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美国地方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特点及启示(最新)
美国教育史总结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美国,作为世界教育大国之一,其教育体系和发展历程对全球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美国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其从殖民地时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变迁。
本文将总结美国教育史的主要阶段,并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对美国教育史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美国教育史的主要阶段1. 殖民地时期(1607-1776年)在殖民地时期,美国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教会和私人学校。
教育内容以宗教和读写为主,旨在培养虔诚的基督徒。
这一时期,教育主要服务于宗教和贵族阶层,普及率较低。
2. 独立战争后至内战时期(1776-1865年)独立战争后,美国开始建立公立学校制度。
1819年,马萨诸塞州通过法律,要求地方政府提供免费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开始向平民阶层普及,但仍然存在性别、种族和地域差异。
3. 内战至20世纪初(1865-1900年)内战结束后,美国进入工业化时期。
教育制度逐渐完善,教育机会不断扩大。
1870年,美国通过《莫里尔法案》,为农业和机械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这一时期,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4.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进入“进步教育”时期。
教育理念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强调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也引发了争议。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面临苏联卫星发射的挑战。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科技人才。
1958年,美国通过《国防教育法》,强调数学、科学和外语教育。
5. 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进入“回归基础”时期。
教育改革强调回归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1983年,美国发表《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提出教育改革建议。
21世纪初,美国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全球化、信息技术等影响教育发展。
美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等。
三、心得体会1.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美国教育史表明,教育公平始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论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持 . 别 是 资 金 和 智 力 上 的支 持 。美 国 自身 的 传 统 文 化 是 重 要 原 特 因. 它使 美 国 民众 的 自治 意 识 和 自治 水 平 都 非 常 的高 . 在 他 们 这 积 极 的参 与 没 有 酬 劳 的 志 愿 者 组 织 中 就 可看 出 而作 为政 府 。 不 甚 从 联 邦 与 州 的 权 力 划 分 上 看 . 邦 政 府 的 权 力 由宪 法 列 举 . 但 为 这 些 组 织 的 建 立 提 供 资 金 上 的 援 助 . 至 有 些 地 方 政 府 还 会 联 剩余 权 力 属 于 各 州 而 州 与 地 方 政 府 权 力 划 分 . 遵 循 这 样 的原 专 门 开 办 一 些 培 养 市 民 了解 和 参 与 政 府 工 作 的 学 院 比如 杜 姆 则 则 :在 与 其 自身 相 关 的 一 切 事 务 上 各 地 方 政 府 都 享 有 完 全 的 自 市 政府 就 为 市 民开 办 了 以 “ 励 和 支 持 市 民去 建 设 更 好 的 杜 姆 鼓 治 权 .而 在 那 些 为各 地方 政 府 共 享 的利 益 上 则 服 从 于 能 涵 盖 他 市 ” 宗 旨 的 “ 姆 邻 里 学 院 ” 体 现 了 政 府 务 实 、 放 和 民 主 的 为 杜 开 不 还 们 利 益 的 更 大 范 围 的 一 级 政 府 l 在 税 收 方 面 . 人 所 得 税 由 : l : An 个 治 理 理 念 。 实 际 上 , 论 是 对 市 民 的 培 养 , 是 对 民 间 组 织 的扶 联 邦 政 府 所 有 ; 费税 南州 政 府 所 有 : 消 财产 税 由 地方 政 府 所 有 。 持 . 于 政 府 和 民众 来 说 . 个 双 赢 的结 果 : 府 降 低 了 行 政 成 对 是 政 3地 方 政 府行 政公 开 、 明 . 透 本 . 高 了工 作 效 率 , 强 了与 民众 之 间 的联 系 ; 众 获 得更 多 的 提 加 民 地 方 政 府 行 政 的公 开 透 明体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先 。 种 首 各 志 愿 者 组 织 在政 府 中 起 到 巨大 的作 用 普 通 市 民 自愿 加 入 这 些 机 会 参 与 政 治 生 活 . 时 民 间组 织 得 到 了 资 金 方 面 的保 障 . 现 同 实 了民主治理。
美国政府数据开放政策最新进展及启示
2
政 府 :建 设 21 世 纪 平 台 以 服 务 美 国 人 民》
(Digital
当透明与开放
这是美国政府数据在发布的基础上进入数据开放的
2009 年 1 月,奥巴马总统以《透明与公开政府备忘
第二阶段。
录》
(Memorandum on Transparency and Open Govern-
2013 年 5 月,总统办公室与预算办公室联合下发
第一,
《数据法》首次对开放政府数据资产做出定
承诺,包括承诺以可发现的、机器可读的、有用的方式
义。提出数据资产具备 4 个特征:机器可读、以开放的
开放数据,承诺与公共和私人组织合作对开放的数据
格式提供、数据的披露和使用不受限于知识产权以外
进行优化,承诺基于反馈改善开放的数据质量,承诺继
的限制,
以及符合标准组织维护的开放标准。
10 年的发展变化,主要分 3 个阶段,随着美国政府数据
Serve the American People)战略,发布了一个 12 周的
开放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而不断改进。
路线图,并首次提出采取一些新标准实现政府数据机
2.1 第一阶段(2009—2011 年)——明确政府数据应
器可读,即要求所开放数据转化为更易开放的形态,
的机器可读格式为公众带来的成本和收益;数据资产
法案》
(Open Government Data Act)的提案,旨在扩大政
是否导致法律责任等。
府对数据的使用和管理。法案中提到要最大化联邦政
第三,
《数据法》增加了政府机构建立和维护一个
府数据的使用,还强调了政府数据默认开放的原则,指
战略信息资源管理计划的要求。该计划能够促进政府
美国地方政府资本预算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资本性支 出的定义与分 类
广义考虑 ,资本性支 出就是具有较大规模 , 用 于购置或者维护使用期 限一年 以上的 固定资产 的 支出。因此 , 确定资本预算支出主要考虑三个 因素 :
面 的理论 和实践 , 对于完善我 国的预算体 系具 有重要
部门根据当地财务情况确定 ,一般的中等城市 , 会 选择价值大于 300美元和使 用期限超过 5 00 年作
地方财政研究/ 1.第 2 7 2 02 0 / 期 5
海外传真
为标 准 。美 国地 方政 府 主要 的资 本项 目支 出包括 : 较 大规 模 基 础 设施 建 设 、 备 与车 辆 、 息 与 通 讯 设 信 性 管理 、 略管 理 和结果 导 向管 理 等基 本理 念 。这 战
资 产 价值 和使 用 期 限 一 般 由各 级 政 府 或 预算
在的统一预算。 前虽然联邦政府并没有单设资本预 目 算, 但近年来一直有建议联邦增设资本预算。资本预 算主要是地方政府( 本文所述地方政府是指美国的州
及 以下政 府 ) 了加强 辖 区内基础 设施 提供 、 为 刺激 经
济增长的战略管理手段。 中国 2 世纪 9 年代开启了 0 O 部门预算、 政府采购和国库集 中支付三项改革 , 预算 “ 主体” 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但是作为预算形式的复式 预算进展相对缓慢。 研究美 国在构建资本预算体系方
一
是用 于 项 目的资金 规模 , 府 以及 预 算管 理部 门 政
持节约和平衡方针, 非一般项 目即投资部分执行扩张 和刺激经济增长政策。 二战开始后联邦政府放弃复式
美国“特别区”政府之经验与启示研究——兼论中国设置跨界功能区的基本思路
i , h sp p r fn s t a h i c o s b u d r n US t i a e d h t e r r s — o n a y i t
go m a e i r fe tve he c r l e o he ve nc sve y e c i :t o e va u f t s e i ititgo m m e t st tt y c n pr vi p cald src ve n si ha he a o de r gi na ,s c a i d a d rouspu i e vi e ; e o l pe i lze n va i blc s r c s t ve n e t ve i de e he go r m n s ha n p nde rvi e w hih ntp i l eg c i to ltc lgua a e orisop r ton;The sa sr ng po iia r nt e f t e a i s ec a s rc p i ldit itgov nm e s a e t e i s iutona er nt r h n tt i l
的前提 下 应 尝试 “ 界 功 能 区 ” 的 实 践探 索 ,尤 跨 其 是 在 长三 角 、京 津 唐 等 成 熟 区域 率 先 设立 跨 界
“ 特别规划 区”的跨 界治理新单元。
【 关键 词 】 特 区 ;启 示 ;跨 界 功 能 区 ;特 别 a c u ty wi if r n : e US i o n r t d fe e t h
t p so c l o e m e t wh c e pt eo d r n y e f o a v r l g n n s i hk e r e d h a
美国地方治理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中美地方治理比较:主体、制度与政策上世纪90年代后,“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改革议程广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所推崇。
这一方面反映出冷战结束以后人们对自由民主与自由市场的信心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国家为了解决国内管理危机在继续不断努力。
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随之而不断增多的社会问题,加上一些国际组织的积极推动,中国也以广泛而制度化的形式开始了治理变革,包括公共服务改革、立法改革、引入听证制度,等等。
一种误解——一种“善治”目标与方式——通过比较加以说明提出一个比较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方面进行比较,然后做结论——理念——主体——制度——技术——绩效一、文化传统与改革背景文化传统的比较——五个维度——沃尔曼和戈登史密斯在他们最近的一本书以及在更早期的研究中,把盎格鲁一美国人与欧洲人进行了比较。
在书中,他们强化了这一观点,目的是要强调反映不同历史经验的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关于政府作用和范围,尤其是选举组成的地方政府作用和范围的评价、信念和期望是很不相同的。
因此,沃尔曼认为,比如说,美国就存在一种“实施(地方自治)和地方主义的信念,这种地方主义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关于地方政府作用的争论都很少见”。
他还详细阐述了他认为在美国存在的其他一此很强烈的“价值观”。
他指出了人们对杰斐逊派的个人主权观的广泛接受,这种观点强调个人主义及个人的参与,同时也指出了人们对麦迪逊的多元主义传统的接受,这种观点把选举组成的地方政府看作是民主决策的载体,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效率观,对这两种观点的回应可以在夏普的著作中找到(1973)。
沃尔曼认为,英国人只强调效率观,相比较之下,美国人则强调多元主义和地方主义观,两者都忽视了对方。
其实,在欧洲,也有学者认为,南部集团(比利时、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和北部集团(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英国和荷兰)在对地方主义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明显差别。
前者强调政治的地方主义义形式,在那里社群主义的价值观更强大,不同形式的地方代表是它的主要和基本特征。
美国新经济的特点与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特点与启示一、什么是新经济所谓新经济,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化为标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大市场相结合的经济。
“新经济”是美国人在分析美国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时首先提出来的新名词。
美国经济出现的新现象第一,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走出低谷,持续增长,已经创下了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记录,并且在一观有条件下,无法预测目前美国经济的这一轮增长将在何时结束。
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出现了难以预测的超长增长的新经济周期。
第二,美国经济目前的这一轮增长还具有高增长率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同时并存的新特征。
第三,美国经济目前的这一轮增长与美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美国的信息产业在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就业人数大量增加、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和产品功能大量增加。
二、新经济特征(一)“一高两低”现象“一高”即经济的高增长率,“两低”即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
美国经济在走出20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后经历了两年多的蹒跚复苏,1993年以后开始真正的扩展。
1995年以后,经济的扩展势头越来越猛,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出现连续超过4%的高速增长,同时失业率却持续走低。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低失业率并没有带来高通货膨胀。
(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高实际GDP增长,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支撑力就是生产率的加速增长。
新经济的知识基础决定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知识可以提高投资的回报,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
1995年以后,美国的生产率加速增长,1995——2000年平均增长3%。
(三)实际个人消费支出和私人固定资本投资快速增长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经济增长强劲和就业率的提高,个人实际收入也逐步增长。
对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演进的几点认识——突出特征、决策过程和创新战略动态
对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演进的几点认识——突出特征、决策过程和创新战略动态I.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多个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几个包括持续的政策支持、紧密的公私合作、创新文化的根深蒂固、高度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广泛的科研网络。
这些特征在保持美国的科技领先地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II.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决策过程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决策过程以政府为主导,涉及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环节。
政府的决策主要依据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新的课题和领域。
此外,美国政府也大力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探索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
III.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战略动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战略包括多项政策和计划,如国家科技政策等。
这些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政府、企业、大学等各方合力推进,以实现最终目标。
此外,创新战略也需要随着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
IV. 案例分析一:卫星通讯技术领域的创新战略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在支持和促进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包括政策支持、财政投资等。
其创新战略主要涉及何时、何地以及如何使用卫星等问题。
通过政府和私营企业的合作,美国成为全球卫星通讯技术的领导者。
V. 案例分析二: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战略美国政府通过多项政策和计划支持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旨在推动该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加快基础研究进展、提升新兴产业的竞争力等。
政府和私营企业的合作也在该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美国成为了全球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VI. 案例分析三: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战略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产业规划、财政投资等。
该领域的创新战略主要集中于如何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等问题。
政府、私营企业和大学都在该领域合作,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VII. 案例分析四:可持续能源领域的创新战略美国政府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的创新战略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财政投资等。
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及启示
(5)在美国,学区是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最后支出者,有权根据本学区情况对获得的资金和学区自筹资金作统一分配和使用,包括对教师工资的确定和发放。
2.关注财政充足与教育效果的关系
伴随着教育自身的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教育质量,关注学生的教学成绩等教育效果。教育的问题是否就是一个资金的问题?教育的效果如何衡量?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美国基础教育“新”财政体制关注的重点。对教育效果的关注使得人们将教育投入与产出、结果联系起来。如果说,对财政公平的关注使人们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教育投入上的话,那么对财政充足的关注则使教育投入和产出有机地联系起来。于是,单纯从投入角度考虑的教育财政公平的焦点问题逐步被连接着投入和产出的财政充足所取代。
密执安州 马里兰州 佛蒙特州 威斯康星 缅因州
6001-6500 6465 6427 6367 州6301 6029
怀俄明州 西弗吉尼 俄勒冈州 明里苏达 夏威夷州
5501-6000 5753 亚州5663 5649 州5626 5597
1979—1980 96.881 9.8 46.8 43.4
1989—1990 208.548 6.1 47.1 46.8
1990—1991 223.340 6.2 47.2 46.7
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启示齐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500)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国家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在这个谁在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时代,我国已经认识到教育改革对国家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并付之行动的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又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改革,将为我们推进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
一、当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概述1.改革的序幕。
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提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拉开了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美国一直存在危机意识,美国对于危机内容的研究也不断地出现,不断地推出改革基础教育的新举措,以解决基础教育改革问题的出现。
2.改革的预热。
在1989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成功竞选连任之后不久,组织各州长召开了至今未有的“教育”峰会,在2000年,第三次峰会在IBM纽约总部举行,“提高教育质量”被提到改革的日程上来。
3.改革的发展。
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提出,标志着美国的教育基础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该法案美国创造了四个历史第一:1)历史上第一次对学校进行统一评估;2)第一次对教学质量实行严格的规定;3)第一次将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与每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联系起来;4)最先关注全国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1.对我国考试改革要重视。
在阅读文献中,了解到中学或大学等的入学考试几乎成为制约改革思想的严重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古代顺延到现在就是考试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普通的学生提供一条走向成功的途径,但考试制度的存在,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我们只有将我国考试制度重新审视,引入与新改革理念相符合的考试制度,才能更好的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2.教师面临的困扰不可小视。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
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作者:赵程程秦佳文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上海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但较高的商务成本一直以来是困扰创业者在沪创业的首要难题。
同样高商务成本的美国纽约硅巷却扬长避短,低机会成本“抵充”高商务成本,吸引大批初创者入驻,并逐步演化形成完整、成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美国硅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和政府行为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上海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举措建议。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美国;硅巷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随着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加速,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度重视。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背景下,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宏观层面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但面临着如何深化建设、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挑战。
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较高的商务成本“逼迫”98%的孵化项目流失江浙[1]。
未来,高商务成本和高生活成本将成为上海的等创新型城市的新常态。
同样地,高商务成本的纽约却扬长避短,盘活各类创新资源,低机会成本“抵充”高商务成本,吸引大批初创者入驻,并逐步演化形成完整、成熟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曼哈顿的硅巷。
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对美国纽约硅巷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特点和政府行为进行分析。
并针对上海深化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挑战,提出几点举措建议。
1 创新生态系统的含义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 年提出的。
许多研究组织、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创新生态系统展开讨论,试图对其加以明确的界定,但至今没能得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
目前,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大多处于微观层面,以国外学者Ron Adner、国内学者张利飞等为代表。
美国创新的新特点及启示
美国创新的新特点及启示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经济国际合作专题研讨班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3年第10期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深入了解创新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了“第三期创新经济国际合作专题研讨班”。
研讨班通过学习考察美国创新理念和做法,对美国创新发展的新特点进行了归纳,对我国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美国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瞄准新能源、生物、信息、新材料、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前沿技术创新,着力培育未来竞争新优势。
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处于全球技术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拥有一个包括企业、政府和社会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创新生态系统,近几年,其创新活动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政府的直接支持有增无减尽管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的支持和介入对其创新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是聚焦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大创新投入。
奥巴马政府在其创新战略中明确提出,美国公共和私人的研发投资要达到GDP的3%以上,超过太空竞赛时曾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
联邦政府每年对麻省理工学院(MIT)等5所大学生物技术的研发支出相当于英国一年的R&D投入总数。
在预算分配中将民用研发投入的50%投向生物技术(包括健康和农业等领域)。
二是在强化国防采购创新活动的同时,采用同行评议支持企业开发民用产品。
近年来,联邦政府研发支出中与国防相关的支出保持在50%以上;国防部DARPA计划每年安排30亿美元,用于支持“有苗头”的创意;美国海军以每加仑27美元的价格采购旧金山Solazyme公司的生物燃料,远高于4美元的市场油价;军方还在飞机制造、核能、因特网、半导体、航天技术等领域,从供需两个环节支持了一批重大技术的研发。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能源部安排大量经费直接支持企业创新,在《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中明确提出将重要科研机构的研发预算提高一倍。
美国行政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
·考察报告·美国行政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汪玉凯 从1993年以来,克林顿政府在美国推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行政改革运动。
随着这一改革的不断深入,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本文将结合我们近来对美国行政改革的考察和研究,着重就美国行政改革的背景、成效、问题,以及我国在实施、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中如何避免美国走过的弯路等,作一介绍与分析。
一、美国联邦行政改革的最新发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关于克林顿执政以来推行行政改革的背景、动因。
克林顿政府从1993年以来推行的压缩政府规模、裁减联邦雇员以及放松管制的改革,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又有政党争斗的背景。
从历史上看,美国从1935年到1985年的50年间,联邦政府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而导致了政府规模不断扩大。
60年代中期,社会福利项目的膨胀达到顶点。
当时美国朝野似乎形成某种共识,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必须投入更多的钱,以显示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这种增长的势头,直到80年代初里根政府才开始有所改变,社会福利项目的支出开始下降。
其原因之一,是原来形成的共识不复存在,民主党和共和党围绕这方面的政府预算,展开了激烈争斗。
民主党主张增加,共和党则主张削减,其争论的焦点是:政府在这方面是否负有职责。
里根政府认为,美国社会经济好转后,社会福利预算应逐步减少,但也有些人认为,美国很大,如联邦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州就可以作出更多的自主选择,从而有可能导致美国国家特征的消失。
1993年克林顿执政后,改变了里根政府的作法,主张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继续给予较多的财政支持,但克林顿的政策,也引起了民主党内不同派别的争吵。
因此在克林顿执政的前两年,一方面推进政府改革,大幅裁员;另一方面维持社会福利的较低增长。
克林顿的口号是,要求政府更有效率,使四千万失业人员有保障,对残疾人给予帮助。
1994年,美国国会选举中,民主党失败。
克林顿的政策受到控制国会的共和党的挑战,否定了克林顿的卫生保健方案。
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特点与启示
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特点与启示美国基础教育系统是世界上最发达和最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模式,对全球各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本文将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特点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示进行探讨。
首先,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需要从教育体制和学校层面来进行分析。
美国教育体制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级,由于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权有限,教育由各州和地方政府负责管理。
美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公立学校,同时也存在许多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
学生从幼儿园开始接受教育,到高中毕业为止。
其次,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美国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展独特的才能和兴趣。
学校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包括艺术、音乐、体育等领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美国教育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学习和项目制等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再次,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还在于其灵活的评价体系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美国学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仅注重学术成绩,还关注学生的社交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实验和探究来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辩论和进行实验,培养出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美国基础教育的概况特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体制,将教育的责任下放到地方,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和特色优势,提高教育的质量。
其次,我们可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推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合作和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借鉴美国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此外,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总之,美国基础教育体系的概况、特点和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国外产学研合作实践及其借鉴意义
国外产学研合作实践及其借鉴意义1.美国“科技中心计划”科技中心(STC)计划是198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出的一项科研计划,其目的是长期稳定地资助能将研究、教育和知识转移活动集成为一体的、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
在传统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是以资助个人研究者作为资助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手段。
正如1996年NSF将该计划称为“集成合作伙伴计划”(Integrative Partnerships Program)那样,这个计划的目标不是由一所大学组建研究中心,而是由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多所大学共同组建研究中心;不仅由大学参与研究中心的活动,而且由大学、非营利机构、企业界和国家实验室共同合作开展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
这项计划不仅开创了许多新的科研领域,取得了不少原始性的创新成果,而且在各大学、各学科之间,各研究所之间,甚至于社会各界(包括产业界在内)之间架起了桥梁,初步实现了“集成创新”的目标。
科技中心计划主要设置有资格申请、竞标、评估、淘汰等环节,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科技中心采取了“严进严出”、“宁缺毋滥”的管理原则。
资格申请科技中心项目可由多个单位合作申请,但是其牵头单位必须是从事重要研究工作、具有学位授予资格的美国大学机构。
其它机构可以作为合作伙伴共同申请项目,但它们不能作为牵头单位。
一个科技中心一般由3—4所大学合作经营,还有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合作伙伴与其合作。
并规定科技中心的“合作伙伴单位”是指一个向科技中心的智力资源进行投入的机构或组织,这种投入是以财政上的承诺为依据的。
这表明合作伙伴单位将实质上参与该中心的研究、教育和成果化的各项活动。
竞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是通过公开竞标来遴选科技中心的承办单位。
在预算部分,国家科学基金会对申请单位的配套资金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它要求参加科技中心竞标的单位必须有占预算总额的30%的配套经费,而且要求不多不少正好30%。
凡超过和不足这个比例的申请均被认为不合格而不加评审即行退回。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大学科研的机制、特点及启示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大学科研的机制、特点及启示张济洲【摘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是联邦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的主要政府机构,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给予了长期重要的资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基于价值评议择优资助模式,以及重视研究与教育相结合,不断引领大学学科建设,有力地提升美国科研创新水平,其运行机制、特点对我国政府科研基金管理模式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期刊名称】《教育与经济》【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5页(P61-65)【关键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大学科研;基础研究【作者】张济洲【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8;G40-054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是目前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政府科学基金资助机构,支持全美大学和其他学术机构的基础研究。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R.Colwell指出:“NSF是美国科学创新的驱动器”,对美国大学科研发展影响深远。
特别近些年来,国家科学基金会在美国科学界,尤其是对高等院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运行机制也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典范。
在美国大学科学研究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学本身的组织特性——追求纯粹知识的发展,与联邦政府权力存在天然紧张关系。
但是,诞生于1950年的美国科学基金会,成为支撑联邦政府与大学科研之间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美国的科研活动执行体系中,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日益强化了大学基础研究的重心地位。
美国联邦政府介入大学科研肇始于1862年通过的《莫雷尔法案》。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投人很少,美国大学科研体制基本停留在私人基金资助为主的状态,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是依靠高等教育机构自身财力或私人基金会资助的。
因此,战前美国尚未有一个完全成型的国家科技政策。
1.《布什报告》与NSF成立“二战”爆发,由于战争的需要及刺激,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向大学提供大量科研资助,以麻省理工学院、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为依托,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用于原子弹、雷达等武器和设施的研制,促使了联邦政府与大学之间广泛的科研合作。
比较与借鉴:美国政府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比较与借鉴:美国政府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改革变迁史。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始动摇;20世纪初中国在历经重大政治变革后,结束了封建制,走向了探索新的政治体制的道路。
民国之初,孙中山试图实践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但因国内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以及他的早逝而未能完成。
抗战时期蒋介石政府实行军事管理型的政府组织,即军政(孙中山所倡导的宪政三步骤为:军政,训政,宪政),但由于其官僚资本主义和法西斯统治思想而告终。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政治体制又走向了高度集权,这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起到了稳定政权的积极作用,但长期高度集权带来的是社会的萎缩,国民政治人格的萎缩,以及法律制度的瘫痪。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就成为了一个全社会长期讨论和进行的课题,这项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前途。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政体改革也进行了三十多年,在深度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世界的信息交流和学习借鉴已深入各个领域,因此,中国政府体制改革也应当借鉴先进国家的先进政府管理制度。
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路1/ 9当代中国属于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的优点在于:保障中央具有强大的权威和效能,不存在重复的政治机构和地区级别,整个政治体系运行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中央政府能够反应快速地作出决策。
但其缺点同样明显:制约地方政府积极性,中央高度集权易导致官僚主义及专政,当中央政府无力顾及地方事务而地方又无权有效处理地方事务时就很容易导致行政体系效率下降。
[1]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就已开始谈论和事先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为揭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序幕作了舆论准备。
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中,邓小平首次对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进行了深刻剖析,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邓小平尖锐地提出,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美国地方政府》的启示
作者: 赵乾坤
作者机构: 南京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52-25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5期
主题词: 美国地方政府;多中心治理理论;社区治理
摘要:美国的联邦政治制度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学者们更多的着眼于美国联邦政府。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从美国地方政府的角度剖析美国的联邦政治制度。
在简述《美国地方政府》的基础上阐述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多中心治理具有多种选择、减少搭便车行为以及合理的决策的优点。
结合中国自身国情,说明多中心治理理论带来的一些启示:中国应从从单一的政府管制转向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加强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增强民间公共服务的主题意识等。
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心得
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心
得
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我们可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
的重要支柱,它不仅为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推动了科技的创新与突破。
在我所参与的基础研究项目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加强基础研究可以拓宽科技发展的道路。
基础研究关注于科学问题的本
质和原理,通过对科学现象的深入探究和理论建构,打开了更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为未来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其次,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实现科
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在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只有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培养和储备一批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才能促进科技创新和自主发展。
基础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填补国内科技领域的空白,还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技术和知识的自主掌握。
最后,加强基础研究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密切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
研究的支持力度,提供稳定的经费和政策保障。
企业界应积极投入基础研究,与学术界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学术界则应加强学科交叉和合作,提升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总而言之,加强基础研究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
研究科学问题的本质和纷繁复杂的原理,我们可以拓宽科技发展的道路,为未来的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加强基础研究,并积极推动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合作,将助力国家在科技创新和自主发展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美国地方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特点及启示(最新)
基础研究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中央政府承担主要投资职能,但美国仍有一些州政府支持基础研究。
在支持基础研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支持的重点和方式与中央政府并不相同,主要是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一个明显差异在于地方政府可以对需求导向研究给予更大支持,甚至超过兴趣导向研究。
少数地方采取设立专门的基础研究计划的方式,多数地方将基础研究作为项目研发活动的一部分,对研究项目进行整体资助。
我国地方政府资助基础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
严格来讲,地方资助的“基础研究”更接近应用研究。
但在北京和广东等发达省市,一些纯探索性的基础研究仍然获得了支持。
总体上,地方基础研究经费规模小,在地方科技经费中的比重也很低。
近几年,北京等发达省市对基础研究的需求有所增加,经费投入有所增长。
但以论文为主要成果的地方基础研究投入效果仍然受到质疑,让基础研究更直接地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
实际上,关于地方支持基础研究的问题始终存在一些疑问。
一是地方政府是否应该支持基础研究;二是如果地方政府支持基础研究,与中央政府支持基础研究有何区别;三是地方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重点是什么。
本报告分析了美国地方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情况,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支持基础研究与否并无一定之规,主要取决于当地科技资源条件和科技战略。
在支持基础研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支持的重点和方式与中央政府并不相同,不能简单复制国家科学基金的做法。
地方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特点
(一)基础研究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中央政府承担主要投资职能
基础研究的成果包括论文和数据等,这些成果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即所谓“搭便车”),因此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私人投资者从基础研究中享受的收益远低于社会收益,导致私人投资基础研究的意愿低。
正因如此,基础研究被视为公共品,资助基础研究、弥补市场失灵被视为政府职能。
理论上讲,基础研究成果的公共品属性同样使地方政府对基础研究缺乏积极性。
一个地方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成果无法排除其他地方享有。
从政府职能角度看,地方政府的权力被限定在行政区划范围内,其职责是维护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往往更倾向于取得短期和直接的回报。
所以,无论从经济还是政府职能角度,中央政府都承担了主要的基础研究投资职能。
尽管如此,并不能简单得出地方政府不应该投资基础研究的结论。
从实践中看,至少美国有一些地方政府在支持基础研究。
(二)地方政府对基础研究有投入但经费不多
在美国的基础研究支出中,联邦政府占50%多,州及以下政府占比不到5%。
美国州政府对基础研究是有投入的,有的州还设有专门的基础研究计划,但经费投入并不太多。
根据美国科学基金(NSF)的调查数据,美国51个州中仅有8个州的基础研究支出在1000万美元以上,其中还可能包括联邦政府投入。
此外,还有6个州没有基础研究投入。
可见,美国州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不活跃。
(三)地方政府主要支持以本地需求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地方基础研究与国家基础研究定位不同。
国家科学基金通常以支持学科发展和兴趣导向研究为基本特征。
与国家科学基金相比,地方政府在兴趣导向基础研究和需求导向研究之间的选择余地更大。
通常,地方支持基础研究主要以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需求导向研究的比重更大,甚至远超过兴趣导向研究所占的比重。
地方基础研究资助机构的组织方式
从美国实践看,地方政府很少采取科学基金制的方式支持基础研究,通常的支持方式有两种。
一是设立专门的基础研究计划。
二是不予以专门支持,只是将基础研究作为项目研发活动的一部分,对研究项目进行整体资助。
(一)设立专门的基础研究计划
美国地方政府以此种方式支持基础研究的情况不多。
如,阿肯萨斯州科学技术署设立了专门的基础研究计划。
科学技术署是该州R&D投入的主要部门,占到州政府R&D投入的48%。
阿肯萨斯州基础研究计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该计划声明只资助基础研究,不支持有特定产品或发明的市场研究。
但同时又要求申报项目有明确的经济开发潜力。
从其发布的学科指南可以发现,这个计划还支持通信技术、食品科学与技术等应用研究,并非纯粹的基础研究计划。
第二,要求受资助项目是原创性研究,而且对本州的科学技术进步有重大贡献。
第三,资助对象是在本州高校全时工作的科研人员。
第四,对本地科学家争取国家项目,以及年轻科学家的首个研究项目予以支持。
(二)作为一体化项目研究计划的一部分
美国绝大多数州是由各专业职能部门(如交通部、卫生部和能源署等)资助本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
这些职能部门通常设置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于一体的研究计划。
对项目研究活动的性质不做严格区分。
因此,这种围绕着具体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有很强的目标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是紧密联系的。
此外,美国有个别州采取综合科技管理部门(如纽约州科学技术与学术研究办公室)与专业职能部门分别支持R&D的混合模式。
同样,在综合科技管理部门支持的研发项目中也会有基础研究活动,不设专门的支持计划。
对我国地方基础研究的启示
我国不少省市对基础研究进行专门支持,在基础研究重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地方支持基础研究可以强调需求导向
地方支持基础研究主要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可以更多地支持需求导向研究,其比重可以超过兴趣导向研究的比重。
这一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很大区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只能以兴趣导向的基础研究为主,需求导向研究占比低。
(二)区分兴趣导向基础研究和需求导向研究的任务定位
两种研究的定位有较大不同。
兴趣导向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两点:一是支持本地中青年科研人员提升科研能力;二是发展本地优势学科和急需学科。
而需求导
向研究的任务更强调三个方面:第一,支持以解决本地经济社会问题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第二,支持交叉学科和前沿技术领域研究;第三,促进科研人员在产学研合作中解决科学技术问题,提升科研能力。
(三)对需求导向研究实行差异化的资助方式
对兴趣导向研究和需求导向研究应采取与任务定位相适应的差异化资助方式。
对兴趣导向研究仍采取基础研究管理方式,即按学科发布指南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程序。
对需求导向研究不能套用传统的基础研究管理方式,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调整。
第一,确定优先领域,发布问题导向的基金指南。
尤其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共领域(如环境和健康等)和优势学科研究。
第二,设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合作研究计划。
研究议题采取需求方提出、研究者提出、双方共同提出三种方式。
要求采取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方式,企业部分出资。
第三,与特定机构开展联合资助。
与政府专业职能部门(如卫生、交通、工业等主管部门)联合资助,促进专业知识与科技资源的结合,有利于解决科学研究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开展与产业界联合资助,但应注意企业机会平等,防止不公平竞争。
第四,专家委员会构成要能体现需求导向。
专家委员会是发现和凝练需求,反映各方关切,体现决策质量的重要环节。
专家委员会的组织方式、来源构成、知识构成等是实现需求导向的重要保障,应增加产业、工程技术、公共机构的专家比重。