由主治医生、药剂师、护士等专业人员构成,负责订立治疗方案与监督执行。
第十条依据疼痛类型和程度,治疗方案应搭配药物、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
第十一条药物治疗应遵从以下原则:1.选择适当的药物:依据疼痛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合理用药:依照剂量、频率和使用方式等要求,合理使用药物,避开滥用和误用。
3.药物监测:对药物使用效果进行监测,调整剂量和疗程,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非药物治疗应包含但不限于生理疗法、物理疗法、针灸、推拿等。
第十三条心理治疗应采取乐观正面的心理干涉,包含但不限于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支持等。
第十四条对于难以掌控的疼痛,医院应将其纳入疼痛专科治疗和管理范围,邀请专家参加诊治。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
患者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患者疼痛管理工作,提高患者疼痛掌控的质量和水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准则,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全部在院患者,包含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以及病房外来就诊患者。
第三条基本原则患者疼痛管理工作必需遵从以下基本原则: 1. 敬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充分敬重患者的知情同意。
2.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疼痛感受。
3. 采取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疼痛管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第二章疼痛评估第四条评估方法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评估方法,包含: 1. 患者自发疼痛评估:通过问询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和程度进行评估。
2. 察看评估:通过察看患者的神色、动作、体位和呼吸等变动来评估疼痛程度。
3. 采用标准化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
第五条评估时间和频率患者的疼痛评估应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 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
2. 疼痛发作或加重时进行再评估。
3. 每日病程记录中进行评估。
第六条疼痛评估记录医院应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三章疼痛治疗第七条多学科合作医院将建立多学科疼痛管理团队,包含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心理科等。
第八条疼痛治疗方法依据患者疼痛类型和程度,医院将采用多种疼痛治疗方法,包含:1. 药物治疗:包含非处方药、处方药和麻醉药物等。
2. 物理治疗:包含热敷、冷敷、理疗等。
3. 心理治疗:包含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
4. 介入治疗:包含神经停滞、神经调控等。
第九条药物管理医院将建立严格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具体要求包含: 1. 开展药物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其他临床信息。
2. 选择和使用药物需符合相关规定,并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
3. 应依据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监测。
第十条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医院将依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常规治疗和特殊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和优化。
设立住院病人疼痛管理制度
设立住院病人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管理住院病人的疼痛情况,供应优质的医疗服务,保障患者的舒适和病愈,我院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住院病人,涉及疼痛管理的各个环节。
第三条住院病人疼痛管理应严格遵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敬重患者的自主权和知情同意,并依照科学、规范、个体化的原则进行操作。
第二章疼痛评估与记录第四条住院病人入院时,必需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的性质、程度、位置、时长,以及对日常生活和睡眠的影响等。
第五条住院病人的疼痛评估应由执行医生或专科医生进行,采用可靠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面部神色评分法(FPS)等。
第六条住院病人的疼痛评估结果应认真记录在病历中,并与患者进行共同确认。
第七条住院病人的疼痛变动应及时记录,并与治疗方案的调整相结合,以评估治疗效果。
第三章疼痛处理与护理第八条住院病人的疼痛治疗应个体化、多学科协作,依据病人的特定情况订立相应的治疗方案,包含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第九条住院病人的疼痛治疗应依据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别,合理选择药物,并依照规定的用药剂量和方式进行给药。
第十条住院病人的疼痛治疗应及时、有效,并依据病人的需求进行调整。
对于疼痛掌控不佳的病人,应及时进行评估,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第十一条住院病人的疼痛治疗应重视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等,以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
第十二条住院病人的疼痛治疗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合理选用药物,并进行必需的监测和引导。
第十三条住院病人的疼痛治疗应关注患者的实际需求和期望,敬重患者的意愿,供应个性化、综合性的疼痛管理服务。
第四章质量掌控与安全防护第十四条住院病人的疼痛管理应符合相关的质量掌控要求,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第十五条住院病人的疼痛管理应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工作,包含合理使用药物、避开术后疼痛等并发症,以及防备和处理疼痛相关的意外事件。
第十六条住院病人的疼痛管理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安全检查,及时矫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体验,它可以由许多原因引起,包括疾病、手术、创伤等。
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疼痛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1. 疼痛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疼痛不仅影响病人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如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因此,建立疼痛管理制度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改善病人的体验和治疗效果。
2. 疼痛评估和监测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的第一步,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
评估工具可以包括面部表情、疼痛等级评分、疼痛部位等。
监测疼痛的变化可以有效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疼痛管理计划。
3. 多学科团队合作疼痛管理需要各个科室的协同合作,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
多学科团队可以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并定期开展团队会诊,分享病例经验和最新的治疗方法。
4. 疼痛管理策略根据疼痛的原因和类型,医护人员可以采取不同的疼痛管理策略。
这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干预等。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但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依赖。
物理疗法可以包括理疗、按摩、针灸等,能够有效缓解炎症和促进康复。
心理干预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减轻其对心理的影响。
5. 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患者教育是疼痛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向患者提供关于疼痛的知识、治疗计划和自我管理技能,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疼痛,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6. 疼痛管理的评估和改进建立疼痛管理制度后,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临床数据统计等方式,了解患者对疼痛管理的评价和需求,并针对性改进制度和流程,进一步提升疼痛管理效果。
总结:疼痛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其不适和痛苦。
通过疼痛评估和监测、多学科团队合作、个性化的疼痛管理策略、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1. 简介疼痛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的问题之一,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都有着重大影响。
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公司制定了疼痛管理制度,旨在帮助员工管理疼痛,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以便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疼痛问题。
2. 目标疼痛管理制度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减轻员工的疼痛感受•提高员工的工作效能•提供员工在工作场所中管理疼痛的支持和资源•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满意度3. 制度内容疼痛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疼痛评估和记录公司将为员工提供定期的疼痛评估和记录表,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感受进行评估,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这有助于员工和公司更好地了解员工的疼痛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2 提供疼痛管理培训公司将定期组织疼痛管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疼痛原因、疼痛管理方法和疼痛自助技巧等。
通过培训,员工可以学到更科学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法,提高对疼痛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3.3 提供疼痛管理资源公司将建立一个疼痛管理资源库,为员工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疼痛管理工具和设备等。
员工可以随时获取这些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疼痛。
3.4 灵活工作安排为了照顾员工的疼痛情况,公司将尽量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
例如,员工可以申请弹性工作时间,调整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等,以便更好地适应疼痛的情况。
3.5 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公司将为员工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处理与疼痛相关的心理问题。
员工可以通过咨询师的指导,更好地应对疼痛带来的困扰和不适。
4. 实施和评估为了有效实施疼痛管理制度,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建立专门的疼痛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监督疼痛管理政策和程序。
•定期进行制度的评估和审查,根据员工的反馈和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内容。
•监督和评估员工对疼痛管理制度的知晓和遵守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和不足。
5. 结论通过疼痛管理制度的实施,公司能够更好地关注和照顾员工的健康和工作满意度,为员工提供合适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疼痛。
医院疼痛护理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提高医院疼痛护理水平,减轻患者痛苦,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疼痛评估与记录1. 责任护士接诊疼痛患者时,应进行首次疼痛评估,包括疼痛部位、强度、性质、加重和缓解的因素、目前服用止痛药、药物副作用等。
记录疼痛强度在体温单中,其他内容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2.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数字疼痛强度评估量表(NRS),准确汇报自己的疼痛强度。
3. 住院期间,连续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包括基础疼痛和爆发疼痛,记录在体温单中。
具体记录方法见《疼痛评估与记录规范》。
4. 对服用止痛药的患者,指导患者正确服药。
5. 连续观察止痛药物不良反应,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6. 连续评估患者在疼痛治疗中的顾虑和担忧,及时给予解释,消除顾虑,提高治疗依从性。
7. 向出院患者交代办理麻醉性药品使用卡的程序、门诊的时间,以保证患者出院后疼痛治疗的连续性。
三、疼痛管理措施1.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耐心听取患者倾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及患者所能够忍受的程度,以及伴随症状,有无恶心、呕吐等。
3. 疼痛评分7分的重度疼痛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必要的处置,观察用药效果。
护士每班至少评估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4分,并将评分结果及处理措施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4. 疼痛评分4-6分的中度疼痛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责任护士每天评估2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4分,并将评分结果及处理措施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5. 疼痛评分4分者(评分为1-3分),责任护士负责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每天评估1次,并将评分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6. 责任护士应利用多种形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宣教,提高处理疼痛的意识和知识。
7. 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疼痛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疼痛管理的能力。
四、疼痛管理质量考核1. 将疼痛管理纳入临床护理质量及文件书写质量考核中,定期进行检查、分析和落实改进。
疼痛管理工作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疼痛管理工作,提高疼痛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科室及护理人员。
第三条疼痛管理工作应以患者为中心,遵循科学、规范、人性化原则,确保患者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
第四条本制度由医疗机构护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成立疼痛管理工作小组,由医疗机构护理部牵头,相关科室负责人、疼痛科专家、临床护理人员组成。
第六条疼痛管理工作小组职责:1. 制定疼痛管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2. 组织开展疼痛管理相关培训和考核;3. 监督检查各科室疼痛管理工作落实情况;4. 收集、分析疼痛管理相关数据,为改进疼痛管理工作提供依据;5. 对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6. 定期向医疗机构领导汇报疼痛管理工作情况。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疼痛管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
第八条疼痛管理小组职责:1. 贯彻执行医疗机构疼痛管理工作制度;2. 组织开展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3. 定期向疼痛管理工作小组汇报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情况;4. 对本科室疼痛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章疼痛评估第九条疼痛评估是疼痛管理工作的基础,应全面、客观、准确。
第十条疼痛评估内容:1.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等工具进行评估;2. 疼痛性质:了解疼痛的性质,如锐痛、钝痛、放射性疼痛等;3. 疼痛部位:明确疼痛发生的部位;4. 疼痛持续时间:记录疼痛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5. 疼痛诱发因素:了解疼痛的诱发因素;6. 疼痛对患者生活、工作、睡眠等方面的影响。
第十一条疼痛评估方法:1.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疼痛的起病时间、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2. 观察症状:观察患者疼痛时的表情、姿势、体位等;3. 体格检查:对疼痛部位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疼痛;4.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
护理疼痛管理制度
护理疼痛管理制度1. 前言本制度针对医院全体护理人员,旨在规范疼痛治疗和管理过程,提高患者的疼痛感知和疼痛掌控水平,确保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得到有效的疼痛缓解。
2. 定义2.1 疼痛:患者主观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可以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
2.2 疼痛管理:通过临床护理方法和治疗手段,减轻或除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3.总则 3.1 医院将疼痛管理视为患者护理的紧要内容,护理人员应乐观搭配医师和多学科团队,合理评估疼痛程度,并订立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3.2 医院鼓舞护理人员定期接受相关疼痛管理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不绝改进疼痛管理的质量。
3.3 护理人员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敬重患者的疼痛感受和治疗选择,重视沟通和信息共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4.疼痛评估与监测 4.1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主诉和临床表现,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程度等方面。
4.2 疼痛评估工具应依据患者的年龄、认知本领和特殊情况进行选择,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面部神色评分法等相关工具。
4.3 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每次就诊时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评估结果和监测患者疼痛的变动情况。
5.疼痛治疗与掌控 5.1 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与医师和多学科团队紧密合作,订立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5.2 疼痛治疗手段可以包含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方式,具体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特殊情况而定。
5.3 护理人员应依照医嘱规定正确予以药物治疗,依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监测结果进行及时调整。
5.4 护理人员应对非药物治疗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如冷热敷、推拿、音乐疗法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受。
5.5 护理人员应供应心理支持和咨询,帮忙患者应对疼痛带来的负面情绪和生活影响,提高患者的心理抗压本领和疼痛自我管理本领。
6.疼痛管理的质量掌控 6.1 护理部门应建立疼痛管理的质量掌控机制,定期开展疼痛管理的评估和监测工作,及时矫正问题和改进不足,提高疼痛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疼痛科管理制度
疼痛科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疼痛科的工作流程和提升服务质量,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要求,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医院疼痛科的全体工作人员,包含医生、护士、行政人员等。
第二章部门管理第三条疼痛科的职责和任务疼痛科负责疼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愈工作。
其重要任务包含但不限于: 1. 对疼痛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
2.评估疼痛的程度、类型和病因。
3. 订立个性化的疼痛治疗方案。
4. 实施疼痛治疗,包含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5. 跟踪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四条部门组织架构疼痛科设立科主任一名,科主任由医院领导任命。
科主任负责科室的日常管理和工作协调。
疼痛科内设若干医生、护士等岗位,具体岗位设置依据工作需要进行调整。
第五条工作流程1.接诊和初步评估–疼痛患者来诊时,由医生或护士进行接诊,依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评估。
–初步评估包含对患者主诉、疼痛特点、活动受限、影响生活质量等进行了解和记录。
–对于紧急情况和需要特殊处理的患者,应优先处理。
2.疼痛评估和诊断–依据患者供应的疼痛特征和所测量的疼痛指标,医生进行疼痛评估。
–在评估过程中,医生应结合病史、体征和辅佑襄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推断,并确立初步诊断。
–依据初步诊断结果,医生可进一步进行必需的检查以明确病因。
3.订立治疗方案–医生依据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病因,以及患者的特殊情况,订立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可包含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并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
4.治疗过程管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守医疗伦理和专业标准,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安全。
–医生应依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医生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预期。
5.治疗效果评估–治疗结束后,医生应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并记录在病历中。
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制度
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制度1. 规章制度目的和背景疼痛是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常遇到的一种不舒适感受,合理的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对于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病愈至关紧要。
为了供应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本医院订立了本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引导医务人员合理评估和管控疼痛,供应恰当的舒适护理,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满意度。
2. 疼痛管理流程2.1 疼痛评估—医务人员应在患者入院时进行疼痛评估。
评估内容包含疼痛程度、疼痛特点、疼痛部位、疼痛影响到日常活动的程度等。
可采用疼痛评分工具,如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或NRS(数字疼痛评分法)等。
—针对无法自我报告疼痛的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意识不清者等,医务人员要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评估,并及时沟通家属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
2.2 疼痛管理方案—基于疼痛评估结果,医务人员订立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
方案中包含疼痛治疗目标、应用的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及监测指标等。
—药物治疗方案应依据患者特点、合并症、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避开不良反应和过度倚靠药物。
2.3 非药物疼痛管理—除药物治疗外,医务人员应鼓舞患者使用非药物方法管理疼痛,如热敷、冷敷、推拿、放松训练、物理疗法等。
—心理疏导和音乐疗法等辅佑襄助手段也可帮忙患者减轻疼痛感受。
2.4 疼痛管理的文档记录—特地建立疼痛管理的记录表格,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患者疼痛评估结果、治疗方案、药物使用和效果等相关信息。
—医务人员应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于疼痛管理的评估和调整。
3. 舒适护理流程3.1 环境舒适性管理—为患者供应宽敞、安静、温馨的病房环境,保持房间的通风和适合的温度。
—供应舒适的床铺、柔嫩的枕头和床单,确保患者的睡眠质量。
—创造愉悦的环境氛围,如播放轻松的音乐、供应艺术品欣赏等。
3.2 睡眠护理—医务人员应敬重患者的睡眠需求,采取措施减少入院期间的睡眠干扰。
—避开在患者需要休息时进行不必需的检查和治疗,合理布置工作和巡察时间,保证患者的连续睡眠时间。
疼痛管理制度95616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疼痛管理制度一、总则1.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对象为住院患者、骨科门诊患者。
2.医生和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进行疼痛评估的护士应为本院注册护士。
处理疼痛的医生应为本院执业注册医生.3.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时主要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来评估疼痛,对于无法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自我评估的患者(如4岁以上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等),则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见附图)。
对昏迷等意识障碍患者使用FLACC 量表评估(见附表)。
4.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
5.医生应对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疼痛治疗仍无法控制的,应请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会诊。
6.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结果及疼痛治疗的措施和结果等记录在病史中.7.在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在制定疼痛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及其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情况。
8.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
教育患者和家属的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9.临床医生、护士应学习和更新疼痛的相关知识和诊疗常规,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二、疼痛评估与处理流程1.采用恰当的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疼痛:(1) 0—10分数字评分法;(2)视觉模拟评分法;(3)脸谱法;(4)疼痛描述法。
2.建立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筛选模式:(1)患者入院8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筛查,此后每天2PM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于入院评估单上。
(2)在疼痛筛查和评估中,若发现: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
(4)对疼痛评估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q4h评估疼痛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5分。
特殊情况按医嘱执行疼痛评估。
(5)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应追踪评估(静脉或肌内注射后30分钟,口服用药后1小时),并记录结果。
疼痛管理制度
疼痛管理制度疼痛管理制度1. 背景和目的a. 背景: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和心理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具有重要影响。
b. 目的:建立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提高患者的疼痛控制水平,减少疼痛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2. 定义和分类a. 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适的感觉和情绪体验,通常与实际或者潜在组织损伤有关。
b. 疼痛的分类:按疼痛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按疼痛来源分为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和肌肉骨骼疼痛等。
3. 疼痛评估a. 疼痛评估的目的: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类型和影响,制定合理的疼痛管理计划。
b. 疼痛评估的工具:包括视觉摹拟评分、数字疼痛评分、疼痛日记等。
4. 疼痛管理方法a. 非药物疼痛管理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心理疗法、放松训练等。
b. 药物疼痛管理方法:根据疼痛类型和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监测。
5. 疼痛管理计划a. 确定疼痛管理的目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b. 制定疼痛管理的措施: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疼痛评估和监测等。
6. 疼痛管理的监测和评估a. 监测方法: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和患者的反馈,定期评估疼痛管理的效果。
b. 评估指标:包括疼痛程度、日常活动能力、睡眠质量等。
7. 疼痛管理的团队合作a. 医生:负责制定疼痛管理计划、选择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b. 护士:负责疼痛评估、非药物治疗、药物管理和监测等。
c. 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管理。
8. 疼痛管理的风险和不良事件a. 风险管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药物使用史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b. 不良事件管理:及早发现和处理不良事件,避免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
9. 疼痛管理的持续教育和质量改进a. 持续教育:定期组织疼痛管理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b. 质量改进:建立疼痛管理的质量评估和改进机制,不断提高疼痛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扩展内容:1、本文档所涉及附件如下:a. 疼痛评估表格:包括视觉摹拟评分表、数字疼痛评分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
疼痛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对象为住院患者、骨科门诊患者。
2.医生和护士协作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
进行疼痛评估的护士应为本院注册护士。
处理疼痛的医生应为本院执业注册医生。
3.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时主要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来评估疼痛,对于无法用数字分级法进行疼痛自我评估的患者(如4岁以上幼儿、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者等),则采用“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见附图)。
对昏迷等意识障碍患者使用FLACC量表评估(见附表)。
4.医生根据疼痛评估的结果和患者情况,决定疼痛治疗措施。
5.医生应对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疼痛治疗仍无法控制的,应请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会诊。
6.疼痛筛查和疼痛评估的结果及疼痛治疗的措施和结果等记录在病史中。
7.在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在制定疼痛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和家属的要求及其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情况。
8.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并参与疼痛治疗过程。
教育患者和家属的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9.临床医生、护士应学习和更新疼痛的相关知识和诊疗常规,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
二、疼痛评估与处理流程
1.采用恰当的评估工具评估患者的疼痛:
(1) 0-10分数字评分法;
(2)视觉模拟评分法;
(3)脸谱法;
(4)疼痛描述法。
2.建立以护士为基础的疼痛筛选模式:
(1)患者入院8小时内,护士进行首次疼痛筛查,此后每天2PM进行疼痛评估,并记录于入院评估单上。
(2)在疼痛筛查和评估中,若发现: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由
医生决定处理措施。
(4)对疼痛评估评分≥5分的患者,护士q4h评估疼痛1次,直至疼痛评估评分<5分。
特殊情况按医嘱执行疼痛评估。
(5)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治疗后护士应追踪评估(静脉或肌内注射后30分钟,口服用药后1小时),并记录结果。
2.建立以首诊医生和病区医生为基础的疼痛处理模式:
(1)对于护士报告的首次主诉疼痛,或疼痛评分≥3分的患者(或门急诊报告疼痛的患者),医生应及时对其进行疼痛评估,内容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部位、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对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既往疼痛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评估结果必要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护士报告后,病房医生原则上应当在2小时内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在疼痛评估表上签名,紧急情况应立即评估。
(2)临床医生在疼痛评估后,应筛选出需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制度可行的疼痛治方案,并记录在门诊病历或住院病程录中。
(3)疼痛治疗方案包括:治疗目标、治疗方案、治疗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持续的疼痛评估指标、评估时间(频率)等。
(4)治疗措施:
①认知行为疗法包括:放松法、想象法、患者教育;
②通过不同途径麻醉药或非麻醉性止痛药;
③持续静脉输入法;
④患者自控泵(PCA);
⑤提供舒适措施包括体位、按压切口、创建安静的休息环境。
(5)制定疼痛治疗方案依据的原则是:有效消除疼痛,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对于进行疼痛治疗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根据疼痛治疗方案按时进行持续的疼痛评估和记录,每天至少评估1次。
并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疼痛治疗方案。
(7)医生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管理知识的介绍,教育过程记录在病史中。
(8)为慢性疼痛患者制定出院后疼痛管理方案,并在病程录及出院记录中作好记录。
3.建立由疼痛专家(麻醉科、肿瘤科)作为支撑的疼痛咨询模式:
经规范化疼痛处理,若患者的疼痛仍得不到有效缓解,此时可向疼痛专家进行专业治疗咨询。
三、疼痛处理原则
1.设立疼痛控制目标:
(1)疼痛强度评分≤3分;
(2)24小时内突发疼痛次数≤3次;
(3)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的次数≤3次。
2.制定疼痛评估原则
(1)患者的主诉时诊断患者有无疼痛及疼痛程度的主要依据。
(2)全面评估疼痛了解肿瘤及疼痛病史、疼痛性质、程度,疼痛对生活的影响,治疗史及相关的化验检查。
(3)动态评估疼痛评估治疗期间疼痛的发作、治疗效果及转归。
3.遵循疼痛治疗原则
(1)采取综合措施治疗疼痛:以药物为主,非药物疗法为辅。
药物主要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
非药物疗法有外科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神经刺激及毁损等等。
(2)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剂量:根据疼痛的类型、强度等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3)选择给药途径:首选口服给药。
芬太尼透皮贴剂是可选的给药方法之一。
口服和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以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全身用药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时,可以咨询
疼痛专业组人员。
(4)制定适当的给药间期:根据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5)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镇痛治疗后应及时观察生命体征,根据疼痛评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6)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可致便秘、呕吐和呼吸抑制等,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7)辅助治疗:依疼痛的不同病种和类型而定。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对不同疾患所致的疼痛有各自独特的效果。
(8)癌性疼痛患者:按照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
①对于轻度疼痛患者(1-3分)使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非甾体类止痛药物;
②对于中度疼痛患者(4-6分)按时服用可待因片或氨酚待因片等弱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③对于有重度疼痛(7-10分)的癌症患者,按时服用强阿片类药(以吗啡为代表),并可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四、疼痛教育
1.医务人员接受疼痛管理方面的继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疼痛的定义、分类。
(2)疼痛评估及记录。
(3)止痛药药理学知识。
(4)多模式镇痛(如药物镇痛措施和非药物镇痛措施)的原则和方法;
(5)成瘾、耐药、生理性依赖的区别;
(6)疼痛治疗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
(7)对患者的疼痛教育。
2.对患者/家属的教育主要包括:
(1)有效控制疼痛;
(2)对疼痛及伴随症状的评估;
(3)疼痛及其伴随症状的评估;
(4)疼痛治疗并发症的处理方案;
(5)疼痛治疗相关风险和费用情况;
(6)采取非药物措施减轻疼痛;
(7)出院指导。
3.护士是患者/家属疼痛教育的主体。
五、定期进行患者疼痛管理满意度调查,监测疼痛管理工作的落实,并做好质量改进工作。
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就要决心作一个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